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

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
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

中 铁 二 十 局 集 团 新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甘青段

超前地质预报

有效标注 编 制 审 核 批 准 人 编 号

中铁二十局集团兰新铁路甘青段项目经理部

二○一〇年三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 1 -

二、适用范围··········································································································································· - 1 -

三、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 1 -

3.1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内容 (1)

3.2超前预报的主要方法 (1)

3.3.TSP201地质预报系统 (2)

3.4地质雷达探测法 (4)

3.5红外线探水法 (4)

3.6水平超前钻孔 (5)

3.7补充地质调查 (5)

3.8掌子面地质素描 (6)

3.9地质超前预报规章制度 (7)

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

一、编制依据

1.本作业指导依据《中铁二十局集团兰新铁路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2.《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

3.《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二、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兰新铁路LXS-7标隧道地质超前预报作业,对超前地质勘探进行过程控制,保证超前地质勘探满足施工要求。

三、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3.1 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内容

3.1.1断层及断层影响带的位置、规模及其性质。

3.1.2软弱夹层的位置、规模及其性质。

3.1.3岩溶的的位置、规模及其性质。

3.1.4不同岩性、围岩级别变化界面的位置。

3.1.5工程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位置和规模。

3.1.6含水构造的位置、规模及其性质。

3.2超前预报的主要方法

采用TSP201地质超前预报系统或地质雷达、红外线探水仪、地质素描、超前水平钻孔等综合勘探的方法进行探测,超前地质预报是制定施工方案和工程措施的主要依据,也是隧道施工的一道重要工序。本隧道施工中,在重点地段,上述各种预报手段并用,

一般地段以地质素描为主,特殊和不良地质地段则采用物探、钻探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动态监控,信息化施工。加强对围岩监测,进一步掌握围岩的特性,为施工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3.2.1超前地质预报与补充地质调查工作流程

隧道综合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的工作流程如下图:

综合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工作流程图

3.2.2主要实施方法

实施方法:对于设计提供的不良地质地段,提前50m进行探测:TSP201地震波探测仪每100m施作一次;HY303红外线探水仪每20m探测一次;超前水平钻孔(每断面布置五孔,其中一个孔钻取岩芯)30m一个循环,每循环搭接长度5m;地质素描每掘进循环进行一次;地质雷达每30m施作一次。

根据几种探测手段的探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互相验证,提出预测预报意见和工程措施建议,及时反馈,以调整优化设计,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施工工艺和方法,实施信息化动态施工管理。

3.3. TSP201地质预报系统

本隧道采用TSP201系统探测,主要用于预报掌子面前方100m左右范围内的断层破碎带、富水带、不同岩层接触带等不良地质体的界面位置。

TSP201地质超前预报系统,可以进行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扩展配置又可以对开挖过程中未发现的隧道隐蔽病害(如隧底岩溶等)进行检测,和检测隧道围岩的弹性波

速度、划分隧道围岩类别,以及检查混凝土衬砌与围岩之间是否存在脱空缺陷等。

这种多功能仪器适应隧道弹性波多项目检测的需要,软件处理系统全部为WINDOWS编程,界面良好,处理中既有自动处理方式,也有手动处理方式,还具有深入分析异常可靠程度的追踪评估功能。

TSP201地质超前预报系统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均匀地质体中产生的反射波特性来预报隧道掘进面前方及周围临近区域地质状况的。它是在掌子面后方边墙上一定范围内布置一排爆破点,依此进行微弱爆破,产生的地震波信号在隧道周围岩体内传播,当岩石强度发生变化,比如有断层或岩层变化时,会造成一部分信号返回,界面两侧岩石的强度差别越大,反射回来的信号也就越强。返回的信号被经过特殊设计的接收器接收转化成电信号并进行放大,根据信号返回的时间和方向,通过专用数据处理软件处理,可以得到岩体强度变化界面的方位。

3.3.1仪器主要技术指标:

?12通道

?频带宽度0.5 - 4000Hz

?Vpp为24伏条件下的瞬时浮点放大,A/D 20bit 120-132db,动态范围大,信噪比高;

?采样率:10μs、31.25μs、62.5μs、125μs、250μs、500μs、1 ms、2ms 八档;

?超长采样记录功能,采样点数:1024、2048、4096、8192、32768、65536点;

?采样记录长度为10ms - 32.768s

?具有模拟滤波器,有四档:全通、低通、高通1、高通2

3.3.2仪器装配: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与检测仪器的装配设计特点如下:考虑到隧道应用环境具有潮湿或滴水的特点,仪器设计为整体式、面板键盘等设计为密封触摸式键盘。仪器的模数转换器设计为大信号状态采样,有利于仪器信噪比性能的提高,仪器动态范围大于120db。

考虑到多功能检测的需要,隧道地质超前预报仪器设计为独立的12个通道,通过选用专用插头改变仪器输入的接线组合,确定仪器的使用状态。用于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功能,仪器具有同时输入4个三分量探头信号的能力,即同时布置4个点的预报检测;用于隧道地质检测功能,根据检测项目选择专用的插头、电缆和检波器,根据

工程需要选择仪器的功能状态。

3.4 地质雷达探测法

本隧道采用地质雷达主要在临近含水构造地段使用,近距离探测富水溶洞、暗河、含水断层等。

地质雷达是基于电磁波在有耗介质中的传播性工作的。发射天线发出微波频段的电磁波后,遇到不均匀介质或介质常数有差异时会发生反射,反射信号由接收天线接收记录,经微机处理形成雷达剖面图。解译人员对雷达剖面图进行解译分析,提出掌子面前不良地质体的具体位置和规模。该法对30m范围内的不良地质体,尤其是含水地质体探测效果最好。

3.5 红外线探水法

所有物体都发射出不可见的红外线能量,这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发射率成正比。而发射率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物质和它的表面状况。当隧道掌子面前方及周边介质单一时,所测得的红外场为正常场,当前面存在隐伏含水构造或有水时,他们所产生的场强要叠加到正常场上,从而使正常场产生畸变。据此判断掌子面前方一定范围内有无含水构造。

现场测试有两种方法:一是在掌子面上,分上、中、下及左、中、右六条测线的交点测取9个数据,根据这9个数据之间的最大差值来判断是否有水;二是由掌子面向掘进后方(或洞口)按左边墙、拱部、右边墙的顺序进行测试,每5m或3m测取一组数据,共测取50m或30m,并绘制相应的红外辐射曲线,根据曲线的趋势判断前方有无含水。

掌子面上9个数据的最大差值大于10μw/cm2,就可以判定有水;红外辐射曲线上升或下降均可以判定有水,其他情况判定无水。红外探测的特点是可以实现对隧道全空间、全方位的探测,仪器操作简单,能预测到隧道外围空间及掘进前方30m范围内是否存在隐伏水体或含水构造,而且可利用施工间歇期测试,基本不占用施工时间。但这种方法只能确定有无水,至于水量大小、水体宽度、具体的位置没有定量的解释。

3.6 水平超前钻孔

通过洞内外观察与地质描述、TSP201地震波探测仪、HY-303型红外线探测仪探水等有关地质与水文资料分析,配合采用超前水平地质钻探加以验证。通过超前水平钻孔岩芯的分析,进一步探明掌子面前方的隧道围岩地质状况与水文地质的具体情况,根据探孔钻进的时间、速度、压力、成分以及卡钻力、钻芯和岩性构造性质及地下水情况,掌握隧道前方的地质条件与水文条件。

这是最直观、最可靠的超前探测手段。在本隧道不良地质体多的地段,实施5孔超前钻孔。探孔布置位置:隧道断面周边均匀布置5个。本隧道采用地质钻机,超前钻孔深30m。主要用于在TSP201预测到的不良地质体前50m进行钻探,以准确探测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体的位置、规模、性质及地下水水量和水压等。超前探孔施工时应注意前一循环钻孔与后一循环钻孔之间要搭接5m。其具体的超前探孔布置详见“隧道超前探孔布置示意图”。

另外在钻爆破孔之前,利用加长的钻杆,在开挖断面的中部和周边施钻5个孔,均水平施钻。钻孔位置:中部1个,周边4个。孔深5~8m。该孔既作为探测孔,又可作为爆破孔。该短孔探测法是在TGP12、地质雷达、红外线探水仪等物探方法探测的情况下,了解掌子面前方围岩无明显的不良地质体的基础上采用的一种既保证施工安全,又加快施工进度的一种施工方法。

施工中,对于已出水的超前钻孔,要进行不间断的水流量、水压的监测,绘制水量、水压的变化曲线,为制定地下水处理方案提供依据

3.7补充地质调查

在设计图纸提供的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查核实,以确定不同地层、岩性、岩层产状在隧道地表出露及接触情况,地表岩溶发育位置、规模及其分布,构造在隧道地有的出露、分布、性质及产状。

观察掌子面状态、围岩变形、围岩风化变质情况、节理裂隙、断层分布和形态、地下水分布情况、高压富水段涌水的位置、水量和水压以及止水后的止水效果,同时对开挖工作面附近初期支护状况的观察和裂缝描述,作为

判断围岩的稳定性和支护参数的检验的重要依据,观察已作初期支护地段的喷射

混凝土、锚杆、钢架的受力状况,同时观察已衬砌地段的隧道衬砌结构的开裂与渗漏

水情况。根据洞内外观察与地质描述对出现的异常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3.8掌子面地质素描

隧道超前探孔布置示意图

说明: 1、本图适用于隧道地质复杂及灰岩、岩溶、富水、岩层接触带及破碎带等地段进行探测。 2、Ⅴ级围岩段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或C R D 法施工,Ⅳ、Ⅲ级围岩采用C D 法或短台阶法施工。探测孔的布设要密切结合施工工序,先开挖部分则先钻设探测孔。每个断面5个探测孔,单个探测孔长度30m ,搭接长度为5m ,可根据揭示地质情况对钻孔长度作适当调整,但不应小于25米。钻孔过程中,遇涌水不能钻孔时,应拔出钻具,安设孔口止浆塞关闭闸阀。 3、探测孔的钻进要对出水点位置、流量、水压及出水状态等作详细记录。 4、一般情况下应待探测孔钻完进行全面综合研究分析,再确定处理方案。钻开挖炮眼如炮眼有较大涌水时及时向有关方面报告。

4523

1123

4

51

23

45

5

4

3

21双侧壁导坑法上下台阶法

C R

D 法C D 法

隧道开挖后通过地质素描手段,及时查看掌子面地质状况,通过和设计资料对比,为隧道掘进提供地质情况预报。掌子面地质素描应在隧道作业每一开挖循环后立即进行,根据掌子面暴露岩层的层理、节理、裂隙结构状况,岩体软硬程度,出水量大小判断开挖前方地质情况。

观察中应具体记录心下各项,并描绘掌子面地质素描图:

地质状况及其分布、性质和掌子面自稳性;

围岩的软硬、裂隙间距及方向等围岩状态;

断层的分布、走向、粘土化程度等

出水地点、涌水量及其状态;

软弱层的分布。

有必要时采用数码相机,拍摄掌子面图片。

根据掌子面地质素描及围岩监测情况,及时对评定的围岩级别进行支护方案进行评价。

3.9地质超前预报规章制度

3.9.1.地质勘察与超前预报规划

地质勘察与超前预报工作在项目部的统一领导和组织下,TGP12和地质雷达超前预报由项目部负责外聘专家组织实施,仪器由集团公司统一购买,专家预报组对预报结果负责;地质素描、红外探水、及超前地质钻孔等超前地质预报分部自行购买设备组织实施并对其结果负责,项目部统一监管。

3.9.2 地质勘察与超前预报组织机构

项目部和各工区均成立以总工为组长,相关技术人员为成员的超前地质预报小组,负责和实施本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工作,负责各种资料收集整理,上报有关部门,并及时指导现场,调整施工方案。防止地质灾害事故发生。

3.9.3实施与组织

掌子面地质素描在每一开挖循环后实施。超前地质钻孔、红外探水由分部负责实施,地质雷达、TSP201由分部在到达需实施的里程前3天报告项目部,项目部统一组织实施。

3.9.4 资料管理

超前地质预报的各项资料管理由专人负责,内容填写必须及时、规范,数据真实、可靠,严禁有涂改、造假的现象。

各项数据应及时整理,进行分析,准确判定前方的地质情况,指导现场,及时调整开挖和支护参数,防止地质灾害事故发生。

各种资料必须按照业主的咨询、监理的要求及时上报。

超前地质预报施工专项方案

XX隧道 超前地质预报施工专项方案 XX铁路工程指挥部一分部 20 年月日

目录 1、编制说明 (2) 1.1编制依据 (2) 1.2编制范围 (2) 2、工程概况 (2) 2.1自然地理概况 (2) 2.2地质构造 (2) 2.3水文地质 (3) 2.4不良地质 (3) 2.5地震震动参数 (4) 3、超前地质预报目的及内容 (4) 3.1超前地质预报目的 (4) 3.2超前地质预报的内容 (4) 4、超前地质预报工艺及方法 (6) 4.1地质调查法 (6) 4.2地质雷达探测法 (9) 4.3超前钻探 (9) 4.4预报成果分析及处理 (10) 4.5超前地质预报工艺流程 (10) 5、超前地质预报资源配置 (10) 5.1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组织机构 (10) 5.2超前地质预测预报仪器设备 (11) 6、超前地质预报质量保证措施 (12)

1编制说明 1.1、编制依据 ⑴、国家和铁道部现行的规范、标准、文件; ⑵、《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 ⑶、《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08); ⑷、新建铁路织金至纳雍线招标图; ⑸、现场踏勘调查获得的有关资料; ⑹、招、投标文件及施工合同; ⑺、我单位拥有的科技成果、工法和现有的企业管理水平、劳力 及设备技术能力,以及所积累的丰富的类似工程施工经验; 1.2、编制范围 新建铁路织金至纳雍线Ⅱ标XX隧道,隧道起讫里程:D1K26+834—D1K28+782,全长1948m,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上述里程范 围内的洞身地质调查、超前钻探、物探法超前地质预报相关工程 2工程概况 XX隧道地处纳雍县,全长1948m,中心里程D1K27+808,进口里程D1K26+834,出口里程D1K28+782。属中山地貌,地形起伏较大, 海拔高程1341~1546米,最大高差205米,最大埋深约195米,山体植被较发育,多为松林及灌木丛,山坡地形较矮。交通条件一般。 2.1、自然地理概况 隧道地处中高山地貌,坡上植被较发育,多为松树林,局部山坡 被垦为旱地,灰岩段溶蚀洼地多分布有居民,且部分坡顶也有村民居住,可溶岩段落开挖应避免大量抽排地下水,形成地表塌陷和村民用水枯竭。隧道进口端位于菁门口村,出口位于龙场村附近,进出口附 近民房较多。可溶岩段落开挖应避免大量抽排地下水,形成地表塌陷和村民用水枯竭。 2.2、地质构造 隧道长度范围内,上覆第四系坡残积粉质黏土、下伏基岩为峨眉山玄武岩,二叠系下统茅口组上段灰岩,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灰岩,二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

渭源至武都建设项目WWSY1标 隧道测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 1、编制依据 1)铁道部《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程》TB10013—98; 2)交通部《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3)交通部《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4)交通部《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6)《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7)水利部《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SL326—2005); 8)十天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资料; 9)十天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0)其它国家颁布、国家部门颁布、地方颁布的有关规范和规章。 2、工程概况 2.1隧道概况 烟坡里隧道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漳县的油单沟与漳县三岔镇烟坡里村之间的厥头山西侧,隧道采用分离式,洞高7.5m;起止桩号为ZK173+070~ZK176+910 YK173+073~YK176+905,左线隧道长3840m,洞顶最大埋深250m,右线隧道长3832m,洞顶最大埋深248m;隧道进口平面线型为直线,出口段为圆曲线,左右线半径均为R-1400;左线纵面线型为1.38%(坡长637m)和-2.20%(坡长3195m)的人字坡。隧道进出口均采用削竹式洞门,设置10处行人横洞、4处行车横洞,左右线各设四处紧急

停车带。隧道围岩以IV、V级为主,两端洞口段均为V级围岩。 2.2隧道地质 2.2.1地形地貌 本隧道段位于甘肃省的东南部,处于西北黄土高原边缘与西秦岭山地交汇过渡地带,总体地形北低南高,隧道所经地段地面高程:2084.5~2273.2m,相对最大高差188.7m,隧道进口段,自然坡度38~40°,坡面呈阶梯状的田地,以构造剥蚀低中山地貌为主,山地海拔较高,主峰顶呈棱状,山坡高峻,河谷狭窄,多呈V字形。自白垩系以来,境内地层一直处于间歇性抬升之中,因此形成了多级不同时期、不同高程的剥夷面。 2.2.2地层岩性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本阶段地勘资料,本勘察区隶属于华北区的陕甘宁盆地分区东南部。隧址区主要出露第四系全新统①-1耕植土(Q4pd)、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②-1粉质粘土(Q4al+pl)、第四系全新统崩滑堆积②-2碎石层(Q4del+c),下伏古近系④-3层强风化砾岩(E)、白垩系上统民和组⑤-1强风化泥质砂岩(K2m)及三叠系上统⑥-1强风化砂岩(T3)、⑥-2中风化砂岩(T3)、⑥-4中风化灰岩(T3)、⑥-4中风化泥质灰岩(T3)和⑥-2中风化钙质砂(T3)。第四系中上更新统黄土(Q2-3):黄褐色,中密-密实,土质较均,垂直节理少量发育,多分布于洞身段所在地的半山坡,覆盖厚度不大。 2.2.3地质构造与地震

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方法及其内容

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方法及其内容 根据地质情况、风险源及其风险等级,采用不同的超前探测方法,风别为地质调查法、物探法机超前钻探法,现将各方法采用的具体手段及操作分述下: (一)地质调查法 1、内容 地质调查法包括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和隧道内地质素描等;(1)地表调查 A、地层、岩性在隧道地表的出露及接触关系,特别是标志层的熟悉和确认。 B、地表岩溶发育位置、规模及其分布。 (2)洞内地质素描:包括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和洞身地质素描。主要内容为: A、地层岩性:描述地层年代、岩性、层间结合程度、分化程度等; B、地质构造:描述皱褶、断层、节理裂隙特征、岩层产状等。断层的位置、产状、性质、破碎带的宽度、物质成分、含水情况以及与隧道的关系。节理裂隙的组数、产状、间距、充填物、延伸长度、张开度及节理特征、力学性质、分析组合特征、判断岩体完整程度。 C、岩溶:描述岩溶规模、形态、位置及所属地层和构造部位,充填物成分、形态,以及岩溶展布的空间关系。、 D、地下水分布、出路形态及围岩的透水性、水量、水压、水温、颜色、泥沙含量测定,以及地下水活动对围岩稳定的影响,必要时长期

观测。 E、水质分析,判定地下水对结构材料的侵蚀性。 F、出水点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溶、暗河等关系分析。 G、岩溶隧道进行地表相关气象、水文观测,判断洞内涌水与地表径流、降雨的关系。并建立涌突水点地质档案。 (3)记录不同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下隧道围岩稳定性、支护方式及初期支护后的变形情况。 (4)地质调查法的相关要求及表格按《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技术指南》附表E及附表F、《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附录A办理。 (二)物探法 1、方法类型 (1)地震波反射法 适应于划分地层界线、查找地质构造、探测不良地质体的厚度和范围。在软弱围岩地层和岩溶发育地区,每次预报距离采用100m,在完整的硬质岩地层每次预报采用150m。其相关技术要求按《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办理》。 (2)水平声波剖面法 适应于划分地层界线、查找地质构造、探测不良地质体的厚度和范围。在软弱围岩地层和岩溶发育地区,每次预报距离采用40m,在完整的硬质岩地层每次预报采用60m。其相关技术要求按《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办理》。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施工方案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施工方案 1 编制依据 1)《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2)《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 3)《时速250公里铁路双线隧道复合式衬砌》图号:西成贰隧参03; 4)《隧道施工工法》图号:西成贰隧参09; 5)施工图纸、设计要求和环境、地质条件。 6)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办法(西成铁路客运专线四川有限公司) 7)《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本 2 工程概况 新建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位于陕西省和四川省境内,川陕界至江油线路长165.836Km。西成客专设计为双线客运专线,设计时速:250km/h;最小曲线半径:3200m;正线线间距:4.6m;最大坡度:一般20‰,困难山区不大于25‰。本标段第一项目部管段位于剑阁县、青川县境内,起讫里程:DK431+660(黄家梁隧道进口)~DK446+500(岩边里隧道),全长14.84km,主要工程数量为:桥梁135.35m/1座,占正线总长的0.9%,隧道双线14702m/1.5座,占线路总长的99.1%。 3 工程地质概况 3.1地质构造 我管段位于四川龙门山东北向褶皱带之东翼与四川盆地边缘弧形(华夏式)构造带交界处,龙门山褶皱带的褶皱发育、断裂密布,岩层多陡顷,直立或倒转,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测段属于扬子准地台西北边缘地带,位于川西北台陷次级构造与龙门山构造带边缘区。隧区为单斜构造,岩层产状N47~64oE/34~45oSE,受区域构造影响,节理多为闭合或微张型,其延伸较远,,泥岩风化节理普遍发育,裂隙多而细小。 3.2水文地质特征 沿线河流较多、灌溉网密布。沿线基本为山区,山谷河流较多,主要有回龙河、清江河,属于嘉陵江水系。管段内第四系黏性土中含少量孔隙水,河床及低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目录 1、工程概况及地质情况 (1) 1.1工程概况 (1) 1.2工程地质特征 (1) 1.3水文地质特征 (2) 1.4 不良地址及特殊岩土 (2) 1.5隧道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评价 (2) 1.6隧道工程地质围岩分级 (2) 1.7隧道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3) 1.8不良地质及特殊地质采取措施 (3) 1.9 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的重要性 (3) 2、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总体方案 (4) 2.1预测、预报原则 (4) 2.2预测、预报总体方案 (4) 3、地质超前预报时间安排 (4) 4、地质预报主要设备 (6) 5、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和手段 (6) 5.1地质分析方法 (6) 5.2超前探测 (7) 5.3洞内涌突水的实时监测 (11) 5.4洞外实时监测 (12) 6.超前地质预报成果整理 (12) 6.1分段地质预报成果表 (12) 6.2隧道贯通后提供的资料 (12) 7.其它 (12)

1、工程概况及地质情况 1.1工程概况 新建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小水头1号隧道位于山西省古县并侯村附近,隧道起止里程DK384+125-DK385+075,全长950米,为单洞双线有碴隧道,隧道处于黄土台垣与太岳中低山交界地段,地形起伏较大,地形复杂,沟壑发育,坡度较陡,坡角约40°~50°。隧道进出口及洞身为第四系覆盖层,沿山梁顶部及一侧山坡覆盖第四系土层,地表多为荒地,生长灌木,隧道最大埋深38米。 1.2工程地质特征 1.2.1地层岩性 小水头1号隧道地址位于临汾~运城新裂陷九原山~塔儿山陷隆,毗邻浮山大断裂,隧道表覆为第四系上更新统(Q3al)砂质黄土、第四系中更新统洪积(Q2pl)黏质黄土,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11)砂岩。洞身部位为中更新统黏质黄土和三叠系刘家沟组砂岩,各层具体描述如下: ①砂质黄土(Q3al):褐黄色,稍湿,稍密,土质较均匀,粘性较差,孔隙发育,局部含砂量较大,厚度3~5m。 ②黏质黄土(Q2pl):黄褐色、棕红色,硬塑,土质不均,粘性一般,孔隙不发育,可见少量针状孔隙,含铁锰质结核、钙质结核局部成层,夹有细圆砾土层和砂层,局部半胶结。厚度5.0~40.0m。 ③砂岩(T11):紫红色,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锤击易碎,强风化,岩芯多呈块状及短柱状,厚度3.0~5.0m。 ○4砂岩(T11):紫红色,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锤击易碎,强风化,岩芯多呈块状及短柱状,厚度大于20m。岩层产状:N65°W/22°S,三叠系刘家沟组砂岩主要发育两组节理,节理产状:155°∠85°、60°∠65°,均为微张节理,0.3m <S<0.8m,L>5m。

地质超前预报作业指导书

地质超前预报作业指导书 一、目的 为确保隧道施工安全质量,根据设计提供的工程及水文地质资料,结合地质超前预报,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完整的施工技术方案。做好技术、物质、机械设备的储备,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使之达到施工设计及施工规范的要求及工期目标的实现,特制订本作业指导书。 二、使用范围 本指导书适用于隧道黄土Ⅴ级围岩洞身段开挖施工。 三、依据 1、双线客运专线施工技术指南(报批搞); 2、铁路隧道施工规范及验收规范《铁建设【2005】160号》; 3、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TB10108-2002》。 4、甬台温铁路施工图; 5、《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2 6、《铁路隧道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TB10417-98 四、加强隧道地质预报和围岩监控测量 山后隧道穿越地段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主要为粉质粘土、角砾土、粉砂岩及硅质岩层,隧道安全问题为隧道工程施工的重点。为此成立

专门的地质预报小组,工程施工中采用超前TSP-203型地质预报仪及BK2000型地质雷达进行探测预报不良地质,严格按新奥法原则进行施工,采用CRD、CD、台阶法进行施工,并建立完善的安全控制体系,确保施工安全。 五、超前地质预报 山后隧道根据地质特点,本着以“早预报、早预防”的原则组织施工,本隧道采用地质调查、TSP-203超前地质预报、钻孔超前探测、开挖面及其附近的地质观测素描和地质作用等综合手段,预测不良地质的位置、性质、规模和对施工的影响程度。 针对本隧有断层破碎带、岩溶等不良地质和设计阶段地质勘测异常区,采用超前地质预测方法主要有: 地质素描法进行预报;TSP203超前地质预报仪进行距离100m~200m的超前预报;采用地质雷达、红外探水仪、HSP水平声波反射法和超前地质钻孔进行距离在30m~50m的预报。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内容及方法分别见图5-1“主要地质预报工作范围图”和表5-2“各不良地质段采取的地质预报方法”。 图5-1 主要地质预报工作范围图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实施细则及表格一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优化工程设计、实现施工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进一步查清隐伏的重大地质问题,及时掌握和反馈隧道地质条件信息,调整隧道设计参数、防护措施,为优化隧道施工组织、制定施工安全应急预案、控制工程变更设计提供依据。 第二条抓好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预防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有效规避工程建设风险,实现铁路工程六位一体管理目标。超前地质预报是确保施工安全和结构安全可靠的重要手段,是铁路隧道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铁路隧道施工作业中关键的重要作业环节,是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工序,施工单位必须纳入工序管理。 第三条本细则依据《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结合实际制定。 第二章管理机构和职责划分 第四条管理机构 贵阳市域林织铁路第三项目经理部一工区成立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雷明深

副组长:陈力 组员:工程管理部、安全质量部、现场指挥部、设计单位、专业预报单位、监理单位负责人。 公司管理领导小组负责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家组,办公室设在工程管理部,归口管理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专家组由公司工程部、安质部、现场指挥部负责人和专业超前地质预报单位技术负责人组成,组长由领导小组指定,负责对重大地质情况的施工方案进行研究。 第五条职责分工 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行施工单位、现场指挥部、公司三级管理制度。施工地质按复杂程度分为四级(A级:复杂,B级:较复杂,C级:中等复杂,D级:简单。详见铁建设〔2008〕105号《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附录B)。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涉及建设、设计、施工(含专业超前地质预报单位)、监理等单位,参建各方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协调配合。 (一)公司职责 1.负责制订超前地质预报管理细则,明确各单位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负责管理超前地质预报各参建单位并协调处理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公司工程部负责日常管理,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管理。 2.负责审批A、B级施工地质超前地质预报设计方案、实施细则、预报成果和分析结论。A级由公司总工程师组织审核,B级由公司工程部组织审核并对A级进行预审,C级由现场指挥部组织审核并对A、B级进行预审,D级由施工单位审核,并报现场指挥部核备。

超前地质预报

XX工程技术交底 工程名称XX隧道交底单位 单位工程名称交底部位 一、内容及说明 本交底适用于XX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交底 二、地质预报选用方法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坚持常规地质法、物理勘探法、钻探法等多种预报手段综合运用,取长补短,相互补充和印证的原则。并结合本段工程特点,对应采用不同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的方法。 三、隧道地质预报实施方法 1、常规地质法 隧道开挖爆破后通过地质素描手段,及时查看掌子面地质情况。观察后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调查记录表。地质素描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岩性 应说明围岩岩石的名称、颜色、矿物成分、坚硬程度等,各类岩脉也应对其岩性、出露位置、宽度、接触关系、破碎、风化程度进行描述。 ②构造 开挖围岩受地质构造影响程度、延伸性、表面粗糙度、张开性、风化、破碎程度等进行描述,特别是岩体范围内出现的断层、节理、裂隙、软弱夹层等重点进行地质描述。断层应对其位置、产状、性质、破碎特性、宽度等一一观测和描述;节理裂隙,特别是贯通性节理的产状密度、延伸情况、节理面现状等也要仔细量测和统计。 ③地下水 围岩的含水状态、涌水部位、水量、水压、水温、水质等描述并长期跟踪调查是否受季节性影响,特别是大、暴雨后观察涌水部位涌水量有无增减以及该段地表一定

范围内是否有水源补给情况并作好记录。 ④围岩变形破坏情况 开挖段围岩发生坍方、掉块、岩爆等现象的位置、性质、形态、规模作详细记录。 2、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 TSP 探测方法: ①钻孔:在距离掌子面50m处钻深度为1.5m的孔,布置传感器;自掌子面起,每隔1.5m钻孔一个,钻孔深度为1.5m,最后一个孔与传感器的距离大于20m。所有钻孔的高度尽可能的在同一标高线上。钻孔完毕后,逐个测量孔的深度和倾斜度,并作好记录。 ②埋设传感器杆:埋设传感器前,先清孔,清除孔底虚碴,放入锚固剂卷,插入传感器套杆,用钻带动其钻动,保证锚固剂卷充分搅拌。待传感器杆固定后,插入传感器,注意传感器方向朝向掌子面。 ③连线检查:把传感器、检波器(电脑)、起爆器、同步器连接起来,并检查其是否正常工作,注意此时起爆器不得与雷管相连。 ④测量时间:测量时间选在施工交接班时间,要求工作面800m范围内不得有机械作业和作业人员作业,作业前与现场施工员联系,以确定停工时间,此时准备好爆破药卷、电雷管等。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

×××标段隧道工程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标段×××段范围内隧道及×××隧道洞口地段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具体内容包括:预报内容、预报分级、预报流程及要点。 2、作业准备 2.1内业技术准备 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掌握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的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2.2外业技术准备 施工作业层中所涉及的各种外部技术数据收集。 修建生活房屋,配齐生活、办公设施,满足主要管理、技术人员进场生活、办公需要。 所有仪器已经到位,经过校验并在使用有效期限内。 3、技术要求 明确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重要性,指导、规范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保障隧道安全掘进。施工过程中必须将超前地质预报纳入施工工序管理,做到先探测、后施工,不探测不施工。 所使用的仪器具有合格的出厂证明及使用期限,并按相关要求进行质

量验收,有验收记录,并在有效使用期内。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4.1 预报内容 (1)地层岩性,特别是对软弱夹层、破碎地层、煤层及特殊土的预测预报。 (2)地质构造,特别是对断层、节理密集带、褶皱轴等影响山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3)不良地质,特别是溶洞、暗河、人为坑洞、放射性、有气体及高地应力等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4)地下水,特别是对岩溶管道水、富水断层、富水褶皱轴、富水地层等的预测预报。 4.2 预报方法 (1)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按预报原理可分为地质分析法、钻探法、物探法和超前导坑法。 ①地质分析法,包括地层分界线、构造线,地下和地表相关全分析、地质作图等。 ②钻探法,包括深水水平钻探、5~8m加深炮孔探测及孔内摄影。 ③物探法,包括地震波反射法、声波反射法、电磁波反射法、红外探测法等。 ④超前导坑法,包括平行超前导坑法、正洞超前导坑法。 (2)超前地质预报按长度可分为长距离预报(大于200m)、中长距离预报(30~200m)和短距离预报(小于30m)。

各种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优缺点分析

各种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优缺点分析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就是在施工前期地质勘查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掌子面前方一定范围内围岩的地质条件。超前探测地层岩性、软弱层的位置、岩体完整程度、断裂带位置及宽度、围岩富水性等不良地质以及隐伏的重大地质问题。为隧道信息化设计、支护参数变更及施工方案优化提供依据,指导施工顺利进行,精品文档,超值下载 确保施工安全。中交路桥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小乔接下来将为您介绍目前工程上主要用到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地质调查法、超前钻探法、物探法、超前导坑预报法、数码成像技术等。 1、地质调查法 地质调查法就是根据隧道已有勘察资料、地表补充地质调查资料与隧道内地质素描,通过地层层序对比、地层分界线及构造线地下与地表相关性分析、断层要素与隧道几何参数的相关性分析、临近隧道内不良地质体的前兆分析等,利用常规地质理论、地质作图与趋势分析等,推测开挖工作面前方可能揭示地质情况的一种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优点:地质调查法不占用施工时间,该方法设备简单(地质罗盘)、操作方便、预报效率高、效果好、费用低,且能为整座隧道提供完整的地质资料。 缺点:对与隧道交角较大而又向前倾的结构面容易产生漏报,对操作人员地质知识水平要求较高,一般要求专业地质人员来完成。 2、物探法 2、1 电磁波反射法

电磁波反射法超前地质预报主要采用地质雷达法。中交路桥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多套地质雷达,地质雷达探测就是利用电磁波在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岩体中的传播及反射,根据传播速度、反射走时与波形特征进行超前地质预报的一种物探方法。 优点:将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集于一体,具有分辨率高、快速、无损、连续检测、实时显示等特点。在地表探测5~30m范围内的地下地层或地质异常体(溶洞、土洞、断裂、空隙等)反射信号还就是比较明显的,也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段。 缺点:仪器密封性差,洞内不易防水、防潮、防尘,易造成仪器损坏,特别就是没有专门的天线,操作起来费时费力,且效果不好;探测距离太短,一次只能探测5~30m。 隧道内的环境条件与地质雷达的理论基础——半无限空间不吻合,加之洞内钢拱架、钢筋网、锚杆、钢轨等金属构件的影响,探测结果一般不太理想。 2、2 地震波反射法 利用地震波在不均匀地质体中产生的反射波特性来预报隧洞掌子面前方及 周围临近区域的地质情况,可以检测出掌子面前方岩性的变化,可以在钻爆法或TBM开挖的隧道中使用,而不必接近掌子面。该法有效预报距离100~200m。 优点:适用范围广,适用于极软岩至极硬岩的任何地质情况。 预报距离长,能预报掌子面前方100~200m范围内的地质状况,围岩越硬越完整,预报长度就越大。 对隧道施工干扰小,它可在隧道施工间隙进行。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培训考试试卷及答案

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培训考试试卷 部门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5分, 共40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2010年7月28日铁道部文件《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 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中关于超前地质预报的规定:施工图阶段经评估为高风险和极高风险的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责任主体单位为(B),其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由()负责组织实施。 A.建设单位 B.设计单位 C.施工单位 D.监理单位 2、2010年7月28日铁道部文件《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中关于超前地质预报的规定:其他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责任主体单位为(C),超前地质预报由()专业人员实施。 A.建设单位 B.设计单位 C.施工单位 D.监理单位 3、铁路隧道工程在各设计阶段均应进行相应的超前地质预报设计,预报方法的选择应与(D)相适应。 A.施工条件 B. 施工环境 C.现场环境 D.施工方法 4、按超前地质预报长度的不同分为(A) A、3B、4 C、2D、5 5、长距离预报的预报长度为(C) A.50~80m B.80~100m C. 100m以上 D.150m 6、地质复杂程度分级及超前地质预报方案地质复杂程度分级分为(B)级 A. 3 B. 4 C. 5 D. 6 7、按预报手段原理的不同分为(C) A.3种 B.5种 C. 4种 D. 6种 8、TSP每次预报有效长度100m左右,需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应重叠(B)以上, A.5m B. 10m C. 15m D. 20m 二、简答题(每题30分,共60分) 1. 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及任务是什么? 答:进一步查清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指导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和危害程度;为优化工程设计提供地质依据;为编制竣工文件提供地质资料。 2.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的分类按预报手段原理的不同分为: 答: 1 地质调查法:包括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洞内开挖工作面地质素

超前地质预报方法介绍

超前地质预报方法介绍 为保证隧道的顺利施工,避免地下水发育地段突水、突泥的发生, 防止地表水、地下水流失,确保隧道施工安全,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隧道掌子面地质情况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预报,根据隧道的具体情况,判定超前地质预报内容并纳入工序管理之中。 经过超前地质预报,在开挖后对地质条件再次认知,通过对比反馈信息和分析,逐步提高对围岩的预报判释的准确性。超前地质预报的工作程序参见图2

图2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内容程序图 231地质素描 地质素描预测法分为岩层岩性及层位预测法、条带状不良地质体影响隧道长度预测法以及不规则地质体影响隧道长度预测法三种。 对掌子面已揭露出的岩层进行地质素描(观察岩石的矿物成分及其含量,结构构造特征和特殊标志),给予准确定名,测量岩层产状和厚度。测量该岩层距离已揭露的标志性岩层或界面的距离,并计算其垂直层面的厚度。将该岩层与地表实测地层剖面图和地层柱状图相

比,确定其在地表地层(岩层)层序中的位置和层位。依据实测地层剖面图和地层柱状图的岩层层序,结合TSP探测成果,反复比较分析, 最终推断出掌子面前方一定范围内即将出现的不良地质在隧道中的位置和规模。 施工过程中,每次爆破后由地质工程师进行地质素描,内容包括掌子面正面及侧面稳定状态、岩层产状、岩性风化程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产状、间距、长度、充填物、数量)、喷射混凝土开裂、掉块现象、涌水情况、水质情况、水的影响、不良气体浓度等。同时定期对地表水文环境进行观测和监测记录,及时了解隧道施工对地表水的影响,确定施工控制措施,最终做出掌子面地质素描图和洞身地质展不图。 及时对洞内涌水进行水质分析和试验,提交分析和试验结果,对影响隧道衬砌结构的水质提出处理意见,上报技术部门,以利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2. 3. 2超前探测 主要针对地下水发育地段的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带、岩层接触带、构造及发育带 2. 3. 2.1超前物探 长距离超前物探:首选方法为TSP203地质探测仪(探测距离约200m),对比方法为水平钻孔超前探测。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均匀地质中产生的反射波特性来预报隧道掘进面前方及周围临近区域的地质状况。它是在掌子面后方边墙一定范围内布置一排爆破点(间距1?5米),进行微弱爆破,产生的地震波在隧道前方体内传播,当岩石强度发生变化,界面两侧岩石的强度差别越大, 反射回来的信号、返回的时间和方向差别越大,通过专用数据处理软件处理得到岩体强度变化界面的信号也就越强。返回信号被经过特殊设计的接收器接收转化成信号并进行放大,通过专用数据处理软件处

2014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隧道中的应用-大工检测-试验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平台

试题 第1题 弹性波法超前地质预报是以人工激发弹性波,弹性波以球面波形式在围岩中传播,当遇到() 差异界面时,弹性波就会产生回波,通过对回波信号进行分析,就可以计算出差异界面距离 震源的距离、位置、范围等。 A.波阻抗 B.介电常数 C.电性 D.红外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6 此题得分:6.0 批注: 第2题 地质雷达法超前地质预报是由雷达发射天线连续发射高频电磁波,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 ()差异界面时,回波信号被接收天线接收,通过对回波信号进行分析,可以推断介质的性 质与界面的位置 A.波阻抗 B.介电常数 C.电性 D.红外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6 此题得分:6.0 批注: 第3题 高直流电法超前地质预报是以岩石的()差异为基础,对开挖面前方储水、导水构造分布和 发育情况进行预报的一种直流电法探测技术。 A.波阻抗 B.介电常数 C.电性

D.红外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6 此题得分:6.0 批注: 第4题 ()能量团较均匀,能量按一定规律缓慢衰减,波形均一,同相轴连续,振幅较低。 A.完整岩体 B.断层破碎带 C.富水带 D.岩脉破碎带 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6 此题得分:0.0 批注: 第5题 能量团不均匀,能量衰减快、规律性差,波形杂乱,同相轴不连续,振幅变化大。 A.超前普通钻法 B.地质雷达法 C.超前导洞法 D.地表查勘法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6 此题得分:6.0 批注: 第6题 _________一般用于可能有溶洞、暗河或其他较严重地质灾害的隧道段。 A.超前导洞法 B.超前地质钻法 C.加深炮孔法 D.超前普通钻法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6 此题得分:6.0

超前地质预报专项方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2) 二、工程概况 (2) 三、施工方案 (3) 四、资源配置 (3) 五、施工方法 (4) 六、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注意事项 (6) 七、质量要求 (7) 八、安全措施 (8)

超前地质预报专项方案 一、编制依据 (1)新建哈尔滨至牡丹江铁路客运专线SG-3施工总价承包招标文件、清单和补遗(答疑)书、澄清函等。 (2)招标单位提供的由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的设计图纸、设计文件和设计资料。 (3)《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753—2010) (4)《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9604—2015) (5)《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9217—2015) (6)《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200号)(7)《铁路建设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暂行办法》(铁建设【2010】162号)(8)《铁道部建设管理司关于进一步加强铁路隧道设计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建技【2010】352号文 二、工程概况 1、工程范围 本标段共有7座隧道,总长7030m,约占正线长度的16.5%,其中新立隧道为本标段最长隧道,长度为3345m。本标段隧道较多,且隧道施工标准要求高以及本标段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不同程度地存在断层、偏压、顺层等不良地质。隧道存在边坡滑塌、坍塌冒顶、坍塌掉块、突水突泥等风险。详见“隧道主要工程概况表”。

隧道主要工程概况表 三、施工方案 隧道工程属于隐蔽性工程,设计施工中的不可预见性较其他工程大。施工中对可能存在不良地质体的地段必须做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根据设计要求及隧道地质情况,本隧道工程采用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施工中充分利用TRT法、Ф110钻探孔等预报方法。TRT一般结合隧道掘进过程的地质情况进行探测,来判明隧道前方不良地质存在的位置。当可能出现涌突水吋,结合红外探测法及Ф110超前地质钻探孔进行进一步的精查来探明,并根据各探孔的探测和出水情况,综合判别是否进行提前预注桨堵水加固及预支护等方式处理。 四、资源配置 1、人员安排 项目部成立超前预小组,项目部总工程师任组长,组员为:工程部部长和专业工程师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

目录 一超前地质预报的使用范围 (2) 二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 (2) 三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内容 (2) 四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3) 4.1 物理勘探法 (3) 4.2 地质调查法 (3) 4.3 超前钻探法 (4) 4.4超前导坑预报法 (5) 五超前地质预报信息的处理 (5) 六制定不同工程地质问题相应的预报方案 (12) 6.1 岩溶及岩溶突水预报方案 (12) 6.2 断层破碎带预报方案 (13) 6.3高地应力预报方案 (13) 6.4 放射性监测方案 (13) 七超前地质预报时安全注意事项 (14)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 一超前地质预报的使用范围 隧道及其它地下工程,深埋于地下,工程岩体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变,限于目前地质勘探技术水平、地质勘探密度等因素,期望在勘测阶段完全查明工程岩体的状态、特征,准确地预报可能引发隧道地质灾害的不良地质体的位置、规模和形态是十分困难的。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还得靠施工过程中开展深入的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本指导书适用福平Ⅱ标范围内隧道工程的超前地质预报。 二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 (1)进一步查明前期没有探明的隐伏的重要地质问题。 (2)进一步探明可能引发隧道地质灾害的不良地质体的位置、规模和性态。 (3)为隧道动态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4)为编制竣工文件提供地质资料。 三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内容 (1)地层岩性的预测预报,特别是对软弱夹层、破碎地层、煤层及特殊岩土的预测预报。 (2)地质构造预测预报,特别是对断层、节理密集带、褶皱轴等影响岩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3)地下水预测预报,特别是对岩溶管道水及富水断层、富水褶皱轴、富水地层中的裂隙水等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超前地质预报分类

超前地质预报分类 1、洞内开挖,利用凿岩机进行炮孔钻设,炮孔间距,装药量要根据围岩情况不断调整,调整的距离要满足(隧道爆破安全规程)GB6722_2011版。 2、洞内开挖必须参照超前地质预报。必须施作TSP,超前探孔,个别富水段落还要做红外探水。超前地质预报分类 超前地质预报常用的物探方法有很多,分类不尽相同。根据《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4-2005),将几种物探方法及其适用范围介绍如下:其中地震波法超前预报是当前应用的主流。 机械钻探 使用超前地质钻杆在隧道断面的若干个部位进行钻探,依据钻杆内岩土结构、构造及水文地质判定前方围岩的性质。一般取隧道断面的三个点,中上部、左侧、右侧,将钻探出的围岩综合对比分析然后按每两米一个断面记录其围岩状况。超前钻杆的长度不等,一般以20米为主流产品。电法 直流电法超前探测隧道掌子面和侧帮的含水构造 高密度电阻法探测岩溶、洞穴、地质界线 电磁法 甚低频法①.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②.探测岩体接触带;③.探测含水构造及地下暗河等 地质雷达①.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②.探测地下岩溶、洞穴;③.探

测地层划分 地震波法和声波法 折射波法①.划分隧道围岩级别;②.测定岩体的纵波值 反射波法①.划分地层界线;②.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③.探测地下洞穴;④.测定含水层分布 散射波法①.划分地层界线;②.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③.探测地下洞穴;④.测定含水层分布;⑤确定围岩速度 红外线法 红外探水①.探测局部地温异常现象;②.判断地下脉状流、脉状含水带、隐伏含水体等所在的位置 编辑本段地震法超前预报 地震法是当前隧道中长期超前预报的主流方法。它包括:HSP、TSP、TGP、TRT、TST、负视速度等各种方法。 TSP隧道地质超前预报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在隧道围岩以排列方式激发弹性波,弹性波在向三维空间传播的过程中,遇到声阻抗界面,即地质岩性变化的界面、构造破碎带、岩溶和岩溶发育带等,会产生弹性波的反射现象,这种反射波被布置在隧道围岩内的检波装置接收下来,输入到仪器中进行信号的放大、数字采集和处理,实现拾取掌子面前方岩体中的反射波信息,达到预报的目的。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新建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瓦塘至汤阴(东)段 站前工程ZNTJ-5标 超前地质预报 专项施工方案 中铁十七局集团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 ZNTJ-5标项目经理部 二〇一〇年六月

超前地质预报专项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铁十七局集团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ZNTJ-5标项目经理部

目录 1.编制说明 (1) 2.工程概况 (1) 3.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和目标 (3) 4.超前地质预报主要项目 (3) 5.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法和手段 (3) 6.超前地质预报实施计划 (4) 7.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8) 8.超前地质预报保证措施 (14) 9.正确处理地质预报与施工的关系 (16)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专项施工方案 1.编制说明 1.1.编制依据 为保证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ZNTJ-5标隧道工程施工安全,切实履行企业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工程的特点,制订ZNTJ-5标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专项施工方案。 1.2.采用的标准规范、图纸 《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 《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TB10108-2002;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TZ202-2008; 《铁路隧道施工质量验收验收标准》TB10417-2003; 《铁路工程基本作业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TB10301-2009;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TB10304-2009; 隧道施工设计图纸。 2.工程概况 2.1.线路概况 中南铁路通道ZNTJ-5标段起讫里程为DK198+350~DK259+000,全长57.70km,全部位于山西省石楼县、隰县境内,线路起点位于石楼县沙塘沟,穿过沙塘2号隧道,跨越屈产河、柳石公路和县乡道路,到达石楼车站,然后在谭家庄东侧进入石楼隧道,从朱家峪出来后,沿山脚前行,终点止于隰县车站。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 作业指导书..

超前地质预报施工作业指导书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新建铁路西安至宝鸡客运专线XBZQ-2标段小村隧道施工掌子面前方和周边围岩情况的探测。 2 设计概况及编制依据 2.1 设计概况 2.1.1 工程概况 小村隧道,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渭河南岸三级阶地,属秦岭山前黄土塬区;从310国道小村附近山坡进洞,下穿唐家塬,从马尾河右侧山坡出洞,隧道起讫里程DK627+747~DK628+650,全长903m,其中明挖52m,IV级围岩300m,V级围岩551m。最小埋深为16.0m最大埋深为46.0m,为双线黄土浅埋隧道;隧道位于R-8000m圆曲线上,洞内纵坡为11‰和3‰的人字坡。 隧道主体结构采用曲墙带仰拱复合式衬砌,衬砌采用C35钢筋混凝土结构。隧道初期支护由钢拱架,钢筋网、锚杆和喷射混凝土组成。隧道进口采用台阶式洞门,设置有20m 明洞,洞口段基础采用φ125cm钻孔桩加固地层,并设置钢筋混凝土承台。隧道出口采用斜切式洞门,设置有32m缓冲结构。洞口边仰坡采用拱形骨架护坡,拱形骨架的上缘设排水槽,在拱形骨架内植草绿化。 2.1.2工程地质 隧道通过地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黏质黄土及黏质黄土(古土壤),下部为第四系中更 新统风积黏质黄土夹黏质黄土(古土壤),底部为中更新统冲积砂及圆砾土等。无断裂构造。 2.1.3水文地质 隧道通过地段内地表水及地下水均不发育。 2.1.4方案设计 小村隧道属黄土浅埋隧道,其不良地质构造主要是软弱土层及断层,超前地质预报主要对上述隧道开挖面前方一定距离的浅埋段灾害地质的施工探测,对照勘测阶段的地质资料,预测、预报地质条件变化及其对施工的影响。针对不同地段的工程地质情况采用不同的预报手段,以达到既预报准确又节省有限预报资源的目的。超前地质预报由超前地质预报组来完成。 2.2 编制依据 2.2.1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2.2.2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铁建设【2010】240号);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经典版)

目录 1、适用围 (1) 2、工程概况 (1) 2.1狮子岩隧道概况 (1) 2.2白山同隧道概况 (1) 2.3地质岩性 (1) 2.4 地震基本烈度 (2) 2.5水文特征 (2) 3、编制依据 (2) 4、超前地质预报目的 (2) 5、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容和法 (2) 5.1 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容 (2) 5.2超前预报的主要法 (2) 5.3主要实施法 (3) 6、TSP203地质预报系统 (4) 7、掌子面地质素描 (5) 8、水平超前钻 (5) 9、地质预测、预报工艺流程 (6) 10、地质信息收集与处理 (6) 11、针对预报可能出现特殊地段的处理法 (7) 11.1涌水出现处理法 (7) 11.2涌水突泥地质现象的处理法 (7) 12、地质工作组织机构 (7) 13、资料管理 (8) 附图1 (9) 附表1................................................................................................................... (10)

1、适用围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莆永高速公路段A3合同段隧道地质超前预报作业,对超前地质勘探进行过程控制,保证超前地质勘探满足施工要求。 2、工程概况 2.1狮子岩隧道概况 狮子岩隧道属于构造剥蚀低山丘岭地貌,地形起伏大,局部地段地形较陡,进出口段坡度约25-30°,均与山间沟谷盆地相连,切割深达15-30m,线路经过山顶最高约687.9m,最低约121.4m。相对高差约566.5m。隧道出口段地表溪水发育,洞身山体表面多沟谷、盆地;隧址区地表多植被覆盖,多沟谷、陡坎,自然经济欠发达。隧道最大埋深560m,围岩主要为燕山早期花岗岩和侏罗系上统南园组中微风化凝灰岩、流纹岩及长林组凝灰质砂岩,厚层状、块体状构造,结构面结合较好或好。总体稳定。围岩级别为Ⅱ~Ⅴ级。隧道区地表水体不发育,局部低洼沟谷中发育有季节性溪流,雨季多水,旱季少水甚至无水;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土层隙潜水、基岩风化裂缝系水两种类型。 2.2白山同隧道概况 白山同隧道在省至永定高速公路段A3标段,左线里程为ZK20+040~ZK21+498.840;右线里程为K19+995~K21+500。属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大,局部地段地形较陡,进口坡度较大,约40~45m。进口与山间沟谷盆地相连,切割深度达15~50米,线路经过山顶最高标高约659.6米,最低标高209.5米,相对高差约450米。隧道进口段地表水系较发育,隧址区地表多茶园种植区,多沟渠、小陡坎,自然经济较发达。根据工程地质调查、钻探及物探资料,本隧道进口地段围岩主要由粉质黏土及全-强风化凝灰岩组成,进口段围岩级别为Ⅴ级,工程性质差,浸水易软化,稳定性差。施工开挖洞顶极易塌,侧壁易垮塌。 2.3地质岩性 根据工程地质调查、钻探及物探资料,隧道进口地段围岩主要由粉质黏土及全-强风化凝灰岩组成,进口段围岩级别为Ⅴ级,工程性质差,浸水易软化,稳定性差。施工开挖洞顶极易塌,侧壁易垮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