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稽辑佚 考索源流晚清民国戏剧研究集大成之作——评左鹏军教授《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

合集下载

1912-1913年民国稽勋留学生派遣始末

1912-1913年民国稽勋留学生派遣始末

1912-1913年民国稽勋留学生派遣始末
李永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15(000)013
【摘要】民国建立后,在孙中山的倡议下,1912年由中央政府委托临时稽勋局以“酬勋”的名义选派任鸿隽等人出洋学习,史称稽勋留学生.20年代以后,稽勋留学生陆续学成回国,他们或再次投身革命,或发起科学救国,从整体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总页数】2页(P99-100)
【作者】李永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1
【相关文献】
1.民国初年中国留学生群体考析——以1912-1925年留学生群体为对象 [J], 孙璐
2.从民国碑刻看房山县r民国二十五年凿修泉池始末 [J], 马垒
3.民国初年的稽勋留学生述论 [J], 李少军;卢勇
4.钩稽辑佚考索源流:晚清民国戏剧研究集大成之作--评左鹏军教授《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 [J], 袁志成
5.永顺宣慰司《历代稽勋录》内容及价值初探 [J], 殷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传奇杂剧之消亡_左鹏军

论传奇杂剧之消亡_左鹏军

收稿日期:2009-02-10作者简介:左鹏军(1962-),男,吉林梅河口人,文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N o .2,2009J OURNA L O F SOUTH C H I NA NORMA L UN I VER SI TY(S O CI A L SC I ENCE ED I T I ON )2009年4月A pr .,2009论传奇杂剧之消亡左鹏军(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摘 要:从乾隆五十五年起的日渐式微,到光绪二十八年出现复兴,再到民国九年走向衰亡,是传奇杂剧终结消亡的三部曲;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传奇杂剧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和可能,表明它已到了走向消亡的历史时刻;近现代各种新旧文学样式的外部挤压和多重影响,使传奇杂剧的生存空间愈来愈小;而近现代以来主流文化的逼进与围困,也大不利于传奇杂剧的生存。

这种内外夹击和内忧外患,使传奇杂剧陷入了极其艰难的境地并只能走向消亡。

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在新的文化氛围中的无法适应和生命力的丧失,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学习西方、走向现代之际的必然命运。

关键词:传奇杂剧;文体消亡;新旧文学诸文体;近现代文化变迁中图分类号:I207.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09)02-0039-09传奇杂剧这一中国传统戏曲的典范形式,在经历了元明两代至清代康熙(1662-1722)、雍正(1723-1735)至乾隆(1736-1795)年间的繁荣发展之后,其最为光彩夺目的时代就永远过去,逐渐走向了式微、消亡的道路。

这种现实情形与历史趋势,既与中国戏曲史内部发生的起伏消长、新旧更替密切相关,或者就是这种戏曲史变迁的一个重要部分;也与这一时期中国文学与艺术的其他领域发生的某些重大变革相合,又与当时中国社会文化、思想学术等方面出现的某些新情况相应。

十年磨一剑 锋芒自耀眼——评左鹏军先生的新作《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史稿》

十年磨一剑  锋芒自耀眼——评左鹏军先生的新作《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史稿》
21 00年 8月
第2 4卷 第 4期
新 乡 学 院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unl fXnin nvri (oil c ne dt n ora o ixagU iesy Sc i cs io) t aSe E i
Au . g 201 0
Vo . 4 No 4 12 .
的冲突整 合 为论述 背 景 , 晚 清 民 国 时期 的传 奇 杂 对
剧进 行 多维 阐释 , 对代 表作 家 的文本 进行 介 绍剖 析 , 通过 丰 富 的史 料 和深 入 的辨 析 , 而 评 价 其 意 义 和 进
地位 。作 为 第 一 部 晚清 民 国传 奇 杂 剧 的戏 剧 史 著 作, 其开 拓意 义和 学术 价值 均值 得重 视 。
来 侵 略亦反 义和 团 的复 杂 心 态 , 肯定 这 些 剧 本 的 又
生通过 中肯 的评 述 让 人 信 服 。如 评论 曾影 靖 著 、 黄
兆汉校 订 的《 人 杂 剧 论 略 》 , 为 “ 是 目前 所 清 时 认 这
评析郑 由熙 的《 中人》 《 雾 、 木樨香》 , 时 既说 明作者 对 战乱 怀有 厌恶 恐惧 心 理 , 指 出剧本 对 太 平 天 国 也 起 义 的必然 性与 合 理性 的反 映 。分析 徐 鄂 的 《 花 梨 雪》, 指 出其将 黄婉 梨 塑 造成 烈 女 的不 足 , 定其 则 肯 独特之 处在 于 “ 映 了官 军 给 人 们 造 成 的灾 难 , 反 揭 露 了战乱 之 中官 军 害 民 的罪 行 ” 。在 对 庚 子 事 变题材 的作 品进 行 阐释 时 , 是 既 揭示 剧 作 家 反外 也
不少剧作家 14 99年以后创作的剖析 , 其涵盖面显然 超过了以往此类著作 。从 涉及剧 目的数量上 , 我们 也 能看 出该 书 材 料 的 丰 富 。在 第 二 章 里 , 者 对 作

钩稽辑佚 考索源流晚清民国戏剧研究集大成之作——评左鹏军教授《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

钩稽辑佚 考索源流晚清民国戏剧研究集大成之作——评左鹏军教授《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钩稽辑佚考索源流:晚清民国戏剧研究集大成之作——评左鹏军教授《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袁志成(湖南城市学院 a.文学院;b.城市文化研究所,湖南益阳413000)摘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乃中国戏剧史、晚清民国文学史上宝贵的财富。

左鹏军教授十年磨一剑,潜心于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研究,其研究成果《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入选国家社科成果文库,为该段时期的戏剧研究挖掘出重要的文献史料。

该著既有“面”的拓展,又有“点”的深入。

著者既在前人基础上筚路蓝缕,花大气力对新见和稀见的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的版本、流传、收藏、考证及评价等进行爬梳、著录和研究,又对新见与稀见的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作者、版本、流传、收藏等进行考证和评价。

面对前人成说,著者尽可能核对原文,考证出处,从而形成自家之说。

关键词: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左鹏军中图分类号:G236;I2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794(2012)07-0119-04在中国古典文体走向衰落、近现代新文体兴起的过程中,晚清民国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

该时期的戏曲形态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戏曲思想观念重构的过程中表现为传奇杂剧与京剧及其他地方戏曲、早期话剧的三足鼎立。

阿英、周妙中、张棣华、梁淑安、姚柯夫、郭英德、李修生、惜华、庄一拂等学者对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剧目有所著录,为后学提供了学习指南。

左鹏军教授的《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1]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挖掘出重要文献资料与史实价值,是晚清民国戏剧研究集大成之作。

一左鹏军教授潜心于近代戏剧研究,成果颇多,已出版《文化转型中的中国近代戏剧》、《近代传奇杂剧史论》、《近代传奇杂剧研究》、《晚清民国传奇杂剧考索》、《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史稿》等著作,推动了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的研究。

《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对晚清民国新见或稀见或前辈学人未提及或简单提及的传奇、杂剧进行考索,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坚持个性,执著探索——评左鹏军的近代传奇杂剧研究

坚持个性,执著探索——评左鹏军的近代传奇杂剧研究

找近代传 奇杂剧对 中国文化传统 的继承 、 扬弃 与新 变 ,
种近代传奇杂剧纳入 自己的研究 范围 ,而且对 于现存 透 视 近代 传奇 杂剧 在 亦 中亦 西下 的环 境下 生存 的尴 的几 乎无 人 问津 的近代 传奇 杂 剧剧 本 进行 细致 的分 尬 ,发展的 困境 。另 一方面 ,左鹏军把近代传奇 杂剧
第2卷 5
第 6期
天 中 学 刊
J u n l f in h n o r a T a z o g o
Vl _ 5 NO 6 0 2 l .
De . c 201 0
21 0 0年 1 月 2
坚持个性 ,执著探索
评 左鹏 军的近代 传奇杂剧研 究
张 纹 华
( 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 0 0 华 10 6)
经在广州 、北京 、上海 的古 旧书 店里细心寻找有关 的 资料 ,希望有幸运 的发现 和意外 的惊喜 ;我在 北京 、 那份激动令我至今难忘 ;我也 曾在复旦大学的招待所
言 ,其 学术 兴趣 、学术追求乃至表述风格 ,在此 时已 上海 的图书馆里 ,阅读 了曾经苦 苦寻求 的珍 贵剧本 ,
关键词 :左鹏 军; 近代传奇杂剧 史论 》 《 《 ; 晚清民国传 奇杂剧 考索》 《 ; 晚清 民国传奇杂剧 史稿 》 ;近代传奇杂剧
中图分类号 :I0 26 文献标 志码 :A 文 章编号 :1 0 — 2 12 1 ) 6 0 2 — 4 0 6 5 6 (0 0 0 — 0 0 0
20 0 0年 4 ,中山大学的吴 国钦先生在一篇序言 记 , 月 他写下 了这样 的话 :“ 在写作博士学位论文 的过程 中,称左鹏军 “ 殚精 竭虑 、以整个 身心投入的过程” 中 ,有一个 意想 不到的收获 ,就是逐渐知道 了一 向不 与 “ 朴实 、翔实 、充 实的做 人和做 学问的风格” 专 为人们看好 的中国近代 戏剧 ,原来竟有如此众多 的文 ,“ 治近代文学与近代戏 曲”… 。此时 ,左鹏军将 出版近 献 资料 和 如此纷 繁 的戏剧 现象 ,值 得下 功 夫深人 研 代传奇杂剧研究 的第一本专 书—— 《 近代传奇杂剧史 究 。 2∞可见这所谓 的 “ ”在很大程度上是 因为缺 ”【 】 3 边 虚假”的共识 ,左鹏军 的研究 论 》 首著佳绩 , 。 为执著于不断突破的左鹏军带来了信 少发 现而形成 的一个 “ 心与动力 ,使他在一段 时间后又能实现学术研究的超 兴趣正在 于打破 这个 共识 ,挖掘 “ 边”蕴藏 的魅力 。

晚清民国戏剧期刊研究

晚清民国戏剧期刊研究

晚清民国戏剧期刊研究晚清民国戏剧期刊研究引言晚清至民国时期是中国戏剧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阶段,该时期出现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戏曲形式和演出,这使得戏剧期刊在当时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戏剧期刊不仅记录了这一时期的戏剧活动,还为演出者、观众和学者提供了广泛的信息和观点交流平台。

本文将探讨晚清民国戏剧期刊的研究意义,并分析该时期戏剧期刊的发展、内容特点和影响力。

一、晚清民国戏剧期刊的研究意义戏剧期刊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的文化产物,对于研究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戏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些期刊记录了该时期的演出活动、剧本、演员和观众反馈等一系列实际情况,为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史料。

其次,这些期刊提供了一种资讯交流的平台,积极推动了晚清民国时期的戏剧文化繁荣,一方面帮助了戏剧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戏曲形式和演出技巧的创新。

最后,通过对晚清民国戏剧期刊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进一步挖掘戏剧在乱世中的生存与发展。

二、晚清民国戏剧期刊的发展晚清至民国时期,众多戏剧期刊如《时标》、《时脉》、《剧苑》等相继问世。

这些期刊以刊登与戏剧有关的文章为主,内容涵盖了剧评、演出信息、戏曲剧本、演员介绍等。

此外,一些期刊也刊登了一些与现代戏剧发展相关的议论文章,讨论了舞台艺术、剧本创作、演员表演等方面的问题,并试图为戏剧发展指明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时标》是晚清戏剧期刊中一本影响最大的期刊之一。

该期刊成立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张灵甫创办,辅助夏淦等人主编。

《时标》每期的刊物样式规范,内容丰富多样,特别注重剧评和戏曲剧本的刊登。

同时,《时标》还提倡新剧本创作,积极推动戏剧的现代化发展。

该期刊对后来的戏剧创作和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晚清民国戏剧期刊的内容特点1. 剧评为主晚清民国戏剧期刊以剧评为主要内容之一。

剧评既关注传统戏曲剧种,也关注新兴戏曲形式和现代戏剧。

剧评员从舞台艺术、演员表演、剧本质量等多个角度进行评论,倡导正面的评价,同时批判和指导不足之处。

2021晚清民初的四种传奇杂剧作者和作品来源考证范文1

2021晚清民初的四种传奇杂剧作者和作品来源考证范文1

2021晚清民初的四种传奇杂剧作者和作品来源考证范文 早在上世纪中叶,晚清民国的传奇杂剧就已经进入了部分戏曲研究者的视野,但戏曲文献之繁、搜集难度之大,导致研究工作总体进展缓慢,研究成果相对有限。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后期,梁淑安、姚柯夫等学者筚路蓝缕,辛勤开掘,在晚清民国的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推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①。

上世纪末以来,左鹏军先生致力于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的研究与资料整理工作,成果颇丰,尤其是新着《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之基础上,尽最大努力与可能,调查并清理原始文献,根据尽可能丰富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对晚清民国时期的传奇杂剧进行一次尽可能全面的剧目清理、史实厘定、误差订正、事实呈现工作”[1],堪称一部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着作。

但资料工作难以尽全,遗漏之处在所难免。

笔者在前辈时贤的启发下,根据相关线索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挖掘,有幸觅得晚清民初的四种传奇杂剧,分别为《马家河寻兄传奇》《七襄机》《南楼记传奇》《南楼记》。

上述作品皆为中国戏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学价值、文献价值和戏曲史意义不容忽视,理应受到关注。

鉴于版本稀见,兹述于此,并就作者和作品的来源及线索进行必要交代和力所能及的考证,以期为学界继续进行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一、《马家河寻兄传奇》 杜信孚和蔡鸿源的《着者别号录考》曾提及该剧,并对该剧的作者以及版本形态略作交代[2],但对其内容未作任何申述。

该剧载于《皖事汇报》第12 期至第 20 期,其中第 13 期与第 14 期、第 16 期与第 17 期、第19 期与第 20 期皆为合刊本,刊发时间为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署“怀远去恶陈獬”。

凡四折,折目分别为《赶行》《恼见》《访诤》《归醒》。

首曲【碧玉箫】云:“冷哈哈,衣百结,热熬熬,肠欲裂。

叹残冬挨过,荒春又接。

(咳)眼前亲友谁能靠,谅天涯手足情还切。

_馀兴_杂志所刊传奇考述_左鹏军

_馀兴_杂志所刊传奇考述_左鹏军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FUDAN JOURNAL(Social Sciences)No.220035馀兴6杂志所刊传奇考述左鹏军(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广州510631)[摘要]5馀兴6杂志尝刊载传奇十二种,全部为以往未知之作,是近代传奇杂剧文献的新发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对这些剧本的作者生平、版本流传、故事本事及其他相关情况进行了考证辨析,并对其内容特点、体制特征和文献价值予以分析评论,提供了许多新见的第一手资料,披露了以往未为人知的戏曲史事实。

[关键词]5馀兴6杂志传奇剧本考证辨析分析评论[中图分类号]I20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0289(2003)0201260065馀兴6杂志,时报馆馀兴部编辑,上海有正书局出版,1914年8月创刊,至1917年7月止,共出版三十期。

由5馀兴部第一号通令6可见该刊的主旨:/本部自设立以来,未及一月,而各投稿家琼琚杂投,实属美不胜收。

兹自本月十九日起,特扩充本部篇幅,凡种种滑稽游戏雅俗共赏趣味丰富之件,为本部所专掌,所有各投搞家关于此项稿件,请即随时投送来部,切勿迟误。

0 5馀兴6杂志共发表传奇十二种,全部为以往的曲录曲目著作及有关工具书所不载,亦未见其他著作或文章提及,可以说是近代传奇杂剧文献资料方面的新发现,足堪重视;而且,这种在同一报刊上集中发现数量如此之多的近代传奇杂剧作品的情形,以往并不多见。

现就笔者所知,对这些新见传奇剧本及其作者等相关情况作一考订介绍,以期引起学界的应有重视,以便深入探讨。

一、5馀兴传奇6载5馀兴6第三期,1914年10月出版。

署/蕉心倚声0。

此为以传奇形式揭示5馀兴6杂志宗旨之作。

写时部长之女弟子余兴,佐理词林,所登文学罗美毕具,可泣可歌,亦庄亦谐,令人爱不释手。

有一男子为5馀兴6刊登之作品所感动,前来投稿,余兴在问明情况后,即高兴地将稿子留下。

以=商角合套>=集贤宾>开场:/喜文人锦心今获见,新月斗婵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钩稽辑佚考索源流:晚清民国戏剧研究集大成之作——评左鹏军教授《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袁志成(湖南城市学院 a.文学院;b.城市文化研究所,湖南益阳413000)摘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乃中国戏剧史、晚清民国文学史上宝贵的财富。

左鹏军教授十年磨一剑,潜心于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研究,其研究成果《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入选国家社科成果文库,为该段时期的戏剧研究挖掘出重要的文献史料。

该著既有“面”的拓展,又有“点”的深入。

著者既在前人基础上筚路蓝缕,花大气力对新见和稀见的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的版本、流传、收藏、考证及评价等进行爬梳、著录和研究,又对新见与稀见的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作者、版本、流传、收藏等进行考证和评价。

面对前人成说,著者尽可能核对原文,考证出处,从而形成自家之说。

关键词: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左鹏军中图分类号:G236;I2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794(2012)07-0119-04在中国古典文体走向衰落、近现代新文体兴起的过程中,晚清民国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

该时期的戏曲形态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戏曲思想观念重构的过程中表现为传奇杂剧与京剧及其他地方戏曲、早期话剧的三足鼎立。

阿英、周妙中、张棣华、梁淑安、姚柯夫、郭英德、李修生、惜华、庄一拂等学者对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剧目有所著录,为后学提供了学习指南。

左鹏军教授的《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1]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挖掘出重要文献资料与史实价值,是晚清民国戏剧研究集大成之作。

一左鹏军教授潜心于近代戏剧研究,成果颇多,已出版《文化转型中的中国近代戏剧》、《近代传奇杂剧史论》、《近代传奇杂剧研究》、《晚清民国传奇杂剧考索》、《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史稿》等著作,推动了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的研究。

《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对晚清民国新见或稀见或前辈学人未提及或简单提及的传奇、杂剧进行考索,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2010年10月14日,《光明日报》以“晚清民国戏曲文献与史实研究的新开拓”为题予以介绍,认为:“该研究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加准确清晰地呈现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的文献状况、重要事实和基本面貌,为中国戏曲史和中国近代文学史研究提供尽可能可靠的研究资料和文献线索,切实推进了这些领域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此次亦得到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青睐,这是近年来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研究热点的形势需求,诚乃学界盛事。

作为一部文献与史实研究的著作,《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新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考辨》,所述传奇杂剧五十三种,附一种,皆未见于《晚清戏曲小说目》、《清代杂剧全目》、《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江南访曲录要》等曲目曲录著作以及其他资料汇编。

第二章《稀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新考》,所述传奇杂剧七十种,附二种,这些传奇杂剧虽见于有关曲目著作,但流传较少,且尚未得到系统深入的研究。

因此,此章在前人基础上,突出“新考”二字,对传奇杂剧收稿日期:2011-04-15作者简介:袁志成(1977—),男,湖南隆回人,湖南城市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文学。

119的作者、史实等问题提出新的见解。

第三章《〈申报〉所刊传奇杂剧考述》,所述传奇杂剧十七种,其中有十三种属新发现之作,有三种虽有著录,却与《申报》本有出入,还有一种是有著录且版本完全相同。

第四章《〈时报·馀兴〉副刊和〈馀兴〉杂志所刊传奇考述》,所考述传奇十七种,此十七种以前尚未见任何书籍予以记载,属新发现之作,如冯绪承的《赏中秋传奇》与《中秋一夕话》、汪蕉心的《馀兴传奇》与《救夫记传奇》等。

第五章《〈文苑导游录〉与〈文艺丛编〉所刊传奇杂剧考述》,考述《文苑导游录》所载传奇杂剧九种,其中七种尚未见于各种著录,另外两种曾见于著录但内容差异较大;《文艺从编》所载杂剧三种,即陈翠娜《南仙吕入双角合套·护花旛杂剧》、《自由花杂剧》以及束世澂的《双星会杂剧》。

第六章《若干曲家曲目考辨》,考述了重要曲家曲目二十九个,如《玉钩痕传奇》及其作者、《轩亭冤传奇》作者、《亡国恨传奇》作者考、《开国奇冤》与《剖心记》之关系、《翩鸿记》作者新考、墨泪词人真实姓名考等等。

第七章《几种著作文献与史实问题辨正》,主要针对近几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小说编年》、《晚清小说目录》、《近代上海戏曲系年初编》、《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和《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等几部重要的中国小说、戏剧著作,纠正它们的错收、误收以及疏失之处。

二作为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的研究,笔者以为该著作最大的成功在于既有“面”的拓展,又有“点”的深入。

所谓“面”的拓展,即著者在前人基础上筚路蓝缕,花大气力对新见和稀见的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的版本、流传、收藏、考证及评价等进行爬梳、著录和研究。

据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周妙中《江南访曲录要》、曾永义《清代杂剧概论》、梁淑安、姚柯夫《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等著录表明,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约310种左右。

左著在前人基础上加上数十年新近发现的剧目,认为:“1840年至1949年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产生的传奇杂剧当在650种左右,其中传于后世、今天仍可见到者当在430种以上。

”[1]8左著在前人基础上将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的剧目足足提升了一百多种,这对于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的研究者而言是令人兴奋和珍贵的。

这些细微琐碎的文献工作为今后全面统计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新剧目的挖掘,给左鹏军教授的研究带来了新颖的见解,在一定程度还原了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的生存形态。

左鹏军论述道:“作为中国近现代极有影响的报刊,特别是作为近代上海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报刊,《时报·馀兴》副刊和《馀兴》杂志刊载的十七种传奇,不仅提供了重要的戏曲文献资料;展现了以往未为人知的相当重要的戏曲史事实,而且从一个重要角度反映了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作家在生存状态、职业特点、创作观念、戏曲修养等方面的重要情况,也反映了报刊发表这种新的传播和接受方式对于传奇杂剧作家及其作品的深刻影响,中国近代戏剧面临的新的文化环境,发生的多方面变革,由引可以略窥一斑。

”[1]352作者之所以能如此认为,源于他对新发现且前人尚未著录的《时报·馀兴》副刊和《馀兴》杂志刊载的冯绪承《赏中秋传奇》、冯绪承《中秋一夕话》、汪蕉心《馀兴传奇》、汪蕉心《救夫记传奇》、天水太郎《品舄》、彭佛初《馀兴女儿思春传奇》、伴公《救国储金》、汉儿《新桃花扇》、范烟桥《馀兴传奇》、彭佛初《双溪寺传奇》、鹉湖兰言《投稿难》、王求是《情烈记传奇》、彭佛初《新卖马传奇》、彭佛初《四声猿传奇》、范烟桥《新南柯传奇》、范烟桥《新桃花扇传奇》、吾素《神州狮觉》等十七种传奇的梳理与考证。

所谓“点”的深入,即对新见与稀见的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作者、版本、流传、收藏等进行深入细致地考证和评价。

面对前人成说,著者不轻易相信,而是尽可能核对原文,考证出处,从而形成自家之说。

正如其于《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引言》中所言:“发掘并提供了一批新文献,考察并厘清一批戏曲史实,其中有的是重要文献和重要史实,明显丰富并推进了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史研究。

”[1]如第六章《若干曲家曲目考辨》中《墨泪词人真实姓名考》:墨泪词人著有《花月痕传奇》,发表于王蕴章主编的《妇女杂志》1915年至1917年间。

该剧著录于《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但对于墨泪词人之姓名、生平、里居等皆未详,只知其清末民初之人。

随后之《中国曲学大辞典》亦未就墨泪词人的相关情况作一介绍。

面对如此情况,左鹏军教授在梳理纷繁复杂的文献中发现南社成员江苏常熟庞树柏与之相似。

庞树柏,能诗善词,别号墨泪龛。

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指出,庞树柏有《灵岩樵唱》、《清代女纪》以及《花月痕传奇》;《妇女杂志》第二卷连载之《清代女纪》署名为庞树柏。

因而,左著根据该两点判断出墨泪词人与墨泪龛实属一人,即晚清南社成员江苏常熟人庞树柏。

120三该著的成功除了以上所述“面”的拓展与“点”的深入之外,笔者以为其对近代文学史、近代戏剧史以及文学文献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而言,《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为中国近代戏曲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并考察了近代传媒与戏剧的关系,为今后的近代文学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视角。

著者在《申报》、《时报馀兴》、《馀兴》等报刊杂志中发现前人尚未著录的传奇杂剧近三十余种,相当于前人著录的近十分之一。

另外,著者在考察报刊传播与近代广东戏剧繁荣时亦收集到《新民丛报》、《新小说》、《月月小说》、《粤东小说林》等报刊杂志中的传奇杂剧十余种。

鉴于此,著者认为,近代报刊与戏剧之关系是互动中共生:“文学创作和传播媒介之间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密不可分的共生互动关系,共同展示着中国文学从古典走向现代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历程。

”[2]同时,左著还考察了为众人所熟知的重要文人,发现了前人尚未发现的作品,为文学史撰写提供新的资料和参照。

如顾春,字梅仙,号太清,别号云槎外史,诗词兼工,亦擅小说,有诗集《天游阁集》、词集《东海渔歌》、小说《红楼梦影》。

左鹏军教授据黄仕忠、金文秀、乔秀岩等编《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考证得出顾春有杂剧两种,分别是《桃园记》与《梅花引》。

两剧写神仙恋情,实寓太清与奕绘之间的故事。

由此可知,顾春不仅是晚清出色的诗人、词人、小说家,而且还是重要戏曲家。

左著此考,对于今后近代戏曲史的撰写与近代文学史的书写皆可提供参考。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陈套,豪杰之士亦难于中自出新意,故往往遁而作他体,以发表其思想感情。

一切文体所以始盛而终衰者,皆由于此。

”[3]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的消亡,既是整体文化环境、文化取向的影响,也是传奇杂剧文体自身衰落的必然趋势。

然而,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的消亡显得复杂多变而又摇曳多姿,于1902年至1919年不足二十余年中空前繁荣,如佛家所谓回光返照式的短暂复兴。

左著指出:“这是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发展历程中最繁荣、最辉煌的时期。

从戏曲家的社会角色、创作心态、创作过程,到作品的题材内容、艺术特征、传播接受、社会影响等,都发生着空前重大的变化,从而成为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的杰出代表,最集中地体现着晚清民国时期传奇杂剧发展变化的时代特征。

”[1]9左著此论为晚清民国其他文体的生存形态提供了研究方法的借鉴和文体个案的成功考察。

四作为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考释之作,该书既有修复前人疏忽之功,又有启示后学门径之用,对后学研究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及其他文体有示范性作用。

笔者反复阅读了该著,揣摩左教授的研究方法,可谓受益匪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