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分析解读

合集下载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我国国际收支是指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所产生的资金流动情况。

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经济和贸易活动的重要指标,也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反映。

对我国国际收支进行简要分析,有助于了解我国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地位和挑战,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从国际收支的结构来看,我国主要的国际收入包括出口贸易收入、服务贸易收入、外商直接投资收入和对外援助收入等。

而国际支出则主要包括进口贸易支出、服务贸易支出、对外投资支出和对外援助支出等。

这些资金流动的结构反映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和合作情况。

从国际收支的总体情况来看,我国国际收支一直处于顺差状态。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最大出口国,出口贸易收入一直维持较高水平。

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外商直接投资收入也逐渐增加,为我国国际收支顺差提供了有力支持。

从国际收支的影响因素来看,我国国际收支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国际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的影响,特别是主要出口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对我国出口贸易收入产生直接影响。

其次是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包括国际汇率的波动和外部资本流动对我国国际收支产生间接影响。

国际政治和地缘经济格局的变化,如贸易摩擦、对外关系紧张等因素也可能对我国国际收支带来一定影响。

从国际收支的政策应对来看,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国际收支的挑战。

一方面,我国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扩大出口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

我国加强对外投资管理和风险防范,谨慎对外援助,保障国际收支的平衡和稳定。

我国国际收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全面分析和精准应对。

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地位和挑战,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进一步促进我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和稳定。

浅议我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

浅议我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

浅议我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引言国际收支调节政策是一个国家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

作为一个全球经济体,中国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浅议我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背景、主要手段和挑战。

背景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经济与世界各国经济之间的交流与平衡。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来说,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对于维护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中国的经济体量庞大,国际收支调节成为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主要手段货币政策的调节货币政策是调节国际收支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央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的利率水平、汇率政策以及外汇储备的管理来影响国际收支的平衡。

通过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的调整,中国可以吸引外资流入或者控制资本外流,以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贸易政策的调整贸易政策也是我国国际收支调节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通过调整关税、非关税壁垒以及出口退税等措施来影响进出口贸易的规模和结构,以调节国际收支。

例如,中国可以通过降低关税或者减少非关税壁垒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和扩大出口规模。

跨境资本流动管控跨境资本流动是国际收支调节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中国通过调整外汇管制政策来管理跨境资本流动,以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例如,在资本流动过快的情况下,中国可以采取限制境外投资、限制资本外流等措施,以防止国际收支失衡。

外资吸引与引导外资吸引与引导也是我国国际收支调节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通过开放市场、鼓励外资投资以及提供投资便利政策来吸引外资流入国内市场。

同时,中国通过引导外资流向特定领域或者地区,以调节国际收支的结构。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面临的挑战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国际收支平衡的困难。

其次,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中国的外贸环境带来了不确定因素。

此外,资本市场的波动和国际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也给国际收支调节带来了困扰。

结论国际收支调节是中国维护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与政策调控

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与政策调控

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与政策调控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不断加速,经济全球化趋势也使得国际收支变得越来越重要。

国际收支指的是一个国家和境内居民与外国和外国居民之间的经济交往,主要表现为贸易、资本流动和转移支付三个方面。

随着国际收支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政策调控也日益重要。

第一部分:中国国际收支的现状根据国际收支统计数据,尽管受到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中国在2019年仍保持着顺差状态,但顺差规模已经不断收缩。

2020年,中国国际收支形势更为严峻,一季度经常账户顺差大幅收缩,资本账户逆差规模再次扩大。

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贸易顺差: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贸易顺差状态,这是中国国际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

(2)资本流动: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和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资本流动逐渐活跃。

2019年,资本账户逆差继续扩大,显示出对外开放的一定承压。

(3)转移支付:受贸易关系、投资和移民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转移支付呈逆差状态。

第二部分:政策调控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政策调控是指通过政府行为,影响经济体系的运行。

针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形势,政策调控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1)汇率政策:人民币汇率的改变对中国的国际收支具有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不断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和强化市场化力度,实现逐步自主的汇率政策。

人民币汇率逐渐趋于稳定,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波动性。

(2)进出口政策:中国的进出口政策直接影响着国际收支。

如通过调整进口报关单罚款的规模,鼓励企业进口更多好的产品;通过加大对出口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支持,促进企业出口。

(3)资本管制政策:随着资本流动的活跃,中国政府逐渐开放资本市场并提高对外资的准入门槛,同时加强跨境金融监管,避免潜在风险对经济的影响。

第三部分:未来展望尽管中国国际收支的形势更为严峻,但也存在一些积极的因素。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及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将给中国带来更多机遇。

浅谈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及对策分析

浅谈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及对策分析

浅谈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及对策分析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总体上呈现“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的格局。

具体来说,我国贸易项目顺差是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支撑,但投资项目逆差逐渐扩大,成为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压力。

其他项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稳定;国际收支平衡有助于提高对外投资效益;国际收支平衡能够增强我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地位。

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外贸易持续顺差;二是我国实施积极的外汇政策,鼓励企业对外投资;三是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资本流动性减弱。

针对我国国际收支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货币政策方面,应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降低外汇储备规模,优化外汇储备结构,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方面,应加大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出口退税率,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以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贸易政策方面,应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扩大贸易伙伴范围,以降低对特定市场的依赖。

我国国际收支平衡问题既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也与政策调控息息相关。

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既需要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也需要加强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善。

只有内外兼修,多管齐下,才能实现我国国际收支的长期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宠物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重要成员。

随之而来的是宠物医疗费用的不断攀升,宠物医疗保险也逐渐受到人们的。

本文将就我国宠物医疗保险的现状及对策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近年来,我国宠物医疗保险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涉足宠物医疗保险领域,竞争格局日益激烈。

在保险种类方面,主要包括宠物疾病险、意外伤害险、全寿险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然而,在理赔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理赔程序繁琐、理赔金额不合理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宠物医疗保险的信心和满意度。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我国国际收支是指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往来的收支情况。

国际收支的平衡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它是经济体系得以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分析对于了解我国经济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让我们来看一下我国国际收支的总体情况。

我国国际收支总体上呈现了逐渐增加的趋势。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规模持续扩大。

2019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达到了3054.6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356.9亿美元,增幅为13.2%。

这表明我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国际收支状况相对较好。

从我国国际收支的具体项目来看,主要表现为贸易顺差和服务逆差。

贸易顺差是指我国对外贸易中出口收入大于进口支出的情况,2019年,我国贸易顺差为422.4亿美元。

这也是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来源。

而服务逆差则是指我国在服务贸易中的支出大于收入的情况,2019年,我国服务逆差为202.5亿美元。

尽管在服务贸易中我国存在逆差,但整体来看,我国在国际贸易中还是以顺差为主。

我国国际收支受到外部环境和国内经济政策的影响。

对外贸易是我国国际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影响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国际贸易环境发生变化时,我国国际收支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国际市场出现需求减少、贸易壁垒增加等因素,都会对我国国际收支产生一定的影响。

国内经济政策的调整也会对我国国际收支产生影响。

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调整、人民币汇率的变动等都会对国际收支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何应对我国国际收支的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收支问题也越发重要。

我国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

可以通过加强国际贸易合作,开拓新的贸易市场,提高出口。

可以通过优化外汇管理,提高资本项目的自由度和便利性,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我国还可以通过改善服务贸易结构,提高服务贸易水平,减少服务逆差。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我国国际收支是指我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交往中所形成的国际收支关系。

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包括出口收入、进口支出、服务收入、服务支出、资本收支等各项国际支付项目在外币计价条件下的总体收支状况。

国际收支状况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活动的规模、结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经济地位和国际竞争力。

我国国际收支的总体情况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总体保持了较好的平衡状态。

我国国际收支逐渐呈现出逐渐向好的趋势,年度收支逐渐呈现顺差状态,这与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密不可分。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国家之一。

这一方面表明我国外贸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另一方面也突显了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境外投资的规模逐年扩大,也是我国国际收支逐渐向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国际收支的结构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我国国际收支的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贸易结构逐步优化,服务贸易增长势头明显。

在商品贸易领域,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以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依然是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支撑,但技术密集型产品和服务贸易的比重不断提升。

在服务贸易方面,我国正在加快布局服务出口,服务贸易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境外投资增速显著,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逐渐改善,从以前的资源型投资扩展到具有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同时也加快了对外资本市场的开放,境外投资的覆盖面和规模都逐渐扩大。

我国国际收支的挑战和问题也是明显存在的。

尽管我国国际收支总体上保持顺差,但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外贸方面,我国出口面临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国际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倾向增加等不利影响因素,这给我国商品出口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我国对外贸易也存在着结构单一、附加值偏低等问题,制约着我国出口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我国国际收支是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活动上的收入和支出,是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

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对我国国际收支进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国际收支的总体情况是良好的。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一直保持着盈余状态,出口大幅度增长,进口也有所增加。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中国的外贸政策也得到了良好的执行,对外贸易的便利化程度也不断提高,这些都有助于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我国国际收支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的地位日益巩固,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高技术产品、工艺品的出口比重逐渐提高,传统的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逐渐降低,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不断升级,迈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

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因素也日益复杂。

全球化带来了国际收支的波动性,国际投资、贸易和金融活动都对我国国际收支造成了影响,尤其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国际投资的波动对我国国际收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我们加强监管和调节,以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我国国际收支的风险也日益增加。

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国际贸易摩擦的增加,都给我国的国际收支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需要我们更加灵活地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化,积极寻找新兴市场,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以降低我国国际收支的风险。

我国国际收支的政策调控是至关重要的。

在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我们还需要通过适当的政策措施,促进国际收支的结构优化和稳定。

我国应继续加大对外贸易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扩大出口市场,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拓展国际贸易的新业态,从而增加我国的国际收入。

还要加大对国际投资的引导和规范力度,引导国际投资的有序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投资收益。

还要加强对外金融市场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保持国际收支的稳定。

对我国国际收支进行分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我国国际收支的情况总体良好,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需要我们加强分析,及时调整政策,以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和稳定。

我国国际收支表的结构分析与政策建议

我国国际收支表的结构分析与政策建议

我国国际收支表的结构分析与政策建议一、国际收支表概述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间货物和服务贸易、资本流动、移民和政府对外经济援助等方面的经济交换和投资,通常用国际收支表(balance of payments,BOP)来记录。

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表包括三个部分: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储备资产账户。

其中,经常账户主要记录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收入和转移支付等部分的收支情况;资本和金融账户主要涉及跨国投资、国际借款、直接投资和其他金融活动的收支情况;储备资产账户是一个国家所持有的外汇和黄金储备的记录。

二、我国国际收支表结构分析1.经常账户我国经常账户从2006年进入持续逆差状态,持续至今。

2018年,我国经常账户逆差为-14,142亿美元,同比缩小4.3%。

其中,货物贸易逆差为-351了亿美元,服务贸易顺差为251亿美元。

而旅游、知识产权使用费等服务出口瓶颈明显,未来需加强服务贸易改革与协调,以增加服务出口和提高竞争力。

2.资本和金融账户我国资本和金融账户主要受投资的吸引、国际借款和直接投资的流入和流出等影响。

2018年,我国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为4356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为1398亿美元。

与之相比,中国非金融企业直接对境外实施的投资对外规模却相对较小,直接投资总额为1310亿美元,主要投资领域为制造业、房地产业、科技服务业和商贸流通业等。

3.储备资产账户我国储备资产账户主要记录中国央行官方外汇储备变化,即外汇和黄金储备的收支情况。

2018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07万亿美元,较2017年末增加119亿美元。

未来应继续增强储备资产的稳定性和抗压能力,并加强数字货币、金融科技等方面的研发和应用。

三、政策建议1.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在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持续蔓延的背景下,我国应积极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与更多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贡献,增强我国经济的弹性和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韩萍单位:山东交通学院经济系联系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城5号路501号58#邮编:250357电话:150********email:vhanping@我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分析【摘要】:本文着重分析目前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和国内经济状况,在此基础上运用国际收支政策搭配理论对我国目前的国际收支调节策略进行分析,找出了我国目前国际收支调节策略中存在的缺陷并给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收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丁伯根法则一、我国国际收支及国内经济现状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多年来一直呈现双顺差的局面.2007年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民币的升值,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屡创新低,这给我国的国际收支调节提出了挑战。

同时,2007年我国国内经济在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带动下呈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趋势。

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消费储蓄结构不合理、失业率过高、经济结构不合理、投资结构不合理及由此引发的局部价格失衡。

2008年上半年延续2007年的经济形势,经济快速增长,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均呈现增长的趋势。

但是,下半年由于美国次债危机,越南金融危机,雪灾、地震等一系列经济自然环境的打击,经济逐步从增长期转入衰退期,并且这一状况仍要持续一段时间。

08年国际收支预期顺差将有所下降。

二、现行国际收支调节政策概述国际收支调节政策主要有三种:需求调节政策(包括支出增减型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支出转换型即汇率政策和进出口政策等,供给调节政策(包括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等和资金融通政策(包括国际储备和国际信贷。

在这三种政策中,使用频率最大,变化最多,同时对国际收支调节效果最明显的政策就是需求调节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因此,在这里我们着重分析一下近年来我国所采用的需求调节政策都有哪些。

(一、财政政策: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中国从扩大国内需求入手,连续七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显著成就。

随着近年来经济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已经从扩大需求和拉动经济增长,逐步转向加强薄弱环节和调整经济结构。

2004年12月3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从2005年起实行稳健财政政策1的决定。

因此,2005年开始,财政政策主要立足于十六个字: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在政府预算方面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在财政支出总量不做过大调整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在做好财政自身的改革的同时大力支持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和公共卫生等制度改革;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严格按照预算控制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要求,政府的财政政策由稳健转向积极: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涉及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货币政策:1998-2003年底,政府针对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等问题,实施了以扩大内需为目的政策。

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取消贷款限额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连续多次下调存贷款利率,逐步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等一系列措施;从2004年开始,由于局部通货膨胀的压力,央行开始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具体措施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准备金制度、提高存贷款1稳健财政政策也称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对总需求既不扩张也不紧缩的相对稳定状态。

就预算来说,如果政府制定的预算既不紧缩也不扩张,就叫中性预算。

就财政来说,当税收和政府支出既不明显刺激也不抑制需求,净效应(net effect为中性时,就称为财政中性。

一般认为,在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物价比较稳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时,实行中性财政政策,减弱政府直接干预,能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利率等。

2008年下半年开始货币政策由紧缩转为扩张,实行了降息,下调准备金率,免利息税等一系列措施,中心目的是缓冲经济下滑的压力,保障经济增长。

(三、汇率政策:2005年7月之前我国一直实行钉住美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这种汇率制度重点还是管理,因此人民币币值从1994年到2005年之间波动并不是很大: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USD1=RMB8.7,2005年改革之前为USD1=RMB8.3。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我国国际收支的多年顺差,维持这种汇率制度的成本越来越高。

因此,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实现了重大变革,即:放弃钉住美元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一篮子货币主要包括美元、欧元、日元和韩元等外经贸活动中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货币,建立了调节自如、管理自主、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这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了人民币的管理程度,人民币汇率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相对自由的上下浮动。

2005年至2008年上半年由于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人民币呈现持续升值的态势,0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动,人民币汇率呈现一定的波动,未来贬值预期较大。

三、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建议我们知道,在国际收支调节的过程中单纯采取一种政策来进行调节根本无法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目标。

因此,按照丁伯根法则,要想同时实现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均衡,必须同时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政策进行搭配。

在政策搭配过程中较常采用的措施不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蒙代尔以及支出转换型政策和支出增减型政策的搭配(斯旺。

按照这两种理论,我们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可以有以下两种搭配方式:(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按照蒙代尔的理论,财政政策对于调节国内经济均衡效果明显,而货币政策调节外部均衡效果明显。

根据前文的分析,2007年我国内部均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消费储蓄结构不合理、失业率过高、经济结构不合理、投资结构不合理及由此引发的局部价格过高。

我们可以通过稳健的财政政策调节资金投向,改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同时运用财政资金的扶持加大对低收入阶层的扶持力度,减少他们对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担忧,促进消费增长(这正是目前我们的财政政策的目标所在;外部均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国际收支顺差过大。

这种顺差主要是由于贸易结构和投资结构不合理导致的。

因此,在货币政策方面应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促进消费和投资的增加,减少国际收支顺差。

而我们采取的是紧缩的货币政策。

其原因在于我们的货币政策要实现的目标过多。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描述为“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对内维持价格稳定,对外维持人民币人民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在局部价格过高的情况下要维持国内价格的稳定就要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在国际收支顺差的情况下要维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就要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这两者根本无法兼得。

针对目前的外部经济顺差同时内部经济衰退的现象,按照蒙代尔的理论可以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调节外部经济,扩张的财政政策调节内部经济,而我们的当局正是这样做的。

(二、支出转换型和支出增减型政策的搭配这一理论是由斯旺提出来的,斯旺理论的中心思想在于:当内外均衡产生冲突时可以利用支出增减型政策谋求内部均衡,而利用支出转换政策谋求外部均衡。

根据2007年的现实情况,内部均衡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

即可以采用稳健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或紧缩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或紧缩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来实现内部均衡。

同时通过人民币汇率的上调来减少出口和外资的流入,抑制国际收支顺差。

具体搭配见下表:表二:根据上文对我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分析,可以看出2007年我国总体的调节态势是:稳健财政+紧缩货币+人民币升值。

从斯旺理论的角度来看,这一搭配似乎也比较合理。

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人民币升值是以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作为代价来调节国际收支顺差的,而在我国这种贸易结构极不合理的国家,出口的减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同时,紧缩的货币政策会使进口需求减少,这正好抵消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进口增加。

因此这一政策的净效果应该是出口的减少和进口的不确定性。

这对我们来说成本太大。

同时,人民币升值也会带来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的加大。

因此,鉴于我国的国际收支结构,人民币升值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从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我们面临着国内经济紧缩和国际收支顺差同时存在的问题,因此按照斯旺的理论可以采取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人民币升值的措施进行调节,同样的道理,人民币升值仍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三、综上所述,从我国多年来的实践可以看出,我们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的主要目标是内部经济,当国内经济扩张时我们采取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当国内经济衰退时我们采取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

我们的财政货币政策很少考虑到国际收支的因素。

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二者缺一不可。

政策当局在调节国内经济的同时应重视对国际收支的调节,具体的做法是:首先,指派不同的政策措施调节不同的政策目标。

笔者认为:综合我国国际收支的结构,可选择的措施有三种:第一、按照蒙代尔的理论,货币政策着重调节外部均衡,财政政策着重调节内部均衡,汇率政策,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作为辅助。

即:鉴于目前的经济形势主要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调节国际收支顺差,扩张的财政政策调节国内经济衰退。

这种方式存在一个重大的缺陷就是放弃了货币政策对调解内部经济的强大作用,尤其是在目前这种全球金融市场衰退的大环境下,单纯用财政政策调节内部经济所产生的效果不如双管齐下见效快,因此,这种方式在目前的大环境下不可取。

第二、按照斯旺的理论,财政和货币政策都用于调节内部均衡,汇率政策用来调解外不均衡,基于前面的分析用人民币升值的方式调节顺差对我国来说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因此这一选择也不可取。

第三、财政和货币政策着重调节内部均衡,关税政策、直接管制政策、产业和科技政策着重调节外部均衡。

即:用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内部经济衰退;加强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中小企业采取“走出去”的战略扩大对外竞争实力,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人民币升值过快。

这种方式是我国现在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可以选择的最优方式。

参考文献:1、姜波克,杨长江国际金融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Mundell·R·A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Newyork:Macmillan 19683、彼得·林德特,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国际经济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4、金人庆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5、曾湘泉余泳中国自然失业率的测量与解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046、夏斌陈道富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下的中国汇率政策银行家2006.017、吕江林彭玉镏影响人民币汇率政策选择的因素——基于决策理论的实证分析当代财经2006.018、高一波2006年上半年金融市场分析中国金融2006.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