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肝血温升,升而不已,温化为热,则生心火;肺气清降,降而不已,清化为寒,则生肾水。
水之寒者,五藏之悉凝也。
阴极则阳生,故纯阴之中,又含阳气。
火之热者,六府之尽发也。
阳极则阴生,故纯阳之中,又胎阴气。
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
神发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而已现其阳魂;精藏于肾,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结其阴魄。
《素问》: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盖阳气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阳气全升,则魂变而为神。
魂者,神之初气,故随神而往来。
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
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
刘渡舟研究《伤寒论》的理论,可称丰富多采,美不胜收。
如用六经六气、标本中见的理论,指导六经辨证论治之法的,则称之为“气化学说”而名称前茅。
在清代这个学说非常盛行,其代表人物则有张隐庵、张令韶、陈修园等人。
到了今天,“气化学说”,逐渐凋谢,濒于失传。
有的学者,目之为“形而上学”,反而对它加以批判。
我认为气化学说,是从中医的理论特点而产生。
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六气人体的辨证法。
成立一个学说,乃是发展中的精华结晶。
为了慎重起见,所以不能轻率地把它一棍子打它。
而仍有研究分析之必要。
张仲景在《原序》写道“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揭示了《伤寒论》的内涵,而有气化之机;“经络府俞,阴阳会通”,说出了天人之间而有互相沟通之理。
张仲景重视气化学说,事实俱在,胜如雄辩。
气化学说,如树之有本,水之有源,肇始于《内经》“七篇大论”而以《阴阳大论》为篙矢。
张仲景把经络与气化有机地进行了结合,他在《伤寒例》中,一字不漏地引用了《阴阳大论》。
不但发扬了气化学说,而且保存了旧论(《阴阳大论》)免于亡佚,这是一个伟大收获。
中医学离不开五运六气,而且中医的特点也就在此突出。
我们天天讲风、讲火、讲湿、讲寒,为什么对《伤寒论》的气化理论,一听就勃然大怒,愤然而起呢?《内经·六微旨大论》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
12六经等辨证

(二)合病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称为合病。 (三)并病 • 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两
经证候合并出现,称为并病。 (四)直中 • 凡伤寒病初起,病邪不从阳经传人,而
直接侵袭阴经发病者,称为直中。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三十四 分。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在其所著 《温热论》一书中创立的一种诊治外感 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三十四 分。
四、血分证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烦热躁扰,甚则昏狂、谵妄, 斑疹显露,色紫或黑,吐血、便血、尿血,舌质 深绛,脉细数。或兼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目睛上视,牙关紧闭等;或见持续低热,暮热早 凉,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神倦,耳聋,形瘦; 或见手足蠕动,chì瘛疯等。
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三十四分。
三、少阳病证
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胆腑,正邪交争,枢 机不利所表现的证候。从其病位上看,少阳病 证是已离太阳之表,而未入阳明之里,处于表 里之间,故又称为半表半里证。 [主要脉症]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默默 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治法]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一)寒厥
[主要脉症]手足厥冷,无热恶寒,舌淡, 脉微或脉细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温通血脉。 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炙草、大枣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三十四分。
(二)热厥 [主要脉症] 手足厥冷,烦热口渴,小便黄赤,
舌苔黄,脉滑。或肢厥,自觉阵阵烦热。
[治法]清热和阴,——白虎汤;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三十四 分。
从文献学角度浅谈“三阴三阳”

《伤寒论》中“六经”未独立出现,《伤寒论》诠释者将其指代太阳、 阳明、 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名词。
------《伤寒论》六经的诠释学研究 博士生张涛 导师陈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年
“六经”析疑
一、经络学说 二、非经络学说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
《伤寒论》六经研究41说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年7月第20卷第4期 王庆国
谢谢~!
《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 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 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 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 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 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 于肝,故烦满额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 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伤寒论条文
●
《活人书 卷一》:“足太阳膀胱之经,(肾与膀胱为合,故足少阴与足 太阳为表里)从目内目此上头连于风府,分为四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 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太阳之经为诸阳主气,或中寒邪,发热而恶寒, 缘头项腰脊,是太阳经所过处,今头项痛,身体疼,腰脊强,其脉尺寸俱 浮者.故知太阳经受病也”。
●
内经相关条文
经络说
——《南阳活人书》
“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往往病在太 阳,反攻少阴; 证是厥阴,乃和少阳; 寒邪未除,真气受毙。”
《活人书 卷一》:“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则知病在太阳经也; 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则知病在阳明经也;胸胁痛耳查,口苦舌干, 往来寒热而呕,则知病在少阳经也;腹满咽干,手足自温,或自利不 渴,或腹满时痛,则知病在太阴经也;引饮恶寒,或口燥舌干,则知病 在少阴经也;烦满囊缩,则知病在厥阴经也”。
【《伤寒论》六经辨证最全总结】

【《伤寒论》六经辨证最全总结】太阳病证治一、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
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
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表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三、治则方药1.太阳经证治法(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内热原因甚多,凡伤津者,多属阳盛生火而耗阴,加之阴血清凉之性不足,又多从肝、胃初起,固不当外发,发则舍近求远,当以补中填精以充其所耗,凉血泻热为从急治则,表症得平,内耗得充,则人正气不失;并寻六经邪之所凑,佐以攻伐以治之,多收内化之效。
六经辨证讲稿

六经辨证讲稿六经辨证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
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太阳病证治一、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
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
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屑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三、治则方药1.太阳经证治法(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

桂枝汤证 大青龙汤证 麻黄汤证 小青龙汤证 桂枝加附子汤证 葛根汤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 桂枝去芍药汤证 3.症(状) ① 病、证的诊断标准,多是由“症”组 成。如“中风”。 ② 症的辨析,为准确辨病、辨证提供了 基础。如四诊。 ③ 辨症多蕴含在辨病、证之中。
(三)《伤寒论》以症为主要目标的论治法 阳明 1. 三急下证:252、253、254;320、 少阴 321、 322。 2.四逆汤证:323 (四)结论 以上辩证、辨症的诸多标准,均为网目,病(纲领) 与证、症(网目)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疾病诊断和 论治的有机整体。这些经典标准若能掌握、领会、 贯通,临床当可思过半点,我们应继承发扬。
病性 阳
病势 初起
阳
极期 (盛阳+热邪) 后期
阳
阴
初期
阴
危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肝、心包。
复杂 (寒热)
复杂
三、六经传经学说 (一)六经的含义
(二)三阴三阳的含义
(三)三阴三阳在《内经》中的含义
(四)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含义非生理而是病理。
病名 太阳 (病) 阳明 (病) 少阳 (病) 太阴 (病) 少阴 (病) 厥阴 (病)
病经 足太阳经、腑。体表。 根于膀胱、肾。 手、足阳明经。肠胃。涉及症状广。 主要突出足经。 胆经、胆腑、三焦。 (在经恶寒,入腑化热) 脾经、脾脏。 太阴肺的病变见于太阳变证。 心、肾、肾经。
病:病程全过程的根本性 矛盾。 (四)病、证、症 之间 证:疾病某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的关系
症:是病和证的表象,是确诊疾 病、分析证候的依据;也是 判断疗效的依据。
<二>《伤寒论》辨病、辨症、辨证论治相 二 《伤寒论》辨病、辨症、 结合的体系 六经辩证:辨病、辨症、辨证论治相结合 的有机体系 (一)从篇名看: 1.理论论述、操作方法等命名:辨脉法、 平脉法、伤寒例等——非以辨病、证、命名。 2.涉及治疗的均以“辨××病脉证并治”命 名。
六经

一、历代对“六经”实质的不同认识中医学中将疾病分属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进行辨证论治的方行,习称“六经辨证”。
张仲景的《伤寒论》全面采用六经分证,树立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光辉典范,对中医学的发展””生了极大影响。
但是,也由此引起了对”六经”实质的许多争议,至今未有定伦。
北宋·朱肽在其《活人书》中首列经络图,专从足六经的循行分布及生理特点来分析六经病机,为六经经络说。
经络说虽被后世许多医家所信奉,但也有不少医家认为六经并非经络而对经络说大张挞伐。
非经络论者中,又有各种不同见解。
明·方有执认为“六经者,犹儒家六经之经,犹言部也。
…天下之大,事物之众,六部尽之矣:人身之有,百级之多,六经尽之矣。
”(《伤寒论条辨·图说》)“六经各一经络藏府”(《伤寒论条辨·后序》)方氏为并藏府经络而论大经又以藏府为主者。
清·柯琴用“周礼分六官”来比喻六经,看法略同于方氏,但柯氏不以藏府而以地面经界为说,渭一仲景之六经,是经界主经,而非经络之经。
”(《伤寒论翼·六经正义》)清·张志聪以六气阐发六经,云“此皆论六气之化木子司天在泉五运六气之旨,未尝论及手足之经脉”(《伤寒论集注·伤寒论本义》)创六经气化之说。
它如宋·许叔微之八纲说,清·程应旅之形层说,近贤陆渊雷氏之阶段说,章次公等之症候群说,时振声等之阴阳消长研等。
不能尽举。
以上各种意见虽各有所见,不谓无据,但反对石也都能从相反角度提出质疑,可见各家看法都还不够全面,解释有欠圆满。
讨论六经实质,关键在“三阴三阳”。
一般认为,三阴三阳是阴阳的再分。
事物由阴阳两仪各生太少(太阴、少阴,太阳、少阳)而为四象,进而又化分出非太非少的阳明和厥阴,形成三阴三阳。
原始的三阴三阳也许如此,但太阳是阳之最,为何位北主冬配寒水?太阴为阴之极,为何位西南而主长夏湿士?太阳主表,为何不入肺卫而入膀阶凡此种种问题,都不是原始的阴阳再分概念所能解释。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白话全解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白话全解一、概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书主要论述了伤寒和杂病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二、六经辨证《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即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和表现,将疾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厥阴病和少阴病六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不同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通过辨析疾病的六经归属,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为治疗提供依据。
三、脉法《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论述了脉法的运用,包括脉象的分类、主病和鉴别等。
张仲景认为,脉象的变化是疾病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切脉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和程度,从而为治疗提供指导。
四、病治原则《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张仲景认为,人体内部的正气与邪气相互作用,如果邪气胜过正气,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人体恢复阴阳平衡。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发汗、吐、下、和等四种方法,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病情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五、方剂《伤寒杂病论》中收录了许多经典的方剂,如小柴胡汤、大承气汤、桂枝汤等。
这些方剂都是经过临床实践验证的有效方剂,对于治疗各种疾病具有显著的效果。
同时,《伤寒杂病论》中还详细介绍了方剂的组成、用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
六、用药原则《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药性平和”的用药原则。
张仲景认为,用药应当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使用过于峻猛的药物,以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同时,药物的使用应当适度,不得过量或不足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此外,《伤寒杂病论》中还介绍了药物的炮制、配伍等方面的知识。
七、预防与养生《伤寒杂病论》中强调了预防和养生的重要性。
张仲景认为,预防疾病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加强锻炼和保健,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仲景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经辩证
哲眼看中医医统三才而立论,医道才能得其全。易曰:
“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
天地不外阴阳,阴阳不离五行,日月为易道阴阳,阴阳者,
天地之大本也。一阴一阳之谓道,三阴三阳之谓人。人禀天
地,命属阴阳,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人分阴阳,男女有别,
老少各异。《礼记》有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三世者,《伏
羲八卦》,《神农本草》,《黄帝内外经》是也。为医者,上顺
天和,以疗人患,非通三才之道,得往圣之心者不能医国及
人。治医首先要识人,试观人身,鼻之下曰人中,自此而上,
耳 目 鼻皆偶,自此而下,口与二阴皆奇,三偶为阴,为坤,
为地,三奇为阳,为乾,为天,地天合成一泰卦也。泰者,
太也,太也者,大也,天为一大,太为大一,一即天一生水
之一,一,水也,坎也,肾也,气也,数也。泰,上从大,
下从水,水即一也,一是水,土下皆水,水是气,所以能载
十,故从十从一而为土,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死,一方水
土养一方人,再推而广之,人中之后为督,为诸阳之会,人
中之前为任,为诸阴之海,偶窍开阳位,奇窍开阴位,阳之
用在阴,阴之用在阳也。故耳 目 鼻主精 气 神,为五脏之
用,口二阴主传送出入,为六腑之用。阳奇,故耳目鼻聚于
一,阴偶,故大小二便与口分为二,五脏属阴,而精气神无
形,乃为先天之阳,自内而出,六腑属阳,而水谷有形,乃
后天之阴,自外而入。观先后阴阳之用,而水火互藏之妙昭
昭矣。医家之术,神仙之道,天地之运,思过半矣。龙马以
河图启瑞,神龟以洛书效珍,剖混沌之先机,昭乾坤之大法,
方以类聚,人以群分,河洛生成变化之道,圣人先知而不讲,
百姓日用而不知,世道衰微,天机隐秘,故不通造化之妙,
焉知仲景之旨,只有穷宇宙人生造化之秘,方可明白仲景学
说之真谛。乾为天,为圆,为阳,为父,坤为地,为方,为
阴,为母。人禀天地,命受父母,合父母之精,以生人之身,
精即人之命根也。乾三阳,坤三阴,三阳为父,三阴为母,
三阳三阴者人也。三阳从地生,三阴从天长,天地之道,不
离乎五太,太者,泰也。三阳开泰,五太者,有太易,太初,
太始,太素,太极。太易者,清浊未分也。太初者阴阳之初
也,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天地之本也,
质之始也,本立道生。太极者,万物之极也。否极泰来,阳
极阴生,阴极阳生,物极则反,极者,终也。终而复始。太
极者,气形质之本也。无极而有极也,自无归有,有必归无。
无能生有,有无相生,无有尽时。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
曰混沦。混沦者,万物混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
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状,易变而为一,一变而
为二,二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
一,一者形变之始也。太素者,本于五太,五太者即五行,
五行即五太也,五行者阴阳也。阴阳则一,极而必反,终而
复始,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之妙。阴
为阳母。阳为阴父,故阳生于子,阴生于午,阳根于阴,阴
根于阳。河图十月怀胎先天生成无为自然之道也,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
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盖奇偶之数,而
以为类分。一 三 五 七 九天数之中五,二 四 六 八 十地
数之中六,天五地六合成十一,五脏六腑之数也。 奇数属
阳,天之象也,偶数属阴,地之象也。天一者,坎也,肾也,
冬至也,地六者,乾也,大肠也,立冬也,天一地六交而生
一六阳明水,地二者,坤也,胃也,立秋也,天七者,兑也,
肺也,秋分也,地二天七交而生二七太阴火。天三者,震也,
肝也,心包也,春分也,地八者,艮也,膀胱也,小肠也,
立春也,天三地八交而生三八太阳木,地四者,巽也,胆也,
三焦也,立夏也,天九者,离也,心也,夏至也,地四天九
交而生四九少阳金。天五者,不配卦,中也,脾也,地十者,
物极必反,十变为一,终而复始,天五地十交于中而生五十
少阴土。以此类推,六二阳明金,七三厥阴木,八四太阳水,
九五少阴土,此阴阳交合生成变化之道也。春秋二分阴阳离,
厥阴也。冬夏二至阴阳合,少阴也。三阳三阴将人身分为三
部六病九脏腑,各有所主。太阳为表为后,司人身之背,主
一身之表,少阳厥阴为半在里半在外(半表半里),司人身
之左右两侧,少阳司左,厥阴司右,左半身不遂者,病在少
阳,右半身不遂者,病在厥阴。太阴少阴阳明主里,司人身
之前,阳明主面,治面独取阳明。寒热虚实尽在其中。
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五行者,金
木 水 火 土,五常者,仁 义 礼 智 信。人受生于胞胎之
中,三元养育,九气结形,九月神布,气满能声,十月神具,
九天称庆。九气者,1/6水2/7火 3/8木 4/9金 5/10土 6/2
金7/3木 8/4水 9/5土,人禀天地,命属阴阳,天之气,地
之质,合而成人,故人有气质也。受一天之气而生者,男1/6
阳明之人也,女1/5少阴之人也,受二天之气而生者,男2/7
太阴之人也,女2/6阳明之人也。受三天之气而生者,男3/8
太阳之人也,女3/7厥阴之人也。受四天之气而生者,男4/9
少阳之人也,女4/8太阳之人也。受五天之气而生者,男5/1
少阴之人也,女5/9少阴之人也。受六天之气而生者,男6/2
阳明之人也,女6/1阳明之人也。受七天之气而生者,男7/3
厥阴之人也,女7/2太阴之人也。受八天之气而生者,男8/4
太阳之人也,女8/3太阳之人也。受九天之气而生者,男9/5
少阴之人也,女9/4少阳之人也。故人有阴阳九型十八种气
质分型,有比较才有鉴别,分类比较思想是仲景撰著《伤寒
杂病论》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它无不影响着疾病的产生和
预后,是对三阳三阴六病生成演化规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物生谓之化,河图是也,物极谓之变,洛书是也,河洛生成
变化之道,即是人之九变十化气数图是也。观先后天之生成
变化,即可知病证之转归,故曰:先天生成病,后天变化证,
观其病证,知犯何逆,随病证而治之。 《伤寒论》自问世
以来,围绕着三阳三阴所谓的六经实质问题出现了百家争鸣
的局面,出现了不同的派别和不同的争议,归纳起来有几十
种之多,前贤各家学说,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阐述和发
挥,但都具有片面性,没有道出它的实质。其实归根到底《伤
寒论》反映的精神实质就是古之最重要的气数学说。六病反
映的就是人生的气数发展演化规律,其疾病的产生和演化遵
循着固定的路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疾病
的发生发展呈动态性,有序性,不可逆性在逐渐变化,按九
变十化的生命演化规律在运动变化,医者在明白疾病的传变
规律基础上就可以有效的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不治已病
治未病,这才是《伤寒论》的精神实质和灵魂。 《伤寒论》
三阳三阴六病实质研究是《伤寒论》研究的重要问题,正如
恽铁樵所说:“《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是六经,而第一难解
之处亦为六经,凡读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
不于此致力”。围绕三阳三阴六病实质,历代注家之说归纳起
来有几十种之多,一:脏腑说 二:经络说 三:气化说 四:
地面说 五:六部说 六:形层说 七:三焦说 八:阶段说 九:
病理层次说 十:阴阳胜负说十一:八纲说 十二:证候抽象
说 十三:症群说 十四:综合体说 十五:治法说 十六:六
界说 十七:六病说 十八:环节说 十九:时空说 二十:阴
阳离合说 二十一:周易太极说 二十二:体质说 二十三:
系统说 二十四:集论说等四十多种学说。 《伤寒论》本来
是部辩病证而论治之道的书,可是长期以来被注家曲解为“六
经辨证”,这一错误提法至今影响医坛,不知误导了多少学人,
特别是一个“经”字的提法使人很容易与经络学说的“六经”联
系到一起,从而模糊了《伤寒论》的本来面目,缩小了人们
的视野,拘紧了人们的思路。用经络学说的六经解释《伤寒
论》完全是错误的。以伤寒为例,《黄帝外经》云:“伤寒者,
冬月感寒 ,邪入营卫,由腑而传于脏也”。用气数图表示即
8/4传7/3,太阳病8/4伤寒由表入半表半里厥阴7/3,太阳
8/4为表为实,其脏腑定位都是腑,半表半里厥阴7/3为虚,
其脏腑定位都是脏,其中肝3属营血,肺7属卫气,何曾有
经络的概念,经络只不过是三阳三阴六病脏腑间病邪传变过
程中气血运行的通道和联系,脏腑有形,经络无形,明乎此,
则《伤寒论》的所谓“六经辨证”要改为“六病辨证”才符合仲景
的理论思路,“六经”这一名词必须弃去,还《伤寒论》的本
来面目,只有这样仲景书始可读,三阳三阴六病实质始可明,
学者宜深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