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

1894年,甲午年间,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了一场臭名昭著的战争,甲午战争。这场战争对于中国人民来讲可以说是一场灾难,不仅损失了大量的国土和财产,更使得中国民族独立和尊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这场战争也是一次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因为它使得中国人民开始意识到了自我救赎和独立意识的重要性,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

在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社会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如经济落后、民族教育问题等。这些问题和挑战激发了中国人民的自我救赎意识,于是,中国开始探索一种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有独特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中国人民学习并吸收了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同时还在实践中慢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在经济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主要围绕着改革开放、发展产业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展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带来了外来资本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中国也开始发展自己的产业,尤其是加大对高新技术和绿色产业的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此外,中国还在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在政治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主要围绕着

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法制和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展开。在政治制度方面,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集中制,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神权意识。同时,中国也重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推出了大量法律法规,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此外,中国还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推进多元化的治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国家的治理水平和能力。

在文化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主要围绕着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中华文化的传播展开。中国通过电影、电视、新闻报刊等媒介不断弘扬中华文化,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增强国家软实力。同时,中国还大力培养新时期的文化创新人才,鼓励创造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

在外交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主要围绕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多边合作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展开。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理念,积极与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推进多边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痛苦是深重的,但是,它也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在这个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无论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进步。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了中国新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展现出了巨大的潜能和魅力,推动了中国实现了从救赎走向独立和发展的宏伟进程。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主题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考点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时间:1953年---1957年 2.任务: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3)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3.成就: ①工业和交通:四厂三路一桥(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川藏、青藏、新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 ②工业基地: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局面,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考点二: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考点三:三大改造 1953年—1956年,我国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改造过程中,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考点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1. 中共八大:1956年在北京召开,大会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背景:1958年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原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危害:①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的错误在全国泛滥起来。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那时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主题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考点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及地点:1978年,北京。 2.背景:(1)文革结束后,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解放了思想 3.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纲课程标准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重点 难点本课重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本课难点:近现代各种主要经济成份的基本概念、演变过程及相互关系 教法 教具讲述法、讨论法等。新课标历史(必修Ⅲ)、《系统集成历史》二轮总复习学生用书、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专题概要】 近现代有四种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近现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机制错综复杂。其经济成份主要包括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受经济性质和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的影响,各经济

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的时期(分四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的时期(分四时期) 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 对新政权的巩固(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三大改造。 二、曲折前进时期(1956-1966年) 1、1956年三大改造后,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十年建设,成就很大,如科技(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 失误与挫折:1958年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给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失)。 三、十年文革(1966-1976年) 1、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完全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2、科技和外交上取得重大成就:※1964年原子弹、1967年氢弹、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 ※与日、美等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建交,恢复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6年-现在) 经过两年的徘徊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进入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中日关系专题 古代:日向中学习,派遣隋使、遣唐使,中日关系友好。 近代:明治维新后,日强大,侵略中国。甲午中日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中日是敌对国,后中赶走日本侵略者。 现代:日政府追随美国,继续与中敌对。1972年与美国关系松动后,中日建交。 现存问题:教科书问题(日右翼分子否认或美化侵略史实);慰安妇问题(日否认是强征); 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神社是历次日本对外侵略战争头目的灵位安放处,日右翼尊其为民族英雄);领土问题(钓鱼岛,日称“尖阁列岛”)。 如何看待和处理:坚持三个原则,一是继续使中国强大起来,发展经济;二是坚持还历史真相; 三是把日本右翼和日本人民区别开来,不能盲目仇日排外。 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①土地改革(1952年底完成) 影响: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分得土地。 ②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 建立合作社,农民走合作化道路,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③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左倾错误) 影响:建立人民公社,农民土地被收归公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损害了经济的发展。 ④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 影响:土地包产到户,农民积极性高涨。但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所有权仍属国家。 结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现代的外交 (一)20世纪五十年代外交 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成就表现:a、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个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时间:1953年底;②参与国家:印

(福建)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 专题十三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练习(含解析)

专题十三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Ⅰ卷(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评价某历史人物:“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该历史人物是( )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胡适 2.1902年严复在论及中国教育时说:“必将阔视远想,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而后得之。”严复的这一看法体现的文化理念是( ) A.会通中西 B.中体西用 C.全盘西化 D.革故鼎新 3.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为思想界的共识”。所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 A.19世纪40~50年代 B.19世纪60~70年代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 4.(2018·北京学考)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他们的主要贡献是( ) A.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阐明“中体西用”思想 C.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5.某同学对中国近代一人物总结了三个要点,即“宣扬自由民主”“翻译外国书籍”“赞成改良道路”。据此判断该人物是( ) A.魏源 B.洪仁玕 C.李鸿章 D.严复 6.“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甲午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思想的主流是( ) A.中体西用 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 D.民主与科学

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原因、启示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历史背景 日本方面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为此,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由于其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标的实现。 中国方面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 1894年,甲午年间,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了一场臭名昭著的战争,甲午战争。这场战争对于中国人民来讲可以说是一场灾难,不仅损失了大量的国土和财产,更使得中国民族独立和尊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这场战争也是一次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因为它使得中国人民开始意识到了自我救赎和独立意识的重要性,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 在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社会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如经济落后、民族教育问题等。这些问题和挑战激发了中国人民的自我救赎意识,于是,中国开始探索一种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有独特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中国人民学习并吸收了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同时还在实践中慢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在经济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主要围绕着改革开放、发展产业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展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带来了外来资本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中国也开始发展自己的产业,尤其是加大对高新技术和绿色产业的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此外,中国还在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在政治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主要围绕着

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法制和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展开。在政治制度方面,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集中制,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神权意识。同时,中国也重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推出了大量法律法规,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此外,中国还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推进多元化的治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国家的治理水平和能力。 在文化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主要围绕着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中华文化的传播展开。中国通过电影、电视、新闻报刊等媒介不断弘扬中华文化,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增强国家软实力。同时,中国还大力培养新时期的文化创新人才,鼓励创造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 在外交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主要围绕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多边合作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展开。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理念,积极与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推进多边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痛苦是深重的,但是,它也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在这个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无论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进步。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了中国新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展现出了巨大的潜能和魅力,推动了中国实现了从救赎走向独立和发展的宏伟进程。

中国近现代探索史的阶段划分

中国近现代探索史的阶段划分: 1.1840年鸦片战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本阶段探索的主要内容是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又可分为三个小阶段: ①1840年鸦片战争--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本阶段探索的主体是封建地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主要是学习以坚船利炮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包括鸦片战争期间新思潮的萌发和洋务运动。 ②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本阶段探索的主体是民族资产阶级。主要内容是仿效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包括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③新文化运动:该运动前期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后期性质有所转变,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 2.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本阶段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具体国情,结合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探索适合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情况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又可分为三个小阶段: ①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本阶段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同中国民主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民主革命纲领,建立统一战线,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过程。 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本阶段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变革生产关系,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主要借鉴了苏联的经验。 ②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至今:本阶段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过程。 中国近代社会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探索的方案及其实践效果:1.地主阶级: ①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等地主阶级开明人士在反击外来侵略的同时,开始了对西方“长技”的探求,促成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萌发。其指导思想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着眼点主要在西方先进的科技(主要是军事科技)和介绍西方的史地知识与某些政治事物。新思潮揭开了中国近代探索救国真理的序幕。但这些先进人物倡导新知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认识还很肤浅和模糊,有些甚至是歪曲,其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基本属于西方文明的皮毛,而且其主张基本没有落实。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两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两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痛苦而又深刻的经历,它不仅带给了中国人民深重的伤痛,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注入了新的力量。而在这场战争中,中日两国都有其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启示。通过对中日两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启示和借鉴。 一、中日两国的文化和思想体系 中日两国从古代就开始有文化和思想交流,不同的思想体系、文化背景和政治制度给两国带来了不同的历史进程。中日两国的文化和思想体系都对本国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儒家文化和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近代的中国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将新思想与传统思想相结合,寻求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推进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现代化建设,儒家文化和思想体系也与现代化之路相互融合,充分体现了中国“求变、求新、求进”的精神。 而在日本,传统文化和思想体系也对日本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近代日本积极借鉴西方的技术、制度和文化,并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将自身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式现代化”。 对文化和思想体系的充分挖掘和发扬,不仅可以促进国家的自

主发展,还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一些借鉴的经验和思路。 二、中日两国的政治体制 中日两国的政治体制有很大的不同,这也为两国的历史进程和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不同的影响。中国的政治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日本则是君主立宪制。然而,这两种制度的运作却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追求稳定、繁荣和自主发展。 在改革开放中,中国积极探索新型政治体制,不断探索民主化的道路,并逐步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政治制度体系。而日本则通过稳健的政治体系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建立健全的民主机制和法制体系,促进了国家的长足发展。 政治体制的合理运作、政治制度的较为完善、民主机制的健全等等因素,都能够带动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三、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 中日两国在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经验和启示。经济学家们认为,中日两国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市场化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积极推动市场化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快速提高。而在日本,战后放弃了那个将军主义的模式,开始实施重工业化,经济发展迅速起飞,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经济体。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 2014年是甲午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不能忘记的历史事件;认真回顾与反思这场战争的历史教训,认识这场 战争何以发生、何以成为那样令人不忍回首的结局,对于我们今天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爆发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 据日本史学家井上清教授的研究,公元4世纪以后,日本通过朝鲜,接触了中国文化;到了奈良时代,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率领大量留学生到长安、洛阳留学,吸收了中国文化中的许多东西,诸如文字、儒学、佛学、法律制度、行政体制、文学、庙宇建筑乃至京城设计等,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基础;16世纪末期,明朝万历年间,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后,他的野心膨胀起来,想要征服琉球、台湾、菲律宾,还要征服朝鲜和中国;丰臣的这种主张一直为德川幕府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所继承;19世纪80年代,“脱亚入欧”论的主张者福泽谕吉极力为发动侵华战争制造理论根据与舆论准备;明治维新后,明治天皇要“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图谋夺取琉球、朝鲜和台湾;1874年日军侵占台湾南 部失败后,于1879年吞并琉球;琉球与中国之间存在藩属关

系,吞并琉球遭到清政府抗议,中日之间就琉球地位问题谈 判数年,成为未决的悬案;直到1888年,日本决心用战争手段解决中日关系问题,便主动放弃谈判;日本随即把目光转向 朝鲜;日军派军舰到朝鲜釜山海面进行测量,与朝鲜军队发 生冲突;日本一方面与清政府谈判朝鲜问题,另一方面强迫 朝鲜订立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这个条约为日本下一步侵朝行动打开了方便之门;1884年12月初朝鲜发生甲申政变失败,日本操纵朝鲜政局的图谋未能得逞;为此,日本派出伊藤博文到中国与李鸿章谈判,签订了天津会议专条,规 定“将来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日本未从甲申政变中占到便宜,但却取 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 此后,日本抓紧扩军备战,建设海陆军,成立直属天皇的参谋本部,派遣大批间谍到中国侦察;1887年春,参谋本部陆军大佐小川又次综合侦察结果,提交了征讨清国方略,对中 国总兵力和各省军力分布做了详细报告,分析了清政府的财政、军费、海军建设、沿海和长江防御设施、官僚和国民 素质,分析了日本政府财政状况、军费和海军建设、日本官僚和国民素质,提出以八个师团军力“攻占北京,擒获清帝”;1890年,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日本第一届国会上提出“主权线”和“利益线”概念,认为日本是主权线,朝鲜是 利益线,为了确保利益线,就要攻取中国;1893年,日本政府

甲午中日战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创新

甲午中日战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创新 一、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是中国近代以来的一场重要战争。当时,清朝官员腐败、民生困苦,中国社会面临巨大危机。而日本则在经济、军事等方面不断崛起,对中国展开侵略。本文探讨的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创新。 二、市场化改革与国有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推行计划经济,实行国有化。到1980年代末,中国已实行了40年的计划经济模式,经济效率低下,社会生产力发展受到限制,改革开放热潮兴起。 1984年,中国开始推行“市场化改革”的政策,提出了“计划和 市场两个手段并用”的方针。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开 始限制自由竞争的政策进行了调整,积极引入了国际资本。同年通过的《公司法》规定,海外华人、外国个人和企业,都可以按照中国的国内规定设立公司。 此外,中国政府还推行了一系列的国有企业改革计划和市场化经济政策,将国有经济逐步转让给民间企业或者上市。国家对于私营经济的鼓励与支持,极大的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完善和创新。 三、市场化改革与经济增长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中国以经济增长量居世界首位,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199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改革总纲》,明确提出中国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同时保持国家的主导作用,实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方针。这意味着市场经济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国家也开始更加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创新,不断推出保护和对于私营企业的扶持政策。 四、创新的发展模式 中国的成功体现了一个道路的选择和成功的国家治理模式。2013年9月底,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的成功不同 于其他国家取得的成功,而是因为中国构建了一种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包括政府的发展战略、依靠市场化改革,民企不同的运营模式、技术输出、网络营销模式等。 五、市场化改革的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完善与创新,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久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市场化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 1. 政府干预过度:在实践过程中,政府对于市场的干预过度,违背了市场化经济的概念,导致了市场化改革的一定程度受挫。

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近代救国方案的探索和实现

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近代救国方案的探索和实现 中国的近代史是伴随着西方的枪炮声开始的。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组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抗日战争)以及一则材料(关于近代不平等条约的统计),分析出因为封建统治的腐败和西方列强的侵略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 为了挽救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探索中国近代的救国方案成为历史的必然,所以中国的近代史既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略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又是中国各阶层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今天我们回顾一下,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主要讲述了哪些阶级的探索? 【探究】 ★农民阶级 过渡语:鸦片战争结束后,巨额的军费和赔款全部转嫁到贫苦农民身上,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纷纷揭竿而起。1851年,农民领袖洪秀全发动和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请大家思考一下: ①农民阶级在革命的探索中提出了哪些方案? (1)《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民改革方案,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建立理想中的农业社会。 (2)《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较为完整的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外交等几个方面。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最早方案。 ②比较农民阶级所提出的两大方案,并分析它们没有实行的原因。 从内容、核心思想、进步性等方面实行比较。 《天朝田亩制度》体现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只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资政新篇》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且迫于当时形势也没有实行. ③想一想,农民阶级为什么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阶级局限性:(1)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 (2)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3)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4)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教师总结: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资产阶级 过渡语: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日益加深,自然经济渐趋瓦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一定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持续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它们也实行救国道路的

中国革命探索之路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革命探索之路 周雯雯09动画(1)班0909030132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历史就改变了,由封建社会变为了半殖民底半封建社会,从此之后便进入了中国近代史。归根结底来说,它实质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当清王朝还在安于现状闭关锁国时,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也随之向外扩张。列宁曾指出:“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殖民主义正是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它随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演进而发展,是西方列强对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人民的剥削、掠夺和压迫、奴役。它是为资产阶级剥削国内外人民、建立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服务的。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步使人类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交通的发达,西方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都卷到所谓的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一句话,它按照

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西方殖民主义来到了东方,并不是为了使东方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为了把他们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他们自己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附庸。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极其深刻地生存危机。 当然国人并没有就此屈服于列强的胯下,而是不断得探索,经历一次一次的失败,从而找到救国的良方,不论是曾经活跃于政治舞台的先人们,还是如今人人称颂的英雄们,他们都是值得历史记下一笔的。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清朝统治阶级中的某些有识之士,如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改变了夜郎自大的态度。他们试图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于是,从十九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师夷长技”,大张旗鼓地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新式陆军和海军。他们开矿山、筑铁路、设邮电、办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掀起了一股办洋务的热潮。他们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冲破了窒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风气,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然而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两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文交流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两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文交流 中日两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文交流 随着文化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频繁。然而,历史上的若干事件使得两国之间的关系总体上被视为敌对不断。其中,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被两国民众铭记至今的战争。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人文交往日益加强,两国间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文化合作方式。本文从中日两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文交流两个方面,谈谈中日两国之间的互动。 一、中日两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日两国作为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日本则是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融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形成的一种包含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诚信、友善、尊重劳动、爱国主义等多方面内容的价值观。 而日本则有自己独特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富强、安全、稳定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体系。其核心价值观是诚信、勤劳、纪律、责任、奉献、尊重等等。 尽管中日两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存在很大的不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两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仍然是加强的。现

在,以日本为代表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而中国的出口则成为日本市场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即使在两国的社会制度与文化差异方面,仍然取得了互相适应和互相发展的科技、贸易和人文合作。 二、中日两国的人文交流 随着中日两国之间经济合作的发展,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人文交流是指中日两国之间在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互动。人文交流具有和纯粹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和借鉴和交流的重要作用。中日两国的人文交流包括教育、科技、文化艺术、旅游等多个领域。 教育交流是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日两国之间的教育交流越来越活跃,包括相互派遣教师、互访交流、留学等。这些形式广泛、交流深入,对于增进两国之间的民间友谊和了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在文化艺术领域,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也非常活跃。中日两国都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其文化艺术内涵不同、风格各异,而应该是互相借鉴。比如中日两国之间的音乐和电影交流,两国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两者之间联合活动等有着很多的共同点。 同时在科技交流方面,中国和日本已经在网络科技、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环保、能源等领域展开了深入的合作与交流。

中国近现代史·经济

中国近现代史·经济 经济成分的特点和发展变化 一、封建自然经济: 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破产,但仍占主导地位 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鸦片战争后外商在通商口岸创办船坞和工厂,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0世纪50年代初,人民政府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三、洋务经济: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其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打出“自强”、“求富”的旗号,先后举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工业,这是中国开始从手工业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1、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明朝中后期,在江南苏州等地,纺织业部门,出现了代替手 工业作坊手工工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6、70年代 条件:①历史条件:鸦片战争前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资政新篇》; ②外部刺激: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开始兴办一些企业 ③洋务派诱导:洋务运动,对商办企业起到了刺激和诱导的作用。 情况: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1869年),还有陈启沅、朱其昂等人陆续开始经营自己的工厂,从此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了。 影响:产生民族资产阶级(19世纪6、70年代)和无产阶级(19世纪4、50年代)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 条件:①外部条件: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 ②内部条件:清政府也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扩大税源。 影响:棉纺织业发展尤为突出中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1919年“五四运动”)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是:“一战”期间) 条件:①外部条件:一战开始,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内部条件: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的推动下 影响:资产阶级壮大——领导维护共和国体制的斗争,掀起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壮大——为新、旧民主革命的转变、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萎缩:国民政府建立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摧残,日益萎缩;……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合理调整了工商业,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公有制成为中国社会唯一的经济基础,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五、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国民政府建立后,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使这些企业较完整地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经 六、社会主义经济 过渡时期: 一、没收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财产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二、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彻底消灭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 三、“银元之战”、“米粮之战”:稳定物价,中央统一管理财政经济 四、建国初,合理调整工商业,大力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在工矿企业进行民主和生产改革,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五、1953——1956年完成了“一化三改”,取得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六、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确定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七、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工矿业成就突出,农业按计划完成 全面建设时期: 八、建成大中型项目500多个 九、建成大庆、胜利、大港油田,石油全部自给,电力工业增长迅速 十、建成国内最长的兰新铁路 十一、成功爆炸原子弹,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文革”时期: 十二、湖北二汽建成投产、南京长江大桥、成昆铁路、湘黔铁路 十三、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国民经济恢复;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国民经济回升新时期: 十四、改革开放:农业经济全面振兴,工业造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项目:宝钢建成投产、负电子对撞机投入使用、银河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葛州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建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十五、对外贸易打开新局面,进出口总额迅速增长

甲午中日战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升华和传承

甲午中日战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升华和传承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惨痛经历,也是中国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中展示出坚强意志和顽强拼搏的重要里程碑。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升华和传承,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升华 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因为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上落后于日本,不断被日本列强欺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开始反思、兴起、奋起,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升华。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主义”价值得到了深入的传承和践行。面对外来侵略,中国人民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保卫国家、国土的战斗中。中国军民不顾生死,英勇奋战,展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成为当时反侵略、爱国主义的代表者。这份爱国主义,激励着整个民族的爱国热情,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力量,为中国的独立自由、尊严发声、民族复兴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公正”价值在战争中得到了体现。甲午战争前,中国社会存在着各种不公和不平等现象,社会民生水平极低。然而在战争中,由于对自由和平等的需求,中国人民不断地争取和保障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很多英勇的中国士兵义无反顾地保卫着国家,他们代表的就是中国人民追求自由平等权利的精神。在这个精神的支持下,中

国人民不断追求公正,为自己争取更为公正的地位和权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革命的发展。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团结、友爱”价值在战争中得到了体现。中国人民在战争面前,紧密团结起来,不分阶级、种族和宗教信仰,共同为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奋斗。人们之间的大团结,深深熔铸成了抗击外敌的铜墙铁壁,为中国的反侵略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 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事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整个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人民传承和发扬这些价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些价值始终是中国人民走向创造性的现代化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让中国人民在现实中更好地体现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中国人民不再需要面对外来侵略,而是要面对全球化、新技术革命等一系列新的挑战。在这个变化的时代中,中国人民仍然可以借鉴抗击外敌的精神,积极适应变化的发展,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深化。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提供了中国人民实现新的历史的重要指导思想。新时代天下大势,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其使命已不仅仅是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还要向全球提供我们的品牌、产品、技术和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真落

中国近代史个人总结

中国近代史个人总结 1.时间类型分期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即18401949:中国近代史 1949:中国现代史 2.革命类型分期 (1)1840年鸦片战争19____年五四运动前: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19____年五四运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 (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 革命时期。(由于社会主义革命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也叫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形态分期 18401949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年至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____年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我国仍处于并

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统治类型分期 (1)184019____年:清王朝统治时期。 (2)191219____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3)19281949年:国民党蒋介石统治时期。 (4)1949年至今: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 5.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线索总结 (1)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192119____年)。 (2)大革命时期(192419____年),也叫国民革命时期,也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者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3)土地革命时期(192719____年),也叫十年内战时期,也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其中,以19____年遵义会议为界,分为土地革命战争中前期和后期。 (4)全面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也叫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5)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也叫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称三年内战时期。 (6)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年),也叫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7)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 (8)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9)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年)。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接续发展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____十八大前)。

2019中考历史专题练习专项练习-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019中考历史专题练习专项练习-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非选择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958年几千万人开始大炼钢铁,不仅钢铁厂开足马力,土高炉也遍地开花,到了10月底就达到了几百万座。……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公社旳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当时流行旳口号。 材料二文革期间,经济建设仍取得了一定旳成绩。工农业总产值保持了一定速度旳增长,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完成,国防科技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材料三十一届中三全会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正在改变农村面貌。工业化程度迅速提高。我国旳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综合国力大为提高。 (1)依据材料一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旳初步探索中出现旳两个急躁冒进旳失误。(4分) (2)材料二中“经济建设仍取得了一定旳成绩”旳原因是什么?(2分) (3)在1964年,“国防科技也取得了重大成就”指旳是什么?(2分)

(4)材料三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旳伟大成就,这些成绩得益于改革开放旳总设计师,他是谁?(2分) (1)“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由于周恩来、邓小平等为首旳各级干部抵制“左”旳错误;全国人民旳共同努力等。 (3)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 (4)邓小平。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保护、鼓励工商业发展旳政策,提高 了民族资产阶级旳地位, 推动了民族工业旳进一 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 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忙于 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旳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旳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旳外部环境。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旳春天”。 材料二:1957—196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尽管发生了严重失误,但仍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旳重大成就。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学历史课本 大炼钢铁中旳土高炉 人民公社食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