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金融危机成因反思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合集下载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 ”
,
亚 国 家大 量 引 进外 资
,
,
大力 结 构 调 整 随 着 国 际 市场 的变化 东南 亚 国 家 的 出 口 出现 前所 未有 的 大 滑 坡 例
, 。
好 的教 育 8 岁以上 青年都能 1 上大 学 1 世 纪美 国 要普 及大学 2 教育 特别是企 业 非 常重 视 再教
。 , ,

出 口 产 品相 同 而存 在激 烈竞 争
, ,


着东 南亚 国 家 的 货 币 贬值 出 口 已 开始 扩大 去 年 泰 国 出 口 达 3 8 0 亿
1% 比 19 9 6 年 增 加 2 4 美元 预计 今 年泰 国 出 口 额 将达 到 4 4 亿
,
.

1996 8%
年的 8 2% 降至 1998 年的
,
质量 和 效 益 统 一 起 来
,
避免
,
开发 投 资 只 有
亿美元
,
仅 占泰
.
由于 大 量 新 建 房 屋 积 压
致使银
国 际投
特 别是认真解决
调 整产 业 结构
。 ,

,
.
,
2
.
但是 东 南 亚 金融危 机影 响波及全 球说 明 随着 经济全 球 化
, ,
4 %

,
进 程加 快
一个 国家 或地 区 的 金 融

中的定义 是指 建立 在知 识 的生 产 分配 和 使 用 ( 消 费 ) 之 上 的 经

,
危 机 可 以 引发全世 界 的金融 动荡 并 使 全球 经 济陷人 困境 这 次 东南 亚 金融 危机 对我 国 的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启示1. 介绍金融危机是指金融市场出现严重失序并引发较大规模经济衰退的情况。

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通常会对各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中国也不例外。

本文将探讨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启示。

2. 经济波动和失业率上升金融危机往往导致经济波动和失业率上升。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我国出现了经济下滑和失业问题。

当国内和外部市场收缩时,企业面临销售困难,许多企业不得不进行裁员以降低成本。

高失业率会造成购买力下降,进而影响整体经济增长。

3. 行业结构调整金融危机的冲击会迫使企业和政府进行行业结构调整。

在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鼓励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例如,在“十二五”期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此举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向消费驱动型和创新驱动型转变。

4. 加强金融监管金融危机的教训促使我国加强金融监管体系建设。

从金融监管法规的完善,到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各种措施都旨在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

同时,我国还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监管,以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5. 改革开放的深化金融危机引发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面对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我国加强了对外贸易的多元化布局,加大以新兴市场为重点的外贸合作力度,降低对某些特定市场的依赖。

同时,我国还大力推动自贸区建设,打造更加开放的贸易和投资环境。

6. 金融创新和风险管控金融危机加速了我国金融创新和风险管控的进程。

在金融危机过程中,许多金融工具的风险暴露以及金融业务的不规范操作成为引发危机的原因之一。

为了规避类似风险,我国金融机构加大了对金融衍生品等创新产品的监管和风险控制。

此外,我国还加强了对信贷风险的管理,从而提高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7. 加快转型和升级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国认识到经济转型和升级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出口和投资驱动为主导,但金融危机的影响使我国不得不思考如何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

亚洲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与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与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与启示亚洲金融危机是指1997年起爆发在东南亚地区的一系列金融危机。

该危机不仅对亚洲地区造成了重大冲击,也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本文将讨论亚洲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并从中得到的启示。

一、亚洲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1. 全球经济连锁反应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当时的国际金融市场陷入恐慌,造成了全球经济的连锁反应。

亚洲国家的货币贬值和股市崩盘引发了全球投资者的担忧,投资者纷纷撤资离开亚洲市场,导致了全球资本市场的大规模动荡。

2. 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暴露亚洲金融危机暴露了当时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脆弱性。

亚洲国家的金融体系普遍存在监管不完善、风险控制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同时,国际金融市场过于依赖短期资本流动,也使得整个体系容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

3. 对亚洲市场的信心动摇亚洲金融危机使得亚洲市场的信心受到严重动摇。

投资者对亚洲国家的经济前景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产生怀疑,导致资本撤离和投资减少。

这一现象不仅对亚洲国家的经济造成了冲击,也使得国际投资者对亚洲市场产生了负面印象。

二、亚洲金融危机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启示1. 加强监管和风险控制亚洲金融危机表明,国际金融市场需要加强监管和风险控制,以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

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完善风险管理制度,降低金融系统的脆弱性。

2. 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亚洲金融危机提醒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要注重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建立健全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效率,减少金融风险,稳定市场信心,对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多边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表明,国际金融市场应通过多边合作来应对金融危机。

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加强信息共享、政策协调,共同应对金融危机。

国际组织如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和强化。

4. 发展金融体系多元化亚洲金融危机还提醒各国要发展金融体系的多元化。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启示完整版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启示完整版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启示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国合生产控制室林勇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危机席卷泰国,泰铢贬值。

不久,这场危机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

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

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那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一: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金融大鳄”“一只假寐的老狼”是对这个金融怪才的称谓。

他曾说过,“在金融运作方面,说不上有道德还是无道德,这只是一种操作。

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

我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会按照已定的规则来玩这个游戏,我不会违反这些规则,所以我不觉得内疚或要负责任。

从亚洲金融危机这个事情来讲,我是否炒作对金融事件的发生不会起任何作用。

我不炒作它照样会发生。

我并不觉得炒外币、投机有什么不道德。

另一方面我遵守运作规则。

我尊重那些规则,关心这些规则。

作为一个有道德和关心它们的人,我希望确保这些规则,是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的,所以我主张改变某些规则。

我认为一些规则需要改进。

如果改进和改良影响到我自己的利益,我还是会支持它,因为需要改良的这个规则也许正是事件发生的原因。

”众所周知,索罗斯对泰铢的炒作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线。

他是一个绝对有实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过玩弄亚洲国家政权,来达到他获得巨额资本的目的显然是卑劣的。

二: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1949年,新中国成立预示者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

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有了危机感。

他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

这给亚洲一些国家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支持。

读《东南亚金融危机》有感

读《东南亚金融危机》有感

读《东南亚金融危机》有感文章名称:《东南亚金融危机》作者:李昱宏出版刊物:金融风暴周刊文章主要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以下几点:一,危机产生的背景:(1)世界经济发展的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2)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3)世界金融体系和金融秩序走向多元化。

二,产生原因: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一)直接触发因素包括:(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

(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

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

(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

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二)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

(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

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

(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

后果(1)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剧烈动荡以1998年3月底与1997年7月初的汇率比较。

各国股市都缩水三分之一以上。

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跌幅在10%~70%以上,受打击最大的是泰铢,印尼盾和新元,分别贬值39%、36%、72%和61%。

(2)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大批企业、金融机构破产和倒闭(3)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资本大量外逃据估计,印尼、马来西亚、韩国、泰国和菲律宾私人资本净流入由1996年的938亿美元转为1998年的净流出246亿美元,仅私人资本一项的资金逆转就超过1000亿美元。

我的收获及感想:通过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不少启示,如:如何防范金融风险今后也在我国金融业发展。

东南亚危机

东南亚危机

在亚洲金融风暴中,中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坚持人民币不贬值。 由于中国实行比较谨慎的金融政策和前几年采取了的一系列防范 金融风险的措施,在危机中未受到直接冲击,金融和经济继续保 持稳定。为缓解亚洲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政 策: 一、积极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亚洲有关国家的援助。1997年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安排的框架内并 通过双边渠道,向泰国等国提供总额超过40亿美元的援助。向印 尼等国提供了进出口信贷和紧急无偿药品援助。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制 约了全球经济的发展。由于美国、欧洲和日本是东南亚的主要贸 易伙伴和投资者,东南亚经济出现危机,对这些国家的影响是不 可以忽视的,但由于这些国家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程度不同,从 而使对他们的影响是不相同。日本在这场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受到 的影响最大,因为日本对东南亚各国的出口远远超出美国和欧洲 各国,由于各国货币贬值,东南亚各国的消费者减少了对日本的 消费品的需求,据统计,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财 政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了0.5。
二、内在基本性因素 (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 (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 过度,特别是敢于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 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 (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
三、世界经济因素 ( 1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 使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 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 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 等。 ( 2 )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 第三世界国家不利。
二、中国政府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从维护本地区稳定和 发展的大局出发,作出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承受了巨大 压力,付出了很大代价。此举对亚洲乃至世界金融、经济 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在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同时,中国政府采取努力扩大 内需(教育、医疗和地产),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保持 了国内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增长,对缓解亚洲经济紧张形势、 带动亚洲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南亚金融危机原因分析

东南亚金融危机原因分析

东南亚金融危机原因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危机于1997年7月从泰国开始,首先席卷东南亚各国,然后一路震荡殃及台湾、香港、韩国和日本,并最终从地区危机演化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该地区包括中国在内的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剖析历史、警示现在、防范未来,了解危机的原因有助于我们优化现有的金融体系,防止危机的发生。

东南亚金触危机的原因非常复杂,国际金融大鳄的狙击是导致危机发生的导火索,但之所以能成功狙击有东南亚金融制度、经济结构的内在原因,还有世界经济整体大环境的影响。

因此对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原因的分析首先将其归为三大类:直接因素、内在因素、世界经济因素。

一、直接因素1、乔治·索罗斯个人及一些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

美国大投机家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主要冲击的3个方面,股市、期市和汇市。

先在期市做多、汇市买进泰铢,再在股市大量吃进造成跟风,等股市升到外资机构都看空的时候再在期市反向做空同时大量抛售股票和泰铢造成恐慌性抛售。

此举造成泰铢大幅贬值,进而泰国货币危机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由此开始。

2、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目前活跃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这类资金在72 000亿美元以上。

国际炒家发现泰铢暴跌跟随进入炒作,进一步导致东南亚各国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一发不可收拾。

3、外汇政策不当。

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

4、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

而且在继续实行联系汇率制的同时,过早地开放了资本帐户。

5、外债规模过度,债务结构不合理。

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与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与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与启示1997年7月,泰国遭受外汇储备流失,引发了一场亚洲金融危机。

这场危机延伸到了整个东南亚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亚洲金融危机成为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印记,也给全球金融体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中提取出一些启示,为未来的维护金融稳定提供指导。

首先,亚洲金融危机告诉我们,金融泡沫的危害是难以避免的。

1990年代初,东亚国家放松了银行准入规定,促进了银行业迅速发展和扩大。

这种银行增长依靠着大量的外债和本土掏空,就是所谓的“泡沫经济”。

然而,外部市场波动的发生导致外债违约和资金外流,也就是泰国的储备金外流,其他国家也难以幸免。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资本外流对于利用大量的外部金融增长策略的国家而言是个巨大威胁,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注意。

其次,充分的市场信息和透明度是保护金融稳定的重要保证。

在危机中,大量外债的吸引和自由流动,往往是缺乏市场信息和透明度的结果。

如果市场参与者对政府政策、市场交易、企业财务等信息了解不足,就会失去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这也可能会让投机行为更具有风险性和挑战性。

因此,应建立信息透明度,以便有效地改善市场秩序,有助于探索并改进法律、监管和规制。

另外,政府应该充分了解市场动态和市场预期,以及对其影响进行防范和打击,防止不良风险和危机爆发。

第三,适当的金融监管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关键。

虽然放松了银行准入规定可以促进银行发展,但这也导致了银行风险的失控。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许多银行因授信不当、自营账户等因素而破产。

这一点清楚地表明了不合理的银行监管政策。

适当的银行监管制度和机构建立可以建立合理的风险控制机制,保障银行长期发展和金融系统的稳健。

最后,政策协调和国际合作是防范全球金融稳定风险的关键要素。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于亚洲各国货币形成了相互联系的关联结构,并每个国家之间的联动强度相当大。

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协调、合作和机制此刻变得尤其重要,可以缩小国别差异,减少全球金融不稳定性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8・东南亚金融危机成因反思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王跃武(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学部,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本文对东南亚金融危机进行回顾,从国际游资、金融领域、经济运行、发展战略等层面逐渐深入地进行分析,并

提示对我国现实情况的启示意义。[关键词]东南亚金融危机;创新理论;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288(2009)01-0068-04

[收稿日期]2008-11-21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课题“人力资源会计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跃武(1974-),男,湖南资兴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产权会计与竞争力财务等。

喜庆的事年年月月天天挂在嘴边,是人们好大喜功本性的流露;而灾难、触霉头的事则希望早日翻过去,甚至希望沉没在记忆之海,不再扰动痛苦的神经。然而健全、理性的个人或群体都不会忘记苦难,也不忌于反思所带来的痛苦。十年之后再来回顾那场东南亚金融危机,似乎也不太苛刻吧。

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形成过程泰国是这场危机的起源地与重灾区,作为东南亚经济及金融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其国民在1997年初的某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时发现其财富在外汇市场上大幅缩水了。危机是以国际金融资本的大规模撤离为导火线的,这些信奉“市场失效论”的“套利机会发现者与利用者”以动物般的敏锐“本能地”感到了泰铢贬值的趋势,并以“先行者”的姿态使这种趋势成为了显著的现实。危机的初期,泰国中央银行试图干预泰铢的下跌趋势,但其外汇储备应付国际金融资本的兑付尚且难以为继,更何况泰国广大国民也加入到了挤兑外汇以求保值的滚滚风潮中了呢?此时,泰国政府面临两难局面:要么放弃自由汇率制度,以行政强权压制挤兑浪潮,要么坚持既有的制度让泰铢自然地下跌。作为民选政府,同时身处自由开放的经济体系中,泰国政府选择了后者。这样,泰铢的下跌已无可阻避,这又导致了泰国的股市的大跌,人们的财富大幅度萎缩,消费景气惨淡,金融领域的危机涉及更基础的经济层面。然而这场危机还未结束,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密切相关性,以及人们恐慌性心理的瘟疫式蔓延,使这场危难迅速波及到该区的各个国家或地区,使之面临相同或相似的压力、局面或结果:汇率与股市大跌或靠“官汇”、“官股”勉力支持;人们财富大幅度缩水或在相当程度上以政府为综合载体承担;恐慌、怨恨、混乱的情绪又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动荡,政府首脑辞职或更换屡见报端,政权更迭甚至在印尼、菲律宾等国以剧烈的形式显现。这场危机的广泛性、深刻性与严重性至此才算露出峥嵘面目。

二、危机原因的层次性分析“病来如山倒”,在深重危机到来之际,人们只回顾躲避、发泄恐慌或愤怒的情绪,尚不及深究病理。当大病一场,在“病去如抽丝”卧于病榻时,才会在悲凉中痛定思痛推诊病因以便调理。起初,人们及受灾国政要把灾难归咎于国际金融炒家,视之为兴风作浪者或罪魁祸首,时任马来西亚首相的马哈蒂尔针对索罗斯的激昂指斥是这种情绪或思维的典型代表,他说:“货币买卖自由,已成为某位有钱人逼迫独立国家向他低头的政治武器,我们支持自由贸易,但这种自由已被滥用了,某人想为慈善出力,却导致穷人更穷,这表明他是通过抢劫穷人来证明他的爱心。”这番义正严词颇具煽动性,但却是推诿于人的做法。第一,包括索罗斯在内的国际金融投资家的投资活动是在相关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框架的管治下展开的,

第25卷第1期2009年1月Vol.25,No.1Jan.2009JOURNALOFJILINBUSINESSANDTECHNOLOGYCOLLEGE吉林工商学院学报・69・

也就是说他们的活动是合法的,否则所在国家或政府尽可用法律手段制裁他们。因此,尽管他们利用了相关法律制度中的漏洞掀起了巨澜,但仍不能视之为罪犯而“绳之以法”。第二,当国际金融资本流入东南亚各国或地区并使其股市红火、投资氛围大好、使其企业获得大量资金时,其政府应是乐观而欢迎的,这其实也是其“政绩”表现良好的重要推动因素;那么当它们撤离而使经济泡沫碎去时,就气急败坏地指斥其为罪首,这岂不是有“过河拆桥”或“此一时彼一时”的嫌疑吗?第三,按照辩证法的分析,凡事有内因、外因之分,国际金融资本的流动显然是外因,吸取教训规范对其管理是可以理解,但怎么能代替内因而成为首要因素呢?另外把这些投资家视之为怀有居心叵测的政治目的的言论更是“泛政治化”的冷战思维,他们关心的是政治对他们赚钱的影响,但对政治本身并没有那么纯粹而浓厚兴趣的。逐渐冷静后,人们开始反思自身或寻找“内因”。首先是集中在金融业本身,从资本结构入手,揭示了资本过度流动、负债比例过高、银行坏账过多、金融开放过度、金融管制过于放松等问题,把这次金融危机归因于过度信贷导致的泡沫经济的破碎。这确实是危机的直接原因,但金融危机从来不只是个简单的、局部的金融业的问题,它往往是多种经济问题显露、爆发所表现出的综合症状,这正如南洋理工大学邵氏基金讲座教授李正福博士“产业是根,金融是叶”的观点。他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仍必须建筑在工商、服务等产业之上,金融业才能健康发展起来。事实上,从1992年起,英磅、日元、墨西哥比索等都受到国际金融炒家的“利用”,出现了规模、程度不一的金融危机,但都较快地化解了。那么,当时对东南亚的经济有什么问题潜伏或显露着呢?根据熊彼特等人提出与发展的创新理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对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组合,可分为四个阶段:先驱者冒险成功的首创阶段—投资者涌入的蜂拥阶段—新旧组合并存的共存阶段—新组合取代旧的组合又未出现更新组合的停滞阶段。如果创新能够连续,则经济保持发展;反之,周期性经济波动就明显地发生,表现为经济停滞与萧条阶段的到来。经济全球化使创新阶段的周期性也表现出国际化的特点,东南亚的经济结构状态也鲜明地反映了这点,其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低成本地运用发达国家的创新成果包括中低端技术的转让及来料加工,低成本(包括土地、人工等)所蕴含的高额利润机会吸引了国际资本的流动,从而形成其繁荣的经济局面。但当创新陷入停滞阶段时,人工与资本都会出现边际生产力递减,从而使经济陷入停滞不前。在资本收益率下降的预期下,国际资本的撤离及其引致的金融危机也就不难理解了。此时,即使是外汇管制制度限制国际资本的流出,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停滞的困境,虽然可能延续金融“急症”的爆发,但“暗疾”的长期潜伏与侵蚀能否让决策与管理者及时发现病症并痛下处方呢?颇值得怀疑,因为到金融危机爆发前,这些经济肌体上的病症已存在多时了。事实上,东南亚经济增长模式是其发展战略选择的结果。而其发展战略却日益显露出严重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注重财富积累,而忽视竞争力提高李斯特曾有个深刻的论断,“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不知要重要多少倍”。[1]在当今竞争全球化的形势下,该论断可进一步引申为“竞争力远比生产能力重要”。东南亚受危机影响深重的各国或地区在危机爆发前就长期存在经常项目的巨额赤字,这说明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已不容乐观了,其表面原因是人工、土地等要素的成本上涨,深层原因还在其创新能力的缺乏,表现为:1.忽视技术进步,不愿承担创新风险。即使是日本,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基础研究投入也远远不足,东南亚各国或地区更是如此。这必然导致发展后劲的缺乏,导致在新兴产业如信息产业上的“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态势。2.经济结构调整迟钝缓慢。这主要表现在兼并浪潮中能否通过竞争能力要素的重组实现企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上。东南亚各国或地区往往注重于在兼并中实现了资产(财富)的膨胀,却在竞争力的提升上难见显著的变化。3.财富过于集中在房地产和股市上,这也说明其金融市场功能上的缺陷,缺乏充分的把资金引入产业的渠道或能力,这抑制了其产业竞争力的增强,比如巨富李嘉诚的和埔黄记是个庞大财团,但并不是个竞争力给人深刻印象的“强者”。这种状况也扭曲了金融市场,使证券市场充满投机,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使之蕴含较高的风险。(二)重视资金筹集,却忽视其集约使用东南亚各国或地区其实一直是有较高储蓄率的,这首先为传统的银行信贷提供了较充足的资金来源。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证券市场也逐渐发展起来,国际金融资本对这些新兴市场的浓厚兴趣刺激着其政府建设“金融中心”的宏伟愿景,而证券市场上的传奇故事又吸引着抱有“财富梦想”的民众对它孜孜以求,因而证券市场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这些都为这个新兴地区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充裕的资金支持。但是其资本市场的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软件特别是制度建设却远为滞后。这包括两方面:一是作为间接资本市场主要部分的银・70・

行信贷垄断程度较高,缺乏竞争活力,信奉“越大越好”的规模经营理念,这也使银行在信贷上患上较严重的“大公司病”,机构臃肿、机制僵化、缺乏创新精神,在信贷对象上“嫌贫爱富”、“嫌小爱大”,在贷放行业选择上偏好于成熟的行业、却缺乏对成长性行业的足够支持。另一方面是证券市场,特别是股市的发展偏重于筹资功能,而其更重要的功能—价值发现、判断与奖优罚劣的功能都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或被扭曲了,在交易规则如信息披露、集散与利用上,在股市收购的自由度与透明度上,在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上,在对中小企业的支持等方面,都与欧美发达国家或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使股市的投资功能受到较大的局限,使资源配置的效率大打折扣。资本市场发达程度的欠缺,使东南亚地区陷入依靠高储蓄、高投入来获得高增长的粗放增长模式,这显然是难以长期持续的,这使国际金融资本家对其投资收益难以保持长期的信心,因而国际金融资本的撤离是早晚的事,缺乏效率与效益支持的金融泡沫的破碎不难预期的。(三)强调生产模仿,却忽视产业创新东南亚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承接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而发展起来的,这可以从其接受的巨额国际直接投资得到佐证。应该说,东南亚各国或地区从主动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合理定位与发挥比较优势中获益匪浅,扩大了就业,分享了分工与贸易的利益,并促进了其国民经济的逐步繁荣。当然,在加入产业国际发展体系与过程中,也使其经济发展有了较强的“路径依赖性”[2](pathdependence),即对发达国家技术、投资、市场等的依赖。他们当然也想逐步改变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低端位势,也想从中分享到更多的利润份额,也想通过“模仿—创新”的模式发挥所谓的“后发优势”,赶超发达国家,改变其“打工仔”的地位。但是,模仿只能在中低端的产品、技术、管理、制度层面起到“知其然”的引进门槛的作用,但对于高、新、尖端层面的所谓“核心竞争力”要素,模仿是不可能代替自己身体力行的创新活动来引导其产业登堂入室的,正如Barney指出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就是其竞争对手无法复制其战略的优势”。[3]其实把这种模式发挥到极致的是日本,早在1980年代,美国出版了一本轰动一时的书《日本的阴谋》,其中反映了日本政企合谋,以仿造、剽窃、贿赂等手段获取美国技术,再以倾销、违约和限制进口等手段占领美国市场,从而击败了美国电视、半导体产业。此后,美国严格控制本国技术的外流,加强了对相关国家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压力,把日本在以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产业发展远远抛在后面。由此可以总结:光靠模仿、学着别人怎样造产品是没有长远发展潜力或后劲的,哪怕后来居上把产品做得更好。因此,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其实是其增长模式积累的弊端的一次结合性、集中性反映,其核心问题是其创新能力的缺乏使其产业竞争力逐步衰退,进而使其资本收益率难以得到可持续的支持基础。在这种状态下,金融的繁荣不过是“无本之叶”,其衰退是难以避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