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医学
瑶医治疗恶性肿瘤的特色与优势

瑶医治疗恶性肿瘤的特色与优势
李彤;沈沁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14(22)12
【摘要】中国癌症每年新发病例约312万例,平均每天8550人,全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
世界各国的医药界都把征服肿瘤作为重要课题。
瑶医学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近千年的防治疾病实践中,总结积累了防治恶性肿瘤的经验,近年来在恶性肿瘤治疗领域进行大胆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其特色与优势。
【总页数】2页(P57-58)
【作者】李彤;沈沁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瑶医药学院,南宁530001;广西中医药大学瑶医药学院,南宁5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瑶医治疗肿瘤义诊回访万里行——中国黑龙江省大庆德坤瑶医特色医院
2.瑶医外治疗法治疗风湿痹证
3.瑶医治疗男性不育症的特色与优势
4.瑶医药理论的特色与优势
5.瑶医盈亏平衡在瑶医外治疗法的应用初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壮瑶药方面的工作和成就-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壮瑶药方面的工作和成就-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壮瑶药方是指壮族和瑶族传统的药方和治疗方法。
这些药方和治疗方法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成为传统壮瑶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瑶药方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保护和传承壮瑶医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壮瑶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方,这些方法和药方在壮瑶族群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背景下,壮瑶药方的研究和应用也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许多科研机构和学者开始对壮瑶药方进行深入的研究,试图解析其中的活性成分和治疗机制,以期进一步发展和利用这些传统药方。
壮瑶药方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现代技术手段已经应用于壮瑶药方的研究中,如高通量筛选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信息学等。
这些方法的应用为壮瑶药方的研究提供了更加科学和准确的手段。
壮瑶药方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许多壮瑶药方已经被证明具有明显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如感冒、消化不良、风湿痛等。
同时,壮瑶药方也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中草药的药物组合和配伍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壮瑶药方系统。
壮瑶药方对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随着现代人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度的提高,壮瑶药方作为一种传统的健康保健方法,逐渐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同时,壮瑶药方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药物活性成分的分析和提取、药物机制的研究等方面。
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掘和利用壮瑶药方的潜力,并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如下结构进行叙述壮瑶药方面的工作和成就:1. 引言1.1 概述:对壮瑶药方的定义和背景进行简要介绍,概括其在医药领域的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明确本文的整体结构,概述每个章节的内容。
1.3 目的:阐明本文撰写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江华县瑶医药传承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江华县瑶医药传承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研究尹萧;刘艳萍;唐晨美;冯莉【摘要】为了中国中医药地更好发展,笔者在湖南省江华实地调研了解瑶医传承与发展的现状,瑶医是瑶族医学特色疗法,瑶医学是瑶族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瑶族古今医家丰富的经验和理论知识的积累.但瑶医药的传录方式靠口耳相传、指药传授、指症传经,自成体系.以致许多瑶医特色疗法失传,通过采取采访瑶医传人了解瑶医的传承,跟随瑶医进山采药认识瑶医的疗效与采取过程,通过问卷方式调查瑶医现状,努力完善疾病防治、诊疗技术体系,促进中国传统医药的传承、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期刊名称】《科技创业月刊》【年(卷),期】2016(029)018【总页数】3页(P11-13)【关键词】湖南省江华县;瑶医药;可持续发展;传承;特色疗法【作者】尹萧;刘艳萍;唐晨美;冯莉【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9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全面部署,且10月5日,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在“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中的杰出贡献荣膺该奖。
为了中国中医药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笔者来到湖南省江华实地调研了解瑶医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1.1 调研地点与内容1.1.1 湖南省江华县湖南省江华县地处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全县总人口51万,其中瑶族人口34万,占66.7%,是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也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自然资源丰富,遍地是宝。
素有“绿色宝库”和“天然药库”之美称,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药材资源,瑶医药资源丰富具有坚定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瑶族医药发展史

(三)标准体系的建立
2014年《广西瑶药材质量标准(第一卷)》出版;
2016年12月《瑶医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瑶医常用病名命名和书写规范》 《瑶医疾病四态分型规范》发布实施;
2016年12月,《瑶医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出版; 2017年1月《瑶医常用诊疗技术规范》出版;
目前,正承担4个医学标准的起草工作;以及承担广西瑶医药材质量标准第 二卷部分药材的研究和起草工作。
瑶族起源 01 发展和变迁 02
瑶族族系划分 03 瑶族人口和分布 04
05 宗教和图腾 06 民俗和礼仪 07 节气文化
思考
瑶族起源于哪里?哪个 族?始祖是谁?
.
具有什么样的变迁史?悲 惨始于哪一场重要战争?.
宗教特点是什么?有什么样 的民俗和节气?跟你们自己 的民族有什么异同?
目前有哪4大族系?人 口分布怎么样?
乐、红枫片、圣堂山风湿跌打药酒、止血消炎生肌散、蛇伤丸、 白带丸、疳积散、金秀绞股蓝茶等。
五、瑶医药学术交流
宋代瑶民对外(包括汉族等其他民族)出售灵香草、蜂蜡等药材产品 清代瑶族医生在我国南方各城镇行医卖药
现代瑶医覃迅云先生在全国多个城市建立瑶医医院
20世纪80年代以后,民族医药学术交流变得异常活跃。并有许多论 文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
1987年,编著了《瑶医效方选编》,介绍了瑶医治疗110多个病 症的效方,基本弄清了瑶族聚居区药物资源情况,翻译了多种瑶医 常用药的瑶文名称,并按“以病统方”的方式,收集药方,并组织 临床验证,对瑶医民间治疗疾病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整理。
截至1990年,已普查51个县,共登记壮瑶医药等民族医生 3654人,收集民族民间医药验方、秘方11000多条,民族医药古籍 手抄本197部。
云南姚氏医学流派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思考

云南姚氏医学流派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思考云南姚氏医学流派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云南地区,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它以姚族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为基础,融合了苗、瑶、彝、汉等多个民族的医学智慧,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和治疗方法。
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传承后,云南姚氏医学流派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维护民族健康、促进医学研究和推动医学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研究现状云南姚氏医学流派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医学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二是对医学文化传承和发展进行积极探索。
在传统医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方面,学者们通过对云南姚氏医学经典著作的整理和研究,深入挖掘其中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他们试图从中发掘出对现代医学有启迪意义的知识和经验,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还有学者们通过实地调研和田野考察,深入了解姚族等民族的传统医疗方式和医疗文化,探索其中蕴含的医学智慧和价值。
在医学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研究方面,学者们致力于挖掘云南姚氏医学的历史渊源和医学文化传承,推动其传统医学知识的保护和传承。
他们还在积极探索云南姚氏医学在当代医学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倡导将其有益成果转化为现代医学的新技术和新疗法,推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和发展。
发展思考云南姚氏医学流派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医学智慧和传统医学文化,更蕴含着宝贵的医学资源和发展潜力。
面对当下医学发展的形势和挑战,对于云南姚氏医学流派的发展,我们需要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一是加强对云南姚氏医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传统医学理论虽然源远流长,但因为历史沧桑和信息壁垒,导致其许多医学智慧和宝贵经验流失或在乡间老医师的心头,有必要加强对云南姚氏医学经典著作的整理和研究,将这些宝贵的医学资源进行挖掘和总结,促进其为当代医学发展所用。
二是重视云南姚氏医学的文化传承和保护。
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珍贵遗产,云南姚氏医学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加强相关的政策支持和立法保障,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关的医学档案和馆藏,推动其医学文化的传承和借鉴。
瑶医蟒针,让您远离亚健康

瑶医蟒针,让您远离亚健康 亚健康即指⾮病⾮健康状态,这是⼀类次等健康状态,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移状态”、“灰⾊状态”等称谓。
⽐如失眠、乏⼒、⽆⾷欲、易疲劳、⼼悸,抵抗⼒差、易激怒、经常性感冒或⼝腔溃疡、便秘等等症状,都是⽣理亚健康的征兆。
北京瑶医医院的瑶医专家提醒您,亚健康⼈群在我国有着惊⼈的⾼⽐例。
这正印证了那句流⾏语:21世纪,最贵的是——健康。
针对现代⼈普遍的亚健康状态,各类医学体系均有⾃⼰独特的养⽣⽅法。
其中,源于300年前⼴西覃⽒瑶医的北京瑶医医院,就有⼀种独具瑶医特⾊的疗法,对于克服亚健康有神奇效果,它就是:瑶医蟒针。
北京瑶医医院康复科仲国伟医⽣介绍,蟒针疗法是具有瑶族典型特⾊的⼀种诊疗⼿法。
蟒针源于《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九针”,是其中“⼤针”与“长针”的融合体。
因其针尖钝,针柄长,针⾝粗长,犹如医针中的“⼤蟒蛇”故得此名。
蟒针与⼀般的毫针不同,普通毫针为直刺,⼀次灸于⼀个⽳位。
蟒针沿经络运针,多采取平刺,⼀针可同时打通多个⽳位。
千百年来,蟒针疗法在是瑶族⼈民在多年抗病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种传统治疗⼿法。
应⽤到北京瑶医医院后,针对不同病种、病程将蟒针进⾏了细化分类,更加系统化、专业化。
蟒针具有扶正祛邪作⽤,具体表现为泻实补虚。
现代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证明,蟒针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抵抗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这种作⽤与中医的“扶正祛邪”相似。
蟒针可以快速调节机体,起到调和盈亏、舒络⽌痛的效果。
具体来说,蟒针有哪些养⽣功效呢? 仲医⽣将为我们做出详尽的解答。
瑶医蟒针的养⽣功效 瑶医蟒针的养⽣功效 1.缓解劳损性疼痛 瑶医学认为,颈腰椎疼痛、肩周疼痛、坐⾻神经疼痛是由感受风寒湿邪,经络⽓⾎瘀滞所致,⽓⾎不通,不通则痛。
采⽤蟒针深刺,透刺以通其经脉,调其⽓⾎,达到通则不痛之⽬的。
2.消除肌体疲软 都市上班族因长期伏案⼯作,再加上现代交通⾼度发达,运动量⼤减,导致肌⾁萎缩,机体乏⼒。
瑶医杜闷倒灸法治疗“沉佳倦”技术规范化研究

瑶医杜闷倒灸法治疗“沉佳倦”技术规范化研究瑶医杜闷倒灸法是瑶族传统医学中的一种治疗“沉佳倦”的疗法。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尤其是中医药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传统医学的独特魅力和治疗效果。
因此,对瑶医杜闷倒灸法进行技术规范化研究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杜闷倒灸法是指在患者的背部和腹部穴位上,通过杜塞、闷灸、倒灸等方法治疗“沉佳倦”。
据瑶医学理论,因风寒、湿邪等外界因素所致的“沉佳倦”,可归纳为寒湿型疾病。
而杜闷倒灸将热能传递到穴位中,可以发挥温通阳气、祛寒湿之效,加速病情的疏通和康复。
技术规范化研究对于杜闷倒灸法的推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技术规范化研究可以系统化和规范化杜闷倒灸法的治疗流程和具体操作方法。
尤其是在瑶医杜闷倒灸法的实践中,需要注重操作的规范性和标准化,以确保治疗效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次,技术规范化研究可以提高医生的技能水平,并为医生的培训和进修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最后,技术规范化研究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杜闷倒灸法的机制和原理,进一步明确其临床应用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需要指出的是,瑶医杜闷倒灸法虽然在瑶族地区广泛应用,但在世界医学领域还属于相对较为陌生的疗法。
因此,进行规范化研究需要有足够的跨学科合作,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推动杜闷倒灸法的临床应用和发展。
同时,规范化研究还需要进行充分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探究其机制和疗效,为更广泛的推广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保证实验和临床研究的安全性和合法性,充分尊重被试者的隐私和人格,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
综上所述,瑶医杜闷倒灸法的技术规范化研究对于推动传统医学的发展和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作用。
希望相关部门和研究者加强合作,注重实践和研究,并将其推广到更广泛的领域和人群中,为人类健康和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瑶医中的特色诊疗方法

瑶医的发展史瑶族,是我国南方分布最广和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先有瑶,后来才有帝皇朝,盘古开天是我祖,世间最早我盘瑶”。
这是广泛流传在瑶族民间中的一首历史回忆歌谣。
据《盘王卷蝶》记述,“昔日上古天地不分,世界混沌,乾坤不振,无日月阴阳,不分黑白昼夜,是时勿生。
我盘古圣王,首先出身置地,凿开天劈开地……置立人民,掌管天下”(瑶族过山榜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
先据中华的国土,实为瑶族(刘锡藩《岑表记蛮》)。
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有“及立瑶为东海王”(《后汉书.蛮传》)的记载。
汉代瑶族尚属蛮民族,“蛮反本莉蛮之居,姓盘”(《风俗通义》)。
“蛮属其中,不争赋役,谓之瑶”(《宗史·蛮传》)。
这说明,瑶族从蛮族中分化而来,源于“长沙蛮,武陵蛮或玉溪蛮”当然,瑶族的来源可能是多元的,有认为是源于“山越”,原始居住在今的江浙一带(《瑶族简史》12页)。
有认为瑶人很可能是神农(炎帝)的后裔,早就居住在我国的黄河下游与滩河流之间。
自从人类分化为阶级社会以来,瑶族人民是受压迫,统治,剥削最深的一个民族。
据《盘瓠》、《渡海》和《长鼓》三个神话传说推断,瑶族先民曾是一支比较强盛的氏族,生存在中原一带,后来在与某氏族的战争中惨遭失败,此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历尽了千辛万苦,以“今日在此山,明年又别岭”为特点,迁徙游耕于华南及东南亚广阔山区,以坚韧不拔的民族生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几千年来,瑶族人民住在生活条件极其困难的环境中,贫病交加,为了自己的生存繁衍,迫使他们在从事生产劳动的同时,不得不千方百计地寻找能够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和探索治疗的方法,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代代相传,同时又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的经验来提高自己的医术,这就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一套医药原理。
据传说:“盘古”率其人民辟草莽,斩荆棘,驱虫蛇鸟兽,而立国于中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瑶医学瑶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过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迫使瑶族先民迁居频繁,“进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密”,他们以深山老林为居,与毒蛇猛兽为邻,故山岗雾露、盆郁结聚、风寒湿热,不易疏泄,而致百病发生。
为了本民族的健康、繁衍,瑶族先民在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疾病的斗争中,总结出如何利用自然环境创造各种医疗工具,并如何鉴别百草精华而疗疾,从而谱写了丰富而独具特色的瑶族医药史。
瑶医在诊治用药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如在诊断方法上,他们除了采用望、闻、问、触外,还常用甲诊、目诊、掌诊、舌诊、面诊等;在治疗方法上,除采用本地丰富的药物资源内服、外敷外,还有垫、挂、佩、洗、熏、烫、灸、针、拔、按、掌、扣、刮等。
瑶医在医治跌打损伤、风湿骨痛、毒蛇兽伤、妇科杂症以及避孕、绝育等方面,有独特的疗效。
另外根据药物的性味功能及主治特点,总结出独具一格的“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等104种瑶医常用药,并进一步发展为1700余种。
所以发掘、整理、研究瑶族医药必须看到瑶医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瑶医资料存在的客观性,增强发掘瑶医学的信心。
由于历史的原因,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要想把自己积累和总结出的医药经验用文字的方式系统地反映和传授给后代是很困难的。
虽然在明朝时期,瑶山中就有一些神书、歌本,瑶族中也有一部分人认识汉字,但为数不多,加上封建保守思想的长期影响,在传授医术、秘方上都是口授心传,只传子不传女,传一不传二,有的甚至到临终时才传授,因此很少能著书立说、流传于世,故而瑶医理论体系迟迟未能形成。
有关瑶医的记载可散见于诸多史料,如《后汉书?南蛮传》中写到瑶族“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
宋苏颂的《图经本草》称砂仁“今唯岭南山泽间有之”。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灵香草“唐人谓之玲玲香,亦谓之玲子香”。
周去非则在《岭外代答》中进一步记载了灵香草可治疗感冒、发热、腹痛、腹泻、头痛、腰痛等疾病以及可用来避孕、绝育等。
周密在《齐东野语》中描述瑶家妇女上山采药的情景,“方春时,瑶女数十,歌啸山谷,以寻药挑菜为事。
”另外,在宋代有关医籍中还有“忽遇药箭,急以刀剜去乃不死”的瑶医外科手术记载。
清代,瑶族从“……善识草药,取之疗人疾辄效”到“耕作之暇,入山采药,沿寨行医”,说明医疗的范围和交流有了新的发展。
另外,从其他一些地方志的记载中,我们也可看出瑶族医药文献资料存在的客观性。
如《记录汇编?卷六十》云:瑶人“山中多板木、滑石、胆矾、茴香、草果、槟榔诸药,时时盗出市博鱼盐”;《乐昌县志》也载有“邑有瑶,不知始于何代……,惟其人尚诚信,常以药菜、材木运入肆,交易无欺”;《曲江县志卷三》亦曰:“瑶人盘氏姓,盘瓠之后也……平时多出街头圩贸易,或负药入城,医治颇效”;《岭南记蛮》有“蛮人(主要指瑶族)以草药医治跌打损伤及痈、疽、疮毒、外科一切杂症,每有奇效”的记载。
可见如此丰富的瑶医资料散见于各种史料中,加紧发掘与整理是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也是建立和完善瑶医资料的大势所趋。
解放前,由于瑶族居住环境特殊,又处于封闭自守、刀耕火种的经济状态中,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较少,又无自己的文字记载,故而许多丰富的瑶医资料散在于民间,并存、融汇于民族风俗之中。
如桂平盘瑶六月六的“洗澡节”用“百草药”煮水洗澡,与当今药浴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而金秀一带的瑶族则善用食疗“药粑”来达到驱虫的目的,与当今的“药膳”也是不谋而合;再如荔蒲瑶族的药市交流,集贸易与防病治病、提高医药交流于一体,可谓恰如其分地体现了瑶医与风俗的紧密结合。
至于《阮通志》中所载“有病殁,则并焚其尸徙居焉”,则从另一角度说明了瑶族有“火葬”习惯的真正原因。
另外,瑶族在环境卫生的预防、控制病症传播以及生育措施等方面宝贵资料的收集与研究必须结合瑶族生活的环境、习俗、意识形态等综合分析,使瑶医这枝奇葩放射出应有的光彩。
解放后的一些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论文、著作,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瑶医丰富多彩、独具一格的特点以及发展的状况。
今天瑶族医药已走向世界,并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如何进一步提高认识并完善瑶医资料工作,形成专门档案资料,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正是我们面临的研究课题。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家组织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到今天的国际瑶族研究会的建立,瑶族医药的交流也在发展,瑶医学已迈出可喜的一步,相继有《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瑶族医药调查研究》、《瑶医效方选编》、《瑶药选编》、《中国民族药志》、《广西少数民族药简编》、《广西少数民族便方选》以及其他部分地区的瑶医药调查报告和论文、著作,均说明了瑶医药在内、外、妇、儿、五官、神经精神以及皮肤等科所拥有的大量秘验方,在病因、病理、生理、预防、治疗等方面也有较深刻的认识和卓越的贡献。
例如,广西卫生厅民族医药古籍整理办公室1986~1989年在金秀瑶族自治县进行的民族医药调查表明:金秀县共有民族医生414人,其中瑶医247人,约占60%,外出流动行医售药的还有312人;另外,还收集到内、外、妇、儿等科的秘验方585条;调查药物资源980余种。
可见,瑶族医药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大有潜力可挖。
我们相信只要提高认识,加强资料的调查、整理和收集工作,瑶族医药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溯源在历史长河中,瑶族医药与其他民族医药一样,首先是作为一种适应自然、征服自然所必需的技能而存在的。
同时瑶医药有着极其广泛的民众思想内涵和生产生活实践基础,是具有本民族文化特征的传统科学文化体系。
瑶医药在其形成过程中,不断受到广为流传的民风民俗观念、宗教文化信仰与生产生活习惯的渗透,并且这些观念、信仰、习惯作为不证自明的公理影响着瑶医药的发展并进入其理论架构,甚至作为瑶族医药的一种“原核”,组建成日趋完善的本民族医药体系。
一、从传说探源我国远古传说中的人物如伏羲、神农、盘瓠、黄帝、尧、舜等,是某一特定时期整个原始人群在生产生活实践“播五谷,创医药”的概念化代表,是早期人类智慧的代名词。
瑶族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了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
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就有盘瓠神话的原始记录。
除此以外,反映本民族远古社会生活的神话传说,还有《盘古开天地》、《密洛陀》、《伏羲兄妹造人民》、《格怀射日月》等。
关于天地和人类起源,某些地方的瑶族流传着一些别的神话。
如在广西大瑶山地区就流传着兄妹造天地的神话,认为天是由哥哥尼托所造,地是妹妹尼莫造的;而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流传有布罗梳、娓罗纱神话等等。
可见,不同地域的瑶族传说中有关天地及人类起源说法并不相同。
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瑶族,其医药肇始于原始社会时期,源于瑶族先民的生存斗争需要与生产生活实践。
由于在原始群居时期,人类使用简陋的木器、石器,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处于极其低下的状态,在与自然灾害和猛兽的长期斗争中,来求取生存和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较普遍地使用细小的、大量的打制石器、木头、兽骨和鱼骨柄等工具,这对促进社会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展现在眼前的便是当时的人们集体采集、集体狩猎的生活劳动场景。
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祖先在生产劳动的同时,在长期同自然猛兽、灾害、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即开始了医药活动。
如在外出打猎时,脚不慎被尖石所伤,由于偶然机会,坐在了某种草上休息,并发现这种草会加快伤口的愈合而使植物药得以萌芽。
又由于当时他们不知道何种动物可食、哪部位可食,经过多次尝试,便从此开始以动物的脂肪、血液、骨骼或内脏等作为治病用的动物药。
到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采矿和冶炼时代的到来,矿物药则相继被发现并被摸索总结出来。
在《通鉴外记》中有“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
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
”《淮南子?修务训》也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载,这些描写都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人类最初的医疗活动及认识药物的实践过程,尽管是那么的偶然与肤浅,但这正是人类医药最伟大的开始。
因此,包括瑶族先民在内的中华民族医药作为伟大的人类遗产,在其有关医药起源的神话流传中,形象地反映了包括瑶族医药在内的中华民族医药的起源,也反映了人类早期医药活动的概貌。
二、从山歌探源山歌在瑶族文化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源远流长。
瑶族各支系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生活习俗、文化水平、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决定了瑶族山歌形式上的多种多样,内容上的多彩多姿。
瑶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在田间原野或家居木楼,还是在生产劳动或谈情说爱时,常常能传出悠扬悦耳的歌声,尤其逢年过节,寨寨摆歌堂、设歌会,男女老幼,直抒胸意,唱个通宵达旦。
从歌谣的内容上看,有讲述天地万物起源的创世歌,讲述民族历史的古歌,表现劳动生活的狩猎歌和农事季节歌,反映婚姻爱情的爱情歌,祭祀时的乐神歌,控诉旧社会的苦情歌及赞颂美好现实生活的颂歌等等。
《盘王歌》作为瑶族最有影响的诗歌,其歌词长达3000多行,歌名多至数十种,叙述天地万物的形成和人类始祖创世的艰辛,情节委婉动人,堪称瑶族文化艺术的的瑰宝。
另一支能与《盘王歌》相比肩的是《密洛陀》,其情节曲折动人,想象大胆奇丽,场面壮观雄伟,表现了瑶族先民的勇敢和智慧。
此外还有大量史诗般优美的传说、故事、寓言、童话、笑话、谜语……。
如《飘洋过海》、《千家峒》讲述的是历史上的不幸遭遇;《大藤峡起义》、《侯大苟的传说》、《金龙出大洞》是赞颂先民们反封建压迫起义的;《五彩带》、《百鼠衣》是反对封建买卖婚姻、歌唱坚贞爱情的;《达努节的来源》、《长鼓的传说》是关于民族习俗及风情的。
这些山歌语言质朴、结构完整,生动地展示出人民的社会生活、道德标准、做人准则和反抗斗争精神,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
现在广西的许多地方都流行着一些有关瑶族医药的山歌,虽然其流传的时间有多久已无从考证,但从字里行间中,我们仍可窥探到瑶医药的博大与精深。
广西的都安瑶族自治县一带就传唱着有关三介公的歌谣。
三介公在当地人民的心中是一位品德高尚、除恶扬善、医术出神入化的医圣形象。
现经人在民间收集笔录整理如下:“三介公,三介公,神奇故事传到今。
要知介公有何能,听我细细说分明:明朝广西都安县,山乡有个内蒙村。
内蒙山水堪称罕,九龙朝水在山中。
龙尾远在大明山,龙头正好在内蒙。
村中有个李秀才,新婚姐姐韦秀珍。
夫妻恩爱如胶膝,日子过得甜津津。
来年正是戊申岁,秀珍有喜孕在身。
四月初八将分娩,兰房酣梦见仙翁。
鹤发童颜持仙杖,走到床前说一声:“恭喜奶奶福星到,送你娘子一仙童。
”说毕化作一仙气,悄然不见影和踪。
韦氏醒来儿坠地,宝宝正是子时生。
当初取名李三介,不幸父病早归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