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探索策略

高中化学教学探索策略
高中化学教学探索策略

高中化学教学探索策略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全面发展。应该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训手段,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探索策略

高中化学是一门较为复杂和具有一定难度的课程,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课程本身的教学要求,努力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高中化学教师要积极探索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为学生的化学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较好地实现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

一、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概述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的目的而运用某些策略的技巧或者艺术。教学策略一般体现在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的策划和组织,以及处理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科学的教学策略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导,能够帮助教师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以及教师个人的个性来制定最适宜的教学策略。

二、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

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新课程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学生心理自由、愉悦、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这就要求在师生互动时,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倾述,教师表现出热情、信任,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有效激励,形成师生"互动流",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中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良好的课堂纪律或许便于教师的管理,能够为教师省去不少的麻烦,但是却限制了学生思维的交流,对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多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不应该流于形式,应该深入问题的本质,因此教师在这方面也要加强引导。例如在讲到碱金属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将钠投入硫酸镁中的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提高。当然,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的知识水平毕竟有限,有的问题还是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学生才能有更深的体会。

四、创造条件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已经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最易从兴趣出发,教师若不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便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对化学概念、化学用语、反应原理等似是而非,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做不好题,对化学感到头痛,学习情绪低落,成绩自然无法提高。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子,他说:“只关心种子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子喂麻雀。”如在高一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就补充了单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反应、利用电荷守恒法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等高难度的知识。这样严重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良好的愿望不但没有实现,反而事与愿违,而且打击了学生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见到化学就产生一种畏惧感。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激励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前进;要“思学生所想,解学生所难,料学生所错,投学生所好”。

五、合理的处理教材,完全教材的内容

对于中学化学教材,有的教师是“教化学教材”,完全按教材规定的内容、结构以及次

序等进行教学;有的教师是“用化学教材教”,把教材当作一种蓝本,根据自已的个性和特长、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条件,进行发挥和想象、重组和剪辑,进行有创意的艺术加工。我是赞成后者的,并且自已也在教学中积极地探索着。如,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可简化为“写”“拆”“删”“查”四个字。其中第二步“拆”,课本上描述为“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把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这段话抽象难懂、不招边际,老师和学生都感到不好把握。在学习初始阶段,我将这段话简化为:“三酸”“四碱”“可溶性盐”需要拆,其余不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随着后续学习的进行,对需要“拆”的物质范围也要适当扩大。说明:“三酸”系指HCl、HNO3、H2SO4;“四碱”系指KOH、NaOH、Ba(OH)2以及Ca(OH)2的稀溶液。

六、注重细节教学,关注学生的想法和体验

在有限的课时内尽量多地安排学生进实验室,通过感性的体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是化学教师的心愿。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多联系化学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而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要通盘考虑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制订周密的计划,事先确定活动的时间、地点、形式、内容。要克服见一步走一步、备一课讲一课的被动局面,要有大局观。由于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就像一块磁石极大地吸引着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新欲望,教师应因势利导,积极组织做好这些实验。化学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知识的应用不仅是学习教材内容要求做的实验,而且更重要的是紧密联系实际,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总之,化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可以从社会生活入手,从而活化化学知识,教师应该协助学生从科学角度理解社会生活,从社会生活中获取化学知识,又用化学知识去解释社会生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结合教材内容对引入的社会生活内容进行筛选并确定合适的结合点来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 杨辉. 新课改进程中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策略的探索.化学教育,2004,(4)

[2] 杨正明. 有效性课堂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的新探索.教学与管理,2003,(10)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