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经辩证

张仲景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经辩证
张仲景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经辩证

张仲景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经辩证

哲眼看中医医统三才而立论,医道才能得其全。易曰:“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天地不外阴阳,阴阳不离五行,日月为易道阴阳,阴阳者,天地之大本也。一阴一阳之谓道,三阴三阳之谓人。人禀天地,命属阴阳,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人分阴阳,男女有别,老少各异。《礼记》有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三世者,《伏

羲八卦》,《神农本草》,《黄帝内外经》是也。为医者,上顺天和,以疗人患,非通三才之道,得往圣之心者不能医国及人。治医首先要识人,试观人身,鼻之下曰人中,自此而上,耳目鼻皆偶,自此而下,口与二阴皆奇,三偶为阴,为坤,为地,三奇为阳,为乾,为天,地天合成一泰卦也。泰者,太也,太也者,大也,天为一大,太为大一,一即天一生水之一,一,水也,坎也,肾也,气也,数也。泰,上从大,下从水,水即一也,一是水,土下皆水,水是气,所以能载十,故从十从一而为土,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再推而广之,人中之后为督,为诸阳之会,人中之前为任,为诸阴之海,偶窍开阳位,奇窍开阴位,阳之用在阴,阴之用在阳也。故耳目鼻主精气神,为五脏之用,口二阴主传送出入,为六腑之用。阳奇,故耳目鼻聚于一,阴偶,故大小二便与口分为二,五脏属阴,而精气神无

形,乃为先天之阳,自内而出,六腑属阳,而水谷有形,乃后天之阴,自外而入。观先后阴阳之用,而水火互藏之妙昭昭矣。医家之术,神仙之道,天地之运,思过半矣。龙马以河图启瑞,神龟以洛书效珍,剖混沌之先机,昭乾坤之大法,方以类聚,人以群分,河洛生成变化之道,圣人先知而不讲,百姓日用而不知,世道衰微,天机隐秘,故不通造化之妙,焉知仲景之旨,只有穷宇宙人生造化之秘,方可明白仲景学说之真谛。乾为天,为圆,为阳,为父,坤为地,为方,为阴,为母。人禀天地,命受父母,合父母之精,以生人之身,精即人之命根也。乾三阳,坤三阴,三阳为父,三阴为母,三阳三阴者人也。三阳从地生,三阴从天长,天地之道,不离乎五太,太者,泰也。三阳开泰,五太者,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太易者,清浊未分也。太初者阴阳之初也,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天地之本也,质之始也,本立道生。太极者,万物之极也。否极泰来,阳极阴生,阴极阳生,物极则反,极者,终也。终而复始。太极者,气形质之本也。无极而有极也,自无归有,有必归无。无能生有,有无相生,无有尽时。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混沦。混沦者,万物混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状,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二,二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太素者,本于五太,五太者即五行,

五行即五太也,五行者阴阳也。阴阳则一,极而必反,终而复始,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之妙。阴为阳母。阳为阴父,故阳生于子,阴生于午,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河图十月怀胎先天生成无为自然之道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盖奇偶之数,而以为类分。一三五七九天数之中五,二四六八十地数之中六,天五地六合成十一,五脏六腑之数也。奇数属阳,天之象也,偶数属阴,地之象也。天一者,坎也,肾也,冬至也,地六者,乾也,大肠也,立冬也,天一地六交而生一六阳明水,地二者,坤也,胃也,立秋也,天七者,兑也,肺也,秋分也,地二天七交而生二七太阴火。天三者,震也,肝也,心包也,春分也,地八者,艮也,膀胱也,小肠也,立春也,天三地八交而生三八太阳木,地四者,巽也,胆也,三焦也,立夏也,天九者,离也,心也,夏至也,地四天九交而生四九少阳金。天五者,不配卦,中也,脾也,地十者,物极必反,十变为一,终而复始,天五地十交于中而生五十少阴土。以此类推,六二阳明金,七三厥阴木,八四太阳水,九五少阴土,此阴阳交合生成变化之道也。春秋二分阴阳离,厥阴也。冬夏二至阴阳合,少阴也。三阳三阴将人身分为三部六病九脏腑,各有所主。太阳为表为后,司人身之背,主一身之表,少阳厥阴为半在里半在外(半表半里),司人身

之左右两侧,少阳司左,厥阴司右,左半身不遂者,病在少阳,右半身不遂者,病在厥阴。太阴少阴阳明主里,司人身之前,阳明主面,治面独取阳明。寒热虚实尽在其中。

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人受生于胞胎之中,三元养育,九气结形,九月神布,气满能声,十月神具,九天称庆。九气者,1/6水2/7火3/8木4/9金5/10土6/2金7/3木8/4水9/5土,人禀天地,命属阴阳,天之气,地之质,合而成人,故人有气质也。受一天之气而生者,男1/6阳明之人也,女1/5少阴之人也,受二天之气而生者,男2/7太阴之人也,女2/6阳明之人也。受三天之气而生者,男3/8太阳之人也,女3/7厥阴之人也。受四天之气而生者,男4/9少阳之人也,女4/8太阳之人也。受五天之气而生者,男5/1少阴之人也,女5/9少阴之人也。受六天之气而生者,男6/2阳明之人也,女6/1阳明之人也。受七天之气而生者,男7/3厥阴之人也,女7/2太阴之人也。受八天之气而生者,男8/4太阳之人也,女8/3太阳之人也。受九天之气而生者,男9/5少阴之人也,女9/4少阳之人也。故人有阴阳九型十八种气质分型,有比较才有鉴别,分类比较思想是仲景撰著《伤寒杂病论》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它无不影响着疾病的产生和预后,是对三阳三阴六病生成演化规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物生谓之化,河图是也,物极谓之变,洛书是也,河洛生成

变化之道,即是人之九变十化气数图是也。观先后天之生成变化,即可知病证之转归,故曰:先天生成病,后天变化证,观其病证,知犯何逆,随病证而治之。《伤寒论》自问世以来,围绕着三阳三阴所谓的六经实质问题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不同的派别和不同的争议,归纳起来有几十种之多,前贤各家学说,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阐述和发挥,但都具有片面性,没有道出它的实质。其实归根到底《伤寒论》反映的精神实质就是古之最重要的气数学说。六病反映的就是人生的气数发展演化规律,其疾病的产生和演化遵循着固定的路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呈动态性,有序性,不可逆性在逐渐变化,按九变十化的生命演化规律在运动变化,医者在明白疾病的传变规律基础上就可以有效的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不治已病治未病,这才是《伤寒论》的精神实质和灵魂。《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病实质研究是《伤寒论》研究的重要问题,正如恽铁樵所说:“《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是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读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围绕三阳三阴六病实质,历代注家之说归纳起来有几十种之多,一:脏腑说二:经络说三:气化说四:地面说五:六部说六:形层说七:三焦说八:阶段说九:病理层次说十:阴阳胜负说十一:八纲说十二:证候抽象说十三:症群说十四:综合体说十五:治法说十六:六

界说十七:六病说十八:环节说十九:时空说二十:阴阳离合说二十一:周易太极说二十二:体质说二十三:系统说二十四:集论说等四十多种学说。《伤寒论》本来是部辩病证而论治之道的书,可是长期以来被注家曲解为“六经辨证”,这一错误提法至今影响医坛,不知误导了多少学人,特别是一个“经”字的提法使人很容易与经络学说的“六经”联系到一起,从而模糊了《伤寒论》的本来面目,缩小了人们的视野,拘紧了人们的思路。用经络学说的六经解释《伤寒论》完全是错误的。以伤寒为例,《黄帝外经》云:“伤寒者,冬月感寒,邪入营卫,由腑而传于脏也”。用气数图表示即8/4传7/3,太阳病8/4伤寒由表入半表半里厥阴7/3,太阳8/4为表为实,其脏腑定位都是腑,半表半里厥阴7/3为虚,其脏腑定位都是脏,其中肝3属营血,肺7属卫气,何曾有经络的概念,经络只不过是三阳三阴六病脏腑间病邪传变过程中气血运行的通道和联系,脏腑有形,经络无形,明乎此,则《伤寒论》的所谓“六经辨证”要改为“六病辨证”才符合仲景的理论思路,“六经”这一名词必须弃去,还《伤寒论》的本来面目,只有这样仲景书始可读,三阳三阴六病实质始可明,学者宜深思之。

倪海厦博士讲伤寒六经辨证,金匮要略8

倪海厦博士讲伤寒六经辨证,金匮要略8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现在我们进入哦,第七篇,专门讲肺,这一段这一章节呢包括了肺脓疡啊、肺气肿啊,这个肺痿缩啊,甚而至于肺癌啊,肺炎啊,统统在这里面,那包括我们如何去治疗它,怎么去分辨,怎么去辩证,处方怎么下手哦,统统在这一篇里面,统统会提到哦。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哦,首先呢看,哦,什么叫做肺痿,就是萎缩掉了哦,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所以肺痿之病呢从哪里得到呢,他(张仲景)回答了,哦,有的肺痿呢从汗流太多,津液伤到,或者是呕吐,吐太多津液伤到,或者是消渴,哦,就是喝了水还是口渴,不能止渴,小便太多都是失掉津液,或者从大便难大便干燥,大肠的大便干燥,大肠和肺是表里的,所以你如果大肠干的话,肺也跟津液也伤掉了,或者呢会被快药下利,就是你有,本来有便秘,哦,攻坚的药攻下去以后太快

了,津液,还是伤到津液,反正总而言之就是重亡阴液,肺里面的津液没有了,哦,所以叫做肺痿,所以你随时要保持肺里面要有津液,哦,这个这是中医的观念,那你如何去看脉呢,寸口,寸口脉就是阳脉,就是胸腔的脉,胸阳的脉,非常的数,数是代表很热,其人有咳嗽,口中含有浊唾涎沫者,这就是肺痿的病,所以肺痿的病呢,吐出来的痰呢是浓痰,比较浓痰,这个不会很稀,比较黄浊,哦,这是肺里面太热造成这样子,哦。 那这个痿证的来源呢,经方和温病派呢不太一样,如果说有一个病人呢,原来只是咳嗽,可是呢碰到温病派,温病派很喜欢说阴虚,对不对,你把咳嗽当阴虚来治,开了滋阴的药一下去以后,造成肺痿,哦,所以肺痿是可以制造出来的,所以你哪天这个人生乏味,你觉得这个太无聊了,咳嗽找个温病去来看看,到头来就会变成肺痿,哦,那就是这种情形,所以滋阴的药不要用它。 嗯,等一下哦。这里少掉一段对不对,哦,前面讲过。 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这个肺痿之病呢?哦口中呢就是有燥咳,不断的一直咳嗽,胸腔隐隐作痛,这个隐隐痛很重要,临床上你在看病人有肺癌的时候,癌症出现的时候,我们定义为阴实,肺是阴嘛,里面有实,这个时候他的痛呢是刺痛,非常的刺痛,而且这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张仲景在系统地总结与继承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的同时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完成了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书——《伤寒杂病论》。《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理解《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时我们要从多方面综合分析。教材书上对于六经的定义是: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由于六经之每一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因而总领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笔者认为六经的概念可以更广泛。六经包含六经之气之意,六经脏腑以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本。如阳明胃土属于燥土,土含湿气,当胃显燥气时,临床上就是胃阴受损,脾与胃为表里经脉脏腑,脾显湿气时,临床上就是脾失健运,脾生湿。由此当我们再进行六经辨证时,就可以联系各个脏腑所属经气分析病症,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广义伤寒为一切热病的总称,理解“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对六经概念的明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全面的地掌握六经辩证。在掌握六经辩证之前我们要明确,脏腑,气血津液是其物质基础,经络是其络属联系,气化是功能活动,气化反应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现象。气化离开了脏腑,气血津液,经络,就失去了物质基础。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离开了气化,就反映不出其功能活动。所以六经辩证的实质是把脏腑气血津液、经络、气化三者有机结合,再综合病因属性,病势进退,缓急等,从宏观着眼,对外感疾病的发

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疾病的方法与体系。在学习六经辩证时除了联系脏腑经络辨证,还要联系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六经辨证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方法。因为外感病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正邪交争的临床反映,正邪斗争的消长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关系着疾病的病位与证候性质,所以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无不贯穿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的内容,六经辩证的内容包含于八纲辨证之下。 对于六经辨证的更好地理解与剖析有助于我们对《伤寒论》的学习,继承和发扬《伤寒论》的精华,使之为中医药发展再作贡献,为临床疾病的治疗作贡献。

伤寒论释义胡希恕

考历代研究《伤寒论》的成绩与不足:宋之前将之当成方书,对其理论体系了解不足,且认为《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专书,这一极错误的认识直到清代才有所纠正; 隋唐时的孙思邈再次编次了《伤寒论》,并首先提出“方证同条”,为日后方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宋校注了《伤寒论》是一大功绩,赵开美仿宋刻本至今仍是《伤寒论》最权威版本; 成无已首注《伤寒论》,并系统论述二十三种腹证(然不受重视),之后的注家皆袭用《内经》注解大论,牵强附会,曲意穿凿,玄虚晦涩难解,将一部实用医典活活曲解成难懂、不实用之书。且由于封建观念的影响,历代只重脉诊不重腹证。这些都是中国历代治《伤寒论》的特点及通病。 在日本,以吉益东洞为首的古方派,独立于《内经》之外,发展了《伤寒论》自身的体系,以方证相对、不尚思辨而尚实用、重视腹诊为特点,将经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而非单用于外感热病。 应该看到,分清经方与医经的体系不同,是正确学习《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步,不然一些概念会被误导,终身不得其门而入。在中国,从宋金之后,《伤寒杂病论》皆是《内经》的附庸,都要以经解论,要知道,作为一部经典,不可能要依靠《内经》、《难经》方能立足,它定有其自身体系,从学术、行文、概念便知大大有别,有这方面,日本比我们做得好(我素对日本没有好印象,但在这方面却要肯定它)。 到明清,出现了方有执、徐大椿、尤在泾、柯琴,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善,方有执敢于提出:《伤寒例》的学术思想与论中条文有根本不同;柯琴率先提出“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使经方用途大大扩展,对《伤寒论》认识大有突破,但乃离不开《内经》,似乎没有《内经》,《伤寒论》便不可自立于世;腹诊在清代也略有了发展,但乃重视不够。应该看到,虽有柯琴等人提倡,《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专书乃是主流观点,又由于明清温病学的发展,即便在外感热病治疗上,大都认为伤于寒邪才用伤寒法,余五邪皆用温病法。究其实,大家虽口头仍尊仲景为医圣,实际《伤寒论》已沦落到可有可无的地位。 后世发展了很多辩证方法,不是提倡以症状的客观事实为依据,而推崇玄学思辨,没完没了的诡辨,随意臆测病机,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中医的堕落。到了民国,有人要废除中医,不搞实用真要消亡了。在中医面临被废除的民国时期,激发了《伤寒论》的潜力,反而迎来了其研究的又一个高峰,当时伤寒派名家林立,多借鉴了日本的古方派观点,以实用派占了主流,如恽铁樵、陆渊雷、余无言等,《伤寒论》的实用价值才进一步得到体现。 胡希恕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那个特殊时期,他充分了解《伤寒论》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实用、高效。为了中医的生存,他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既有师承,又博览群书、聪颖善悟,既办学育人又密切联系临床,既了解中国传统的伤寒学观点,又得到日本的古方派、巴甫洛夫学说的启发,提出了: 1、《伊尹汤液经》是《伤寒论》原始蓝本、与《内经》的医经体系不同,《伤寒论》自有其独特体系。 2、六经辨证的实质是八纲辨证:《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而是八纲辨证。

六经辨证如何入门

第一篇六经辨证如何入门 《2020关于在医院实习的实习报告》 关于在医院实习的实习报告 —临床医学0903 实习的日子对于每一个医学生都会是难以忘怀的,因为在这差不多270多个日子里,我们尽力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索,去感悟作为一个合格医生的责任与义务,诚然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这在我们坎坷的人生当中又算得了什么呢?嫣然一笑后我们还将走下去。 从2020年7月1日我们一起离开了学校,回想看离开生活了二年多的学校,来到一个陌生的单位实习面对的是一张张不熟人的面孔,自己难免不自在,心里总有某些想法。然而自从进入医院实习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作为一名实习医生,我们需要学习的太多,需要接受的挑战也会更力啲艰巨”但这一切对于满怀希望的我们来说,都不是问题。我们深信我们会做好从一名医学生到实习医生的蜕变;深信我们会出色的完成我们的实习任务;深信我们将会是一名合格的实习医生;深信我们的路会走得更稳、更好、更远。

我和四班的两个女生安排到了急诊科实习。带我的老师刚工作了十几年,年龄和我相差也不是很多,在知识探讨上有共同的兴趣和爰好,所以我就很快和老师建立了很好的关系。说到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我实习的效果和成果,就是因为自己不懂才来实的,师生关系很僵硬,我们实习生就没心思去实习了。另外作为实习生就应该做好充分准备,不仅要复习和巩固好基础知识而且积极请教别人的经验,做到不耻下问,也不要等老师叫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如果真的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去做,或没事情做的时候,要主动请缨。还有不仅和老师搞好关系还得和护士搞好关系,要积极和病人沟通,我们只有认识到这点才能做到在实习的时候少碰钉子,效果好收获大啊。由于这个科室是我的第一个科室,所以一切的病历书写都是从这个科室开始的,如大病历、病程记录、临时医嘱、长期医嘱、住院病历首页、出院结账通知单、出院小结等等,记得当时科室里的实习生也比较多,所以尚卫民主治医师就针对病历书写规范重头到尾给我们讲啦一遍,以致于以后其他科室的病历书写得心应手。 骨外科是我们觉得最为充实的一个科室,我学会了常规的清创术、换药、包扎,熟悉了无菌操作和时刻警醒自己保持无菌观念。遇到手术,则跟随老师认真观看手术过程以及做好助手,熟悉了一些手术器械和一些常规手术的原则和操作方法。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作为二助跟王群主任医师做一个"旋骼深",看到王主任精湛的手法和镇定自若的神情,不禁啧啧称赞。因为病人是个外伤的重症病人,除了股骨颈骨折之外,还有韻骨粉碎性骨折,清楚的记得当时就为固定已经四分五裂的韻骨一共打了8跟克氏针,虽然主任技术娴熟,但是做完整个手术也花了整整4个多小时,下台以后已经是下午2点多了,整个人腿都是僵硬的,肚子也饿过头了…一方面感叹作为医生的不易,一方面也感受看医生的崇高。同时, 在这个科室我也体会到单独接管病人的责任感与成就感。 在这将近九个月里,我也慢慢地进行看从一个医学生到实习医师的蜕变,九月的修行,九月的磨练,已经没有了初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的新奇,也没有了刚刚开始实习工作时的冲动,留下的只有平静。有时候想象是多么美好,可惜现实却是那样的现实。我努力去做一个好医生,我努力每天微笑看去面对我的病人, 努力做到耐心细致而不急

六经辨证撷英 几个实用的治疗感冒方子

范中林六经辨证撷英 沈凌波 摘要:范中林是火神派著名的传人之一,辨证承袭张仲景六经辨证思维,善用附子等温热药起沉疴,扩展了麻黄剂的运用范畴,可谓色彩斑斓。本文总结了范老临床上最具代表性的三经病病案经验,以飨同道。 关键词:范中林;六经辨证;麻黄剂;火神派 要了解“火神派”,就必读范中林先生的《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一书,其辨证全部以《伤寒论》六经为提纲,精妙准确,令人叹服,愈信长沙百世师。纵观收录的69个病案,太阴少阴病案竟然占了40例!其次为太阳病病案,合计共55张,占全部的79.71%。这和少阴与太阳相表里有关,而范老辨证论治的特色也充分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另外,我个人认为,范老对于火神派学说最大的补充和发挥就在于大大扩充了麻黄剂的运用范畴,代表方剂如太阳病的麻黄汤、射干麻黄汤、半夏干姜散;阳明病的麻杏石甘汤;太阴病的甘草麻黄汤、桂枝去芍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病的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等,这些在后面都会逐一论述。 1 太阳病,邪之来路去路 不管是本经发病还是其他经发病时有这样的症状,则首先要考虑解表。无论外感、头痛、风湿、复视……只要病機是寒湿郁闭不得开泄,表现有恶寒、无汗、身体关节疼痛、脉浮紧,就应当首先用麻黄汤开泄之;甚至舌苔,见黄腻或白苔罩黄不燥者,皆是“陈寒郁滞已久之征”,此论真有一语点醒梦中人的作用。麻黄汤中加半夏,范老大赞其可以“除湿化痰涎,大和脾胃气,痰厥及头疼,非此莫能治”[1]。表邪得散,再继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以善后。 还有半夏干姜散加茯苓:治疗太阳眩晕证。现在治疗美尼埃氏综合征引起的眩晕基本都用苓桂术甘汤,但范老又立温中止呕法,目标更加明确,即脾阳不振,而外又有寒邪闭阻太阳,故头胀痛眩晕而干呕(不用吴茱萸是因为不是痛在巅顶),首用半夏干姜散加味降逆化痰,合用小青龙散寒涤饮,继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理中温壮脾肾之阳。 范老将风湿都归于太阳门中,认为“《伤寒论》中论述杂病颇多,而风湿痹痛之阐述,又以《太阳篇》最详。……风寒外邪袭人,太阳首当其冲。”[1]风邪不去,日久与湿邪合化,“变为风湿之邪,由表及里,留注肌腠,滞于下肢,使局部气血运行不畅,邪阻益甚,剧痛难忍”。所以治疗风湿选用桂枝汤通阳解肌,或桂枝附子汤温经逐邪,或甘草附子汤开闭止痛(生姜重用,30克以上),或桂枝芍药知母汤,或五苓散“逐内外水饮”,或当归四逆汤活血理气。总之,是方随证变,证重一层,用方亦重一层,条理分明,丝毫不差。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到此为止,《伤寒论》10篇的内容,我们把它叫做“洁本”,条,112方子,其中的主要的内容我们就算谈完了,我们大体也就是讲了300多条左右的条文,其中有100多条是一级重点,必须掌握的,剩下的内容呢,就是一般的了解的或者一般的熟悉的,我们整个回忆一下,整体回忆一下《伤寒论》的主要内容。 《伤寒论》以六经分症为纲领,把错综复杂的外感病分为六大类:首先是太阳病,因为《伤寒论》作者张仲景认为输布于体表的阳气是由太阳所疏布的,所以体表的阳气被寒邪所伤,而发生的浅表的证候叫做太阳病。太阳病涉及到了表证,涉及到了太阳经脉气血不利的症候,涉及到膀胱腑的证候。从太阳表证来讲,风寒邪气伤人体体表的阳气,体表的阳气被伤,它的温煦肌表的功能,它的调节汗孔开合的功能,它的防御外邪的功能失调,因此在它的临床症候上就出现了两大类:一类是汗风只开不合的,有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中风证。一类是汗汗孔只关而不能开的,无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伤寒。由于中风本身这个证候有汗出,汗出就要伤营,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虚证”;而伤寒这个证候呢,没有汗出,不存在营阴外泄的问题,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实证”。表虚、表实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说太阳中风表虚证,后世医家把它叫做表虚证,不是说它是一个虚证,在治疗上我们不是以补正为主,而是祛邪为主。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我们用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表实证”我们用麻黄汤。 随后《伤寒论》中又谈到桂枝汤的其他适应证,桂枝汤的使用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举例;谈到了麻黄汤的其他适应证,麻黄汤的使用禁忌证,和麻黄汤的加减运用举例,这一大部分内容是太阳表证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太阳病有汗的应当用桂枝汤,禁用麻黄汤;太阳病无汗的应用麻黄汤,禁用桂枝汤。可是我们在临床上,却会遇到一种中间的状态:病人是没有汗,但是寒邪闭表,这个寒邪并不重,病程已经长了,营卫之气已经不足,你说这个时候用桂枝汤,它不能够发越在表的闭郁的寒邪,用麻黄汤呢,又怕它发汗太过,更伤营卫之气,在这种情况下,张仲景就把两个方子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在太阳表证最后谈到的那三个小汗方: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和桂二越一汤,别看这三个方子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用的机会并不多,但是这种合起来,合方治疗疑难的这种思路,特别值得我们今天学习。所以今天在临床上常常不是单独用一个方子,经方和后世的时方相混合、两个经方或者三个以上经方相混用,这些思路都来于《伤寒论》,他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当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里的时候,就可出现膀胱的腑证。太阳腑证有气化不利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蓄水证;太阳腑证有血热互结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蓄血证;太阳蓄水证,我们大家都非常清楚了,膀胱气化无力,排出废水的功能发生障碍,出现小便不利、小便少。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出现口渴、消渴,渴欲饮水;膀胱气化不利、下焦气机壅遏,出现了少腹苦里急,同时它可以兼有脉浮、脉浮数、身微热这样的表证。这是典型的一组太阳膀胱蓄水证。小便少、下窍不利、水邪上逆,可以阻滞中焦气机而兼见心下痞;水邪上逆使胃失和降,可兼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仲景把它叫做“水逆”。这在治疗上都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而对太阳腑证的血分证来看那是血热互结于下焦,这时如果是血热初结,热势重而且急,瘀血刚刚形成的话,症状见到了少腹急结,其人如狂,我们就用桃核承气汤,泄热为主,兼以化瘀。如果是血热瘀结、瘀血重,而瘀血病势比较急,热邪已经收敛了,临床症状见到了其人如狂或者发狂、少腹硬满,那我们就用抵当汤来破血逐瘀;如果瘀热互结,热虽有,但热势非常轻微,瘀血虽成形,但是瘀血的病势非常和缓,症状仅仅见到有热少腹满,用抵当丸化瘀缓消。抵当丸这个方子在《伤寒论》中可看作是消法的代表方,太阳本证就这

六经辨证的主要内容

六经辨证的主要内容 一、太阳病证 2.太阳经证 (1)太阳中风证: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2)太阳伤寒证: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或见气喘。 3.太阳腑证 (1)太阳蓄水证: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以发热恶寒、小便不利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小腹满,口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2)太阳蓄血证:指太阳经证不解,邪热传里,与血相结于少腹,以少腹急强或硬满,大便色黑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二、阳明病证 1.阳明经证 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肠中尚无燥屎内结,以高热、汗出、口渴、脉洪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大出,大渴引饮,心烦躁扰,面赤,气粗,苔黄燥,脉洪大。 2.阳明腑证 邪热内盛,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以潮热汗出、腹满痛、便秘、脉沉实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甚则神错谵语,狂躁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三、少阳病证 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欲呕,脉弦。 四、太阴病证

指脾阳虚弱,寒湿内生,以腹满而痛、不欲食、腹泻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大便泄泻,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或弱。 五、少阴病证 1.少阴寒化证 指心肾阳气虚衰,阴寒独盛,病性从阴化寒,以畏寒肢凉、下利清谷等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脉微细。 2.少阴热化证 指心肾阴虚阳亢,病性从阳化热,以心烦不寐、舌尖红、脉细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 六、厥阴病证 指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表现为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的证候。 临床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伤寒论六经辨证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摘要:《伤寒论》一书,以六经为纲,八法为纬,辩证论治为法,贡献给了人类社会。自汉季问世以来,至今一千七百余年,被医者奉为经典,而用之不衰,其使用价值备受医家重视。时至当代,医学科学在飞速前进,而《伤寒论》之辩证论治体系,却仍不失为临床中治疗疾病的最好方法,六经辨证既重视证的变化,又重视人的本质。这正是我中华医学独具一格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继承和发扬这一学术,正是中医学生所承担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一是《伤寒论》的医学源流,张仲景从哪些著作,哪些医家中获得的医学知识,又收到了当时社会的哪些影响。二是《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理论,张仲景在撰写《伤寒论》以及平时行医过程中都体现了阴阳变化的思想,我们应当怎样去理解。三是六经辨证的原理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字:《伤寒论》;六经辨证;三阴三阳;张仲景;辨证论治 一、《伤寒论》的医学源流 1.《伤寒论》的几种重要学术渊源 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除此之外,仲景还借鉴了哪些著作呢? (1)《汤液经》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又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而《伊尹汤液》在三国之末齐梁之前已经遗失,据《针灸甲乙经》推测,皇甫谧亲见并阅读《伊尹汤液》,而且还曾亲见“大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他对比二者,得出结论:《伤寒论杂病论》是仲景在《伊尹汤液》一书基础上“论广”而成。张仲景正是在《伊尹汤液》一书进行研究和条理化,并结合自己的治疗经验并补充一些内容,撰成此书。 (2)《黄帝内经》 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言:“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一般认为,仲景

《伤寒论》六经“口渴”浅谈

《伤寒论》六经“口渴”浅谈 【摘要】《伤寒论》六经中均可见口渴,并有对口渴详细的描述,口渴在各 经的表现均有不同,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角度探讨各经之口渴。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口渴 《伤寒论》开辨证施治之先河,对口渴这一常见自觉症状有一套完整的 辨证治疗体系,笔者按六经将口渴症状作一探讨分析,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1 太阳病的口渴 太阳病为外感热病之初级阶段,外邪袭人,太阳首当其冲,故外感病多 起于太阳。由于太阳感邪轻浅,若及时正确治疗会很快痊愈;若失治误治则会 出现各种变证,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有口渴这一症状。 1.1 温邪伤津之口渴 太阳病,若感受寒邪,其人又是虚寒体质,一般不会出现口渴,若感受 温邪,则易出现口渴,因温为阳热之邪,最易伤人阴液而口渴,如《伤寒论》 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此条之渴就是由于感受温 热之邪,邪正相争,热邪损伤津液,津液不足,欲饮水自救而出现口渴,其治 法当参照后世温病学的治法以辛凉解表益阴为主。 1.2 外寒内饮之口渴 患者素有里饮之患,再感受外邪也会出现口渴。如《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或渴……”,此条之渴是或然证,是外寒内饮格局形成后, 对津液输布影响明显时会出现。此时的口渴并不是津液损伤,而是水饮内停、 气化不行、津液不生所致。治当温里化饮,辛温解表,温里解表并用,方用小青龙汤。外邪解,内饮去,气化正常,津液上承则渴自愈。 1.3 津敷不周之口渴 在《伤寒论》中也有原先不渴,服汤药治疗后出现口渴情况,如《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渴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 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此处之渴不是由于津液不布,而是由于发热之后, 温解之余,一时津液敷布不周之故。此渴必饮水不多,非邪从热化,大渴引饮 可比,此种渴无需治疗,待正气恢复,气机通畅,水津四布而口渴自除。 1.4气化不行之口渴

六经辨证图谱—中医歌诀整理

六经辨证图谱—中医歌诀整理 2018-02-20 都峤转自赵医生D医馆 修改 微信分享: 我的经验 用好桂枝汤走进太阳篇。太阳乃膀胱经也。桂枝汤是张仲景的群方之首,张仲景以桂枝配方81方风寒病治愈率百分之七十以上,可见张仲景对桂枝是多么重用。可荡净世界,人人难免受空调、风扇、摩托车、电瓶车、冷饮、凉啤酒、冬天不穿棉袄之苦,病在眼前,医生的临床不能小题大作,舍近求远,大胆用方,桂枝汤症百分之七十以上人人都有。 医者不用桂枝方 盲人瞎马夜无光 仲景治病六大法: 仲景写下伤寒论,六经辩症是总纲; 伤寒就是诊断学,留给后人做临床; 三百九十七法症,一百一十三个方; 良医诊断去找病,辨清病源找处方; 庸医拿药去找病,这种医生不能当; 错误用方医生罪,苦不堪言病人伤; 开鬼门洁净腑去腕陈坐:

仲景治病六大法,六法牢记胸中藏;第一大发开鬼门,温经解表发汗良;第二大法洁净腑,顺水行舟要清肠;去腕陈坐第三法,热结膀流攻下良;第四大法滋补肾,辨清寒热回肾阳;第五大法实脾土,温胃健脾莫用凉;第六大法调营卫,调和营卫桂枝汤;六经辩症: 仲景写下六经辩,六经辩症是提纲;第一写下太阳病,太阳病上桂枝汤;二阳阳明有表症,发汗解表葛根汤;三经本是少阳病,和解少阳小柴汤;而阳并病有表症,柴胡桂枝各半汤;四经本是太阴病,桂枝加芍太阴方;五经本是少阴病,少阴没有桂枝方;尺中脉迟禁发汗,要用桂枝建中汤;读者回忆想一想,哪篇没有桂枝方;八十一方篇篇用,哪有医圣不效方;仲景写下太阳篇,桂枝治病是群方;太阳中风表不解,桂枝解表第一方;桂枝加减用的好,随心所欲百病良;

桂枝症: 当今世界生活好,空调风扇把人伤; 可乐冷饮凉啤酒,不用棉花常受凉; 摩托电车太普遍,汗后常常受风凉; 十人七个桂枝症,医生临床不要忘; 素问骨空论。大风刮倒无根树,骨空传伤壮年人。长江无水河流干,脊椎无髓五脏完。 骨空与一椎二椎:骨髓不能贯顶,温度不能保护大椎,常常受寒,引起脊髓空虚,颈椎强直,不能自如(原文:致如)。压迫神经、常常手嘛、头晕、头昏、恶心、呕吐、颈椎增生、脊髓若不能贯于大脑,引起脑空,若要受寒,能引起爆发性的头疼。 骨空于三椎:病在肺与大肠,肺为华盖,主一身之气,主皮毛,通十万八千毛孔,肺喜温怕寒,遇寒就发,咳嗽、经常感冒,引起多发病,如肩周病、咳嗽、气管炎、肺气肿、肺脓病、肺结核、肺癌等。 骨空在五椎:病在心与小肠,心为君,君病者,神明失守,引起心烦意乱,坐卧不安;病轻者,不知不觉,危重者就在一刻,别忘了速效救心丸。 骨空于九椎:肝胆必病,阴阳不顾、寒热往来,造成甲肝、乙肝、黄疸肝炎、病为肝肾同源,肾病常在。 骨空于十一椎:病在脾胃,底不能顾上,上不能顾下,阴阳隔离,常常胃病治疗时,若走进了误区,必死无疑。

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

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 伤寒六经辩证法,无论在辩证方面或治疗方面,都有着极完整的系统性和系列性。所谓系统性,就是数百个伤寒的具体证候,以病位的、病性的同一性组成六个病理阶段,即六经。六经又以同一的病因组成一个伤寒整体,即伤寒病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伤寒六经病理阶段过程中的若干具体证候之间纵的病理关系,形成了六经辩证的系统性。所谓系列性,即数百个伤寒具体证候,以病理趋势的特殊性相区别,以病因的同一性而组成一个伤寒证候的系列,又以同一的病性而组成阴性证系列与阳性证系列,又以病位病性的同一性形成六经证系列性。六经各证候之间的横的病理关系形成六经辩证法的系列性。从其系列性说,伤寒过程依据器官功能盛衰分化为阴阳两类证候。阴证类与阳证类又依据表、里、气机病位而分化为六经。六经各经中又依据不同的病理趋势分为若干具体的证候。从伤寒一病分六经,六经又各分为若干具体证候,都是以病因、病位、病性相联系,又以病位、病性相区分,形成一个辩证系统。辩证之目的为治疗。由于伤寒病为一种生物病原体所引起的病理过程,因而以“因势利导”为治疗的主导思想。从这一治疗思想出发,对伤寒阳性过程以祛邪为治疗原则,对伤寒阴性过程以扶正为治疗原则。在三阳病中,由于不同的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祛邪法;在三阴病中,也因不同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扶正法。如太阳为阳性表病而用汗法祛邪;阳明为阳性胃肠病而用吐法、清法、下法祛邪;少阳为阳性气机病而用和法;少阴病为阴性表病因而用助阳温经之扶正法;太阴病为阴性胃肠病而用助阳温里法扶正。祛邪法分汗、吐、清、下、和诸法;扶正分助阳温经、助阳温里、回阳救逆诸法。如此 形成一个伤寒辩证治疗系统。略如下列图表:?????上述是伤寒六经系统与治疗法则。以下为六经辩证治疗系统的各经证治。?(一)太阳经证治系统?在太阳病理阶段,由于是表病位的阳性过程,体表组织在抗御反应中表 现着功能亢进与代谢增高,体表组织因其功能特性而通过排汗的代谢机能以祛除病理物质,所以有发热自汗出与发热汗不出两种向外趋之势态。仲景根据太阳这种外趋之病势而因势利导用汗法祛邪。但汗法据自汗病势用解肌法,以桂枝汤为主方;据无汗病势用发汗法,以麻黄汤为主方。自汗病势之各具体证候因有太阳自汗病势的同一性,又各有其特殊性质,所以皆用桂枝汤加减法治疗。无汗病势之各具体证候也因有着太阳无汗病势的同一性及各自的特殊性质,也皆以麻黄汤加减方治疗。桂枝汤加减方共十五个都以桂枝为主体,都以脉浮、发热恶寒、自汗为病理依据。麻黄汤加减方包括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等四个,都以麻黄为主体,都以脉浮、发热恶寒、无汗为病理依据。这样组成一个伤寒太阳辩证治疗系统。但在太阳病理过程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造成这样那样的并发或继发证。这些并发或继发证因为不是伤寒病因引起的,所以属杂病的范畴。如蓄血、水逆、热喘、水饮、虚烦、悸气、结胸、心下痞、胀满、停饮、滑脱等证。太阳阶段的辩证治疗系统略如下表:??(二)阳明经证治系统 ?在阳明病理阶段,由于肠胃的生理特性(如胃的呕吐和肠的排便亦为保护和防御反应),在抗御过程中,表现为上越、里热、下夺三种趋势。仲景据上越趋势而用吐法,以涌吐而祛除病理物质;据里热之势而用清法,以通肠来祛除里热;据下夺之势而用下法,以排便来祛除病理物质。上越、里热、下夺以胃家实为共性,上越以愠愠欲吐,里热以汗出而渴,下夺以不大便为各自病理特性。吐清下三法皆祛邪法,以邪之所在不同,因其所趋之势而祛除之。在阳明阶段中亦有并发或继发证,例如黄疸、热入血室、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條經脈 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主要用于外感病的 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 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该辨证 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 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 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 属于里。不仅如此,六经病证又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所以说 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临床上当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HTK〗八纲辨证运用。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人 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与也针对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尚有不同。 太阳病证 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 御病邪侵袭的功能。外邪始袭人体,则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 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是有汗或无汗加 以区别。表虚证有汗,主要是由于患者伤于风邪,卫表受伤,腠理疏松,卫不护营,营阴外泄而汗出,治宜疏风解表、调和营卫,代表方为桂枝汤。表实证无汗则因 外感寒邪,卫气被遏,腠理闭密,毛窍收敛而致,多兼见咳嗽、气喘等肺气不宣表现,当用麻黄汤以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阳明病证 阳明是正邪斗 争的极期,主要反映胃肠病变。多由太阳病治疗失误,邪热内传入里,伤津化燥而燥结成实所致,或因燥热之邪直犯阳明而成。根据证候特点的不同,阳明病证有阳 明经证和腑证之分。阳明经证系邪热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以大汗出,大热,大渴而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为辨证要点,治宜清热生津,方如白虎汤。若 阳明里热与燥屎相结便成阳明腑证,既可见身热,汗出连绵,日晡(下午3~5时)潮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等里热炽盛表现,又可有腹满疼痛拒 按,便秘等腑气不通之象,甚则燥热之邪挟浊气上攻心神而见烦躁,谵语,或神志不清,治宜清热攻下,可选用不同的承气汤。 少阳病证 多由太阳 病发展而来,亦有初起即为少阳病证者。此时邪气尚存而正气已伤,邪正多相持于表里之间。如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正邪分争便寒热交替出现,所谓“寒热往 来”。因而少阳病的特点是既非发热与恶寒并见、全身疼痛之表征,亦非发热不恶寒、大便燥结之里证,而多伴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 食,脉弦等少阳经气不利、胆气犯胃、气机不畅之症。故治法不若太阳病解表可愈和阳明病“清”、“下”可痊,而须和解少阳,即一面

六经辨证歌诀包含脉象用药治病是一篇好文章

六经辨证歌诀包含脉象用药治病是一篇好文章 一:人总共有十二经络为何伤寒论只有六经辨证?? 六经辩证是后人编的,因为张仲景有三阴三阳,所以后人就编出个六经辩证,其实,张仲景的三阴三阳应该叫做六气,气是运气里面的气,不是六经的意思,经只不过是气的一个运行通道,经络也是气生的,而六气也包含人体脏腑之气,也就是脏腑的所有功能,所以张仲景的六气,是对于人体整个身体而言的,后世的六经,只针对经络,是错误的。 你要清楚一点,就是脏腑经络的气化,也就是脏腑经络的功能,就是六气,所以身体所有的疾病,统统可以归到六气上来,所以伤寒论不是一部治外感的书籍,他是一部研究人体所有气机气化的一部书籍 二:您好,Goodfree先生,就十二经络手足三阳经的区分,想问您太阳和阳明哪个强,有时真的糊涂了。谢谢! 三阳经,阳明经的阳气最盛,其次是太阳,最后是少阳 三阴经,太阴经的阴气最盛,其次是少阴,最后是厥阴 四:清代是否有名医?是那位? 每朝每代都有名医,好多位呢。有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邵兰荪、黄退庵、计南、毛对山、刘一明、王清任、喻昌、张璐、徐大椿、王士雄等人。有本叫《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的书。最出名的叫“喜来乐”哈哈这个是开玩笑 五:古代中医是怎么衡量什么药该用多少药量的呢? 中药离不开实践,至于汤剂的形成是伊尹之后,方剂的形成也是在不断尝试单味药的基础上开始尝试配合使用,比如内经里产生的十三方,还有最早的五十二病方。另外产生了七方、八阵二十二门等制方原则,最后产生比较成熟的君臣佐使的配伍结构。你提到的古代人研究中药、配置方剂的研究方法应该有很多种途径,从原始的口尝、亲身尝试到练习气功调息状态下体验药物的作用归经,如现不可考的《胎胪经》,就是在类似胎息状态下的道家内证体验,此外还有术数原理,从河图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术数里悟出的配药比例而研发出的六一散;以及直觉思维等的探索。必须要说明的是,方剂里的用药量是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值,这样,才可能为辩证论治和临证加减提供一个参考,而不是一张一成不变的处方。 以上为自己手打,下面提供一点发展史 另附一些资料,供您浏览参考: 方剂的形成发展:方剂形成很早,具体是何时,何人所为,尚不能查。从历料上看,方剂的发展至少在周以前,在发展药物治病后,积累经验,从单味发展为多味治病,在多味治病中逐步摸索出一些东西,知道了如何配伍治疗最好,这是第一个前提,第二个前提是方剂形成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知识、工具,才能有方剂的产生,从生食到熟食,有这些条件为方剂的形成提供基础,在周休《礼记》“君有疾饮药,臣先偿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偿之”。可见当时已药煎后饮用,也说明当时人们对药有无毒性,尝不明了,故先用人偿之。《史记·仓公列传》及《流沙阴简》中见出有方,如长桑君教扁鹊以“禁方”,禁方乃自己的积累的方剂,不轻易传与人,扁鹊治病人假死时,用了“八”之剂和煮之,说明当时方剂已具备了一定的形式,也有一定的道理,证明这些方不将药物草率的堆切,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和目的,更主要证明了这一问题。在《内经》中,关于治疗原则、方法、方剂配伍组合的一些理论,都有很多记载,说明到了《内经》时代,方剂的理论已经成熟了,此处成熟并不意味完善,从开始到定形,已经把它当中经验的东西抽取出来,总结成为比较有系统的理论,所以说它是成熟的,在《内经》虽只记载了十个方,但这十三方还是相当原始的,有的还是单味药,有些方用药简单,从此可能会疑问,理论发展到这样地步,为什么没有方?因为古代著作,从《汉书·艺文志》中看出,它是分开的。《内经》是医经,有七家,经方比它多,有十一家,所以在《内经》中少,还有更多的,虽没传下来,但有记载,在那里已积累相当的资料,形成了理论,在此以后,更进一步是张仲景的著作,记载了相当多的方,有314方(除去重复及后世的附方),从方的数

六经辨证的基本内容.

六经辨证的基本内容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李亚平 《素问·热论篇》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自此以后,凡言外感热病,皆以“伤寒”名之。《内经》、《难经》以伤寒概括六淫疾患,这是广义的伤寒,是外感病的总称。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后经晋代王叔和编次为《伤寒》、《金匮》 ,前者主论外感病,后者主述内伤病。这个伤寒,也是用以总括所有外感病。因此,一般认为, 王叔和取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书中主要讲述外感病证治的内容编辑成册,名之“伤寒论” ,这是比较恰当的。 《伤寒论》的内容很丰富, 共计 398条和 113方。它的主要篇章的编次也很 具特色,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篇,这也引起了后人的无尽想象和发挥。目前,我们倾向于把这“六经”认为是一种辨证的方法体系,称之为“六经辨证” 。如果说,六经辨证是仲景学说的精髓,那是绝对不过分的。当然,所谓 六经辨证,其实是张仲景所建立的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临床诊疗理论体系的一个载体。 关于六经辨证的内涵, 是我们应该掌握并加以应用的。其义深奥, 越读越觉得深不可测。为方便掌握,我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将其基本内容加以归纳,以备日后仔细研读。 一、太阳病 太阳病篇主要论述太阳表寒虚实证治, 它以恶寒、发热、头项背腰强痛、脉浮为主症。无汗而喘、脉紧者,属太阳经表寒实证,宜用麻黄汤以峻汗逐邪,开表宣肺;汗出而脉缓虚弱者,属太阳经表寒虚证,宜用桂枝汤,以缓汗养正,调和营卫。这是太阳经证。 若太阳表寒由经入腑, 以致膀胱气化被阻, 水蓄不行, 而见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等症者, 宜用五苓散, 以通阳化气利水。若太阳随经, 瘀热在里,

伤寒论六经气化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学说。其基本内容是根据《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六经标本中气理论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经移植与发挥用来分析阐述《伤寒论》六经病发生发展及证治规律。这一学说推动了《伤寒论》的研究及学术思想的发展。 1、气化学说的渊源 气化学说渊源于《素问》中由王冰补充的运气七篇大论,《素问·六微至大论》载:“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阐述了自然界六气阴阳消长生克制化的规律,即三阴三阳以六气为本,六气以三阴三阳为标。其六气标本中气从化规律,即具有互为阴阳表里制约相配关系的六气如何从标从本从中气运化。 后世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又有阐发,如金·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指出“大凡治病,必先明标本,……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故病气为本,受病经络脏腑谓之标也。”张子和《儒门事亲》编成“标本中气歌”:“少阳从本为相火,太阴从本湿上坐;厥阴从中火是家,阳明从中湿是我;太阳少阴标本从,阴阳二气相包裹;风从火断汗之宜,燥与湿兼下之可。万病能将火湿分,彻开轩岐无缝锁。”明·张景岳《类经图翼》描绘了“标本中气图”,以脏腑为本居里,十二经为标居表,表里相络者为中气居中,六经六气各有所从所主不同。论述了人身经络脏腑与六气标本中气相应的关系。历代医家对于阴阳标本中气理论的论述,对后学研究人体生理和治疗具有启迪和指导作用。 2、《伤寒论》的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创始人为清代张志聪与张令韶二人,而以张志聪为主。张氏将《内经》标本中气的气化学说与天人相应等理论用来阐释《伤寒论》的六经病。如他在《伤寒论集注·凡例》中指出:“三阳三阴谓之六气。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在《侣山堂类辩·伤寒论编次辩》中也指出“天有六气,地有五行,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兼有此五行六气。”强调三阳三阴之气与天之六气相应的观点。张氏论述了六气与六经病的关系,其曰:“无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外感风寒则以邪伤正,始则气与气相感,继则从气而入于经。世医不明经气,言太阳便曰膀胱,言阳明便曰胃,言少阳便曰胆。迹其有形,亡乎无形,从其小者,失其大者。”又指出“所谓六经伤寒者,病在六气而见于脉,不入于经俞,有从气分而入于经者,什止二三。”也就是说张氏所说的六经病,早期大多是“气与气相感”的六经之气为病,而不是经络本身的病变。继则才从气分入于经络,但只是十之二三。 张氏认为人身之六气,内生于脏腑,外布于体表,“君相二火发原在肾,太阳之气生于膀胱,风气本于肝木,湿气本于脾土,燥气本于胃金。”而后各循其经,分主所属皮部:太阳在背,阳明在胸,少阳在胁,太阴在腹,少阴在脐下,厥阴在季胁少腹之际。在六气中惟太

六经辨证入门精彩讲稿(一)

六经辨证入门精彩讲稿(一) 蔡长友老师:大家早上好。今天来到会场的,我想很多都是专家,都是咱们中医界比较资深的有经验的医师。我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交流共同学**,非常开心,我觉得一个人的一生中都要不断地学**,人的学**是终身制的,我也把我每次的讲座都当成一次历练,当成一次学**。所以今天就把我们蔡氏经方对六经辨证一些理解、体会与大家进行分享,进行交流。 蔡氏经方近几年来被一些人关注,原因是什么呢?并不是说我们这个理论有多神奇、有多深奥。有一些弟子跟我谈心,我收集到了他们心中怎么想的,他有什么信息,反馈到我这里我会做一个综合考虑:我们蔡氏经方学术哪些值得提倡,哪些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有些弟子跟我讲,他说蔡氏经方有三点:第一是好学;第二是好用;第三是好复制。我觉得这个概括得比较好,我们讲中医学,它浩如烟海,源流众多,分支也众多。那么学**中医,你要是选择不当,确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有的初学者走了很多的弯路,但是我们讲,走弯路不一定是坏事,他也是一个积累。就怕什么?就怕你走了弯路回不来,这就麻烦了。因为我们中医流派异彩纷呈,怕你花了大量精力学不到有用的东西。蔡氏经方多年来秉承了医圣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始终不改,医圣老祖先他留下的这些好东西,值得我们继承,值得我们发扬,所以我觉得六经辨证,医圣这个《伤寒论》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和挖掘的东西。 有一些初学者找不到感觉,学中医学了很多年以后没有信心了,结果打算改行了,那他如果有幸接触到我们蔡氏经方,他如果说能学得进去,能用好,就会重新找回自信,觉得原来中医还可以这样来为人看病,觉得这些高深莫测、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可以这样简单地学,简单地用,而且又不失正道。我们说人间正道是沧桑,但是这个中医学里面你学好六经辨证,我们讲是大病小病一样看。我们蔡氏有一个口号:学好六经辨证,癌症就当感冒看。其实这个话听起来可能有一些同仁会觉得,看感冒和看癌证的思路能一样吗?实践中它会告诉你,它会给你答案。 我们家有一个弟子在从化,他年前来看我,然后跟我聊天,他说我没遇到蔡氏经方之前我就打算改行了,为什么呢?他说我当医生当了很多年,我改行不是因为我没有生意,就是因为我生意非常好,我一直对中医学不进去,理论太复杂,他说我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用一个方两个方没有效,我大量的都用西医给病人看病,但是这个西医的吊水,这个炎症今天你吊了今天好,过几天不吊就不好,他说这个反反复复,我非常痛苦。我有一种良心发现的感觉,我挣了这么多钱,也买了房也买了车,他说就是这么多的病人我看不好,我觉得非常痛苦。这不是我追求的,假如说我单纯为了挣两个钱,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挣了有不少钱。但是人到了经济好转的时候,我们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对吧,当他这个经济上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的想法不一样了,他说我想做好事,想把病人看好。但是总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