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国际金融第5讲: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No. 9
姜波克
国际金融
吸收论关于货币贬值的效应分析
吸收分析理论认为货币贬值对于国际收 支的影响取决于三个因素:一、贬值对 于总收入的影响;二、贬值对于总支出 的影响;三、总收入变化对于总支出的 影响。货币贬值通过收入效应与支出效 应来共同影响国际收支的平衡。
No. 10
姜波克
国际金融
货币贬值的收入效应
No. 18
姜波克
国际金融
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
货币分析法是70年代兴起的,建立在货 币主义学说基础上的国际收支失衡的分 析方法。 三个基本假定 基本理论 对货币贬值的分析 政策主张 对货币论的评论
No. 19
姜波克
国际金融
三个基本假定
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实际货币需求是 收入和利率的稳定函数 从长期来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 供给不影响实物产量 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 从长期来看,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 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
No. 16
姜波克
国际金融
收入再分配效应
在货币贬值引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会 使得收入从较高边际支出的经济单位向 较低边际收入的经济单位转移。也就是 从工资收入阶层向利润收入阶层的再分 配。而后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前者的 边际消费倾向,从而降低总支出。
No. 17
姜波克
国际金融
货币错觉效应
是指人们较多重视货币价格而较少重视 货币收入的心理现象。当贬值带来价格 上涨时,即使人们的货币收入同比例提 高,人们仍然选择较少消费。从而,贬 值会带来支出的减少。
No. 14
姜波克
国际金融
货币贬值的支出效应
现金余额效应 收入再分配效应 货币错觉效应
东财国际金融学第十章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机制、收支调节理论

一、自动调节机制: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使得国际收支失衡在某种程度上自动消除。
1. 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逆差导致黄金外流,本国黄金减少,物价下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黄金流入,逆差得到改善;2. 纸币本位下:物价、收入、利率、汇率(1)固定汇率制物价水平机制:国际收支逆差导致储备货币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物价水平下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得到改善;收入机制:国际收支逆差导致储备货币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收入水平下降,进口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得到改善利率机制:国际收支逆差使得储备货币减少,货币供应减少,利率水平上升,吸引资本内流,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2)浮动汇率制度国际收支逆差导致储备货币减少,本币贬值,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得到改善。
同时,出口增加进口减少,本国收入水平提高,货币需求提高,利率水平上升,资本金融账户逆差减小。
二、国际收支主动调节机制(1)手段:1. 利率调节提高利率吸引短期资本流入,同时减少对外投资,抑制资本的外流,减小资本金融账户逆差2.汇率调节通过本币升值贬值,影响进出口的规模3.国民收入调节4. 物价调节国内通胀水平上升,国内商品相对于国外商品涨价,使得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出现国际收支出现逆差5. 国际借贷调节(2)国际收支调节政策1. 经济政策:财政政策,是采用调节财政开支和调整税率水平的方式金融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汇率水平等方式2. 直接干预:政府采用行政管理的手段,直接管制外汇自由买卖和贸易进出口,控制调节国际收支。
主要有财政、金融、贸易等管制手段政策。
财政:关税壁垒;金融:外汇管制、外汇干预;贸易:鼓励或者限制进出口等3.国际经济合作政策促进生产要素自由转移、贸易自由化、建立全球清算制度、协调经济政策4. 涉外经济预警政策选取预警指标以能够准确反映国际收支的潜在金融风险,对货币危机发生进行有效的预报。
三、国际收支理论(一)弹性分析论围绕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供给的弹性进行分析,分析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
第五章 国际收支的调节PPT课件

3 融资与调整相结合
支出变更型 政策
需求调节 政策
支出转换型 政策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汇率政策 税收政策 财政补贴 直接管制
财政收入政策 财政支出政策 公债政策
调整存款准备率 贴现政策 公开市场政策
关税政策 优惠税收政策
外汇管制 外贸管制
财政政策
逆差: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 顺差: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
紧缩的财政政策
国际收支失衡的基本原因
2、货币性不平衡
• 是指一国货币价值变动所引起的国内物价水平变化, 从而使该国物价水平与其他国家物价发生相对变动, 由此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通货膨胀
P出口 P进口
国际收支逆差
通货紧缩
P出口 P进口
国际收支顺差
国际收支失衡的基本原因
3、结构性不平衡
• 是指一国生产结构不能适应国际分工或国际需求结 构等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第三节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贸易政策
目的:实行“奖出限入”的保护性贸易政策
补贴
出口退税
出 口
优惠利率
中国 海关 总署
高关税 进 配额 口
技术壁垒
外汇管制
外汇管制亦称外汇管理,是一国政府为了平衡 国际收支和稳定汇率,由货币当局对外汇的买 卖、外汇汇率、外汇资产以及外汇资金的收入 与应用的各个方面实行行政干预与管制。
目的:增收节支,改善国际收支 特点:迅速见效
减少政府开支 增税
市场需求下降 投资下降
国民收入
进口 收支改善
货币政策
逆差: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 顺差: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
紧缩的货币政策
提高法定存款储备率 提高再贴现率 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4、吸收法的调节机制
固定汇率制下:MD<D→国际收支逆差→资本外流→货币供 给减少→公众手持的货币余额随之降低→减少对国内商品 和金融资产的购买→国内利率上升→资本外流停止,资本 流入→国际收支改善。 在浮动汇率制下:MD<D→国际收支逆差→外汇供给小于外 汇需求→本国货币贬值→国内物价上涨,从而引起货币需 求增加→国际收支逆差缩小。
收入再分配效应:贬值→Pm上升→P上升→工资收入减 少,利润收入增加(工资收入者的a高于利润收入者) →a下降→A下降→国际收支改善;
税收效应:贬值→Pm上升→P上升→货币收入上升→政 府税收增加(政府a较低)→a下降→A下降→国际收支 改善。
吸收分析法的政策主张
❖ 吸收论认为: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的原因是 总收入Y和总支出A的不平衡。因此可以通 过支出增减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来调节。
5、货币分析法的政策主张
❖ 传统的国际收支调整政策如弹性分析法吸收 分析法及结构分析法等都是从短期内来改善 国际收支状况,但长期国际收支逆差应着重 于货币政策的调节,即降低本国货币的供给 或增加本国货币的需求。
外汇供给 小于需求
本币 贬值
出口价格下降 出口增加 进口价格上升 进口减少
逆差
顺差
出口减少 进口增加
出口价格上升 进口价格下降
本币 升值
外汇供给 大于需求
二、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弹性分析法
❖ 弹性分析法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种适用于 纸币流通制度的国际收支理论。它是由英国经济 学家琼·罗宾逊最先提出,后经美国经济学家勒 纳等的发展形成的。
(3)就政策主张看,吸收论由于注重内部和外部的 同时均衡,因此含有强烈的政策搭配取向。
第十二讲:国际收支调整理论(新)

• 如果用横轴表示时间,纵轴 表示贸易收支的变动,贸易 收支对货币贬值的反应如右 图:
J-曲线形状的形成原因
• 认识时滞:货币贬值后,本国出口商品新价 格的信息还不能立即为需求方所了解,存在 认识时滞。
• 决策时滞:供求双方都要一定时间判断价格 变化的重要性。
• 生产时滞:供给方国内对商品和劳务供应不 能立即增加。
当国际收支顺差时,应该选择增加政府支出的方法; 当国际收支逆差时,应该选择增加出口的方法。
2.5 吸收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 前述的弹性分析方法只考虑货币贬值对贸 易收支的直接影响;
• 事实上,货币贬值引起的进出口的变化, 不仅直接影响贸易收支,同时还影响国民 收入,而国民收入的变化又会进一步影响 到贸易收支。
2 . 国 民收入 减少 ggyy
国 际竞 争 能力
下降
如 果赤字 是由 资 本流出 > 资 本流入
所 致, 则 会造成 本国资 金供求 紧张
利 率上升
国 内经济 衰退
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均衡问题
• 从长期来看,一国不能长期承受国际收支顺差 的状况,原因是:
如果一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巨额顺 差:
顺差
使本国国际储备增加, 物价水平上升,π 通货膨胀加剧。
• 取代时滞:供需双方都需要一定时间处理以 前的存货。
• 交货时滞:把商品和劳务运到国际市场还需 一段时间。
弹性理论的缺陷
• 弹性理论本身也是有缺陷的,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 弹性理论在分析时,假设货币贬值前贸易收支处于平 衡状态,这一假设不符合实际情况。
2. 因为货币贬值的目的不在于创造国际收支顺差,而是 为了消除已有的逆差,然而,国际收支已经处于平衡, 那还有什么必要进行货币贬值呢?这是弹性理论无法 回答的问题。
第6章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四、弹性分析理论的评析
2. J曲线效应 “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实现受到“J曲线效
应”(J Curve Effect)的制约。所谓的J曲线效应 是麦吉(Magee·S)在1973年提出的,它揭示了一国 货币贬值后,贸易收支变动对汇率变动做出反应的 过程或变动的轨迹。实证研究表明,汇率变动存在 着时滞效应(Time Lag),一般地长期弹性(两年以上 )比短期弹性(0—6个月)要大出近一倍,短期弹性之 和达不到1,而长期弹性之和经常大于1。
二、货币分析理论的评析
1. 渊源: 可以追溯到大卫·休谟的“价格—现金流动机
制”,是休谟理论在现代条件下的新发展。它与休谟 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休谟的分析强调货币流动、相 对价格与国际收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货币分析理 论则更多地强调货币供求对国际收支的直接影响。 2. 特点: 这一理论强调国际收支是基本的货币现象,它并不 强调贬值的作用,认为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中有暂时 的有利影响。
一、货币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
货币分析理论认为,国际收支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 象,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本质上是货币供求的不平衡: 一国对货币的需求大于供给,其结果就会导致该国国 际收支出现顺差;对货币的需求小于货币的供给,结 果就会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对货币的需求与货币供给 处于平衡状态,就会使国际收支平衡。货币分析理论 认为,一国对货币的需求属于存量需求,国际收支的 不平衡意味着货币供求双方存量的失衡,但经济本身 具有最终自动纠正这种不均衡的作用,而传统的调节 手段,只有当它们消除了货币供求存量不均衡时才能 成功。
一、货币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国的货币供给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国内 银行体系创造的信用;第二个来源是国际收支中由 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所形成的国外资金的 流入。 因此对货币的需求只能从这两个方面得到满足
第10章_国际金融理论简介

(1)海勒(H. R. Heller)模型 海勒是最早运用成本收益法分析国际储备
需求的西方经济学家,1966年,海勒在《适度国 际储备》一文中构建了储备需求模型。
海勒模型评述: (1)优点:海勒将成本收益法引入国际储备
的研究,标志着这一项研究工作的重大进步。 (2)缺陷:模型没有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
3. 乘数论(Multiplier Approach)
乘数论分析的是在汇率和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收入变
动在国际收支调整中的作用。由开放经济条件下凯恩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我们可以得到乘数论的基本
表达式:
B
X
M0
m 1c
m
(C0
I
G
X
M0)
上式表明,一国可以通过需求管理政策来调整国际
收支政策,而出口除了对收入增加具有乘数作用外还可
第十章 国际金融理论简介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大致理解和掌握一些最 新的金融理论和发展动态,包括国际收支调节理 论、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理论、国际资本流 动理论、国际货币危机理论和国际货币体系与发 展理论等。
第一节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第二节 汇率决定理论 第三节 汇率制度理论 第四节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第五节 国际金融危机理论 第六节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理论
这是一种汇率可以经常地、小幅度调整的汇 率体系,政府有义务维持钉住水平或平价,钉住 水平的变化是缓慢的。实行蠕动钉住汇率的国家 可以采用有规则的汇率变化,中和过度的国内通 货膨胀导致的外部影响,隔绝输入型通货膨胀对 本国的影响,促进支付调整。
在这种体系下,汇率按频繁而又确切的时间 间隔,如按月,以预先声明的数量或百分比作小 的变动,直到达到均衡为止。应用蠕动钉住汇率 的国家必须决定汇率变更的频率和数量以及准许 浮动的范围,这种汇率制度最适合于面临现实冲 击和不同通货膨胀率的发展中国家。
第四章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二、吸收分析法(Alexander亚历山大)
(The Theory of Absorption Approach)
1.基本理论
Y=C+I+G+(X-M) 令B=X-M(国际收支)
A=C+I+G (国内总吸收)
B=Y-A
注:该方程式的基本含义: a.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国民收入与国际 收支可以不必相等 b.当一国支出超出其产出的产品与服务总值 时,必须通过进口外国的产品与服务来满足。 c.国际收支顺差----国民收入超过总吸收 逆差-----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
当一国的国内支出增加时: m * △B = -△M = -m△Y = △A s+ m m <1 m+s
• 结论:当一国国内支出自主增加时,该国 国际收支将趋恶化,但恶化的程度要小于 国内支出的增加额。
• 整个结论:一国出口或国内支出的任何自 主变动,对于该国国民收入的影响相同, 但对于该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则不相同。
货币分析的基本思想: 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货币供应量 对货币需求的调整过程。
如果一国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名义 货币需求量,则会引起国际收支逆差。 货币分析法对货币贬值的分析,在货币分析 法下,贬值要改善贸易收支,国内名义货币供应 量不能增加
四、乘数分析法(哈罗德、劳埃德· 梅茨勒等) (Multiplier approach)
贬值对收入和吸收的效应(续)
货币贬值对收入的直接效应 吸收的直接影响 (△Y) (△D) 闲置资源效应 实际现金余额效应 贸易条件效应 收入再分配效应 资源配置效应 货币幻觉效应
闲置资源效应
该国经济存在未被充分 利用的资源是贬值增加 收入的前提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1
15.3.2 货币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根据货币主义理论,货币需求方程式为 Md=KPY
.
11
15.2.1 吸收分析法的基本理论
Y C I G X M
X-M 实际上为贸易收支差额,可视为国际收支差额的 代表。而C+I+G 为国内总支出,即国民收入中被国内
吸收的部分。用A来表示国内吸收,用B来代表国际收
支。则有: BYA
.
12
15.2.2 吸收分析法对于货币贬值效果的分析
货币贬值的效应可以分为对收入的直接效应ΔY、 对吸收的直接效应ΔAd、贬值引起的收入变动对吸收
.
6
15.1.3 对弹性分析法的评价
弹性分析法纠正了货币贬值一定有改善贸易收
支作用的片面看法。但是该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
(1)将国际收支局限于贸易收支
(2)以小于“充分就业” 为条件
(3)是一种局部的均衡分析说
(4)弹性分析法是一种静态分析说
(5)技术上的困难也使弹性分析理论大为逊色
.
7
15.1.4 贬值效应的时滞问题——J曲线效应
第15章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
1
第15章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15.1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 15.2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 15.3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 15.4 几种主要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比较
.
2
15.1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
15.1.1 弹性分析法的前提假设 15.1.2 弹性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15.1.3 对弹性分析法的评价 15.1.4 贬值效应的时滞问题——J曲线效应
的间接效应c·ΔY,其中c为边际吸收倾向,等于边
际消费倾向与边际投资倾向之和。于是则有: ΔB=(1-c)ΔY-ΔAd
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条件是: (1-c) ΔY> ΔAd。
.
13
(1)货币贬值对收入的直接影响(ΔY) ① 闲置资源效应 ② 贸易条件效应
.
14
(2)贬值对吸收的直接影响(ΔAd) ① 现金余额效应 ② 收入分配效应 ③ 货币幻觉效应 ④ 其它的各种直接吸收效应
.
15
(3)货币贬值对吸收的间接效应(c·ΔY) 这是贬值通过收入变动对吸收产生的第二轮 影响。如果贬值导致收入增加,那么吸收会增加 c·ΔY。这种影响取决于边际吸收倾向c的大小。
.
16
15.2.3 对吸收分析法的评价
主要贡献: ◆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汇率调整国际收支模型 ◆建立在一般均衡的基础上 ◆指出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宏观原因 ◆理论分析使人们较容易得出明确的政策结论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即使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 贬值也不能马上改善贸易收支。相反,在本币贬值后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贸易收支反而可能会恶化。过 一段时间以后,贸易收支才慢慢开始改善。
整个过程用曲线描述出来,成字母J形,这种贬 值对贸易余额的时滞效应,被称为J曲线效应。
.
8
图15-1 J曲线效应
贸易平衡
.
19
货币分析法是随着现代货币主义的兴起,在20 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流行的一种国际收支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和约翰逊。
该理论认为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因而 强调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的状况,在形成国 际收支不平衡及其调节过程中的作用。
.
20
15.3.1 货币分析法的前提假设
货币供给方程为:MS=m(D+R) 由货币市场均衡:Md= MS, 可得:ΔR=-ΔD
国际收支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产生于国内货币存量的供给和需求的不协调。
.
22
(1)国际收支不平衡在本质上是货币现象 (2)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来解决。 (3)为平衡国际收支而采取的贸易和金融干预措施, 只有当它们的作用是提高货币需求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 (4)从长期看,国际收支不平衡只是货币市场调节过 程中出现的暂时现象,市场调节机制可以自发使之恢复。
.
17
吸收分析理论还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假设不大符合实际; 第二,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闲置资源的转移
往往会遇到困难。 第三,主要针对国际收支中的贸易收支项目 第四,吸收分析是一种单一国家的模型
.
18
15.3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
15.3.1 货币分析法的前提假设 15.3.2 货币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15.3.3 对货币分析法的评价
.
23
15.3.3 对货币分析法的评价
具有浓厚的货币主义色彩,弥补了以往在国 际收支研究中长期忽视货币因素的缺陷。
主要贡献:突破了将国际收支等同于贸易收 支的局限,因此对国际收支的分析比较全面,也 比较符合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
此外,该理论还强调了国际收支差额将引起
货币存量的变化,至少在短期内能够影响一国的
(2)假定存在非充分就业,贸易商品的供 给具有完全弹性。
(3)假定没有劳务进出口和资本流动,国 际收支完全等同于贸易收支
.
5
15.1.2 弹性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假定出口需求弹性为DX,进口需求弹性为DM,
当
DX D>M1时,货币贬值有利于改善贸易
收支。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这
是货币贬值能改善国际收支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t0
t1
t2
t
.
9
15.2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
15.2.1 吸收分析法的基本理论 15.2.2 吸收分析法对于货币贬值效果的分析 15.2.3 对吸收分析法的评价
.
10
吸收分析法是米德和亚历山大在1952提出来的。 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的基础上提出,以 解释当时各国面临的国际收支困境。 因为该理论的创立者亚历山大将支出称为吸收, 吸收分析法由此得名。
经济活动。
.
24
对货币分析理论的批评: 第一,过分强调货币因素而忽视实际因素; 第二,片面强调长期均衡,忽视了短期和中
期分析; 第三,一些基本假设难以成立。
.
25
15.4 几种主要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比较
(1)从考察期限看 (2)从分析对象看 (3)从政策主张看 (4)从贬值效果
.
26
此课件下载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
3
弹性分析法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种适用 于纸币流通制度的国际收支理论。
该理论建立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的 基础上,把汇率水平的调整作为调节国际收支不平 衡的基本手段,围绕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来探讨 货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条件。
.
4
15.1.1 弹性分析法的前提假设
(1)假定其它一切条件(利率、国民收入等) 不变,只考虑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