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至民国武汉建制沿革略历

合集下载

武汉的革命事迹

武汉的革命事迹

武汉的革命事迹武汉这座城市,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武汉都曾经历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武汉的革命事迹,探索这座城市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也是中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这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开始。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武汉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心城市,成为了反清复明的大本营。

在武汉,革命党人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被选为大总统。

同时,黄兴、宋教仁等人也在武汉参与了革命斗争。

经过两个月的战斗,清朝政府被迫宣布退位,辛亥革命胜利了。

这次革命彻底推翻了清朝统治,开启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时代。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另一个重要事件。

在1919年5月4日,武汉的学生和市民们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抗议巴黎和会将中国的山东归还给日本。

这次运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反帝爱国的浪潮,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在武汉,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曾在武汉大学任教,他的思想和影响力也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学生和年轻人。

同时,武汉也是五四运动中的重要基地之一,许多学生和市民都积极参与了抗议和游行活动。

北伐战争北伐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

1926年7月,国共两党在武汉签订了协定,开始了合作抗日的新阶段。

随后,国共两党在武汉成立了联合政府,蒋介石被任命为国民政府主席,周恩来则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军委会主席。

在这个时期,武汉成为了国共合作的中心城市,也是革命斗争的重要基地。

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在武汉参与了北伐战争,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最为艰苦卓绝的抗争。

在这场战争中,武汉成为了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重要战场。

1938年,日军发动了武汉会战,中国军民奋勇抵抗,但最终还是不敌日军的进攻,武汉沦陷。

武汉的发展历史

武汉的发展历史

武汉的发展历史武汉作为中国中部重要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以下将详细介绍武汉的发展历史。

1. 史前时期: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武汉地区在史前时期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新石器时代的居民在长江和汉江交汇处定居,开始了农业生产和渔猎活动。

2. 历史时期:公元前223年,秦朝统一中国后,设立了襄阳郡,武汉地区开始进入历史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汉地区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如三国时期的蜀汉、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等。

3. 明清时期:明朝时期,武汉地区成为了重要的军事要塞,明成祖朱棣曾在此修筑了一座城池,奠定了武汉的城市基础。

清朝时期,武汉成为了湖北省的省会,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商业和文化中心。

4. 近代发展:19世纪中叶,随着长江航运的发展,武汉成为了中国内地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1898年,武汉成为了开埠城市,外国势力开始涌入,对武汉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5. 现代化建设:20世纪初,武汉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工业城市之一,工业化进程加快。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汉成为了中央政府的重要支持点,政府投资大力发展了武汉的工业、教育、医疗等领域。

6. 当代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武汉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80年代,武汉成为了中国内地最早实施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武汉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不断提升。

7. 未来展望:当前,武汉正致力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加强与全球的交流与合作。

武汉将继续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总结:武汉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经历了古代、近代和当代的发展阶段。

从古代的军事要塞到现代的工业城市,武汉在经济、文化和交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未来,武汉将继续积极发展,成为中国内地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武汉城市变迁

武汉城市变迁

武汉城市变迁古老城邑众所周知,至今西安建城已有3100年,北京建城3000年,广州建城2000年,上海则只有700年,而天津仅600年,唯独武汉可上溯至3500年前。

武汉是名符其实从深邃历史隧道走来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盘龙城,这座3500年前的商代古城邑正是这个事实的证明。

从盘龙城出土的青铜兵器、陶器和竹木漆器等作坊遗迹,以及大型的码头遗址来看,盘龙城是商代早中期江汉流域的重要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中心,同时还是军事和政治中心。

其文化内涵的主体部分与中原同期文化属性一致,可以说明盘龙城是商人南下扩展疆土所筑,也成为了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融合到一起的一个突破口,是中华古文明相统一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盘龙城是考古界公认的“中国古城标本”,不仅改写了商代历史,也昂然入选“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

它的保护开发引起各界关注,并被列为文化强市的重点项目。

盘龙城,开启了武汉的城市文明史。

它是武汉城市之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第一个“武汉”。

东汉将尽,三国欲启之际,又有两座城池在龟蛇两山崛起,分别是龟山的卻月城和蛇山的夏口城,开启了武汉历史上的“双城记”。

唐宋时期,大量北人南迁促进了武汉地区的发展,一度繁华可与汴京(杭州)、建康(南京)相媲美。

南宋诗人陆游在《入蜀记》就曾写下“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

”来描写武昌的繁华。

元代全国设十三行省,湖广行省的管辖范围为今天的湖北、湖南、广西和广东、贵州的一部分,是全国最大的行省,其治所即在武昌。

朱元璋起兵攻克武昌时,第六子朱桢出生,因而朱桢长大后被明太祖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昌因此得到扩建,成为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

武汉,古老城邑,万象生辉。

战略要冲“镇”在古代指重兵驻守且兵家必争的要地。

武汉之所以被称为“镇”,就是因为其地处北上南下、西进东征的咽喉要道,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武汉,长江、汉江在此交汇,汉江直通关中腹地,北方铁骑沿汉江经襄阳南下便可入江,再顺江而下即能剑指江南,历史上南下东征多是沿袭了此进攻战略,晋灭东吴、元朝伐宋等无出其外;南连八百里洞庭,沿湘江直下即可到达南粤之地;西接江汉平原,能够提供战争需要的粮草;北出武胜关,迅速能进入中原地区。

湖北历史沿革

湖北历史沿革

湖北历史沿革【建置沿革】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简称鄂。

湖北历史悠久。

夏王朝时期,夏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江汉地区。

商朝建立后,湖北即纳入商的版图。

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已出现诸多小国,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国逐渐统一于楚。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后,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湖北大部属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属汉中、南阳、长沙、黔中和九江郡,并置若干县。

西汉(前206—25年)时期,湖北大部属荆州刺史部,东汉(25—220年)时期,沿置南郡、南阳郡、江夏郡以及汉中郡、庐江郡等。

三国(220—280年)时期,魏、蜀、吴争夺荆州,后魏、吴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长沙郡、襄阳郡、南阳郡、南乡郡、义阳郡、魏兴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两晋(265—420年)时期,湖北大部仍属荆州之江夏、襄阳、南郡、建平、宜都、义阳、南乡、南阳、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长沙、天门、武陵、魏兴等郡,开始侨置州、郡、县。

南北朝(420—589年)时期,湖北主要属南朝范围,仍设州、郡、县,侨置州、郡、县增多,变更频繁,建制紊乱。

隋朝(581—618年)统一全国后,先撤销侨置州、郡、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又行恢复。

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东部一隅外,绝大部分属荆州,统领南郡、夷陵、竟陵、沔阳、清江、襄阳、舂陵、汉江、安陆、永安、江夏等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称鄂州,治江夏,后来鄂州又成为治所。

今湖北简称鄂即源于此。

唐代(618—907年)初,全国分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

湖北西部为山南东道,东部为淮南道,东南部为江南西道,西南部为黔中道。

改江夏郡置鄂州,并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随州、均州、房州、峡州、复州、全州和蕲州、安州、黄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

后设山南东道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武昌节度使,分领各州。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湖北境内的襄、均、房、随、郢、复、安七州一直属于五代,黄、蕲、鄂三州初属吴,后属南唐;黄、蕲二州复又归后周。

近代百年武汉大事记之二——湖北省武汉志(1840-1985)

近代百年武汉大事记之二——湖北省武汉志(1840-1985)

近代百年武汉大事记之二——湖北省武汉志(1840-1985)地貌地貌【地形特征】武汉市总的地形为北高南低,以丘陵和平原相间的波状起伏地形为主,黄陂县北部和新洲县以东部分地区则有低山地形显示。

黄陂县北双峰尖最高高程为874米;中南部以长江、汉水冲积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开阔,地面标高分别为19~22米、22~24米;垄岗地形在平原区穿插,形成波状起伏形态,地面标高一般为25~45米。

境内中南部长江河床受主流线水力冲刷的影响,形成一系列狭长的槽谷与砂丘边滩的水下地形。

在白沙洲、天兴洲等地常有江心洲及边滩出现;而在武昌区附近形成一长约11.5公里、最深处标高为一10.3米的狭长槽谷;在阳逻镇附近的狭长槽谷约16 公里,最深处标高为一9.2米;而在白浒镇附近长江深槽最低标高为一36.1米。

武汉市地形的特征,大体归纳有3个形态:山脉环绕的盆地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的东端,属于残丘性的河湖冲积平原。

市境整体的地势,由南北两面向中间凹陷,其地势剖面呈盆状,中部低洼平坦,沿江滨湖土壤肥沃,三面有山脉环绕,一面毗连平原,其间残丘横亘,为长江中游的不完整盆地。

市境周围的主要山脉,北面为桐柏山脉,东北为大别山脉,均呈西北一东南走向,横卧本区东北部;西面为荆山山脉和大洪山脉,呈西北一东南走向;南面为幕阜山脉和九岭山脉,呈西南一东北走向;西南连接洞庭湖平原。

三面被海拔千米以上的山脉环绕于其问,形成低洼开放性盆地。

武汉市位于这个盆地中心的偏东,市区横卧着大致东西走向、南北平行的两列残丘。

南列自西向东为汉阳的米粮山、仙女山、锅顶山、扁担山、凤栖山,越过长江为武昌的蛇山、洪山、珞珈山、南望山、喻家山、马鞍山、石门峰、宝盖山、丁管山等;北列自西向东为汉阳的汤家山、赫山、龟山,越过长江为武昌的紫金山、凤凰山、小龟山、猴山、风筝山、团山、大渔山、吹笛山、黄家山、横山等。

东西长约30公里,宽约1~9公里。

海拔高度一般为50~120米。

两列残丘带的南北两侧,地势逐渐降低,变为湖泊密布、河流纵横、江湖相通的水系网。

武汉地名典故

武汉地名典故

武汉地名典故沧海变迁.武汉三镇的由来武昌: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

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汉口: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

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

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

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

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趋快速。

汉阳: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

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

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三层楼三层楼位于武昌城区的北部,泛指和平大道与新河街交汇的地带。

这一带原是一片水塘荒地。

清末,新河洲渐有居民,逐步形成武昌城外的集市贸易场所。

1912年,从事营造业的资本家喻兴隆在今和平大道445号处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底层开杂货锦、棺材铺,二楼开茶馆,三楼为说书场和皮影戏场,生意兴隆,远近闻名。

这座三层楼房高踞于四周平房草棚之上,非常突出,成为这一带的显著标志,人们遂以三层楼泛指这一地区。

解放后扩建和平大道时,原楼己经拆除,但三层楼仍为这一带的区片名称。

由武昌至红钢城的16路公共汽车在此设三层楼站。

附近有条小街,至今仍叫三层楼街。

水果湖水果湖泛指武昌城区东北部滨临东湖的大片地区,现为中共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水果湖并不产水果。

原是一片荒丘野岭,沟壑纵横,连农田菜地也不多。

每逢下雨时,丘岭上的雨水顺着沟壑汇集到这里的湖汊里,由此出口流入东湖,人们便把这个东湖的湖汊称为水口湖。

武汉历史发展数据

武汉历史发展数据

武汉从一个“因武而生”的军事城堡发展到今天拥有900多万人的华中地区特大中心城市,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具有历史意义的跨越式空间发展阶段有三个:
第一个阶段至解放前,武汉“因水而兴”成为近代继上海之后的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武汉三镇人口约30万左右。

清末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期,先后筑堤,使“泽国化为陆地”,奠定了武汉至今的城市发展基本范围。

到民国时期,形成了被称为“东方芝加哥”的超级城市空间格局。

1929年武汉市人口已有83万。

1935年达到128.73万人,为民国时期人口最多年份。

第二个阶段是建国初期的“一五”、“二五”时期,武汉三镇合为一个整体。

国家先后在武汉投资兴建了武汉钢铁厂、武汉重型机床厂、青山热电厂、武汉锅炉厂和武汉造船厂等,城市迅速形成了多个分散组团,形成了今日之大武汉的基本布局框架。

1952年城市人口131万,城市建成区面积37.7平方公里,到1956年人口迅速增长到2200.79万,城市建设面积107.97平方公里。

第三个阶段是1978年后至今的稳步发展阶段。

1990年至以来,城市建设迎来了高潮,沌口、东湖开发区和吴家山台商投资开发区等的建设成为城市稳步发展的新动力。

到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到910万,其中城区人口618.1万。

城市建成区
面积达到475平方公里。

武汉市城区人口增长变化情况表
1949年至2009年全市人口增长柱状图。

武汉

武汉

• •
• • •
• •
经济概况 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工业、商业城市,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 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清末及民国时期,武汉经济位居亚洲前列。新中国成立后, 武钢、武重、武锅、武船、肉联等一大批企业陆续建成,极大地提升了武汉的经济地位和城市实力。1959年到 改革开放初期,武汉的工业总产值位居中国第四。但自1980年代以来,武汉未能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被 沿海地区抛在了身后,这种情况在进入21世纪后开始转变。20世纪90年代,武汉建立了位于汉阳沌口的武汉 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武昌的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位于东西湖的武汉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位于 新洲阳逻的阳逻开发区。 经济增长 武汉市2011年GDP达到6756.2亿元,同比增长12.5%。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959.04亿元,城市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738.0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73.26亿元,增长40%;全社 会固定资产投资4255亿元,增长22.1% 外商投资 武汉是中国首批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是外商投资中部的首选城市,在武汉所有外商投资中,港资比重 最大。目前,武汉是法国在华投资额最高的城市,法国在武汉的最大单个投资项目是法国PSA标致雪铁龙集团 与中国东风汽车公司合资的汽车项目,经过追加投资,法国在该项的总投资额已超出在华其他城市单个项目的 投资额。自1992年5月国家批准武汉市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以来,武汉一直是外商投资中西部的热点地区。加 入“WTO”后,武汉坚持“开放先导”战略,大力推进环境创新,投资环境日益改善。武汉相继建成了武汉 天河机场、机场高速公路、长江二桥、长江三桥、百万门程控电话、水厂、电厂、污水处理系统等一批重大枢 纽性、功能性基础设施,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另一方面,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对外来企业实行 “一条龙”联合办公制度、市长对话会制度、受理投诉制度、投资环境责任制度等等。截至2011年底,世界 500强(跨国公司)已有84家在汉投资,包括美国的百威、联合技术、法国的雪铁龙,德国的巴斯夫、西马克、 麦德龙,日本的川崎重工、美能达、NEC、三井物产,荷兰的菲利浦,英国的BOC、皮尔金顿,韩国的现代、 锦湖等,另有300多家跨国公司在汉设立了办事处,其中地区性、区域性总部达到110家。大量外资的投入, 有力地促进了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金融商贸 武汉是湖北的金融中心,总部在武汉的金融机构有汉口银行、武汉农村商业银行、长江证券、合众人寿、 交银国际信托、天风证券、湖北银行等13家,另有30家中资银行和日本瑞穗实业银行、东亚银行、法国兴业银 行、汇丰银行、荷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标准渣打银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七家外资银行在武汉设有营 业机构或代表处,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在武汉的营业网点均超过 100家,武汉的银行密度居中部第一。武汉还是中国人民银行在中部地区唯一的跨省级分行——武汉分行所在 地,负责管辖鄂湘赣三省业务。 武汉拥有商业网点19万余个,有3家商业零售企业跻身全国连锁经营企业 30强行列,2009年商品零售总额达2164.09亿人民币。在汉本地商业零售企业有武商集团、中商集团、汉商集 团、中百集团(武汉现有中百仓储37家、中百超市350家)还有大洋百货、新世界百货、华联、王府井等国内 知名企业及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世界五百强企业及国际独立零售商联盟(IGA)中国总部。2009年宜家 在汉建设亚洲最大购物中心,定于2015年投入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口建制沿革略历明成化(1465-1487年)初汉江主入长江口由汉阳大别山(龟山)南改至山北,今汉口地区析出。

明嘉靖年间(1522—1566)汉阳县在汉江南岸汉阳崇信坊设汉口巡检司。

清顺治元年(1644年)置湖广总督,辖湖北、湖南两省,驻武昌;置湖广巡抚,驻武昌,同时设郧阳巡抚。

康熙三年(1664年)将明代设立的湖广布政使司分设为湖北布政司和湖南布政司,各设巡抚管理军事、行政大权。

湖北巡抚全称“巡抚湖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

湖北布政司下设武昌、汉阳、黄州、德安、荆州、襄阳、郧阳、施南8府。

武昌府之上有盐法道,汉阳、黄州、德安3府属汉黄德道管辖。

湖北汉黄德道汉阳府辖汉阳县、孝感县、黄陂县、沔阳州。

武昌府辖江夏县、武昌县、嘉鱼县、蒲圻县、咸宁县、崇阳县、通城县、大冶县、通山县、兴国州(今阳新)。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湖广总督定名“总督湖北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

康熙年间(1662—1722年)设在汉江南岸崇信坊的汉阳县汉口巡检司迁移到汉口镇。

雍正五年(1727年)汉口巡检司分为仁义司和礼智司,实行分区管理。

仁义巡检司辖区为从硚口至金庭公店(今汉正街金街巷),分居仁坊、由义坊,司署设在杨家河正街安定巷(民国改为警察二署。

今汉正街安定巷口);礼智巡检司辖区为自金庭公店至茶庵,分循礼坊、大智坊,司署设在乔家巷(统一街万寿巷)。

汉口镇两巡检司之上,有汉阳县派出机构——督捕同知署,衙门设四官殿。

乾隆三年(1738年)将武昌水师营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一员经制281名水兵归并汉口,在汉口大智坊设立水师守备署。

咸丰十一年(1861年)汉口开埠。

湖广总督官文奏请增设汉口洋关。

汉口英租界建立,设工部局(市政委员会)和巡捕房(警察局)。

此后,1895-1898年,德、俄、法、日租界相继在汉口建立。

近代城市管理制度开始引入武汉。

同治元年(1862年)江汉关设立。

设江汉关监督一员,将汉黄德道移驻汉口兼任,名曰“江汉关督理华洋交涉事务”。

江汉关道署设汉口青龙街口汉口同知署东首(署址民国改为升平街市房)。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经湖广总督张之洞奏准,汉口设夏口厅,划汉阳县辖襄河(汉江)以北横约120里之地为夏口厅版图,主官由同知改为汉阳府抚民同知,品秩相当知县。

夏口厅下设四坊(居仁、由义、循礼、大智)二里。

夏口厅署设原汉口同知署。

汉黄德道改为汉黄德兵备道,可节制汉口地区的武装部队。

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初一(1902年6月6日)张之洞在省城武昌裁撤保甲,创办警政,设立武昌警察总局,以武昌知府梁鼎芬、试用知府金鼎总办局务,归臬司管理。

城内设东、西、南、北、中5局,城外设东、西、水、陆4局。

警察局主要承办和管理市政建设事务,维持地方治安。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汉黄德兵备道陈兆葵奉命改汉口保甲局为清道局,分居仁、由义、循礼、大智、花楼、河街6个分局。

汉口襄河水师于是年改编为水上警察。

汉阳县在汉阳府城城隍庙设警察局,下设建中东坊、建中西坊、东阳坊、西阳坊、上崇信坊、下崇信坊、上鹦鹉洲7个分局。

光绪三十年(1904年)汉口清道局改为警察局,以汉阳知府为总办,下设5区。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张之洞设立汉镇马路工程局,专门负责规划和修建新区马路。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湖北巡警道在汉口设立,为一省最高主管机关,直接受湖广总督节制,兼受中央民政部门监督。

武昌警察总局改为湖北警务公所,隶属巡警道。

汉阳警察局改为总局隶属巡警道。

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909年1月18日)清廷公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这是我国市政的第一声。

该章程规定府厅州治城厢为“城”,即今日的市。

赋予各城的市权,计有财政、学务、政务、卫生、善举、道路工程、农商务、公共营业及其他因地方习惯向规绅董办理的各项事项。

组织方面采德、法、意、日诸国的分权市制,即议决权与执行权分开,设议事会和董事会两个机关。

宣统元年(1909年)为适应地方自治,夏口厅划为9区,1至4区为城区,5至9区为乡村。

宣统元年(农历辛亥年,1911年)汉口成立官商共商市政的场所——“汉口市政会”。

该会以湖北省巡警道为议长,由警务公所科员及各区区长中选16人为议员,代表警方,以各商会总理、协理为总议董,汉口总商会议董中之有学识者为议董。

官商代表,每月常会两次,讨论巡警道职权内有关公益之事。

为官绅商三位一体的以警政为限的近代城市市政管理执行机构。

1912年(民国元年)2月南京临时中央政府电商湖北军政府,饬令设立汉口建筑筹办处。

不久,改为马路工程局。

相当于地方政府的工务机关。

4月江苏省临时议会修正于辛亥年十月制订公布的《江苏省暂行市乡制》。

1913年6月再加修改实施。

它以清末的《城镇乡自治章程》为蓝本,将在《城镇乡自治章程》所定府厅州县治城乡为“城”的地方,统称之为“市”。

这是“市”的名词正式被采用的开始。

是年夏口厅改设夏口县,主官为县知事。

县署设洪益巷原清籖捐局(另在新沟镇设县佐署)。

改清湖北巡警道为汉口警视厅,地址在后花楼张美之巷口。

在原夏口厅署设夏口地方检察、审判厅。

在循礼门巡防营设汉口镇守使署。

1913年湖北省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原武昌县改名鄂城县),裁撤汉阳府、武昌府;设江汉道,主官为“道尹”,武昌、汉阳、夏口(汉口)三县归其管辖。

武汉三镇第一次统辖于省下同一地方行政区域。

江汉道尹移驻省城武昌,职能不同于原汉黄德兵备道,专理民事。

另特派湖北交涉员驻租界管工巡事,由江汉关监督兼任。

江汉关监督公署暨湖北交涉署改设今一元路5号武汉市档案局办公楼。

洋务会审公所设在花楼。

12月24日北洋政府大总统袁世凯任命杨度为汉口商场建筑督办。

1914年杨度就任汉口商场建筑督办,设立督办汉口商场建筑事宜处。

撤消汉口马路工程局,改设汉口工巡处。

由江汉关监督丁士源兼管汉口工巡事宜。

组织制订《汉口商场建筑规划》。

汉口警视厅改为汉口商埠警察厅。

武昌亦设立商埠局。

1915年4月14日袁世凯公布《地方自治试行条例施行细则》,规定《地方自治试行条例》的施行分调查、整理与提倡、实行三个时期,故意拖延实行时间。

1916年7月夏口县知事侯祖畬奉令划分自治区域,拟详请巡按使署核夺后即行入手办理汉口自治。

11月汉口酝酿设市政厅。

本年汉口商埠警察厅改为汉口警察厅。

1917年2月汉口总商会各帮商董提议创办市政厅,地点附设于商会。

3月中国政府收回天津、汉口德租界,设立特别区临时管理局。

湖北省政府任命汉口警察厅厅长周际芸为汉口特别区临时管理局局长,管理该区一切行政和警察事宜。

8月汉口特别区临时管理局改为正式的汉口特别区市政管理局,由湖北省政府管理。

9月27日苏联发表对华宣言,放弃俄罗斯帝国政府时代“侵占所得之中国领土及中国境内之俄国租界。

1918年11月23日广州市政公所设立。

广东军政府委任财政厅长杨永泰为总办。

1919年4月汉口又有“设立市政局之先声”,孙武等提倡兴办,“业已订定章程呈请省公署转请农商部批准立案,允许成立市政局。

”本年孙中山所著《实业计划》(后并入《建国方略》)在上海中华革命党机关刊物《建设》上陆续发表。

在武汉三镇未统一建制的情况下,将武汉联成一体规划。

指出:“武汉者,指武昌、汉阳汉口三市而言。

”“确为世界最大都市中之一矣。

所以为武汉将来立计划,必须定一规模,略如纽约、伦敦之大”。

1920年12月23日广东省长陈炯明核定公布由孙科起草的《广州市暂行条例》。

该条例规定:广州市为地方行政区域,直接隶属于省政府,不入县行政范围。

开创了近代中国市制市县分立的先河。

该条例结合中国市民的实际情况,仿照美国市委员会制和法国的市集权制,采市委员会集权制。

规定市的自治组织由决策和执行机关市行政委员会、市民代议机关市参事会、监督机关审计处组成。

市行政委员会由市长和各局局长组成。

市长是一市代表,又是市政委员会的主席。

市政府下设财政、公安、卫生、公用、教育六局。

其中,“公安”、“公用”两名称为孙科首创。

这个市制是以后国民党政府全国市制的基础。

1921年2月17日广州市政厅建立,下设六局。

孙科首任广州市长。

广州市政公所同时撤消。

5月汕头市政厅成立,仿广州市制。

7月3日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以教令第16号公布《市自治制》。

这是民国以来中央所颁的第一个正式市制。

规定“市自治团体以固有之城镇区域为其区域”。

该《市自治制》将市分为特别市和普通市两种,地位同于或低于县。

规定市为法人。

实行分权市制。

市自治会是市的决策机关。

特别市的执行机关为市参事会,由市长、佐理员(市长的助手)、区董及名誉参事员组成。

普通市设市自治公所为执行机关,由市长及其助理员市董组成。

市长是一市的代表,特别市市长同时是市参事会会长。

但因政治的关系,除青岛特别市于1922年采用其特别市制外,其他各省都未采用该《市自治制》。

11月汉口市自治筹备员周振成奉令筹备汉口市自治区域规划,“以汉口警察区域为标准”。

1922年1月1日《湖南省宪》公布实施。

其第11章规定“市乡自治制大纲”,市分为一、二、三等。

一等市和二等市采分权制。

其议决机关为市议会;执行机关则称为市委员会,设市政公所。

市长是市委员会的委员长。

市委员会的职权为议决并施行市的行政方针。

三等市则由各城市斟酌其各自情形自定制度,经省议会认可后施行。

一等市受省政府监督,地位同县。

二、三等县受县政府监督,地位相当于镇、乡。

3月两湖巡阅使吴佩孚核准《湖北自治规则》。

汉口发出布告进行市自治调查户口;汉口市区自治筹备所更为市政公所。

1923年4月武昌由省政务厅长邓振玑倡议的湖北省会市政筹备处成立。

由省级直属机关的各位主管长官及江汉道尹、武昌县知事组成。

设市政审查股和市政执行股,分别由省秘书长与政务厅长任主任。

邓振玑在《筹办湖北省会市政意见书》中,提出筹设市政公所,实行市经理制。

其所谓市政公所的职能,也仅限于工程建设。

本年督办汉口建筑商场事宜处扩大为督办武阳夏三镇商埠事宜处,北洋政府委汤芗铭任督办。

此举打破了武昌、汉口、汉阳三县各自为政,互不统属的格局,是武汉三镇联合立市的前奏。

汤芗铭委托工程师汤震龙编制《建筑汉口商场计划书》。

未能实施。

湖北省署成立汉口地亩清查专局,孙武任督办。

组织编制《汉口市政建筑计划书》,吸收西方先进的城市规划理论,设计了汉口总体发展规划与分期施工方案,对发展用地进行功能分区和比较选择。

这是武汉首次按功能分区规划城市。

也未能实施。

1924年7月1日正式宣布取消俄租界工部局和巡捕房,成立以湖北交涉员沈子良为首的收回俄租界临时管理处。

1925年3月湖北军务督办兼省长萧耀南再次宣布收回俄租界,将俄租界改为汉口特区,设特区管理局。

特区管理局局长由中国政府任命,兼董事会董事长。

董事会由中外各三名董事组成。

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广州市政厅按照广东省政府预备会议通过并公布的《广州市市政委员会暂行条例》改组为市政委员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