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比较法运用

合集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的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的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的作用比较教学法,就其深层意义,是指研究“多种成果,都是从一定角度,向人们提供比较丰富的教育信息、评价、看法和建议”,简而言之,即指学生选择相近、相似、相同的阅读材料,进展比较阅读、鉴赏和写作训练。

学生掌握比较法,就可以到达不教而自能读书、鉴赏和作文的素质。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根底,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俗话也说:“有比较,有鉴别,才有提高”,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往往收效甚大。

论语说:“学而时习之。

”人在青少年时期,易学易忘,因此,学生学习过的课文、知识点,如果不复习,很快就会淡忘了,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复习”只是在考试、测验的前夕才有这个意念,因此,平时开篇导入,老师的牵动、带引是必要的,虽然堂上只有短暂的四十分钟,但只要教师控制得好,复习旧课和讲授新课都会相得益彰,尤其是比较阅读,它能扩大课堂的容量。

如在学习《沁园春雪》的时候,让大家复习《江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先找出写雪的句子,再从写作背景、文章主旨进展比较。

《江雪》中勾画了一个洁、静、寒凉的画面,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颂,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一切景语皆情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情景交融,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愁”表达了作者的心情,而《沁园春雪》那么洋溢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及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凌魂壮志和豪迈情怀。

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既复习了旧课,又有效地传授新课,增大了课堂的容量。

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究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作者:张文平来源:《学子》2017年第08期摘要:如何优化语文教学?笔者的实践体会是——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比较法。

为此本文联系课文教学,列举散文、小说、说明文等文体的教例,试谈如何在不同类型课文中进行比较阅读教学。

关键词:比较法;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在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中,巧妙运用比较的方法是最佳的教学手段。

因为它不但能使学生对所学文章有较深入的理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笔者现试以下列三种文体来加以例谈。

一、比较法在散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春》是朱自清早期作品,在教学这篇散文时,我拿他的中期作品《威尼斯》进行比较阅读。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发现二者的相同点:1.笔墨精细。

在《春》中,作者抓住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

如写春草,作者用“小”“嫩嫩的”“绿绿的”“偷偷的”“钻”等词语,细腻贴切地再现了春草的长势、情态和特征。

在《威尼斯》文中,笔墨同样精细,尤其是用精确的数据“四百八十条,三百七十八座”等介绍了水城的不同风貌。

2.结构精美。

《春》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描绘了五幅图画,从整体到局部,从春草到春风、春雨,由景到人,安排严谨,层次分明。

前四幅作为第五幅的铺垫和衬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主题。

《威尼斯》一文,结构同样精美。

开头两节介绍威尼斯的风貌,最后一节讲威尼斯的工艺品,中间六节写景状物,均以圣马克广场为观察点,显得有条不紊,使读者领略到水城的优美、历史的悠久。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还发现了其不同点,即两者表达的情感不同。

《春》是朱自清的早期作品,主张任其自然,满腔的热情在文中得以体现,抒发了自己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而《威尼斯》一文是其中期的作品,作者着意收敛,主张“无我”。

《威尼斯》一文中作者的情感比较平淡,感染力不强。

这样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更加体会到情感是艺术的根本特征。

学生对课本所学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由原来的理解性阅读变为创造性阅读,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同中辨异 异中求同——在比较中分析理解课文

同中辨异 异中求同——在比较中分析理解课文
同 中辨异
一 一
异 中 求 同
在 比较 中分析理解课 文
◎王献春
比较 是 人类 思维 的基 本 方 式, 也 是创 造 性 思维 的 重 略文章的艺术特色 ,我们运用 比较法教学是必要 的。 要方 法 。在 中学语文 教学 中,运用 比较 的方法 ,不仅使学 生学起来有 条不紊 ,思路清 晰,印象深 刻 ,而且 能使学 生


在 比较 qil 学 生 的 逻辑 思维 能 力  ̄) l 练
语法教学 ,学生常常感到枯燥乏味 ,教师在语法 教学
把握 重点 ,加深理解 ,增强记 忆 ,利 于培养学 生的辨析 能 中若 采用 同中辨异 的比较法 ,往往 能调动学 生的学 习积极 力 ,开拓学 生的创造性 思维 。应 该说 ,比较法在语 文教学 性 ,使学生乐 于思考 ,在 比较 中准确把 握知识 ,从而收到 中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 的方法。
较好 的学 习效 果。 同中辨 异即求 同法 ,就是通过 对 同类教
比较法教 学 “ 着力 点 ”应放 在学生 方面 ,以提 高学 习 材 ,同类题材 文章 的比较 分析 ,辨 别他 们 的异 ,体会选材 效 果为最 终 目的 ,要 把教与学 和谐地统 一起来 。由于作家 谋篇 的变化之妙 。例如 , 《 捕蛇者 说》 , 《 马说》这两篇 思想 素质 、文 化修养 的不 同,在 文章 中表现 出来 的思想 内 课文都 是属于 “ ”这类文 体 ,相 同题 材的文章 ,在写作 说 容和 艺术特色 是不相 同的 。为 能把握文章 的思想特 征 ,领 手法 与内容上有 哪些不 同呢? 《 捕蛇者 说》是先 叙事后议
诗 中明 晰 的韵脚 ,分 明 的色 彩 ,细 腻 的情 致通 过 诵
读都 能让学生 较好地 掌握 。并且 诗 中大量运 用色彩对 比,

试论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法”的巧妙应用

试论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法”的巧妙应用
第 4卷 (0 0 ) 21年
第 1 5期 第 6 — 0页 9 7
中 学 课 程 辅 导 ・ 学 研 究 教
S c d r c o r iu mu Co c i Te c i g Re e r h e on a y S ho lCu rc l a hng・ a h n s a c
这 样 的一 幅 精彩 白描 图 画和 景 致 当 中 , 你感 受 到 作 者 怎 样 的情 感 世 界 呢 ? 学 生会 又 一 次结 合 全 文 , 至 结 合作 ” 甚 者 生 平 、 作 本 文 的背 景来 进 行 更深 入 的 思考 。 样 , 写 这 作 者 的 写作 意 图 、 文采 与 情境 的独 特 意蕴 等 难点 问题 就 会 很 顺 利地 突破 了 ! 二 、通 过相 同或 相 近 文体 的两 篇 文 章 的 比较 , 受 感 不 同 的经 典 文章 的不 同意蕴 1 经 常性 地选 择一 些 相 同体 裁 或相 近文 体 的文章 进 . 行 比较阅读 , 肯定 能 高效地 提 高学 生 的阅读 训 练能 力 ; 同 时. 还能 学 习到 风 格各 异 的语 言表 现 风格 。 例如 , 《 在 爱莲 说 》 《 和 陋室 铭》 基本 教 学 任务 完 成 之 后 . 引导 学 生 进行 “ 中求 异 ” “ 中求 同” 比较 品 可 同 和 异 的 读 , 两文 的表达方 式 、 从 表现 主题 、 文体特 征等 多角度进 行 比较 . 可 以把 两篇 短文 的理 解 和领悟 引 导 向更深 入 。 这 同中求 异 : ) ( 从表 达 方式 上 看 , 1 两文 都 是 集 描 写 、 抒 情 、 论 于 一体 , 《 议 但 爱莲 说 》以下 简 称 “ 者 ”对 “ ” ( 前 ) 莲 进 行 的是人 格 化 的描写 . 写 出 了“ ” 描 莲 的高 洁 、 质朴 、 正直 、 馨 香 、 纯 与 高贵 , “ ” 为一 种 高 贵 品质 的 象 征 , 清 使 莲 成 在 作 者表 明 自己 “ 莲 ” 爱 的议 论 中 , 透 字里 行 间的 是其 高 浸 尚的 情 操 。 《 室 铭》 以下 简称 “ 者 ”是通 过 具 体 描 而 陋 ( 后 ) 写 “ 室 ” 静 、 致 的 环 境 和室 主 人高 雅 的情 趣 , 陋 恬 雅 表达

也谈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

也谈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

也谈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作者:蒋镇一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12期“比较”是思维过程的重要一环,是“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是从“分析与综合”到“抽象与概括”的桥梁。

它可以使人对事物的认识更精确。

近几年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百花竞妍,各放异彩,“比较教学”的运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比较教学”天广地阔,大有可为。

一、从可比的范围来说,既可作中外比较,也可作历史比较,还可作艺类比较(一)中外比较又称国别比较,是从地域上进行“横比”。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这种可比较的课文不在少数。

如鲁迅先生写《狂人日记》,显然受到果戈理同名小说的影响,曹禺的《雷雨》中也不难发现易卜生社会问题剧(如《玩偶之家》)的痕迹。

这样的比较被称为“影响研究”。

又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和《母亲》中的尼洛芙娜,虽同是劳动妇女,同处于二十世纪初叶,但一个受封建礼教毒害,被榨干血汗后,带着对地狱的恐惧悲惨死去;一个在儿子的影响下觉醒,成长为坚强的革命战士。

两相比较,自然可以看出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也进一步认识到改造当时落后的中国社会的必要性。

(二)历史比较亦称古今比较或渊源比较,是从时间上进行“纵比”。

这种比较的范围很广阔。

如同是中国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封建社会的窦娥,含冤被杀,至死不屈;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祥林嫂劳苦一生,死而迷惘;鲁侍萍则忍辱含愤,强咽泪水,她们性格迥异。

同是外国的资产阶级妇女,处于上升时期的鲍西亚(《威尼斯商人》)聪慧过人;而处于没落阶段的欧也妮母女(《守财奴》)则恬退隐忍。

在这些今昔比较中,学生自然可以体味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艺类比较艺类比较是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

如我们常说杨朔的散文有诗的意境,称孙犁的小说为“诗体小说”,《阿Q正传》中含有喜剧的成分,《祝福》则完全是悲剧的格调等等。

还可以拿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类别作比较。

此外,有些文章的结构可与建筑艺术比美,有些形象的刻画则和雕塑作品无异,等等。

《大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大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 如果把这些内容联系 起来, 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丰富的知识面 。这样便可 开阔、 丰富学生的眼界, 提高他们的阅读审美水平 。 在教学 中如何才能使学生既掌握每篇文章独具
的特 色 , 又根 据 其 内在联 系学 到 较 完整 、 系统 的 知 较

同体 比 较
教 学效 果 一教师 的专 业 知 识 ×教学方 法 。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名言 : “ 我们的目的在于寻找一种教学方法 , 使得教师因此
可 以少 教 , 但是 学 生可 以多学 … … 。[ ”2 3
识的 。 鲁迅先生曾经高度赞扬过 比较法 ; “ 这确是极有
益 处 的学 习方 法 。并认 为 “ 师 愈 会 比较 , 愈 有益 ” 教 就
)男 。 , 广西陆川县人 , 桂林师 范高等 专科学校教育与管理系讲师 . 主要研究方 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维普资讯
李 良虎
《 大学语文 》 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20 年 3 06 月
思想感情 , 有利于开拓学生 的多向思维。 如梅花, 在中
Vo . ONo 1 12 .
《 大学语文 》 教学 中 比较法 的运用
李 良虎
(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与管理 系, 广西 桂林 510) 402
[ 摘
要 ] 在《 学语 文》 大 教学 中引进 比较 法, 通过对 古今 中外作 品不 同体 裁、 题材 、 表现形 式、 格 风
流派乃至不 同学科 的比较 , 以丰 富学生 的知识 面, 可 活跃 学生 的思维 , 高学 生的审美 情趣 。 提 [ 关键词 ] 大 学语文 } 比较法 } 学 教
维普资讯
20 0 6年 3月

结合具体案例

结合具体案例

结合具体案例,谈谈课堂教学时如何运用比较阅读的阅读教学每一课时有每一课时的教学任务。

作为教师,不必一定追求课时的完整性,但我们的教学设计一定要遵循阅读教学的内在规律,要恰当的安排课时任务。

一般来说,第二课时要求学生要进行深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向文章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整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教学策略。

那么,在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怎样恰当地运用比较的方法呢?我们应如何充分发挥比较法的作用呢?一、一般来说,同一单元内的几篇课文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又有相对的“个性”,通过比较了解它们的异同,对于整体把握教材,单元训练重点没有明示,比较阅读就更有实用价值了。

例如,四年级人教版下册课文中第八单元都是神话故事类,目的就是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自觉阅读课外书,四篇课文中在体裁上又有一些不同,《寓言两则》通过两篇短小的寓言故事引出启发;《文成公主进藏》是一篇民间故事,将历史故事与神话色彩相结合;《普罗米修斯》是一篇希腊神话,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渔夫的故事》是一篇民间故事。

通过阅读比较,就能够很明显的发现不同体裁的不同特点有助于学生掌握本单元主题和要求。

单元内课文的比较阅读,可使教师深入把握课文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写人文章是高年级学生接触比较多的,但学生容易对人物形成一些概念化、程式化的认识,评价人物爱用一些套话、大话,这就要求教师对人物特点的把握要具体、准确、到位。

例如《将相和》《晏子使楚》中的晏子与蔺相如,在与强国的交往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智,是否都能用“机智”一词来概括两人的特点呢?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发现,同是“机智”,二者的表现方式却不同:与强秦相比,赵国又小又弱,蔺相如要维护赵国的尊严、利益,危急中只能以命相拼,他的机智是与勇敢无畏结合在一起的;齐楚两国是大国,晏子为了不辱使命,虽也以退为进、语带双关地回击楚王,但始终有礼、有力、有节,他的机智表现在敏锐缜密的思维、高超的语言技巧上。

运用比较法进行语文教学之我见

运用比较法进行语文教学之我见

运用比较法进行语文教学之我见作者:蔡兆林来源:《教师·理论研究》2009年第04期摘要:本文运用比较法分析课文,结合实例阐述语文知识综合训练,讲授语文常识,令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比较法;运用;语文教学比较,也可称对比,即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辨别异同。

比较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我们运用比较法进行语文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令学生遵循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一、运用比较法分析课文教育心理学的思维过程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思维活动,分析和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础,比较是在分析和综合基础上进行的。

”因此,我们分析课文时,可以运用比较法,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如指导学生分析《变色龙》时,先让学生找出警官奥楚蔑洛夫对狗咬人事件的“判决”的有关语句,然后我把这些语句归纳,画出变化的曲线图,把对“案犯”小猎狗与“原告”赫留金的判决进行对比。

同是狗咬人事件,而奥楚蔑洛夫“断案”的结果却善变,“异”的原因何在,其“根本依据”是估计小猎狗的主人是谁,他的态度是随着小猎狗主人变化而变化。

通过对比,学生不难理解奥楚蔑洛夫是一个见风使舵、狡诈善变、欺下媚上的人物,其“变色龙”的卑污灵魂也随着披露出来。

运用比较法分析课文,使学生对文章主旨的领会较深刻。

因为任何客观事物总是包含着相互矛盾的对立面。

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对比鲜明,能帮助学生迅速地抓住特征,体会全文的中心思想,同时也防止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出现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二、运用比较法进行综合训练我们提倡的教学讲究效率,注重素质教育。

语文课教学,需要阶段性的总结和考前复习。

所需时间短,学习内容多,这就必须要进行综合训练。

如指导学生复习立论性的文章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感知下面各篇文章的论点和论证方法:《谈骨气》《事事关心》《说谦虚》《怀疑与学问》《要认真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的实用范围
极为广泛,在文学、法学、政治、经济等领域中早就普遍广泛地运
用了。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发现有创造。笔者以为在
我们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妨也可以尝试运用比较法。
由于作家思想素质、文化修养的不同,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
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是不相同的。为能把握文章的思想特征,领略文
章的艺术特色,我们运用比较法教学是必要的。
再从完成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上看,运用比较法教学也是必要
的。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
是结果。”所以,语文教学在完成“授业”任务的同时还要提高学
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运用比较法教学,
可使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思路宽广,能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
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途
径和方法。
一、文章标题的比较法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纲。它分三大类:①限定文章表现的范围;
②点明文章的中心;③确定文章的表现形式。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
把握文章的“纲”,教会学生审题,将一些典型的标题作比较分析,
能让学生领会作者命题的严密性。如:我在教《春》、《济南的冬天》、
《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这四篇文章时,就将这一组题目作了
比较教学,让学生一起参与讨论,使学生明确下列问题:①四篇文
章的题目都揭示了时令(春、冬、夏、秋);②四篇文章的标题都
揭示基本的表现手法——绘景抒情为主;③四篇文章的标题都在时
间和空间上作了规定;《春》的时间和空间最大,从时间上看,可
以从初春写到暮春,从空间上看可写整个大地;《济南的冬天》,从
时间上看,可从初冬写到深冬,而空间上,只能写山东济南市;《海
滨仲夏夜》,从时间上看仅限于仲夏的夜晚,而空间上看只限于海
滨;《香山红叶》,时间限定为秋天,空间限为北京香山,且主要的
表现对象应为“红叶”。
二、同单元课文的比较法教学
课文的单元组合,是由专家精心设计的。同单元的课文一般体
裁是相同的。有的在内容上是同类的。将单元里的课文进行比较,
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故宫博物院》、《雄伟的人
民大会堂》,这两篇均属课内自读课,我就先引导学生阅读这两篇
课文的“自读提示”,然后辅导学生根据“提示”设计一个对比表
格,内容有:“事物特征”、“说明重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等,上课时只抓住说明的重点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了故宫、大会
堂这两建筑群的不同性质,而且只用了一教时的时间,解决了原两
教时才能解决的问题。
三、思想内容的比较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文道结合”是语文教师必须遵循的教
学原则。实践证明运用比较法教学还能强化课文的思想内容。如在
教学《短文两篇陋室铭》一文时,指导学生与陆游《十一月四日风
雨大作》进行比较,组织学生反复进行议论有关刘禹锡提出的“德
馨”问题,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清廉固然要,但要以“国”为
重,要居安思危,不能只安贫乐道。也明确了:不同时代,德的标
准是不同的,当今我们提倡的是共产主义道德规范。
四、课文与学生习作的比较教学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
“写”的能力尤为重要,因为作文是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在
教学中,努力做到教学为写作服务,将课文与学生的习作进行比较。
如:写人记事的作文,小学里就开始了,可相当一部分初中生还是
写不好,常是轻描淡写,几笔带过,不具体,欠生动,枯燥得很。
针对学生这一情况,我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抓住“冬
天雪地捕鸟”这一节,与学生的一篇没有具体描写的作文进行比较
教学。通过逐句比较,学生们认识到:课文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
者挑选了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将捕鸟的过程中人物所表现出
来的焦急等待心理、专心致志的神态、详细准备的动作具体形象地
展现出来了。通过比较,学生受到很大启迪。
五、文章结构的比较教学
结构是文章内容的表现形式,采用什么结构,要取决于文章内
容。一个完美的艺术结构,是最能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而且是
最能引人入胜的。我在教学中,对结构精巧的文章常常爱不释手,
总要引导学生到精巧的艺术殿堂里去领略一番。如《驿路梨花》所
表现的内容是“学雷锋,做好事”。在教这篇文章时,我引导学生
将顺叙与倒叙两种结构形式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领略那完美
的艺术结构,明确作者这样安排结构的用意是使文章曲折、委婉、
悬念环生。
六、表现手法的比较教学
表现人物,可从正面来表现,也可以从侧面来表现。这两种表
现手法的艺术效果各有千秋。但作者在选择表现手法上不是随意
的,而是经过酌斟再三的。我在教学中,常常抓住一些典型的课文
进行比较法教学,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另外,还有句子和词语的比较教学等,其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比较法教学“着力点”应放在学生方面,以提高学习效果为最
终目的,要把教与学和谐地统一起来。教师在实施比较法教学应特
别注意坚持“参与式”教学。比较法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广泛参加之
上的,要为学生留有“教学空白”、“教学间隙”,让学生驰骋其间,
比较法教学就能达到优化程度。
运用“参与式”的比较法教学,能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的“单篇”、
“单向”性的授课模式,实行“综合”、“横向”性连贯比较,这就
有利于教师把握重点,突出文章精髓。而且,运用比较法有助于改
变学生学语文只学词语、分层次、归纳中心等呆板的模式,以及诸
如“划书”、“背诵”等机械学习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