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退化林修复技术导则

合集下载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高桥林场退化林成因及修复措施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高桥林场退化林成因及修复措施
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桥林场的森林管理 效能相对弱化,“重视造林,轻视管林、护林”的观 念未得到彻底改变,导致人工造林时造林主体选择将 大量的造林资源投入在造林期,对后期封山育林和森 林管理的投入资源较少,使林木长势不佳,林区逐渐 退化。
3 退化林修复措施
3.1 针对自然灾害进行补植和病虫害防治 1)危害森林资源的气象灾害主要有风灾、雨雪灾、
2)对于气象灾害性天气侵袭导致退化的森林资 源,高桥林场需要做好补植工作。补植是对退化林区 进行适当的人工造林或天然更新,以恢复森林植被的 数量和质量,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的重要措施。 高桥林场应根据当地土壤、气候和地形条件科学选种, 增强植物长势,确保植物能正常生长,如林区内多种 植抗逆性强的松树。
近年来,高桥林场大力推动退耕还林工程,但在 推进过程中存在一些不恰当的造林行为。1)温家湾、 马窑堡、曹家沟、九子沟等区域土地贫瘠、土壤沙化 程度较高、有机质含量较低,砂石极多,土壤储水保 水能力不足,不适宜种植需水量较大的泡桐、杨树、 马尾松、湿地松等林木 [9-11]。但高桥林场为进一步扩 大人工林面积,在这些区域大面积种植马尾松、柏树、 泡桐,导致后期人工林养护成本高昂,且由于选址不 恰当,这些林木幼苗栽移后长势缓慢,甚至不及杂草、 灌木的生长速度,逐渐形成退化林 [12]。2)在九子沟、 栗 子 湾、 燕 子 湾、 中 川 等 地 区 种 植 的 柏 树、 松 树,
2 高桥林场森林资源退化成因分析
高桥林场出现森林资源退化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 个,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导致高桥林场森林资源 退化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象灾害影响和病虫害侵袭 等,人为因素包括人工造林选址不合理、林木种植密
70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林业局公告2017年第11号——《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修复技术规程》等116项林业行业标准目录

国家林业局公告2017年第11号——《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修复技术规程》等116项林业行业标准目录

国家林业局公告2017年第11号——《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修复技术规程》等116项林业行业标准目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林业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17.06.05•【文号】国家林业局公告2017年第11号•【施行日期】2017.09.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标准化正文国家林业局公告2017年第11号国家林业局批准发布《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修复技术规程》等116项林业行业标准(见附件),自2017年9月1日起实施,现予以公布。

特此公告。

附件:《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修复技术规程》等116项林业行业标准目录国家林业局2017年6月5日附件《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修复技术规程》等116项林业行业标准目录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号1LY/T 2786-2017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修复技术规程2LY/T 2787-2017国家储备林改培技术规程3LY/T 2788-2017森林体验基地质量评定4LY/T 2789-2017森林养生基地质量评定5LY/T 2790-2017国家森林步道建设规范6LY/T 2791-2017生态露营地建设与管理规范7LY/T 2792-2017戈壁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8LY/T 2793-2017戈壁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9LY/T 2794-2017红树林湿地健康评价技术规程10LY/T 2795-2017森林防火指挥调度系统技术要求11LY/T 2796-2017森林消防指挥员业务培训规范12LY/T 2797-2017森林消防队员技能考核规范13LY/T 2798-2017森林防火宣传设施设置规范14LY/T 2799-2017东北、内蒙古林区改培型防火林带技术规程15LY/T 2800-2017经济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规程16LY/T 2801-2017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榉属17LY/T 2802-2017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白蜡树属18LY/T 2803-2017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忍冬属19LY/T 2804-2017薄壳山核桃遗传资源调查编目技术规程20LY/T 2805-2017陆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处置规程21LY/T 1783-2017黑熊繁育利用技术规范LY/T 1783-200822LY/T 2806-2017野生动物饲养从业人员要求23LY/T 2807-2017野生动物饲养管理技术规程雁类24LY/T 2808-2017野生动物饲养场建设和管理规范鸵鸟场25LY/T 2809-2017杉木大径材培育技术规程26LY/T 2810-2017结构化森林经营技术规程27LY/T 2811-2017结构化森林经营数据调查技术规程28LY/T 2812-2017森林木本植物功能性状测定方法29LY/T 2813-2017木荷防火林带造林技术规程30LY/T 2814-2017川山茶栽培技术规程31LY/T 2815-2017金槐栽培技术规程32LY/T 2816-2017山茱萸育苗技术规程33LY/T 2817-2017山桐子栽培技术规程34LY/T 2818-2017香桂栽培技术规程35LY/T 2819-2017塔拉育苗技术规程36LY/T 2820-2017齿瓣石斛培育技术规程37LY/T 2821-2017甜菜树培育技术规程38LY/T 2822-2017紫竹材用林丰产栽培技术规程39LY/T 2823-2017川滇桤木速生丰产林40LY/T 2824-2017杏栽培技术规程41LY/T 2825-2017枣栽培技术规程42LY/T 2826-2017李栽培技术规程43LY/T 2827-2017防护林体系规划技术规程44LY/T 2828-2017防护林体系设计技术规程45LY/T 2829-2017喀斯特石漠化山地经济林栽培技术规程46LY/T 2830-2017燕山太行山森林培育技术规程47LY/T 2831-2017燕山山地油松人工林多功能经营技术规程48LY/T 2832-2017生态公益林多功能经营指南49LY/T 2833-2017南方地区幼林抚育技术规程50LY/T 2834-2017柏木用材林栽培技术规程51LY/T 2835-2017酒竹栽培技术规程52LY/T 1497-2017枣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规程LY/T 1497-199953LY/T 1337-2017板栗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规程LY/T 1337-199954LY/T 1558-2017仁用杏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规程LY/T 1558-200055LY/T 2836-2017赤皮青冈育苗技术规程56LY/T 2837-2017云南松抚育经营技术规程57LY/T 2838-2017刺梨培育技术规程58LY/T 2839-2017白蜡虫种虫59LY/T 2840-2017白蜡虫种虫繁育技术规程60LY/T 2841-2017黑木耳菌包生产技术规程61LY/T 2842-2017林业常用药剂合理使用准则(一)62LY/T 2843-2017落叶松叶蜂防治技术规程63LY/T 2844-2017针叶树苗木立枯病防治技术规程64LY/T 2845-2017蔗扁蛾防治技术规程65LY/T 2846-201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使用技术规程66LY/T 2847-2017噻虫啉微囊剂使用技术规程67LY/T 2848-2017蜀柏毒蛾防治技术规程68LY/T 2849-2017抗生育剂防治森林地上害鼠技术规程69LY/T 2850-2017蠋蝽人工繁育及应用技术规程70LY/T 2851-2017柏肤小蠹防治技术规程71LY/T 2852-2017山核桃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指南72LY/T 2853-2017红树林主要食叶害虫防治技术规程73LY/T 2854-2017山茶花嫁接技术规程74LY/T 2855-2017三色堇盆花生产技术规程75LY/T 2856-2017马拉巴栗盆栽生产技术规程76LY/T 2857-2017杜鹃花绿地栽培养护技术规程77LY/T 2858-2017花卉种质资源库建设导则78LY/T 2859-2017对伞花烃79LY/T 2860-2017双戊烯80LY/T 2861-2017松香树脂酸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方法81LY/T 2862-2017焦性没食子酸82LY/T 2863-20173,4,5-三甲氧基苯甲酸83LY/T 2864-2017燃油蒸发排放控制炭罐用颗粒活性炭84LY/T 2865-2017桐油85LY/T 2866-2017余甘子粉86LY/T 2867-2017月桂烯87LY/T 2868-2017二氢月桂烯88LY/T 2869-2017合成香叶醇89LY/T 2870-2017绿色人造板及其制品技术要求90LY/T 2871-2017木(竹)质容器通用技术要求91LY/T 2872-2017木制珠串92LY/T 2873-2017铅笔板93LY/T 2874-2017陈列用木质挂板94LY/T 2875-2017难燃细木工板95LY/T 1718-2017低密度和超低密度纤维板LY/T 1718-200796LY/T 1697-2017饰面木质墙板LY/T 1697-200797LY/T 2876-2017人造板定制衣柜技术规范98LY/T 2877-2017木夹板门99LY/T 2878-2017木镶板门100LY/T 2879-2017装饰微薄木101LY/T 2880-2017浸渍纸层压定向刨花板地板102LY/T 2881-2017木塑复合材料氧化诱导时间和氧化诱导温度的测定方法103LY/T 2882-2017饰面模压纤维板104LY/T 2883-2017人造板及制品中甲醛含量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105LY/T 2884-2017木栅栏106LY/T 2885-2017竹百叶窗帘107LY/T 2886-2017园林机械高尔夫球场用半挂车108LY/T 1621-2017园林机械产品型号编制方法LY/T 1621-2004109LY/T 1619-2017园林机械以汽油机为动力的手持式绿篱修剪机LY/T 1619-2004110LY/T 1808-2017园林机械以汽油机为动力的便携杆式修枝锯LY/T 1808-2008111LY/T 2568.2-2017园林机械以汽油机为动力的手持式吹吸机第2部分:组合式112LY/T 2887-2017林业机械以汽油机为动力的轴向振动钩式长杆采摘机113LY/T 2888-2017林业机械步道松土除草机114LY/T 2889-2017林业机械便携式油锯锯链润滑油性能评估测试方法115LY/T 2890-2017便携式油锯锯链制动器性能测试方法116LY/T 1719-2017林业机械便携式风水两用灭火机LY/T 1719-2007。

国有林场退化防护林修复项目实施方案(范文)

国有林场退化防护林修复项目实施方案(范文)

20XX年度XX县XXX国有林场退化防护林修复项目实施方案(范文)目录第一章基本情况1.1 自然地理条件1.2 防护林基本情况第二章目的与意义2.1 指导思想2.2基本条件2.3 项目目标2.4 实施方案编制依据第三章项目建设方案3.1建设布局3.2主要建设内容第四章投资估算4.1估算依据4.2估算说明4.3投资估算4.4资金来源第五章保障措施5.1 组织管理5.2资金管理5.3 质量保障第一章基本情况1.1自然地理条件(1)地理位置XXX国有林场位于XXX县东北部,XXX水库东岸,距县城XX镇XX公里。

其地理位置处于东经XXX°XX′XX″~XXX°XX′XX″,北纬XXX°XX′XX″~XXX°XX′XX″之间。

东面XX分场呈零星状与XX县毗邻,南与XX乡接界,西抵XXXXX镇,北部XX分场与XX区XX 镇接壤。

(2)地貌XXX国有林场属XX山脉XXXXX山系,地貌类型以低山为主地貌构成以山地为主,兼有丘陵、岗地和平原,其中山地面积占XX.X%,丘岗面积占X.X%,平原面积占X.X%,其他面积占X%。

全场海拔低于1000米的土地面积达XX%。

境内群山起伏。

层峦叠嶂。

整个地势呈东面高,西面低,北面高,南面低,东北向西南倾斜的马鞍形地形。

山脉起伏比较大,林场最高海拔为XX分场XXXXXX山峰XXXXm,最低海拔为XXX水库大坝下面XXXm(XX岭),相对高差达XXXXm,一般海拔XXXm~XXXm。

境内沟谷交错,切割强烈,坡度较陡。

山上部和山下部沟谷处坡度较陡,山腰中部、山脊、山顶坡度较为平缓。

一般坡度在25~35度之间。

(3)气候XXX国有林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湿度较大,严寒不长酷暑日短的特点。

据县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17.6℃;七月最热,平均气温28.4℃,最高温度39℃;一月最冷,平均气温5.9℃,极端低温-5.8℃。

自然湿地修复与重建技术导则

自然湿地修复与重建技术导则

自然湿地修复与重建技术导则摘要:一、引言二、内陆自然型湿地修复与重建的技术导则1.修复原则2.修复方法3.修复技术要求三、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1.修复定义与目标2.修复主要内容3.修复技术要求4.修复方法5.修复效果评估四、辽河干流闸坝回水段自然湿地恢复技术研究1.研究背景与目的2.研究方法3.研究结果与讨论4.结论正文:一、引言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增长,湿地面临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为了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湿地保护和恢复政策,其中包括内陆自然型湿地修复与重建技术导则和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

同时,针对具体湿地恢复项目,如辽河干流闸坝回水段自然湿地恢复技术研究,也在不断开展实践探索。

二、内陆自然型湿地修复与重建的技术导则1.修复原则内陆自然型湿地修复与重建应遵循自然性原则,即强调自然为母,时间为父。

修复过程中应以自然为模板,了解原生状态下自然湿地的基本特征、结构和功能,为湿地修复提供指导。

同时,应强调与自然合作,以实现优化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效益。

2.修复方法内陆自然型湿地修复与重建的方法主要包括生态工程技术、生物技术、水文和水资源管理技术等。

生态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水系恢复等;生物技术主要包括本土物种引进、生物多样性增加等;水文和水资源管理技术主要包括水文过程调控、水资源合理利用等。

3.修复技术要求内陆自然型湿地修复与重建技术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保修复后的湿地具备良好的水文、土壤和植被条件,以满足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需求;二是确保修复后的湿地具备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以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三是确保修复后的湿地能提供有效的生态服务功能,如水质净化、生物栖息地维持等。

三、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1.修复定义与目标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是指用生态工程技术方法使退化湿地复原到以前的状态或尽可能接近以前的状态。

2022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设计导则

2022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设计导则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设计导则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设计的总则、工程类别、工程设计、设计文件编制。

本文件适用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81 森林抚育规程GB/T 15781 森林抚育规程GB/T 18337.3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 20203 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141 防沙治沙技术规范GB/T 28407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30600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 35822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规程GB/T 38360 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规范GB/T 38509 滑坡防治设计规范GB/T 39736 国家公园设立规范GB 50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201 防洪标准GB 50286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GB 51018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GB/T 50290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 50330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CJ/T 24 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地用植物材料木本苗HJ/T 9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 338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 433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 624 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651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试行)JGJ 147 建筑拆除工程安全技术规范JTG B0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LY/T 1755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LY/T 2241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规范NB/T 35082 水电工程陡边坡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规范NY/T 1233 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SL 219 水环境监测规范TD/T 1012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 1036 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SL/T 800 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建标196 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95 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DB41/T 2112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数据库建设与空间制图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自然湿地修复与重建技术导则

自然湿地修复与重建技术导则

自然湿地修复与重建技术导则【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内陆自然型湿地修复与重建技术导则1.1 适用范围1.2 修复原则1.3 技术要求1.4 修复方法三、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2.1 修复定义2.2 修复主要内容2.3 修复技术要求2.4 修复方法2.5 修复效果评估四、辽河干流闸坝回水段自然湿地恢复技术研究4.1 研究背景4.2 研究目的4.3 研究方法4.4 研究结果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湿地资源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退化,湿地生态功能受到极大影响。

为了保护和恢复湿地资源,提高湿地生态功能,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湿地保护和恢复政策,其中,内陆自然型湿地修复与重建技术导则、《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以及辽河干流闸坝回水段自然湿地恢复技术研究等是重要的技术性指导文件。

本文将对这些文件进行综合梳理,以期为我国湿地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二、内陆自然型湿地修复与重建技术导则1.1 适用范围本技术导则主要适用于内陆自然型湿地修复与重建工程,可作为新建、改建和扩建自然型湿地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的技术参考。

1.2 修复原则内陆自然型湿地修复与重建应遵循自然性原则,强调“自然是母,时间为父”的原则。

以自然为模板,了解原生状态下自然湿地的基本特征、结构和功能,为湿地修复提供指导。

强调与自然合作而进行湿地修复,这样可提供优化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效益。

1.3 技术要求湿地修复与重建工程应满足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在技术要求方面,应充分考虑湿地水文、土壤、植被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确保修复后湿地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

1.4 修复方法内陆自然型湿地修复与重建方法主要包括:水系调整、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生态护岸等。

具体方法应根据湿地现状、资源条件和修复目标进行选择和组合。

三、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2.1 修复定义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是指用生态工程技术方法使退化湿地复原到以前的状态或尽可能接近以前的状态。

安徽省封山育林技术导则

安徽省封山育林技术导则

安徽省封山育林技术导则1 总则为进一步提高森林资源质量,规范封山育林作业,特制定本导则。

2 封山育林适用条件2.1 无林地和疏林地封育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无林地和疏林地,均可实施封育:①有天然下种能力且分布较均匀的针叶母树每亩2 株以上或阔叶母树每亩4 株以上;如同时有针叶母树和阔叶母树,则按针叶母树除以2 加上阔叶母树除以4 之和,如大于或等于1 则符合条件;②有分布较均匀的针叶树幼苗每亩60 株以上或阔叶树幼苗每亩40 株以上;如同时有针阔幼树或者母树与幼树,则按比例计算确定是否达到标准,计算方式同①项;③有分布较均匀的针叶树幼树每亩40 株以上或阔叶树幼树每亩30 株以上,如同时有针阔幼树或者母树与幼树,则按比例计算确定是否达到标准,计算方式同①项;④有分布较均匀的萌蘖能力强的乔木根株每亩40 个以上或灌木丛每亩50 个以上;⑤除上述条款外,不适于人工造林的高山、陡坡、水土流失严重地段等经封育有望成林(灌)或增加植被盖度的地块;⑥在石山、半石山上,有较均匀分布的灌木丛或藤刺每亩10 个以上,通过人工补植补播等育林措施,有望成为灌木林地或有林地的地块;⑦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Ⅰ、Ⅱ级树种和省级重点保护树种的地块。

2.2 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封育条件①郁闭度<0.50 的低质、低效林地。

②有望培育成乔木林的灌木林地。

3 封育作业设计3.1 基本情况收集全面掌握封育作业设计的依据,并了解封山育林范围内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植被状况,具体包括:①设计依据:林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森林经营方案以及封山育林年度安排情况。

②自然环境条件:包括封育区的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

③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当地的人口状况、交通条件、农业生产状况、人均收入水平等。

④植被状况:包括当地分布的自然植被类型,现有天然更新和萌蘖能力强的树种分布情况,以及森林火灾和病、虫、鼠害等。

3.2 封育区调查封育调查应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基础上,尽量利用已有各类调查资料,不能满足需要时做补充调查。

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

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

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旨在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文属性,保障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态平衡。

通过科学的土壤修复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污染和土壤退化的影响,促进土壤的再生和可持续利用。

本文将从土壤污染的现状、修复技术的原则、方法和效果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土壤污染的现状1.1土壤污染的来源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存在有机或无机物质,以及微生物等有害物质,使土壤质量下降,对农作物、水源和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废弃物排放、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城市垃圾填埋等。

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土壤污染程度逐渐加剧,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

1.2土壤污染的影响土壤污染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首先,土壤污染会降低土壤的肥力和生产力,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其次,土壤污染会导致地下水和水源水质的恶化,从而危害人类健康。

此外,土壤污染还会影响土壤的生态功能,破坏生态平衡,加剧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

因此,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显得格外重要。

二、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的原则2.1修复目标的明确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的首要原则是要明确修复的目标和标准。

根据土壤污染的类型和程度,制定相应的修复目标,确保土壤修复的效果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保障土壤的生态功能和农业生产安全。

2.2综合治理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需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包括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等多种手段。

综合利用不同的修复技术,针对土壤污染的不同成分和程度,采取相应地规划和措施,提高修复效果。

2.3可持续发展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的应用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在土壤修复过程中,要遵循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退化林修复技术导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安徽省林业增绿增效行动的技术指导,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结合安徽省实际,制订本导则。

第二条本导则适用于安徽省退化林修复工程的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和建设管理。

第三条退化林修复对象为责任主体落实,林权权属清晰,立地条件较好,目前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林相残破、生态和经济效益低下的林分。

第四条退化林修复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尊重自然,科学修复。

尊重自然规律和自然地理格局,根据森林类别和培育目标合理确定修复模式,培育适应当地自然条件且能实现优质高效高产目标,达到可持续经营的目的;按照退化类型和退化程度,先急后缓,及时开展退化林修复。

(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乔灌结合,科学选择修复方式、更替树种和确定初植密度;树种配置以混交、复层、深根为主;优先使用效益较好、抗逆性强、生长稳定的乡土树种;分区域、分类型、分年度开展退化林修复,最大限度提高修复林分的生态防护和生产功能。

(三)突出重点,合理推进。

优先修复生态区位重要、退化严重、遭受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灾危害的人工林;实行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合理配置部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树种,因地制宜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四)创新机制,多元投入。

落实主体责任,加大政府投入,积极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退化林修复;健全森林经营长效机制,建立退化林修复投融资机制。

(五)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修复科技水平。

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推广适用当地的成功修复模式和技术,鼓励各地积极开展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提升退化林修复的科学化水平。

(六)坚持依法依规开展修复,强化资源管理。

在修复过程中,严格遵守林业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标准等,严格林木采伐管理,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确保修复工作依法依规开展。

第二章退化林类型及评判标准第五条退化林分在林种上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和能源林,在起源上包括人工林与次生林。

退化林修复不适宜于原始林、特殊灌木林的林分类型。

(一)退化次生林1、残次林受干扰破坏,林相残败,结构失调,郁闭度及植被覆盖度低,林地土壤侵蚀较严重,经济价值及生态功能低下的次生林。

2、劣质林受不合理的利用,优良种质资源枯竭,保留下的种群遗传品质低劣,自然发育退化,失去经营培育价值的林分。

3、退化灌木林受干扰破坏,生态功能低下,失去经营培育价值的灌木林。

(二)退化人工林4、退化纯林生态效益或生物量(林产品产量)显著低于同类立地条件经营水平的单一树种的人工纯林。

5、树种(种源)不适林因树种或种源选择不当,未能做到适地适树,林木生长极差,功能与效益低,且无培育前途的林分。

6、病虫危害林受有害生物严重危害且难以恢复正常生长的林分(林带)。

7、经营不当林因经营措施不当、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林木生长不良,林分(林带)功能与效益显著低下的林分。

8、衰退过熟林进入衰老期,丧失自然更新能力,整体衰败的林分(林带)。

9、自然灾害林受火灾、水灾、旱灾、风灾、雪灾等自然灾害严重危害,且难以恢复正常生长的林分(林带)。

第六条退化等级根据退化程度,将退化林分为重度退化、中度退化、轻度退化3 个等级。

(一)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为重度退化1、防护(或生产)功能严重下降,主林层枯死木、濒死木株数比例达单位面积株数40%以上。

2、林相残败、郁闭度降至 0.3(含)以下。

3、连续断带长度在林带平均树高的2 倍以上,且缺带比例达50%以上。

(二)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为中度退化1、防护(或生产)功能明显下降,主林层枯死木、濒死木株数比例达单位面积株数11%-40%。

2、林相残败、郁闭度降至0.3-0.5 以内。

3、连续断带长度在林带平均树高的2 倍以上,且缺带比例为30%-49%。

(三)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为轻度退化1、防护(或生产)功能出现下降,主林层枯死木、濒死木株数比例达单位面积株数5%-10%。

2、连续断带长度在林带平均树高的2 倍以上,且缺带比例为20%-29%。

(四)退化灌木林等级由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第七条退化林评判标准(一)通用标准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可判定为退化林。

1、林相残败,功能低下,并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林分;2、林分优良种质资源枯竭,具有自然繁育能力的优良林木个体数量<2 株/亩的林分;3、林分生长量或生物量较同类立地条件平均水平低30%以上的林分;4、林分郁闭度<0.3 的中龄以上的林分;5、遭受严重病虫、干旱、洪涝及风、雪、火等自然灾害,受害死亡木(含濒死木)比重占单位面积株数5%以上的林分(林带);6、经过2 次以上樵采、萌芽能力衰退的薪炭林;7、因过度砍伐、竹鞭腐烂死亡、老竹鞭蔸充塞林地等原因,导致发笋率或新竹成竹率低的竹林;8、因未适地适树或种源不适而造成的低效林分。

(二)生态标准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要经营目的森林,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判定为退化防护林。

1、植被覆盖度<40%的中龄林以上的林分;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

2、林地土壤侵蚀模数大于或等于中度(≥2500t/ km2.a)的林分;3、营建于农田、牧场、沙区的防护林带,连续缺带20m 以上或现有密度小于合理经营密度20%以上,以及生长、结构不良,防护功能差的林带;4、受中度风蚀,沙质裸露,林相残败的防风固沙林;5、组成单一、结构不良、林相残败、防护功能低下、无培育前途的林分;6、林分衰败,生态防护功能显著下降的成、过熟林。

(三)经济标准以林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判定为退化商品林。

1、树高、蓄积生长量较同类立地条件林分的平均水平低30%以上;2、林分中目的树种组成比重占 40%以下;3、商品材预期出材率低于50%;4、生产非木质林产品,连续3 年产品产量较同类立地条件林分的平均水平低 30%以上;5、生产非木质林产品,林木或品种退化,已不适应市场需求。

第三章退化防护林修复第八条退化防护林修复对象为我省人工起源的退化防护林,天然次生严重退化防护林和风景林的修复可参照执行。

第九条退化防护林修复可采用更替、择伐、抚育、林带渐进、综合等方式。

第十条更替修复(一)适用对象适用于重度退化防护林。

(二)修复方法采取小面积块状皆伐更新、带状采伐更新、林(冠)下造林更新、全面补植更新等方式进行修复。

(三)技术要求1、小面积块状皆伐更新、带状采伐更新根据林分状况、坡度等情况,采用小面积块状、带状等采伐进行修复,采伐连续作业面积按表1 执行。

小面积块状皆伐相邻作业区应保留不小于采伐面积的保留林地。

带状采伐相邻作业区保留带宽度应不小于采伐宽度。

采伐后应及时更新,更新树种按防护林类型要求、兼顾与周围景观格局的协调性确定,原则上营造混交林,可采取块状混交、带状混交等方式。

根据更新幼树生长情况合理确定保留林地(带)修复间隔期,原则上更新成林后,再修复保留林地(带),间隔期一般不小于3 年。

表1 小面积块状皆伐与带状采伐连续作业面积限度表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指《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2007)中规定的土壤侵蚀强度达到中度及以上地区。

2、林(冠)下造林更新林(冠)下造林更新应选择幼苗耐庇荫的树种。

造林前,先伐除枯死木、濒死木、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林木,然后进行林(冠)下造林。

待更新树种生长稳定后,再对上层林木进行选择性伐除,注意保留优良木、有益木、珍贵树。

3、全面补植更新退化严重、林木稀疏、林中空地较多的退化防护林,可采用全面补植方式进行更新。

先清除林分内枯死木、濒死木、生长不良木和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林木,然后选择适宜树种进行补植更新。

第十一条择伐修复(一)适用对象适用于近熟、成熟和过熟的退化防护林。

(二)修复方法可采取群状择伐、单株择伐等方式进行采伐,并根据林分实际情况进行补植补造。

(三)技术要求1、择伐对修复小班内枯死木、濒死木和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林木,其群状分布特征明显的区域实行群状择伐;群状分布特征不明显且呈零散分布的区域实行单株择伐。

群状择伐、单株择伐强度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择伐株数强度应小于40%。

群状择伐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群面积大小,但最大采伐林窗的直径不应超过周围林木的2 倍。

平均择伐强度不超过伐前林木蓄积的15%,采伐间隔期应大于一个龄级期(详见《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 18337.3))。

2、补植补造择伐后郁闭度大于0.5,且林木分布均匀的林分可不进行补植补造;择伐后郁闭度小于0.5 的林分,或郁闭度大于0.5 但林木分布不均匀的林分,应进行补植补造。

补植补造应尽量选择能与林分原有树种和谐共生的不同树种,并与原有林木形成混交林。

第十二条抚育修复(一)适用对象适用于中(幼)龄阶段的退化防护林。

(二)修复方法按照间密留匀、去劣留优和去弱留强的原则,采取疏伐、生长伐、卫生伐等方式进行修复,并根据林分实际情况进行补植补造。

(三)技术要求1、抚育采伐对因密度过大而退化的防护林,采取疏伐、生长伐方法调整林分密度和结构,优先伐除枯死木、濒死木和生长不良木。

对遭受自然灾害、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林分,采取卫生伐,根据受害情况伐除受害林木,并彻底清除病(虫)源木。

2、补植补造根据《森林抚育规程》(GB/T 15781)要求,符合下列条件的林分,应进行补植补造。

(1)人工林郁闭成林后的第一个龄级,目的树种、辅助树种幼苗幼树的保存率小于 80%;(2)郁闭成林后的第二个龄级及以后各龄级,郁闭度小于0.5;(3)卫生伐后郁闭度小于0.5;(4)含有大于25 平方米的林中空地;(5)立地条件良好、符合经营目标的目的树种株数少的有林地(符合本条件应结合生长伐进行补植)。

补植树种应尽量选择能与林分原有树种和谐共生的不同树种,并与原有林木形成混交林。

第十三条林带渐进修复(一)适用对象适用于农田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城镇村屯周边等退化防护林带(网)。

(二)修复方法在维护防护功能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可采取隔带、隔株、半带、带外及分行等修复方式,有计划地分批改造更新,伐除枯死木、濒死木和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林木,并对林中空地和连续断带处加以补植补造。

更新间隔期应不小于3 年。

(三)技术要求1、隔株更新按行每隔1-3 株伐1-3 株,采伐后在带间空地补植,待更新苗木生长稳定后,伐除剩余林木,视林带状况再进行补植。

2、半带更新根据更新树种生物学特性,将偏阳或偏阴一侧、宽度约为整条林带宽度一半的林带伐除,在迹地上更新造林,待更新林带生长稳定后,再伐除保留的另一半林带进行更新。

3、带外更新根据更新树种生物学特性,在林带偏阳或偏阴一侧按林带宽度设计整地,营造新林带,待新林带生长稳定后再伐除原有林带。

4、隔带、分行更新(1)采伐方式a) 对短窄林带进行全带采伐;b) 对宽林带、主林带实行分行、断带采伐;c) 对长林带实行断带采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