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环境

旅游环境
旅游环境

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前言

随着人们闲暇时间和经济收入的增加,旅游成了一种日益普及的休闲方式,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已由原来的奢侈消费渐渐变成了大众消费。由于旅游需求量的急速膨胀,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旅游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尤其在旅游旺季,大多数旅游胜地人满为患,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如交通拥挤、设施损坏、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系统退化等。经合组织(OCED)1980年的报告指出:环境是旅游业重要的资金投入。因此,维护一个好的环境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旅游业是资源一环境依托型产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对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另一方面对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无良好的旅游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该国家和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旅游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旅游发展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以下三种关系,即相互独立的关系、相互依存和共生关系、相互矛盾和冲突关系。旅游发展初期,旅游只是少数人的活动,基本没有旅游设施建设,对环境只是轻微扰动。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也得以大规模地发展,相互独立的关系越来越不明显。为了长远地满足人类的多样化需求,我们应该追求旅游发展和环境的相互依存和共生关系,避免两者的相互矛盾和冲突关系。对于旅游发展和环境的相互依存和共生关系,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环境是旅游发展的前提,旅游发展对环境有巨大的依赖性;另一方面,旅游发展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对旅游环境产生的深刻的影响。

环境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高山大川、珍禽异兽,没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能给旅游者带来“新、奇、乐、美”感受的环境,就不能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发展是依附环境而得以实现的。如果旅游发展破坏了环境,那么就相当于破坏了旅游业的生存基础,这样必将两败俱伤。

相对来说,旅游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依存度较高,因为大多数的普通旅游者都喜爱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如崇山峻岭、飞瀑流泉、海滨沙滩、急流险滩,甚或飞禽走兽、鸟语花香。但如果这些景观一旦被破坏了,自然生态景观品质就

下降了,那么旅游者便无法从中获得满意的旅游体验,从而会导致旅游发展受阻,甚或停滞。据有关统计资料,德国旅游者中约有76%的人外出旅游是想在不受干扰的清洁、无污染的环境中度过无忧无虑的假期。当然,人文社会环境也是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周到的服务、良好的卫生、完善的设备、热情的居民,都会使旅游者产生愉悦感。

二、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在旅游活动开展的早期,旅游还是比较奢侈的消费,那时旅游人数少、规模小。强度低,对旅游地造成的破坏非常有限,大自然自身的循环净化能力可将其消化,旅游活动对景区环境的影响往往在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所以旅游业曾有过“无烟工业”的美誉。长期以来,人们也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更注重它的经济效益,相对忽略了旅游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现代旅游业是一个涉及众多要素的广泛的综合产业,由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及相关产业构成,还涉及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其对环境的影响,学术界已有定论:旅游业要污染环境。从本质上看,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与其他产业相比并无二致,只是由于旅游业对环境的破坏具有隐蔽性和延缓性,使得这个看起来当时对环境破坏最小的产业,却在不远的将来最有可能成为环境破坏的最大杀手。当然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也有积极的方面。主要体现在:(1)开展旅游有助于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等遗产。(2)旅游开发有助于当地环境的改善。(3)开展旅游有助于野生动物的保护。(4)旅游收人还会为旅游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支持。然而旅游对环境消极的影响更不容忽视,它阻碍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供给来看,旅游区的开发缺乏科学规划,是造成旅游环境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旅游开发没有科学规划,急功近利,简单模仿,盲目建设,不仅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而且使一些高品位、原生态的景观遭到破坏。有些旅游区虽然做了规划,但在实际开发时并未执行规划,结果旅游开发建设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破坏了旅游区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等;在经营中,旅游业与工业污染有共同之处,宾馆饭店、娱乐、交通等产业部门的服务会排放“三废”。二是从消费者来看,旅游者在流动和停留过程中会产生“民生污染”、乱踩乱踏、乱刻乱画、滥挖滥采、狩猎打鸟等破坏性行为;许多景区大量游客涌人会对生物、土壤、水体、大气、环卫、设施等产生破坏;人群集中造成大气污染、噪音污染、视觉污染、垃圾污染、社会污染,甚至会造成景物损耗、环境衰退、生态失调。三是对社会

文化的消极影响,过度开发的旅游往往造成异地文化冲击,使旅游地传统文化生存土壤改变,传统价值观不断被侵蚀和退化,造成民俗文化的同化、庸俗化、商品化:在传统民风、民俗被破坏的同时,大量伪民俗也应运而生。这类伪民俗或是改头换面,或是夸张造作,或是凭空杜撰,牵强附会,欺骗了旅游者的感情,对旅游地形象造成很恶劣的影响。

三、改善旅游对环境消极影响的对策

1、要树立牢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效率、社会公平与环境保护完整的统一,“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可持续发展旅游要求“在满足现有旅游者与地方社区居民需求的同时,保护与增强未来的发展机会”,其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社会、文化及人类生存环境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所以,旅游开发必须重视资源环境利用的永续性与社会的代内代际公平,在环保与旅游互动双赢的基础上,追求人与自然、文化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以期达到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地的三方共赢,最终实现资源的完整多样、游客的畅爽体验、社区的真正受益、投资商得到合理的回报。

2、要树立清醒的环境保护意识。优美的旅游环境,既能让人们深深沉浸于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也可使人陶冶情操、激发活力、点燃激情。要保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赢得优美的旅游环境,必须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即在保护中开发,以保护为前提,以保护为基础,适度开发,合理开发。面对体验经济、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如今的旅游者大多有较高的自身修养和知识素养,逐步进入了文化感知、绿色消费和生态体验层次。旅游者要增强公益意识和环保意识,强化维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崇尚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理念,追求永续消费、责任旅游、绿色旅游、适当旅游、品质旅游和生态旅游,通过消费绿色旅游产品来体现自己的生态环保意识;对于旅游区或目的地的开发、经营和管理,要紧跟时代,遵循环境伦理,崇尚绿色文明,保护生态环境,追求“天人合一”,将“3R”(减量化、可再生利用、可循环)思想贯穿到旅游业的各个方面。要以环境破坏最小,生态质量最好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宗旨与卖点,要建设环境友好型旅游目的地,让远离都市混沌喧嚣的旅游者,在回归到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深山、幽谷、田园的时候,能尽情地体味大自然所赐予的宁静与和谐。

3、旅游旺季时要采取控制分流的方法。控制旅游旺季景区的游客量,对游

客实施合理分流针对旅游旺季一些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的实际情况,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景点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游客进行疏导、分流或限制,如调整门票价格和限制游览人数。陕西旅游年票的发行也是一个很好的措施,既可以实惠的价格满足当地居民的旅游需求,又可以引导他们避开旅游旺季,给远道而来的外地游客提供更宽松舒适的旅游环境。对于缓解节假日旅游景区过热的尴尬局面,大众媒体也应有所作为,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不要轻易对非理性的旅游热推波助澜,而应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力,引导人们在节假日理性消费,采用多元化的适合自己的休闲方式,如朋友聚会、商场购物、电影院、音乐会、美术馆、图书馆、科技馆、茶楼、体育场等等,帮助对旅游者进行合理分流,避免节假日旅游景点拥挤不堪的局面。

4、采用先进的环境管理手段。要增大科技投入,让高新技术融入旅游业及环境的管理,提高旅游开发决策科学化和经营管理信息化程度。利用高科技及其新型材料、生态环保材料进行产品开发中的景区景点和设施设备建设,提供旅游从业人员消耗所需的绿色资源、环保清洁能源及其他物质产品,积极推行绿色消费;利用计算机技术、环保技术、“3s”技术做好景区资源调查、环境现状监控、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处理、灾害防治、景观建设等,实施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

5、健全环境管理的法规体系。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做好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力保证。旅游业是个关联性较强的产业,旅游活动开展涉及众多利益阶层的关系,确立和协调这些关系,除了通过市场机制和文化机制调控外,更需要法律机制、政策机制的约束。为此,我们要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和旅游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做到有法可依,实施依法管理,对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制定行为规范,对破坏行为实行强制性的干涉与惩罚。

总结

为了让更多的游客都能饱览风景旖旎的自然环境和奇妙绝伦、丰姿绰约的旅游资源,必须保护好旅游资源——自然环境不受污染,璀璨文化不受破坏,这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所以,在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注意抓好环境的保护工作,才能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保护旅游资源、创造优美的生活娱乐环境,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为发展旅游业的任务,而且也是为我们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生存生活条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