历届诺贝尔医学奖(第一届到2011年)

历届诺贝尔医学奖(第一届到2011年)
历届诺贝尔医学奖(第一届到2011年)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贝林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奖、诺贝尔医学奖。

1902年12月10日第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罗斯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3年12月10日第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丹麦科学家芬森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4年12月10日第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5年12月10日第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科赫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6年12月10日第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7年12月10日第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8年12月10日第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9年12月10日第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士科学家柯赫尔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10年12月10日第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俄国科学家科塞尔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1年12月10日第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2年12月10日第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医生卡雷尔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3年12月10日第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里歇特因对过敏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4年12月10日第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奥地利科学家巴拉尼因前庭器官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5年12月10日第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威廉·亨利·布拉格和威康·劳伦斯·布拉格父子因用 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9年12月10日第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比利时科学家博尔德因发现免疫力,建立新的免疫学诊断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20年12月10日第二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丹麦科学家克罗格因发现毛细血管的调节机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2年12月10日第二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希尔因发现肌肉生热、德国科学家迈尔霍夫因研究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3年12月10日第二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加拿大科学家班廷、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因发现胰岛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24年12月10日第二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埃因托芬因发现心电图机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6年12月10日第二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丹麦医生菲比格因对癌症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7年12月10日第二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奥地利医生尧雷格因研究精神病学、治疗麻痹性痴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8年12月10日第二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尼科尔因对斑疹伤寒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9年12月10日第二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艾克曼因发现防治脚气病的维生素B1、英国科学家霍普金斯因发现促进生命生长的维生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0年12月10日第三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兰斯坦纳因研究人体血型分类、并发现四种主要血型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31年12月10日第三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瓦尔堡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2年12月10日第三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艾德里安因发现神经元的功能、英国科学家谢灵顿因发现中枢神经反射活动的规律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3年12月10日第三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摩尔根因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科学家迈诺特、墨菲、惠普尔因发现治疗贫血的肝制剂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5年12月10日第三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斯佩曼因发现胚胎的组织效应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6年12月10日第三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戴尔、德国科学家勒维因发现神经脉冲的化学传递而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7年12月10日第三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霍沃恩因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瑞士科学家卡勒因研究胡萝卜素、黄素和维生素、匈牙利科学家森特哲尔吉因发现维生素C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38年12月10日第三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比利时科学家海曼斯因发现呼吸调节中劲动脉窦和主动脉窦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9年12月10日第三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多马克因发现磺胺的抗菌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因纳粹的阻挠而放弃。

1940年~1942年的诺贝尔奖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而中断。

1943年12月10日第四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丹麦科学家达姆因发现维生素K、美国科学家多伊西因研究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4年12月10日第四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厄兰格、加塞因发现单一神经纤维的高度机能分化,而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5年12月10日第四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弗洛里、钱恩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6年12月10日第四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马勒因发现 X射线辐照引起变异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7年12月10日第四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何塞因研究脑下垂体激素对动物新陈代谢作用而共同获得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士科学家米勒因合成高效有机杀虫剂DDT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9年12月10日第四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士赫斯因发现中脑有调节内脏活动的功能、葡萄牙科学家莫尼兹因发现脑白质切除治疗精神病的功效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0年12月10日第五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亨奇因发现可的松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美国科学家肯德尔和瑞士科学家莱希斯坦因研究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1年12月10日第五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南非医生蒂勒因研究黄热病及其防治方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2年12月10日第五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瓦克斯曼因发现链霉素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3年12月10日第五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李普曼因发现辅酶A及其中间代谢作用、英国科学家克雷布斯因阐明合成尿素的鸟氨酸循环和三羧循环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4年12月10日第五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恩德斯、韦勒、罗宾斯因培养小儿麻痹病毒成功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5年12月10日第五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典科学家西奥雷尔因发现氧化酶的性质和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6年12月10日第五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医生福斯曼、美国医生理查兹、库南德因发明心导管插入术和循环的变化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7年12月10日第五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意大利科学家博韦因发明抗过敏反应特效药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8年12月10日第五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比德尔、塔特姆因对化学过程的遗传调节的研究、美国科学家莱德伯格因有关细菌的基因重组和遗传物质结构方面的发现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9年12月10日第五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奥乔亚、科恩伯格因人工合成核酸,并发现其生理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澳大利亚科学家伯内特、英国科学家梅达沃因发现并证实动物抗体的获得性免疫耐受性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1年12月10日第六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贝凯西因研究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2年12月10日第六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威尔金斯、美国科学家沃森因发现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3年12月10日第六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澳大利亚科学家埃克尔斯、英国科学家霍奇金、赫克斯利因研究神经脉冲、神经纤维传递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4年12月10日第六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布洛赫、德国科学家吕南因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谢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5年12月10日第六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雅各布、利沃夫、莫洛因发现体细胞的规律性活动而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6年12月10日第六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哈金斯、劳斯因研究治癌原因及其治疗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67年12月10日第六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哈特兰因研究视觉和视网膜的生理功能、美国科学家沃尔德因研究视觉的心理特别是视色素、瑞典科学家格拉尼特因发现视网膜的抑制过程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8年12月10日第六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霍利、科拉纳、尼伦伯格因解释遗传密码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69年12月10日第六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德尔布吕克、赫尔希、卢里亚因研究并发现病毒和病毒病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0年12月10日第七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阿克塞尔罗德、英国科学家卡茨、瑞典科学家奥伊勒因发现神经传递的化学基础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英国科学家萨瑟兰因在分子水平上阐明激素的作用机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2年12月10日第七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埃德尔曼、英国科学家波特因对抗体化学结构的研究而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3年12月10日第七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奥地利科学家弗里施、洛伦茨、英国科学家廷伯根因发现动物习性分类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4年12月10日第七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克劳德因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比利时科学家德?迪夫因发现溶酶体、美国科学家帕拉德因发现核糖核蛋白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5年12月10日第七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杜尔贝科、特明、巴尔的摩因研究肿瘤病毒与遗传物质相互关系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6年12月10日第七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布卢姆伯格、盖达塞克因研究传染病的起因和传染而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7年12月10日第七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耶洛因建立放射免疫分析法、美国科学家吉耶曼、沙利因合成下丘脑释放因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8年12月10日第七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士科学家阿尔伯、美国科学家史密斯、内森斯因发现并应用脱氧核糖核酸的限制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9年12月10日第七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科马克、英国科学家豪斯费尔德因发明CT扫描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0年12月10日第八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贝纳塞拉夫、斯内尔因创立移植免疫学和免疫遗传学、法国科学家多塞因研究抗原抗体在输血及组织器官移植中的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1年12月10日第八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斯佩里因研究大脑半球的功能、瑞典科学家维厄瑟尔、美国科学家休伯尔因研

究大脑视神经皮层的功能结构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2年12月10日第八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典科学家伯格斯特龙、萨米尔松、英国科学家范恩因对前列腺的化学与生物学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3年12月10日第八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因研究玉米的传座因子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4年12月10日第八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丹麦科学家杰尼、德国科学家科勒、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因发现生产单克隆抗体的原理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5年12月10日第八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布朗、戈尔茨坦因在胆固醇新陈代谢方面的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6年12月10日第八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科恩因发现了说明细胞发育和分裂过程如何进行的表皮生长因子、意大利科学家利瓦伊?蒙塔尔奇尼因发现神经生长因子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7年12月10日第八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日本科学家利根川进因阐明人体怎样产生抗体抵御疾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8年12月10日第八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布莱克因制成治疗冠心病的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美国科学家埃利肖、希琴斯因研制出不损害人的正常细胞的抗癌药物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89. 美国科学家毕晓普、瓦穆斯因发现致癌基因是遗传物质,而不是病毒而共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90. 美国医生默里因成功地完成第一例肾移植手术、美国医生托马斯因开创骨髓移植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91. 德国科学家内尔、扎克曼因发现细胞中单离子道功能,发展出一种能记录极微弱电流通过单离子道的技术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92. 美国科学家费希尔、克雷布斯因在逆转蛋白磷酸化作为生物调节机制的发现中作出巨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93.英国科学家罗伯茨、美国科学家夏普因发现断裂基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94. 美国科学家吉尔曼、罗德贝尔因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而共同

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1995. 美国科学家刘易斯、维绍斯、德国科学家福尔哈德因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并利用果蝇作为实验系统,发现了同样适用于高等有机体(包括人)的遗传机理,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1996. 澳大利亚科学家多尔蒂、瑞士科学家青克纳格尔因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保护特征,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1997. 美国科学家普鲁西纳因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朊蛋白,并在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1998.美国药理学家罗伯·佛契哥特&费瑞·慕拉德&路伊格纳洛:发现氧化氮在人体循环系统中扮演传递讯号的角色

1999.美国科学家甘特·布洛贝尔。他发现了蛋白质内控制蛋白质在细胞内传输和定位的信号。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2000年12月10日第一百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松、美国科学家保罗?格林加德、奥地利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因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的重要发现,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2001年12月10日第一百零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英国科学家蒂莫西?亨特、保罗?纳斯因发现了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2002年12月10日第一百零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约翰?苏尔斯顿、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因选择线虫作为新颖的实验生物模型,找到了对细胞每一个分裂和分化过程进行跟踪的细胞图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2003年12月10日第一百零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因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6日宣布,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德) 以及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法)和吕克-蒙塔尼(法)共同获得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10月4日决定,把200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两名美国科学家:现年58岁的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现年57岁的琳达·巴克,以表彰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阿克塞尔和巴克于1991年联合发表论文,宣布他们发现了包括约1000种不同基因的一个基因大家族,以及这些基因对应着的相同数目的气味受体种类。之后两人各自独立研究,从分子层面到细胞组织层面清楚地阐明了嗅觉系统的工作原理。

阿克塞尔1946年7月2日生于美国纽约。他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70年取得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任生物化学、分子生物物理学和病理学教授。

巴克1947年1月29日生于美国西雅图。1975年她获得了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和微生物学的学士学位。1980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取得免疫学博士学位后,她曾在1980年至1984年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巴克现任职于美国西雅图的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她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10月3日宣布,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两名澳大利亚科学家罗宾·沃伦和巴里·马歇尔。图为1997年9月2日,沃伦(右)和马歇尔在澳大利亚珀斯市的资料照片。

2005年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0月3日电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3日宣布,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细菌。

2006年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2日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以表彰他们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发布的公报说,法尔和梅洛获奖是因为他们“发现了控制遗传信息流动的基本机制”。公报指出,RNA干扰已被广泛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手段,并有望在未来帮助科学家开发出治疗疾病的新疗法。

2007年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8日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两名美国人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一名英国人马丁·埃文斯,以表彰他们在“基因靶向”技术方面的突出贡献。

2008年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6日宣布,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及两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2009年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之一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教授卡萝尔·格雷德5日表示,他们获奖是国际科学界对整个端粒研究领域的认可。

格雷德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专访时说“我和其他两位教授发现了端粒酶,但更多学者对理解端粒在一些疾病中的作用贡献良多,因此,我深切地认为这一奖项是对整个端粒研究领域的认可。”

格雷德表示,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她作为研究生师从布莱克本教授时,便已经“着迷于”对端粒的研究,而20年后,他们最初的发现被证明具有非常重要的医学意义。

美国科学家格雷德与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和杰克·绍斯塔克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制而分享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当天发布新闻公报说,三位科学家的发现“解释了端粒如何保护染色体的末端以及端粒酶如何合成端粒”。借助他们的开创性工作,如今人们知道,端粒不仅与染色体的个性特质和稳定性密切相关,而且还涉及细胞的寿命、衰老与死亡等等。

2010年

2010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揭晓。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的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因“在试管受精技术方面的发展”而被授予该奖项。2011年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布鲁斯·比特勒、法国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和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以表彰他们在人类免疫系统领域做出的独特发现。

2003-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2003-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Paul https://www.360docs.net/doc/c03185023.html,uterbur)、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Sir Peter Mansfield)因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Richard Axel)和琳达·巴克(Linda B.Buck)因在人类嗅觉方面的卓越成就而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5年,澳大利亚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和罗宾-沃伦(J. Robin Warren)因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该细菌对消化溃疡病的致病机理而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6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因为他们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7年,马里奥·卡佩奇(Mario R. Capecchi) 和奥利弗·史密西斯(Oliver Smithies)(美国)、马丁·埃文斯(Sir Martin J. Evans)(英国)。通过使用胚胎干细胞改造老鼠体内的特定基因,为“基因靶向”技术奠定了基础,从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8年,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德国),发现人乳突淋瘤病毒引发子宫颈癌;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ran?oise Barré-Sinoussi)和吕

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法国),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009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 (美国),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 2010年,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 G. Edwards)(英国)因为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1年,布鲁斯·巴特勒(Bruce A. Beutler),卢森堡人朱尔斯·霍夫曼( Jules A. Hoffmann)(美国),以及拉尔夫·斯坦曼(Ralph M. Steinman)(加拿大)。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 2012年,约翰·格登(John Gurdon)和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发现了成熟细胞可以被重新编程而具备多能性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 2013年,美国科学家詹姆斯-E·罗斯曼(James E. Rothman)和兰迪- W. 谢克曼(Randy W. Schekman)、德国科学家托马斯- C. 苏德霍夫(Thomas C. Südhof ),他们因发现细胞内部囊泡运输调控机制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

1989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

1989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 毕晓普与Levintow一起工作时,逆转录酶已被发现,这使毕晓普考虑复制逆转录病毒。在这方面的早期成果,包括描述逆转录酶将RNA拷贝进DNA中;受感染细胞中病毒RNA的鉴定;以及在正常细胞及感染细胞中病毒DNA的识别及描述。毕晓普等将他们对逆转录病毒转导的证据进行整理,将结果归纳为Src位于病毒基因组靠近3'端的一个单一基因以外的逆转录病毒基因;它可帮助弄清何种基因损伤使正常细胞基因转变成癌基因;探讨原癌基因对人类癌症起源的作用;通过数种实验策略增加原癌基因的种类;对正常生物体(有机体)内的原癌基因的生理功能进行研究,以及发现由Src 编码的蛋白激酶。1970年毕晓普同H.E瓦尔默斯合作,着手验证这样一个假说--正常体细胞里也有一些静止的病毒癌基因,一旦被激活,它们可以致癌。用已知可以在鸡中致癌的劳斯肉瘤病毒作为实验材料,他们发现,在健康细胞中也存在一个基因,其结构同病毒中的致癌基因相似.1976年他们发表了他们的发现,声称病毒是由正常细胞得到这个致癌基因.病毒感染细胞并开始复制时,它把这个基因整合到自身的遗传材料中去.以后的研究还表明,这样的基因可通过几种方式致癌.甚至没有病毒的参与,这种基因也可被某些化学致癌物转化,成为造成细胞不受限制地增生的形式.因为毕晓普和瓦慕斯发现的机制似乎为一切癌瘤的发生所共有,所以他们的工作对于癌瘤研究贡献极大.至1989年科学家已在动物中鉴定出40个以上的具有致癌潜能的基因. 从而他们也否定了以前的看法癌基因必然源自病毒。毕晓普因与H.E 瓦尔默斯一起,说明了位于细胞核内的原癌基因正常情况下是不活跃的,不会导致癌症;当受到物理、化学、病毒等因素的刺激后被激活,成为致癌基因,即原癌基因被激活后转化为致癌基因的复制过程,并发现动物的致癌基因不是来自病毒,而是来自动物体内正常细胞内所存在的一种基因──原癌基因,即逆转录病毒癌基因的起源,因而了荣获1989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任何成功都不是随随便便的,成功的机会是赋予那些有准备的人的!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es)归类于逆转录病毒科,包括一大类含有逆转录酶的RNA病毒,分为肿瘤病毒亚科、泡沫病毒亚科和慢病毒亚科,每一亚科又有若干个属。肿瘤病毒亚科大多引起禽类、猫、鼠、猴等动物肿瘤,与人类疾病相关者有人类嗜T细胞病毒(humanT-celllymphotropicvirus,HTLV);泡沫病毒亚科(spumavirinae)的致病作用尚不清楚;慢病毒亚科(lentivirinae)中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则是艾滋病的病原体. 反转录病毒的最基本特征是在生命过程活动中,有一个从RNA到DNA的复制过程,即反转录过程——病毒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以病毒RNA为模板,合成互补的负链DNA后,形成RNA:DNA中间体。中间体的RNA酶H水解,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1901-2018)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8) 年份得主国家得奖原因 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 林 德国 “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 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 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 器” 1902年罗纳德·罗斯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 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 1905年罗伯特·科赫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 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 “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 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 韦朗 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 科夫 俄罗斯 “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 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 赫尔 瑞士 “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 究” 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 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瑞典“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 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 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 1914年罗伯特·巴拉尼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 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 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 奥托·迈尔霍夫德国 “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 系” 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 廷 加拿大 “发现胰岛素”约翰·麦克劳德加拿大 1924年威廉·埃因托芬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1926年约翰尼斯·菲比格丹麦“发现鼠癌”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1901-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2-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3-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4-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5-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6-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7-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8-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9-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0-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1-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2-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3-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4-美国科学家理查兹因精确测定若干种元素的原子量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5-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1917-1918-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9-1920-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1年补发)1921-英国科学家索迪因研究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因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位素并发现原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3-奥地利科学家普雷格尔因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4-1925-奥地利科学家席格蒙迪因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6-瑞典科学家斯韦德堡因发明高速离心机并用于高分散胶体物质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7-德国科学家维兰德因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8-德国科学家温道斯因研究丙醇及其维生素的关系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9-英国科学家哈登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研究、瑞典科学家奥伊勒歇尔平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30-德国科学家费歇尔因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1-德国科学家博施、伯吉龙斯因发明高压上应用的高压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32-美国科学家朗缪尔因提出并研究表面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3-1934-美国科学家尤里因发现重氢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5-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因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6-荷兰科学家德拜因 X射线的偶极矩和衍射及气体中的电子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2014年医学与生理学诺贝尔奖热门介绍-医客汇5034

2014年医学与生理学诺贝尔奖热门介绍 今日下午17点30分,2014年度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将会公布。今年诺奖的4大热门分别是细胞自噬、蛋白质折叠、DNA甲基化和微小RNA。这些科学家家中,几乎都是来自日本、以色列和美国的科学家,这显示出这些国家在过去20年内生物医学研究中的领导地位。 医学与生理学诺贝尔奖热门一:细胞自噬 细胞自噬又称为Ⅱ型细胞死亡,是细胞在自噬相关基因的调控下利用溶酶体降解自身受损的细胞器和大分子物质的过程。因发现溶酶体,于1974年取得诺贝尔奖的比利时科学家Christian de Duve在上世纪50年代经过电镜察看到自噬体构造,并且在1963年溶酶体国际会议上首先提出了"自噬"这种说法。因而 Christian de Duve被公以为自噬研讨的鼻祖。 2013年,汤森路透机构在预测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时对细胞自噬研究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主要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生命科学教授Daniel Klionsky、日本东京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授Noboru Mizushima和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前沿研究中心教授Yoshinori Ohsumi。他们的研究推动了科学家对自噬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及自噬的生理功能的认识。Daniel Klionsky的主要贡献是在酵母模型的自噬研究。 最早在《Science》上发表综述介绍自噬,2005年创办了第一本自噬杂志《Autophagy》,2007年举办了第一次自噬国际会议,为自噬的宣传做了大量工作。Noboru Mizushima 2001年主要报道了Atg5的功能,被认为是哺乳动物分子机制研究的第一环,以及参与克隆自噬标志物LC3,而且制备了一些ATG基因敲除老鼠以及LC3转基因老鼠。在自噬方法学以及与发育的关系上有很大贡献。Yoshinori Ohsumi博士。日本科学家,克隆了第一个酵母自噬基因Atg1以及LC3,主要成果在酵母模型下自噬研究。另外,美国的Beth Levine 博士首先克隆了第一个哺乳动物自噬基因Beclin,在这个领域的贡献也是非常巨大的。 医学与生理学诺贝尔奖热门二:蛋白质折叠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聚焦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囊泡出问题小命或不保 ————解密“囊泡”运输调控机制日前,斯德哥尔摩传来消息,美德三名科学家因“囊泡”共享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囊泡”是什么?它们的运输调控机制究竟怎样?这个基础领域的研究为何得到诺奖的青睐? 昨日,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罗深秋教授表示,囊泡运输是生命活动中非常基础而重要的一种存在形式,囊泡运输发生障碍会导致细胞甚至整个生命出现很多功能障碍。若看得长远一点,细胞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很可能让糖尿病、老年痴呆等疾病的研究有所突破。 1 “指挥交通” 兰迪·谢克曼发现了控制囊泡运输的蛋白质是哪些基因表达的。囊泡运输的过程是否正常,与这组基因是否正常表达有直接关系 2 “收信地址” 詹姆斯·罗斯曼发现一种蛋白质化合物,可以让囊泡实现与目标细胞膜的准确结合 3 “送货时间” 托马斯·祖德霍夫探索细胞内囊泡在指令来了以后如何准确、有效地释放内容物 囊泡很忙 细胞里有不计其数形似皮球的囊泡,这些囊泡通过将细胞本身产生的一些分子与物质包裹起来进行传送,以满足生命活动。 要说囊泡,首先得讲讲细胞。 “我们每个人身体内大概有1×1014—1×1015个数量级的细胞,这么多细胞活动的总和就是我们生命的表现,包括人的生长、发育、遗传、变异、衰老、死亡等。”罗深秋说,完成这个复杂的生命过程,需要不同细胞的分工合作,“但不管是什么样的细胞,它们的一些基本活动是一致的,如细胞内部及彼此间的一些物质交换。而在很多时候,这些物质交换就是通过细胞内的囊泡来实现。” “囊泡就像一个皮球。”罗深秋形容,它的“皮”就是所谓的生物膜。在细胞这个繁忙的“工厂”中,不计其数的囊泡通过将细胞本身产生或从外面进来的一些分子与物质包裹起来进行传送,以满足生命活动。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6)汇总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6) 时间得主国家得奖原因 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 1902年罗纳德·罗斯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 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 1905年罗伯特·科赫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 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 “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 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 朗 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 夫 俄罗斯 “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 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 尔 瑞士 “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 究” 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 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瑞典“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 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 1914年罗伯特·巴拉尼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 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 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 奥托·迈尔霍夫德国 “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 系” 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 廷 加拿大 “发现胰岛素”约翰·麦克劳德加拿大 1924年威廉·埃因托芬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1926年约翰尼斯·菲比格丹麦“发现鼠癌” 1927年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 格 奥地利 “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 治疗价值”

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关于大脑两半球功 能 专属的研究 斯佩里Roger W. Sperry 美国 加利福尼亚技术研 究所 1913年—1994年 关于视觉系统信号 处理的研究 休贝尔 David H. Hubel 美国 哈佛医学 院 1926年— 威塞尔 Torsten N. Wiesel 瑞典 哈佛医学院 1924年— 斯佩里把猫、猴子、猩猩联结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割断,称为“割裂脑”手术。这样两个半球的相互联系被切断,外界信息传至大脑半球皮层的某一部分后,不能同时又将此信息通过横向胼胝体纤维传至对侧皮层相对应的部分。每个半球各自独立地进行活动,彼此不能知道对侧半球的活动情况。1961年斯佩里设计了精巧和详尽的测验,在作割裂脑手术的人恢复以后,进行了神经心理学的测定,获得了人左右两半球机能分工的第一手资料,发现两半球机能的不对称性,右半球也有言语功能,从而更新了优势半球的概念。裂脑人的每一个半球都有其独自的感觉、知觉和意念,都能独立地学习、记忆和理解,两个半球都能被训练执行同时发生的相互矛盾的任务。斯佩里的研究,深入地揭示了人的言语、思维和意识与两个半球的关系,成绩卓著。 在20世纪50年代晚期,休贝尔和威塞尔测试了猫的视皮质细胞反应。他们把微电极埋在猫的视皮质细胞中,尽管他们不能选择某个特定细胞,但可以把电极以大约正确的方式插在某处,因此可以了解他们到达了什么地方。而当研究者在屏幕上打出一些光影或者其他图形时,猫就用带子系好,藉已固定好猫的头部,研究者就可以知道是网膜上的哪一部分是图像显现之处,然后把这个被刺进的皮质区进行连接,透过放大器和扬声器,他们可以听到细胞启动的声音。其结果显示细胞对一个横向的线或者边缘有强烈反应,但对点、斜线或直线只有非常微弱的反应,或者根本就没有反应,之后的研究继续显示:有些细胞对某些处在一个角度上的线条、垂直线条、直角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公布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公布 2014年诺贝尔奖于瑞典当地时间10月6日中午11:30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开始陆续颁发。今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为英国科学家John O'Keefe, 挪威夫妇May-Britt Moser和Edvard I. Mosel,获奖理由是在“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的发现”。三人将平均分享800万瑞典克朗奖金。 获奖者简介: 约翰.奥基夫(John O’Keefe) 1939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拥有美国和英国国籍。他在1967年,他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获得了生理心理学博士学位。在这之后,他到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读博士后。1987年,他留校担任认知神经科学教授。目前,约翰.奥基夫教授是伦敦大学学院神经回路与行为中心主任。 梅-布里特.莫泽(May-Britt Moser) 1963年出生于挪威福斯纳沃格,挪威国籍。她在奥斯陆大学与她后来的丈夫、共同获奖者爱德华.莫泽(Edvard Moser)一共学习心

理学。1995年,她获得神经生理学博士学位。她是爱丁堡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随后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做访问学者,然后在1996年到位于特隆赫姆的挪威大学科学与技术学院工作。2000年,梅-布里特.莫泽被任命为神经科学教授,目前是特隆赫姆神经计算中心的主任。 爱德华.莫泽(Edvard I. Moser) 1962年出生于挪威奥勒松,挪威国籍。1995年,他在奥斯陆大学获得神经生理学博士学位。他与他的妻子、共同获奖者梅-布里特.莫泽(May-Britt Moser)一起读博士后,起初是在爱丁堡大学,后来在伦敦约翰.奥基夫(John O’Keefe)的实验室中做一名访问学者。1996年,他们回到挪威大学科学与技术学院,1998年他升为教授。他目前是特隆赫姆系统神经科学科维理研究所(the Kavli Institute for Systems Neuroscience)的主任。 关于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着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70】 LuisLeloir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70】LuisLeloir Facts name: LuisLeloir Paris, France Affili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Institute for Biochemical Research, Buenos Aires, Argentina Prize motivation: "for his discovery of sugar nucleotides and their role in the biosynthesis of carbohydrates." Prize share: 1/1 Life Work Carbohydrates, including sugars and starches, are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to the life processes of organisms. Luis Leloir demonstrated that nucleotides - molecules that also constitute the building blocks of DNA molecules - are crucial when carbohydrates are generated and converted. In 1949 Luis Leloir discovered that one type of sugar's conversion to another depends on a molecule that consists of a nucleotide and a type of sugar. He later showed that the generation of carbohydrates is not an inversion of metabolism, as had been assumed previously, but processes with other steps. Carbohydrates, including sugars and starches, are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to the life processes of organisms. Luis Leloir demonstrated that nucleotides - molecules that also constitute the building blocks of DNA molecules - are crucial when carbohydrates are generated and converted. In 1949 Luis Leloir discovered that one type of sugar's conversion to another depends on a molecule that consists of a nucleotide and a type of sugar. He later showed that the generation of carbohydrates is not an inversion of metabolism, as had been assumed previously, but processes with other steps.

2014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科研方法初探

2014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科研方法初探 摘要】约翰?奥基夫、梅?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生理 学或医学奖。系统探讨他们的科学研究经历,归纳总结他们的科学研究方法:传 习继承法、创新思维法、实验验证法、多学科交叉法。他们的科研方法对提高我 们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约翰?奥基夫位置细胞科研方法 【中图分类号】R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2-0119-02 一、前言 2014年10月6日17:30,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选结果在斯德 哥尔摩宣布,爱尔兰裔美国暨英国籍神经科学家约翰?奥基夫、挪威的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梅?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被授予诺奖,以表彰他们发现大脑定位系统细胞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奥基夫于小鼠大脑的海马体区域发现了一种 特殊的神经细胞,他将其命名为“位置细胞”。海马体,顾名思义,是形状与海马 相似的大脑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负责人们记忆和学习的功能。一直以来,科学 家们通过不懈的探索,发现了它在储存记忆方面的作用,而奥基夫创新性地发现 了它在空间定位方面的作用。同时奥基夫的研究也使莫泽夫妇受到启发,莫泽夫 妇发现了存在于内嗅皮层的网格细胞,稳定的网格结构有助于大脑形成空间动态,动物的大脑中确实存在着类似于空间坐标系的建立机制。奥基夫、莫泽夫妇以及 其它领域的科学家很快建立起一套全新的理论模型,并不同于导向细胞之间的相 互协作,它为人们深入理解学习记忆机制与诊断脑功能障碍的相关病症带来了福音。 二、约翰?奥基夫与莫泽夫妇的科研方法 1.继承: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我们身处何处?我们从哪里来?又该往哪里去?关于地点位置和导航的问题 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大谜团。早在200多年前,德国哲学家康德就认为时间和空 间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即时间和空间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先天具有的感知世界的 认识形式和工具。“上世纪30~40年代,全球认知心理领域顶级专家Lashley从 心理学角度对空间认知进行了解释,提出了“刺激反应模型”,然而几年后很快被 一系列的动物实验推翻了。1948年,爱德华?托尔曼提出了“认知地图”的概念, 此假说在1957年首次被世界上首个切除双侧海马脑区以治疗严重癫痫的病例证实,患者术后失去了形成新的长时间记忆的能力,空间认知也出现了障碍,这些 变化证实了“认知地图”可能存在于海马脑区。”[1]20世纪60年代晚期,约翰?奥 基夫接触了这一领域,通过对前有理论的学习研究,他试图用神经生理学的方式 来解决大脑如何控制行为和决策这一问题,并在1971年提出了海马区的位置细 胞概念。 莫泽夫妇一直致力于脑机理的研究,在他们完成博士答辩前,奥基夫在伦敦 的实验室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们担任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职位。他们师 从奥基夫,刻苦研究认知心理学这一领域的已有成果并谋求创新。他们发现认知 心理学到现在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信息加工心理学,信息加工过程类似于计算 机的加工方式,感受器使神经输入,效应器使知觉接收,处理器使思维编码整理,记忆装置使记忆贮存,操作显示使提取输出;中期的实验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 为基础,强调知识在人的行为和认识活动上的决定性作用;新兴的认知神经科学,

历届(1901-201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9)年份得主国家得奖原因 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 林 德国 “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 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 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 器” 1902年罗纳德·罗斯[ 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 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 1905年} 罗伯特·科赫 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 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 “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 * 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 韦朗 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 科夫 俄罗斯 “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 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 赫尔 瑞士 “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 究” 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 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 瑞典 “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 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 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 1914年@ 罗伯特·巴拉尼 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 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 ~ 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 奥托·迈尔霍夫德国 “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 系” 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 廷 加拿大% “发现胰岛素”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95】 MarioJ.Molina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95】MarioJ.Molina Facts name: MarioJ.Molina Mexico City, Mexico Affili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Cambridge, MA, USA Prize motivation: "for their work in atmospheric chemistry, particularly concerning the formation and decomposition of ozone." Prize share: 1/3 Life Mario Molina was born in Mexico City and wanted to be a chemist from childhood. He attended a boarding school in Switzerland from age 11, since it was considered important for a chemist to understand German. He later studied to become a chemical engineer in Mexico before continuing his work in Europe and in Berkeley, California in the United States. His time at Berkeley was stimulating, and it was there he discovered how freons damage the ozone layer. Mario Molina currently works in San Diego, California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 Mexico. He is married to Guadalupe Alvarez and has a son, Felipe, with former wife Luisa Molina.]]>

最有望获得2014年诺贝尔奖的4华裔科学家简介,诺贝尔奖公布时间

最有望获得2014年诺贝尔奖的4华裔科 学家简介,诺贝尔奖公布时间 随着2014年诺贝尔奖公布时间的临近,华裔科学家能否得奖开始被公众关注。而目前,诺贝尔奖4华裔科学家有望上榜。张首晟、杨培东、邓青云、钱泽南四位华裔科学家成夺奖热门人选。而与此前获诺奖的华裔科学家不同的是,张首晟、杨培东是改革开放后在国内接受教育的新一代,两人成为今年诺奖热门人选更令国人期待。杨培东和邓青云此前曾分别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讲学。 2014年诺奖公布时间 生理学或医学奖:北京时间6日17时30分

物理学奖:北京时间7日17时45分 化学奖:北京时间8日17时45分 和平奖:北京时间10日17时 经济学奖:北京时间13日19时 根据传统瑞典皇家科学院规定,文学奖公布时间,另行通知。 诺贝尔奖4华裔科学家个人简介 张首晟:“拓扑绝缘体”让电脑运算加速 1963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现为斯坦福大学教授。 “他早就应该得诺贝尔奖了” ,昨日,长期研究诺贝尔奖的华中 科技大学物理系退休教授杨建邺表示,对张首晟成今年诺奖物理奖获奖热门人物并不奇怪 1978年,15岁的张首晟高考被复旦大学录取,后出国深造。他

2006年提出“拓扑绝缘体”理论,次年实验得到证实,并因此获得 “欧洲物理奖”等三大顶级奖项。“拓扑绝缘体”意义在于,可提高计算机的计算极限,“约可以提高一倍”。 张首晟用“集市”和“高速公路”为例讲述该成果应用和意义:电子在芯片中移动就像跑车开进集市中,再怎么高档也跑不快;但若在高速公路上就可畅行无阻。这可能是未来计算机持续进步的关键。 杨培东:用纳米技术提高计算机存储量 1971年生于江苏,本科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为加州大学伯 克利分校教授 与张首晟一道列为今年诺奖物理学奖获奖热门人物的还有华裔 科学家杨培东,其在纳米领域的研究有助于提高计算机存储量。他还是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特聘教授。 今年4月,杨培东到武汉大学做报告,畅谈“ 21世纪的材料革 新”。在当日演讲中,他就曾表示,希望今后能够用电流来激活纳米 激光器,这样纳米激光器就能用于电路。而最终,他预测纳米激光器有可能被用于鉴别化学物质、提高计算机磁盘和光子计算机的信息存储量等。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与细胞生物学有关的奖项

细胞生物学作业 ——从2005年到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与细胞生物学有关的奖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根据已故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目的在于表彰前一年世界上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有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该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由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医科大学的卡罗琳学院负责评选,颁奖仪式于每年12月10日举行。 我认为从2005年到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与细胞生物学有关的年份分别是:2005年、2007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 2005年: 获奖原因: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 获奖人物及介绍:巴里·马歇尔、罗宾·沃伦 巴里·马歇尔,出生于澳大利亚西部城市卡尔古利,澳大利亚医师,西澳大利亚大学临床微生物学教授。罗宾·沃伦,珀斯皇家医院病理学家。 认为该奖与细胞生物学有关的理由:幽门螺杆菌属于细菌,即原核生物,这两位科学家发现幽门螺杆菌后,一定仔细研究了它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发现了它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因此与细胞生物学中的原核细胞内容有关。 获奖经历:巴里·马歇尔与罗宾·沃伦都对胃炎感兴趣,他们一起研究了与胃炎一起出现的幽门螺杆菌。1982年,他们做出了幽门螺杆菌的初始培养体,并发展了关于胃溃疡和胃癌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假说。但当时的科学家和医生们不相信会有细菌生活在酸性很强的胃里。1984年,在弗里曼特尔医院,马歇尔教授完成了幽门螺杆菌与胃溃疡之间的柯霍假设。2005年,卡罗琳医学院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马歇尔博士和他的长期合作伙伴罗宾·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它们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 获奖意义:幽门螺杆菌及其作用的发现,打破了当时已经流行多年的人们对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的错误认识,被誉为是消化病学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的革命。由于他们的发现,溃疡病从原先难以治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变成了一种采用短疗程的抗生素和抑酸剂就可治愈的疾病,大幅度提高了胃溃疡等患者获得彻底治愈的机会,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作出了贡献。 2007年: 获奖原因: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引入特异性基因修饰的原理上的发现 获奖人物及介绍:马里奥·卡佩奇、马丁·埃文斯、奥利弗·史密斯 马里奥·卡佩奇是一位出生于意大利的美国分子遗传学家,目前是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人类遗传学与生物学的杰出教授。马丁·埃文斯是一位英国科学家,现为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校长。奥利弗·史密斯是出生于英国的美国遗传学家,现为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教授。认为该奖与细胞生物学有关的理由:马里奥·卡佩奇、马丁·埃文斯、奥利弗·史密斯这三位

有关细胞生物学的历届诺贝尔奖

19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对蛋白质和核酸的研究为细胞化学做出了贡献 科塞尔发现核素是蛋白质和核酸的复合物。他小心地水解核酸,得到了组成核酸的基本成分:鸟嘌呤、腺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还有些具有糖类性质的物质和磷酸。确定了核酸这个生物大分子的组成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物质在大分子中的比例,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斯托伊德尔( H. Steudel )找到了前一个问题的答 案。通过分析,他发现单糖、每种嘌呤或嘧啶碱基、磷酸的比例为 1 : 1 :1。科塞尔及 其同事发现,如果小心地水解核酸,糖基团与含氮的基团是连在一起的。科塞尔还对核酸与蛋白质的结合方式进行了研究。他发现有些物种的核酸与蛋白质结合比较紧密,有些则比较松散。 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1951年,美国一位23岁的生物学博士沃森来到卡文迪许实验室,他也受到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的影响。克里克同他一见如故,开始了对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 分子结构的合作研究。他们虽然性格相左,但在事业上志同道合。沃森生物学基础扎实,训练有素;克里克则凭借物理学优势,又不受传统生物学观念束缚,常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思考问题。他们二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善于吸收和借鉴当时也在研究DNA分子结构的鲍林、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等人的成果,结果不足两年时间的努力便完成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4月25日的《自然》杂志上以1000多字和一幅插图的短文公布了他们的发现。在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以谦逊的笔调,暗示了这个结构模型在遗传上的重要性:“我们并非没有注意到,我们所推测 的特殊配对立即暗示了遗传物质的复制机理。”在随后发表的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详细地说明了DNA双螺旋模型对遗传学研究的重大意义:(1)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这个“半保留复制”的设想后来被马修?麦赛尔逊( Matthew Meselson )和富兰克林?斯塔勒(Franklin W. Stahl )用同位素追踪实验证实。(2)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是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3 )它能够说明基因是如何突变的。基因突变是由于碱基序列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91】 RichardR.Ernst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91】RichardR.Ernst Facts name: RichardR.Ernst Winterthur, Switzerland Affili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Eidgen?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 Switzerland Prize motivation: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hodology of high resoluti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spectroscopy." Prize share: 1/1 Life Work Protons and neutrons in the atomic nucleus behave like small spinning magnets. Accordingly, atoms and molecules assume a certain orientation in a magnetic field. This can be dislodged, however, by radio waves of certain frequencies that are characteristic for different atoms. Known as resonance frequencies, these are also affected by the atoms' chemical surroundings. As a result, the phenomenon can be utilized to determine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various molecules. To accomplish this, Richard Ernst developed highly sensitive and high resolution methods in the 1960s and 1970s. Protons and neutrons in the atomic nucleus behave like small spinning magnets. Accordingly, atoms and molecules assume a certain orientation in a magnetic field. This can be dislodged, however, by radio waves of certain frequencies that are characteristic for different atoms. Known as resonance frequencies, these are also affected by the atoms' chemical surroundings. As a result, the phenomenon can be utilized to determine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various molecules. To accomplish this, Richard Ernst developed highly sensitive and high resolution methods in the 1960s and 1970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