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道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乡村绿道设计初探——以雅安雨城区陇蒙路段为例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乡村绿道设计初探——以雅安雨城区陇蒙路段为例

全线共 拟 建 3条通 道 ,即 自驾 车游 绿道 、自行 车 慢 行 道 、游 人 悠 闲步道 。并 在沿 途 乡镇 和主 要景 区 配 没 自行 车 服 务站 和 生态 停车 场 ,提供 自行车 租借 、修 护 、 白驾 车 停 泊 等服 务。 沿 陇蒙 路 还 可 建立 乡 村 生 态廊 道 旅 游 标 识标 牌 体 系 , 设计具 有旅游 区乡村 旅游特 色的标 识标 牌。在沿 途各 乡镇 、 主要 景 区 ,依 托公 交站 台宣传 栏 ,在每 个 旅游 区 ,按 照 不 同主题 ,设置 具有 乡土 风情 的 公交 站 台 ,为游 客 诠释 一路 风光 。设 置花 溪食 里 、绿氧 山 湾 、至美 山 乡、蒙 顶半 山 等 站 点 。道 路两 旁 以 低矮 的 松 柏 、银 杏 等 为主 要 造景 植 物 , 行成景 观通道 。 四 、结 语 我 国当前的 绿道建 设正 在蓬 勃展 开 ,但 各地 做 法不 一 , 很不 规范 。有的地 方甚 至 侵 占农 田 ,毁 田造 景 。对 比国 内 外 的先 进经 验 ,在理 论上 ,我 们对 绿道 的概 念 及 功能 等 基 本 内容缺 少明 确 的认识 。在 实践 上 ,我 国城 乡绿 地建 设还 只 是 以增加 绿化 面积 、美化环 境 为主 ,对 于绿 道 的综 合性 功能 缺少研 究与 认。特别 是有 一段时 间 内道 路绿 化盛行 的 ” 洋草 坪风 ” “ 、 大树移 植风 ” “ 、 色块 风” ,更是 违背 自然 规 律 和绿 道建 设 的 内涵 ,与绿道 建 设所 要求 的生 态 廊道 、连 接功 能 、传承文 明 、 塑造悦 目的景观 空间 ,以及 宜人 休 憩
2 1 年 第 9期 0 1
XN 0 G IN N C N U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乡村绿道设计初探

国内外城乡结合带休闲设施空间布置研究进展总结

国内外城乡结合带休闲设施空间布置研究进展总结

国内外城乡结合带休闲设施空间布置研究进展总结概述早在1938 年,英国建设了着名的伦敦环城绿带,包括林地、牧场、公园、乡村、室外娱乐用地等,旨在保持原有小城镇的乡野风光特色,并抑制城市过分扩张.20 世纪60 年代,北欧一些科学家针对现代城市出现的一些弊端,提出在城区和郊区发展森林,将森林引入城市,使城市坐落在森林中.美国、英国许多城市在城郊都有森林区.这些森林带对于保证城市的发展及补充城市绿地的不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都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我国1978 年改革开放后,旅游业呈现出景区大跨度长线旅游和都市圈旅游的两旺格局.都市旅游格局的变化为城乡结合带的游憩设施发展提供了契机.在我国许多都市城乡结合带,郊野公园、森林公园、度假村、主题公园等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对游憩设施研究日益增多,其中城乡结合带游憩设施空间布局、配置模式逐渐成为城乡结合带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城乡结合带游憩设施空间布局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进行评述和展望.1 基本概念界定1. 1 城乡结合带伴随着城市郊区化、产业分散化以及乡村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城市与乡村的景观与功能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交错,城市与乡村之间截然的分界线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城乡要素逐渐过渡、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性质既不同于典型的城市、又不同于典型农村的中间地带.对于城乡中间地带有郊区、城乡边缘带、城乡结合带、城乡交错带、环城游憩带等多种表述,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城乡结合带”表述更合理,更贴切.首先,城乡结合带充分反映这一地带游憩设施所具有的城市和乡村特色.城乡结合带是城市和乡村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形成和发展是城市和乡村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因此其游憩设施具有城市和乡村的双重特征; 其次,城乡结合带的“带”体现了游憩设施的连续性,而不是各个孤立的单体,此带不具有封闭性,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形成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游憩设施.1. 2 游憩设施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设施是为人们游憩提供支持的设施.都市城乡结合带的游憩设施主要有主题公园、郊野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农家乐、观光农业等.2 布局影响因素2. 1 自然环境因素游憩设施是建立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之上,不同的游憩设施对自然条件要求不同.①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情况.地形平坦,海拔较低,河流流经的平原地区,游憩设施分布密集.李仁杰等( 2010) 通过北京市环城分析游憩设施与地形地貌、河流等自然要素的空间关系,发现自然风景区受高程约束较小,历史文化遗迹、主题公园、度假村等则明显受高程约束; 随着海拔高度变化,游憩地主导类型也发生变化.王蕊等( 2011) 对延边州环城游憩地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发现,河流流过的山间盆地和水网密布的平原地区游憩设施分布密集,游憩设施主要分布在海拔600 m 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其中海拔200 ~300 m 范围内最为集中.②资源禀赋.自然观光和人文观光类游憩地多是依托资源导向开发,资源本底决定了游憩设施的布局.历史文化悠久、自然、人文及社会等旅游资源质量高的城市旅游区往往被优先重点开发,可能成为城市旅游的中心,即城市旅游网络的重要节点.在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积淀不很丰富的城市区域,其旅游开发强度一般较低,只作为满足当地居民游憩休闲活动场所的需要,在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中地位不高,可能成为城市旅游网络的末端节点.2. 2 客源市场因素客源市场是影响游憩设施选址的重要因素.对商业性游憩设施来说,追求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所以其分布首先考虑客源市场; 公共性游憩设施将追求公平放在第一位,所以其布局一般靠近社区,最大限度的考虑服务更多的市民.通过对旅游者行为空间模式的研究,对于把握旅游流动规律,依据游客出游行为的空间特征制订城市旅游开发的战略,找出城市旅游开发的关键节点和地带,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大型主题公园的一级客源市场( 80 km 或1 小时汽车距离内) 至少需要有200 万人口,二级客源市场( 240 km 或3 小时汽车距离内) 也要有200万人口以上.根据吴必虎( 1997) 的研究,中国城市居民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 km 以内的范围内,其中37%分布在距城市15 km 范围内,24% 分布在15 ~50 km 范围内.刘家明( 2007) 认为居民的休闲需求与游憩习惯是推动游憩用地布局的根本因素.刘顺伶等( 2008) 对上海城郊旅游地空间分析发现,距离城市中心20 ~70 km 范围内,是旅游地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在此范围内,不仅旅游地的数量最多,而且类型也最丰富.不同类型的游憩设施对客源市场需求程度也不同.主题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商业型游憩设施对客源市场需求更盛,距离市中心更近; 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受资源影响更大,距离市中心较远.苏平等( 2004)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旅游地的平均城市中心距离的差异明显,平均城市中心距离最近的旅游地类型是人工娱乐旅游地和人文观光旅游地,运动休闲旅游地次之,自然观光旅游地的平均城市中心距离最远.2. 3 交通因素交通条件决定了游憩区可达性,游憩设施的交通可达性与游客人数呈正相关,因此交通条件对游憩设施的分布具有重要作用.旅游景点空间布局主要聚集于国道、高速公路及铁路等主要交通干道附近,这主要与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离不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有关.王润等( 2010) 对北京郊区游憩空间布局分析发现具有空间分异规律,其中商业型游憩设施在空间上沿交通干线聚集十分明显.保继刚( 1995) 认为主题公园考虑选址在主要公路干道旁,理由是节省道路投资,易于利用社会交通运输能力,主要公路干道视野开阔,主题公园可以向经过公路干道的旅客展示标志性景点,不断强化旅游形象,吸引游客.如苏州乐园位于苏州新区,离老城区仅两公里,区位优势明显,福禄贝尔科技园是典型的不靠城市( 距苏州市60 km) ,经过几年的发展,苏州乐园已经成为着名的主题公园,而福禄贝尔则昙花一现,早就亏损关门了.2. 4 政策因素城市规划决定了郊区游憩用地的大体格局.不同城市规划理念对城乡结合带游憩设施配置有重要影响,比如伦敦实践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分别在1914 年和1932 年构建了伦敦外围莱奇沃思和韦林2 座田园城市; 纽约采纳现代绿道理念,计划修建600 多公里的绿色走廊,连接起全市的所有绿地公园和重要的历史遗迹; 2004 年北京市颁布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 ~2020) 》,根据环城游憩带理论,提出在城市外围建设绿化隔离地区“公园环”.3 理论基础游憩空间布局有多种不同理论,这些理论具有不同的知识和时代背景,这些理论彼此呈前后相承的关系.游憩布局理论随着游憩空间发展不断丰富,与游憩空间发展相一致,由最初的节点理论( 中心地、增长极理论) 发展到轴线理论( 点轴理论) ,再到后期的网状、环线理论( 都市圈带、环城游憩带理论) ,反映了当时游憩空间发展特征.3. 1 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可用于城乡结合部游憩设施等级划分研究、城乡结合部游憩设施的规模和区位布局、都市居民游憩选择和行为偏好.Mitchell( 1969) 最早把中心地理论应用于城市公园的研究当中,对城市公园的区位问题进行理论性探讨.楚义芳等( 1986) 认为中心地理论对于服务范围呈面状扩散分布的集聚中心的空间组织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旅游地空间组织的最终格局应该是类似于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K = 3 体系.郑佳丽( 2010) 通过对中心地理论核心思想及基本假设进行阐述,同时探讨了中心地理论在当前中国都市圈规划中的具体应用.3. 2 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认为微,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从城乡结合带来看,近期由于财力、人力的限制,不可能全部展开,需要找到重点中心,根据增长极理论,打造一个或多个重点增长极,再扩散到整个城乡结合带.目前增长极理论主要应用在为区域旅游开发合作提供理论支持,对城乡结合带游憩设施开发研究的较少: 周宜君( 2006) 利用增长极理论对宜昌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宋雪茜( 2007) 以乡村旅游作为成都环城游憩带的增长极,对其进行研究.周维琼( 2008) 以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为例,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对策.3. 3 点轴理论点轴理论是陆大道在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针对生产力布局的系统理论.点轴理论在城乡结合带游憩设施布局中的应用体现在: 首先确定城乡结合带内的增长极,并在增长极之间加强游憩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发展轴线,从而带动整个城乡结合带的游憩设施发展.贾德( Judd) ( 1995) 对城市旅游地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认识到并进一步证实了城市旅游景点及旅游设施基本上呈线状及簇状形态分布.汪德根等( 2005) 以点轴系统理论为基础,结合旅游地系统,确定旅游去重点发展点和发展轴,分析和优化了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区空间结构.张立明( 2006) 等根据点轴增长理论,认为环城游憩带的发展将从初期的较孤立的多个点状中心地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空间网络结构的发展轴线,发展初期,呈点状结构,应当实行增长极战略.沈惊宏等( 2012) 以点轴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皖江城市带旅游空间布局,规划处四大旅游地系统.3. 4 都市旅游圈带理论都市旅游圈是指以特定的都市旅游目的地为核心,通过旅游轴线将其周边旅游目的地连接组成的具有向心性和层次性的旅游目的地区域.最早对都市旅游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盖恩教授,他基于经济地理学的“杜能环”理论,提出了“都市旅游环带模式”.在盖恩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吴承忠( 2003) 根据对国外大都市郊区农村旅游和休闲实际发展状况的分析,对盖恩的环带状模式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修改后的环带状模式四个旅游带分别是城市旅游带、近郊休闲与旅游带、乡村旅游带和偏远旅游带.都市旅游圈带理论为都市城乡结合带游憩设施布局配置提供了理论模型.马勇等( 1996) 在旅游圈构建模式上,根据“中心带动周边”和“周边推动中心”的不同,划分为主动扩张型和被动推进型,并提出了武汉大旅游圈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具体拓展方案.贡保南杰( 2004) 以旅游圈带理论为基础,根据北京市郊区游憩设施分布状况,将北京市分为四个旅游圈带,并提出各个圈带发展战略.3. 5 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旅游产业明显的层次结构分布特征,具备了产业集群的特征,而且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由于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所以旅游产业较其他产业更容易形成产业集群.对于都市来说,随着城市化发展,居民区不断向郊区扩散,休闲游憩设施和服务便会向居民区聚集发展; 同时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不断提高,居民休闲游憩活动的需求旺盛,对休闲游憩设施种类要求更多,受制于土地的限制,这些休闲游憩设施会向城乡结合带聚集.邓冰等( 2004) 在产业集群理论基础上,分析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环城游憩带和着名景点周围都存在旅游产业聚集现象,并提出资源、市场、交通、产业链和政策等各种因素作用造成了旅游产业的集聚.陈绍友( 2006) 认为旅游产业集聚是旅游经济空间发展的必然过程和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他在重庆旅游产业集聚的现状评价基础上,讨论了空间格局和不同地域旅游行业部门的聚集内容,指出了政府对重庆旅游产业集聚的推进方略.孙钰霞等( 2008) 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分析了大城市边缘地区旅游产业集聚的演变过程、影响因素与集聚机制.3. 6 核心边缘理论弗里曼德( 1966) 提出核心—边缘理论,用于解释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模式.Lundgren( 1973) 、Hills and Lundrgen( 1977) 和Britton( 1980)首先将核心边缘理论模型( core periphery model) 引入到旅游地理空间结构方面的研究,他们强调在旅游行为中边缘地区对核心地区的依赖.核心边缘理论为城乡结合带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都市城乡结合带位于都市和乡村的边缘区,这一地区的游憩设施布局应该与核心区优势互补、合作互赢.S·史密斯( 1980) 的研究实际上指出了城乡旅游互动开发的核心边缘模式.皮尔斯( Pearce)( 1995) 把旅游核心区域分为一级与二级两个等级,并把沿一级与二级旅游核心而环绕形成的边缘区域由内及外依次分为一级到四级等四个旅游带.韦佛( 1998) 运用核心—边缘模型研究加勒比海地区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安提瓜和巴布达群岛的城乡旅游互动开发.汪宇明( 2002) 认为可以运用核心一边缘理论建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系统的认知模型,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3. 7 环城游憩带理论环城游憩带理论是以“都市旅游圈理论”和“中心地理论”为基础的,市场影响下形成的环状旅游带.环城游憩带的形成区位是在土地租金和旅行成本的双向力量作用下,投资者和旅游者达成的一种妥协.1999 年编撰的《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首次运用环城游憩带理论对北京市旅游空间布局进行了圈层式设计,从旅游产品空间布局上,构建北京市三大旅游圈,即“中心城区观光商务娱乐旅游圈”、“近郊平原康体娱乐旅游圈”和“远郊山地长城文化及自然观光度假旅游圈”,形成3 圈21 区的基本格局.4 布局模式研究4. 1 罗多曼理论模式罗多曼理论模式以20 世纪60 ~70 年代前苏联自然公园的旅游活动为背景,在对地域景观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然公园配置的“极化生物圈”的理论模式.该模式以平原区自然公园和康乐公园配置为典型研究,将平原极化生物圈中郊区游憩地配置模式分为: 都市区域、集约农业区域、乡村游憩地、自然保护区和康乐公园、旅游基地.4. 2 Clawson &Knetsch 模式1966 年Clawson &Knetsch 针对城市空间和田园地域土地资源利用的日益复杂问题,根据地域利用特点,提出了空间利用者指向地域、中间地域和资源指向地域三种利用类型,也就是形成大都市郊区游憩地配置的三个圈层模式.该理论提出: 第一圈层,人口集中分布,土地资源价格昂贵,主要修建都市公园和运动场; 第二圈层,距离都市较近的乡村游憩地,主要游憩地类型有康乐公园、田园公园、农村博物馆和主题公园; 第三圈层,距离都市较远的远郊区,游憩区类型主要有: 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公园、城市野营公园、狩猎场、野生地域和特殊保护地.4. 3 都市旅游圈带模式1972 年盖恩在“杜能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都市旅游环带模式”.他以城市的核心都市区为空间上的旅游中心,在其外围用四个环型带来区分不同带状区域的旅游功能与特点.吴承忠等( 2003) 在盖恩的研究基础上,对这一模式稍加修改,修改后的城乡结合带环带有三个旅游带.4. 4 其他模式沙润、吴江( 1997) 从旅游的角度,以客源市场所在的中心城市为起点,将城乡交错区分为近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在对地域和旅游景观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近城区宜风景名胜区模式,近郊区和远郊区宜借鉴森林公园模式.符全胜( 1998) 将城乡交错带的旅游开发分为风景名胜区、主题公园、观光农业园、度假区、森林公园五种模式.肖胜和( 1999) 根据郊野不同基础环境,提出郊野公园、户外活动区、休闲度假区、农业旅游区四种开发模式.俞晟( 2003) 借鉴宇宙星系的结构模式来描述城郊游憩系统的空间布局,提出了星系模式,将城市游憩系统划分为近程游憩带、中程游憩带和远程游憩带.游憩带的主要划分依据是游程时间.胡勇、赵媛( 2004) 认为城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主要有观光农业模式、森林公园模式、风景名胜区模式、旅游度假区模式和主题公园模式.张立明( 2006) 提出在近郊区可以构建环城市绿带,依次布局主题公园、观光农业类景区和郊野公园,远郊区开发以森林公园、滨水度假、田园旅游等为主体的旅游区域.5 研究方法目前对城乡结合带游憩设施的空间布局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为辅.但定量研究正在逐渐增多,是未来研究方法发展的主要趋势.笔者主要综述当前定量研究方法.5. 1 数理统计分析数理统计分析是运用数字算式和数据统计的推导来研究和表示发展现象的研究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可以使研究的表述简洁清晰,研究结论更加直观方便和精确.吴必虎等对乡村旅游地与其一级客源地城市间的距离进行了测定、统计和处理,研究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苏平等( 2004) 利用城市中心距离、回转半径法、空间分布曲线、空间离散指数等旅游计量地理研究,从而得出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的空间结构特征.吴必虎等( 2006)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中国主题景区总量发展规律,通过地理学的因素分析方法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比较分析和交叉分析方法剖析其类型特征及发展规律.王云( 2010) 将空间配置模型和数学优化算法应用于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优化过程中.黄鹤等( 2010) 采用缓冲区分析和最小邻近距离法研究哈尔滨森林公园空间布局.5. 2 GIS 分析法GIS 分析法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将结果准确真实、图文并茂地输出出来,能够满足城市建设对空间信息的要求,被广泛应用于城乡交错带游憩设施空间分布特点研究中.赵明等( 2009)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Arcview 中的kernel 密度分析方法对北京市五环外度假地的空间结构演变进行分析.王润等( 2010) 通过网络、文献、调研收集数据,采用GIS 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北京郊区游憩空间分异规律.李仁杰等( 2010) 借助ArcGIS 等空间分析软件,对北京市ReBAM 的类型特征与空间格局进行识别,重点探讨与地形地貌、水系等典型自然要素的相互融合与空间关系.车平川( 2010) 利用GIS 分析方法中的克里格法、网络分析、叠加分析研究城市公园绿地布局优化.袁俊等( 2010) 采用GIS 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武汉城市圈A 级景区空间结构进行综合分析.5. 3 其他方法魏遐等( 2001) 以北京郊区不老屯镇为例,运用地域结构对应变换分析和景观生态规划理论探讨了作为环城游憩带重要组成部分的郊区城镇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利用模式.刘家明( 2007) 采用演绎推理法和规范实证法,总结出城市规划、游憩需求、土地供应、环境、生态安全等影响城市郊区游憩用地配置的主要因素.祝昊冉等( 2008) 通过指标加权定量研究分析北京市公园等级结构及布局研究.6 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趋势6. 1 研究不足综上所述,近些年国内城乡结合带游憩设施研究发展很快,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体现在:1) 目前对城乡结合带游憩设施空间布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案例的空间结构,对进一步的布局内在规律及空间优化布局等方面的研究较少.2) 研究方法上,目前对城乡结合带游憩设施的研究多采取个案研究方式进行,即对某一个城市或某一类游憩设施进行研究,缺乏共性和一般规律性研究.绝大多数研究局限于定性描述分析上,缺少数据和模型支撑,难以反映城乡结合带真实情况.即使是定量研究,也以对调查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为多.6. 2 未来研究趋势1) 游憩设施合理配置、优化布局研究.城乡结合带游憩设施迅速发展,不可避免对城市发展和建设、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如何对游憩系统整体布局规划,使各种旅游地类型在空间上、类型上和规模上达到合理的配置,同时与城市发展、生态环境、居民、游憩市场协调发展.2) 研究方法上,数理模型和GIS 分析等定量方法可以将研究结果量化,直接简洁表现出来,是城乡结合带游憩设施定量研究主要方法.目前游憩设施定量研究还较少,数理模型和GIS 分析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发展定量研究,寻找游憩设施发展共性规律,为合理规划布局提供依据是未来研究方法发展方向.参考文献[1]李红超.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研究————以济南为例[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王云才,郭焕成.略论大都市郊区游憩地的配置———以北京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0,( 2) : 54 -58.[3]陈佑奇,城乡交错带名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11( 1) : 47 -52.[4]李仁杰,郭风华,安颖.北京环城游憩地类型结构与自然要素的关系[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26( 2) : 103-106.[5]王蕊,胡浩,南颖.基于GIS 的延边州环城游憩地空间分布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2011,37( 4) : 366 -370.。

生态防洪背景下的河流缓冲带柔性堤岸断面设计

生态防洪背景下的河流缓冲带柔性堤岸断面设计
根据上述获得的草本群落特征 ,设计河流缓 冲带位置和宽度。通常情况下,缓冲带位于水域 和陆地的边界处,因此对堤岸断面具有交叉性的 影响效果。而确定河流缓冲带位置的先决条件 ,
就是发挥缓冲带对洪水的防护作用。如图1所示, 此次研究以生态防洪背景为研究方向,选择河流 缓冲带布设位置"#。
根据现有的河流缓冲带周围的地形可知,缓 冲带的位置,一般利用等高线,布设在与地表径
程,2019, 37(12): 55-59, 70.
"#李少华.河流湿地缓冲带边界不确定性探析"#•人民珠江,
2019, 40(12): 104-109 "#王芳,汪耀龙,谢祥财.生态学价值视角下的城市河流绿道
宽度研究进展"#•中国城市林业,2019, 17(1): 57-61.
"#毛倩倩,邱小杰,杨蔚为.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河道生态系
群落特征,重新规定堤岸宽度、断面层数以及弧
度等基本参数。
已知草本群落的特征,是衡量群落结构、堤
岸防护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计算草本群落生物
多样性指标方法,如式(1)所示:
s
F=—*Zl\nZl
(1)
式中:F为生物多样性指数;s为样本总数;乙为
i个样本区域中,各种植物的相对重要值,该值的
计算如式(2)"2#所示:

!要增
带宽度。
而历史调查 河流破坏严重的地区!设计的缓

要大一些!可以对

进行适
量的增加:
表径流量 、沉积物
富营养
为丰富的污染物集中区
带 区 次对
;其次对于河流
的位置!适当增
动 区域!



;再

城市绿道的使用功能浅析

城市绿道的使用功能浅析

城市绿道的使用功能浅析引言1900年,美国率先规划建成“翡翠项链—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这被公认为历史上第一条真正意义的绿道。

随即,绿道在欧美国家流行开来[1]。

2010年,深圳市南山区在省、市统一部署下开始了综合性的绿道规划与建设实践,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集休闲娱乐、健身运动、观光旅游、体验自然、低碳交通等多功能绿色长廊。

这些城市绿道功能是否得以使用,使用效益如何,关系到城市规划建设绿道的初衷能否实现,为此很有必要对城市绿道使用功能进行调查研究。

1、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意义:通过现场观察,拦截问卷调查及访谈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城市绿道在修建后的使用状况,分析城市绿道功能使用率低下的原因,并针对城市绿道功能存在的不足提出完善绿道功能的对策及建议,为开发绿道综合功能和提高绿道使用率提供参考。

2、调查结果分析就城市绿道各类功能使用者的构成、使用频次、使用效果等问题,对共100个绿道使用者进行拦截问卷调查及简单访谈,情况如下:从表中可知,对于绿道各类功能,按使用者人数依次排序为健身运动、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体验自然、低碳交通。

从使用者构成方面来看,年龄在18~45岁之间的青壮年群体使用绿道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群体。

从教育程度方面来看,接受过高中到大学教育的群体使用绿道明显高过其他文化程度的群体,从使用频次来看,低碳交通的频次明显大于其他功能,但使用的人数最少,使用的满意度最差。

3、調查结果的原因分析3.1绿道选线方面目前,南山累计建有210.9公里绿道,其中:在人行道上新建绿道37.5公里,所占比例为18%;在绿化带中新建绿道10.9公里,所占比例为5%;在人行道上整理完善(划线)绿道162.5公里,所占比例为77%。

可见,南山绿道多数在原有人行道上划线实施,缺少独立路权骑行空间。

在人行道上建设的绿道路面多为人行道板砖,虽然路面基础好,但砖块容易松动,造成骑车时的颠簸感。

同时,绿道连接不贯通,存在断头掉链现象。

城市层面绿道系统规划模式探讨

城市层面绿道系统规划模式探讨
导转 向更加以人为本。
T i o cl [】 G o p i R sac az u t J h y e ga hc e e h r r
2 05 2 ( ) 6 -7 0 4 1 :9 5

【3 i hn J rs M.F n J Gen y 1】Ln a ,Gos e i r wa n e
. 障游 憩活 动正 常进行的一般 物质 条件。在城 市建设
中,基 础设 施 系统 规 划应该 先行。基
[4 oi s 1】C n e A.Xi g n a WN Y ug e n on J t
a P a n n f r l ln ig o mu t up s ge n y n l —p r o e r e wa i i
服务点主要为 绿道 中的游 客 提供便 民 服务 j管理设 施服 务点 主要为绿 道 的 日常管理服务。游览设施服务点包括信 息咨询亭 游客 中心、医疗点、露营点 烧烤点 垂钓点等。管理设施服务点包 括治安点 消防点等。
4, 4 基础 设施 规划 3

在更 多以城市 为背景的绿道 系统 规划中,绿道与城市和市民生活的结合 日益紧密,规划需要增加人的需求的权 重值 规 划模式也需要 从绝 对生态主
e a An p r a h o g e n y utbit t l a p o c f r re wa s i l v a I
标 识系统 由指示标 志 信息标 志 教 育标志 与警示标 志组成 。在 布局 上 主要充分考虑游人的需求 均匀分布。
433 服务设 施规 划 .
分别 进行三类慢行 道系统 规划 : 步行 系统 规 划 自行车道 系统规 划 水上 慢行系统规划。
43 2标 识系 统规 划 .

中国城市森林的景观生态与规划设计创新理念

中国城市森林的景观生态与规划设计创新理念
41 观生态领 域 .景 2景观 生态 学理论 在 中国城市森 林领域 的研 究进展与 问题 41 .1明确城市森林对于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 . 景观生态学在中国起步较晚, 但发展很快 , 在城镇景观格局分析中 城市森林是涵盖建成区、市区及市域整个城市地域的林木系统 , 通 很受重视。 京 、 、 E 上海 广州等城市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开展了城市本地 过森林生态系统 网络的建立 , 森林斑块与廊道的相互连接与贯通 , 能够 特征分析 , 并在绿地系统规划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但同时我们必须清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是通过景观现状分析, 使其成为整个城市地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巨大载体。 醒地认识到 : 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包括动物 、 植物 、 微生物等多种成 采用多样性、 均匀度 、 丰富度等景观指数分析方法 , 进行城市森林建设的 植物多样性是前提和基础 , 但更重要的是群落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格局分析; 二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廊道设计的原则, 对基于热岛效应 、 污染 分 , 必须满足其生存 源分布等局部环境问题进行的城市森林配置和廊道疏通设计, 以及基于 的多样性。因为动物和微生物不是靠引种就能增加的, ] 。因此 , 改变 目前 在保 护和增 加城 市生 物多样 『方 面存 要 生 污染物扩散进行的以道路和河流为主干线的廊道设计 , 确定城市森林的 的环 境条 4 如盲 盲目增加树种 f ̄ 4。但是 , l 目前的研究基本上是停留在理论上和局限于建城区范围 在的一些错误观念和不合理做法 , 目引进外地树种, 而从不考虑植物群落的绿量, 即群落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益。 这些都 内的研 究 , 指数分 析的实 际生态意 义难 以与现 实 的生态过 程相 结合 数量, 景观 必须靠建立多层次 、 多树种的复层混交绿化才能实现。 进行 , 而宏观的规划又没有把城镇置于大环境背景之下 , 规划的尺度与 因此 , 要从整个城市地域的角度出发, 本着城乡—体化的原则 , 进行 城镇环境建设所要求的尺度不能完全吻合。 而从保护生物多样I 生的角度 科学的城市森林发展规划, 合理布局森林, 增加群落的多样性 , 注重乡土 来看 , 斑块的大小 、 以及连接斑块的廊道特点则是非常重要的制约 结构 树种和乡土植被的利用 , 大力保护和发展 自 然和近 自然林模式 , 提高城 因素 。 市森林生态系统 的多桦眭和稳定性 , 促进城市生物多样 性的保护。 3中国城 市森林规 划方面 取得 的成就与 问题 41 .2重视城市森林斑块的形状、 ; 位置及规模在城市森林建设中的作 近 年来 , 中国城 市森 林 建设 的规划 与实践 , 鉴 了 国外 城 市森 林 既借

二、课题设计论证

二、课题设计论证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意见表
评审专家姓名: 评审专家单位:
您对该项目内容的熟悉程度: A.熟悉 B.较熟悉 C.不熟悉
说明:
1、本表由通讯评审专家填写,申请人不得填写。

项目登记号、项目序号两栏不填。

2、请在“您对该项目内容的熟悉程度”A、B、C选择一个画圈;在与“评价指标”对应的“专家评分”栏选择一
个分值画圈,不能漏划,也不能多划,权重仅供参考;如建议该课题入围,请在“综合评价”栏A上画圈。

“备注”栏可填写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或不填写。

本表须评审专家本人签字有效。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论证》活页课题名称:苏南旅游业低碳化转型的系统模式与绩效评价
注:1.活页文字表述中不得直接或间接透露个人信息或相关背景资料,否则取消参评资格。

2.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只能填写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如论文、专著、研究报告等)、成果数量,不得填写成
果作者、单位、刊物或出版社名称、发表或出版时间等信息。

与本课题研究无关的成果以及主持或参加的各类项目等不能填写。

课题负责人和参加者的成果要分开填写。

课题负责人的前期研究成果不列入参考文献。

活页4000字包括前期成果和参考文献文字表述字数。

3. 课题论证用最适合的字号和行间距排版,版面控制在4页。

《中国城市林业》2020年第18卷总目次(1~6期)

《中国城市林业》2020年第18卷总目次(1~6期)
基于植被演替理论的城市废弃地植物景观营造策略
景观叙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 林婧颖
基于城市公园空间满意度的绿视率调查研究
郑凌予 杨淑梅 蒲海霞 刘 洁
三坊七巷小黄楼庭院空间的气候适应性模拟
张芳芳 王得祥 ( 1 )
福州高架桥下植物景观空间微气候舒适度价
刘燕珍 陈 琳 许志敏 林 涛 陈安丽 何 侃 丁国昌 (46)
基于多源数据的上海城市公园使用满意度关键影响因素 刘 颂 杨 莹 贾 虎 马小艳 (51)
福州市景观格局对城市内涝的影响 吴涌平 林钰珺 吴姝婷 郑艺琦 林开泰 兰思仁 (57)
基于 MaxEnt 模型的北京浅山区珍稀植物适生区预测及管理 邹天娇 倪 畅 郑 曦 (17)
基于 POE 的徐州城市公园使用满意度评价 孙艳芝 张同升 刘 雷 (23)
基于混沌论的绿地系统布局多情景优化模拟 金云峰 李 涛 王淳淳 周晓霞 (29)
基于 CiteSpace 的国内森林康养研究进展
郝 亮 林 涛 陈 琳 何 侃 李霄鹤 丁国昌 (72)
基于地方依恋的三峡库区移民城镇社区公共空间研究路径 罗 丹 罗融融 (78)
桂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段思嘉 王静文 (8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的公园城市建设路径 张云路 高 宇 李 雄 吴 雪 ( 8 )
城市社区生活圈视角下公共开放空间规划控制 金云峰 邹可人 陈栋菲 周晓霞 (13)
基于城市结构视角的中国城区人口与公园绿地异速生长关系
刘志强 翟遇陈 王俊帝 邵大伟 (19)
第4期
以防疫为导向的居住区绿地优化途径 鲍梦涵 曾慧子 赵 鸣 ( 1 )
平原造林对北京森林景观格局的影响 李 利 ( 5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绿 道发源于美国和欧洲 , 从注重景 观功能的林荫大道 到 注 重绿 地生态 网络 功能的生态廊道 , 现代绿道 的发展已经历 了2 个 多世 纪的演变” 然现代绿道理 论是 由西 方传人 中国的 , 。虽 但 是 中国 的绿 道思 想却可 以追 溯到公元 前 10 0多年 的周代 , 0 一
E 8 2 2 资助 000 )
Ab t c :C ia h s a i o y o sr t hn a hs r f mo e t a 0 e r f g e n y l n ig a d mpe na in f r r f ci g t e a t r h n 2 0 0 y a s o r e wa pa n n n i lme t t A e el t h o t e n p o lm o g e n p c s s m f m t e e s e t e f a d c p e oo y t e o sr cin o g e n y a e rbe f r e s a e y t e r O h p r p ci o l n s a e c lg h c n t t f e wa s r v u o r p o t g n h P a I i r et 口 hn G e n y t e r n h n h s n e e a e r mo i i n t e e r v D l R e a f C ia r e wa s h o y C ia a e t r d n w e a h r s a c O i r .T e e e rh f g e n y n C ia a e s se t a l s mma ie n r v we ,ic dn h r i o r e wa s i hn n h r e wa s i h n r y tma i l u c y r d a d ei z e d n l ig t e o i n f g e n y n u g C ia a d t e
特 色 的绿道 理 念和 中 国城 市 绿地 建设 中 的绿道 思 想 , 最后 提 出 了我 国绿道 研 究 的空缺 和后 续研 究 的展 望。 关 键 词 :风 景 园林 ;绿道 :综 述 绿地 系统
文章 编号 :1 0 — 6 4 2 1 ) — 0 8 0 0 6 6 (0 1 0 8 — 6 0 0 2
中 国绿 道 研 究进 展
P o r s f Gr e wa s R s a c n C ia rg e s o e n y e e rh i hn
胡剑 双
戴 菲
H i n s u n , D F i U J —ha g a AI e

要 :绿 道在 中国古 代有 着悠来自久 的 实践传 统 。近 些年 从借 鉴 国外景 观 生态 学 方法 对中 国公 园绿地 系统 建设 进 行 反思 开
念是 张文和 范闻捷于 2 0 年在 《 00 国外 城市 规划》 上发表的《 城市 中 的 绿 色 通 道 及 其 功 能 》 文 , 国 际 上 很 早 就 提 出 的 一 对
“ e wa ” 行 了介 绍 , ge n y 进 r 此文将 g e n a 翻 译 成绿色 通道 , re w y 国内后续研 究普遍 使用了“ 道” 绿 色通道 ” 绿 和“ 。由于 “ 绿道 ” 较 为简单通 俗和 “ 色通道 ” 多义性 ,绿 道” 绿 的 “ 的译 法使用较 为广
始, 绿道 建 设 已在珠 江 三 角洲 地 区大 规模 推 进 , 绿道理 论研 究 与 实践 也 已进 入 了一 个 新 的时 期 。通 过对 中国 绿道 研 究 的综
述, 分析 了国 内绿 道研 究 的起 源和 中 国绿 道 研 究 的主要 机构 的研 究 特征 , 总结 了国 内外 与绿道 相 关 的概念 的交 叉情 况 、 中国
c a a t r t s a d t e g e n p c c n t ci n wi te re wa s h o y a e ih ihe i t i a e .Fn l ,t e h r ce i i n h r e s a e o sr t t h g e n y te r r hg l t d n hs sc u o h g p p r ia l h y t n e c s a d c aln e fgre wa n C ia a e d l e td e d n i n h l g s o e n y i hn e i a e . e e r n K y wo d :ln s a e a c i cu e r e wa ;s mma y r e p c y t m e r s a d c p rht t r ;g e n y u e r g e n s a e s se
faue ma rrsac ntuo s T e h v r p b te n ge n y a d s l o cp, re w y t C i s e tr j ee rh i it n. h n te oel ew e rewas n i a cn e tgen as wi h e e o st i a mir h n
中图 分类 号 :T 8 U9 6
文献 标志 码 :A
收 稿 日期 :2 1 — 5 2 ; 修 回 日期 :2 1 — 7 2 00 0 — 4 00 0 —9 基 金项 目 :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 园 系 统 网络 化 的 生 态 环 境 效 应— — 以 国 家 ‘ 型 社 会 ’ 公 两 新特 区 为 例 ”编号 5 9 8 9 / ( 0 0 0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