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2教师用书:第3单元 6 琵琶行(并序)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

6琵琶行(并序)

本课话题——关注弱者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他在《琵琶行(并序)》一诗中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形象,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这类弱者的同情,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弱者的关注。做人的道理也应如此,弱势群体应得到社会的关心。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爱心超市”在洛阳不是新事物,但金谷园办事处的“爱心超市”不同一般:社区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参加社区组织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得到一定的积分,而后凭积分到超市兑换自己所需的物品。

金谷园办事处“爱心超市”之高妙,就在于照顾到了困难群众的情绪,顾及了他们的自尊心:我不是施舍,你也不是不劳而获,有劳有得,领取物品心安理得。中国有“不食嗟来之食”的古训,面对居高临下的施舍,人们一般不愿为一时温饱而失去应有的尊严。而从国际通行做法来看,在慈善领域“保持受施者的尊严”已是公认原则。不伤“弱者的尊严”,这种做法,在我们增强社会治理能力的工作中值得借鉴。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一个人要帮助弱者,应当自己成为强者,而不是和他们一样变成弱者。

——罗曼·罗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陪着哭泣的人流泪,多少会使他感到几分安慰,但若满心的怨苦被人嘲笑,便是双重的死刑。

——莎士比亚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湓浦口(pén)(pǔ)铮铮(zhēnɡ)悯然(mǐn)

银篦(bì) 红绡(xiāo)阑干(lán)

冷涩(sè) 贾人(ɡǔ)恬然(tián)

迁谪(zhé) 江浸月(jìn) 迸(bènɡ)

荻花(dí) 管弦(xián) 六幺(yāo)

霓裳(ní)(chánɡ)幽咽(yè) 呕哑(ōu)(yā)

嘈嘈(cáo) 船舫(fǎnɡ)钿头(diàn)

虾蟆陵(há) 嘲哳(zhāo)(zhā)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钗,古代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言⎩⎨⎧ 感斯人言(名词,话)

凡六百一十六言(名词,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动词,说)

(2)命⎩⎨⎧ 遂命酒(动词,吩咐)命曰《琵琶行》(动词,取名)

(3)数⎩⎨⎧ 使快弹数曲(数词,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几)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

(4)是⎩⎨⎧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指示代词,这,此)自言本是京城女(动词,表判断,是)

(5)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动词,哭泣)座中泣下谁最多(名词,眼泪) (6)辞⎩⎨⎧

我从去年辞帝京(动词,离开,辞别)莫辞更坐弹一曲(动词,推辞)

归去来兮辞(名词,古代的一种文体) (7)为⎩⎨⎧ 因为长句(动词,读wé

i ,写、作)初为《霓裳》后《六幺》(动词,读wé

i ,弹奏)为君翻作《琵琶行》(介词,读wèi ,替,给)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歌以赠之(名词用作动词)作歌

(2)遂命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3)浔阳江头夜送客(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4)梦啼妆泪红阑干(名词作状语)在梦里

(5)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6)钿头银篦击节碎(形容词作动词)敲碎

(7)江州司马青衫湿(形容词作动词)被浸湿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因为长句

古义:两个词,“因”是于是,“为”是创作。

今义:表示原因;常跟“所以”连用,表示因果关系。

(2)明年秋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后一年。

(3)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突然冲出。

今义:物体表面鼓出来或超出一般显露出来。

(4)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年龄大了。

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5)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脸色容貌。

今义:①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②颜色或染料。

(6)秋月春风等闲度

古义:随便地,轻易地。

今义:指平常、普通。

(7)去来江口守空船

古义:走了以后。来,语助词,无实义。

今义:前去与回来,相当于“来回”。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状语后置句)

译文:曾经跟随穆、曹二位著名琵琶乐师学艺。

(2)转徙于江湖间(状语后置句)

译文:在江湖上辗转奔波。

(3)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被动句)

译文:这天晚上才体会到被贬谪的意味。

(4)江州司马青衫湿(被动句)

译文: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泪水浸湿了。

[常识·速览]

[识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主要作品:《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草原离别》等。

[探背景]

元和十年六月,朝中发生宰相武元衡被刺事件,主谋者是藩镇割据势力。白居易激于义愤,率先上表请求严惩凶手。忌恨他的人乘机攻击他“越职言事”,加以造谣中伤,他被贬为江州(江西九江)司马。诗人因这次政治迫害而愤懑、感伤,在荒僻的江州,无处发泄,只好将一腔愁闷郁积心底。一个萧瑟的秋夜,当诗人送客浔阳江头时,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遭遇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沦落天涯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诉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并序)》。

[巧识文]

行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属乐府诗体。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形式,富于变化。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感知]

本文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同时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

[文脉·梳理]

①琵琶女身世②诗人感受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对第1段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

D.第五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惨心情,第六句用月光进一步反衬。

【解析】第六句不是反衬,是正面烘托。

【答案】 D

2.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解析】结合后文对琵琶女身世的描写,可知琵琶女的迟疑是因为她“无心见生人”。

【答案】 C

3.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在描写音乐作用方面相同的一项是()

A.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B.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C.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D.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侧面烘托。其他三项都是正面描写。

【答案】 B

4.下面对第2段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神态,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解析】C项,应为“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给人以具体真实的感觉”。

【答案】 C

5.对第2段相关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解析】“别有”“此时”两句不是写音乐结束后的,是写音乐的暂时停顿;“无声胜有声”强调了听者都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

【答案】 B

6.下面描写乐曲演奏的诗句,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A.“间关莺语花底滑”描写琵琶声轻快而流畅,如同黄莺婉转地啼叫着从花下轻盈自如地飞过一样。

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意思是即使大弦小弦一起奏响,那听上去杂乱无章的乐音也如珠玉之声一样清脆悦耳。

C.“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写的是当乐曲短时休止时,另外传出深藏心底的愁思,这无声时刻的感染力更胜过有声之乐。

D.“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描写曲子弹奏结束时琵琶女非常用心地完成最后一支动作,四弦同时奏响发出撕裂绢帛之声。

【解析】B项,“错杂弹”意思是大弦小弦有序交错地弹奏;C项,没有对“暗恨”一词的解释;D项,“当心”并非“非常用心”的意思,而是“在弦中间”的意思。

【答案】 A

二、阅读课文第3~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7.下列各句中,全部表现琵琶女不幸命运的一组是()

①自言本是京城女②曲罢曾教善才服③血色罗裙翻酒污④弟走从军阿姨死⑤梦啼妆泪红阑干⑥去来江口守空船

A. ③④⑥B.①③⑥

C. ②④⑤D.①②⑤

【解析】①是琵琶女叙述自己的身世,②表现琵琶女技艺高超,⑤表现琵琶女伤心。

【答案】 A

8.下列有关这三段内容的概括和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琵琶女年轻的时候,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

B. 随着琵琶女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她的弟弟和母亲也相继离散而去。

C. 白居易贬官九江以来,孤独寂寞;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

D. 白居易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支曲子,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

【解析】B项中“母亲”的说法错误,应为“鸨母”。

【答案】 B

9.下列有关这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琵琶女早年曾走红京城,技艺高超,被老辈艺人所赞服,更被同辈艺人所妒忌。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

B.琵琶女后来嫁给了一个商人,为了维持生计,她的丈夫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可怜的琵琶女留守空船。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句感情浓厚,落失落者之泪,也为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

D.作者的悲哀苦闷无法直接表达,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

【解析】B项中“为了维持生计”的说法在文中无依据。

【答案】 B

[话题·互动]

话题:有人认为《琵琶行(并序)》所塑造的丰满而真实的人物形象身上,透射着一种人文关怀,让我们感受到温暖的人情人性,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学生甲:琵琶女对自身命运的关怀。一个人有了对自我生命的幸福、自由、尊严、价值等的追求,也开始了这个人的人文意识,在琵琶女自叙身世的一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种意识的强烈。我们可以感觉到这样的生活并不是她本来想要的,其中所折射的一个女子追求自身命运的改变,追求幸福的心声实在动人心魄。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诗人对自我生命的关怀。琵琶女的遭遇就像一面镜子一样让诗人看到了自己处境的不幸和无奈。作为一个仕途走得不顺的人,白居易清楚自己沦落失意的原因。从此他进入了生活的另一选择,开始了他“独善其身”的后期生活,应该说明哲保身、乐天知命、“独善其身”是他无奈的选择。他的沦落天涯,泪洒青衫,都表现了他对生命的珍视,对正直和社会良知的追寻,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文白·对译]

元和十年,予 左迁 九江郡司马。元和十年,我被贬谪为九江郡司马。⎣⎢⎡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元和,唐宪宗的年 ⎦⎥⎤号。左迁:贬官的委婉说法。司马:州刺史的副官。明 年 秋,送第二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我

客 湓 浦 口,闻舟 中夜 弹 琵 琶 者,听 其音,在湓浦口为朋友送行,听见一条船上有人在弹奏琵琶,听那乐声,

铮 铮 然 有 京 都 声。铿锵有力,而且是京城流行的曲调。⎣⎢⎡

湓浦口:地名,即湓口,湓江流入长 ⎦⎥⎤江处。其:那。铮铮:指琵琶清脆的声音。京都声:唐代京城长安流行的乐曲声调。问 其 人,向那人询问,

本 长 安 倡 女,尝学 琵琶 于 穆、曹 二善 才,(才知道她)原来是长安的乐伎,曾经跟穆、曹二位著名琵琶乐师学艺,

年长 色 衰,委身 为贾 人 妇。年纪大了,姿色衰退,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

倡女:歌女。尝:曾经。善才:唐代京城

⎦⎥⎤长安流行的乐曲声调。委身:托身,这里是嫁的意思。贾(ɡǔ)人:商人。 遂 命 酒,于是(我)吩咐备酒,

使 快 弹 数 曲。让她痛痛快快地弹几支曲子。⎣⎢⎡⎦⎥⎤命酒:吩咐设酒席摆酒。快:畅快。 曲 弹奏完

罢 悯然,毕,(她)面带愁容。⎣⎢⎡⎦

⎥⎤罢:完毕。悯(mǐn )然:忧郁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自叙 少 小时 欢乐事,今 漂 沦又叙说(她)青春年少时的欢乐情景,现在却漂泊沉沦,

憔 悴,转徙于 江湖间。形容憔悴,在江湖上辗转奔波。⎣⎢⎡⎦

⎥⎤漂沦:漂泊沦落。憔悴:困顿委靡的样子。江湖:泛指四方各地。 予 出 官 二 年,恬 然 自 安,我离开京城到此任职已有两年,一直是心情恬淡、宁静自得,

感 斯 人 言,是夕 始觉 有迁 谪意。她的一席话触动了我,这天晚上才体会到被贬谪的意味。

⎣⎢⎡⎦

⎥⎤出官:由京外作。恬(tián )然:淡泊宁静的样子。斯:这。迁谪:贬谪,放逐。因 为 长 句,于是作了这首七言诗, 歌 以 赠之,凡六百 一十 六言,命曰 《琵琶行》。作歌赠送给她,全诗共六百一十六字,题名为《琵琶行》。

⎣⎢⎡⎦

⎥⎤因:连词,于是。为:创作。长句: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歌:作歌。凡:总共。言:字。命:命名。

浔 阳 江 头 夜 送 客,枫 叶在这浔阳江畔的夜晚,我来为远去的朋友送行,枫叶赤红,

荻花 秋 瑟瑟。荻花雪白,秋风阵阵,摇曳哀吟。⎣⎢⎡

江头:江边。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生长在水边。瑟瑟:形容微风吹动的声音。主人 下马 客 在 船,举酒我们下了马,将朋友送上船,举起 欲 饮 无 管 弦。这杯别离酒,却没有音乐伴我们消解忧愁。⎣⎢⎡

主人:诗人自指。管弦:指

⎦⎥⎤音乐。管,指萧、笛之类的管乐器。弦,指琴、瑟、琵琶之类的弦乐器,这里指代音乐。醉 不 成忧伤沉闷中喝得几分醉意,

欢 惨 将 别,别时 茫茫 江心情惨淡就此分手告别,告别时江上茫茫一片,清冷的江水

浸 月。忽闻水 上 琵 琶 声,主 人 忘浸着一轮寒月。忽然听见那水上飘来一阵琵琶声,应回转的我忘了

归 客 不 发。迈步,将远行的友人也不叫开船。

寻 声 暗 问 弹我们寻找到传出乐声的那只船,轻声询问是谁

者 谁?琵琶 声 停 欲 语 迟。在弹奏。琵琶声虽然停下,却许久没有人回答。

⎣⎢⎡⎦

⎥⎤暗:这里是轻声的意思。欲语迟:要回答,又有些迟疑。移 船 相 近于是我们把船靠上去, 邀 相 见,添 酒 回 灯 重 开 宴。请弹奏者出来相见,吩咐添上酒菜燃亮灯火,重新摆下酒宴。

⎣⎢⎡⎦

⎥⎤回灯:把灯芯捻大一些。千 呼 万 唤 始 出我们呼唤了千声万声,她才缓缓地出现在 来,犹 抱 琵琶 半 遮面。转 轴我们面前,还用怀中的琵琶遮住半边脸面。只见她轻轻拧

拨 弦 三 两 声,未 成 曲 调 先 有动弦轴,试弹了三两个乐音,虽然没弹出曲调,已经饱含着

情。感情。⎣⎢⎡⎦⎥⎤转轴拨弦:这里是调弦校音的动作。弦 弦 掩 抑 声每一次拨弦都深沉压抑,每一声

声 思,似 诉 平生 不得志。乐曲都充满忧思,就像在低声倾诉平生如何不得志。⎣⎢⎡

掩抑:低沉抑 ⎦⎥⎤郁。思:愁思。低眉 信手 续续弹,说尽 心 中 无 限 事。她垂下眉眼随手弹拨,让琵琶叙说自己的无限心事。

⎣⎢⎡⎦

⎥⎤信手:随手。续续:连续。轻 拢 慢 捻 抹 复 挑,手指在弦上轻推慢揉,忽而下拨又忽而反挑, 初 为《霓裳》 后 《六幺》。先弹了有名的《霓裳羽衣曲》,又弹奏一曲流行的《六幺》。

⎣⎢⎡⎦

⎥⎤拢:叩弦。捻:用手指揉弦。扶:顺手下拨。挑:反手回拨。以上都是弹琵琶的指法。《霓裳》《六幺》:都是唐代乐曲名。 大弦 嘈 嘈 如 急 雨,小弦 大弦的乐音沉重悠长,仿佛一阵急骤的暴雨,小弦的乐声

切 切 如 私语。短促细碎,好像有人在窃窃私语。⎣⎢⎢⎡

大弦:指琵琶四根弦中最粗的弦。嘈嘈:形容 ⎦⎥⎤声音粗重沉闷。小弦:指琵琶上最细的弦。切切:形容声音轻细急切。嘈 嘈 切 切弦音轻重缓急高低快慢,

错 杂 弹,大珠 小珠 落 玉 盘。任她随意地交错变换,犹如大大小小的珍珠,一粒粒坠入玉盘。

⎣⎢⎡⎦⎥⎤大珠小珠落玉盘:这里比喻乐声的清脆圆润。间 关 莺 语 花 底一会儿像黄莺的鸣唱,在花丛

滑,幽 咽 泉 流 冰 下 难。中轻快流转,一会儿如冷泉呜咽,在冰层下滞涩地流淌。

⎣⎢⎡⎦

⎥⎤间关:形容鸟声婉转。滑:流畅。幽咽:低泣声,这里形容遏塞不畅的水流声。难:这里有“冷涩艰难”的意思。 冰 泉 冷 涩 弦 凝 绝,凝 绝到后来仿佛泉水冰冻,冷滞之气在弦上凝结,凝聚不散流通

不通 声 暂 歇。别 有 幽 愁 暗 恨不畅,乐声渐息若断绝。另有一种深沉的忧愁在其中暗暗

生,此 时 无 声 胜 有 声。银 瓶萌生,此时这无声的意味更胜过有声的情趣。突然间迸发

乍 破 水浆 迸, 铁骑 突出出清越的乐音,如银瓶破碎水浆喷射,又转向铿锵雄壮,

刀 枪 鸣。像铁骑冲锋刀枪齐鸣。⎣⎢⎢⎡⎦

⎥⎥⎤银瓶:汲水器。乍:突然。迸(bèn ɡ):溅射。铁骑:带甲的骑兵。 曲终 收 拨 当 心 画,四 弦 一 声乐曲结束时,她收回拨子当心一划,四根琴弦同时发声,

如 裂 帛。就像撕裂绢帛一般干脆。⎣⎢⎡

拨:拨子,一种拨弦的工具,片状物。当心画:这是弹奏琵琶到一曲 ⎦⎥⎤结束时的常用手法。东 船 西 舫 悄 无言,唯见左右停靠的船只都静悄悄无声无息,只见

江 心 秋 月 白。皎洁的月儿,映照在冷冷的江心。

沉吟 放 拨 插 弦中,整顿 衣裳 起她轻叹一声,将拨子插入弦中,整理好衣裳起身,现出

敛容。庄重的神情。⎣⎢⎡⎦⎥⎤沉吟:思量忖度、欲语迟疑的意思。敛(liǎn )容 :正容,显出庄重的脸色。自 言 本是她说自己原是

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京城女子,家住在虾蟆陵。⎣⎢⎡⎦

⎥⎤京城:指长安。虾(há)蟆陵:本名下马陵,当时是酒楼舞榭所在地,在长安城东南。 十三 学得琵琶成,名 属 教坊 第十三岁就学成了琵琶,名列教坊的第一部(我的技艺已十分

一部。精湛。)⎣⎢⎡⎦⎥⎤教坊:唐代官设的教习歌舞技艺的机关。曲 罢 曾 教 善一曲弹罢连曲师都心

才 服, 妆 成 每 被 秋 娘 妒。悦诚服,(我的容貌也娇美动人),梳好妆往往被姐妹们嫉妒。

⎣⎢⎡⎦

⎥⎤秋娘:唐代歌伎常用的名字,这里作善歌貌美的歌伎的通称。五 陵 年 少那些家居五陵的富贵子弟 争 缠 头,一 曲 红 绡 不 知 数。争着送给我各种财物,弹奏一曲得到的红绡,可以说不计其数。

⎣⎢⎡

五陵:长安附近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富豪人家多聚居在这一带。年少:富贵人家的子弟。缠头:古代送给 ⎦⎥⎤歌伎舞女的锦帛叫“缠头”。绡:生丝织成的薄绸。钿 头 银 篦 击我用镶金花的银钗打拍子,敲碎

节碎,血 色 罗裙 翻 酒 污。了也不觉可惜,血红色的罗裙泼上了酒,也全不在意。

⎣⎢⎡⎦⎥⎤钿(diàn ):金花。节:节拍。篦:通“”,钗,古代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 今 年 欢 笑 复 明 年,秋月年复一年地寻欢作乐,轻松

春风等 闲 度。随意地打发着时光。⎣⎢⎡⎦⎥⎤复:再。秋月春风:指一秋一春,即一年。等闲:随便地,轻易地。弟 走 从 军弟弟当了兵,

阿 姨 死,暮 去 朝 来 颜 色 故。阿姨也死去,一天又一天地过去,我的容貌也衰老了。

⎣⎢⎡⎦⎥⎤暮去朝来:即岁月流逝。颜色故:这里是容貌衰老的意思。门前 冷 落门前变得冷冷清清,来往

鞍 马 稀,老大 嫁作 商 人 妇。的车马时有时无,年纪大了,只好嫁个商人为妻。⎣⎢⎡⎦

⎥⎤老大:年纪大了。 商人 重 利 轻 别离,前 月 浮 梁 买商人只重财利,哪在乎夫妻别离,前月就去了浮梁做茶叶

茶去。生意。⎣⎢⎡⎦⎥⎤浮梁:地名,在今江西景德镇北。去 来 江口守空船,走了以后让我在这江口守空船,

绕船 月明 江水 寒。四周只有寒冷的江水和明月的清光。⎣⎢⎡⎦

⎥⎤去来:走了以后。来,助词 ,无义。 夜 深 忽 梦 少 年 事,梦 啼 妆 泪 红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时欢乐的往事,梦中哭醒,泪水和着脂

阑 干。粉满脸纵横。⎣⎢⎡⎦

⎥⎤妆:这里指脸上的胭脂粉。阑干:纵横错乱的样子。 我 闻 琵琶 已 叹息,又 闻 此 语 重 唧唧。我听了琵琶曲已伤感叹息,又听了这一席话更慨叹不已。

⎣⎢⎡⎦⎥⎤唧唧:叹息声。同是 天涯 沦 落人,相 逢 何 必同样是流落在天涯的人啊,今天相遇又何必是

曾 相 识!曾经相识!⎣⎢⎡⎦⎥⎤天涯:天边,这里泛指各地。沦落:沉沦流落、遭遇坎坷、失意无欢等。我从去年辞我从去年离

帝 京,谪居 卧病 浔阳城。开京都,抱病被贬谪到这浔阳城。⎣⎢⎡⎦

⎥⎤帝京:皇帝居住的京都,即指京城长安。卧病:抱病。 浔 阳 地 僻 无 音乐,终 岁 不 闻 丝竹 声。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美妙的乐声。

⎣⎢⎡⎦

⎥⎤丝竹:弦乐器、管乐器的总称,这里指音乐。住 近 湓 江 地 低住的地方靠近湓江,这里地势低洼 湿,黄芦 苦竹 绕宅 生。潮湿,黄芦苦竹在宅边杂乱丛生。⎣⎢⎡⎦

⎥⎤黄芦:芦苇。苦竹:竹的一种,竹干较粗,竹笋味苦。 其 间 旦 暮 闻 何 物?杜鹃 啼 血 猿在这里从早到晚能听到的声音是什么?是杜鹃声声啼血,猿

哀 鸣。猴声声哀鸣。⎣⎢⎡

何物:这里指“什么声音”。杜鹃啼血:传说杜鹃鸟啼叫时,嘴里会流出血来,这是形容

⎦⎥⎤杜鹃啼声的悲切。春 江 花 朝 秋 月 夜,往往每当春江花开的早晨和秋月凌空的夜晚,常常

取 酒 还 独 倾。取来浊酒,一个人闷闷独酌。⎣⎢⎡⎦⎥⎤独倾:独自饮酒。岂无 山歌 与村难道就没有当地人

笛, 呕 哑 嘲 哳 难 为 听。唱唱山歌吹吹村笛,但那声音嘈杂嘶哑,实在让人难以入耳。

⎣⎢⎡⎦

⎥⎤呕(ōu )哑(yā):象声词,形容单调的乐声。嘲(zhāo )哳(zhā):形容声音繁杂,也作“啁哳”。难为听:难听,听不下去。 今 夜闻 君 琵 琶 语,如听 仙 乐 耳 暂明。今天夜里听了你弹奏的琵琶曲,真如同仙乐入耳清朗明净。

⎣⎢⎡⎦⎥⎤琵琶语:指琵琶上弹出的曲调。暂:忽然,一下子。莫 辞 更 坐 弹一曲,请不要推辞,再坐下弹奏一曲,

为 君 翻 作 《琵琶行》。为你按那曲调写一首《琵琶行》。⎣⎢⎡⎦

⎥⎤更:重,再。翻作:写作。翻,按曲改编可辞。 感 我 此 言 良 久 立,却 坐我的话使她感动不已,她久久地站立在那里,然后回到座位上,

促 弦 弦 转 急。将弦调得更紧弹得更急。⎣⎢⎡⎦

⎥⎤却坐:退回原处坐下。促弦:把弦拧紧。促,紧,迫。转:变。 凄 凄 不 似 向 前 声,满 座 重 闻凄楚哀婉的曲调,已不像先前的乐声,重新听乐的人们全都

皆 掩 泣。忍不住掩面哭泣。⎣⎢⎡⎦

⎥⎤凄凄:形容琴音悲切。向前:以前。掩泣:掩面哭泣。座中泣在座的 下 谁 最 多?江 州 司 马 青衫 湿。人中谁流泪最多?我这江州司马的青袍服已被泪水浸湿。

⎣⎢⎡⎦

⎥⎤江州司马:指作者自己。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借助想象,绘声具体可感

作者大胆想象,借助通感、比喻等修辞将乐声的无尽美妙与节奏的无穷变化描绘得立体可感。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至“四弦一声如裂帛”,借助比喻,准确、具体地描绘了音乐的急与缓、强与弱、高与低、起与止等变化状态,动人心魄。

2.写法指导

(1)想象的有意性。要善于控制想象的方向,围绕一个中心去畅想,而不是无目的地散漫地乱想。

(2)想象的新颖性。想象不是简单地再现一些已被自己或别人多次感知过的东西,而是以先前的阅历和经验为依据,大胆地去进行创造,构想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这些新形象具有新鲜感,具有独创性。

(3)想象的现实性。想象的东西虽是现实中没有的,但却扎根于现实,而不是远离现实,脱离社会的空想。

(4)想象的丰富性。想象的内容应该是饱满、充实的,要善于多角度、多方面地展开想象,唤起数量众多的生动的已有的表象,从而加工制作成丰富多彩、瑰丽动人的新表象。

3.迁移应用

选取一段名曲,用联想、想象等手法,写出听曲的感受。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高山流水》一座山,一江水。席地而坐,两手随意一划,青山拥着抚琴人躲开红尘,躲开哗杂,开始吟唱。记忆还旋转在浮躁之中,潺潺的流水已开始清澈地舔舐耳膜。飘逸的弹者在水中温柔着灵巧的十指,七根心弦有节奏地和着绿水歌唱。唱出一种悠闲的神韵,一种恬淡的灵性。双脚穿行在秀山丽水之间,久久不愿

上岸。鱼需要水,鸟需要巢,人需要知音。知音已死,心事付琴,弦断有谁听?满腔热泪,仰天一喷,鲜血吮吸着残琴断弦。千万颗心在颤抖。乐为知己者奏。知音已亡,留琴何用?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关注弱者

白居易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他在《琵琶行(并序)》一诗中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形象,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这类弱者的同情,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弱者的关注。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适用于“关注弱者”“同情”“和谐”“同舟共济”等相关话题作文中。

2.精彩应用

天下最高的学问是什么?同情弱者,帮助弱者。孔子讲“仁”,老子讲“道”,墨子讲“博爱”,归根结底,都不是为了让强者更强大,而是为了让贫弱的人得到更多的福利,让不幸的人得到更多的快乐。弱势群体理应得到社会的关心。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我们都要给他们提供帮助。

人本来生而平等,但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因外在的附加而产生了身份地位的差别,也就有了强者与弱者之分。多数情况下,强者高高在上,以一种俯视的姿态面对弱者,这固然不可取,但即使是对弱者施以援手,却也不能以“嗟来之食”的姿态施舍之,须知,人在人格上是平等。因此,对弱者的关注与同情,绝不是施舍与怜悯,更不是呼尔而与之,而是,人格的平等,尊严的捍卫,精神的慰藉。

[佳作·领悟]

江南烟雨《琵琶行》

赵竹毅

一千一百多年前,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在鄱阳湖边住了下来。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被一支琵琶惊醒了,循着琵琶声,诗人发现了自己,鄱阳湖流下了两行清泪。琴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这里仍然能够听到嘈嘈切切的琴弦。

我也是被琵琶声惊醒的,走在湖畔,千年之前的那声裂帛,仿佛就在耳边,仿佛就在昨天。那一个瞬间,白居易走在歌女的弦上,琵琶声响在诗人的诗里,拨弦的人轻拢慢捻,弦上的人醉不成欢,琵琶声渐行渐远,在心头响起,在诗里隐没,书案前,只留下江州司马,泪湿青衫。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新醅的酒,眼前的茶,饮不醉但求一醉的白司马,湖心的飞鸟,湖边的新芽,挑不明诗人的醉眼昏花。你来了吗?你醉了吗?你要走吗?你醒了吗?诗人与秋风,一问一答。江南的秋雨扯天扯地,诗人的酒杯,举得起,却放不下。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石狮子立在湖边有上千年了,你们还记不记得那个白司马?白司马怕是已经记不得你们了,那天,晚归的诗人真的醉了,烈酒烧灼着他的胸膛,他的胸中,只有难酬的壮志,烈酒朦胧了他的双眼,他的眼里,只有模糊的背影。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声并未远去,但春天还是来了。

诗,是有气味的,这会儿的诗,有一种湿漉漉的青草的芳香。诗人一来,满山的清流鸣泉便开始吟咏唱和,天罡浩荡,那是风在寻章摘句。诗人一伸手,便拽了满把的新诗,诗太多了,诗人开始随手抛撒,我跟在后面,一俯身,便是千古的经典。

诗实在是太多了,诗人专门为它们建造了家园。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 教学博苑 02-28 1619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 教学目标 品味诗歌意境,分析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背诵本段。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难点:理解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 (一)教学要点: 1.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本诗结构特点。 2.鉴赏高超的音乐描写 (二)过程设计: 一.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学生沉醉其中)

教师:刚才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那么哪位同学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呢?(学生们各抒已见,有的说轻快、流畅;有的说悲伤、忧郁;有的说激扬动听等等,很多同学觉得难以表达出来)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表达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语言来表达音乐的感受可以说是比较难的事,大家知道音乐并不是实实在在,可感的、可触摸到的实物,它是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的。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白居易是怎样描写乐曲的。首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出示多媒体投影:内容为白居易简介,新乐府运动,“行”体介绍及创作背景介绍(略)。 二.整体感知,纠正字音,学生朗读全诗。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叙事结构,鉴赏整齐兼变化的结构美。 1.《琵琶行》以人物为线索,形成明暗对称又交织汇聚的双线结构,这种结构既严谨缜密,又错落有致,显现出对称的整齐美,交织汇聚的变化美,明线是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暗线是诗人的感受,两线重点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句子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诗文如下的结构(多媒体展示),即板书设计(附在后文)。 2.请学生认真读诗歌的“序”部分,理出“序”与正文的关系。 本诗的序文交代了写作原因,内容上与正文前后照应。例如:序文的第二句与诗的第一段呼应;第三四五句与诗的第二三段呼应;第六七句与诗的第四段呼应。 四.鉴赏诗歌中的音乐描写(琵琶女总共有三次演奏,重点欣赏第二次演奏)。 1.请学生找出诗歌中详细描绘琵琶曲的段落(学生能够很快找出第二段)。 2.请学生集体朗读第二段,再请一位同学朗读(此时学生的朗读感情无甚变化)。 教师点拨:乐曲是有节奏感的,是起伏变化的,大家刚才没有读出乐曲的起伏变化,可能是大家还没有体会到乐曲的情感变化,接下来我们仔细地来品读这段琵琶曲的描写。课前我们探讨过,音乐是无形的抽象的,用文字来表达是很困难的,但我们发现白居易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来使大家感受到音乐的美?(学生顿时领悟是用了一连串的比喻)。 3.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形象美,让学生想象“大弦”“如急雨”,“小弦如私语”等这些句子模拟的声音,再让学生揣摩琵琶女用这些声音表达

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2教师用书:第3单元 6 琵琶行(并序)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

6琵琶行(并序) 本课话题——关注弱者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他在《琵琶行(并序)》一诗中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形象,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这类弱者的同情,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弱者的关注。做人的道理也应如此,弱势群体应得到社会的关心。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爱心超市”在洛阳不是新事物,但金谷园办事处的“爱心超市”不同一般:社区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参加社区组织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得到一定的积分,而后凭积分到超市兑换自己所需的物品。

金谷园办事处“爱心超市”之高妙,就在于照顾到了困难群众的情绪,顾及了他们的自尊心:我不是施舍,你也不是不劳而获,有劳有得,领取物品心安理得。中国有“不食嗟来之食”的古训,面对居高临下的施舍,人们一般不愿为一时温饱而失去应有的尊严。而从国际通行做法来看,在慈善领域“保持受施者的尊严”已是公认原则。不伤“弱者的尊严”,这种做法,在我们增强社会治理能力的工作中值得借鉴。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一个人要帮助弱者,应当自己成为强者,而不是和他们一样变成弱者。 ——罗曼·罗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陪着哭泣的人流泪,多少会使他感到几分安慰,但若满心的怨苦被人嘲笑,便是双重的死刑。 ——莎士比亚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湓浦口(pén)(pǔ)铮铮(zhēnɡ)悯然(mǐn) 银篦(bì) 红绡(xiāo)阑干(lán) 冷涩(sè) 贾人(ɡǔ)恬然(tián) 迁谪(zhé) 江浸月(jìn) 迸(bènɡ) 荻花(dí) 管弦(xián) 六幺(yāo) 霓裳(ní)(chánɡ)幽咽(yè) 呕哑(ōu)(yā) 嘈嘈(cáo) 船舫(fǎnɡ)钿头(diàn)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琵琶行并序》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琵琶行并序》教案 教学博苑 01-16 0606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琵琶行并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及行这种文学体裁; 2、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 3、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出色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教学准备】录音机、乐曲《春江花月夜》。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板书课题及) 二、了解及“行”这种体裁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 2、小声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把握诗歌内容: 学生快速默读诗序文和全诗,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 明确: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四、五句(“问其人……徙于江湖间”)同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四、作业:反复读全诗。 第二课时 一、鉴赏诗歌: 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 (1)学生自由朗读诗的第一段。 (2)学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文中没有明确交代,同学们能判定出是哪种基调吗?有什么理由? 明确: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 (3)学生有感情地背诵第一段。 3、赏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的第二段 (2)学生思考: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 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 《琵琶行》是唐代文学名篇,它以婉转动人的艺术形式,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各种现象。其中,《琵琶行》的并序更为珍贵,即作品的导语,它为我们揭示了唐代文学的特点以及该作品的艺术价值。作为高中语文必修三的篇目,《琵琶行》的学习对于学生们的文化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种针对《琵琶行〈并序〉》这个篇目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文学特点,掌握《琵琶行》的主要文学艺术特征。 2.通过学习并序,了解唐代社会的背景和文学潮流。 3.懂得欣赏珍贵文献、学会阅读文学导言。 二、教学内容 1.第一节:“唐代文学概述” 本节需要介绍唐代文学发展的整体情况,让学生们了解唐朝文学的时代背景以及文艺风貌。

2.第二节:“《琵琶行〈并序〉》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本节部分通过和《琵琶行》的比较,了解并序文本与文章本身之间的联系,分析该文的主题、艺术手法等。 3.第三节:“《琵琶行〈并序〉》的文学价值” 本节重点揭示并序的文学价值,并分析其中所涉及的文学思想,突出并序卓越的文学地位,说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热身阶段 通过展示古代琵琶演奏者和一些唐代男女的画像,让学生们感受古代的音乐文化和人文气息。教师可以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琵琶有关的文学名篇。它的题目是《琵琶行》,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少女的遭遇和悲惨的经历,同时也向我们呈现了一种乐器——琵琶的美妙之声。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个唐朝的故事中。” 二、讲授阶段 1. 第一节:“唐代文学概述” 教师通过讲述唐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时代背景、文化底蕴、外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读音及字义,并灵活运用。 (2)进一步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方法和技巧。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能够准确默写。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加深课文理解。 (2)合作探究:给予学生思考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启示法:多角度思考问题。 (4)比较阅读法: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 (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树立审美情趣。 【设计思路】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依据的是文本、课后练习、教参和单元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诗歌的叙事艺术以及音乐描写特色。 【设计思路】主要基于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并参考多方资料,提取了这两个核心要点。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设计思路】课时安排为2课时,前提是有课前预习。 教案概述 《琵琶行并序》选自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属

于阅读鉴赏课,这个单元均是唐代诗歌,是唐代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展示不同诗歌艺术特色,既注重时代横切面,亦注重纵向比较,这也是需要师生共同树立的单元观。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树立背景意识和审美情趣,把握好朗读和背诵,所以,此次课的教学设计要紧扣单元目标。此外,教学设计要事先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的相关要求,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就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必修三是高一下学期的课文,高一学生初具理性思维,也有相关的诗歌学习基础,所以这次课以教参为辅助资料,侧重文本逻辑层次,题目设计多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文本内容主要是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沦落天涯”的悲慨。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叙事和音乐描写上。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整体感知 一、课文导入 以后人所做关于“高山流水”诗歌“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引出知音话题,进而进入本篇课文。 【设计思路】“高山流水”的故事,学生学过,以学生所熟知的旧知识来引发新知识,契合学生心理,同时,文本思想内涵的一面“知音之遇”,学生通读文本是可以体会到的,这与学生课前的预习小成就暗合。 二、文体基础知识──“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作品《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关于“歌行”,明代徐师曾《诗体明辨》曰:“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明朝胡震亨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

高中语文_《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一、导入: 播放视频文件,教师有感情范读。 而后引入课文:这样的琵琶曲已经让我们沉醉了,那么究竟是怎样的琵琶声波动率白居易的心弦,究竟是怎样的文字流传了千年?今天,我们就跟随白居易一起到浔阳江头,去听一听那年的琵琶曲,赏一赏那年的《琵琶行》吧。 二、学习目标: 1、诵读全文,积累文言实词; 2、赏析文中有关音乐的摹写; 3、分析文中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命运,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三、检查预习: 提问文言实词意思 ❖悯然:❖掩抑:❖信手:❖间关:❖敛容:❖等闲:❖颜色:❖老大:❖阑干:❖却坐:❖促弦:❖向前:❖青衫:❖贾人: 提问文常知识: ❖左迁:❖善才:❖出官:❖教坊:❖第一部:❖五陵年少:❖缠头: ❖司马: ❖迁谪: 四、知识技能: 通读课文,细读第二段,然后齐读第二段。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大弦嘈嘈如急雨:声音洪亮,急切 小弦切切如私语:细微,声音低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前一句语气急促,后一句读出美的感受,富有抒情性 间关莺语花底滑:轻快,活泼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缓慢 冰泉冷涩弦凝绝及之后三句:持续低沉 银瓶乍破水浆迸:音调突然升高 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急速 曲终收拨当心画:舒缓 四弦一声如裂帛:有力 小组合作思考: 声音无形,摹声最难,你是否能尝试着发出或形容出乐声?你是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声音的? ❖1、比喻 ❖2、叠词、拟声词 ❖3、侧面烘托 五、情感体验: 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和第四段,思考: ❖1、小组讨论:琵琶女有着什么样的经历?她是一个怎样的文学形象? 过去:名满京城、年轻貌美、才艺高超 现在:沦落浔阳、年老色衰、独守空船 形象:封建社会重色轻才,她们是一类被伤害被侮辱的身世悲凉女性。 ❖2、小组讨论:诗人有怎样的人生经历?他是一个怎样的文学形象? 过去:高官厚禄、高朋满座、丝竹不绝 现在:谪居卧病、送客惨别、呕哑嘲哳 形象:因上书言事被贬,不被统治者重视而深感压抑的知识分子。 小结:白居易和琵琶女因一区琵琶达成了情感的共鸣,敏感的诗人发出了千年一叹:“同

8.3《琵琶行(并序)》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琵琶行》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生命的诗意”,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人生状态。单元学习要求是: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本课是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叙事长诗,诗人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了“沦落天涯”的悲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分析白居易和琵琶女遭遇的相通之处,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处于高一年级,以前学过白居易的一些是个名篇,学生对诗歌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且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较少的文字障碍,这就为学生学习《琵琶行》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诗人的情感是含蓄的,说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线索是暗线,这就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感情带来了挑战。因此,教师需要从琵琶女演奏这条明线入手,用白居易与琵琶女的经历对比引导学生解读课文。 三、设计意图概说 新课标指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基于新课标精神,本次设计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为学生创设综合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同时,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抛弃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利用手头资料独立完成课前预习,和学生共同备课。 四、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通过分析“嘈嘈”“切切”等描写音乐的词语,把握诗歌“悲”的感情基调,学生能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 2.分析琵琶女弹奏阶段,画出音乐折线图,学生能够概括出白居易音乐描写的特点 3.总结琵琶女与诗人的经历,概括人物形象,学生能够找到诗人与琵琶女的相通之处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1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 一、前言 《琵琶行(并序)》是我国唐代文学史上一篇文学经典作品,被认为是唐代风俗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受到历代人民共同喜爱的艺术品。作为教师应当将这个文学经典带给学生们,让他们了解到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文学作品简介 《琵琶行(并序)》是唐朝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全文共计24章,讲述了琵琶师李白与美女高力士的爱情故事。其中并序是作者的序言,意思是并,这也是许多文学作品的一种写作方式。全文曾经在唐代广为流传,后来被宋代周密欣赏,并在他的《齐谐记》中引用大量的篇章来加以评析。《琵琶行》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一首哀乐之歌,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三、教学方法 1.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琵琶行(并序)》这篇文学经典,了

解唐代文学的美。 2.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们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意思和内涵。 3.案例分析,让学生们通过具体案例,感受到文学经典的深度和广度。 4.批判性阅读,在参照文本的基础上,学生们可以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写下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四、教学内容 1.看完《琵琶行(并序)》全文后,我们可以了解到:琵琶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其结构优美,音质悠扬,被称为“琵琶声彻上林”,在中国文学、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着极高的地位。《琵琶行(并序)》通过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性、爱情、情感等问题。 2.《琵琶行(并序)》讲述了一个关于琵琶师李白与美女高力士的爱情故事,文笔生动、情感深刻,通过这个故事,读者可以尤其思考在古代的女性地位,爱情的价值和意义。 3.《琵琶行(并序)》对人类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极深的影响,在文学、音乐、美术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表现和影响。 五、教学方法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说课稿(15篇) 《琵琶行》说课稿1 一、教材学情 《琵琶行并序》选自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属于阅读鉴赏课,这个单元均是唐代诗歌,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树立背景意识和审美情趣,把握好朗读和背诵,而本篇《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在整个单元,甚至整个高中学习阶段,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篇课文是高一下学期的课文,此时高一的学生已经初具理性思维,也具有相关的文言文学习基础,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结合注释在课前预习完成。但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二、教法学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把学生原有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此种理念,结合学生鉴赏诗歌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的现实情形,我想以诵读法和合作探究法为主,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基于以上几点,结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本篇课文计划用三课时讲授完成,具体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一、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感情。 二、学习作者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三、反复诵读,体悟诗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用文字描写音乐的手法。 下面,我着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告诉我们,拥有知音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失去知音是多么痛苦的事情,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渴望找到自己的知音,并且他还真的就找到了,可是拥有知音的他却依然眼泪婆娑,这又究竟为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琵琶行》,去探个究竟。 【设计思路】“高山流水”的故事,学生学过,以学生所熟知的旧知识来引发新知识,契合学生心理,也符合学生阶段性认知规律,同时,本文思想所蕴含的“知音之遇”,学生通读文本是可以体会到的,这与学生课前的预习就不谋而合了,学生私下会为自己的预习成果,窃喜一番,并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对课堂的兴趣便愈加浓厚了。 二、预习反馈。 【设计思路】此环节设置,主要检查学生对于课文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包括生字读音,重点字词含义,课文大意了解等等。目的在于:把握学生整体预习情况,为教师灵活展开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三、简要介绍歌行体诗歌常识及小序的作用。 【设计思路】该部分,用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文体有所了解,并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而对于小序的作用,可结合《孔雀东南飞》中小序的学习,举一反三,迁移把握。具体操作中,字词理解、大意疏通可以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来补充。以此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也可用师生共读的方式进行。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再次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分析琵琶女一共弹奏了几次曲(三次),并以此为依据,梳理文章思路。(可板书) 第一部分:第1段,独自弹琴。 第二部分:第2段到第4段,应邀弹琴。 第三部分:第5段,感言弹琴。 【设计思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古代诗文的学习,反复吟诵是一种有效感知诗歌内容的手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门绝学。在未完全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的情况下,反复朗读,感知诗歌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理清文章思路,同时,运用“以意逆志”的阅读方法,能够很有效地提高学生品读感悟能力。

语文课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语文课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语文课文《琵琶行并序》教案一 琵琶行并序 导入新课: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一千多年前,一个天涯歌女为白居易弹奏了一曲琵琶,成为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白居易因此而作的《琵琶行》更是成为了描写音乐的典范。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来了解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第1课时 课文内容预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与名师对话》自主阅读,了解作者白居易,学习琵琶行的课文内容 预习检查: 白居易,( )时期的( )( )。 简介白居易生平 2、关于“行”“序” 3、基础梳理:(字音检查) 铮铮然,商贾,恬然,贬谪,霓裳,六幺,荻花,乍破,慢捻,幽咽,迸裂,嘈嘈, 间关,虾蟆,名属,教坊,红绡,钿头,银篦,呕哑嘲哳 第2课时 问题一:《琵琶行》这首叙事抒情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这首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通过复述故事来理清本诗的思路。 明确: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师生活动:让学生阅读小序,理解故事的梗概。

1、本诗开篇有一段小序,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内容,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为全诗定下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学生默读序文和全诗,请找出序文和诗正文两相对应的地方。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 “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跟诗的第二、三段对应 “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诗的第四段对应。 3、思考:请学生以诗歌的语言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内容: 浔阳江头夜送客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小结: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她作了一首诗。 问题二:琵琶曲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诗人是如何通过文字来描写美妙的琵琶曲的? 设计意图:本诗音乐描写是全诗最精彩的,让学生理解诗中音乐的特点及弹凑者的心境。 师生活动:从诗中找出琵琶女的三次演奏,重点赏析诗人描写的第二次演奏。 1、诗人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中听到琵琶女的演奏的?这样的情景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在江边送别友人时写的。第一段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点明了时令,地点,时间和事件,“枫叶”“荻花”“瑟瑟”更妙,红红的枫叶,白白的荻花,微微的秋风,一红一白,冷暖相间,无需太多秋景,却秋意浓浓,内蕴丰富。闭目而思:微风过处,枫叶飘落,荻花纷飞,和着暮色苍茫,美不胜收。然诗人美不起来,乐不起来,今天诗人要送别一位挚友,此景虽美,而离别在即,更添诗人悲凉、忧伤之情。寥

2015届高一语文学案《琵琶行》(1)(鲁人版,必修二)

《琵琶行并序》学案 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卖炭翁》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唐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生留诗歌3000多首 《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解题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年长色衰”后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

高中语文_琵琶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琵琶行》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琵琶行》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其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值得我们品味,学习。其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给我们创造了优美的音乐意境。因此《琵琶行》第一课时的解读主要集中在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诗歌的情境并提示学生诗歌的创作,做到知人论世上。第二课时主要通过《琵琶行》中最经典的音乐描写来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吟咏和分析中,体会音乐中“琵琶女”和”江州司马”情感的共通之处,体会经典经久不衰常读常新的魅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扫清字词障碍,反复朗诵诗歌,品味诗歌语言; 2、知人论世,涵泳诵读,让学生了解白居易生平和叙事诗、行这个诗体的基础知识。 3、感悟诗歌对琵琶声声的描摹与传写,走进美妙的音乐世界。(教学重点) 过程与方法 1、合作探究,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2、理解感悟,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感受,走进白居易的情感世界。(教学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体会主旨句“同是天涯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同情琵琶女的悲惨遭遇,体会诗人仕途悲慨,以及两者之间的惺惺相惜。(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多媒体展示法、讲授法、点拨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层次设计】 课时安排:2 课时 本教学设计为第2 课时,第2 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 感悟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与传写,走进美妙的音乐世界。 2. 理解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感受,走进白居易的情感世界。 3.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春节期间一档非常受欢迎电视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将白居易《琵琶行》唱了出来,其实,“和诗以歌”的诗乐传统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代的著名诗篇《诗经》《离骚》就是吟唱出来的。而今天我们将流行音乐现代音乐与古典诗词结合起来,让我们的古典诗词流行了起来,大家学习起来是不是也更加有兴趣了呢? 但其实,我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就知道了《琵琶行》本身就是写音乐的。那写的是什

《琵琶行(并序)》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8课《琵琶行并序》教案 【学习提示】 《琵琶行》是一首长篇乐府诗,叙述琵琶女的故事,述说自己的人生遭际。学习时,注意琵琶女与诗人境遇的相通之处,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感慨。重点欣赏诗中音乐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单元学习任务】 1、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阅读本单元诗作,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人理解作品。 2、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 【教学目标】 1、感受琵琶女的形象及诗人寄寓的思想情感。 2、赏析诗歌中的音乐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歌曲入境: 播放以楚汉相争的历史为题材而创作的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 2、“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演绎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白居易的《琵琶行》,其感受音乐的精妙绝伦。 二、知人论世 1、解题 《琵琶行并序》 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后来成为古代诗歌的体裁。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行”指那些行文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它的典型特点是婉转流动、纵横多姿。“并序”,一般出现在诗文的题目或前言中,其内容与诗文密切相关。 2、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 他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他一生作诗很多,其中以讽喻诗最为有名,其诗通俗易懂,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著有《白氏长庆集》。 主要作品有《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等。 3、写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 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两课时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两课时 这是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两课时,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两课时第1篇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感情 学习重点:体味感情 学习过程:一、导入:《琵琶行》这一首长诗的结构有些特殊,它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故事里还套着一个故事。板书: 哪位同学给大家概括一下全诗内容? 明确:全诗讲了一个诗人夜遇琵琶女的故事,故事里的琵琶女对诗人讲了她身世漂零的故事。 下面我们就看一看诗人是怎样表达这两个故事的。 二、关于琵琶女 (一)学生活动:速读小序,找出与琵琶女有关的文字。 在诗中找有关琵琶女身世的诗句。 将这两部分文字对照,让学生体会二者之不同。 明确:一略一详。 (二)重点研读第三段,请一位学生背: 1、琵琶女的身世中,有一个很明显的前后对比,同学们说说是什么对比。 从前:“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这些细节都出自实际生活的典型事件,表现的是琵琶女少年时的艺高、貌美、生活豪华,红极—时。“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的细节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一个青年女乐伎在逢场作戏中得意一时的情状。作为一个被污辱与被损害

者,在她的灵魂还没有战栗和觉醒时,击碎银篦,酒泼罗裙的一系列任性戏谑,正如一出蕴含悲剧意味的闹剧,令人深思。 现在: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两相对比,世态炎凉,昔盛今衰。琵琶女独守空船,夜深忽梦少年时欢乐事,于是起来弹琵琶,以解忧愁。 教师点拨:这真是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梦回过去,醒后倍觉伤心。她多么想回到过去的锦绣时代呀,年少风流,狂歌醉舞,万人捧场,豪奢张扬。然而,当真的有人被她的琵琶声吸引,郑重邀请的时候,她怎样表现呢? 明确: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重点分析此处琵琶女的心理。 教师:除了这一处动作描写,诗中还有两处动作描写也非常符合琵琶女此时的年龄与心理。请同学们找一找。 明确:“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沉吟、整衣、敛容、久立这些动作神态,与琵琶女这一饱经沧桑的歌女身份、性格相符,准确地传达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欲语不语,恭敬严肃的神情,先整衣再站起的动作,都反映出这位琵琶女内心的难言的痛楚和稳重、端庄的性格。 2、师点拨:细读诗文,会发现,琵琶女的生活境况并不是一次沉落到底,而是有一个渐进过程的。这个过程,可用一个词概括:每况愈下。 先是: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然后: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3 、问题思考: 琵琶女已嫁为人妇,按说,她不该再出来为陌生人表演了。可她为什么克服心理障碍还是出来弹奏了? 点拨:对艺术的热爱。一个从小学艺且以此为生的人,怎么能放下心爱的艺术呢?一个地位卑微而造诣精湛的女艺人,当她被社会冷落,遗忘之后,只能在大自然的舞台上再次向人间献出她的艺术。月华如水的太空是天幕,空阔茫茫的大江是场地,大自然也停止了一切喧闹,庄严、肃穆地倾听着她的演奏。一曲倾诉天涯沦

高中语文_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琵琶行》把琵琶女的身世,诗人自己被贬的遭遇,以及琵琶艺人精湛的弹奏技艺很好地柔合在一起,采用情景交融、递相咏叹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两个感情相互交融的人物形象,成功地抒发了诗人忧郁悲愤的主观感情。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通过提问设计、板书设计,师生讨论分析等来掌握本诗的特点和思想情感,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叙事

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表达技巧。诗中写琵琶女飘零憔悴沦落天涯的生平遭遇,并因之引发出诗人遭谗受贬政治失意的满腹怨愤,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抒写了诗人与琵琶女天涯惆怅客的同病相怜之情。《琵琶行》把琵琶女的身世,诗人自己被贬的遭遇,以及琵琶艺人精湛的弹奏技艺很好地柔合在一起,采用情景交融、递相咏叹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两个感情相互交融的人物形象,成功地抒发了诗人忧郁悲愤的主观感情。因此教学本课时,应把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情景,体验人物情感,理解体味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和悲剧美,结合语境,感悟诗中描写音乐语句的艺术魅力。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情感、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琵琶行教学反思

琵琶行教学反思 琵琶行教学反思1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首先,通过导语创设情景,带领学生们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的浔阳江畔,见证一个相遇相惜的故事,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其次,课堂的第一部分——“难忘梦中城”。 我以诗人和琵琶女共同对京城(帝京)的怀念作为切入点,通过反复诵读,体悟人物身世命运的由辉煌到凄凉悲剧性及相似性。我发挥自己在朗读方面的特长,富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进行讲解,感染了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学生。 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这涉及到诗的主题,叙事诗是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反映现实的。而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了作者的强烈共鸣,诗人才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揭示出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共同点,才能够让学生进入诗的境界。 之后,课堂的第二部分——“赏析曲中妙”。 通过赏析琵琶女的三次弹奏,品味诗歌意境,感悟音乐的魅力。重点讲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乐描写,学习如何用比喻描写音乐,汲取古代诗歌精华,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同时,我也选取了一古一今两段同样优秀的对于音乐的描写,来与本诗中的音乐描写进行比较。通过对比,更加明确《琵琶行》意象更生活化,想象视觉美的特点。 最后,课堂的第三部分——“感悟曲中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