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调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调节

摘要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国际收支平衡问题一直是国家和地区追求的外部平衡目标。文章分析了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与中美贸易收支失衡的情况与调整对策。

关键词

国际收支;现状;调整

前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国际收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增强, 国际收支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力和作用也越来越大。从总体上看, 我国国际收支近十几年来发展的情况是良好的, 收支总量基本保持了平衡, 收支结构变化迅速但发展趋势良好, 外汇储备除个别时期外,基本保持了足量储备, 外汇储备的稳定增长对减少外汇市场波动、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经济结构的完善, 国际收支结构也日趋完善, 近年来, 外汇储备增长较快, 反映出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但是回顾个别年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进一步总结经验, 对维护国际收支的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中国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 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 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2 亿美元,增长128%。2005 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 万亿美元,比2004 年增长27%,占GDP 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09%。国家外汇局在《国际收支报告》中指出,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6 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2007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弹性提高。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的格局,经常项目实现顺差2498.66 亿美元,同比增长55.37%。

2.中美贸易收支失衡与再平衡

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对外贸易发展,中国的国际贸易结构日趋多元化。中美自建交以来,双边贸易高速发展。而美国作为中国最大的国别贸易体,由于显著的比较优势和出口的政策限制,造成了持续的对我国的贸易逆差。据统计,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的当年美国对华商品贸易逆差达2585亿美元。综合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国际收支失衡。

2.1 美国的对华贸易限制制约了其比较优势的发挥

两国居民的需求结构也存在着巨大差异。在人们的收入水平很低时,人们的绝大多数支出都将集中在食品等必需品上,而由于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较低,对美国生产的高端产品的需求却非常低。这种由于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异而导致的两国对贸易产品需求的不对称是造成美对华贸易逆差的长期因素。

2.2 世界经济不景气导致美国出口的下滑

据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透露,在过去两年中,美国制造业的出口贸易额减少了850亿美元,主要原因在于海外需求的疲软。

2.3 中美两国彼此对外直接投资比例极不对称

美国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代替了前者对后者的出口,中国吸引的美国直接投资又促进了前者对后者的出口。

2.4 我国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条上的低端,出口商品结构单一简单

由于缺乏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许多产品在消耗了大量资源出口后换回的只是少量的经济利益,甚至还不断地被指责为低价倾销。

3.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策略。

在国际收支长远的宏观规划中, 要注意制定均衡发展规划, 要把逆差与引进、借款还债、储备与支出有机地联系起来, 统筹安排, 均衡发展。

改善对外贸易结构, 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档次, 在增加花色品种的同时, 努

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的需求, 努力扩大机电产品的出口, 适度发展初级产品出口, 增强出口创汇能力。

在国际收支管理上, 建议成立国家国际收支管理局之类的专门管理机构和组织体系, 加强管理计划、管理程序的制定。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

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

参考文献

1.商七一,谈谈我国国际收支的调节,经贸论坛,2000(7)。

2.巴曙松,意大利、希腊国际收支调节经验引发的思考,中国金融,2009

(3)。

3.焦武,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07年9月第一版第

4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