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成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心率来计算,氧脉搏越高说明心肺功能越好,效率越高.

2最大摄氧量:指人体进行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率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

4无氧功率:指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5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6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条件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7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8个体乳酸阈:个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个体乳酸阈

9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运动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10假稳定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此时机体能够稳定工作的持续时间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状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状态.

11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这个机能水平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做进入工作状态.

12无氧阈: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功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G/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或功率来表示.超过时血乳酸将急剧下降.

13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

14疲劳: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特定运动强度,功能效率逐渐下降的现象叫疲劳.

15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承受一定时间的负荷后,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16每搏输出量:指一分钟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

17心率储备:指单位时间内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18心输出量:左心室在每分钟内射入主动脉的血量.

19运动性心脏肥大:指由于运动而引起的心脏适应性增大,形态上多以左心室增大,室壁增厚为特征,机能上表现为运动时能持续较厂时间高效率的工作.安静时出现节省化,心力储备增强.

第2 / 6页20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21心音: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收缩,启闭的机械震动

22心指数:以每一平方米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23身体素质:是人体以适应运动的需要所储备的身体能力要素.

24青春期高血压:青春期发育后,心脏发育速度增长快,心血管系统发育处于落后状态,同时由于性腺\甲状腺等分泌旺盛,引起血压升高,即青春期高血压.

25运动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运动电位.

26运动动力定性:大脑皮层运动中枢支配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有顺序地\有规律地和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形成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大脑皮层机能的这种系统性

27柔韧素质:指用力做动作时扩大动作幅度的能力.

28准备活动: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

29赛前状态: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饿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将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

30运动性贫血: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是耐力性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这个就叫运动员贫血.

第3 / 6页31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

32减压反射(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正常机体动脉中经常保持一定的血压,因此颈动脉窦神经和主动脉弓神经不断传递神经冲动进入脑干心血管中枢,提高迷走紧张性并抑制心交感细胞血管紧张性,结果使心脏活动不致过高,外周阻力不会太高,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安静水平.

33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牵张反射.

34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

35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称等长收缩,又称静力收缩.

36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

37超等长练习:肌肉的向心收缩(肌肉收缩力大于外力时,肌肉收缩使肌肉缩短)如果仅按在同一肌肉的离心收缩(肌肉收缩小于外力,肌肉收缩时肌肉拉长)之后,会更有力.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力量训练就称为超等长练习.

38运动技能: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39基础代谢率: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这种能量代谢是维持最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能量.

40积极性休息:运动结束后采用变换运动部位和运动类型,以及调整运动强度的方法或来消除疲劳的方法称为积极性休息.

第4 / 6页41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动员速率明显滞后于躯体神经系统,导致植物神经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的动态平衡关系失调,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的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42高原环境习服:人体在高原地区停留一定时期,机体对低氧环境会产生迅速的调节反应,提高对缺氧的耐受能力,称为高原习服.

43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植物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状明显减

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的均匀自如这中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44自动化:练习某一套技术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

45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经体液运输到某器官或组织而发挥其特定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46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

47心电图:用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称心电图。

48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MU)

49运动单位动员(募集):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

第5 / 6页

50 RM:最大重复次数,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的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

51瓦尔沙瓦现象:体操练习中,静力性工作产生憋气,血压随动作的进行和恢复出现特殊变化的规律.其表现为:血压先升高,后降低,再上升,而后恢复到动作前水平,血液量也呈现先少后多,再恢复常量.

52肌梭:是一种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感受牵拉刺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长几个毫米,外层为一结谛组织囊。

53 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肌电仪)将骨骼肌的兴奋时产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

54 肌电:骨骼肌在兴奋时,会由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和扩布而发生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肌电。

55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称静息电位。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产生反应的能力和特性。

应激性:机体和一切活组织对环境条件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和特性。

兴奋-收缩耦联:通常把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与引起肌丝滑行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自动节律性:心肌在不受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地产生兴奋和收缩的特性。传导性:心肌细胞有传导兴奋的能力。呼吸: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摄取氧并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氧利用率:每100ml动脉血流经组织时所释放的氧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最大摄氧量:在进行较长时间剧烈运动时,人体每人中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

乳酸阈/无氧阈:在递增符合运动过程中,血乳酸浓度随着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急剧上升,而这个急剧上升的起点称为乳酸阈/无氧阈。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分解过程。呼吸商: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消耗氧气的容积之比。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该肌就会产生反射性收缩。姿势反射:人和动物为了维持身体基本姿势而发生肌肉张力重新调配的反射活动。运动技能: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

门动作的能力。身体素质: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及灵敏等机能能力。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赛前状态:在进入正式比赛或训练前,人体的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进入工作状态:在运动的开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并不是一开始就立刻达到最高水平,而是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疲劳: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某一特定的运动强度。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恢复得超过原有水平。运动效果:在重复运动的影响下,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及机能所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及良好反应。试述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的生理、生化特点及与运动实践的关系?生理特点:1、收缩速度:肌肉中如果快肌纤维的百分较高,肌肉的收缩速度较快。2、肌肉力量:快肌运动单位的收缩力量明显大于慢肌运动单位。3、抗疲劳性:慢肌纤维抗疲劳的能力比快肌纤维强的多。生化特点:慢肌纤维中的线粒体多而大,有氧代谢酶活性高,因而有氧代谢能力强,快肌中的无氧代谢酶活性高,因而快肌纤维的无氧代谢能力较慢肌纤维高。快、慢肌纤维与运动实践的关系:1、肌纤维选择性增粗:力量速度性训练:快肌选择性增粗;耐力性训练:慢肌选择性增粗

2、肌纤维代谢酶活性选择性提高:力量速度性训练:无氧代谢酶活性选择性提高;耐力性训练:有氧代谢酶活性选择性提高。简述血液的生理作用?

1、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组织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不断地排入周围的组织液中。由于组织液可与血浆进行有效的物质交换,从而维持了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2、运输机能血液可携带机体所需要的能源物质并将它们运送到全身各部分的组织细胞中。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代谢产物也可由血液将它们运送到肺、肾、肠道及皮肤病被排出体外。

3、参与调节体内分泌的激素可以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并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以调节其机能活动。激素是调节体液的媒介。

4、防御与保护机能细胞防御使白细胞对侵入人体的微生物和体内的坏死组织具有吞噬分解作用。化学防御是血浆中含有多种免疫物质可使机体免与疾病的传染。血小板的保护作用,血小板有加速凝血和止血的作用,当机体受到损伤而出血时,血液能在伤口处凝固,防止继续出血,从而对机体进行保护。评价心脏功能的指标及其意义?

1、每搏输出量其是左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与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之差;其只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一定比例。

2、心输出量其是衡量心泵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一般是指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静息时,机体代谢率较低,心输出量较少;剧烈运动时,机体代谢率升高,心输出量也增高。

3、心指数是分析比较不同个体心脏功能的常用评价指标。

4、射血分数其是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

5、心力储备其是指心输出量可随机体代谢率的增长而增加的能力;其不仅反应心泵功能对代谢的适应能力,也反映心脏的训练水平。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心输出量等于心率和每搏输出量的乘积,因此,凡是能影响搏出量和心率的因素都能影响心输出量。

1、影响搏出量的因素搏出量取决心室肌收缩的强度和速度。而心肌的收缩强度和速度也受前负荷、后负荷及肌肉收缩能力的影响。前负荷,是心室肌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它决定着心肌的初长度。后负荷,是心脏在收缩时所要克服的负荷。心肌收缩能力,使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而改变的一种内在性能。

2、心率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心率与心输出量呈正变关系,即心输出量随心率加快而增大。但心率过快,心动周期缩短,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都减少。反之,心率过慢,心室舒张期延长,每搏输出量增加,但每分输出量减少。只有心率在适当的范围内,心输出量才能保持较高的水平。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增多,首先引起收缩压升高,然后血液流速加快。反之,当搏出量减少时,主要是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

2、心率如果心率加快,每搏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不变时,心输期缩短,流至外周的血液就减少,心输期末存留于大动脉中的血液增多,舒张压就升高,但脉压减小。反之,心率减慢时,则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加,收缩期血压也升高,血流加快,但收缩压不如舒张压升高明显,所以脉压减小。反之,外周阻力减少时,舒张压比收缩压降低更为明显,故脉压加大。舒张压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大小。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作用两者具有缓冲动脉血压的作用,但如果动脉血管壁硬化,弹性减小,就会引起收缩压

明显升高、血液粘滞性增加、外周阻力增加、舒张压也升高。5、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的比例两者只有向适应才能使血管足够的充盈,才能产生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窦性心律徐缓其是由训练引起的安静心率减慢的现象。这是由于迷走神经作用相对加强,而交感神经的作用相对减弱的结果。

2、运动性低血压经过长期训练的耐力运动员,可出现这种安静时血压减低的现象。

3、运动性心脏增大其是运动引起的心脏增大,外形丰实,收缩力强,心力储备高。它是对长时间运动负荷的良好适应。

4、心血管机能改善安静时,心率减低,每搏输出量增大,新输出量变化不大;完成定量负荷运动时,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恢复快、机能反映小。进行最大强度运动时,运动员心力储备大,能充分发挥心血管系统的最大机能潜力,运动后恢复其短。试述决定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及影响力量训练的因素?生理学基础有:一、骨骼肌的形态及机能特点: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其是影响肌肉力量的主要因素,其的大小取决于肌纤维的数量、直径和排列方向。通常其横断面积越大,力量越大。2、肌肉结缔组织:其是肌肉的弹性成分,其不仅能产生一定的弹力,而且具有传递肌肉收缩力量的作用。因此,发达的结缔组织对于提高肌肉力量具有重要意义。3、肌肉长度:其是指肌肉两端肌腱之间的长度,在自然状态下肌肉的长度越长,所含的肌小节越多,所以,产生的力量越大,肌肉长度与其横断面积及体积的发展潜力有关。4、肌纤维类型,快肌纤维收缩力量明显大于慢肌纤维,快肌收缩力量也较大,其横断面积对力量影响更为明显。两种肌纤维收缩力量的差异与本身的组成及支

配它的神经元的兴奋性有关。二、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1、中枢神经系统的募捐能力。中枢神经系通过改变发放神经冲动的强度和频率来影响肌肉的收缩力量。2、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中枢神经系统在调节肌肉收缩活动时,除主动肌兴奋收缩外,还需协同肌的积极配合及对抗肌的放松。影响因素:1、运动强度:包括物理负荷强度和生理负荷强度,运动生理学中常采用生理负荷强度来衡量运动强度,通常负荷越大,力量增长越快,力量增长效果越好。2、重复次数:力量练习重复次数取决于负荷强度的大小。负荷强度越大、重复次数越少,动作速度越慢。

3、练习组数:每组力量练习包括一定的重复次数,并在练习结束后间歇休息。练习负荷量,重复次数与练习组数间呈负相关。

4、间歇时间和间歇方式:间歇休息时间应随着运动员的逐渐适应相应缩短;而随着负荷量的增加,间歇休息时间应有所延长,一般以肌肉能完全恢复为标准。

5、运动量、包括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运动量等于平均运动强度

第2 / 4页乘以运动时间,而运动总量等于平均运动强度乘以运动时间再乘以训练频度。试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训练方法及各种训练方法的生理机理?生理学基础:1、肺通气功能,肺通气量增大,可以提高摄入体内的氧气量。然而摄入体内氧气量的多少,除了与肺通气量有关,还与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的匹配有关。2、肺换气功能,其是靠物理扩散实现的,其动力使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分压差。3、血液运输能力,血液中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执行者运输氧气的任务,血红蛋白的含量是影响最大射氧量的重要因素。4、血液循环功能,心输出量是反映心脏

功能的重要指标。心输出量越大,运输氧的能力越强,最大射氧量也越大。5、组织换气,其是氧气由血液向肌组织扩散的能力,与肌肉内毛细血管的开放数量及毛细血管与组织间的氧分压差大小有关。6、肌肉组织有氧代谢能力,其是影响肌肉组织利用氧气的根本因素,其决定于肌纤维的百分组成及氧化供能能力。训练方法包括持续训练法和间断训练法两大类。间歇性练习包括间歇训练和重复训练。持续性练习包括变速训练和匀速训练。训练方法的生理机理:1、间歇性训练可使机体完成较大的运动量,该训练方法对于提高呼吸及循环系统的机能具有良好的效果,不论运动时还是间歇时期,均对呼吸及循环系统产生较大的刺激,所以长期的间歇性训练可使呼吸及循环系统的机能得到明显的提高2、长期的持续性训练能提高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及机能的稳定性,改善运动中枢间的协调性,提高心肺功能,并可引起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肌红蛋白增加,导致最大射氧量提高。论述评价有氧耐力的主要指标及意义?

评价有氧耐力的指标包括最大射氧量和无氧阈。但是,最大射氧量是在极量负荷运动时测得的,而有氧运动都属于亚极量运动,况且极量运动于亚极量运动间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最大射氧量仅反映其最大射氧能力的可能性。而无氧阈则反映了人体对最大射氧量的实际利用百分比。研究证明,优秀的耐力性运动员经多年训练后,最大射氧量变化不明显,但无氧阈却明显增加,并与耐力性运动成绩的提高相关。亚极量负荷运动时测得的无氧阈值比极量负荷运动时所测得的最大射氧量,对于评价有氧耐力能力更有意义。简述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无氧耐力是指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进行较长时间肌肉活动的能力。

1、肌肉中糖硣解供能能力其供能能力取决于快肌纤维的百分组成、肌糖原的含量及糖硣解酶的活性。

2、消除乳酸的能力机体缓冲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碳酸氢钠的含量及碳酸酐酶的活性。

3、脑细胞耐受酸能力其是影响无氧能力的重要因素。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1、提高代谢水平和升高体温。升高体温可以降低肌肉的粘滞性,预防肌肉损伤。可增强体内代谢酶的活性,提高代谢水平,保证运动中有充足的能量供应。

2、增加氧运输系统的功能。可以克服呼吸、循环等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使机能过得更多的氧供应,使机能水平提高。

3、调节神经和内分泌功能。专门性准备活动可使运动性条件反射联系多次接通,从而提高相关中枢间的协调性。还能增强内分泌的活动,为正式比赛或训练做好机能准备。

4、调整赛前状态。可使机体在比赛前处于准备状态,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产生的原因是机体的生理惰性和物理惰性。生理惰性是指人体机能体高的难易程度;物理惰性是指人体所必须克服的物理惯性。生理惰性是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主要因素。其表现为:1、人体的所有活动都是反射活动。2、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主要因素有:运动项目、训练水平、运动强度、赛前状态及准备活动。肌肉活动越复杂,动作变换越频繁,进入工作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越长;训练水平越高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就越短;良好的赛前状态和充分的准备活动能够有效地缩短进入工作的时间,给快的提高机能能力;进入工

作状态的时间长短还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越短。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

1、衰竭学说。认为疲劳产生的原因是由能源物质消耗造成的。

2、堵塞学说。认为疲劳是由于运动过程中的某些代谢产物在

第3 / 4页肌肉中大量堆积造成的。3、内环境稳定形势条学说。认为疲劳是由于血液中ph值下降,细胞内、外离子平衡破坏及血浆渗透压改变等因素造成的。4、保护抑制性学说。认为无论是脑力疲劳还是体力疲劳都使大脑皮层保护性抑制发展的结果。5、突变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的发展一般是在能源消耗及兴奋性衰减过程中,为了避免能量储备进一步下降而存在的一个运动能力急剧下降的阶段。6、自由基损伤学说。自由基可以和细胞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还可以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发生交联,其结果可导致细胞结构破坏、功能下降。恢复的阶段性特点及超量恢复的实践意义?阶段性特点:1、运动时恢复阶段运动时能源物质消耗占优势,虽然恢复过程也在进行,但是消耗大于恢复。因此,能源物质不断减少,各器官、系统机能逐渐下降。

2、运动后恢复阶段运动结束后消耗过程减弱,恢复过程明显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机能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

3、超量恢复阶段超量恢复的程度和出现时间的早晚与运动量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运动量越大,物质消耗越多,超量恢复越明显,但出现的时间延迟;相反,超量恢复不明显,但出现的时间较早。实践意义:根据超量恢复的特点,将其用于运动实践对于提高运动效果有着重要的

意义。实践证明,单腿运动个体,当运动到精疲力尽时,运动腿股外肌的肌糖原含量接近于零,运动结束后连续3天食用高糖膳食而不参加任何活动,运动腿的肌糖原含量比安静腿多一倍。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1]

一、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体机能:是指人体整体及其各组成系统、器官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现象 3、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4、兴奋性:指组织细胞在受刺激时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5、阈刺激:刺激有强弱或大小的差别,凡能引起某种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弱(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刺激。 6、反应: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 7、适应性:机体长期处在某种环境变化时,会发生不断调整自身各部分间的关系,及相应的机能变化,使自身和环境间经常保持相对稳定。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能力称之为适应性。 8.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9.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10.主动转运: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某些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11.基强度: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延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者最基本的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12.时值:两倍于基强度的刺激,刚刚能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 13.静息电位:在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即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14.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发生一次短暂而可逆的变化。 15. “全或无”现象:“全或无”现象:无论使用任何种性质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它们在同一细胞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波形何变化过程是一样的,并在刺激强度超过阈值时,即使刺激强度再增加,动作电位幅度不变,这种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16.阈强度:通常把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何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这个临界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17、强度—时间曲线:以刺激强度变化为纵坐标,刺激的作用时间为横坐标,将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相互关系,描绘在直角坐标系中,可得出一条曲线,称为强度—时间曲线 18、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 19、神经肌肉接头:是指运动神经末梢与骨骼肌相接近并进行信息传递的装置。 20、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用粗丝和细丝之间的相对运动解释肌肉收缩的学说。认为肌肉收缩时虽然外观上可以看到整个肌肉或肌纤维的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或卷曲,而只是在每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的滑行。 21、单收缩:是指整块肌肉或单个肌纤维接受一次短促的刺激后,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及一次机械性收缩。

运动生理学 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2.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称为兴奋 3.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4.适应性:生物体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 5.肌小节:相邻的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6.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 7.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记录所得到的图形。 8.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 9.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长度不变的收缩。 10.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11.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健康成年人红细胞比容 12.血液粘滞性:决定血流阻力的因素之一。全血的粘滞度为水的粘滞度的4-5倍. 13.内环境:细胞外液,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14.等渗溶液:正常人在体温37oC时,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5800mmHg)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近似的溶液15.碱储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贮备量16.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常以左心室的每搏量为标准。 17.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18.窦性心动徐缓:某些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安静时心率可达到40-60次每分钟 19.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 20.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21.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 22.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 2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钟通气量 24.氧离曲线:表示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以氧分压(PO2)值为横坐标,相应的血氧饱和度为纵坐标 25.肺通气: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26.每分通气量:呼吸深度(潮气量)x呼吸频率(每分钟呼吸次数) 27.每分肺泡通气量:(呼吸深度-生理无效腔)X呼吸频率 28.有氧氧化:糖原或葡萄糖在耗氧条件下彻底氧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29.基础代谢:人在清醒而安静的情况下,不受运动、食物、神经紧张、外界温度改变等影响时测得单位时间的能量消耗水平30.基础代谢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 31.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 32.代谢当量:运动时的耗氧量与安静时耗氧量的比值 33.牵张反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34.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 35.本体感觉: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所产生的躯体各部相对位置和状态的感觉 36.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装置 37.视野: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38.运动技能: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39.动作自动化:练习某一套技术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 40.摄氧量: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 41.最大摄氧量: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42.无氧功率:指机体在最短时间内、在无氧工作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时的做功能力。 43.乳酸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阈”,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强度即为乳酸强度 44.氧亏: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能够摄取的氧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氧量时造成体内氧的亏欠 45.需氧量: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 46.身体素质: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47.反应时:从感受器接收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48.有氧耐(能)力: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49.无氧耐(能)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50.极点:因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暂时性生理机能失衡所致。 51.第二次呼吸:极点后,坚持运动由于神经、呼吸、心血管等系统的机能进一步提高,呼吸变得均匀而加深,动作感到轻松,不舒服的感觉消失 52.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生理过程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1、兴奋性: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 2、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3、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之为运动性疲劳。 4、运动后尿蛋白: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 5、碱储备:血浆中的NaHCO2(碳酸氢钠) 6、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所输出的血量。 7、运动后血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显微镜下或肉眼可见的血尿 8、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与的长时间激烈的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 9、反应时: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的时间称为反应时 10、整理活动:是指在正式练习后所做的一些加速机体功能恢复的较轻松的身体练习。 11、超负荷原则:指练习的负荷要逐渐超过本人已经适应或已经习惯的负荷。 12、异常自身调节:指与神经、体液因素无关,由于心肌初长度改变而导致搏出量改变的一种调节方式。 13、心肌收缩能力: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性能的一种内在特性。 14、心电图:将引导电极置于体表一定部位所记录到的心电变化的波形。 16、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17、最佳心率范围;使心输出量处于较高水平的心率范围。 18、内环境:细胞外液生存的环境。 19、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20、运动性贫血: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Hb(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或HCT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暂时性现象 21、呼吸: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摄取氧并排出二氧化,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22、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23、极点: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剧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一切生物体存在德最基本特征是在不断地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新新的结构,这是生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2.兴奋性: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3.反应: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 4.内环境:相对于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 5.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维持不断变化的内环境理化性质并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6.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 7.体液调节: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进入血液后,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重要基本功能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8.自身调节: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可以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某些适应性反应,称为自身调节 9.反馈: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功能活动的改变又可通过回路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的信息,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的方式称为反馈 10.前馈:在调节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

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 第一章肌肉活动 1.兴奋是生物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足够强的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理功能加强的反应 2.横桥:在组装粗肌丝的肌球蛋白分子球状头部,有规则地突出在M线两侧的粗肌丝主干表面的突起部分,称为横桥 3.可兴奋细胞:在机体内神经、肌肉和内分泌腺细胞在刺激作用下能够产生可传播的动作电位,因此,这些细胞被称为可兴奋细胞 4.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收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由于这一电位差存在于安静的细胞膜的两侧,故又称为跨膜静息电位或膜电位 5.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6.阈强度:固定刺激作用时间和时间-强度变化率,可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7.阈电位:能够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8.极化状态:细胞在安静状态时,膜电位处于正常数值的外正内负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 4、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7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克服各种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做生理“功” 8、糖酵解: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糖仍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称为糖酵解(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 9、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10、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11、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 12、肌丝滑行学说的过程: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

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即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13、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产生原因:静息电位是K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这是基础,当K离子的静移动两等于零时,其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就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由于Na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所以他一般向内扩散,但他由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控制,安静时关闭,受刺激时,通道激活钠离子内流,造成内正外负,出现电位变化,形成峰电位上升支,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点时,钠离子平衡电位。。 14、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动力性收缩(等动收缩、离心收缩、向心收缩)静力性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离心收缩是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15、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为该人的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力量/体重。 16、快肌(白肌):有氧能力低、无氧能力高、毛细血管密度低、收缩时间快、收缩力量大、运动模式速度类、非耐力运动员、疲劳快。 17、慢肌(红肌):有氧能力高、无氧能力低、毛细血管密度高、收缩时间慢、收缩力量小、运动模式耐力类、耐力运动员、疲劳慢。 18、血液是一种粘滞的液体,由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含纤维球蛋白)组成。血清不含纤维球蛋 18、血红蛋白的功能Hb: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结合蛋白,由一分子的珠蛋白和四分子亚铁血红素组成,红细胞携带氧和二氧化碳是靠红细胞内的Hb来完成,与亚铁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该现象称氧合作用,反之就是氧离作用。 19、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包括血浆和组织液。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0、酸碱度: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平均值为7.4,最大能力范围6.9-7.8。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成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心率来计算,氧脉搏越高说明心肺功能越好,效率越高. 2最大摄氧量:指人体进行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率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 4无氧功率:指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5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6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条件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7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8个体乳酸阈:个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个体乳酸阈 9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运动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10假稳定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此时机体能够稳定工作的持续时间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状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状态. 11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这个机能水平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做进入工作状态. 12无氧阈: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功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G/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或功率来表示.超过时血乳酸将急剧下降. 13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 14疲劳: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特定运动强度,功能效率逐渐下降的现象叫疲劳. 15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承受一定时间的负荷后,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16每搏输出量:指一分钟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 17心率储备:指单位时间内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科学。 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做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它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 异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将体内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 兴奋: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称之为兴奋。 抑制活动:可兴奋组织由活体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是兴奋性由强变弱的活动。 应激性: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 所发生的反应。 适应性:生物体对所处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神经体液调节: 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不断有反馈信息返回输入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 前馈控制系统:是受控部分的输出变量不发出反馈信息,监测装置检测到干扰信息后发出前馈信息,直接作用于控制部分,调整控制信息以对抗干扰信息对受控部分的作用,从而使输出变量保持稳定。 第二章肌肉 三联管:由横管和两侧的终池构成的结构单位称三联体,它是把肌细胞膜的电位变化和细胞内的收缩过程耦联起来的关键部位。亦称三联体。 静息电位:安静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内-外+)。 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以传播的电位变化。 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与肌纤维间的一种化学突触结构。 离子学说:(1) 细胞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和浓度不同(2) 细胞膜选择通透性(3) K+在浓度差推动下外流的结果→内 -外+. 滑行学说:骨骼肌收缩的原理。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横桥的带动下,向暗带中央(M线)滑行的结果。最后肌节缩短。 兴奋—收缩耦联:通常把以肌细胞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总结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负荷)肌肉缩短。 等长收缩:收缩时肌肉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 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相反,肌肉在产生时被拉长,这是由于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肌肉虽积极地收缩但仍被拉长。 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以恒定的速度(等动)进行最大收缩。 相对肌力: 运动单位: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最基本的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运动单位动员: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 肌纤维选择性肌大:当进行耐力训练时,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当进行速度、爆发力训练时,快肌纤维选择性肥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成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心率来计算,氧脉搏越高说明心肺功能越好,效率越高. 2最大摄氧量:指人体进行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率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 4无氧功率:指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5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6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条件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7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8个体乳酸阈:个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个体乳酸阈 9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运动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10假稳定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此时机体能够稳定工作的持续时间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状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状态. 11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这个机能水

平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做进入工作状态. 12无氧阈: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功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G/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或功率来表示.超过时血乳酸将急剧下降. 13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 14疲劳: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特定运动强度,功能效率逐渐下降的现象叫疲劳. 15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承受一定时间的负荷后,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16每搏输出量:指一分钟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 17心率储备:指单位时间内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18心输出量:左心室在每分钟内射入主动脉的血量. 19运动性心脏肥大:指由于运动而引起的心脏适应性增大,形态上多以左心室增大,室壁增厚为特征,机能上表现为运动时能持续较厂时间高效率的工作.安静时出现节省化,心力储备增强. 20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21心音: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收缩,启闭的机械震动 22心指数:以每一平方米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23身体素质:是人体以适应运动的需要所储备的身体能力要素. 24青春期高血压:青春期发育后,心脏发育速度增长快,心血管系统发育处于落后状态,同时由于性腺\甲状腺等分泌旺盛,引起血压升高,即青春期高血压. 25运动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运动电位. 26运动动力定性:大脑皮层运动中枢支配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有顺序地\有规律地和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形成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大脑皮层机能的这种系统性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 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特意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 动的反响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它包含同化和 异化过程。 4、喜悦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喜悦组织拥有感觉刺激产生喜悦的特征。 5、应激性:是机体或全部活体组织对四周环境变化拥有发生反响的能力或特征。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拥有的这类适应环境的能力。 7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自己所拥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必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战胜各样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 做生理“功” 8、糖酵解: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 氧或供氧不足的状况下,糖还能经过必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开释出 一部分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真相像故称为糖酵解(一系列酶促反响的过程)。 9、超量恢复:运动时耗费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单恢复到本来水平,甚至超出本来水平,这类现象称为“超量恢复”。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本来水平。 0、牵张反射:当骨骼肌遇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缩短,这类反射称为牵张 反射 1、运动单位:是一个@ -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构成的最基本 的肌肉缩短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

2、肌丝滑行学说的过程 :肌肉的缩短是因为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 滑行造成的 .即当肌肉缩短时 ,由 z 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 A 带中央滑动 ,结果相邻的各 z 线相互凑近 ,肌小节的长度变短 ,进而致使肌原纤维以致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3、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产生原由:静息电位是K 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这是基础,当 K 离子的静挪动两等于零时,其电位差值就 稳固在必定的水平,这就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因为Na 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所以他一般向内扩散,但他由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控制, 寂静时封闭,受刺激时,通道激活钠离子内流,造成内正外负,出现电位变化, 形成峰电位上涨支,最后达到一个均衡点时,钠离子均衡电位。。 4、骨骼肌的缩短形式:动力性缩短(等动缩短、离心缩短、向心缩短)静 力性缩短(等长缩短)。向心缩短:肌肉缩短时,长度缩短的缩短。向心缩短 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凑近,因此惹起身体运动。离心缩短是肌肉在缩 短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缩短。 5、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为该人的绝对力量。 相对力量 =绝对力量 / 体重。 6、快肌(白肌):有氧能力低、无氧能力高、毛细血管密度低、缩短时间 快、缩短力量大、运动模式速度类、非耐力运动员、疲惫快。 7、慢肌(红肌):有氧能力高、无氧能力低、毛细血管密度高、缩短时间 慢、缩短力量小、运动模式耐力类、耐力运动员、疲惫慢。 8、血液是一种粘滞的液体,由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 浆(含纤维球蛋白)构成。血清不含纤维球蛋 8、血红蛋白的功能 Hb: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一种联合蛋白,由一分 子的珠蛋白和四分子亚铁血红素构成,红细胞携带氧和二氧化碳是靠红细胞内 的 Hb 来达成,与亚铁联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该现象称氧合作用,反之就是 氧离作用。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 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 4、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7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克服各种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做生理“功” 8、糖酵解: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糖仍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称为糖酵解(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 9、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0、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1、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

2、肌丝滑行学说的过程: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即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3、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产生原因:静息电位是K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这是基础,当K离子的静移动两等于零时,其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就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由于Na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所以他一般向内扩散,但他由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控制,安静时关闭,受刺激时,通道激活钠离子内流,造成内正外负,出现电位变化,形成峰电位上升支,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点时,钠离子平衡电位。。 4、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动力性收缩(等动收缩、离心收缩、向心收缩)静力性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离心收缩是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5、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为该人的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力量/体重。 6、快肌(白肌):有氧能力低、无氧能力高、毛细血管密度低、收缩时间快、收缩力量大、运动模式速度类、非耐力运动员、疲劳快。 7、慢肌(红肌):有氧能力高、无氧能力低、毛细血管密度高、收缩时间慢、收缩力量小、运动模式耐力类、耐力运动员、疲劳慢。 8、血液是一种粘滞的液体,由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含纤维球蛋白)组成。血清不含纤维球蛋 8、血红蛋白的功能Hb: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结合蛋白,由一分子的珠蛋白和四分子亚铁血红素组成,红细胞携带氧和二氧化碳是靠红细胞内的Hb来完成,与亚铁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该现象称氧合作用,反之就是氧离作用。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成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心率来计算,氧脉搏越高说明心肺功能越好,效率越高. 2最大摄氧量:指人体进行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率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 4无氧功率:指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5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6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条件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7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8个体乳酸阈:个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个体乳酸阈

9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运动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10假稳定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此时机体能够稳定工作的持续时间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状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状态. 11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这个机能水平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做进入工作状态. 12无氧阈: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功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G/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或功率来表示.超过时血乳酸将急剧下降. 13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 14疲劳: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特定运动强度,功能效率逐渐下降的现象叫疲劳. 15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承受一定时间的负荷后,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16每搏输出量:指一分钟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 17心率储备:指单位时间内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体机能:是指人体整体及其各组成系统、器官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现象 3、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4、兴奋性:指组织细胞在受刺激时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5、阈刺激:刺激有强弱或大小的差别,凡能引起某种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弱(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刺激。 6、反应: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 7、适应性:机体长期处在某种环境变化时,会发生不断调整自身各部分间的关系,及相应的机能变化,使自身和环境间经常保持相对稳定。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能力称之为适应性。 8.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9.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10.主动转运: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某些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11.基强度: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延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者最基本的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12.时值:两倍于基强度的刺激,刚刚能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 13.静息电位:在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即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14.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发生一次短暂而可逆的变化。 15. “全或无”现象:“全或无”现象:无论使用任何种性质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它们在同一细胞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波形何变化过程是一样的,并在刺激强度超过阈值时,即使刺激强度再增加,动作电位幅度不变,这种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16.阈强度:通常把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何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这个临界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17、强度—时间曲线:以刺激强度变化为纵坐标,刺激的作用时间为横坐标,将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相互关系,描绘在直角坐标系中,可得出一条曲线,称为强度—时间曲线 18、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 19、神经肌肉接头:是指运动神经末梢与骨骼肌相接近并进行信息传递的装置。 20、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用粗丝和细丝之间的相对运动解释肌肉收缩的学说。认为肌肉收缩时虽然外观上可以看到整个肌肉或肌纤维的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或卷曲,而只是在每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的滑行。 21、单收缩:是指整块肌肉或单个肌纤维接受一次短促的刺激后,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及一次机械性收缩。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成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心率来计算,氧脉搏越高说明心肺功能越好,效率越高. 2最大摄氧量:指人体进行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率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 4无氧功率:指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5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6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条件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7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8个体乳酸阈:个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个体乳酸阈

9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运动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10假稳定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此时机体能够稳定工作的持续时间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状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状态. 11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这个机能水平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做进入工作状态. 12无氧阈: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功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G/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或功率来表示.超过时血乳酸将急剧下降. 13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 14疲劳: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特定运动强度,功能效率逐渐下降的现象叫疲劳. 15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承受一定时间的负荷后,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16每搏输出量:指一分钟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 17心率储备:指单位时间内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de)血量所摄取(de)氧量成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心率来计算,氧脉搏越高说明心肺功能越好,效率越高. 2最大摄氧量:指人体进行大量肌肉群参加(de)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率(de)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de)氧量. 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de)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de)每分通气量 4无氧功率:指机体在最短(de)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de)能力 5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de)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6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条件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de)运动能力. 7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de)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de)能力. 8个体乳酸阈:个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de)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de)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个体乳酸阈 9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de)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需要(de)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运动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10假稳定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de)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de)需要.此时机体能够稳定工作(de)持续时间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状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状态. 11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de)机能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de),这个机能水平逐渐提高(de)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做进入工作状态. 12无氧阈: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功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de)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G/分子/升时所对应(de)强度或功率来表示.超过时血乳酸将急剧下降. 13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de)二氧化碳与所消耗(de)氧(de)容积之比. 14疲劳:机体不能将它(de)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特定运动强度,功能效率逐渐下降(de)现象叫疲劳. 15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承受一定时间(de)负荷后,机体(de)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de)水平上(de)生理过程. 16每搏输出量:指一分钟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de)血量. 17心率储备:指单位时间内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de)能力. 18心输出量:左心室在每分钟内射入主动脉(de)血量.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LT

名词解释 绪论 1、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2、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3、、兴奋性指组织细胞在受刺激时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4、稳态是一种复杂的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一方面是代谢过程使这种相对恒定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是通过调节使平衡恢复。 5、自身调节是指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6、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缺一不可的部分组成。 7、所谓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形成,是

人或高等动物在生活过程中根据个体所处的生活条件而建立起来的,所以是后天获得的,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 8、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固定的反射,是一种较低级的活动,如声音所引起的朝向反射(头朝向声源方向)。 9、体液调节主要是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完成的。这些激素分泌入血液后,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主要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基本功能。大多数激素通常是通过血液运输到距离较远的部位而起作用,故称为体液调节。 10、除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外,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以在局部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活动。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体液调节,称为局部体液调节。 11、在人体整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往往被调节的器官(效应器),在功能活动发生改变时,这一变化的信息又可以通过回路反映到调节系统,改变其调节的强度,形成一种调节回路。人们常常用反馈(Feedback)一词表示这种调节方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