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 传感器网络 第901部分:网关:通用技术要求(标准状态:现行)

信息技术 传感器网络 第901部分:网关:通用技术要求(标准状态:现行)
信息技术 传感器网络 第901部分:网关:通用技术要求(标准状态:现行)

I C S35.110

L7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 B/T30269.901 2016

信息技术传感器网络

第901部分:网关:通用技术要求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S e n s o r n e t w o r k s P a r t901:G a t e w a y:G e n e r a l

t e c h n i c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2016-10-13发布2017-05-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目 次

前言Ⅰ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缩略语1

5 概述1

6 传感器网络网关的功能要求3 6.1 中间件要求3 6.2 安全要求3 6.3 标识要求3 6.4 网络管理要求4 6.5 设备管理要求4 6.6 应用功能要求5 6.

7 适配器5 7 传感器网络网关的接口要求7 G B /T 30269.901 2016

前言

G B/T30269‘信息技术传感器网络“拟分为以下几部分:

第1部分:参考体系结构和通用技术要求;

第2部分:术语;

第301部分:通信与信息交换:低速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层和应用支持子层规范;

第302部分:通信与信息交换:面向高可靠性应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媒体访问控制和物理层规范;

第303部分:通信与信息交换:基于I P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层技术规范;

第304部分:通信与信息交换:面向视频的媒体访问控制层和物理层规范;

第305部分:通信与信息交换:超声波通信协议规范;

第401部分:协同信息处理:支撑协同信息处理的服务及接口;

第501部分:标识:传感节点标识符编制规则;

第502部分:标识:传感节点解析和管理规范;

第503部分:标识:传感节点标识符注册规程;

第504部分:标识:传感节点标识符管理规范;

第601部分:信息安全:通用技术规范;

第602部分:信息安全:低速率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层和应用支持子层安全规范;

第701部分:传感器接口:信号接口;

第702部分:传感器接口:数据接口;

第801部分:测试:通用要求;

第802部分:测试:低速无线传感器网络媒体访问控制和物理层;

第803部分:测试:低速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层和应用支持子层;

第804部分:测试:传感器接口;

第805部分:测试:传感器网络网关;

第806部分:测试:传感节点标识符;

第807部分:测试:网络传输安全;

第808部分:测试:低速率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层和应用支持子层安全;

第901部分:网关:通用技术要求;

第902部分:网关:远程管理技术要求;

第903部分:网关:逻辑功能接口技术规范;

第1001部分:中间件:传感器网络节点接口三

本部分是G B/T30269的第901部分三

本部分按照G B/T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三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三

本部分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 A C/T C28)提出并归口三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二中国移动研究院二深圳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二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二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二重庆邮电大学二大唐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二重庆大学三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刘玮二卓兰二王浩二赵滨二李文杰二姜彤二谭秀颖二钟代笛二王煜坚二谢久雨二李凤三

信息技术传感器网络

第901部分:网关:通用技术要求

1范围

G B/T30269的本部分规定了传感器网络网关的功能和接口方面的通用技术要求三

本部分适用于传感器网络网关的设计二开发二管理与应用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三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三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三

G B/T30269.2 2013信息技术传感器网络第2部分:术语

3术语和定义

G B/T30269.2 201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三

3.1

远程管理平台r e m o t em a n a g e m e n t p l a t f o r m

能够对网关设备进行远程配置管理,并能够通过网关代理管理功能对传感器网络进行远程配置管理三

3.2

北向接口n o r t h b o u n d i n t e r f a c e

网关与P S T N二P L MN二I n t e r n e t网二卫星通信网等公众电信网之间的接口三

3.3

南向接口s o u t h b o u n d i n t e r f a c e

网关与传感器网络之间的接口三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三

MA C:媒体访问控制(M e d i aA c c e s sC o n t r o l)

P A N:个域网

P H Y:物理层(P h y s i c a l l a y e r)

P L MN: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 u b l i cL a n d M o b i l eN e t w o r k)

P S T N:公众交换电话网(P u b l i cS w i t c h e dT e l e p h o n eN e t w o r k)

5概述

传感器网络网关位于传感器网络与其他网络的边界处,具有协议转换和数据交换的功能三图1给

现代教育技术考试网络考试分解

题目1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关于移动学习描述不合理的是() 选择一项: a.形式上是移动的 b.技术基础是无线技术和互联网技术 c.我国移动学习处于成熟阶段— d.支持随时随地的学习 题目2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V 标记题目 题干 Webl.O 的主要特征是() 选择一项: a.人人织网

b.用户对用户 c.C/S结构彳 d.以用户为主 题目3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d. Virtual-U 题目4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下面不属于国内E-Learni ng 教学平台产品的是()

选择一项:

a.4A网络教学平台 b.天空教室 c.Web Course in a Box d.Moodle “ 题目5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F 标记题目 题干 PPT尽量少使用文字的目的是()选择一项: a.表现生动 b.画面丰富 c.便于理解7 d.集中注意力 题目6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基于流程图的多媒体著作工具是( ) 选择一项: a. Authorware b. PowerPo int c. Flash d. ToolBook 题目7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P 标记题目 题干 以下哪一项不是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特点()选择一项: a.教学性 b.科学性 c.艺术性“ d.诊断性 题目8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学习者浏览、观察学习信息的网络结构,找出自己所需的学习信息是那种导航的功能() 选择一项: a.检索导航 b.帮助导航 c.线索导航 d.浏览导航V 题目9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V 标记题目 题干 PPT不支持的视频播放格式是()选择一项: a.AVI b.MP4 — c.MOV d.WMV 题目10 正确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练习题及答案较全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练习题及答 案较全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练习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是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 1918—1942 C 二战时期D 1945---1955 2 、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出现是一项内容的出现为标志 A 计算机辅助教育 B 网络技术应用 C 电化教育 D 虚拟技术3、在美国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而出现是始于下列哪一项内容 A 计算机辅助教育B 网络技术应用 C 程序教学法D 视听运动4.大约在何时我国已开始进行幻灯教学实验A.19世纪末B,1922年C.20世纪20年代D.1936年5.哪位学者最早提出使用教学机解决教学问题A.戴尔

B.斯金纳 C. 克劳德D.加涅6.程序教学法是强调以什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A.教学资源B.学习者C。系统设计思想D.教学实践7.下列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A.计算机用于教学和训练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B.20世纪60年代早期CAI系统主要用于模仿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教师的部分重复性劳动 C 当前,CAI系统在学校的广泛应用说明个别化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D.早期的CAI系统的产生曾受到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强烈影响8.下列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以前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法基本是各自独立发展的B.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法中的概念和模式相互影C.教育技术是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法三种概念整合形

成的一种分析、解决教育或教学问题的综合技术D.20世纪70年代,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法三种概念结合的教育技术的实践已广泛应用9.教育技术发展为一门专业和学科,大约经历了多少年()A.80年B.70年C.60年D.50年10.在视听教学运动背景下,教育技术基本定义的错误表述是()A.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媒体技术B.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媒体开发和教学设计C.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D.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11.教育技术领域的最后定义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哪一年作出的()A.1972 B.1973C.1977D.1994 12 美国学者把教育技术应用于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A.以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和运用系统方法的整合应用B.依靠开发、使用学习资源

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

中国网络教育技术 标准体系

中国教育技术标准化在行动 祝智庭 (华东师大教授暨全国信标委教育技术分委员会主任) 教育信息化呼唤标准化 从1990年代中期以来,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全国千余所高校建起了校园网,67所高校获准开办网络教育学院。在基础教育方面,已有26000多所中小学建成校园网,有的地区还建设了教育城域网,而且有三百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网校。能够预见,今后几年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和应用开发还会呈持续增长之势。国内外企业界看到了中国网络教育市场的巨大存在与几乎无限的潜力,纷纷涌入这个领域来分享网络教育这个大“蛋糕”,估计在国内注册从事与网络教育技术相关业务的企业有三、四百家之多。 虽然众多的教育局域网因遵从Internet 的有关协议获得了数据交换能力,但在教育应用层面支持教育资源共享和系统互操作能力基本阙如,因为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系统开发商们各行其是,自行设计教育资源和管理信息的格式,致使各系统之间共通之处甚少,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长此下去,势必在网络教育世界造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致使国家在教育信息化

方面的投资无法充分生效。如不改变这一现状,其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 克服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就是建立网络教育应用层面的技术标准,从技术上保证教育资源的可交换性和管理信息的互通性。因此,中国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一套统一的技术标准。 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初步形成 教育部领导敏锐地意识到制订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于10月指令科技司组织力量研制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而且于初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初更名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为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标委会”),授权承担教育技术相关标准的研制、认证和应用推广工作。 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经过标委会专家们努力合作,在充分调查国际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实际需求,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简称CELTS,当前包含以下5类标准项目:指导性标准、学习环境相关标准、学习资源相关标准、学习者相关标准、教育管理相关标准。 中国的CELTS标准体系当前包括28个项目,根据各项子标准的作用范围又分为通用规范与专用规范两大类:通用类规范具有

中小型网络系统总体规划与设计方法

第2章中小型网络系统总体规划与设计方法 2.1、网络用户调查与网络工程需求分析 (1)在用户单位制定项目建设任务书,并且确定网络信息系统建设任务之后,项目承担单位的首要任务就是网络用户调查和网络工程需求分析。 (2)对网络节点地理位置分布情况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用户数量及分布的位置调查、建筑物内部结构情况调查和建筑物群分布情况调查。 (3)网络需求详细分析主要包括:网络总体需求分析、综合布线需求分析、网络可用性和可靠性分析、网络安全性需求分析以及网络工程造价估算等。 2.2、网络总体结构设计基本方法 2.2.1 网络结构与拓扑构型设计 (1)网络系统方案设计阶段要完成以下任务:网络建设总体目标、网络系统方案设计原则、网络总体设计、网络拓扑结结构、网络设备选型和网络系统安全设计。 (2)网络工程建设总体目标是,明确用户的实际需求,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选择适合的技术,确保网络工程建设的先进性、可用性、可靠性、可扩展性与安全性。 (3)网络系统设计的原则是实用性、开放性、高可靠性、安全性、先进性与可扩展性。 (4)通常,核心层设备之间、核心层设备与汇聚层设备直接使用具有冗余链路的光纤连接; 汇聚层设备与接入层设备之间、接入层设备与用户计算机之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价格低廉的非屏蔽双绞线(UTP)、多模光纤连接。 2.2.2 各逻辑层次网络结构设计 (1) 通常,核心层网络要承担整个网络流量的40%~60%。 (2) 提高服务器集群可用性的连接方案之一是,采取链路冗余的方法直接连接两台核心路由 器(或核心三层交换机)。其优点是直接利用了核心路由器的带宽,但是占用比较多的核心路由器端口,提高了核心路由器设备的成本。 (3) 提高服务器集群可用性的连接方案之一是,采取专用服务器交换机,同时采用链路冗余 的办法,间接地连接到两台核心路由器(或核心三层交换机)。其优点是可以分担核心路由器的带宽,缺点是容易形成带宽瓶颈,且存在单点故障的潜在危险。 (4) 网络系统分层设计中,层次之间的上连带宽与下一级带宽之比一般控制在1:20。 2.3、网络关键设备选型 2.3.1 网络关键设备选型的基本原则 (1)关键网络设备一定要选择成熟的主流产品,且最好是同一个厂家的产品;主干设备要

线传感器网络常用的通信协议

线传感器网络常用的通信协议(上) 通信协议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通信的基础,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的设计目的是为了使具体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机制与上层应用分离,为传感器节点提供自组织的无线网络通信功能。 与传统无线网络相比,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环境有诸多不同。无线传感器网络是能量受限的网络,需要使用低功率、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以节省能源消耗,延长网络寿命。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协议可以采用自定义的通信协议,也可以采用已经形成标准的通信协议,如ZigBee、蓝牙、Wi-Fi,这三种无线通信技术标准都是短距离的无线通信,它们在各方面性能之间有较大差异,ZigBee、蓝牙、Wi-Fi.之间的比较见表5-6。蓝牙技术所能通信的距离非常短,限制了其应用范围;Wi-Fi协议栈所占内存很大、功耗高使其在很多场合不实用。究竟选用什么通信标准,还需要根据系统需求来定。 由表5-6得知,ZigBee是比较适合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的,简单阐述自定义通信协议并对ZigBee协议栈进行分析。 1. 自定义通信协议 自定义的通信协议可以采用分层设计,参考OSI参考模型的结构,可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在保持各层协议之间接口不变的情况下,各层协议可以独立进行开发,并尝试不同的算法。早期提出的一个协议栈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另外还有能量管理平台、移动管理平台和任务管理平台,如图5-23所示。 如图524所示的网络协议栈对原始模型进行了改进,加入了定位和时间同步子层,并用倒L型描述这两个子层。另外还增加了QoS管理及网络管理等功能。 2 ZigBee协议栈

目前已经有多家公司推出支持ZigBee的无线收发芯片、ZigBee开发套件及ZigBee协议栈等,如Microchip的PICDEMZ Demo Kit及其ZigBee协议栈、飞思卡尔的MC13191/92开发者初级套件及其协议栈、Figure8的Z-Stack ZigBee 协议栈等,国内也涌现出了不少专门从事ZigBee开发的公司。在此介绍Microchip的ZigBeel.0版协议栈。 1.Microchip ZigBee协议栈简介 Microchip的ZigBee1.0版协议栈设计得可以随着ZigBee的发展而发展,它具有以下特点。 ①基于ZigBee规范的0.8版本。 ②使用Chipcon CC2420 RF收发器,支持2.4GHz频带。 ③支持简化功能设备(Reduced Device,RFD)和协调器。 ④在协调器节点中实现对邻接表和绑定表的非易失性存储。 ⑤支持非时隙的星型网络。 ⑥可以在大多数PICl8系列单片机之间进行移植。 ⑦协同多任务处理架构。 ⑧不依赖于RTOS和应用。 ⑨支持Microchip MPLAB?C18和Hi-Tech PICC-18TM C编译器。 ⑩易于添加或删除特定模块的模块化设计。 当然,该协议栈也不是完全支持ZigBee标准中的所有规范,它有以下限制。 ①不完全符合ZigBee协议。 ②不支持群集和点对点网络。 ③无安全和访问控制功能。 ④无路由器功能。 ⑤不提供标准的配置文件,但是包含创建配置文件所必需的所有原始函数。

中小企业网络规划与设计的方案

一个中小企业网络规划与设计的方案 网络工程设计方案需要一个中小企业网络规划与设计的方案 (1) 公司有 1000 台 PC (2) 公司共有多个部门,不同部门的相互访问要求有限制,公司有若干个跨省的分公司 (3) 公司有自己的内部网页与外部网站 (4) 公司有自己的 OA 系统 (5) 公司中的每台机能上互联网 (6)核心技术采用VPN 根据以上 6 个方面的要求说明提出一个网络设计方案 目录 前言 一、项目概述 二、需求概述 三、网络需求 1.布线结构需求 2.网络设备需求 3.IP地址规划 四、系统需求 1.系统要求 2.网络和应用服务 五、存储备份系统需求 1.总体要求 2.存储备份系统建设目标

3.存储系统需求 4.备份系统需求 六、网络安全需求 1.网络安全体系要求 2.网络安全设计模型 前言 根据项目招标书的招标要求来细化为可执行的详细需求分析说明书,主要为针对项目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确定详细的需求状况以及需求模型,作为制定技术设计方案、技术实施方案、技术测试方案、技术验收方案的技术指导和依据 一、项目概述 1. 网络部分的总体要求: 满足集团信息化的要求,为各类应用系统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通路。 良好的性能,能够支持大容量和实时性的各类应用。 能够可靠的运行,较低的故障率和维护要求。 提供安全机制,满足保护集团信息安全的要求。 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未来升级扩展容易,保护用户投资。 用户使用简单、维护容易。 良好的售后服务支持。 2. 系统部分的总体要求: 易于配置:所有的客户端和服务器系统应该是易于配置和管理的,并保障客户端的方便使用; 更广泛的设备支持:所有操作系统及选择的服务应尽量广泛的支持各种硬件设备; 稳定性及可靠性:系统的运行应具有高稳定性,保障7*24的高性能无故障运行。 可管理性:系统中应提供尽量多的管理方式和管理工具,便于系统管理员在任何位置方便的对整个系统进行管理;

传感器接口及接口标准

传感器接口 一简介 接口是对象之间交互作用的通道,协议是双方通信方式的约定,也属于接口定义的范畴。从功能层次上看,在传感器网络中主要存在两大类接口,这两类接口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一类接口是将物理层次的传感器执行器连接到网络层,定义为传感器接口标 准,主要代表是IEEE 1451 协议族。 另一类接口是工作在网络层次上,甚至在全网范围内(如在Internet 上)处理传感器信息,为特定的应用所服务,定义为传感器WEE网络框架协议,主要代表如OGC SWE 二:目前面临的问题 接口种类繁多,给传感器网络化规模应用带来不便。 三:已有的一些标准 1:IEEE 制定的1451 协议簇 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 )面对目前传感器市场上总线接口互不兼容,互操作性差难以统一的难题,专门建立专家组制定IEEE1451协议族, 以此来解决传感器接口的标准化问题。IEEE1451协议族共分六个协议标准, 这个标准提供了将变送器(传感器和执行器)连接到一个数字系统, 尤其是 到网络的方式,简化了现场变送器到微处理器以及网络的连接, 提供一个适 合各种网络的工业标准接口, 有效的实现现场各种不同的智能变送器的网络互连、即插即用,最终实现各个传感器或执行器厂家的产品相互兼容,降低了构建网络化测控系统的总成本。 传感网底层接口标准要能够实现以下功能: 1. 即插即用( Plug and play capability ) 2. 可寻址( Addressable ) 3. 同步( Synchronization ) 4. 通讯接口(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5. 传感器接口通道( Communications Channels ) 6. 控制接口通道( Status identification ) IEEE1451 协议族具体定义如下: ——通用功能、通信协议和变送器电子数据表(Transducer Electronic DataSheets , TEDS) 格式。 ――网络应用处理器(NCAP信息模型。 ――变送器-微处理器通信协议和TEDS格式。 ――分布式多点系统数字通信和TEDS格式。 ――混合模式通信协议和TEDS格式。定义采用反转极性的混合模式通 信在相同的两条线路上以数字方式传送TEDS数据,发送模拟变送器信号。 ――无线传感器通信与TEDS格式。 -- 用于本质安全和非本质安全应用的高速、基于CANopen协议的变送器

网络系统结构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网络系统结构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1.1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LAN )按照采用的技术、应用的范围和协议标准不同分为共享局域网与交换局域网 1.2局域网特点: 1. 覆盖有限的地理范围 2. 提供高数据传输速率(10Mbps-10Gbps)、低误码率的高质量数据传输环境 3. 成本低,易于建立、维护和扩展 1.3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 1.4主机(host)包括用户终端设备(个人计算机、数字设备)、服务器,是资源子网的主要组成单元 1.5资源子网: 组成:主计算机系统、终端、终端控制器、连网外部设备、各种软件资源、网络服务 功能:负责全网的数据处理业务、向网络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和网络服务 1.6通信子网: 组成:通信控制处理机、通信线路、其他通信设备功能:完成网络数据传输、转发等通信处理任务 1.7通信控制处理机:在网络拓扑结构中成为网络结点 1?作为与资源子网的主机、终端的连接接口,将主机和终端连入网络 2. 作为通信子网中的分组存储转发结点,完成分组的接收、校验、存储、转发等功能,实现将源主机报文准确发送到目的主机的作用 1.8通信线路:通信控制处理机与通信控制处理机、通信控制处理机与主机之间提供通信信道,计算机网路采用多种通信线路,如电话线、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通信信道、微波与卫星通信信道等 1.9局域网与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 )、城域网与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 )、广域网与广域网的互联是通过路由来实现的 1.10介入城域网方式:局域网、电话交换网(PSTN)、有线电视网(CATV )、无线城域网(WMAN )、无线局域网(WLAN ) 1.11广域网的基本概念: 1. 广域网建设投资大、管理困难,一般由电信运营商负责组建与维护 2. 电信运营商提供接入广域网的服务与技术,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传输服务,因此广域网是一种公共数据网络( Public Date Network,PDN 3. 用户可以在公共数据网络商开发各种网络服务系统,用户使用广域网的服务必须向广域网运营商购买服务 1.12广域网技术主要研究的是远距离、宽带、高服务质量的核心交换技术 1.13广域网发展: 1. 早期,人们利用电话交换网PSTN的模拟信道,使用调制解调器完成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低速数据通信 2.1974年X . 25分组交换网出现 3. 随着光纤开始应用,一种简化的X . 25协议的网络:帧中继(Frame Replay, FR)网得到广泛应用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1. 概述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应用型交叉学科,肩负着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促进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学校、企业、军事、社区和远程教育等领域的教育教学创新,开发与共享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国家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现代远程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促进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前身是电化教育。教育技术,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下,主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教育信息技术环境、教育信息资源与教育教学过程,以促进学习、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学专业既关注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中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如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与认知规律、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等),又关注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问题(如远程开放教育、教育信息化及其支撑技术、媒体技术及其教育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及企业培训等),致力于培养为教育信息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2. 适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代码

040104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教育技术学 3. 培养目标 3.1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人文科学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能对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对信息化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及能引领和推动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2 学校制订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高校在制定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应从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结合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区域和行业特点,在现有办学基础与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家、区域、学校各种资源优化配臵的整体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各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学科专业建设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创新的契合点,建立调整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机制,实现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动态监控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动态调整,确保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本专业典型岗位分析

中国教育技术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c15670577.html, 中国教育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国教育技术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技术学科问题再审视. 《中国电化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 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11期.孙立会.李芒. [2].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12年年会综述.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3期.谢云.郭伟.邱娟. [3].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5种教育技术学术期刊10 年论文的分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18期.管会生.王玉珏. [4].中国教育技术三十年透视与反思. 《现代教育技术》.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8年11期.张 晓娟.张龙革. [5].对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再思考:方法、实践与理论. 《中国电化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 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4期.王美.任友群. [7].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期刊专业委员会2014年会12月底在哈尔滨召开. 《远程教育杂志》.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期.灵青. [8].欢迎申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三五"课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0期. [9].中国教育技术青年研究者小生境研究及潜在应用——以2007年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为例. 《开放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 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0年4期.张海.王以宁. [10].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期刊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召开.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1期.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期刊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二、中国教育技术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被引次数:19 作者:汪基德.教育技术学西北师范大学2007(学位年度)

企业网络系统规划与设计

网络集成实训
《网络集成实训》课程设计
某 网 大 络 型 规 连 划 锁 与 商 设 企 计
班级: 姓名:
1

网络集成实训
目录
摘要 .................................................................................................................................................. 3 1 需求分析 ........................................................................................................................................ 4 1.1 某大型连锁商业企业网络系统规划与设计背景与需求 ................................................. 4 1.2 某大型连锁商业企业网络的建设目标 ............................................................................. 4 2 总体设计 ........................................................................................................................................ 5 2.1 方案构想 ............................................................................................................................. 5 2.2 方案说明 ............................................................................................................................. 6 2.2.1 网络总体设计规划分析 .......................................................................................... 6 2.2.2.网络中心规划设计 .................................................................................................. 7 2.2.3 分部网络规划与设计 .............................................................................................. 8 2.2.4 IP 地址规划与 VLAN 划分..................................................................................... 8 2.2.5 网络设备选型 .......................................................................................................... 9 3 运用技术及配置 .......................................................................................................................... 18 3.1 端口汇聚 ........................................................................................................................... 18 3.2.创建 VLAN....................................................................................................................... 18 3.3.启用 GVRP ....................................................................................................................... 19 3.4.划分 VLAN....................................................................................................................... 19 3.5.启动 RSTP 生成树 ........................................................................................................... 20 3.6.VRRP 配置 ....................................................................................................................... 20 3.7.配置缺省路由................................................................................................................... 23 3.8.启用 OSPF 协议 ............................................................................................................... 23 3.9.ACL................................................................................................................................... 24 3.10.ISDN 的配置................................................................................................................... 24 3.11PPP chap 双向验证 .......................................................................................................... 24 3. 12 帧中继............................................................................................................................ 25
2

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架构和体系

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架构和体系 框架研究 Architecture and System of Chinese E-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 张屹* 闫寒冰** 祝智庭** *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网络中心 *E-mail:zhangyilyj@https://www.360docs.net/doc/c15670577.html, **E-mail:yhb1225@https://www.360docs.net/doc/c15670577.html, ZTZHU@https://www.360docs.net/doc/c15670577.html, 为了保障网上学习资源共享和系统的互操作性,必须重视我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CELTS) 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本文介绍了CELTS体系架构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以及CELTS体 系架构的开发过程。详细分析了CELTS体系架构的五个细化层:学习者和环境交互、有关学 习者的设计特征、系统构件、受益者的观点、可操作的构件和互操作性,并讨论了由七个要 素构成的CELTS体系框架:总标准、教学资源相关标准、学习者相关标准、教学环境相关标 准、教育服务质量相关标准、本地化标准、跟踪研究课题相关标准。 关键词:网络教育教育技术标准体系架构体系框架 1 引言 世界各国在发展网络化教育时深刻认识到,基于Internet的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地域广泛、技术复杂、文化多样等特点,使得大量的网上学习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不同的教育系统也难以相互沟通。虽然现行的网络技术已为学习资源在低水平上的自治与共享(例如通过HTTP 和HTML)、学习活动的合作(例如通过各种网上通信工具)提供了基本技术条件,但是允许教学资源在课程知识和教学管理水平进行交换的标准却没有很好地认定,因此妨碍了网上教育资源的大范围共享与交流。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策略是制订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用标准化方法保障网上学习资源共享和系统互操作性。学习资源共享是指一个学习对象可被多个学习系统利用;系统互操作性是指多个系统及组件之间能够交换与使用彼此的信息。因此国际上有不少企业机构和学术团体致力于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开发,并且已经产生了一大批标准化成果。国内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化研究工作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2001年,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启动了中国远程教育技术标准研究项目,简称CELTS(Chinese E-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项目,并任命祝智庭教授为项目负责人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主任。该项目投资600万,专门从事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制订和推广工作。CELTS的体系架构是在参照美国LTSC IEEE 1484.1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整个标准体系的核心,其设计思想直接影响标准体系中其他子标准的建构。本人作为项目研究组成员之一,在此介绍CELTS体系架构的前期研究成果。 2 研究意义和内容 一般而言,开发系统体系架构的意义在于发现高层的框架以便理解某类系统、它们的子系统和与相关系统的交互作用。在远程网络教育领域,虽然可能有多种体系架构存在,这里提出的体系架构也不是设计单个系统的蓝图,但它是用于设计一般系统的框架,还可分析与比较这些系统。通过在一般化层次下揭示不同系统的共享构件,该体系架构有助于构件和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这些构件与子系统是可复用的、便宜的、可修改的,并可确定关键的互操作性接口和服务。本标准有助于形成一般的网络教育技术系统的指导方针。

信息技术 传感器网络 第807部分:测试:网络传输安全(标准状态:现行)

I C S35.110 L7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 B/T30269.807 2018 信息技术传感器网络 第807部分:测试:网络传输安全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S e n s o r n e t w o r k P a r t807:T e s t i n g:N e t w o r k t r a n s m i s s i o n s e c u r i t y 2018-09-17发布2019-04-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目 次 前言Ⅰ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传输安全威胁1 4.1 传输安全模型1 4.2 安全威胁2 5 传输安全技术要求3 5.1 概述3 5.2 数据安全技术要求3 5.3 网络安全技术要求4 5.4 节点安全技术要求4 6 传输安全测试4 6.1 测试环境4 6.2 数据安全测试5 6.3 网络安全测试5 6.4 节点安全测试6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传输安全分级与测试判决依据7 G B /T 30269.807 2018

前言 G B/T30269‘信息技术传感器网络“拟分为以下部分: 第1部分:参考体系结构和通用技术要求; 第2部分:术语; 第301部分:通信与信息交换:低速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层和应用支持子层规范; 第302部分:通信与信息交换:高可靠性无线传感器网络媒体访问控制和物理层规范; 第303部分:通信与信息交换:基于I P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层规范; 第401部分:协同信息处理:支撑协同信息处理的服务及接口; 第501部分:标识:传感节点标识符编制规则; 第502部分:标识:传感节点标识符解析; 第503部分:标识:传感节点标识符注册规程; 第504部分:标识:传感节点标识符管理规范; 第601部分:信息安全:通用技术规范; 第602部分:信息安全:低速率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层和应用支持子层安全规范; 第701部分:传感器接口:信号接口; 第702部分:传感器接口:数据接口; 第801部分:测试:通用要求; 第802部分:测试:低速无线传感器网络媒体访问控制和物理层; 第803部分:测试:低速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层和应用支持子层; 第804部分:测试:传感器接口; 第805部分:测试:传感器网关; 第806部分:测试:传感器网络节点标识符解析; 第807部分:测试:网络传输安全; 第808部分:测试:低速率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层和应用支持子层安全; 第809部分:测试:基于I P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层协议; 第901部分:网关:通用技术要求; 第902部分:网关:远程管理技术要求; 第903部分:网关:逻辑接口; 第1001部分:中间件:传感器网络节点接口三 本部分为G B/T30269的第807部分三 本部分按照G B/T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三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三 本部分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 A C/T C28)提出并归口三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二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二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二重庆邮电大学二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二山东省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二成都秦川物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甘杰夫二王曙光二王庆升二公伟二苏静茹二卓兰二樊华二段静辉二王浩二陈书义二王凤娇二钱维林二汪付强二吴晓明二邵泽华二权亚强三

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协议

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协议 摘要近年来,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作为国内外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吸引了许多研究者和机构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无线传感器网络MAC 协议角度出发,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MAC 协议及当前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和传统网络协议在设计上的不同点,对已有的MAC 协议进行分类,着重研究和比较了S-MAC和T-MAC无线传感器网络MAC 协议。最后,展望了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协议的进一步研究策略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MAC协议,能量有效性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s), as a new research dire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many researchers and organizations. We conduct a deeply research o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MAC protocol,and we propos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SN and traditional networks, not only given the characteristic of WSN, we also have illustrate the research orientation in this area.Focus on the research and comparison of S-MAC and T-MAC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MAC protocol. Finally, the future research strategies and trends of MAC protocols in WSNs are summarized. Key words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s), MAC protocols, energy-efficiency

教育技术学十位国内外著名专家

国内外教育技术专家 1、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原理 详细资料: 1943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山大学教育专业,194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1953年任教国立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1978年以来,致力于我国电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著作甚丰, 主编我国第一本《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学》和《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是当代知名的电化教育专家,在全国电化教育界享有崇高威望。科研方向是:电化教育理论,教育传播学和电化教育试验研究等。南先生曾于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奖,2010年获“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特别荣誉奖,2011年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等。 成就: 1978年以来,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南先生、萧先生一起从理论和实践上竖起电化教育这面大旗,使电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78年,将电化教育赋予了教育的身份进入教育学。 1979年——198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了电化教育研讨班,被誉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黄埔军校”。 1980年,创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该杂志成为电化教育的理论阵地。 198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 1984年——1990年,担任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组长,该组现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后担任该协会的负责人有南国农、顾明远、何克抗、徐福荫。1990年以后,担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等职。 代表作品: 《电化教育基础》 《电化教育学》 《教育传播学》 《信息化教育概论》 《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 2、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现为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终身教授)。长期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育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化教育、教学系统设计。 详细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