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地区黑碳气溶胶和含碳气体特征及来源

合集下载

气溶胶的化学成分与环境影响

气溶胶的化学成分与环境影响

气溶胶的化学成分与环境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而在环境问题中,气溶胶的成分与相关影响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气溶胶(aerosol)是指在空气中悬浮的由固体和/或液体颗粒组成的混合体系。

气溶胶的大小可以从纳米到亚毫米不等,分布在大气中的高度也不同。

相较于其他污染物,气溶胶的组分与源头极为多样化,其中包含了颗粒、气体、液体等,形成了非常复杂的混合物。

因此,了解气溶胶成分与成因原理对于减轻环境污染至关重要。

一、气溶胶的成分1. 碳:碳是气溶胶中最常见的成分之一,不同来源呈现出不同的化学形态。

例如,与燃烧有关的黑碳(BC)、溅射碳(SOA)以及积累碳(OA)等。

其中,BC是一种典型的人工来源气溶胶物种,由于其吸收太阳辐射能力极高,因此也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之一。

2. 硫:硫(S)也是气溶胶中常见的组分之一,它与二氧化硫(SO2)的来源紧密相关。

通过不同机制(如科雷奇剥蚀和海盐喷溅等)而被排放到大气中,之后在大气中氧化,生成硫酸与硫酸铵等化合物。

与硫相关的物质还包括硫酸脂等,它们通常是人工污染源排放物的产物。

3. 氮:氮(N)是气溶胶中最丰富的元素之一。

氮的来源主要包括交通污染、人造肥料、排放物的燃烧等。

在大气中,氮氧化与挥发是氮至少有可能的化学途径。

氮化物发生的反应会导致氮含量的降低。

4. 矿物:矿物颗粒是气溶胶中最大的一类颗粒,由尘卷贝分解制成。

矿物颗粒的尺寸通常为数十至数百微米。

它们与其他气溶胶相比,具有较低的气溶胶光学活性和资料强度。

但是,在空气质量方面,它们的至关重要。

二、气溶胶的环境影响气溶胶的化学成分与环境影响密不可分。

不同的气溶胶成分与来源,会导致不同的环境影响。

以下我们将从气候影响和空气污染两个方面来分析气溶胶的环境影响。

1. 气溶胶与气候变化气溶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

它们可以通过吸收或反射太阳辐射,使大气对于太阳能的吸收改变。

此外,气溶胶所含有的湍流水分子还会影响云的形成与演变,从而改变云辐射特性和热力作用,进而影响气候。

半干旱地区气溶胶散射和吸收特性的观测研究

半干旱地区气溶胶散射和吸收特性的观测研究

半干旱地区气溶胶散射和吸收特性的观测研究王振海;张武;史晋森;黄建平;陈艳;田磊;向涛【期刊名称】《高原气象》【年(卷),期】2012(31)5【摘要】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和环境观测站SACOL(Semi-Arid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Observatory of Lanzhou University)2007年11月1日-2008年10月31日AE-31黑碳仪和2007年8月1日-2008年7月31日M9003积分浊度仪的连续观测资料,对该地区气溶胶散射和吸收特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该地区气溶胶年平均散射系数为158.86M.m-1,吸收系数为14.11M.m-1,520nm单次散射比为0.83;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的年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12月和11月;采暖期内日变化呈双峰型,非采暖期内近似表现为单峰型。

在沙尘天气条件下,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分别增大了103.8%和88.5%。

结合同期APS-3321粒子谱仪的相关观测资料分析得出,无论是粒子数浓度还是质量浓度,与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的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

【总页数】8页(P1424-1431)【作者】王振海;张武;史晋森;黄建平;陈艳;田磊;向涛【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玉树州气象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01【相关文献】1.南京地区气溶胶散射特性综合观测2.黄山顶大气气溶胶吸收和散射特性观测分析3.南京北郊2007年10~12月大气气溶胶吸收和散射特性的观测4.半干旱区气溶胶散射特性研究5.张掖地区气溶胶吸收和散射特性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气气溶胶的碳组分特征研究及来源解析

大气气溶胶的碳组分特征研究及来源解析

大气气溶胶的碳组分特征研究及来源解析大气气溶胶是大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物质,对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其中,气溶胶的碳组分特征研究及来源解析是当前大气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并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大气气溶胶碳组分的研究进展和意义。

一、大气气溶胶的碳组分特征研究现状大气气溶胶的碳组分主要包括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

有机碳是指来自天然和人为源的含碳化合物,包括挥发性有机物(VOCs)气溶胶化后的产物,如挥发性有机酸、酮和醇等。

而元素碳则主要来自燃烧过程中的碳排放,如汽车尾气、工业烟尘和生物质燃烧等。

研究表明,大气气溶胶碳组分具有复杂的时空分布特征。

一方面,它们的浓度和组成随着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变化而不同。

另一方面,气溶胶碳组分还受到大气混合和化学反应的影响,其浓度和组成在运输和转化过程中发生变化。

二、大气气溶胶碳组分的来源解析为了了解大气气溶胶碳组分的来源,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解析方法。

其中,化学质量平衡模型(CMB)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测量大气气溶胶碳组分的浓度和相关污染物的浓度,使用统计算法可以按比例分配它们的来源。

此外,同位素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大气气溶胶碳组分的来源解析。

具体而言,稳定碳同位素(δ13C)可用于区分不同碳来源,如Fossil fuel carbon(FFC)和Biogenic carbon(BGC);黑碳中的气溶胶碳同位素(δ13CEC)则可区分不同燃烧来源,如汽车尾气和木材燃烧。

三、大气气溶胶碳组分研究的意义研究大气气溶胶碳组分的碳来源和特征,对于深入了解大气污染形成机理、评估环境健康风险以及制定相应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大气气溶胶碳组分是大气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解析有助于量化不同源头的贡献。

以此为基础,可以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其次,通过研究大气气溶胶碳组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来源解析,可以有效评估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黑碳微观特性与气候变暖关联分析

黑碳微观特性与气候变暖关联分析

黑碳微观特性与气候变暖关联分析随着全球工业化和能源消耗的增加,大量的黑碳(BC)排放成为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气溶胶之一。

黑碳是一种由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纳米级碳颗粒,具有独特的吸收和散射光线的能力,因此它对地球的气候系统和空气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黑碳微观特性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其对气候系统的影响。

首先,黑碳微观特性与气候变暖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黑碳颗粒的吸光性质导致它们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从而引起局部和全球温度上升。

黑碳的排放主要源自燃烧过程,包括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

这些活动释放出的黑碳颗粒进入大气层,在大气中存在一定时间后沉降,可能导致气候系统的变化。

其次,黑碳微观特性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黑碳作为气溶胶,在大气中吸收光线后,会产生气象学影响,例如降低地表反照率和加强大气垂直稳定性,进而对降水模式和云的形成产生影响。

其次,黑碳通过与其他气溶胶和水蒸气的作用,参与云的过程,改变云的结构和反射效果。

此外,黑碳沉降到冰雪表面会降低其反射能力,进一步加速冰雪融化的过程。

然而,黑碳微观特性与气候变暖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黑碳颗粒的大小、形状和化学组成会对其吸光能力和环境效应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黑碳的寿命和垂直分布也会对其气候效应产生影响。

因此,准确评估黑碳的微观特性对气候变暖的影响,需要深入研究和观测数据的支持。

为了减轻黑碳对气候变暖的影响,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例如,通过改善燃料清洁度和燃烧技术,可以减少黑碳的排放。

此外,加强森林火灾的控制和管理,也可以降低黑碳排放量。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减缓气候变暖的速度,还对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黑碳微观特性与气候变暖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

黑碳的吸光特性导致其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从而引起全球温度上升。

黑碳的微观特性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气象学、云的形成和冰雪融化等方面。

大气中气溶胶的来源与组成分析

大气中气溶胶的来源与组成分析

大气中气溶胶的来源与组成分析气溶胶是大气中微小颗粒状物质的总称,它们悬浮在空气中,并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气溶胶的来源复杂多样,包括自然来源和人为活动的排放。

本文将从自然和人为来源两方面进行气溶胶的分析。

一、自然来源1. 植物排放的气溶胶: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同时也会释放细小的气溶胶颗粒。

这些颗粒包含揮发有机化合物和花粉等物质。

2. 土壤颗粒:土壤颗粒是大气中常见的气溶胶来源之一。

它们包括沙尘、黄土、红土等微小颗粒,可以被风吹起并悬浮在空气中。

3. 海洋气溶胶:海洋中的泡沫和飞沫等颗粒物质也会形成气溶胶,特别是在风浪剧烈的地区。

这些气溶胶颗粒含有盐类和有机物等成分。

4.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气溶胶颗粒,其中包括火山灰和硫酸盐等物质。

这些颗粒可以在大气中停留较长时间,对全球气候和空气质量造成影响。

二、人为来源1. 工业污染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烟尘是大气中气溶胶的主要人为来源之一。

这些气溶胶颗粒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如硫酸盐、氨盐、重金属等。

2. 燃煤排放:燃煤是能源消耗的重要方式,煤烟中悬浮物质会释放大量气溶胶颗粒,其中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颗粒物等。

3. 交通尾气排放:车辆尾气中的颗粒物和污染物是城市大气中气溶胶的主要来源之一。

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物质与大气中的氧和光照反应,会生成光化学污染物和氧化剂,进一步加剧空气污染问题。

4. 家庭燃料燃烧:许多地区依赖传统的家庭燃料,如柴火和煤炭,这些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气溶胶颗粒和有害物质,对室内和室外空气质量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大气中气溶胶的来源既包括自然排放,也包括人为活动的排放。

了解气溶胶的来源和组成对于理解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来探索减少人类活动对大气气溶胶的影响,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为人类提供更健康和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黑碳物质的地球化学行为与效应

黑碳物质的地球化学行为与效应

黑碳物质的地球化学行为与效应黑碳(black carbon)是一种由不完全燃烧有机物或燃料所产生的固体碳质颗粒,具有黑色或暗灰色的颜色,大小范围从几个纳米到数十微米不等。

黑碳在大气中存在时间长,在环境中的地球化学行为非常复杂,它对大气、生态和气候系统都有重要影响。

一、黑碳的产生和排放黑碳主要来自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

人类活动包括交通运输、能源消耗、农业活动和垃圾焚烧等。

自然灾害则包括野火和火山喷发等。

黑碳物质的排放主要来自于燃煤、燃油、生物质燃烧、车辆尾气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所有类型的有机颗粒物中,黑碳对健康的影响最为严重。

黑碳会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

二、黑碳的地球化学行为黑碳在大气中有着不同的行为。

首先,它可以通过迁移和沉降等方式在地球表面沉积。

其次,黑碳可以与其他气溶胶和气体相互作用并形成复合物。

第三,在太阳辐射下,黑碳可以被照射并发生光化学反应。

黑碳在沉积过程中可以被存在于土壤、河流和湖泊等地方。

这些沉积物可以帮助减少大气中的黑碳排放。

然而,黑碳的沉积可能会破坏土壤的机械通透性和水流渗透性,从而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复合物是黑碳在大气中主要形成的一种形式。

黑碳可以与其他气溶胶和气体相互作用并形成复合物。

这些复合物的光学和生理特性可能会与它们单独存在时不同。

这就意味着,对于一个给定的气溶胶污染场景,复合物的影响需要进行详细的研究和研究。

黑碳对光化学反应的作用已被广泛认识。

黑碳被照射时会发生光化学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氧化、层流和光解反应等。

这些反应会引起一系列的环境、生态学和地球化学变化,对人类健康和大气、生态和气候系统都有很大的影响。

三、黑碳的影响1. 大气系统中的影响黑碳对大气系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大气对辐射的吸收和反射来实现的。

因此,黑碳的存在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

黑碳的吸收能力让大气的冷却过程受到了影响。

黑碳也可以被风吹到北极和南极地区,加速了这些区域的融化。

大气颗粒物气溶胶化学成分的分析与来源解析

大气颗粒物气溶胶化学成分的分析与来源解析

大气颗粒物气溶胶化学成分的分析与来源解析大气颗粒物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微观固体和液态颗粒物,其直径通常在0.1到10微米之间。

这些颗粒物既可以来自自然界,也可以来自人类活动的排放。

它们对人类健康和环境质量都有重要影响。

因此,了解大气颗粒物气溶胶的化学成分及来源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大气颗粒物气溶胶的化学成分包括无机盐、有机物、元素碳、黑碳等多种组分。

其中,无机盐如硝酸盐、硫酸盐等主要来自于大气中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氧化反应。

有机物则来源于植物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燃烧排放的有机物和生物质燃烧等。

元素碳和黑碳则主要来自于燃烧排放的颗粒物。

大气颗粒物气溶胶的来源解析需要结合多种分析技术和方法。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离子色谱法、质谱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对颗粒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准确测定,并通过组分特征解析颗粒物来源。

比如,离子色谱法可以测定颗粒物中的无机盐成分,从而判断其来源是否为酸性沉降;质谱法可以鉴定和定量有机物成分,以解析其来源是否为燃烧排放。

研究表明,大气颗粒物气溶胶的来源多样且复杂。

在城市地区,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是主要的颗粒物来源;在农村地区,生物质燃烧和土壤风尘是主要的来源;在沿海地区,海盐是一个重要的组分。

此外,气溶胶还可以通过长距离传输进入某些地区,如沙尘暴可将来自荒漠的气溶胶带到周围地区。

除了了解大气颗粒物气溶胶的化学成分和来源,我们还需要关注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大气颗粒物气溶胶中的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吸入进入人体内部,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

同时,气溶胶的存在也会对大气光学、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等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改善大气颗粒物气溶胶的污染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是源头控制,减少燃煤、机动车尾气排放和生物质燃烧等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

其次是加强监测和预警,及时了解气溶胶污染的状况和趋势,采取合理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此外,科研人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大气颗粒物气溶胶的生成机制和变化规律,以提供更有效的污染治理方案。

气溶胶黑碳的垂直分布

气溶胶黑碳的垂直分布

气溶胶黑碳的垂直分布
气溶胶黑碳(Black Carbon Aerosol,简称BC)的垂直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气溶胶生成源头的高度、大气湍流混合、降水清除过程、大气稳定度、浮力效应以及大气化学反应等。

1. 靠近地面层:黑碳气溶胶主要来自于地面源,如车辆尾气、生物质燃烧和工业排放等,所以在近地面层,特别是在城市和工业密集区,黑碳气溶胶浓度相对较高。

2. 大气边界层:大气边界层是贴近地面且受地球表面摩擦影响较大的一层,大部分黑碳气溶胶在此区域内混合和分散。

由于大气湍流的作用,黑碳气溶胶在这一层次内的分布较为均匀。

3. 自由大气层:随着高度上升,大气湍流减弱,黑碳气溶胶的分布通常会减少。

然而,由于大气输送和上升气流(如对流层中的对流活动)的影响,部分黑碳气溶胶可以被输送到较高的大气层中。

4. 全球传输:部分黑碳气溶胶可被带到平流层,尤其是在极地地区,通过大气长距离输送和沉降过程,黑碳气溶胶可以在远离源区的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分布,而且在高层大气中其寿命可能延长,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5. 垂直分布特征:在不同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下,黑碳气溶胶的垂直分布特征差异明显。

例如,在大陆地区的冬季,由于逆温层的存在,可能导致黑碳在近地面聚集;而在海洋或山区,由于风力和地形的影响,垂直分布可能会更加复杂。

为了准确描绘黑碳气溶胶的垂直分布特征,科学家通常采用飞机、火箭探空、卫星遥感等多种手段进行实地观测和数据收集,结合大气模型模拟分析,以全面了解其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 n O 0 t ec a a t rsisa d e f cso s u c f lc a b n a r s l dc b n g si e .rd a e so No t we t u e2 1 . h h r c e it n fe t f o r e o b a k c r o e o o a o a s mia i a f rh s c n a r n r C i a n h y e fe s i n ih h v mp c n t e c n e tai n o lc a b n we e a ay e . e r s l h n ,a d t e t p s o miso s wh c a e i a t o h o c n rto fb a k c r o r l z d Th e u t n i dc t d t a v r g o c n r t n fBC,CO n n i ae h ta e a e c n e tai s o o a d CO2 we e 17 1 / ,6 17 ×1 一a d 3 7 7 x1 一 e p ci ey r . 5t m 0 . 1 0 n 8 . 8 0 ,r s e t l . . g v
C O、C 平均 浓度 分别 为 1 5 gm 、6 17× 0 、377x 06 用后 向轨 迹模 式将 从观 测站 西部和 东 部输送 过 来的气 流 区分开 , 流从 O2 . 1/ 0 .1 1 7x 8 .8 1 利 气
东部 来 时, 、 O、 O2 度 分别 为 1 8t m 、 6 . x0 、 8 . x 0 ; 流从 西部 来时,C、 O、 O 浓 度分 别为 22_m。7 83 ̄ 0 、 BC C C 浓 . 1/ 4 27 1 3 3 3 1 气 3. g 9 0 B C C 2 .p/ 、 6 . 1 g 8
C E Ln, H H N i z ANGL i z NGL i C O Xi -e, A i .ig, H G wu, H e , HA e , A a j Hu NG J npn Z AN z ANGB i o 1 e ni a e. u(. y d K
La o ao y f rS mi i i t a g , i it fE u a i n Co l g fAt s h r ce c , a z o ie s y, b r t r o e - d Cl Ar mae Ch n e M n s o d c t , l e o mo p e c S in e L n h u Un v r i y r o e i t

学 院 , 干 旱 气 候 变 化 教 育 部 重 点 实 验 室 , 肃 兰 卅 3 0 0 . 半 甘 I7 0 0 ;2中国人 民解放军 9 5 3部队, 24 河南 济源 4 4 5 ) 5 6 0
摘要 :利 用 20 09年 9月 ̄ 00年 6月兰 州大 学半 干旱 气候 与环 境观 测站 (AC L 多角度 吸收 分光 光度计 ( AP 5 1) 测数 据 、c 21 S O) MA 一0 2观 o和 c 2 o 气体 成 分混合 比数 据, 析 了西北 半干 旱地 区黑碳 气 溶胶和 含碳 气体 特 征、影 响源 地, 分 以及影 响黑 碳浓度 的排放物 类 型. 表 明 B 结果 C、
L n hu 70 0 , hn ;2U io 2 4 f epes ieai my J u 56 0 C ia. hn n i n n l az o 3 0 0 C ia .nt f 53o o l’ Lb rt nAr , i a 4 4 5 , hn ) C iaE v o met 9 P o yn r a S i c, 0 23 () 14 ~ 32 c n e2 1 , 8: 3 5 15 e 2
Abta t d pigo srainl a f l gea srt np oo t MA -02 a dtegsc m oio src:A ot bevt a d t o t a l bopi h tmee n o a mu i n o r( AP5 1) n a o p sin h t mi n t a f O adC f e — i l t Obevtr dL b rtr S O ) rm Spe e 0 9t x gr i dt o O2 mi dC i e srao a aoa y(AC L f et i ao a C n oS r A ma yn o o mb r 0 2 o
3 34 x 06 9 .7 1 -对

50 0 m、10m、 00 高度 气流 来 向的发 源地 进行 聚类 分析 , 50 3 0m 发现 3个 高度 上气 流从 中东 、 中亚 及欧 洲区 域传 输过来 时,C、 B
C O、C 2 O 浓度 较 高, C AC AB / O、AC / O 值 较 大, 明燃料 燃烧 效率 较低 ; 从我 国华 北华 中地 区传 输过 来 时,C、C O AC 2 说 气流 B O、C 浓度 O2 较低 , C AC AB / O、△C / O 值 较小 , 明燃 料燃 烧 效率较 高 . O AC 2 表 关键 词 :半干 旱地 区 ;黑碳气 溶胶 ;后 向轨 迹 ;聚类 分析 中图 分类 号 :X1 11P 2 3.,4 1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 — 932 1)8 14— 8 00 62 (0 20 —3 50
Char c e itcsofbl c c r a t r si a k a bon ae o o r s land c bonac us g e ar eo as s and t i m iso s urc s i e ia i e o he r e s i n o e n s m . r d r gin.
中国环境科学
2 1, () 3 5 15 0 23 8:14 - 32 2
C ia n i n na S i c hn E vr me t c n e o l e
半 干 旱地 区黑碳 气 溶 胶 和 含 碳 气 体 特 征 及 来 源
陈 霖 , 张 镭 , 张 磊 一 曹 贤 洁 黄 建 平 , , 张 武 , 北 斗 ( 州大学大气科学 张 1 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