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发展的引领者——记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
白春礼:学科研究成果致力于改善民生

白春礼:学科研究成果致力于改善民生
佚名
【期刊名称】《科技与生活》
【年(卷),期】2011(0)7
【摘要】4月7日,在2011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上,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表示,相关学科中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页数】1页(P33-33)
【关键词】改善民生;相关学科;白春礼;研究成果;自主知识产权;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学术建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50
【相关文献】
1.公共财政要致力于改善民生 [J], 夏杰长
2.和利时致力于节能减排、改善民生——和利时中标山东禹城第二污水处理厂自控项目 [J],
3.“2010-2011学科发展研究系列报告”发布:“科技改善民生”引关注 [J], 程建农
4.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中山市致力于创建“两个适宜”的和谐城市[J],
5.白春礼:学科研究成果致力于改善民生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春礼当前世界科技趋势的判断

白春礼对当前世界科技趋势的判断科技革命有两种驱动:一种是社会需求驱动,一种是知识与技术体系内在的驱动。
到现在为止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其中两次是科学革命,三次是技术革命。
在16世纪和17世纪,以伽利略、哥白尼、牛顿等为代表的科学家,在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带来了世界第一次科技革命。
这场前后经历144年的科技革命是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
18世纪中后期,蒸汽机、纺织机的发明及机器作业代替手工劳动带动了第二次科技革命,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产业革命,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推动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与现代化。
在19世纪中后期,以电力技术和内燃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带动了钢铁、石化、汽车、飞机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叶,以进化论、相对论、量子论等为代表的科学突破引发了第四次科技革命,也促进了自然科学理论的根本变革。
到了20世纪中后叶,以电子计算、信息网络的出现为标志带来了第五次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现在还在持续地发展。
科技革命源于社会需求驱动,又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大发展。
比如,在18世纪中后期,当时英国工业生产能力相当于全世界的40%—50%,欧洲大陆和美国也在那时先后开始了工业化进程。
19世纪中后期发生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也是第二次技术革命,德国迅速跃升为世界工业强国。
德国在化工方面发展很快,我们现在的一些基本化工、原材料,包括化肥在内的很多技术都源于德国在那个时候的创新。
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份额于1890年上升到世界第一位,日本也在那个时期起建立了工业化基础。
到20世纪中后期的第五次科技革命,美德法英等进入工业化成熟期,日本在这个阶段抓住了机遇,实现了经济的腾飞,1950年—1985年经济增长高达约120倍。
科技革命的另一驱动来源于知识与技术体系内在矛盾。
20世纪初发生的第四次科学革命的标志性成果包括:量子力学、相对论、宇宙大爆炸学说、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板块构造理论、计算机科学等。
但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从科学角度来说,未能出现可以与上述六大成果相提并论的理论突破或重大发现,“科学的沉寂”已达60余年。
科技是改变国家命运的强大力量

在这个许多人选择沉默或称颂的时代,却有一批耄耋之年的知识分子,秉笔直书,直言谠论,不粉饰,不搪塞,不推诿,不避讳,直指中国面临的巨大问题:资源日益短缺,环境破坏严重,腐败四处蔓延,贫富差距悬殊,道德水平滑坡,社会矛盾激化……他们提醒国人,中国还不是盛世,而是矛盾重重,中国经济能不能平稳增长,社会能不能和平转型,都是重大的现实问题。
他们坚持不懈地为中国之忧而忧,直言“不改革,无出路”,呼吁重启改革议程。
他们试图用自己的理智与良知,唤醒民众与当政者,廓清对当前中国问题的诸多混乱认识。
他们的思想可以帮助读者增进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对中国现实的认识,更理性、更深入地思考中国的现实问题,探求中国平稳实现现代转型的道路。
科技是改变国家命运的强大力量据新华社天津2012年9月18日电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十二次学术大会暨第二十三届院士大会18日下午在天津隆重开幕,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致词。
胡锦涛强调,胡锦涛强调,广大发展中国家要立足本国国情和科技基础,适应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创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适应本国发展要求的科技发展模式,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
要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大力加强开放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
胡锦涛指出,中国提出了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
我们将秉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坚持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胡锦涛强调,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将本着平等互信、务实共赢、共同发展、造福人民的精神,积极开展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
中国将进一步运用自身科技积累,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援助和转移,共同解决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共性关键科技问题。
中国将进一步提高政府奖学金计划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支持科研机构、大学设立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培养计划,欢迎更多发展中国家科技人员到中国开展研究,欢迎更多发展中国家青年学生到中国留学。
白春礼:新一轮科技革命将推动中国跨越式发展

作者: 无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中国高校科技
页码: 80-80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1期
主题词: 中国科学院 科技革命 白春礼 跨越式发展 国际专利 科技事业 资源总量 科技论文
摘要: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表示,过去十年,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研发投入2011年达8610亿元,居世界第2位;队伍规模快速扩大,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已居世界首位。
2010年,国际科技论文(SCI)被引用数上升至第7位;国际专利(PCT)申请量居世界第4位。
短短十年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关键是抓住了机遇。
中国科学院白春礼院长为“科普论坛”2013年开篇

中国科学院白春礼院长为“科普论坛”2013年开篇
佚名
【期刊名称】《今日科苑》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2013年1月14日上午,由北京老科学技术工作者总会和中国科学院老科协联合举办的“科普论坛”,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
【总页数】7页(P77-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
【相关文献】
1.纳米科技打开梦想天空--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 [J], 黄健
2.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视察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业研究中心的讲话 [J],
3.求致大尽微怀家国天下——白春礼院长在中国科学院大学2018级新生开学典礼上讲话Self-Cultivation [J], 白春礼;
4.白春礼院长视察中国科学院中亚巩达拉山地生态系统野外研究站 [J],
5.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为本刊题词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
佚名
【期刊名称】《今日科苑》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人民网5月4日报道,世界著名学术机构英国皇家学会日前公布新当选会员名单,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当选为外籍会员。
此次选举共产生了50名会员和10名外籍会员,与白春礼一同当选为外籍会员的科学家还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博士等人,他们各自在纳米科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和太阳能电池技术等诸多领域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总页数】1页(P34-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383
【相关文献】
1.白春礼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新任院长
2.中科院院长白春礼:确立科学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替代的定位
3.纳米科技将重塑未来--专访2013年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主席、中科院院长白春礼
4.白春礼常务副院长视察中科院亚热带生态所
5.李家洋当选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发挥科技“火车头”作用引领带动中国科技发展

发挥科技“火车头”作用引领带动中国科技发展
白春礼
【期刊名称】《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国家科研机构担负着服务国家目标、保障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使命。
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是我国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的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的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从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高度,作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支持中科院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总页数】6页(P16-20,15)
【作者】白春礼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3
【相关文献】
1.实施“创新2020”,当好中国科技发展的“火车头”——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解读
2.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玉田县充分发挥科技招商在转型升级中的带动作用
3.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引领科技类学会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科协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科协学会创新发展的意见》解读
4.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引领科技类学会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科协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科协学会创新发展的意见》解读5.金融科技技术、应用并举充分发挥先进项目引领作用——银行科技发展奖评审领导小组会议暨2010年度获奖成果颁奖会议召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八千里路云和月六十五载功与名65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
”在2014年6月举行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命运、民族振兴的重要性。
在科技照亮中国梦的重要关头,我国科学技术的领军者——中国科学院毅然举起改革大旗,率先启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
今年是中国科学院成立的第65个年头,也是被中科院院长白春礼称为“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那么,为什么中科院要在发展的黄金时期选择改革呢?或许,历史能够告诉我们答案。
正如白春礼院长所说:“你必须理解历史。
”小荷才露尖尖角中国科学院成立在建国初期,是新中国树立的首批标杆。
但其实,中科院的筹划工作早在中共中央进驻北平时便已开始,时任宣传部长的陆定一是牵头人,恽子强、丁瓒、钱三强和黄宗甄等都参与了筹划工作。
在经过一系列筹备会议、听取意见、协商通过等程序后,中科院终于在1949年11月1日,正式在北京东四马大人胡同10号开始办公,这一天自然也成为中科院建院的日子。
而“中国科学院”的名称也是经历反复商榷后才确立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1949年9月发布的《建立人民科学院草案》中,拟将科学院取名为“人民科学院”,借以纠正“为科学而科学”的偏向,强调“科学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也是中科院第一任院长——郭沫若先生在筹备会议上讲话的重点:“科学界的工作,一定能适应广大人民的需要,蓬勃发展开来。
”但由于建国初期,百业待兴,中国科学院成立初期的工作并没有马上蓬勃发展开来,而是首先经历了一段缓慢发展的阶段,曾任中科院院史研究室主任的樊洪业介绍称这段经历为中科院的草创时期,也就是夯实基础的阶段。
中科院真正的蓬勃发展期要从1956年算起。
那一年,被称为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