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个文艺美学典型

苏轼:一个文艺美学典型
苏轼:一个文艺美学典型

苏轼: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一

个典型

杨存昌

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点是和谐,即追求主体与客体、理想与

现实、表现与再现、情与理、形与神、言与意的辩证统一。如果说秦

汉是这种和谐美学的奠基时期,魏晋六朝是和谐意识的自觉时期,那

么由唐至宋、元则是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古典美学的成熟时期,明中

叶以降,和谐美学则逐渐走向裂解和新变。

生活于北宋中期的苏轼,思想上吞吐道、儒,出入佛、禅,心胸

旷达、博学多识,不仅在诗词、文赋、书画各艺术领域都留下传世之

作,而且在美学思想上也海纳百川、自成一家,可说是中国古典和谐

美学的一个典型。

一、儒、道、禅合流:苏轼和谐美学的思想基础

李泽厚曾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儒家精神,以对

待人生的审美态度为特色的庄子哲学,以及并不否弃生命的中国佛学

——禅宗,加上屈骚传统,……这就是中国美学的精神和灵魂。”[1]

我认为,从美学和艺术精神上看,屈骚传统体现为积极入世、发愤抒

情,其大旨近于儒家艺术追求。因此,中国古典美学的主要思想基础,

大体上可归结为儒、道、禅的相异互补,三者此消彼长、杂糅交织,

从不同方面给中华美学提供了滋养。儒家强调人与他人、人与集体、

人与社会的统一,强调理性、道德,以积极入世为人生和美学的理想,

在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前提下,高扬了集体人格。道家则注重人与自然、

与绝对无限之道的统一,注重感性、自由,以逍遥齐物、远害全生为

人生和美学追求,通过身与物化、泯灭人与外物的界限肯定个体的自

然生命价值。禅宗则把一切纳入内心,以内心包容万有,强调个体心

灵感受的唯一实在性,通过顿悟,消除人与自然、社会、集体、他人

的对立,消除真与善、美与丑的差别,只要求返观自性,自悟本心,

把理性与感性、自由与必然、无目的性与目的性通通纳入内向自省的

直觉静观。如果说儒与道所追求的是性质不同的外向和谐,禅宗则追求空灵、寂静的内在和谐,三者缺一不可,共同铸造了以和谐为特色又偏于表现、写意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体系。

苏轼生活的时代,儒道禅三家合流,并融入士人的生活和艺术理想。学界不少人认为,苏轼以儒为主、兼容道、佛,我认为这在美学上与实不合。他少年时代即“龆龀好道”[2],自述“本欲逃窜山林,父兄不许,故汩没至今”[3]。尝读百家书,“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4]既入仕途,又对自己为“世味”所诱,而“汲汲强奔走”与仕途充满厌倦和自嘲[5]。后来党争中受到排挤,仕宦生活不得志和屡次遭贬,更使他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对“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鸿雁踏雪泥”[6]的反思;对“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常鲜欢”[7]的感慨;对“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8]的悲叹;对“蜗角虚名,蝇头微利”[9]、“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10]的鄙夷等等……使苏轼的许多作品表现出在人生空朦中全生避害,任性旷达,“逍遥齐物追庄周”[11]的美学色彩。因此,我曾撰文认为在审美和艺术理想上,苏轼似以道家为主导。[12]但东坡以道为主并非仅尊道家,也不说明作为其美学基础和前提的整个思想只继承了某家某派。王十朋曾赞扬苏轼说:“东坡先生之英才绝识,卓冠一世。平生斟酌经传,贯穿子史。故虽天地之造化,古今之兴替,风俗之消长,与夫山川、草木、禽兽、鳞介、昆虫之属,亦皆洞其机而贯其妙。”

[13]丰富的阅历和深沉的人生体验使他见出各派的异中之同,因而说“孔老异门”,“儒释分宫”,“江河虽殊,其至则同”[14]其弟苏辙著《老子新解》,“大旨主于佛老同源,而又引中庸之说以相比附”。

[15]苏轼见此书,“读之不尽卷,废卷而叹”[16],感慨“使战国时有此书,则无商鞅韩非。使汉初有此书,则孔、老为一。晋宋间有此书,佛、老不为二”[17]。可见他对儒、释、道异中之同的体认。而广博的学识,又使苏轼洞悉各学派的区别与对立,在不同的领域有所偏爱。因而他对前代思想并非杂糅搬用,而是在审美实践的基础上取舍,“尽其自然之理而断之于中。其所不然者,虽古之所谓贤人之说,亦有所不取”[18]。不妨说,在审美观上倾向于道家,又在社会思想和文艺主张中把儒、释、道有机地统一起来,为苏轼包容宏富又独具特色、“自出己意”[19]的和谐美学思想,提供了哲学的和思想的条

件,最终使之成为对立互补型和谐美学的典型。

二、对立因素的辩证和谐:苏轼美学思想的内容和特征

思想上兼取诸家,使苏轼的美学文艺思想充满素朴的辩证法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倡“不能不为”的审美创造,而不排弃“有为而作”;强调表现主体的情感,又不忽略再现事物的“真态”;重视“物我两忘”的灵感兴会,又不抹煞经验积累和理性判断的作用;追求平淡自然,又反对无深厚审美内容的淡而无味;注重自然天成,又不否定人工的技巧等等。

(一)“不能不为”与“有为而作”——审美创造非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

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之一,在于注重审美艺术创造介于“有意与无意之间”[20]、功利性与非功利统一的性质,颇类于西方哲学家康德主张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不少持苏轼美学以儒为主导的论者认为,在文艺创造动机方面,苏轼把直接的社会功用价值放在首位,其实不然。我们认为重视文艺的审美属性同时不忽视功利价值才是苏轼文艺观的全貌。

的确,苏轼曾经多次讲到过“有为而作”的意思,但需具体分析并与他的整体美学思想结合起来研究。如《凫绎先生诗集叙》转述其父苏洵的话,主张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在《答乔舍人启》又说:“某闻……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但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苏轼这些言论,具有以下特点:

(1)多为转述别人语,如先君“语轼曰”,“某闻”等。(2)在宋代,文学艺术与史学、典学、政论、制策等虽已有明显的区别,但苏轼所用“文”的概念,显然还包含着史论等。他对“文”要求以“体用为本”,密切联系现实政治,主要指非艺术性的“文”。如:“今观所示议论,自东汉以下十篇,皆欲酌古以喻今,有意于济世之用,不志于耳目之观美,此正平生所望于朋友与凡学道之君子也”

[21],“(何去非)论历代所以废兴成败,皆出人意表,有补于世”

[22],这里以“济世为本”,“有补于世”的尚用之作,显然指史论。对艺术性作品,苏轼也认为不可忽视其社会作用。如他本人说曾对当

时社会问题“托诗人之义,缘世以讽”[23]。自述:“臣屡论事,未蒙施行,乃复作诗文,寓物托讽,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24]。在《次韵张昌言喜雨》中赞其“贺雨诗成即谏书”。《题柳子厚诗》也说“诗须要有为而作。……好新务奇,乃诗之病”。但苏轼论艺术要“有为”,是与好新务奇相对立的。究其对诗文功用的根本看法,则更多的是强调艺术“适心”、“达意”,在不能自已时任情而发,而不是把艺术当作实现当下功利目的的手段。“清诗似庭燎,虽美未忘箴”[25]在“美”与“箴”,即“观美”与“济世”,“华采”与“体用”,非功利与功利的矛盾中,苏轼是主张二者统一,并尤其强调艺术审美性的。

苏轼“有为而作”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同是古文家的其父苏洵的影响。苏洵论文要求“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26],似有极端功利主义倾向。但苏洵的思想也有另一面,即强调为文“无意乎相求,不期而遭遇”,是“不能不为”而为之的情感自由抒发[27]。苏轼正是在其父力图融合功利与非功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以自然”为核心,目的性与无目的性和谐统一的文艺审美创造观点。他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它,虽吾亦不能知也。”[28]这里突出强调的是审美创造的非理智性和自然性。所谓非理智性,即谓审美创造是一种不自觉的、无明确理性目的的活动,故为理智所“不可知”、“不能知”;所谓自然性,即审美创造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非有意自然而遂以为自然也”

[29]。故苏轼在提倡有为的同时,又提出“无意为文”,“不能不为”的主张。

“有为而作”的功利主义美学是“言志”、“载道”传统思想的延续,“不能不为”是“缘情”、写意美学的要求。苏轼由于对“有为而作”论的半推半就到直接了当地提出“不能不为”艺术主张,正体现了他突出非功利性又强调非功利中蕴涵功利目的,即把“无意”与“有意”辩证结合的美学特色。

(二)“身与物化”与“博观约取”——直觉静观与经验、理性的统一。

西方美学静观与经验对峙、直觉与理性两立,中国美学则认为静

观包含有经验、理性融汇于直觉。强调直觉静观是苏轼美学的鲜明倾向,但他并不否认实践经验和理性内容在审美中的作用。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崔颢《秋日》句)苏轼认为静观是审美态度的突出特点,只有通过静观,主体才可以从对象上获得美的愉悦。他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辩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30]“游于物之外”形象地揭示了审美过程中主体心理的直觉静观特征:即如果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不能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不能摆脱对客体的经验判断和理智推论,就不能进入审美。在《宝绘堂记》中,苏轼又以“寓意于物”和“留意于物”,说明审美观照与经验判断、理性认知的区别:“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这里,“寓意于物”,即超然静观。“留意于物”,即判断计较。“寓意于物则乐”,“留意于物则病”。审美不靠概念认识,不靠判断推理,故不可“留意而不释”,不然非但达不到愉悦的目的,相反“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静观的审美心理在艺术创作中表现为物我两忘,身与物化。苏轼《小篆般若心经赞》描述书法创作“心忘其手手忘笔,笔自落纸非我使”,《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称赞绘画创作“见竹不见人”,“其身与竹化”,《答谢民师书》言散文创作“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施二僧》云:“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逝后难摹”,足见他认为静观基础上的直觉,是各种艺术创作的共同特点。然而日常生活中理智因素是如此强烈地占据人的头脑,以至于直觉的呈现往往是霎那间的事。故此苏轼对醉酒情况下直觉性的呈现及其与艺术创作的关系颇为重视,如云:“吾醉后能作大草,醒后自以为不及”[31];“仆醉后辄作草书十数行,便觉酒气拂拂,从十指间出也”[32];“张长史草书必俟醉,……醒即天真不全”[33]等等。

但是,苏轼对审美静观性、直觉性的揭示,并未陷入西方克罗奇所谓“艺术作为直觉——就已经否定在艺术面前存在一个物质世界”

[34]的主观唯心泥潭,而是同时重视观察经验、理性认识对审美艺术的同样不可或缺。在苏轼看来,对自然和社会事物设身处地的观察、

体验,正是静观性直觉的基础和源泉。《答张嘉父书》说“凡人为文,……当切博观而约取,如富人之筑大第,储其材用,既足,而后成之,然后为得也。”对外物的直接观察,是艺术创造的前提,故苏轼赞成子由“吾行都邑田野,所见人物,皆吾画笥”的说法,谓“此言真有理”[35]。他追述自己的创作则说:“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36]。

更为可贵的是,苏轼不但认为直觉以感知经验为前提,而且强调审美观察须透过现象把握对象的规律性,即“观物必造其质”[37]。苏轼沿用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习语,把事物之真表述为“道”、“理”或“数”,使其美学充满东方式理性精神。在《日喻》中,苏轼告诉人们,要认识太阳这个客体,不能拘泥表面现象,而应探究日之所以为日的“道”。他指出“道可致不可求”,须通过直观来体验和把握。人们所容易了解的是事物的“形”,而隐于外形中的“理”,则不容易把握和表现:“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辩。”《书吴道子画后》则以“数”来表述审美对象的内在规律性,认为万事万物,“岂其所以美者,不可以数取欤?”“古之为方者,未尝遗数也”,反对“舍其度数”、“一以意造”、“求精于数外,而弃迹以逐妙”。在审美的艺术创造中,数正是感性中之理性,直观中之规律,故《论画》云“笔墨之妙,至于心手不能相为南北,而有数存焉于其间”,《书吴道子画后》赞“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

总之,苏轼认为“身与竹化”是经验积累的结果,感性直觉与理性思索通过审美的中介而达到融合。

(三)“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平淡自然与旨深意远的统一。

西方美学强调优美与崇高的差异,中国古典美学则推崇壮美与优美的统一。苏轼在理论上崇尚“枯澹”与“简古”,同时又追求“气象”、豪迈和远韵。他本人的创作则倾向“阔视横行,雄迈无敌”[38],表现出艺术风格囊括百家的气度。这与他对艺术审美风度和创作技巧的独特理解是分不开的。

苏轼从不掩饰他对萧散简远、自然天真、平淡质朴的美学风格的一往情深,这在其《书黄子思诗集后》中表现得相当充分。文中他盛

赞书法中“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诗歌上“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以及韦应物、柳宗元的直追晋宋“高风绝尘”。在他的其他诗、文、书、画评论中,此一审美理想可谓一以贯之。如《答谢民师书》云“文理自然”,《邵茂诚诗集序》曰“清和妙丽”,《评李白诗》谓“飘逸绝尘”,《跋蒲传正燕公山水》赞“浑然天成”,《跋汉杰画山》说摩洁画“萧然有出尘之姿”,《书唐氏六家书后》言张旭书法“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等等。但苏轼所提倡的自然平淡风格,在中国美学中是一个内涵深刻而辩证的命题,正如他自己所说:“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若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39]“枯澹”并不排弃雄浑,而是雄浑的极至。正如“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40]。苏轼以质朴平淡为美学理想的实质正在于要求作品在看似散淡的形式中蕴含深旨远韵,“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41]。这一思想决定了他的艺术创造理论总是把形与神,诗与味,技与道,言与意,文与质,天然与人工,构思与表达,情感与技巧等对立因素辩证地结合。均体现出克服分裂、追求和谐的艺术旨趣。

三、苏轼美学的典型意义

以上粗线条分析了苏轼美学思想的和谐特色。我认为,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典型,苏轼美学在中国乃至中西美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第一,中西美学分属两大美学潮流,西方美学重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物象与心理、真与善、功利与非功利、直觉与思维、写实与写意、典型与意境、诗与画、优美与崇高的分离,中国美学则追求以上诸因素的统一。西方古典美学更偏重于物、客观、再现、写实,相比之下中国古典美学则偏重于心、主观、表现、写意。从此角度看,苏轼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典型。第二,从中国美学发展历程看,先秦两汉偏重再现、写实、功利、理性、形似,魏晋六朝以后趋向表现与再现、写实与写意、功利与非功利、感情与理性、形似与神似的统一,明中叶以降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出现,这种统一又一定程度上被打破。处于古典美学发展中期的苏轼,吸收了之前美学的各种营养,又给其后美学以长久的影响,是中国奴隶制到封建制社会条件下一个美学的典型。第三,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家偏重社会、集体、政教、伦理,道释偏重自然、个体、情感、心灵。处在

儒、道、释合流阶段的苏轼美学,是各家思想融会贯通共同融铸于美学一体的典型。最后,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审美文化,有一种向东方、向古典复归的倾向,一部分西方学者在今日人与自然对立、主体与客体悖谬、情感与理智分裂的异化感受中,将美的希望寄托于具有悠久审美传统的东方和中国,此刻,挖掘苏轼美学的思想内涵,对现代美学的发展来说,也具有典型的启示意义。

注释

[1]]《美学散步?序》。

[2] 《与刘宜翁书》。

[3] 《与王庠书》。

[4]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5] 《夜泊牛口》。

[6] 《和子由渑池怀旧》。

[7] 《沁园春?早行,马上寄子由》。

[8] 《临江仙?夜饮东坡》。

[9] 《满庭芳?蜗角虚名》。

[10] 《哨遍?为米折腰》。

[11] 《送文与可出守陵州》。

[12] 参见《论苏轼以道为主的美学理想》载《齐鲁学刊》1996年第4期。

[13] 引自钱钟书《旧文四篇?博喻》。

[14] 《祭龙井辨才文》。

[1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16] 《跋子由<老子解后>=。

[17] 《老子解》。

[18] 《上曾丞相书》。

[19] 《沧浪诗话?诗辨》。

[20] 王夫之《诗绎》。

[21] 《答虔倅俞括奉议书》。

[22] 《举何去非换文资状》。

[23]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24] 《乞郡札子》。

[25] 《次韵朱光庭喜雨》。

[26] 参见《凫绎先生诗集序》。

[27] 参见苏洵《嘉祐集》十四。

[28] 《自评文》。

[29] 李贽《焚书》卷二。

[30] 《超然台记》。

[31] 《题醉草》。

[32] 《跋草后书》。

[33] 《书张长史书法》。

[34] 《美学原理》。

[35] 《论子由画》。

[36] 《南行前集序》。

[37] 《画论》。

[38]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

[39] 《评韩柳诗》。

[40] 《苏轼轶文汇编》卷四。

[41] 《书黄子思诗集后》。

原载:《东岳论丛》1998年04期

最新整理论应用文写作的审美特征.docx

最新整理论应用文写作的审美特征 应用文的起源先于文学艺术。人类创造文字的本意即最初的意图是记事,使用的就是应用文。到目前为止,记事的作用给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见证,是今天人们了解历史的主要根据。通过文字,把人类的经验积累起来,得以从书面上了解自己未能经历的事、未曾有过的知识和经验。而传达这些内容的书面文字,基本都是应用类文章。像实用器皿先于艺术品一样,最早 的文字记载,无论是一般的记事、占卜,还是规矩、铭文,都属于应用文范畴。 具体的应用文概念,许多研究论著多有诠释:“应用文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处理公共事务或私人事务所使用的具有某种惯用格式和直接应用价值的文章,包括机关应用文和私人应用文两类,或可称之为公务文书与私务文书。”[1]这就是我们对起源早、使用广泛的应用文在今天的理解。应用文在今天,广泛地被使用于国家政务和一切公私事务中。虽然被看作是“艺文之末品”,可又确实是“政事之先务”、“经国之大业”。应用文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有人以清康熙年间的吴乔在《答万季野诗问》中的一段话说诗与文之区别:“又问:‘诗与文之辨?’答曰:‘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制辞语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啖饭则饱,可以养生,可以尽年,为人事之正道;饮酒则醉,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喻“意为米,文为饭,诗为酒”说诗与文的作用,确实是既形象又有道理。意为米,

“文”乃米而为炊、炊而为饭,可果腹、养生、尽年,“为人事之正道”,足见其地位的重要。 事实上,正是由于人们对应用文认识越来越深入,所以对应用文及应用文写作也给予了越来越充分的重视。这不但体现在应用文写作规律的研究上,也体现在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上。 但至今人们对应用文写作审美规律的重视还是很不够的。出于“美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认识,人们一般都接受“应用文写作具有审美特征”这个观点。但仔细考虑,应用文写作到底美在哪里,认识则大不一样。多数人认为应用文写作中的美,只不过是表现在文本上的一些形式美而已。包括一些对应用文写作进行审美研究的人,也多在应用文的形式美上下功夫。有的人则认为,应用文写作中美的现象是存在的,但和文学艺术相比,对应用文写作的美学研究不值得“小题大做”。甚至有人对应用文写作中所谓“审美”研究不屑一顾:应用文美学没有什么学问可言。研究应用文审美特征究竟有什么意义、价值,这方面的研究是否值得、是否必要,应用文写作过程究竟体现了怎样的审美特征?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进一步澄清和明确的。 人们需要应用文,就像饥饿时需要吃饭一样,并不在乎饭的外表性状。吃的时间长了,就要开始品一品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不再停留于以米为炊,简单的炊而为饭,人们开始讲究“美食”,把通常的饮食做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成为“色、香、味、型”俱佳的美食。在应用文起到它的实际作用的情况下,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饱,而有更进一步的要求。这就像人们在不改变饮食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要进一步考虑它的“色、香、味、型”,使之成为既可用又可

文艺美学尔雅满分答案

————————————————————————————— 文艺美学(上)已完成 1 审美对象不包括? A、自然美 B、心灵美 C、社会美 D、艺术美 正确答案:B 2 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包括? A、审美对象 B、审美经验 C、审美体验 D、审美提升 正确答案:D 3 不属于文艺学研究的内容是 A、文学文本 B、文学史 C、文学批评 D、社会学 正确答案:D 4 美学主要谈什么 A、自然美 B、社会美 C、艺术美 D、都是 正确答案:D 5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先生的重要著作。() 正确答案:√ 6 自然美没有阶级性 正确答案:√ 7 孔子删定以后《诗经》多少首 A、100.0 B、205.0 C、305.0 D、450.0 正确答案:C

8 不属于审美经验特点的是 A、客观的 B、共通的 C、历史的 D、个人的 正确答案:D 9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统称为什么 A、审美原则 B、审美主体 C、审美对象 D、审美经验 正确答案:C 10 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的区别就是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的区别正确答案:√ 11 美学主要谈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正确答案:√ 12 美学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自然美 B、社会美 C、艺术美 D、心灵美 正确答案:D 13 审美对象的内容包括四类。 正确答案:× 14 审美体验指的是个人的。 正确答案:√ 文艺美学(下)已完成 1 关于审美经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客观的 B、共通的 C、变化的 D、历史的 正确答案:C 2

文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用什么看艺术美? A、审美经验 B、审美体现 C、审美体验 D、审美对象 正确答案:C 3 审美主体包括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 正确答案:√ 4 朱光潜是哪个大学的教师 A、清华 B、人民大学 C、北大 D、川大 正确答案:C 5 宗白华是艺术美学论 正确答案:√ 6 朱光潜是主客观统一论 正确答案:√ 7 《美学散步》作者是谁 A、朱光潜 B、宗白华 C、李泽厚 D、高尔泰 正确答案:B 8 《西方美学史》作者是谁 A、朱光潜 B、宗白华 C、李泽厚 D、高尔泰 正确答案:A 9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是艺术论美学 正确答案:√ 10 哪位学者的美学是主客观统一论 A、朱光潜 B、宗白华 C、高尔泰

浅谈“艺术美学”

浅谈“艺术美学” 摘要:“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有30年的发展历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 理论学科”。然而,笔者认为传统的“文艺美学”教程存在难以服众的悖论,也起不到激发学生想象力,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功能。大量枯燥无味、累赘拗口的抽象概念扼杀了学生的五彩斑斓的思维意识,最终导致学生无法自主审美。用“艺术美学”这个词可以更好地代替“文艺美学”,此外文章还表达了笔者对当下一些审美观点的批驳。 关键词:文艺美学;艺术美学;谬论;鉴赏;个性化,不确定性,精神性;暴力美学;战争艺术 一、什么是艺术美学? 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文艺美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学科观点,具有文艺学和美学的双重特色。 实际上,“文艺美学”这个名字本身就存在争议。因为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四版《文学理论教程》中,第一章开篇就有这样一句话:“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 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文艺学”这个词是建国后 从俄文中翻译过来的,应理解为“有关文学这门艺术的学科”。 由此看来,文艺美学应该是研究文学审美的学科。然而事实是,“文艺美学”这门学科是“研究艺术与艺术活动的审美审美特性和独特的美学规律的学科”(周来祥《文 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和美学规律》),研究对象十分宽泛。 所以说,当初就不应该提出“文艺美学”这样一个让人困惑的概念,叫做“艺术美学”甚至“艺学”也许更好些。如果叫做“文艺美学”,那就应该把研究范围控制在 文学这一门艺术内。这样的话,概念更加清楚,理解起来也不会有争议。接下来的文 章中,笔者会用“艺术美学”替代“文艺美学”这个概念,以明晰读者的思路,让大 家知道研究对象是包含文学在内的各种艺术(即文学、音乐、舞蹈、雕塑、绘画、戏 剧、电影、建筑等八大艺术)。 艺术美学,是艺术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艺术学,是研究艺术及其规律的学科。而美学,则是把美的本质及其意义作为研究主题的学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艺术美学的 定义:“艺术美学是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 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引自百度百科“美学”概 念) “艺术美学”这个词可以用概念性的词语来定义,但“艺术美”是无法定义的,尤其是“美”这个字,人们无法诠释出一个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概念。 中国学者唐震在其新著《接受与选择》中指出:美的本质就是自由自在地劳动。 美是表达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事物,理解美的本质的关键在于理解创造美的劳动 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笔者不认同上述观点,因为自然之美是无法用“劳动”解释的。简单说,“美” 是能给人带来精神享受的一种感知属性。离开人类,“美”字无从说起。世界是

201x文艺美学(尔雅期末考试题)

1 古典音乐最重视音乐三要素中的()。(1.0分) A、旋律 B、和弦 C、节奏 D、和声 2 中国古典乐曲《十面埋伏》中的主要乐器是什么?()(1.0分) A、二胡 B、古筝 C、竖笛 D、琵琶 3 《红楼梦》中()的名誉被描述为“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1.0分) A、妙玉 B、黛玉 C、惜春 D、宝玉 4 不对任何问题加以判断,不对任何是非问题表态的写作方法叫做()。(1.0分) A、零度写作 B、红色写作

C、高度写作 D、白色写作 5 形式主义结束于20世纪()。(1.0分) A、40年代 B、50年代 C、60年代 D、70年代 6 ()认为“世界是绝对理念的体现,理念就是本体。”(1.0分) A、叔本华 B、胡塞尔 C、康德 D、黑格尔 7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出自诗人顾城的哪个作品?()(1.0分) A、《远与近》 B、《弧线》 C、《春天的谣曲》 D、《一代人》 ()是后现代主义美学风格特点。()(1.0分)

A、雅俗共进 B、粗俗坦荡 C、精致 D、雅 9 ()在美术学术界被称为“本体论年”。(1.0分) A、1986年 B、1988年 C、1990年 D、1992年 10 ()提出人最好不要出生,其次是早死,再次就爱艺术吧,艺术会使人快乐地过一生。(1.0分) A、尼采 B、黑格尔 C、叔本华 D、维特根斯坦 11 ()被誉为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1.0分) A、契诃夫 B、欧·亨利 C、马克·吐温 D、海明威

12 下列选项中关于“本体论”的转向叙述错误的是?()(1.0分) A、由“客体论”(必然)转向“本体论”(自由) B、由传统实在的自然绝对本体论转向人类生命本体——个体感性生命本体 C、由逃避自由转向人的自由 D、由恒定不变的存在转向人的感性生成 13 音乐要素中的“和声”又被称为()?(1.0分) A、附体 B、伴体 C、织体 D、并体 14 ()认为现代主义的作品“往往象征着通往地狱的旅程,象征着向无意识的沉沦以及对人世的辞别”。(1.0分) A、弗洛伊德 B、艾略特 C、黑格尔 D、荣格 15 “艺术反映论”的倡导者是以下哪位学者?()(1.0分) A、本雅明

文艺美学期末练习题参考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文艺美学》期末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1、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 答:“审美教育”,简称美育。一般认为,它作为一个独立而有重要影响的概念最早由德国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提出。席勒从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审美教育的作用等层面全面地阐发了他的基本思想。他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设想出发,把美育放到与体育、智育、德育相并列的独立地位进行强调。在席勒看来,审美教育的作用在于培育和养成完整的人,而不是分裂的、冲突的人。 2、艺术作品的内形式 答:是指内容的内部结构态势,即由作品意旨或情趣所制约的题材各因素、各部分之间的那种内在联系和组织方式,因此内形式实际上所构成的就是形象、形象体系即各种各样能反映生活、表现情感的“态 3、物象、表象、意象:具象,亦称物象, 答: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事、物。它们可以作为文学的反映对象,作为文学创作的原始材料而存在。表象是物象被反复感知强化之后,在主体思维中形成记忆并随时可以复现的映象。意象(审美意象)是表象经过主体的加工改造,融会进主体思想情感的产物。它是意与象 的统一,审美者“我”与审美客体“物”的统一。 4、康德的“崇高”观 答:康德认为,崇高的对象之特征是无形式,这里的无形式不是体积、大小、力度的无,而是对象在形式上的无规律无限制,具体表现为体积和数量的无限大(数学的崇高),力量的无限大(力学的崇高)。这种无限的巨大、无穷的威力超出了主体想象力所能把握的限度,对象压倒了主体,但同时,作为具备理性能力的主体又能战胜无理性的对象,因而唤起了主体的崇高感。 5、自然美欣赏的三阶段: 答:从致用、比德到畅神 1)致用内涵:人类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 2)比德内涵: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的自然审美观。形成时期:春秋 时代(儒家)意义: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功利相脱离。 3)畅神内涵: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的审美观。盛行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点:专注于对审美对象本身的欣赏,不要求用自然景物来比附道德情操,而是让自然景物来触动空明的心境,较“比德”更进一步。 6、休谟的“每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答案:休谟在《论趣味的标准》中强调的,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每个人应该默认他自己的感觉,也应该不要求支配别人的感觉。休谟强调,应该充分重视经验的特殊性,诚其特殊,使得诸种审美活动,包括对美的本质的讨论均不再能够放在普遍主义的框架中进行讨论。这也意味着,没有某种纯粹的、抽象的、同质化的审美趣味。 7、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答: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的著名定义是:“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净化)。8、大地艺术 答:又称“地景艺术”、“土方工程”,它是指艺术家以大自然作为创造媒体,把艺术与大自然有

荒诞的审美价值

荒诞的审美价值 摘要:“荒诞”的美学命名源自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一个流派——荒诞派戏剧,作为西方战后最重要的戏剧流派,它和其他艺术流派一同生成了西方美学史上的一种新的审美形态荒诞。特别是贝克特《等待戈多》(1953)的成功上演,使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存在的荒诞感,领会了人生的荒诞和存在的虚无,人生就像永远等不来的戈多。艺术家以对时代的敏感,塑造了一系列病态、丑陋的人物形象,以荒诞不经的语言揭示出丧失自我本质的人的无可奈何的荒诞境遇。 关键词:荒诞派戏剧、荒诞、文学艺术、现代美学 一、荒诞的文学艺术作品是社会特定时期和状态的产物。 荒诞的观念及其显现形式古已有之,且是伴随人类历史性生存的一种普遍现象,但荒诞感从日常生活中升华出来作为一种自觉的审美意识,乃是“二战”后首先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得以确立的现代性事件。它始自存在主义文学(哲学)继而在现代派诸艺术流派中得以充分体现,并以悲、喜、丑相杂糅的审美意蕴生成了它的审美价值。尽管荒诞现象早就存在,但直到现代派艺术出现它才走到历史的前台。“在他们那里,荒诞已从一般的历史社会范畴上升到人类存在的范畴,从一种批判意识发展成为一种彻悟意识;在他们那里,荒诞并不仅仅在于社会现实中的事物,而在于人的整个存在,在于人的全部生活与活动。”【摘自:百度贴吧】 “荒诞”在《简明牛津辞典》(1963年版)中有两个义项:(音乐)不和谐;缺乏理性或恰当性的和谐(当代用法),经现代派艺术才提升到哲学、美学高度。“荒诞”的美学命名源自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一个流派——荒诞派戏剧,作为西方战后最重要的戏剧流派,它和其他艺术流派一同生成了西方美学史上的一种新的审美形态荒诞。荒诞派戏剧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达到了高峰。二战的恶梦刚刚过去,战争给整整一代人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创伤,上帝不复存在了,旧日的信仰坍塌了,美好的希望和理想破灭了。世界让人捉摸不透,社会令人心神不安。劫后余生的人们,抚摸着战争的伤疤,开始了痛苦的反思,对传统价值观念和现存的秩序持否定的态度。往日的精神支柱瓦解了,新的信仰尚未找到,这种精神上的空虚反映到文学艺术上,自然形成了一个“没有意义,

(最新)文艺美学_期末考试_答案

文艺美学期末考试 成绩:100分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 分) 1朱光潜是哪个大学的教师 A、 清华 B、 人民大学 C、 北大 D、 川大 我的答案:C 2后现代强调的是以下哪个观点 A、 时空统一论 B、 时间论 C、 空间论 D、 以上均不是 我的答案:C 3“零度写作”这个概念是谁提出的? A、 卡夫卡 B、 歌德 C、 罗兰·巴特 D、 阿多诺 我的答案:C 4艺术本体论是对什么的关注 A、 人的对象 B、 人自身 C、 自然 D、 宇宙 我的答案:B

5中国乐曲什么线条多 A、 单线条 B、 双线条 C、 三线条 D、 多线条 我的答案:A 6不属于后现代派的书法家是 A、 王南明 B、 强 C、 古干 D、 徐彬 我的答案:C 7本体存在于实际思维和思维活动中的“观念”的对象是哪位学者的观点A、 康德 B、 黑格尔 C、 胡赛尔 D、 海德格尔 我的答案:C 8龚鹏程是哪个地区的教授 A、 B、 澳门 C、 D、 发大陆 我的答案:C 9“科学的入口”是“地狱的入口”是谁说的 A、 康德 B、

C、 黑格尔 D、 恩格斯 我的答案:B 10自在之物就是本体是哪位学者的观点A、 康德 B、 黑格尔 C、 胡赛尔 D、 海德格尔 我的答案:A 11”音乐神童“是指谁 A、 莫扎特 B、 肖邦 C、 柴可夫斯基 D、 贝多芬 我的答案:A 12《黄金时代》出自 A、 小枫 B、 王小波 C、 米兰昆德拉 D、 王岳川 我的答案:B 13《少年维特之烦恼》是谁写的 A、 康德 B、 马克思 C、 歌德 D、

我的答案:C 14不属于文艺学研究的容是A、 文学文本 B、 文学史 C、 文学批评 D、 社会学 我的答案:D 15“文化突围”是变相的什么?A、 文化转移 B、 文化更替 C、 文化投降 D、 文化失败 我的答案:C 16不属于审美经验特点的是A、 客观的 B、 共通的 C、 历史的 D、 个人的 我的答案:D 17“回忆论”是谁的理论? A、 黑格尔 B、 亚当·斯密 C、 康德 D、 柏拉图 我的答案:D 18《江河水》是哪家音乐? A、

文艺美学整理

美学、来源、提出背景、关于美的争论、古今美学的不同、美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美学”一词,英文为Aesthetics。它本来的意思是“感知学”。 这个词儿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在1750年提出来的(《埃斯特惕卡》 哲学家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将美的现象与“美本身”区别开来,认为在美的现象背后存在着一个终极的美的本质――“美本身”。 “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我们们常常认为“美”是一种凭着我们的感知就可以领悟的东西。因此,我们对美的追问常常发生一个逻辑上的颠覆。即—— 美是到底一种原因还是一个结果? 按照伊格尔顿的看法,“美学”是一个矛盾的概念。一方面扮演着解放主体的角色,为中产阶级提供了政治理想的通用模式,起到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是一种统治的方式,把“社会统治更深地置于被征服者的肉体之中。” 关于美的争论 历来美的问题争论无外乎在这几个方面:1,客观论;2,主观论;3,主客观统一论4,社会论;5,语言论。 “美存在于客观的世界” 人们相信,“美”是一种客观条件或者客观质素,只要满足这个条件或者存在这个质素,“美”就会出现。所谓的“美在客观”正是这个意思。 “美离不开人的感觉和精神” 从主观精神或主观感受出发去探求美的本质,是美学史上的另一传统。人们认为美的根源在于个人的感觉、趣味和鉴赏力,因而美在心灵。(吕荧和高尔泰) “美在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似乎是为了摆脱客观论和主观论的片面性,一些美学家认为美既不在客观自然属性,也不在主体的精神和感受,而是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狄德罗和杜夫海纳) “美的本质在于社会内涵” 被人们认为美的东西,显然与人的生活相关。花也好,水也好,只有当它们暗示生活时才会成为人的情感的寄托。所以,美学史上一些人从事物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追问美的本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 “从语言学角度探讨美的问题” 首先,美的本质是不是一个真问题? 其次,我们用来谈论美的语言是否本身就出了问题?花、水、蓝天、白云,它们都是美的,但有什么“共同本质”呢? 这就产生了如下语言论本质观:宣布美的本质是伪问题,认定美学的唯一问题是清理语言。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哲学和美学发生了重要的“语言论转向”(linguistic turn)。这使得“语言”成为一个中心问题:不再是传统美学的理性与感性问题、而是新的语言与意义问题,成为各种美学思潮和流派共同关注的一个中心。 “语言既是中心,又意味着理想境界”,因而“语言及相应的语言论成为美学的中心和理想境界”,从而出现了以追问语言问题为特征的语言论美学 美在客观说中国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 蔡仪在《新美学》,他提出:“美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在于

从文艺美学角度赏析红楼梦

从文艺美学的角度对《红楼梦》的赏析 提要:文艺美学作为一个新兴的但蓬勃发展的学科,对于中国传统美的研究总结做出了很大贡献。《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代之作,内容广博思想深刻,中国传统文化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文艺美学的角度赏析《红楼梦》,即能够利用这一学科的综合优势,又有利于对《红楼梦》的理解研究。 关键词:文艺美学红楼梦美艺术 文艺美学作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产生的一个新兴学科,经过几十年年来的发展,已经获得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并成为被广泛认同的我国文艺学、艺术学和美学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方向和科学研究方向。它同美学文艺学密切相关,但同时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有着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由此也构成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这也是它得以独立存在的价值所在。宗白华曾说,在西方,美学是大哲学家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属于哲学的内容,是哲学家的美学,但中国美学思想却是对艺术实践的总结,反过来影响艺术的发展。而中国古代很少有向西方那样的哲学的抽象的美学。我们常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我看来,没有哪个词比“博大精深”更能贴切地形容中国的文化了。儒道释理各家学派交相辉映;文学作品创作形式多种多样,诗歌词曲,文章骈赋,章回小说,每一种又各自包括下一级的的分类;书法篆刻各个派别各个朝代都各具特色;不管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的绘画都自成体系;另外还有雕塑造像,传统音乐、舞蹈,古曲戏曲,史官史学,武术棋艺,园林建筑,古玩器皿,衣冠服饰,美食名饮,法制民俗……真是道也道不尽。西方那种抽象的局限于对美的本质的研究方法就无法满足对中国特有传统美的研究的需要。文艺美学虽无法回答人类宏观的美学问题,也无法解决文学艺术审美创美以外的问题,但它专注于对文学艺术的创作与审美经验的研究,因此也就适应了上述需求。这些跟《红楼梦》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上文所列举的一些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几乎都或深或浅的被它包罗,它是一部同样可以用“博大精深”来形容的奇书。毛主席曾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还有一部《红楼梦》。”将这本书同中国的“大、博、多”相提并论,足可见它的广博。因此,从文艺美学的角度去赏析它可以更好的挖掘研究它的美以及给读者的审美体验。 首先是它的悲剧美。悲剧的美在于以美好事物的毁灭换来深思或者完成对某种事物的控诉,往往可以给人以启迪,净化心灵,提升认知水平,它让读者掩卷的心理经历由压抑、不满、悲痛到同情、释放、审美快感的曲线轨迹。所以莎士比亚悲剧才会有如此大的感染力与震撼力。悲剧的美是沉痛而伟大的。中国人喜欢逃避,不习惯做哲学式的悲剧思考,热衷于大团圆式的结局。而《红楼梦》则“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作者自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并在书的第五回便写出众女子的判词,将她们不幸的结局透露给读者,使得整本书中,无论什么场合都笼罩着一种宿命般的悲剧气息。“除主人公不计外,凡此书中之人有与生活之欲相关系者,无不与苦痛相与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黛玉和宝玉知心相交,且都拥有着那个时代少见的叛逆思想,然而前者含恨而终,后者遁入空门;同样有着反抗精神的晴雯含冤香消玉殒;温顺贤良的尤二姐吞金而亡;敢爱敢恨的尤三姐自刎而逝;忠心的鸳鸯为不受大老爷的迫害上吊自尽;司琪潘又安双双自尽有情人难成眷属。而薛宝钗、王熙凤、袭人等人则是甘心的自行将自己有价值的思想因素毁灭,沉浸于旧道德,醉心于权术不择手段捞取金钱或者死心塌地为奴为婢,她们甘心成为旧制度的维护者殉葬者。更为可贵的是,这些悲剧冲突没有局限于善恶的伦理道德范围内,曹雪芹诚实地将悲剧的缘由指向了社会本身的矛盾、缺陷和荒谬。书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在那个黑暗的封建社会是无法避免的,这种深刻的历史必然性真实的揭露了那个残酷的现实世界。其悲剧效果和对人的警醒启迪都是卓绝的。 《红楼梦》不像《水浒传》等书有着紧张曲折的情节,它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过是一个贵族家庭的日常生活场景与家长里短的琐碎之事,然多少年来却令多少人唏嘘落泪,拍案叫

王岳川尔雅文艺美学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文艺美学课程评价 《文艺美学》期末考试 成绩:93.0points 一、单选题(Num:50,total 50 points)1 朱光潜是哪个大学的教师 1.0 points A、 清华 B、 人民大学 C、 北大 D、 川大 Right Answer:C My Answer:C 2 后现代强调的是以下哪个观点 1.0 points A、 时空统一论 B、 时间论 C、 空间论 D、 以上均不是 Right Answer:C My Answer:C 3 “零度写作”这个概念是谁提出的? 1.0 points

A、 卡夫卡 B、 歌德 C、 罗兰·巴特 D、 阿多诺 Right Answer:C My Answer:C 4 艺术本体论是对什么的关注 1.0 points A、 人的对象 B、 人自身 C、 自然 D、 宇宙 Right Answer:B My Answer:B 5 中国乐曲什么线条多 1.0 points A、 单线条 B、 双线条 C、 三线条 D、 多线条

Right Answer:A My Answer:A 6 不属于后现代派的书法家是 1.0 points A、 王南明 B、 张强 C、 古干 D、 徐彬 Right Answer:C My Answer:C 7 本体存在于实际思维和思维活动中的“观念”的对象是哪位学者的观点1.0 points A、 康德 B、 黑格尔 C、 胡赛尔 D、 海德格尔 Right Answer:C My Answer:C 8 龚鹏程是哪个地区的教授 0.0 points A、 香港 B、 澳门 C、 台湾

曾繁仁简介

曾繁仁简介 曾繁仁(1941.1—),安徽泾县人。著名美学家,当代中国生态美学的奠基人,山东大学终身教授。1964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同年任教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78年晋升讲师,1983年晋升副教授,1987年晋升教授。曾先后担任山东大学教务长、常务副校长、山东省教委副主任兼党组书记、青岛海洋大学党委书记、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与校长等职。现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大学文艺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山东大学“985”项目“审美文化研究”首席专家,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西方文学理论》项目首席专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之一、国家社科项目中文学科组成员、教育部社科委委员人文学部召集人之一、教育部艺教委常委高校组组长、山东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2004年10月至2005年2月为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高访学者。2005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多次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生指导教师奖。1994年与2003年获省社科二等奖、2007年获山东省社科一等奖、2011年获山东省第五次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同时获得教育部社科三等奖等其它多项学术奖项。 曾繁仁教授长期从事美学与文艺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在生态美学、审美教育、文艺美学研究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西方美学研究方面处于国内前列。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曾繁仁教授主持基地的学术工作,使基地在新世纪成为生态美学、审美教育、文艺美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心之一。 在生态美学研究方面,曾繁仁教授作为国内生态美学的主要倡导者之一,近十年来做了一系列开拓性的工作。从2001年开始进行当代生态美学研究,自觉地以党的“生态文明”理论建设目标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的经验,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理论。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史哲》等重要报刊发表有关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1部(再版1次),分发生论、基本内涵论、资源论与理论基础论四编比较全面地论述与初步构建了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体系;曾繁仁

西南大学与网络教育《文艺美学》作业答案全

文艺美学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 一、述题: 1、中国文论的传统是什么? 如果我们从中国古代传统文艺理论来看,虽然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文论是经验式的、散在的,没有系统的体系的。但它并不是就因此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着潜在的逻辑体系的。一个文学艺术体系大致包含这样几个要素:作家、作品、读者和世界这四个要素。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文论大致有下面这样的几个传统:1)、文艺与作家:言志缘情的传统;2)、文学作品本身:深于取象的传统;3)、文艺与世界:重气感物的传统;4)、文艺与读者: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的传统。(1)、文艺与作家:言志、缘情的传统。朱自清先生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尚书尧典》里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所谓言志也主要是对重大的社会政治历史事件和行动所发表的要求、命令、看法和评论,具有极为严肃的意义,还不是我们所说的个人情感的抒发。但是这却奠定了中国文学艺术把文学看作是人自身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的自然表达的传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个体人格的独立和觉醒,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开始成为诗歌重要内容。孔子就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把诗同人的个体情感抒发联系起来。而且从《诗经》里大量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中更可以看出诗歌所表达的已不全是严肃的政治内容了,而是抒发人们的性情感受了。西汉时

的《毛诗序》提出?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把?志之所之?的志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言看成是二而一的东西,正如唐朝孔颖达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正义〉所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把抒发个人感情的?情?和言说崇高志向的?志?合二为一,看成一个东西,言志缘情此后一直以来成为文艺最重要的一个传统,?吟咏性情?成为中国古典文论的基。重情一直是中国文学所强调的传统。正如白居易所言?根情、苗言、花声、实意?,要求为时为事而作,不著?空文?,韩愈强调?文以载道?,后来汤显祖强调文章中?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至情,公安派强调?独抒性灵?,石涛强调绘画中?有我?,都是中国文艺言志缘情传统的体现。 (2)、文艺作品自身:深于取象的传统。中国的文艺理论很早便十分注意语言和人们要表达的思想之间的关系,很早便对表达方式有十分自觉的认识和探讨。庄子认为?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语言是表达意义的中介,我们在接受时就应该超越语言,不固着在语言上,而去追寻语言所想要表达的精妙之意。《周易》里的一段话奠定了中国文艺表达方式的基本传统,在《周易系辞上》中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这里明确提出了尽意的不仅仅是语言,比语言更能尽意的还有具体的"象?,这种象是具体的感性的,?见乃谓之象?,立象以尽意使

2018文艺美学(尔雅期末考试题)

古典音乐最重视音乐三要素中的()。(分) A、旋律 B、和弦 C、节奏 D、和声 2 中国古典乐曲《十面埋伏》中的主要乐器是什么()(分) A、二胡 B、古筝 C、竖笛 D、琵琶 3 《红楼梦》中()的名誉被描述为“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分) A、妙玉 B、黛玉 C、惜春 D、宝玉 4 不对任何问题加以判断,不对任何是非问题表态的写作方法叫做()。(分) A、零度写作 B、红色写作 C、高度写作

形式主义结束于20世纪()。(分) A、40年代 B、50年代 C、60年代 D、70年代 6 ()认为“世界是绝对理念的体现,理念就是本体。”(分) A、叔本华 B、胡塞尔 C、康德 D、黑格尔 7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出自诗人顾城的哪个作品()(分) A、《远与近》 B、《弧线》 C、《春天的谣曲》 D、《一代人》 ()是后现代主义美学风格特点。()(分) A、雅俗共进 B、粗俗坦荡 C、精致 D、雅

()在美术学术界被称为“本体论年”。(分) A、1986年 B、1988年 C、1990年 D、1992年 10 ()提出人最好不要出生,其次是早死,再次就爱艺术吧,艺术会使人快乐地过一生。(分) A、尼采 B、黑格尔 C、叔本华 D、维特根斯坦 11 ()被誉为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分) A、契诃夫 B、欧·亨利 C、马克·吐温 D、海明威 12 下列选项中关于“本体论”的转向叙述错误的是()(分) A、由“客体论”(必然)转向“本体论”(自由) B、由传统实在的自然绝对本体论转向人类生命本体——个体感性生命本体 C、由逃避自由转向人的自由 D、由恒定不变的存在转向人的感性生成

西南大学-文艺美学答案

第1批次 [论述题] 一、述题: 1、中国文论的传统是什么? 2、西方文论的传统是什么? 3、美的根本特点是什么? 4、审美想象的特点是什么? 5、列举5种以上关于艺术定义的理论 6、审美活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7、儒家美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8、道家美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名词解释题 1、审美态度 2、崇高 3、悲剧 4、喜剧 参考答案: 论述 1、言志缘情的传统、深于取象的传统、重气感物的传统、知人论世的传统。 2、模仿再现的传统、和谐整一的传统、激情天才的传统、愉悦教化的传统。 3、情感性、形象性、非功利性、超越性。 4、自由、饱含着情感、形象性整体性、创造性 5、模仿说、游戏说、符号说、有意味的形式说、表现说、情感传达说、巫术说等等。

6、最具本己性的精神交流活动。个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矛盾统一。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矛盾统一。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矛盾统一。生理性与心理性的矛盾统一。 7、强调美善结合,注重社会人格之美。把中和、中庸作为评价美的尺度。强调艺术的社会教化功能与人格塑形作用。 8、追求自然美、天然美,反对人工雕琢的美。追求对于欲利超越的自由心态。注重美的相对性。追求自由超越的人生境界。 名词解释: 1、指非功利的、非科学的而以自由心态的形象直观方式对待事物的态度。 2、主体与客体之间经过矛盾冲突后达成的一种间接的愉悦。是一种混合的情感。外在特征是“大”。动态心理转化过程是其审美心理标志。内容和形式之间更注重内容。感性理性之间更多理性参与。 3、人类面临困境时表现出的主体精神的胜利所带来的审美心理。 4、内容与形式之间透明的错位所带来的心理突然的愉悦审美状态。 第2批次 [单选题]孟子提出() A:里仁为美 B:尽善尽美 C:充实之为美 D:君子成人之美 参考答案:C [单选题]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参考答案:A [单选题]《国语》里记载的伍举提出的美学观是() A:充实为美 B:自然为美

文艺美学期末答案

文艺美学 一、单选题(题数:40,共分) 1、下列哪句话体现了“本体论”的思想()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D、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正确答案: D - 2、“人应知道什么”是康德哪一本著作中的思想() A、《纯粹理性批判》 B、《实践理性批判》 C、《判断力批判》 D、《变色龙》 正确答案: B 3、下列哪个选项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作品() A、《彼得大帝的黑奴》 B、《澡堂》 ^ C、《保卫马克思》 D、《变色龙》 正确答案: A

4、()认为”世界是绝对理念的体现” A、胡塞尔 B、黑格尔 C、海德格尔 D、康德 【 正确答案: B 5、()最早提出了为何写作、为谁写作、怎样写作、写作何为等一系列问题。 A、弗洛伊德 B、萨特 C、荣格 D、加缪 正确答案: B 6、《这一代人的怕和爱》的作者是()。 A、李泽厚 B、刘小枫 C、宗白华 D、朱光潜 正确答案: B - 7、()认为“艺术不仅可以摹仿感性世界,还可以摹仿观念世界”

A、达·芬奇 B、圣托马斯·阿奎那 C、柏拉图 D、普洛丁 正确答案: D ` 8、“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出自诗人顾城的哪个作品() A、《远与近》 B、《弧线》 C、《春天的谣曲》 D、《一代人》 正确答案: D 9、()主张符号矩阵的文学作品批评方法。 A、解构主义 B、结构主义 C、新批评 D、形式主义 正确答案: B 10、()是音乐三要素中最贴近身体本能的。 A、旋律 : B、和弦

C、节奏 D、和声 正确答案: C 11、不对任何问题加以判断,不对任何是非问题表态的写作方法叫做()。 A、零度写作 B、红色写作 % C、高度写作 D、白色写作 正确答案: A 12、()认为,死亡、孤独、焦虑都是不可分担而难以传达的。 A、现代主义 B、传统主义 C、现实主义 D、后现代主义 正确答案: A 13、()认为”自在之物,就是本体” A、黑格尔 B、海德格尔 C、康德 D、胡塞尔 ; 正确答案: C

文艺美学(周来祥)读书笔记

《文艺美学》(周来祥著)读书笔记 第一章文艺美学的对象、内容、范围与学科定位 1、人类的认识(一定程度上体现于学科的发展)随着历史的进步而进步,从混沌不分到今 天的非常的细分,这一现象正体现了学科因需要而丰富的特征。文艺美学出现之前美学领域已经有了哲学美学、艺术哲学、审美心理学三大分支学科。在文艺研究领域也出现了文艺心理学和文艺社会学两大分支学科。 但是学科的细分使得单一层次、单一方法的研究的弊端也呈现了出来。它割裂了对事物的完整的把握,因而大分化又推动了大综合,美学的发展要求在传统的艺术哲学的基础上,以文艺心理学为中介,综合文艺社会学的成果,对文艺作多角度、多层次、多方法的研究,以完整的全面的科学的阐释文艺的审美牲和美学规律。而实现这一综合须以我们时代最高的辩证思维为统帅,正因为这样,在仍然被反理性思潮控制下的西方,是难以完成这一伟大的时代任务的。这样我们反而具有了优势,因而系统的文艺美学首先出现在东方中国,不是偶然的。 2、的确,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有多少种角度、方法就可能产生多少种学科。当然,这 些不同的角度、层次、方法也不是同等重要的,只有那些同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结构的主要因素相关的,才能得到突出的发展和更大的重视。 如同生理学只研究人的生理部分,而非人的全部,文艺美学也只是研究美学对象的部分。 故不必视为它没有独立的研究对象。还应该指出,不仅视角、方法限定着研究的对象和领域,而且对象本身也和视角、方法一样,是历史的发展的。 3、我对文学艺术的美学思考,就突破了只对文艺作对象性观照,而是把文学艺术放在科学 理性认识与感性伦理、生存实践之间作关系性的系统探究,是二者的关系规定了艺术之为艺术的独特本质,而不仅是文学自身规定自己的本质属性。 4、审美心理学、哲学认识论、文艺社会学的三视角,必须与审美形式的视角相融合,这样 才能在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对立与这种对立的超越中全面地把握艺术的审美本质及其独特的美学规律。 5、但艺术的审美本质只是对艺术一个最一般、最简单、最抽象的规定,它是艺术的一个基 因,一个胚胎,由它可以孕育、生发出整个人类的艺术,但它对任何一个具体的艺术,都是一个抽象的规定,都是不适用的。若用它去研究具体的艺术,就需要经过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由逻辑转化为历史的一系列中介环节。这就由相对静态的研究发展为历史的动态的研究。 6、美学主要研究美与审美的一般规律,它主要包括审美活动、审美关系、审美对象、审美 意识和艺术等具体内容,它以美的本质作为逻辑起点,以美与审美相统一的典型形态的艺术作为逻辑终点。而文艺美学则以美学的逻辑终点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艺术是文艺美学研究的惟一对象,在这个意义上,文艺美学是承美学而发展的,它要以美学揭示的一般的审美规律,作为自己的基础,去进一步研究艺术的特殊规律。 7、文艺美学是直接承艺术哲学而发展的。但它又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哲学。文艺美学虽然包 含了黑格尔艺术哲学的视角与方法,但它并不以哲学视角为中介,而是以审美情感为中

文艺美学复习

名词解释 1美感:人们对美接收的能力。美感又分为先天的和后天的。 2审美格调:一个人在各个方面的审美趣味,作为一个整体,就形成一种审美格调,或称为审美品味。格调或品味是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 3审美趣味作为一个人的审美价值标准的体现,它制约着一个人的审美行为,决定着这个人的审美指向,以及审美意象的生成。个人的家庭出身、阶级地位、文化教养、社会职业、生活方式、人生经历等多方面的影响。4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5审美:使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一个评判的过程。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审美情趣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与审美能力并不是一回事儿。 6艺术美:与美的社会存在、自然美一样,艺术美也是美的存在系统之一。但由于艺术美较之美的社会存在、自然美有着更为特殊的地位,更加集中体现了人的生命追求、审美观念和价值理想。 7“波普艺术”:波普艺术(Pop Art)的POP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多以社会上流的形象或戏剧中的偶然事件作为表现内容。它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求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8行为艺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式之一。它是指艺术家把“人”本身(包括其思维、个人背景等)作为概念传达的媒材之一,配合“时间”、“空间”等众多元素来展现人类思想的结晶。 9大地艺术:又称“地景艺术”、“土方工程”,它是指艺术家以大自然作为创造媒体,把艺术与大自然有机的结合创造出的一种富有艺术整体性情景的视觉化艺术形式。 10优美:古希腊文化中以神庙和人体雕像为代表的审美意象,后来成为普遍的用于各个时代的美学范畴。 11崇高:概括了继承希伯来文化的西方基督教文化中以哥特式教堂为代表的审美意象。崇高的源头是希伯来文化和基督教文化。 12黑格尔的悲剧观 黑格尔认为,悲剧所表现的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和调解。他以希腊悲剧《安提戈涅》为例,说明悲剧的主角代表的理想是合理的,但从整体情境看却又是片面的。悲剧主角作为个人虽然遭到毁灭,但却显示“永恒正义”的胜利。所以悲剧产生的心理效果是愉快和振奋。简答: 1.艺术作为表现 与艺术摩仿说直接对峙的是18世纪以后形成的艺术表现说。摩仿说主张艺术再现客观世界,表现说主张艺术表现主观心灵。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1953年出版的《镜与灯》中用镜子隐喻摩仿说,心灵像镜子一样反映客观世界;用灯隐喻表现说,心灵成为发光体,像灯一样流溢主观感情。最早的反光体说是3世纪罗马美学家普罗丁。最强烈的说法是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20世纪的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在《美学原理》和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都主张艺术是情感的表现。两者既对立,有时又难以分开。 2.艺术美的特点 (1)艺术美是艺术家的创造性成果 (2)艺术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3)艺术美具有非物质实用性 (4)艺术美具有永久性 3.艺术分为三种结构层次: 1)艺术作品必须要有物质材料作为载体 2)形式层“形式层是材料的形式化,但是形式超越材料而成为一个完整的形式世界。 3)意蕴层一般看来,艺术作品的“意蕴”往往等同于“内容”、“主题”等,实际上要远远大于此,艺术作品的“意蕴”只能在直接观赏作品时的感受和领悟,很难用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把它说出来。如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艺术的功能 1)审美功能;王国维首先提出艺术的纯粹性和独立性。 2)认识功能;是另一种科学认识。 3)自我表现功能;满足艺术家表现内在精神世界的需要的能力。 4)暗示功能;艺术对直觉者产生情感感染,唤起他们意识和潜意识中的感情能力,这就是暗示功能。进入催眠状态。 5)净化作用;艺术舒缓,宣泄直觉者过分强烈的情绪,恢复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从而产生审美快感作用。 6)补偿作用;我们对物质世界和现实世界不满,可以在一书中得到补偿。7)社会组织功能;艺术像号角,召唤社会共同体一致行动。 8)社会改造功能;艺术改造和变革现实的能力。 5是否所有的自然物都是美的? 人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文化活动。自然物的美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自然物不能和人形成审美意象时它就不美。 6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价值是否有等级的分别? 美不是自然物的客观物理属性,美是人与自然的沟通和契合而形成的意象世界,因而它必然受历史的、社会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必然受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活动的具体情境的影响,包含审美的价值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