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

上海市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
上海市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

(修订稿)

一.导言

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

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现代传媒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应用,将为学生提供更为充足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是将信息技术融入所有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中,作为课程方案的宗旨,提出了要“依托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和数字化城市的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改善学习方式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因此,对全体学生进行信息科技教育是落实新课程方案的重要保障之一。上海市的中小学已经全面普及了信息科技课程和基本实现“校校通”,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被广泛引入学科教学之中,信息科技课程已经进行了多种思路的改革试验,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改革就是在上述背景和基础上进行的。

为了进一步发挥信息科技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中的作用,鼓励和规范信息科技课程中的各种有益的试验,努力吸收当今世界上信息科技教育的新理念,在信息科技课程的理念、体系、内容、实施等方面探索新的突破,构建具有国际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符合上海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全新的信息科技课程体系,特制订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

1.课程定位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是一门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为目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本载体,以学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懂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一起学为基本学习过程,融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于一体的重要的基础课程。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既承担着让中小学生了解、熟悉、掌握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任务,又承担着通过学习,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批判性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解决真实、开放问题能力的任务的能力,同时,它还承担为学生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载体的信息化学习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的任务。

学生通过对信息科技的学习、实践、应用和探究,要掌握信息科技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能够正确理解、正确选择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研究、交流的效率,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培养对信息科技和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的正确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2.课程理念

(1)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为主要目标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是培养青少年具有能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信息素养的主渠道,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要求:

第一,必要的信息科技知识、技能和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科技的基本知识和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对信息收集、处理、传输、表达的技能;根据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关的信息技术工具并有效地使用,对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所完成的作品进行有主见的正确评价等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运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即:理解信息科技的基本思维方式,正确理解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作用和原理,能合理选用信息技术,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批判性和创造性地思考,提出并分析问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和进行决策;能在信息化环境中主动探索、研究新知识和新技术,在实践和体验中建构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认知结构;能充分利用网络和计算机与他人沟通交流,共同分工合作,创作、发表成果。

第三,重要的德育因素。主要包括: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个人自律能力和个人对信息社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即: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准则进行个人自律;明确在信息社会中个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具备在信息社会中学习、工作、生活的习惯和规范;具有为社会服务并贡献社会的强烈意识。

(2) 以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实现课程目标

信息科技课程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 12 年整体考虑,构建新颖的、科学的、具有上海特色的信息科技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基础型、拓展型、研究(探究)型三种类型的课程。这三类课程中,除了信息科技的知识、技能内容外,还包含与其它学科学习相联系的,能体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要求的,形式多样的课题、

项目或活动,并将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使用融入多种形式的的课题、项目或活动。既要注意形成明确的知识与技能序,更要注重形成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12年一贯和连续的能力培养序列和道德发展序列,并使之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对常用信息技术工具的掌握,除了一些最基本的操作进行专门学习外,主要通过在课题、项目、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步掌握和提高。课题、项目、活动的设计,应具有信息科技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内容,能反映学习过程和体现信息科技课程的教育价值,具有实施要求和学习建议;同时,课题、项目、活动的设计应能激发学生兴趣,并且包含为实现课程目标而安排的隐性要求,特别是能力培养和德育的要求,要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悟和领会,并自然地内化为能力和自觉地形成行为规范。

信息科技课程的内容选择不能片面注重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技能,应把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与能力培养、德育要求综合起来。由于信息科技本身的飞速发展,可供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选用的知识、工具和技能非常丰富,但淘汰、更新的情形也不可避免。因此,在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中,应注重让学生学习信息科技领域中联系生活的、可体验和实践的和联系学科学习的最基础的知识,学会掌握各种工具操作技能的规律,在应用实践中形成能力。在课程内容和工具的选择、编排过程中,需要选取有典型意义的内容、工具和平台,进行精心的组织和编排。课程内容、编排方式、工具选择、学习形式、评价方法等可以多样化,具有各自的特征,确保学校有自主的选择权和充分的选择空间,学生有自主个性发展的空间,个人兴趣和特长能得到充分发展和展示的机会。

(3)为学生在信息化学习平台上的学习创造条件

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目标的实现通过两个途径来实施,一个途径是让学生通过在规定的年级或时段中开设的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了解信息科技基本知识,学会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方法,形成应用信息技术的初步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是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的基础;另一个途径是引导学生在信息化学习平台上进行各种学科学习和应用,在学习、应用过程中培养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能力和提升信息素养。

信息化学习平台上的学习,是让学生整个学习阶段,在所有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在一个能提供大量信息资源和技术支撑的信息化学习平台上,进行知识建构、实践体验、探索研究和合作交流,也就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始终能获得必要的信息科技的支持,能将信息科技的运用融合到自己的学习、实践、探究、合作和建构过程中,并在其中潜移默化地强化信息化意识,形成新的学习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形成适应开放的信息社会需要的、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使学生真正做到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且思维开放,思路活跃,能适应环

境,健康成长。

为了让学生适应信息化平台上的学习,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必须改变单纯传授或操练技术的教学思路,不能把“学技术”与“用技术”割裂,或者先“学技术”再“用技术”,而需要创导开放的,以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把“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在一起,既把“用技术”融合在“学技术”的过程中,融合在所有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又在“用技术”和学科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和探究,深化技术的学习和掌握。采用“以项目(或活动)带动学习”的策略,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学习的伙伴。在精心设计的、有意义的项目(或活动)的引领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技术,学会方法,提高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习知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4)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进行自主探索研究,构建认知结构,发展各种能力的学习环境。多方位开辟信息来源,充分提供应用工具,随时获得必要的指导,有利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形态等,自主确定活动的评价指标,是形成这种学习环境的重要因素;教师角色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练和学习伙伴,是形成这种学习环境的重要保证;评价原则的改革,从单纯统一测试给出鉴定性结果评价转变为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是形成这种学习环境的重要措施。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信息科技课程的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的特征决定了学习过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技能的掌握依靠联系和应用,能力的形成依靠感悟和内化。因此,信息科技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改变以传授和训练学生掌握各种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为目的的简单做法,不片面追求某一技术学习和训练的完备性,必须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发展的机会,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选择有效的技术、工具、软件或平台,获取必要的信息、支持或帮助,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5)建立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信息科技课程评价体系的功能不只是甄别、选拔和评优,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激励和导向,通过评价体系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合理地设计、调整教学环节。

评价体系是课程目标能否落实的重要保证,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的设计围绕课程的目标展开。信息科技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青少年具有能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信息素养,其中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因此,信息科技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也从这三个纬度展开。评价体系的作用范围

涵盖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既有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也有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既评估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也评估学生所掌握的方法、形成的能力和养成的行为习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不是简单地理解为对若干阶段学习结果评价,而是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规范等方面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不同具体目标的学习行为具有不同的特点,可用以测量的评价手段也不同,因此,在构建信息科技课程评价体系时不必拘泥于一种或几种评价模式,可根据不同的需求灵活地和创造性地运用各种评价手段,以求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3.设计思路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既是信息科技学科的基础,又是学生在信息化社会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因此,必须始终围绕课程目标,从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出发,进行课程设计。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基本形成信息素养。

在信息科技知识、技能方面,要求基本学会和掌握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和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技能,包括工具操作方法,图形界面软件和常用工具软件的基本操作等。其中小学阶段( 1-5 年级)要求学生开始熟悉、正确操作和简单应用;初中阶段( 6-9 年级)要求学生比较熟练、掌握规律和自主应用。考虑到工具、软件的多样性、更新变化快、课时有限等情况,对具体选用的工具和软件不作统一规定,而只对工具、软件的功能要求作统一要求,例如:文字输入、版面编辑、图片处理、对象修饰、数据处理、表格处理、多媒体处理等,这就要求选用的工具或软件具有代表性,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举一反三,互相迁移。

在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实践体验,了解和学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工作规范,并形成能力。其中小学阶段( 1-5 年级)要求学生开始知道解决问题的各个步骤和问题解决过程中需注意的环节,例如:搞清问题、制订计划、收集信息、分工合作、展示交流、反思小结等;初中阶段( 6-9 年级)要求学生熟练解决问题的各个步骤,并根据需要自觉完成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在德育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体会信息科技对社会的生活、学习、文化等产生的影响,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具有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中小学阶段( 1-5 年级)要求学生开始知道相关的是非标准,并按正确的方向努力;初中阶段( 6-9 年级)要求学生开始明确相关的法律法规、道德准则,并自觉遵守,养成习惯。

高中阶段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提高信息素养。

对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自主探究和灵活应用工具、软件的操作要求,根据学生今后不同发展需要,设立不同模块供学生选学,主要设立“算法与程序设计”、“数据库”和“设计与创作”三个模块,使学生不同个性有发展空间。

对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能根据实际问题,熟练、规范地进行有个性、有创见的处理,力求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效果。

对德育方面,要求形成习惯。能辨别是非,抵制不良倾向,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三类课程中,基础型课程强调的是上述要求中最基础的部分,内容的选择应注重信息收集、处理、传输、表达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选择信息技术专业领域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内容,但始终把握信息科技课程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适用于具有不同个性爱好和今后各种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而不仅是未来从事信息技术方向专业的学生,因此,内容选择应避免信息科技专业化的倾向,重视基本的思想、方法、规律和应用。拓展型课程强调的是上述要求中个性发展的部分,使不同个性爱好和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和特长形成的条件,内容选择范围广,专业导向多样,着重深度和广度的拓展。研究型课程强调的是上述要求中的科学思想、研究方法、创新意识,使不同基础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这些方面受到熏陶,内容选择结合学生生活、学习实际,着重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三类课程的安排,各年段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建议安排在基础型课程之后开设。各年段基础型课程可以采用每周两节,开设一学年,或者每周一节,开设两学年。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建议每周两节,开设一学年。高中阶段根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的规定,采用学分制,学生必须在信息科技课程的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中各取得 4 个学分。

按照上述设计思路,本指导纲要中课程内容部分,采用比较原则的叙述方式,分别列出各年段三类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只给出“信息科技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解决问题基本能力”和“科技、社会与个人”四个方面,学习要求中提供具体要求达到的学习水平和可供选择的部分内容。这样叙述是为了使教材编写有比较宽松的空间,便于形成不同教材的个性。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信息科技课程以信息素养的形成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

通过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正确理解信息技术,合理选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处理、传输、表达,具备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技能和能力;

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信息化社会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个人自律能力,明确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2.阶段目标

(1)义务教育阶段一年级至五年级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一年级至五年级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常用信息技术的常识,知道信息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具备进行信息收集、处理、传输和表达的简单技能;尝试观察和总结图形界面软件以及其它软、硬件使用的规律和特点,理解常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作用并掌握基本的使用方法;对信息科技的学习和使用表现出兴趣。

尝试应用所学信息科技知识和技能,获取新知识,解决简单、真实、开放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开始形成能根据特定的要求,有目的地选择、判断信息和有个性地表达信息的意识;能体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并开始具有乐意与他人一起合作的表现。

知道使用信息技术的有关法律规定和道德约束;逐步具有自律的意识,能够进行自我保护;开始养成信息技术良好的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2)义务教育阶段六年级至九年级

在义务教育阶段一年级至五年级信息科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应该能够:

比较广泛地理解信息科技的知识,具备独立进行信息收集、处理、传输、表达的技能和能力。善于总结信息技术工具操作和使用的规律;了解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及其功能在信息处理和支持学习中的用途和特点;对新的信息科技表现出兴趣,理解信息科技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对工作、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他人帮助下,学会选择和使用合适的信息科技工具,支持学习以及解决较为复杂、真实、开放的问题,并能根据特定的目的,批判性地鉴别、分析和评价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创造性地筛选、组织、加工与表达信息;在工作和学习

中,表现出积极的合作态度和一定的交流水平。

能抵御不良信息的影响,认识到不正当使用信息和信息科技带来的后果和影响,以及其中涉及的道德和法律责任;理解信息社会中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并能自觉遵守。

(3)高中阶段

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应该能够:

拓展信息科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具备熟练地独立进行信息收集、处理、传输、表达的技能和能力;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分析和比较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功能,正确评价运用这些工具解决问题的效率;开始自主学习信息科技的一些新知识、技能,并能灵活应用。

善于选择和使用合适的信息科技工具,提高自主学习和解决比较复杂、真实、开放问题的成效,能根据需求批判性地获取、筛选、分析、评价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处理、表达信息,提高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尊重他人、独立思考、易于合作、善于沟通的品质。

有较强的信息鉴别能力,形成正确使用信息和信息科技的评价标准,抵制与此不相符的不良行为,具有社会责任感;自觉按照信息社会中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进行相关的活动。

三.课程设臵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理念和培养目标,信息科技课程必须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基础型、拓展型、研究(探究)型三类课程的设臵进行合理安排,使之有利于知识技能序和能力规范序的落实,各年段各类课程的实施年级,可以突破集中于某一年级或某一学期的局限,根据学生不同时期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在不同学段的不同年级集中或分散地安排三种课程,循序渐进地保证知识技能、能力规范的落实。

(1)义务教育阶段一年级至五年级

基础型课程总课时数为 68 课时;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建议课时数为 68 课时;同时提出 2-3 个信息科技与学科学习整合的项目。

(2)义务教育阶段六年级至九年级

基础型课程总课时数为 68 课时;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建议课时数为 68 课时;同时提出 3-4 个信息科技与学科学习整合的项目。

(3)高中阶段

基础型课程总课时数为 68 课时,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建议课时数为 68 课

时;同时提出 2-3 个信息科技与学科学习整合的项目。

四.课程内容

信息科技课程内容的选择,从符合课程基本理念和有利于课程目标落实的角度出发,不同类型的课程内容体现该类课程的功能与特点。既考虑内容的基础性和可操作性,又考虑内容的社会性和发展性;既考虑符合中、小学教育规律,又考虑体现时代特征。

1.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1)基础型课程部分

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信息科技课程的共性要求部分,是为了达到对全体学生进行基础性培养和训练的目的而安排的。基础型课程内容的安排原则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将安排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和信息收集、处理、传输、表达的常用工具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及使用这些工具的功能解决真实、开放问题的基本应用能力;在高中阶段,将安排信息科技某些领域的若干模块,供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个性爱好选用。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基本技能部分除了统一模块外,设臵三个选学模块,学校可以根据需要选学一个模块,并选用相应教材。

(2)拓展型课程部分

拓展型课程是信息科技课程供选择性的个性发展部分,必须根据课程目标,精选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信息科技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提供学生在信息科技领域的个体发展空间。采用模块化的并行内容结构和学分制的管理方式,增加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同时要充分体现信息科技在各学科领域中应用的理念和方法训练。

年段学习内容学习要求

段(1-5)年级技能和应用

*能掌握基础型课程中已学信息处理工具(例如机器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等)或计算机软件(例如图形界面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演示

文稿制作软件、电子表格软件、网页制作软件、概念图软件、网络浏览器

软件、网络通讯软件等)的其它特殊功能及其操作;

*能掌握基础型课程中未学信息技术工具(例如机器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等)或计算机软件(例如图形界面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演示

文稿制作软件、电子表格软件、网页制作软件、概念图软件、网络浏览器

软件、网络通讯软件等)的操作及使用;

*能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或计算机软件完成命题作品或个性作品。

项目或活动*能在基础型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主题开放的项目或活动;

*能在项目或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进行有主见的信息判断、选择、重组,并进行有个性的信息表达;

*能学会归纳完成项目或活动的步骤和规范。

年段学习内容学习要求

教育阶段(6-9)年级技能和应用

*能掌握基础型课程中已学信息处理工具(例如文字处理、数据处理、表格处理、图片处理、多媒体处理等)的其它特殊功能及其操作;

*能掌握基础型课程中未学信息处理工具(例如文字处理、数据处理、表格处理、图片处理、多媒体处理等)的操作及使用;

*能有创意地应用信息处理工具完成不同信息的处理工作。

项目或活动

*能在基础型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主题,自主确定项目或活动的方向,合作完成项目或活动;

*能在项目或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熟练地进行信息处理,形成有创造性的成果;

*能熟练应用完成项目或活动的步骤和规范,高效地完成项目或活动。

年段学习内容学习要求

高中阶段(10-12

)年级技能和应用

*能熟悉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结构,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系统调试和故障判断技能;

*能在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熟悉一些常用算法的思想和描述方法,深入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并完成程序编制与调试的工作;

*能深入掌握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特点和使用方法,并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数据处理工作

*能掌握多媒体信息收集和加工的基本方法,熟悉若干种多媒体作品制作工具,并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设计、制作多媒体作品,体会多媒体对学习、

生活的影响。

项目或活动

*能在基础型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将项目或活动的主题作横向拓展或纵向深入,并自主确定项目或活动的目标,作更深入的探究;

*能根据项目或活动的需要,高效、熟练地通过科学的途径获取所需信息,项目或活动的成果有创见或个性特征;

*能养成完成项目或活动的规范,并形成自觉的习惯。

(3)研究(探究)型课程部分

研究(探究)型课程是信息科技课程的综合能力培养部分,必须根据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信息科技综合能力的学习任务、课题或项目系

列,通过自主参与的研究实践活动,体验信息化社会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悟并基本掌握科学研究与问题解决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培养规划设计与思维表述能力,提高在现代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评价不单注重学生研究(探究)成果,更强调学生在研究(探究)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义务教育阶段(1-5)年级

课题或项目的设计可以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真实、有意义、有趣味,便于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探究方向可以是基本统一的,便于小组间交流,也可带有一定的灵活性,使不同小组有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学习、实践部分以体验探究精神和探究方法为主。

义务教育阶段(6-9)年级

课题或项目的设计可以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践,或者联系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需要,真实、开放、有意义,便于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探究方向可以是开放的,有利于突出小组个性;学习、实践部分以体验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为主。

高中阶段(10-12)年级

课题或项目的设计可以联系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需要,或者当前科学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或者边缘问题,真实、领先、有意义,便于小组合作研究;研究方向应该是开放的,有利于突出小组创造性;学习、实践部分以体验科学发现和科学创造为主。

2.课程内容编排原则

信息科技课程内容的编排既要考虑知识内容的系统性,更要考虑对学生信息素养形成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基础型课程内容的编排可以采用以知识、技能为体系的方式,也可采用以合适的项目或任务串联相关知识、技能的方式,但要防止将应用软件操作指南作为课程内容的简单做法,要注意能力提高的有序性。

拓展型课程内容的编排可以采用单列的专业领域或组合多个专业领域等多种方式设计相应的模块结构,课题、项目、活动或案例的难度应适当,并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体现学用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研究(探究)型课程内容的编排应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序列作为编排原则,课题或项目需要精心设计,可以不考虑信息科技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应强调探究性、开放性、合作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可行性。

五.实施意见

1.教材编写

(1)教材编写原则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采用一纲多本的课程教材体系,实行主编负责制。主编应根据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先行制定体现主编课程理念特征的课程设计方案,在获得审查通过后,再根据课程设计方案组织教材的编写。课程设计方案既是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教材审查的依据,同时又是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依据。

教材是课程的基本载体,在中小学信息科技教材编写中应做到:

●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全面反映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所规

定的教学目标;

●突出信息科技课程的学科特征,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方法训练、习惯养成、探究实践、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架构信息化的学习与训练环境,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本课程的各要

素,使学生训练的内容、要求、形式、过程、方法多样化,充分体现学

习信息科技与用信息科技支持学习相融合的学习理念;

●重视信息科技在各学科领域的学习支持平台作用,集中反映信息技术在

各学科领域应用的特征、方法、形式和作用,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

的整合打好基础;

●教材内容必须符合科学性的要求,努力做到形式多样化,小学和初中的

教材还应注意适当的趣味性。

由于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属于12年一贯的课程群范围,因此在教材设计时,必须预先设定课程连续主体部分的起始年段和结束年段,在确定课程目标序列的前提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基础与拓展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多元化教材设计原则。充分兼顾信息科技在各学科学习中的实际应用,精选、提炼相应的案例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

(2)教材的载体

中小学信息科技教材可以采用常规文字教材与多媒体数字化教材相结合的综合呈现形式、对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教材可以采用网络教学支持平台和资源库相结合的教材体系。

(3)环境建设

与信息科技课程配套的学习环境应包括与课程内容配套的各种信息技术工

具,与因特网相联通的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或根据学校实际条件设臵的网络化学习环境。电脑配臵的数量和环境的布局要符合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中小学学生与电脑的人机比和健康保护要求,有利于学生完成课程需要的累积活动时间,有利于学生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开展。

2.教学过程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组织应该突破单一的课堂教学与上机操作的局限,坚持“以项目(或活动)带动学习”和学用结合的原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组织方式,让学生在目标明确的、有意义的项目实现和活动完成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其中学生活动时间不得少于总课时数的60%(其中小学不得少于80%)。

教师要主动转变角色,在与学生共同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以学生学习伙伴的角色,实现知识传授和方法指导。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应坚持启发性原则、自主性原则、交互性原则、创造性原则,重视贯彻研究(探究)性学习方式,注意处理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团队合作与个人能力的提升的关系。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必须创设有利于目标培养的学习环境,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是使学习者能进行自觉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有效管理、自我评价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将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负责和管理学习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学”与“用”的融合,达到课程目标的落实。

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必须为学习者提供用以指导学生认识问题或直接导致问题产生的启示性、支持性背景;用以支持学习且与学习目标关联的资源;为学习者从事资源处理及实践自身想法的工具;支持学习者学习努力的各种方法与手段。

3.学习训练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训练主要落实在项目(或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设计项目(或活动)时,既要考虑学生能力和道德规范的培养,也要考虑有关知识和技能的落实。可以把知识性内容融入项目(或活动)的内容中,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理解与巩固知识;操作技能的练习要克服单纯机械训练的方式,通过项目(或活动)的实施过程进行练习、巩固和提高。

高中阶段,除了可以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采用相同的学习训练方式外,对年

段特殊的学习内容,例如算法与程序设计,可以采用巩固性书面练习与上机验证相结合的方式。练习内容的选择、编制和确定,必须与学生的学业基础和对内容的理解程度相一致,并照顾到不同发展倾向学生的特点,体现层次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4.学习评价

(1)评价原则

信息科技课程的全面评价是对中小学生信息科技教育评价的基本内容。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评价具备两个功能:一是有利于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综合记录与评定,全面反映每个学生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业水平;二是有利于通过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使学生通过即时的自我评价来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并养成诚信意识,通过评价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进程,充分发挥评价的学习监督、导向和激励作用。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评价标准始终围绕课程目标,评价标准及相应的评价量表是根据课程目标制订的,并且清晰、明了,有很强的操作性,让学生从学习的开始阶段就明确努力的方向并始终为之不断进取。

信息科技课程的评价原则是注重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全面考察,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积累程度,又要评价学生的执行表现情况;既要评价对学生的普遍要求,又要评价不同个性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发展、行为规范、团结协作、知识增长、技能提高等多方面的学习历程。

在进行信息科技课程评价时,必须遵循科学、全面、公开和公平的原则,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对有信息科技个性特长的学生应给出能充分反映其长处和特征的评价,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2)评价方法

信息科技课程的评价改变简单地以学生学习成果的鉴定性结论作为评价结果的方法,采用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对学生作出全面和科学的评价。

信息科技课程的结果评价主要用于测量学生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原则上以定量评价为主,以集中测试为主要形式,评价结果采用等第制,淡化成绩的精确排序。集中测试要求中,基础知识强调理解,基本技能强调应用,努力克服形式模拟、机械训练的应试倾向。

信息科技课程的过程评价主要用于测量学生信息科技课程的态度、情感、价

值观,与信息素养有关的能力、方法等的达成程度,以及学生个性特长的表现。原则上以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对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进行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定等为主要形式,评价结果采用等第制。自评、互评、师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应简单、明了、具体,并事先公布。对部分在信息科技方面确有个性特长的学生,可以进行特长认定,并附加教师评语、专家认定、学校推荐、竞赛成绩档案等定性评价方法,作为评价结果的补充和说明。

鉴于对学生信息科技综合素质评价尚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因此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在学生课程评价中的比例,可以进行探索和试验,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注意及时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逐步完善评价体系。

中小学课改实施方案

水冶镇中小学课改实施方案 (讨论稿) 一、指导思想 课改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促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实现,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每个学生的有效学习,促进教师认真研究学生的学,创造有利于发挥教师潜能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二、工作目标 (一)转变教学行为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新课程呼吁以人为本,教学要重人的发展。教师应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努力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功效。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林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教育的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已经很不适合当今教育的发展和需要了,要培养教师研究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是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是主体,学生是教师的工具,这是以教定学。我们要研究“从学生如何学”来决定“教师怎样教”的新型教学行为思路,不能再以“教”为主,而要以“学”为主,要调整好角色,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传统的教学只看最终结果,而新课程下的教学,要重视看教学过程,即学生是怎样在学,教师是怎样在引导,让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 (二)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开设相关的学习活动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学、乐学。 2、变“我要学”为“我能学” 让学生学会学习,变“我要学”为“我能学”,从对学生学法指导入手,以学生的学习实践为切入点,针对学生的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法指导。 3、变“我积累”为“我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支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4、变“我介入”为“我投入” 体验性是现代方式的突出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强调主动参与和重视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而是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的非智力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在学习过程中才会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自身得到发展。 5、变“我相同”为“我不同” 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要求所有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相同的学习条件下,以自己的学习情感、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去学习和掌握相同的学习内容,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性。 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自信自强,成人成材。 三、评价方法与评价表 新的课程评价理念要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一定要本着为师生发展服务的原则,既要关注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对教学过程的优化情况,更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这样才可

幼儿园课程指导作业答案

幼儿园课程论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虽然“课程”的定义存在诸多分歧,但是将其归类,仍然大致可以归纳出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_课程即科目__、__课程即经验__、课程即目标,课程即计划_。 2.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是___哲学_______、心理学和__社会学___,它们分别主要解决幼儿园课程中_教什么、如何教和为什么教__的问题。 3.幼儿园课程的最核心要素是_教育理念_。 4.皮亚杰曾对教师提出了三条建议:为儿童提供实物,让儿童自己动手去操作; ____帮助儿童发展提出问题的技能_____以及__应该懂得为什么运算对于儿童来说是困难的___。 二、选择题(每题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10分) 1.以学科维度定义课程,课程通常表现为( BC )。 A 学习者的经验 B 教学大纲 C课程计划 D教科书 2.“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最好的适应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所有儿童的教育方案”——如果用人类发展生态学来解释这句话,说明了( D )在发挥作用。 A 小系统 B 中间系统 C 外系统 D 大系统 3.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也叫作(ABCD )。 A 生活课程 B经验课程 C活动课程 D 儿童中心课程 4.受经验论哲学思想影响的幼儿园课程实践是(A )。 A 蒙台梭利课程 B瑞吉欧教育方案 C方案教学 D 福禄贝尔的恩物教学 5.具有下列哪些特征的幼儿活动通常可以被认定为游戏?(A B D ) A 非真实性 B积极情绪 C目的导向 D 自由选择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而实施的课程。活动课程打破了学科本身的逻辑,注重儿童的学习过程本身。 2.勃朗芬布伦纳所谓的“小系统” 勃朗芬布伦纳所谓的小系统是指发展着的人在具有特定物理和物质特征的情景中所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样式。 3.多元文化课程 多元文化课程又称反偏见课程,这种课程以让儿童参与多元文化社会为出发点,为儿童提供在多元文化社会中能有效活动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4.鹰架教学 鹰架教学是维果茨基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指为儿童提供教学,并逐步转化为提供外部支持的过程。有效的“鹰架教学”必须发生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即独立行为水平和帮助行为水平之间。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区别有哪些? (1)第一个方面是学习的计划性。显性课程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活动的成分很大,而隐性课程则是无计划的、无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获得的是隐含于课程中的经验。 (2)第二方面是学习的环境。显性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而获得知识和机能,而隐性课程则主要通过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等)而得到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 (3)第三方面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在显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预期性的学术知识,而在隐性课程中,学生获取的主要是非预期性的东西。 2.简述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幼儿园课程与其它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一样,都注重将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文化知识整合到学习者的经验之中。但是,由于在儿童早期,儿童发展的速率比任何时期大,也因为儿童学习的能力极大地有赖于其自身的发展,因此,以幼儿为教育对象的幼儿园课程的决策应该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相应的,幼儿教育的方法和材料也不同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它更多采用的是具体的材料和活动,课程较多地是采用活动而不是上课的形式加以组织。 3.简述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作用。

高中信息科技会考总复习知识点-上海高一信息科技

信息科技基础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信息与信息技术 1.信息:消息中有意义的内容称为信息。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认为“信息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 东西”。 2.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资源:信息、物质、能源。 3.常用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技术、感测技术、控制技术【与第34条结合,注意简述题】 4.信息载体:在信息传播中携带信息的媒介,是信息赖以附载的物质基础。 5.信息的主要特征:传载性、共享性、可处理性、时效性等。 6.信息处理的工具:算盘、电报、电话、计算机等。计算机是常见的信息处理工具。 7.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指信息收集、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发布。 8.信息处理的一般要求:信息的获取要全面、信息的加工要准确、信息的表达要规范、信息的传输要 安全。 9.计算机作为常见的信息处理工具的特征:高速、自动、准确。 10.B与b:一个字节(Byte,简写为B)由8个二进制位(bit,简写为b)构成。 (1)1B=8bit (2)计算机存储器容量的基本单位是字节(Byte) 11.数码:一组用来表示某种数制的符号。 (1)二进制的数码是:0,1 (2)十进制的数码是:0,1,2,3,4,5,6,7,8,9 (3)十六进制的数码是:0,1,2,3,4,5,6,7,8,9,A,B,C,D,E,F 12.基数:数制所使用的数码个数。 (1)二进制的基数是:2 (2)十进制的基数是:10

(3)十六进制的基数是:16 13. 位权:数码在不同位置上的倍率值。 (1)二进制数的位权从左向右依次是: (23) ,22 ,21 ,20 (2)十进制数的位权从左向右依次是: ……103,102,101,100 (3)十六进制数的位权从左向右依次是:……163,162,161,160 14. 进位法则:二进制的进位原则是“逢二进一”。 15. 数制转换:二进制转十进制:“按权相加”;十进制转二进制:“除2倒取余”。 二进制转十六进制:“8421” 16. 编码:建立数据与代码间的对应关系,需要有统一的规则,这种规则称为“编码”。 (1)信息编码的意义:为了方便信息的存储、检索和使用而规定的符号系统,编码的过程是将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变换。 (2)生活中信息编码的例子:身份证号码、商品的条形码、邮政编码 【注意简述题】 17. 模仿设计某一信息的具体编码 18. 字符编码 【例题】如图所示,是一个汉字“中”的字形码 16×16编码点阵图。如果已知该点阵第5 行信息 的16进制编码为3FFC ,那么该点阵第7行信息 的16 进制编码则是(318C )。 19. 汉字编码的作用:汉字可以被计算机存储、处理、传输和交换等。 20. 汉字编码的种类:输入码、内码、字形码。 (1)输入码:为了将汉字通过键盘输入计算机而设计的。可以有多种,如拼音码、五笔字型码等。因此一个汉字可以有多个不同的输入码。 (2)内码:供计算机系统内部进行存储、加工、处理、传输等工作时统一使用的代码。因此,对于同一个汉字来说,机内码是唯一的。 (3)字形码:为显示和打印汉字设计的汉字编码。汉字字形点阵有16*16,24*24和32*32,其中一个16*16点阵的汉字占用32(16*16/8)个字节,一个24*24点阵的汉字占用72(24*24/8)个字节。一个32*32点阵的汉字占用128(32*32/8)个字节。 21. 汉字的存储:一个汉字存储时占用2个字节(内码)。 1 * * * * * * * 1 * * * * * * * 第2字节 第1字节 键盘输入 (输入码) 编码存储、处理 (内码) 显示与输出 (字形码)

最新《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

《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在运动中强化课程功能,在兴趣中提高健身效果 (社会版) 体育,是身体运动之称,生命活力之源,强健体魄之方,育人成就之林。 体育课,是学校教育中纵贯学生学习生活最长的一门课程,也是与自然环境、人际接触最为紧密的基础课程,更是激发并保持学生体育与健身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必不可少的启蒙教育。 上海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将体育课程名称由《体育与保健》改为《体育与健身》,凸现了以课程为载体的身体教育,以健身为主线的实践活动,以运动为特点的学习经历,重视课程对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 《体育与健身》课程作为《课程方案》提供学生五种学习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健身育人”的理念,确保达到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体育与健身》课程的改革要点:以健身育人为主旨,集健身、健心、健智和健美为一体,建立充分尊重选择的《体育与健身》课程。 《体育与健身》课程着力实现的六大突破: 一是课程价值上,明确从“竞技体育”全面向“健身体育”转变,以“健康第一”为指向,突破围绕竞技体育和单纯性发展身体素质训练来安排教学的框框,实现课内加强、课外延伸的体育与健身新格局。 二是课程目标上,从立足学科本位目标走向立足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即以学科目标为基点,融入身体发展、知识技能,尤其是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等组成的课程目标,并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在课程目标之中。 三是课程结构上,从关注课程的实施形态向关注课程功能的方向发展,构建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类功能性课程,形成灵活、开放、可选择的课程体系,使《体育与健身》课程展现横向拓宽、纵向延伸,富有内涵的立体化态势。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概述(课件)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概述 概要: 一、课程及其本质 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三、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四、新课程结构 五、新课程标准 六、新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

一、课程及其本质 (一)课程概述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二)课程的本质 1.课程是知识; 2.课程是经验; 3.课程是活动; 4.课程是育人指南。 影响学校课程的主要因素: 环境因素:社会与文化经济与技术水平 对象因素:青少年的特点,发展的规律 内部因素:教育方针,教育体制特点,教育观 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一:时代的变迁 近几十年来几个对教育有重大影响的背景问题: 1.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需求 1995年《哥本哈根社会发展宣言》指出:“全球化,是增多的人口流动、改进的通讯设施、极大提高了的贸易和资本流动以及技术发展的结果。它向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机会。全球化还使各国能分享经验及从彼此的成就和困难中相互学习,并促进着理想、文化价值和愿望的相

互丰富。与此同时,日益加剧的贫穷、失业和社会解体却伴随着迅速变革和调整的进程。对人类幸福的各种威胁也已成全球化现象。进而言之,世界经济的全球性转变正深刻地改变着所有国家的社会发展之特征。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驾驭这些进程和威胁,以便增强它们带给人民的利益而减少其消极影响。” 2.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信息爆炸”:“信息爆炸”指的是由于科技发展而带来的知识信息迅猛增长的现象。 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要跟上知识发展的步伐,必须终身学习。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本领,让学生懂得:(1)如何通过多种不同渠道找到并获取信息;(2)如何理解信息的含义;(3)将新信息与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网络结合起来;(4)判断信息的价值;(5)将有价值的新信息应用到实践中去。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我们对公民的基本素养重新进行思考,什么是未来社会合格的公民?1.健康的体魄和心理。2.健全的人格与道德修养。3.对传统的、民族的、世界的文化有大体的了解。4.某一领域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5.终身学习和自我反思的欲望和能力。 6.团队精神和合作、沟通的能力。 7.开放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 8.人生规划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 现行的课程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明显滞后,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3)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等状况; 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仍普遍存在; 6)学科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重视学科经典内容的学习,忽视学生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

山东省幼儿园课程指导(小班上)故事、儿歌、歌曲汇编教学内容

山东省幼儿园课程指导(小班上)故事、儿歌、歌曲汇编

山东省幼儿园课程指导(小班上)故事、儿歌、歌曲汇编 一、故事 1、《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今天,幼儿园开学了。小白兔起得特别早,他的脸上笑眯眯的,高高兴兴地去上幼儿园。他走着走着,忽然听见后面“呷呷呷”的叫声。小白兔回头一看,噢,原来是小鸭子。小鸭子笑眯眯地、身子摇摇摆摆地走过来了。小白兔礼貌地问:“早上好,小鸭子,你上哪儿去?”小鸭子说:“我上幼儿园!”两个好朋友,手拉手,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他们走呀走呀,忽然听见后面有谁在“喵喵喵”地叫。他们回过头一看,噢,原来是小花猫。他俩一起问:“早上好,小花猫,你上哪儿去?”小花猫说:“我上幼儿园!”三个好朋友手拉手,高高兴兴地去上幼儿园。 2、《睡觉》: 小红马站着睡觉,不用妈妈拍,不用妈妈抱。 小金鱼睁着眼睛睡觉,一点儿也不叫,一点儿也不闹。 小宝宝躺着睡觉,闭上眼睛,脸上带着笑。 3、《橡皮膏小熊》: 小熊有许多好朋友,他最喜欢和好朋友一起做游戏了。 第一天,小熊和小狐狸一起玩皮球。小狐狸把皮球抛给了小熊,小熊没有用手去接。“咚”的一声,皮球碰在了鼻子上,鼻子碰得又红又肿。小熊“呜”地哭了起来,小狗连忙说:“别哭别哭,贴上橡皮膏药就不痛了。”说着,小狗就在小熊的鼻子上贴了块橡皮膏。 第二天,小熊和小猪一起玩滑滑梯。小熊没有扶好扶手,一下子从滑梯上

滑下来,“咚”的一声,屁股摔在了地上,摔得又红又肿。小熊“呜”地哭了起来,小猪连忙说:“别哭别哭,贴上橡皮膏药就不痛了。”说着,小猪就在小熊的屁股上贴了块橡皮膏。 第三天,小熊和小猫一起爬攀登架,摔了下来。“咚”的一声,膝盖蹭在了地上,蹭得又红又肿,小熊又哭了起来,小猫连忙说:别哭别哭,贴上橡皮膏药就不痛了。说着,小猫就在小熊的膝盖上贴了块橡皮膏。 小熊的鼻子上、屁股上、膝盖上都贴上了橡皮膏药,小伙伴们都说:“哎呀,小熊变成‘橡皮膏小熊’了。” 4、《云朵棉花糖》: 有三只小老鼠,他们是鼠老大、鼠老二和鼠小小。他们住在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里。鼠老大最大,住在最下面,鼠老二住在二楼,鼠小小住在三楼。 一天,鼠小小打开窗子,一朵云飘进来了。啊,这朵云很白很白,很软很软,很松很松。鼠小小抱着云朵到二楼去。鼠老二说:“我看可以用它来做枕头,肯定很松软的!”鼠小小和鼠老二又跑到了一楼。鼠老大说:“我看可以用它来做棉衣,肯定很暖和的!”鼠小小说:“我看还是把它做成棉花糖吧!”鼠老大和鼠老二说:“对,这个办法好!” 三只小老鼠开始做云朵棉花糖。他们先往云朵里加一些水果味,再加一些奶味,再加一些甜味。抬到太阳下晒晒,香味就开始飘散了! 闻到香味,动物们都来了。大家好馋呀,三只小老鼠把云朵棉花糖分给大家,这个一朵,那个也一朵,大家吃得真开心。分到最后,云朵棉花糖只剩一点点了。三只小老鼠你添一口,我添一口,添得真开心! 第二天,大家都来等着云朵再飞进鼠小小的窗口,他们要做更多的云朵棉

2018年上海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信息科技试卷(第8套)

1.关于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教材是种信息B.教材中的文字是种信息 C.教材中的内容是种信息D.教材中的数据是种信息 2.小华制作的班级网页非常精美,同学们纷纷猜测他使用了哪些信息技术工具。以下猜测 中,最可能错的是( )。 A.这段介绍世博场馆的视频是在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器)中制作的 B.那个海宝动画是用F lash做的 C.这篇文章是先扫描,再经过OCR(汉字识别系统)转换成文本重新排版的 D.为了保证显示效果,月Phofoshop将一些特殊字体的标题都转换为图像了 3.有新闻说,上海市教育部门设想在全市中小学尝试使用电子书包,这一新闻引起社会热 议。对于电子书包的预测,以下可能实现的是( )。 ①电子书包将替代学校教育工作 ②在电子书包上不但可以阅读教科书,还可以阅读课外读物 ③学生可以在电子书包上做作业 ④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书包向老师提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关于信息数字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计算机中,声音以二进制形式存储,图像不以二进制形式存储 B.在计算机中,数值以二进制形式存储,字符不以二进制形式存储 C.在计算机中,字符以二进制形式存储,数值不以二进制形式存储 D.在计算机中,字符以二进制形式存储,数值也以二进制形式存储 5.二进制数1011转化为十进制数为( )。 A.11 B.19 C.20 D.1011 6.某中学的高一年级有5个班,每个班最多有40位学生。给高一年级学生进行编码,形 式为英文字符S加若干位二进制数(S□□□……□□)。要求用二进制数分别表示班级编码和学生学号编码,并尽可能减少编码长度。请问以下分配方案中正确的是( )。 A.用2位二进制数记录班级编码,5位二进制数记录学号编码 B.用3位二进制数记录班级编码,5位二进制数记录学号编码 C.用3位二进制数记录班级编码,6位二进制数记录学号编码 D.用4位二进制数记录班级编码,5位二进制数记录学号编码 7.已知英文文字母a的ASCII码为二进制数1100001,则英文字母“e”的ASCII码为 ( )。 A.1100010 B.1100110 C.1100101 D.1100111 8.一个汉字的字形为24x24的点阵,该汉字的字形码的存储空间为( )。 A.24 Byte B.24*24 Byte C.24*24*3 Byte D.24*24/8 Byte 9.声音信息的数字化是将声波形式的模拟信号通过( )和( )后转变成二进制形式 数字信息的过程。 A.采样量化B.采样存储 C.量化编码D.编码转换 10.关于数据压缩技术,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 A.数据压缩的目的是为了更少地占用存储空间 B.经有损压缩后的文件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全部信息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 一、导言 (一)课程定位 数学是以现实世界中的数与形为研究对象,在抽象、推理、应用的往复循环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数学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与计算机的结合过程中,数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在人类文明史上,数学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它是其他科学的基础,也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数学不仅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仍然发挥着基础理论和基础应用的作用,而且已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数学又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广泛渗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的进步。数学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必需的工具,数学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对学生的整体发展、长远发展以及当前学习其他课程具有奠基意义,对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等具有独特作用。本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致力于使每个学生获得必需的、与个性发展相适应的数学,同时得到基本素质的培育和提高。 (二)课程理念 1.正确处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 数学课程应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正确处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主要强调: ——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而且要关注数学学习对促进学生基本素质提高的作用,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 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还要充分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的数学学 习与其在个性方向上的发展相适应。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批判意识、综合意识和合作意识,注重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经历将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抽象、 建模求解和解释的过程,学会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获 得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 2.充分关注数学课程中的学习过程 课程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数学课程的设计不仅要重视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更要充分关注课程中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主要强调:——将课程与学习融为一体。要精选学生必需的数学知识,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组织合理的知识结构;要展现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2020中小学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2020中小学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一、总体目标 我校坚持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宗旨,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教师教学行为为前提,按照“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优化教学管理,深化课堂改革,积极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基本目标 1、教师观念切实转变。高效课堂构建对教师是一次教育观念的大变革。通过这一工作的开展,使我校教师要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对有效教学理论的理解与运用,提升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增强推进素质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教学工作的理论水平,改善教学行为与管理行为。 2、课堂教学优质高效。构建高效课堂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通过构建高效课堂,力争做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效果、高效益”;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学习的课堂,实现由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探究的时间、空间得到保证;让课堂由知识传授的场所,发展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平台。 3、教学管理全面优化。我们学校要抓住机遇,以高效课堂建设为抓手,统领学校教学工作,全面促进学校发展,在提高学校课堂教学水平的同时,促进教师队伍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促进学生学业水平普遍提高,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学校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4、均衡发展逐步推进。高效课堂构建是一个促进教师学科教学、学校教学工作均衡发展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学校内部能够实现学科间、教师间教学水平的均衡提升。 三、基本思路 1、注重统筹协调,系统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管理、评价等许多环节,必须通盘考虑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所有要素、环节及其主次关系,突出重点,要坚持“学校统筹、学科实施”的推进策略。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参与意识。学生是高效课堂建设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员、全程、全面参与高

上海市2017高一信息技术上学期期末考试!

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信息科技期末考试试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信息科技统一模块 一、单项选择题(2*25) 1.以下各项中属于信息的是()。 A.新闻联播里主持人的声音 B. 网络上有关新闻的视频 C.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的新闻内容 D. 色彩丰富的新闻图片 2.网络上的信息可以被很多人查询到主要体现了信息具有()。 A.共享性 B.可处理性 C.传载性 D.时效性 3.二进制位的英文单词是()。 A.byte B.bit C.binary D.code 4.在二进制数1011中,左起的第三位数字1,等于十进制数的()。 A.10 B.2的平方 C.2 D.2的3次方 5.ASCII码一共有()个编码。 A.7 B.128 C.64 D.32 6.如图是“白”字的点阵,如果黑色用1来表示白色用0来表示,则图中第5行的十六进 制编码是()。 A.24 B.D3 C.42 D.AD 7.计算机中信息的编码是指()。

A.各种形式的数据按一定的法则转换成二进制码的过程 B.用两个字节表示一个汉字 C.用7位二进制表示一个字符,即ASCII码 D.将计算机中的二进制转换成各种形式的数据 8.已知字符“g”的ASCII码的二进制值是1100111,如果某字符的ASCII码的十进制值为 100,则该字符是()。 A.e B.d C.f D.h 9.对某段音乐分别采用下列不同的采样频率和量化级数进行数字化,完成后的音频文件容 量最大的是()。 A.单声道采集,采样频率11025Hz,量化的值用16位二进制数表示 B.双声道采集,采样频率12000Hz,量化的值用8位二进制数表示 C.双声道采集,采样频率8000Hz,量化的值用16位二进制数表示 D.单声道采集,采样频率16000Hz,量化的值用8位二进制数表示 10. 兰兰在家制作一张电子小报,做到一半时突然停电了,来电后兰兰重新启动电脑打开制作软件,却怎么也找不到那张未完成的小报。这是因为制作时( )。 A.硬盘坏了 B.文件只存放在RAM里面 C.文件只存放在硬盘上 D.文件从来没有在存储器上存放过 11. 存储器的功能是( )。 A.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B.控制循环 C. 传输数据 D.存储数据或程序 12. Windows中附带的画图软件属于()。 A.应用软件 B.系统软件 C.公用软件 D.共享软件 13. 英文字符在计算机中采用ASCII编码,现有一串中英文字符“jszx信息ks”,在计算机 中存储时至少占( ) 位二进制。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 一、导言 1。课程定位 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 语文课程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2。课程理念 (1)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 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在有计划,有目的的课程活动中的"学得",也要关注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习得",要将语文课程活动和其他课程活动,将课堂学习和课堂以外的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为 学生营造主动,自主,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的环境;要引导学生在多渠道的学习活动中,加强人际交流,提高语言感受,运用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 (2)开发语言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要有利于学生语言潜能的开发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能力和发展可能,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引导学生依据个体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况,探索适应于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不断地通过已知认识,探求未知;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在有选择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终身发展打扎实的基础。 (3)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运用规范的掌握,而且要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文化品位的提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并提高比较辨别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4)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上海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信息科技》试卷及答案

第一套 第Ⅰ部分 统一模块:信息科技基础 说明:本模块共30题,总分75分。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和填空题,每题2.5分。 1.一位科学家对一群老年人说:“在不久的未来,为了避免孤独,老人可能面临这样的选择,是选择一只宠物狗,还是选择一个数码伴侣?”他又解释说:“所谓数码伴侣,就是具有人工智能的电脑或机器人。”在场的老人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议论纷纷。下列说法中,属于最不了解信息科技发展情况的是()。 A.我不相信数码伴侣能够帮我找到去公园或医院的路 B.现在的智能手机就已经具备了数码伴侣的某些功能 C.我期待数码伴侣能够跟我聊天,我一定会选择它 D.我猜想,数码伴侣离不开网络支持,否则就会变“傻” 【参考答案】A 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类信息标志越来越多。和都是______标志。它们的覆盖越来越广,表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在下面的两幅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是观看歌星的表演,今天的情景与二十年前大不一样。很多观众带着智能手机和iPad等移动设备,一边观看,一边上网,在上发表评论,上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视频,与网友共享艺术盛宴。 请将下面合适选项的标号填入上面的空中,每空填一项。 A.路由器;B.存储;C.有线网;D.软键盘; E.无线网;F.微博;G.集线器;H.通信 【参考答案】E;H;F 3.小华的父亲保存了很多老照片和旧的文字手稿,有些手稿还是用毛笔写的,他想与自己的亲朋好友在网上共享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为此小华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下建议可行的有()。 ①用绘图仪将这些老照片和旧文稿转换成图片文件,再传到网上 ②用数码相机拍摄这些老照片和旧文稿,将照片文件传到网上 ③用数码摄像机拍摄这些老照片和旧文稿,将视频文件传到网上 ④通过扫描仪将这些老照片和旧文稿变成电子图片文件,再传到网上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A 4.为了提醒行人安全过马路,一些路口的交通信号灯在显示绿灯的同时,还会发出“嘟嘟”的声音。这里用光或声音表示信息主要体现了信息的()。 A.传载性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理念

第三章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理念 作者:佚名点击数:473 更新日期:2006-4-17 本章摘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这是我国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本章阐述了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我国中小学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课程观等方面所产生的重要变革。 第一节中小学新课改理念下学生观的变革 一、中小学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地位 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一直是教育史上争论的重大问题,其中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教师中心论”,它把教师看成是可以随意涂抹的一张白纸,一个可以任意填灌的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对教师来说,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论”,它把学生视为教育过程的中心,“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①全部的教育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教师只能处于辅导地位。这两种观念都不适当地贬低或抬高了学生的地位,是不科学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 学生作为教育教学认识的客体是指学生相对于社会的要求、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认识来说都处于一种被动状态,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将一定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内部需要,将新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承认学生的客体性和客体地位,就是强调教育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然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外界的一切影响并不是简单地输送或移植给学生,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主动吸收、转化,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只是外因,任何知识技能的领会与掌握都要依靠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教师不可能包办代替;任何有效的教学必须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学习规律为前提。因此,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从学生的地位来看,就是要改革传统的把学生看成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被动的、依赖的客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根本属性,发展人就是发展人的最本质属性,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发展人、完善人。新课程视野下的学生主体性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自主性。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他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把学科课程内容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够运用于实践;其次,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主动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积极向教师质疑、请教、相互研讨,从而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这点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表现尤为突出。 (2)能动性。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能动性,首先表现在他能根据学校教育的要求积极参与并以此作为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其次,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积极、主动的特性,如在学习中主要表现为有迫切的学习愿望、强烈的学习动机、高昂的学习热情和认真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安排与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顺序,主动获取知识,并能按照各自的方式,把它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实、改造和发展。 (3)创造性。创造性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主体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独特的新事物,创造性常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二是对自身的超越。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身,使“旧”我转变为“新”我,实现自身的否定之否定。创造性对学生而言,更多的是指以下方面: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像力,喜欢出“新点子”和解难题;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等。创造性

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使用及备课要点

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第2版)使用及备课要点内容筛选主题展开一、内容筛选原则机制(一)原则立足本班幼儿考虑可用资源基于教材内容灵活选择运用 幼儿园主题统计与筛选一览表:小班上学期内容筛选例举《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第五条规定:“每周的集体教学活动小班宜开展5-8次,中班8-10次,大班10-15次。”按18周计算,小班一个学期集体教学活动数为:90-144个。省编幼儿园教材小班上学期活动数:154个。小班主题统计与筛选一览表(共154个)后续小班主题统计与筛选一览表(共154个)中班上学期内容筛选例举《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第五条规定:“每周的集体教学活动,中班8-10次。”按18周计算,中班一个学期集体教学活动数为:144-180个。省编幼儿园教材中班上学期活动数:194个。中班主题统计与筛选一览表(共194个)后续中班主题统计与筛选一览表(共194个)大班上学期内容筛选例举《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第五条规定:“每周的集体教学活动,大班10-15次。”按18周计算,大班一个学期集体教学活动数为:180-270个。省编幼儿园教材大班上学期活动数:206个。大班主题统计与筛选一览表(共206个)后续大班主题统计与筛选一览表(共206个)(二)机制县或区层面幼儿园层面年级组层面教师个人层面1、县或区层面县、区级教研室组织县内园长及骨干教师,根据县、区具体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统一筛选,推荐给县、区内各幼儿园使用。2、幼儿园层面

幼儿园园长组织全园骨干教师,根据幼儿园具体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统一筛选,推荐给幼儿园教师使用。3、年级组层面年级组长组织教师筛选课程内容4、教师个人层面教师个人根据班级具体情况筛选课程内容二、主题展开为何选择这个主题如何开展这个主题(一)为何选择这个主题必要性:经验基础、时间背景、教育价值可行性:教育资源获取、教师自身条件必要性:以“我上幼儿园了”主题为例经验基础:幼儿正经历着“我上幼儿园了”。时间背景:小班上学期开始,幼儿刚刚进入 幼儿园。教育价值:缓解幼儿分离焦虑,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和环境,实现从家庭到幼儿园顺利过渡。 可行性:以“我上幼儿园了”主题为例教育资源获取:该主题所需材料便于获取,家长有积极参与以尽快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需要。教师自身条件:教师也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需要。(二)如何开展这个主题大主题的内容构成与时间安排小主题的目标与内容分析小主题计划的阅读与确定教案计划的制定1、大主题的内容构成与时间安排内容构成时间安排内容构成:以“我上幼儿园了”主题为例发展脉络:如何安抚幼儿紧张的心理,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和环境。从喜欢幼儿园,做一个“开心宝宝”,到“手拉手做朋友”,成为主题发展的线索。内容构成:以“我上幼儿园了”主题为例开心宝宝:老师牵着宝宝的小手,和妈妈一起,看看我们的幼儿园,骑骑木马、荡荡秋千;玩玩各种有趣的玩具和游

上海高一信息科技基本知识点整理(精华)教学内容

上海高一信息科技基本知识点整理(精华)

第一章 信息的数字化 第一节 一、进位计数制 进位计数制,简称进位制,是按进位方式实现计数的一种规则。 数码:一组用来表示某种数制的符号 基数:数制所使用的数码个数 位权:数码在不同位置上的倍率值 进制的标识 ——用数值后面加上特定的字母来区分 B ——二进制 D ——十进制( D 可以省略) H ——十六进制 二、二进制数 1. 二进制数的特点:只有“0”和“1”两个数码组成;运算规则:逢二进一。由于计算机电路的硬件结构只适合呈现两种状态:如电压的高和低、磁极的正和反、电路的通和断等,这就决定了计算机一般采用二进制作为信息编码。 2. 计算机内部处理的信息都是二进制形式,其基本单位是字节(Byte ,简称B ),一个字节有八个二进制位(bit )组成。因此八个二进制位就可以组合出256(28)种状态,范围在0—255之间。 三、数制转换 1. 十进制和二进制对照表 十进制 二进制 表示 (365.28)10 或 365.28D (1001.01)2 或 1001.01B 数码 0,1,2,…,9 0,1 基数 10 2 位权 整数部分 从右至左第i 位的位权: 10 i-1 从右至左第i 位的位权:2 i-1 小数部分 第 j 位的位权:10 -j 第 j 位的位权:2 -j 进位规则 逢十进一 逢二进一

2. 十进制转换成二进制(除二取余,逆序排列) 如:(37) 10 (100101) 2 D B H D B H 0 0 0 8 1000 8 1 1 1 9 1001 9 2 10 2 10 1010 A 3 11 3 11 1011 B 4 100 4 12 1100 C 5 101 5 13 1101 D 6 110 6 14 1110 E 7 111 7 15 1111 F 3. 二进制转换成十进制(按权展开,逐项求和) 如:(1101.11)2 = 1x23+1x22+1x20+1x2-1+1x2-2 =8+4+1+0.5+0.25 =13.75 4. 十六进制和八进制 由于二进制位数较多,不便交流和记忆,因此为了书写方便还采用了十六进制 和八进制的形式。 十六进制数用A、B、C、D、E、F分别对应十进制数的10、11、12、13、 14、15, 5. 各种数制的相互转换 (110101001)2 110,101,001 (651)8 (572)8 101,111,010 (101111010)2 (11010111001)2 0110,1011,1001 (6B9)16 (5C8)16 0101,1100,1000(10111001000)2 十进制转其他进制除以2(8,16)取余数 其他进制转十进制将各位的数值与其对应的位权相乘后再求和 二进制转十六进制四合一(从右至左,四位分隔,不足高位补零) 二进制转八进制一分四(一位变四位,不足四位高位补零) 十六进制转二进制每一位用4位二进制数表示

2020中小学最新课改实施方案

2020中小学最新课改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改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和提高课堂效益为重点,实现在新课改中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及教师自身可持续发展,构建达标课堂。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具体目标: 1、以导学案编写和使用作为本期课改的重点,一方面抓导学案的编写,要求教师动手编写导学案,另一方面,很抓导学案的使用落实情况,通过常规检查,跟踪听课评课等,最大限度的发挥导学案的作用,体现导学案的价值。 2、课堂基本要求: A、教师主导:民主授课,教师前后累计讲授时间不超过20分钟左右,师生互动带动生生互动。 B、学生主体:学生在课堂内表现积极主动,情绪热情饱满,勇于自我表现。 C、课堂活动:学生能积极动脑、动手、动口、,体验知识获得和能力形成的全过程。 三、建立健全组织,明确互相分工 组长:郭 职责:负责全校课改工作的总体规划及协调 副组长:肖 职责:负责全校课改的具体事务的组织筹划 成员:语文学科数学学科 组长:谭组长:周 成员:全体语文教师成员:全体数学教师 英语组 组长:崔 成员:代、谢 职责:负责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课改的相关材料及工作的实施

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在学习中进步,在研究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这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也是时代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挑战。素质教育呼唤着高素质的教师,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需要。为此,在新的阶段下,我校将立足于新课改的实施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培养力度,派教师去参加上级安排的新课改培训,多去听上级组织的观摩课、示范课、优质课。 五、初步尝试 由于我校教师队伍年龄上呈两极分化,年纪大的近五年陆续退休,再就是近几年招聘的年轻老师,中间层次的没有几人,因此,可以想象我校实施课改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学校领导班子经过认真讨论,觉得我校实施课改步子不宜过大在去年五年级实施课改的基础上,新增六年级参与课改,逐步实施。 1)、召开课改专题会议,让教师了解新课改意义和方法。通过网络观看别人的授课方式,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 2)、授课模式供参考: 数学: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观察实践(或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发散思维,拓展应用,发散思维,,课后,畅谈感受 语文:创高情景,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解决问题,读写结合,总结升华,词句,巩固检测。 英语:创高情景,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单词,读写结合,词句,巩固检测。 进一步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馈交流,拓展升华”的和谐课堂模式,形成师生共同参与学习,相融共济的课堂气氛。 六、实施途径 1、在去年五、六年级实施课改的基础上,今年全校(一年级和六年级不作要求)参与课改。每位教师精心准备一节新课改教案,准备讲公开课。从低年级开始到高年级。通过听课的形式让所有老师了解新课改的要求。 2、领导平时经常推门进教室听课,起督导作用,对课改有进步的老师予以表彰,对没进步的老师给予鼓励和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