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课时 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杨榕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操作,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及合作学习能力,培养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个人及小组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勇于探索的品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体验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每组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表格。

一、比较中复习,引入课题

1、教师拿两个不同的物体,在比较中理解体积的含义

(1)师:同学们请看,这两个物体谁比较大?(教师左手拿长方体的橡皮,右手拿着长方体的牙膏盒,问学生)

(2)我们比的是他们的什么?(生答:体积)

(3)体积指的是什么?生(答: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2、课件出示两个图形,在比较中理解数体积单位的方法。

师点课件并说:同学们,再看,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你怎么知道的?谁比较大?

生:1号7立方厘米、2号5立方厘米,1号比较大,我是数出来的。

教师评价并总结:说的不错,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可以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知道物体的体积。

3、课件出示较大的物体,制造认知冲突,引出新课

过渡句:用这种方法能知道下面物体的体积吗?同学们继续看。教师点课件

师:这是一个机场的行李托运箱,它是什么形状?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生答:长方体,不知道。

生:可以把它切成一个个的小正方体。(教师可以提前提示学生)

生质疑:这是小组能切吗?

二、自主探究,推导公式。

(一)提出猜想,讨论方法。

师:研究之前我想先问问大家,长方形的面积和谁有关?你认为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会跟什么条件有关系:猜猜看

生1: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系。

生2:可以用体积单位去量。

(二)操作探究,构建新知

1、动手操作,讨论发现

过渡句:那么长方体的体积和它的长、宽、高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利用手中的学具,来探究这个数学奥秘,怎么样?(生答:好)

点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每组准备12个小正方体,2个组准备8个小正方体)

师:课前,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下面咱们小组合作,先看合作要求,谁来读一读。

一名学生读合作要求

师:按照合作要求,小组长注意分工,开始研究吧。(教师提前让小组长分好工)(1)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操作、计算、记录、讨论)

(2)观察表格,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过渡句:哪个小组愿意先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交流时注意,边摆边说你们组是怎样摆的,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体积是多少?发现了什么?

汇报教师预设:

(1)长12,宽1,高1

生:我们小组把12个小正方体摆成了一行,这样长是12,宽是1.高是1,体积

是12立方厘米,发现了小正方体的数量和体积一样。

(2)长6 宽2 高1

生:我们小组一行摆了6个,摆了2行,体积是12立方厘米,发现了长方体的体积是用长×宽×高。

(3)长4 宽3,高1

生:我们小组一行摆了4个,摆了3行,发现体积也是12立方厘米。

(4)长6宽1高2,

生:我们小组一行摆6个,摆了一行,又在上面摆了2层,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用长×宽×高。

(5)长4,宽1高3

生:我们小组一行摆了4个,又在上面摆了3层,发现了长方体的体积用长×宽×高

(6)长8宽1高1

生:我们小组一行摆了8个,只摆了一行发现了长方体的体积用长×宽×高

学生质疑预设:还有什么不懂得问题?

学生提问:这些长方体的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生:体积都相同,而长、宽、高不同。

学生提问:为什么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同,即形状不同而体积相同呢?

生:因为它们都含有12个小正方体?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探索,我们知道了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就是长方体的体积,学生提问:为什么用长×宽×高?

教师设疑:对呀,我也是不明白为什么用长×宽×高?

课件出示学生摆的4种情况。

3、深入研究,总结方法

教师引导:同学们看长6、宽2、高1,这种拼法,每排的个数是多少、每层的排数是多少、层数又是多少?每排的个数、每层的排数、层数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数据,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4、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过渡句:师: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你们的智慧结晶?(多请几个小组汇报)

教师预设:

生1:我发现每排的个数就是长,每层的排数就是宽,层数就是高。

生2:因为每排的个数、每层的排数、层数相乘就是体积,所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生3:我们组通过讨论认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其他小组的答案和他们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猜想、实验、验证总结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板书猜想、实验、验证)。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好方法,今后我们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现在我们再一起来归纳一下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每排的个数,每层的排数,层数。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如果长方体体积用V表示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高用h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V=a×b×h= abh 同学们一起说,教师板书。

(三)、利用公式,计算体积

(1)师问:在生活中,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生:知道长宽高

课件出示例题: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1: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为了规范书写格式,我们可以先写出公式,在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课件出示

V = abh

=7×4×3

=84(立方厘米)

(四)、探索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课件出示由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过程。

1、同桌讨论,计算方法

师:这是一个什么图形,正方体的体积如何来求呢?你能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求出它的体积吗?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2、全班交流

师:谁能说说自己的推导方法?

生1:用小正方体摆成大正方体的实验来推导。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可以根据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的关系来推导。

师:你能说说你的推导方法吗?

生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长、宽、高都相等。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就可以推出正方体的体积等于棱长乘棱长再乘棱长。

师: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学生,同学们认为哪种方法更好呢?

(学生们一致认为利用正方体与长方体的特殊关系推导更好。)

边点课件边说:那么,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我们还是用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用a表示棱长,所以字母公式可以写成:V=a×a×a,也可以写成v =a3读作的a立方,表示3个a相乘,在写a时,3要写在a的右上角。

(师):大家真的很棒耶!没用老师帮你们一下,你们就自主探究出了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好,给一分钟的时间,轻轻闭上眼,默记刚才我们自主探索得到的公式。(生立即行动)

3、利用公式,计算体积

师:计算老师手中正方体体积,需要知道些什么条件?

生:需要知道他的棱长是多少。

(师):谁手中有正方体啊?好,某某同学,把你的正方体举起来大家看一看!(师说):那么请你量出它的棱长告诉大家。

(某某同学马上用尺量,然后说):棱长约6cm。

(师):好,大家计算这个药盒子的体积。

(生算完后一生发言):6×6×6=216 cm3

三、闯关练习:挑战自我

师: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有没有信心来挑战自我。

1、利用公式正确求出长正方体的体积(口答)。

(1)机场长方体的托运箱,长为90厘米,宽为65厘米,高为50厘米?

师:你还知道哪些长方体体积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肥皂盒、药盒

师:有什么感受: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2)早在夏朝,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储存冰块的技术,一块正方体冰块的棱长为30厘米,它的体积为多少立方厘米?

师:你对这个信息有什么想法

生:古代劳动人民很聪明。

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为祖国做贡献。

2、想不想用我们刚刚学会的知识在数学王国里当个公正的小法官?(判断,并说明理由)

(1)43= 4 ×3 ()

(2)一个长方体的长30厘米,宽2分米,高5厘米,它的体积是30×2×5=300(cm3) (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点课件:

师:同学们。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用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

师:用边长为1厘米的小方形拼成大长方形,发现每行小正方形的个数相当于长方形的长。

行数相当于宽,用每行的个数乘行数,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长×宽。

刚才的长方体体积公式,我什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用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

师:对,我们用体积单位摆成长方体,发现每行的个数相当于长,行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用每行的个数乘行数再乘层数,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他们的推导思路是怎样的?

生:一样的。

师:真聪明,数学知识是奇妙的,又是相通的,希望同学们在探索数学奥秘时,借助学过的知识,化未知为已知,化陌生为熟悉,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每排的个数每层的排数层数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c 或V=a b c V=a×a×a 或V=a3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体积》教案

《长方体的体积》教案 鹤山市共和镇中心小学莫彩下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41、42页。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同学们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很好!请同学们拿出昨天布置完成的导学案,哪位同学上来评讲一下导学案上的回顾旧知部分: 1.回忆复述上节学习到哪些新知识 ? (1)()叫做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可以分别写成()、()、()。2.下面各图是用体积为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数一数它们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我是这样想的:()×()×()=小正方体总个数=长方体的体积

师:像这些由小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计算它的体积呢? 生:数小正方体个数即数体积单位的方法。 师:很棒!是怎么数的呢? 生1:我是一个一个地数。 师:如果由很多个小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还能一个个地数吗?有没有更加快速的方法呢? 生2:有,先数每行有几个,即每行个数,再数一共有几行,即行数,最后数共有这样的几层,然后计算每行个数×行数×层数的积,可以得出长方体的体积。 (师板书:小正方体的个数=每行个数×行数×层数,并出示一长方体盒子)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并没有设计“漂亮”的教学情境,而是和学生一起复习前面学习过的”体积和体积单位”以及计算体积的方法:“数体积单位”,因为这些知识点与本节课的学习息息相关,通过这个环节的复习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师:如果是这样的一个长方体,通过数体积单位的方法来求它的体积还行得通吗? 生:不能。 师:那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我们知道不管是长方体的棱长总和,还是表面积,都是和哪些数量有关的? 生:长、宽、高。 师:很棒!长方体的体积是不是也和长、宽、高有关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长方体的体积。 (师板书课题:长方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引出长方体的体积是和长、宽、高有关的,让他们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探究新知 (1)探究活动。 小组合作(每四人一组动手操作,拿出12个课前制作好的小正方体,通过摆一摆,把相关的数据填入表格) 教师提示:注意观察你所摆的长方体有几层?每层有几行?每行有几个小正方体?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专项练习及答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专项练习题 一、填空 1.2.8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0.8升=( )毫升 40立方米=()立方分米 4立方分米5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30立方分米=()立方米 0.85升=()毫升 2100毫升=()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0.3升=()毫升=()立方厘米 720立方分米=( )立方米 51000毫升= ( )升 32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2.7立方米=( )升 1200毫升=( )立方厘米 4.25立方米=( )立方分米=( )升 1.24立方米=( )升=( )毫升 3.06升=()升()毫升 2.1平方米=()平方分米 2.04立方米=()立方分米 0.08立方米=()升= ()毫升 3.8升=()升()毫升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和是12分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3.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30立方厘米,长是5厘米,高是3厘米,宽是()厘米. 4.一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0.2平方米,高是8分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5.表面积是54平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6.正方体的棱长缩小3倍,它的体积就缩小()倍. 7.一个长方体框架长8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做这个框架共要()厘米铁丝,是求长方体(),在表面贴上塑料板,共要()塑料板是求(),在里面能盛()升水是求(),这个盒子有()立方米是求(). 8.长方体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2厘米,它的棱长总和是()厘米,六个面中最大的面积是()平方厘米,表面积是()平方

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二、判断(对的在括号里面打“√”,错的打“×”) 1.体积单位比面积单位大,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大.() 2.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进行计算.() 3.表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它们的体积一定相等.() 4.长方体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容积.() 5、如果一个长方体能锯成四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那么长方体前面的面积是底面积的4倍.() 6、一个长方体木箱,竖着放和横着放时所占的空间不一样大。() 7、一个厚度为2毫米的铁皮箱的体积和容积完全相等。() 8、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它的表面积就扩大8倍。() 9、体积相等的两个正方体,它的表面积也一定相等。() 10、一个棱长为1米的无盖正方体铁箱,它的表面积是5平方米。() 三、选择 1.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则体积扩大()倍. A.2 B.4 C.6 D.8 2.一根长方体木料,长1.5米,宽和厚都是2分米,把它锯成4段,表面积最少增加()平方分米. A.8 B.16 C.24 D.32 3.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2倍,它的体积扩大()倍. A.2 B.4 C.6 D.8 4.表面积相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比,(). A.正方体体积大 B.长方体体积大 C.相等 5.将一个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长方体,正方体和长方体(). A.体积相等,表面积不相等 B.体积和表面积都不相等. C.表面积相等,体积不相等. 6.一个菜窖能容纳6立方米白菜,这个菜窖的()是 6立方米. A.体积 B.容积 C.表面积 四、填表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晒课(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沙岗小学:曾桂显)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沙岗小学曾桂显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9-33页内容【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公式,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以及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掌握求长方体的体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2个粉笔盒、小正方体 【教学模式】 课前先学——课初交流——以学定教——当堂测试——总结提升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课前先学”以学导案形式发给学生) 一、课初交流

(一)呈现课前预习提纲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右边的长方体是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 的,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 (二)相互交流,提出本节课的研究问题,引课题 如果老师要求冰箱的体积,那怎么办?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适合用切割的方法,你们想不想知道更简单更可行的求长方体体积的方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以学定教:长方体的体积计算 1.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请同学们小组上台汇报 学生回答后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字母表示:长方体体积用V表示,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高用h

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第二课时》含答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材第29、第30页的内容及练习七第8~10题。 1. 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 通过“猜想—验证”的过程,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3.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投影仪,小正方体若干,长方体、正方体教具。 师: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单位体积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 师:要想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先将它切成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再数一数) 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

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从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1.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师:怎样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 生:如果我们能把它切成一些小正方体就好了。 师:看一看下面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 生:体积是4立方厘米。因为它含有4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 师:下面我们运用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来研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再加上这样的两排,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生:12立方厘米。 师:怎么得到的? 生:1排是4立方厘米,3排就是4×3=12(立方厘米)。 师:再加上这样的一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1层是12立方厘米,2层就是12×2=24(立方厘米)。 师: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生: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2厘米。 板书:体积长宽高 24 4 3 2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课时 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杨榕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操作,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及合作学习能力,培养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个人及小组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勇于探索的品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体验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每组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表格。 一、比较中复习,引入课题 1、教师拿两个不同的物体,在比较中理解体积的含义 (1)师:同学们请看,这两个物体谁比较大?(教师左手拿长方体的橡皮,右手拿着长方体的牙膏盒,问学生) (2)我们比的是他们的什么?(生答:体积) (3)体积指的是什么?生(答: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2、课件出示两个图形,在比较中理解数体积单位的方法。 师点课件并说:同学们,再看,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你怎么知道的?谁比较大? 生:1号7立方厘米、2号5立方厘米,1号比较大,我是数出来的。 教师评价并总结:说的不错,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可以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知道物体的体积。 3、课件出示较大的物体,制造认知冲突,引出新课

过渡句:用这种方法能知道下面物体的体积吗?同学们继续看。教师点课件 师:这是一个机场的行李托运箱,它是什么形状?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生答:长方体,不知道。 生:可以把它切成一个个的小正方体。(教师可以提前提示学生) 生质疑:这是小组能切吗? 二、自主探究,推导公式。 (一)提出猜想,讨论方法。 师:研究之前我想先问问大家,长方形的面积和谁有关?你认为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会跟什么条件有关系:猜猜看 生1: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系。 生2:可以用体积单位去量。 (二)操作探究,构建新知 1、动手操作,讨论发现 过渡句:那么长方体的体积和它的长、宽、高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利用手中的学具,来探究这个数学奥秘,怎么样?(生答:好) 点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每组准备12个小正方体,2个组准备8个小正方体) 师:课前,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下面咱们小组合作,先看合作要求,谁来读一读。 一名学生读合作要求 师:按照合作要求,小组长注意分工,开始研究吧。(教师提前让小组长分好工)(1)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操作、计算、记录、讨论)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体积》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XXX:XXX 三、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数学基础知识和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这使得我们在研究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研究活动的安排上除了关注数学的用处之外,也应当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受到数学研究是很重要的活动,初步形成并学会数学地思考。此外,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等基本图形,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了认识与了解,因此对本节课的内容理解起来并不是难事,关键是如何利用他们对实践及探究活动的热情,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数学发现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学具操作的基础上探究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通过实验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情绪态度与价值观:在探讨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立异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亲身经历探讨常识的过程,激发他们乐于探讨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探讨性和挑战性。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1、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难点: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六、教学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为每个学生准备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6块,实验报告单和堂上练卷。 七、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还知道了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只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现在我们就来复一下。(出示课件2)【设计意图:通过

人教版五下数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2课时参考答案

人教版五下数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2课时参考答案 1、填空不困难,全对不简单。 (1)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为V=(abh)。 (2)正方体的体积=( 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³)。(3)大客车车厢的体积约为15(立方米)。 (4)电脑机箱显示器的体积约为50(立方分米)。 (5)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5cm、3cm、1cm,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为(36)cm,体积为(15)cm3。 2、我是小法官,对错我会判。 (1)棱长为6cm的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4m,它的体积是43=4×3=12(m3)(×) 3、亲自练一练,动笔算一算。 计算下面立体图形的体积。(单位:dm) (1)(2) 图(1)体积=abh 图(2)体积=a3 =10x7x3 =73 210(dm3) =343(dm3)) 5、我是列式计算小专家。 (1)如下图,在长20cm,宽7cm的长方形的四角各剪去四个边长为1cm的小正方形,做一个无盖的纸盒,这个纸盒的体积是多少? (20-1×2)×(7-1×2)×1 =18×5×1 =90(立方厘米) 答:这个纸盒的体积是90立方厘米. (2)小明家用混凝土做10块地砖,每块地砖长50cm,宽30cm,厚10cm,这些地砖一共能铺多少平方米地面?共需多少立方米混凝土? 50×30×10=15000平方厘米=150平方分米=1.5平方米 50×30×10×10=150000立方厘米=0.15立方米 答:这些地砖一共能铺1。5平方米地面,共需0.15立方米混凝土. (3)一个长方体木块,体积是150cm3,它的底面是正方形,边长是5cm,这个长方体木块的高是多少厘米?设高为h厘米。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教学目标: 1.学会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问题。 2.通过实验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立体感和思维灵活性。 学情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生以前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这节课要在此基础上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 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教学难点: 能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这其中有什么道理? 二、新授: 1、体积的意义。 (1)、准备:我们也来做一个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鹅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间。) (2)、每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下面的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

〔3〕、启发学生概括: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上面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 (4)、比较:用学生手中的文具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师:教室是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同学、老师等占教室空间的一部分。整个学校是一个大空间,教师、办公室、操场、花池、领操台、旗座等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既有自己的体积。而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空间,地球只是宇宙空间的一部分,而地球上的山、川、河流、一切建筑物、人等占地球的一部分。 2、体积单位: (1)、讲: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测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板书) 认识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可以分别写成 ( 2)、认识立方厘米: 出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 说明: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谁的体积近似的接近1立方厘米?(色子或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3)、认识立方分米:(方法同立方厘米) 粉笔盒的体积接近于1立方分米。 (4)、认识立方米: ①出示1立方米的棱长的教具。观察后总结: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②认识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 1立方米水约可以装满500个暖瓶。1立方米的木材约可以做课桌50张。 小结: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哪个体积单位大?哪个体积单位小? 体积单位的用途是什么? (5)、练一练:选择恰当的单位: 橡皮的体积用(),火车的体积用(),书包的体积用()。 (6)、比一比: 到现在为止,我们都了学哪些测量单位?(板书) 长度、面积、体积三种单位的区别: (7)、练习: ①说一说:测量篮球场的大小用()单位。 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用()单位 测量一只木箱的体积要用()单位。 ②、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表面积是(),体积是()。(你想怎样填?) ③、判断:一只长方体纸箱,表面积是52平方分米,体积是24立方分米,它的表面积大。()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3、体积初步认识: ①决定体积大小,是看它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 A 、演示:用棱长1厘米的4个正方体,拼一个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是多少? B、说出下面物体的体积(3个体积单位,4个体积单位,)

五年级下册数学试题-长方体体积 人教版(无答案)

【例1】一个长5分米、宽和高都是4分米的长方体水箱里有水深30厘米,把一个椰子放进水里完全沉没后,水面上升了4厘米,这个椰子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变式1】一个底面长和宽都是2分米的长方体玻璃容器,里面装有5.6升水,再将一个苹果浸没在水中,这时量得容器内水深1.5分米,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变式2】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60厘米,宽38厘米,高35厘米,里面沉入一个长方体钢块,当钢块取出时,容器中的水面下降5厘米,如果长方体钢块的底面积是570平方厘米,钢块高多少厘米? 【变式3】一个长方体水箱,长为8分米,宽为6分米,高为5分米,装水高4分米,现在把一块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体铁块浸没在水箱中,这时水面高4.2分米.求这个铁块的高是多少分米? 【变式4】在长是12厘米,宽是8厘米,高是10厘米的长方体容器中有一块石块,在容器中放入一些水,水深为8厘米,若将石块取出,则水深为4.5厘米,求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变式5】一个长方体的长10厘米,宽8厘米,高15厘米,装水的高度是5厘米,把一块石头放入水平,水的高度升高到了10厘米,求这块石头的体积? 【变式6】在一个长方体蓄水池里放进一块长和宽都是5厘米的长方体铁块,如果把它全部放入水里,池里水面就上升9厘米,如果把水中的铁块露出8厘米,这时池里的水面就下降4厘米.问:这个铁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变式7】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和宽都是3分米.向容器中倒入3.6升水,再把一个石块放入水中,这时容器内的水深是11厘米.这个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变式8】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是20厘米,宽是15厘米、高是18厘米,现在这个容器中装了一些水,水深8厘米,如果在水中沉入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铁块,这时容器里的水深为多少厘米?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P90—92 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数学课本中第四单元中的一个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是在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的单位以后在进行教学的,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节课从三个环节入手: 1、本节课揭题环节由复习入手,从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如电冰箱、洗衣机)如何求它们的体积引入。有同学想到用分割的方法求它们的体积时,可又有同学提出质疑,电冰箱、洗衣机分割了还能使用吗?这样,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难以解决,从而增强它们求知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对新课的学习。 2、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在以实验操作为主线,老师以表格的形式将实验的结果呈现出来,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再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独自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3、在应用环节中,层层推进。先解决引入课题的实际问题,再结合生活实际和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了基本练习:口答反应能力和判断能力;其次设计了综合练习:将前几节课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今天学习的内容相联系,反馈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最后设计一个实验求一张纸的体积再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知道物体的体积就是它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 3、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自制表格十份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设计许俊阳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材27--3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经历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并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2、经历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发展归纳推理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长方体透明塑料杯、砝码、长、正方体拼制模型,小组实验单,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学具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已学习体积单位,谁能说一下体积单位都有哪些,举例说明它们的大小? 课件分别出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体,分别让学生举例。学生边回答边用手试表示它们的大小,师课件展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和与其相近的物体大小,生活与实际紧密相连。 2、观察课件图片上冰箱和手机的大小,看谁大谁小?(直接就可以看出来它们的大小) 3、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学具让大家指出谁大谁小?怎么比较? 学生猜测?设置悬疑、引发猜测、导入新知 师:有没有一种好的方法能够比较这两个相近的立体图形的大小呢?(出示课题) 二、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推导与理解: 1、出示自学目标: 师:今天让我们运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来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2、先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宣布小组活动的任务和目标: 前后两排的4位同学为一个活动小组,每个小组分发3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学具,任意拼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给同学们创设发挥的空间,摆放的长方体会形式多样,重点激发和验证:小正方体每排数量、排数、层数与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联系,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倒做好铺垫。 活动要求:小组做好分工,拼摆、报数、记录、汇报各一人,操作结束根据实验单讨论你们的发现,汇总上交。 3、小组活动: 实验报告单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29——30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二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29——30页。 教材分析: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出来的。把长方体切成小正方体,看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来求出长方体的体积。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物体是不能切割的,由此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动机和愿望。教材让学生用体积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摆法不同的长方体相关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找出长方体中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与它长、宽、高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教材是通过启发学生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推导出来的。 学情分析:掌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对学生来说不难,关键是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对学生来说是难点。教材通过让学生用1cm3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从而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之积,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体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归纳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实物,1cm3小正方体若干个,1dm3的正方体,表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体积这个概念,什么是体积呢? 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你们能举例或用手势来表示它们的大小吗? 生: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举例和手势略) 二、情景引入,探索新知 师拿出一个1cm3的小正方体,问这个小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大? (1cm3 ),它的棱长是多少?(1cm)。然后拿出两个小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问这是什么形状?(长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呢?(2cm3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因为它含有2个1cm3的小正方体,所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2cm3。 师拿出三个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如图, 这是什么形状? 生:不规则图形。 师:它的体积又是多少呢?(3cm3)为什么? 生:因为它含有3个1cm3的小正方体,所以它的体积是3cm3。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体积的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学习起点 长方体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和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体积的概念以及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以后学习和推导各种立体图形计算公式的基础,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都是在它的学习基础上进行学习和推导的。所以,它是学习其他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基础。 3.与原有教材比较 (1)从整体内容编排上看,新老教材基本相似。都是通过先让学生操作,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进而探究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最后推导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2)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以及主动提出问题,进而进行探究。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教材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出来的。教材先提出“怎样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可能会想到把长方体切成小正方体,看有多少个小正方体。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物体是不能切割的,由此想到长方形的面积有计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也应该有计算公式,由此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动机和愿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1立方厘米小正方块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提出猜想 1.出示练习(让学生求由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统一公式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统一公式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1页——第3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认识两种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掌握长方体体积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都可以写成“底面积×高”,并应用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1、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S=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S=a×a×a=a³ 2、一个长方体,长6cm,宽和高都是5cm,它的体积是多少? 3、一个正方体,棱长7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请两名学生板演。 提问: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来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吗?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它们的体积公式。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打好基础,为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

积的统一计算公式做铺垫。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底面” (1)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请学生指出它们的底面。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底面吗? 同桌探讨,交流引出:“底面”一般指长方体、正方体的下面。 (2)巩固对底面的认识。 出示:粉笔盒、冰箱、纸巾盒等图,让学生指出其底面。 学生拿出自己的文具盒,摸一摸文具盒的底面,并指给大家看看。 (3)老师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按不同方向摆在桌面上,分别让学生指出它的底面来。 得出:一个长方体的6个面中,任何一个面都可以做底面,不一定要以水平放置的面做底面.应根据问题中的需要来决定,哪一个面利于问题的解决,就确定那个面为底面。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图形或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什么是底面,加深对立体图形底面的认识。) 2、认识“底面积”。 师:大家都认识了底面,那什么是底面积呢?(小组交流) 交流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它们的底面积。 提问:长方体的底面积如何计算呢?正方体的底面积又如何计算呢? 学生独立写在练习本上。 交流得出:长方体的底面积=长×宽,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 3、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统一计算公式。 师:学到这儿,你能想到用其他方法来计算一开始的两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吗?(同桌交流探讨) 全班交流得出:长方体体积= 长×宽×高 长方体底面积= 长×宽→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体积= 棱长×棱长×棱长 正方体底面积=棱长×棱长→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师:根据刚才的研究,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可以写成什么?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体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基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些内容后安排的,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作了很好的铺垫。学习体积的计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运用于实践的道理,使学生掌握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生活在一个由形体组成的现实世界里,学生每天都在和图形接触,日常生活中积累下的对图形世界的感知、表象和思考构成了学生丰富的经验背景,成为他们认识“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学生在学前期时的一些操作性活动,比如摆积木、折纸等,由此积累下的丰富活动经验以及初步形成的空间观念也构成了他们学习本节数学内容的重要方法基础。 教法分析: 为了高效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分化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拼一拼、摆一摆、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把学生的视

觉、听觉、触觉协同起来,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本质,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丰富表象、提升经验、形成思考。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注重发挥(电子白板和优课)等教学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抽象的教学材料直观化,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促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索新知的学习进程。 学法分析: 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着观察、操作、推理、比较、交流、实验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在本节课中,我积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实践,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讨论,突出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完成学习探究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等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培养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材教法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材教法分析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所讲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28页到31页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内容属于新授课,授课时数为1课时。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在第二册的认识图形中,虽然已经接触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但那只是直观现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有关的体积单位。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通过学生联系实际的操作活动,学习一些测量计算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前面所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应当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来源,理解它的意义,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

际问题。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形成他们的空间观念。 4.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的两部分内容应当以第一部分为重点,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中.重点理解体积公式的意义,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理解公式的意义。 二、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让学生观察图形填表,归纳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学习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可以把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直接迁移过来,让学生独立地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我只安排了复旧引新、创设情境、激情引趣、揭示课题.操作想象、推导、公式。依据规律、归纳公式、利用关系.类推公式、巩固练习、运用公式、全课总结六环节。 (一)复旧引新、创设情境。 任何新知识都是在有知识系为依托,因此在复习中我设计的习题为本课做好铺垫。 什么是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那些?出示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教师出示体积单位的模型)完成此题,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空间观念为这节课做好铺垫。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3 长方体的体积(9)-人教版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长方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9-30页。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内容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由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是学生空间思维发展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以后计算各种物体体积的基础。 二、设计思想: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的数学”,“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教学的设计上,我让学生从生活实际需要中体会长方体的体积在生活的应用,从而产生研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需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发现长方体与长宽高有关系,提出猜想、确定研究的方向。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探究来验证猜想的正确。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的过程。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体会数学运用于生活实际。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策略目标:通过“猜想—验证”的过程,形成发现、创新的过程,从而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4.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 5.价值目标: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方体的体积》 1、教材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的体积》29到30页. 2、教材分析: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主要特征,表面积计算等有关立体图形相关知识后,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的学习经历。 3、学情分析: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学习平面图形扩展到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发展的一次发飞越。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对物体的体积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知。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学具拼法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的意识,体验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成就感。 5、教学重点: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能利用有关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体积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教学难点: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的推导过程。 7、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分4人一组,每组棱长1cm的小正方体12个。。 三、说教法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要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构建知识。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合作探究法。 四.说学法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做一做、想一想等一系列活动中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