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主义新闻业模式的探索【圣才出品】

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主义新闻业模式的探索【圣才出品】
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主义新闻业模式的探索【圣才出品】

第七章社会主义新闻业模式的探索

7.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社会主义新闻体制的确立

1.媒体公有制的确立

(1)对旧有新闻事业的改造

在1948年11月8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新解放城市中中外报刊通讯社处理办法的决定》的基础上,解放后党中央对旧有新闻事业采取果断的改造措施。

①对国民党的新闻事业及其地方政府系统下的各机关、各党派(如国民党各个反动派系、青年党、民社党等)及国民党军队的各级组织所出版及发行的报纸、刊物与通讯社,连同其一切设备与资财,一律予以接收。

②对于民主党派的报刊,凡属于反对美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报纸、刊物与通讯

社,则予以保护,并令其依法向人民政府登记。

③对于私营新闻事业的处理:

a.有明显而确实的反动政治背景,又曾进行系统的反动宣传,反对共产党、人民解放军与人民政府,拥护国民党统治者予以没收。

b.在相当长时期内,一贯保持进步态度,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同情人民解放战争者,则予以保护,并令其向人民政府依法登记。

c.中间性的报纸、刊物与通讯社(既不赞成国民党统治,也不拥护人民解放战争者),不得没收,亦不禁止其依靠自己力量继续出版,在出版时应令其登记。

④对外国通讯社,外国记者,外国人出版的报纸、刊物的处理办法:

a.外国通讯社非经中央许可不得在解放区发稿,并一律不得私设收发报台。

b.外国记者停留解放区继续其记者业务者,应根据外交手续向人民民主政府请求许可,并不得私设收发报台,其发出之稿件,应受中央所指定之机关检查。

c.外国人非经中央许可不得在解放区出版报纸与刊物,原已出版者亦须报告中央处理。

⑤私营报刊生存异常艰难的原因: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于中国社会来说,最重要的是意识形态上的全面除旧布新。无产阶级成为真正意义上国家的主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文化也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文化。

b.在新中国成立的社会背景下,私营报刊所赖以生存的条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此,私营报刊的数量急速下滑。

(2)新中国公营新闻事业网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公营性质的新闻事业网络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了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以新华通讯社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社网和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

中心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网。

①《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主要任务是宣传中共中央的政策、路线和方针,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报道、评论国内外大事,回答读者来信等,是全国最大的报纸,并向海内外发行。

②新华社迁入北京后,中央政府迅速筹划将其组建为国家通讯社。1953年3月,我国明确提出新华社要成为“消息总汇”的总任务和国内外并重的方针。

新华社的成果:

a.集国内报道、对外报道、国际新闻报道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并主办了一系列报刊;

b.摄影报道工作也日益加强;

c.通信技术手段有很大改进;

d.同塔斯社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通讯社的合作有较大发展,并同西方国家的通讯社开始建立合作关系。

③中国新闻社,1952年9月14日建立,中国第二个通讯社,其职能主要是对外发稿。该社以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裔为主要对象,报道祖国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等建设成就和闽粤要闻、侨乡情况。

(3)新闻教育事业

①改造旧有新闻教育机构.

②新创办新闻教育机构,积极创办新型无产阶级新闻学校。

③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创建,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新创办的第一个大学新闻系,也成为新中国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雄厚的一个高等新闻教育机构。

2.新闻总署的成立及新闻制度的建设

(1)新闻总署的成立

中央政府在1949年10月19日成立新闻总署,其下属机构与单位有一厅(办公厅)、一社(新华通讯社)、三局(广播事业局、国际新闻局、新闻摄影局)、一校(北京新闻学校)。与之相应,各大区设新闻出版局,各省、市设新闻出版处。

(2)新闻制度的建设

①制定与颁布有关新闻事业管理的法律规范性文件。

②主持全国报刊的分工工作。这使新中国的报纸各有重点,减少重复,节省财力,专业化报纸增多而综合性报纸减少。

③推动“企业化经营”与“邮发合一”。“企业化经营”有助于激发新闻单位自主经营活力,这与改革开放后传媒事业的进一步改革是一脉相承的。“邮发合一”也是对报刊发行的极大推动。

3.新闻业务的探索和改革

(1)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①1950年3月29日至4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主持召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明确指出,改进报纸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于是从中央到地方,各报确立了全编辑部人员都有责任关心处理读者来信的原则,纷纷设立读者来信专栏,并逐步扩大刊登读者来信的篇幅。

②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工作的一大亮点,也是新闻工作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重要方面。报纸批评的三项标准:

a.报纸上的批评必须展开;

b.批评必须正确;

c.批评必须在党委的领导下进行。

(2)学习苏联工作经验

①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各个方面均受到苏联的帮助和指导,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认为列宁、斯大林的思想同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在当时环境下,学习苏联的经验从出发点上讲是有合理性的,也成为当时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②新闻界在学习苏联经验的过程中,出现了教条主义,导致了学习的失败。

具体来看,在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过程中,“在‘学什么’和‘怎么学’两个方面”都存在问题。

a.“学什么”:在1949年前,学习苏联的办报经验,尤其是列宁的新闻思想。但是,列宁去世后,党报完全成为斯大林个人的驯服工具。因此,对于苏联党报的蜕变,当时我国的新闻工作者并没有清醒的认识。

b.“怎么学”:任何的学习只能是一种批判地借鉴,如果一味地照搬,肯定要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第一,报业的教条主义错误的表现:片面强调不犯错误;每天一篇社论,不论有无必要,无论论题重要与否,写得如何,都得按规格写满2500字,放在头版头条位置;写作风格呆板;国际新闻报道不客观、不全面。

第二,广播工作的教条主义倾向的表现:提出以中央台为基础、地方台为补充的办节目方针,要求地方台用较多时间转播中央台节目,这削弱了地方广播联系当地实际的作用,也影响了地方办广播的积极性;限制在广播中开展批评,受苏联经验影响,认为广播不宜进行批评,只能谈成绩,不能讲缺点。

(3)三次学术文化批判

①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②关于《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的批判。

③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揭露与批判。

对于三次学术文化批判的评价:三次学术文化批判及此后掀起的对知识分子的批判运动,使得知识界噤若寒蝉。整个知识界相当沉闷,知识分子心情压抑,工作热情受到严重挫伤,极大干扰了社会主义学术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4.1956年的新闻改革

(1)促成1956年新闻改革的原因

①国内方面,随着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暴露出的弊端越来越多,从中央到采编一线的同志都深刻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②国际方面,苏共二十大公开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及斯大林在“大清洗”时所犯下的罪行。当时,中共中央认为,苏共二十大在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揭露其错误的严重性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在我国,要求党内生活和国家政治进一步民主化的呼声高涨起来。

③1956年2月,中央决定对科学、文化工作采取“百家争鸣”的方针。4月,毛泽东完整地宣布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6年5月至6月刘少奇明确提出反对教条主义和党八股问题。

(2)《人民日报》改版

①改版前准备

1956年4月6日,胡乔木同志宣布《人民日报》将进行改版。

a.“国内报纸经验小组”回顾分析了解放前《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大公报》、《申报》等报纸的经验;

b.“国外报纸经验小组”选出国外主要报纸40余种,翻译后,研究社论的写法、著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