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在地热井回灌技术研发上的进展

合集下载

地热资源的利用及其面临的若干问题

地热资源的利用及其面临的若干问题

地热资源的利用及其面临的若干问题孙艺伟【摘要】地热资源是一种具有巨大开发前景和潜力的清洁替代再生资源,在当前我国乃至全球面临能源短缺"瓶颈"时期,研究其分布、形成、储藏、运移机理、开采模式,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国内外地热资源的分布、研究和开发利用现状,初步探讨了中国地热资源开发与研究中面临的若干问题,并对地热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前景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期刊名称】《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年(卷),期】2010(037)010【总页数】4页(P44-47)【关键词】地热;热泵;再生资源;环境【作者】孙艺伟【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华北石油局国际工程公司,河南,郑州,45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529;TE249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令人不容乐观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和低效益的现状,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以及频发的因气候引发的灾害性事件,唤醒了人们对低碳生活、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需求。

地热是指地下温度在25°以上或高于当地恒温带10°的水流或岩土层所蕴藏的热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21世纪继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之外的另一种环保能源,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据美国能源部估计,全球地热能相当于煤和油气资源能量的5万倍左右。

我国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可供开发地热资源约合30亿t标准煤,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和潜力。

目前开发水平和利用程度极低,仅相当于30万t标准煤。

在全球面临能源危机时期,若能充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不仅可增加能源储备,节约大量的标准煤,还可缓解煤矿开采、运输、加工和燃烧等引发的一系列破坏耕地、水土流失、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和大气污染等问题。

研究地热资源的分布、形成、储运、运移机理和开采模式,以及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是否产生新的生态、环境破坏和相应的地质灾害等不利效应,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CCUS-EOR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中国CCUS-EOR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第30卷第2期油气地质与采收率Vol.30,No.22023年3月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Mar.2023—————————————收稿日期:2021-12-28。

作者简介:向勇(1983—),男,四川彭山人,副教授,博士,从事CCUS 、油气腐蚀与防护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l:**************.cn 。

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专项“X80钢焊接接头在多介质耦合的液态/近临界区CO 2体系中的腐蚀机理研究”(2222074),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重大专项“中低压纯氢与掺氢燃气管道输送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研发”(2021ZD0038),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研基金项目“复杂环境下油气储运设施腐蚀机理与防护技术研究”(ZX20200128)。

文章编号:1009-9603(2023)02-0001-17DOI :10.13673/37-1359/te.202112048中国CCUS-EOR 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向勇1,侯力1,2,杜猛1,2,贾宁洪2,吕伟峰2(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北京102249;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提高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摘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 )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保障。

CO 2驱油(CCUS-EOR )是其中最主要的CO 2利用方式。

梳理了CCUS-EOR 整个流程,系统阐述了捕集技术、输送方式和驱油封存过程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针对捕集过程,着重分析了不同CO 2捕集技术的优缺点、成本及其发展趋势,指出了中国在大规模碳捕集成本和捕集工艺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输送过程,着重分析了超临界管道输送面临的挑战如管道建设、管输工艺和管输设备等方面;针对CO 2驱油过程,着重分析了中国在CCUS-EOR 技术上的技术水平、应用规模及生产效果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CO 2封存过程,侧重对埋存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列举了可能的CO 2泄漏监测方法。

中国石化油藏地球物理二十年发展与思考

中国石化油藏地球物理二十年发展与思考

李阳,王延光,刘浩杰,等.中国石化油藏地球物理二十年发展与思考[J.石油物探,20246311㊀G11L IY a n g ,WA N G Y a n g u a n g ,L I U H a o j i e ,e t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r e s e r v o i r g e o p h y s i c s i nS i n o p e c i n t h e p a s t 20y e a r s [J ].G e o p h y s i c a l P r o s p e c t i n g fo rP e t r o l e u m ,2024,63(1):1㊀G11收稿日期:2023G11G21.第一作者简介:李阳(1958 ),男,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方面的研究工作.E m a i l :l i y a n g @s i n o p e c .c o m.c n 基金项目:中国石化股份公司科研攻关项目(P 20052G4)资助.T h i s r e s e a r c h i s f i n a n c i a l l y s u p p o r t e db y t h eS i n o p e cS c i e n t i f i cR e s e a r c hP r o j e c t (G r a n tN o .P 20052G4).中国石化油藏地球物理二十年发展与思考李㊀阳1,王延光2,刘浩杰3,陈雨茂3,薛兆杰1(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728;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山东东营257000;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22)摘要: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是综合应用多种地球物理资料与油藏动静态信息进行复杂油藏精细表征和动态监测的跨学科技术,对于提高油藏的储量动用程度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当前地球物理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系统回顾了中国石化油藏地球物理提出的背景和过去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梳理了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系列,总结了在油藏地球物理基础研究㊁井中地球物理技术㊁多尺度资料联合反演㊁地球物理约束确定性建模㊁时移地震剩余油气预测㊁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㊁微地震油藏监测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效果.面对中国油气田勘探开发的深层㊁深水㊁非常规及老油田( 两深一非一老 )形势和一体化㊁智能化㊁绿色化挑战,油藏地球物理在油气产业技术致胜阶段仍然大有可为,要持续创新油藏地球物理技术,井㊁震㊁动㊁模一体化联合和人工智能应用,构建高水平的油藏地球物理勘探开发一体化㊁地质工程一体化解决方案,支撑油藏全生命周期建设.关键词:油藏地球物理;井中地震;联合反演;油藏建模;油藏动态监测;剩余油预测;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中图分类号:P 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G1441(2024)01G0001G11D O I :10.12431/i s s n .1000G1441.2024.63.01.001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r e s e r v o i r g e o p h y s i c s i nS i n o pe c i n t h e p a s t 20y e a r sL IY a n g 1,WA N G Y a n g u a n g 2,L I U H a o j i e 3,C H E N Y u m a o 3,X U EZ h a o ji e 1(1.C h i n aP e t r o l e u m &C h e m i c a l C o r p o r a t i o n ,B e i j i n g 100728,C h i n a ;2.S i n o p e cS h e n g l iO i l f i e l dC o m p a n y ,D o n g y i n g 257000,C h i n a ;3.G e o p h y s i c a l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S i n o p e cS h e n g l iO i l f i e l dC o m p a n y ,D o n g y i n g 257022,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 s a n i n t e r Gd i s c i p l i n a r y t e c h n o l o g y w h i c h i n t e g r a t e s a v a r i e t y o f g e o p h y s i c a l d a t a a n dd yn a m i c a n d s t a t i c i n f o r m a t i o no f r e s e r v o i r s i n t od e t a i l e d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a n dd y n a m i cm o n i t o r i n g o f c o m p l i c a t e d r e s e r v o i r s ,r e s e r v o i r g e o p h y s i c s i so f g r e a t s i g n i f i Gc a n c e t o i m p r o v e d r e s e r v e u t i l i z a t i o n a n d r e c o v e r y e f f i c i e n c y a n d t h u s i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d i r e c t i o n o f g e o p h y s i c a l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W e g i v e a no v e r a l l r e v i e wo f r e s e r v o i r g e o p h y s i c s i nS i n o p e c i n t h e p a s t t w o d e c a d e s a n d a s e r i e s o f g e o p h y s i c a l t e c h n i q u e s ,i n c l u d i n g t e c h n i G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s a n d t h e i ra p p l i c a t i o n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so f f u n d a m e n t a l g e o p h y s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b o r e h o l e g e o p h ys i c s ,m u l t i Gs c a l e j o i n t i n v e r s i o n ,g e o p h y s i c a l l y c o n s t r a i n e dd e t e r m i n i s t i cm o d e l l i n g ,t i m e Gl a p s e s e i s m o l o g y f o r r e m a i n i n g o i l a n d g a s p r e d i c t i o n ,s e i s Gm o l o g y Gg e o l o g y Ge n g i n e e r i n g i n t e g r a t i o n ,a n dm i c r o s e i s m i cm o n i t o r i n g .I n t h e c o n t e x t o f p e t r o l e u me x p l o r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d e e p w a t e r a n dd e e p z o n e s ,u n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r e s e r v o i r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e n h a n c e d o i l r e c o v e r y i nm a t u r e f i e l d s ,a n d c h a l Gl e n g e so f i n t e g r a t e d ,i n t e l l i g e n t ,a n d g r e e n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i nC h i n a ,t h e r e a r e s t i l l b r i g h t p r o s p e c t s f o r r e s e r v o i r g e o p h y s i c s i n p e t r o l e Gu mi n d u s t r y .I t i s s u g g e s t e d c o n t i n u i n g i n n o v a t i o n s i n r e s e r v o i r g e o p h y s i c s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w e l l ,s e i s m i c ,d y n a m i c ,a n dm o d e l l i n g d a Gt a ,a n da r t i f i c i a l i n t e l l i g e n c ea p p l i c a t i o na n de s t a b l i s h i n g h i g h Gl e v e l s o l u t i o n s t oe x p l o r a t i o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t e g r a t i o na n d g e o l o g yGe n g i n e e r i n g i n t e g r a t i o n t o s u p p o r t l if eGs p a n r e s e r v o i r c o n s t r u c t i o n.K e y w o r d s:r e s e r v o i r g e o p h y s i c s,b o r e h o l e s e i s m i c,j o i n t i n v e r s i o n,r e s e r v o i rm o d e l i n g,r e s e r v o i r p e r f o r m a n c em o n i t o r i n g,r e m a i n i n g o i l p r e d i c t i o n,s e i s m o l o g yGg e o l o g yGe n g i n e e r i n g i n t e g r a t i o n㊀㊀国际政治㊁经济㊁环境因素正在重塑着国际能源结构,但在近中期油气资源仍将持续保持主体地位[1].我国油气能源消费也将持续增长,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高,油气供给安全形势严峻,稳油增气降本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策略.从油气勘探开发整体形势看,陆地㊁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目标全面从浅层走向深层㊁由构造油气藏转向超复杂岩性油气藏,由常规油藏走向致密油藏㊁页岩油藏,面临着深水㊁深层㊁复杂山地和复杂构造,勘探开发难度不断增大[2G6].同时,我国主力油田普遍进入勘探开发中后期,剩余油高度分散㊁局部富集,近1/3的高含油饱和度剩余油赋存于受小断层㊁薄互层等小尺度地质体控制的富集区[7],需要继续查明受薄互层㊁小断块㊁微幅度构造控制的剩余油富集区.如何发挥地球物理技术优势,深度融合开发动静态信息,更精确地落实微构造㊁预测薄储层㊁识别流体㊁寻找剩余油是助力我国主力油田二次开发㊁保障稳油增气降本战略有效实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在老油田开发需求和地球物理技术发展共同驱动下,中国石化于2002年提出并着力发展面向油藏开发的地球物理技术理念和方法,全面服务于新老区产能建设和非常规油藏开发.具体历程大致可分为单项技术突破㊁全面深化攻关㊁全面推广应用和迭代提升四个阶段.2002年至2006年,面向陆相油藏开发的特点和需求,中国石化相继设立并完成了 十条龙 项目«油藏综合地球物理技术研究»和重大科技先导项目«油藏综合地球物理技术应用先导试验»,针对高精度三维地震㊁井间地震㊁V S P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在胜利垦71区块开展了综合应用,标志着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实现单项技术突破;2007年至2015年,依托两期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油藏综合地球物理技术»和«油藏地球物理关键技术»,开展多尺度资料联合反演㊁地球物理约束油藏建模㊁非一致性时移地震㊁微地震压裂监测等攻关,研制了油藏地球物理软件平台R系统,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2016年至2020年,以油藏地球物理软件平台为依托,全面服务油田勘探开发,在老区油藏描述㊁新区产能建设全面应用.2020年至今,依托中石化重大攻关项目群«低渗致密油藏地质工程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等一系列项目,开展人工智能油藏地球物理㊁地质工程一体化攻关,在提升油藏描述精度和效率的同时,拓展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领域和范围.本文在回顾总结油藏地球物理概念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中国石化20年以来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取得的创新成果和实践效果,分析面临的主要形势与挑战,并探讨了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1㊀油藏地球物理的提出㊁概念及内涵在油气勘探中以地震为核心的勘探地球物理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8G9],但随着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和油藏提高采收率对油藏模型精度需求的提高,针对油藏评价㊁油藏开发及生产的油藏地球物理技术逐步发展起来[10G11].1984年美国S E G(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成立了D&P委员会(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P r o d u c t i o nC o mm i t t e e),着力推动面向油藏开发的地球物理技术研究.历届S E G会议,油藏地球物理研究和应用都是会议的热门主题之一.由于国内陆相沉积油藏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要发展针对中国陆相油藏特征的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和体系.中石油㊁中石化以及相关石油高校都相继组建了油藏地球物理研究机构和团队,在油藏地球物理理论和方法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12G16].在中国石化二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 井震动融合 为核心的油藏地球物理内涵,即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实质就是面向油藏开发,综合应用多种地球物理资料和油藏开发动静态信息对油藏三维空间特征进行精细描述和动态监测的综合性交叉新学科[17G18].与常规意义上的勘探地球物理相比,油藏地球物理对地震资料分辨率的要求更高,对流体的可预测性要求更强,对油藏模型的确定性要求更精准,对资料的综合应用要求更深入全面.但在本质上,两者均是地球物理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和实践,都是利用地球物理技术对地下油气目标进行准确成像.因此对具体技术而言,二者又没有明显的应用边界.例如,高精2石㊀油㊀物㊀探第63卷度三维地震和多波多分量地震等,既可以应用于勘探寻找新的油气圈闭,又可以在已开发老区对油藏的复杂构造㊁储层进行描述及流体识别[19].当前,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正不断向油气田勘探和工程领域延伸,已成为发现油气资源储量和提高油气采收率的重要技术手段.2㊀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创新与实践围绕着油藏的三维空间精细表征和动态监测这一核心目标,发展形成了关联配套油藏地球物理技术路线和体系,即以油藏的动静态属性与多种地球物理波场关联和匹配融合研究为基础,以提高对地下小地质目标体成像精度的井中地震㊁高精度三维地震技术和以流体识别检(监)测为目标的多波多分量地震㊁非一致性时延地震和微地震压裂监测技术突破为关键,充分发挥多尺度资料在不同频率优势和空间覆盖尺度的互补关系,通过多尺度资料联合储层反演和匹配油藏建模,融入人工智能元素,基于油藏地球物理一体化平台,实现点㊁线㊁面㊁体多尺度资料的关联匹配处理㊁解释融合,逐步逼近地下真实的油藏模型,基于油藏地球物理技术体系(图1),全面服务油田勘探开发.图1㊀油藏地球物理技术体系2.1㊀油藏地球物理基础研究地震波除受激发和接收条件直接影响外,还与油气藏储层的速度㊁密度等弹性参数和吸收特性有关,而这些特性又与岩石成分㊁孔隙度㊁埋深㊁孔隙流体性质㊁压力㊁岩层的不均匀性以及其它地质特性密切相关.依托油藏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建立地球物理勘探所获得的物理量与地下油藏参数的定性和定量关系,使得 复杂构造成像有依据,精细地震解释讲道理 .针对地震㊁测井㊁超声不同频段声波岩石物理性质差异性,基于应力应变测量原理,研制了高低频联合岩石物理测试系统(图2),实现了地震频段不同频率(2~2000H z,800k H z)㊁温度㊁压力㊁流体条件的岩石声学参数(速度㊁衰减和各向异性)测量,制定了测试标准,推动了地震岩石物理技术的发展[20].系统完成了稠油㊁碳酸盐岩㊁致密砂岩㊁浊积岩等不同油藏类型的测试,揭示了 流体诱导㊁结构控制㊁频率驱动频变地震响应机理,提出了复杂孔隙㊁复杂流体性质环境下地震频散的校正方法,提高了井震匹配及储层预测的精度.建立胜利油田典型油藏模型(垦71薄互层㊁花古1井区复杂潜山㊁牛斜55井区页岩油),通过多尺度资料联合正演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验证了多种资料间具有时深域一致性和频率域叠合性的特征,夯实了3第1期李㊀阳等.中国石化油藏地球物理二十年发展与思考多尺度地球物理资料联合反演的基础.首次建立陆相页岩油仿真物理模型(牛斜55井区),模拟了110k m2㊁3种岩相㊁26套地层㊁18个裂缝发育带(不同裂缝方位㊁倾角㊁密度),通过物模数模一体化分析,建立岩相及裂缝识别模板(图3),夯实了陆相页岩油地震构造成像㊁储层描述和裂缝预测实验基础.图2㊀高低频联合岩石物理测试系统图3㊀页岩油裂缝发育带地震响应特征识别模板2.2㊀面向油藏的高精度地面三维地震技术2004年,在东部老区垦71区块,国际上首次开展了高精度三维㊁多波多分量㊁三维V S P㊁井间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全系列联合采集,拉开了油藏地球物理矿场试验的序幕.特别是,在三维地震采集方面,国内首次超万道(13200道/炮)㊁高密度(面元10mˑ10m,550炮/k m2),大大提升了对复杂断块㊁断裂系统的辨识能力,地震频带拓宽30%,推动了中国石化从高精度地震到单点高密度地震再到全节点地震技术的跨越发展[21G23],为地球物理各向异性研究,提高构造解释㊁地层解释㊁岩性解释㊁流体识别㊁裂缝预测和地应力研究水平奠定了高分辨㊁高保真度三维地震资料基础.在塔河油田西部深层油气勘探开发中,针对缝洞储集体埋藏深㊁类型多样,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复杂,多解性强等特点[24G26],建立了地震成像体上溶洞 串珠 4石㊀油㊀物㊀探第63卷识别模式,15m 规模的缝洞体在埋深6000m 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地震响应,成像精度由30m 提高到15m ,缝洞体的识别数量增加了19.5%.2.3㊀井中地震技术研发了井间地震和3D V S P 采集处理解释配套技术和软件系统[27].井间地震技术在胜利油田㊁吐哈油田㊁吉林油田㊁华北局㊁西北局等油区,完成57对井间地震资料的采集㊁处理和综合研究,能够描述2~3m 的薄储层和前积砂体沉积现象,解决了井间米级小尺度地质结构的精细刻画问题.V S P 技术在深层地质地层速度结构反演㊁地下地质体刻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济阳陆相页岩油基于零偏V S P 地震资料,提高井震匹配精度,大幅提高构造模型精度(3500m ,模型绝对误差5~8m );在塔河油田基于三维V S P 成像剖面,准确刻画断溶体和缝洞体.针对日益复杂的地表激发环境,面对滚动和开发目标 零散㊁碎小㊁隐蔽 等地质问题,攻关了井中三维地震关键技术,研制井中高功率震源系统,通过井中靠近地质目标激发㊁地面超高密度布置节点检波器进行接收,减少低降速带吸收衰减影响(仅穿过一次),可有效解决低序级断层识别及空间组合㊁薄储层精细刻画等难题,在胜利油田江家店等进行了应用,取得预期地质效果(图4).目前着力攻关的随钻地震技术,已在官130井开展了试验,能够预测钻头前方200m 地层的速度和压力,有效减小钻头深度不确定性,降低钻探风险.图4㊀井中激发三维地震资料效果与地面三维地震对比a 优势频带8~48H z ;b 优势频带9~82H z2.4㊀多尺度资料联合反演技术充分发挥测井㊁井中地震等资料纵向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优势,提出了多尺度资料联合反演方法,通过不同尺度资料的优势互补,着力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㊁储层描述精度㊁流体识别能力[28].研发了井控提高地震分辨率方法,充分利用测井资料的高频信息,对地震资料进行高频补偿,能够拓宽优势频带15~20H z ,高保真地提高地震资料的地质分辨能力.通过多尺度联合储层反演,基于贝叶斯融合理论,多资料联合提高储层反演精度,纵向分辨薄层能力由8~10m 提高至2~3m .基于粘弹介质地震波传播理论,研发了粘弹介质地震流体识别技术,通过叠前不同角度㊁不同频段资料联合反演,实现吸收衰减㊁速度频散㊁粘弹流体因子的预测.与常规纵波速度㊁横波速度㊁密度三参数反演相比,频变粘弹性流体因子能够反演区分油㊁水层,刻画油层变化并分析产能,部署井位获得较好产能.2.5㊀地球物理约束油藏建模技术高精度油藏模型是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㊁地质工程一体化高效实施的基础和桥梁.综合利用三维地震㊁测井㊁动态数据等多尺度资料,发挥地震资料空间约束能力强的优势,实现了油藏高精度的动态描述与更新.攻关了 点㊁线㊁面㊁体 多维匹配构造建模方法,实现井震统一㊁时深一致高精度构造建模.形成了井间地震 拟露头 方法[29],以密闭取心和岩石物理关系模型标定为基础,将井间地震解释的米级精细5第1期李㊀阳等.中国石化油藏地球物理二十年发展与思考地质结构,转换为油藏建模的 露头 约束条件,为高精度储层建模奠定基础.发明了井震条件递推储层建模技术,解决了常规储层建模仅依赖井资料㊁对储层横向连通性约束程度低的瓶颈问题,实现了沉积相㊁储层物性和流体高精度建模,可分辨0.7m隔夹层和1~2m薄砂体油层.研发了地球物理资料约束的流体建模技术,创新引入地球物理资料三维流体预测信息,联合油藏数值模拟及开发动态信息匹配,实现了三维空间剩余油分布精准预测.针对勘探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的 三维地震㊁剖面解释㊁剖面分析 的工作模式,提出并逐步实践了勘探大模型解释建模一体化技术.以盆地级地质建模为核心,地震解释㊁构造和储层建模同步推进㊁循环迭代,形成了面向勘探阶段大模型构建技术,建立了 三维解释㊁模型驱动㊁立体部署 的勘探井位部署新范式.2023年,在东营北带盐家地区,建立了330k m2三维油藏模型(图5),开展了圈闭综合评价,探索了基于勘探大模型井位部署论证方式,优选有利井位目标3口,新增控制储量324ˑ104t.勘探大模型建立技术能够实现盆地/区带级数据与知识的三维可视化表达,实现 所想能所见㊁地下能透明 ,为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㊁信息化㊁智能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图5㊀盐家地区油藏模型栅状图2.6㊀时移地震剩余油气描述技术时移地震在海上油气开发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30],但在陆上油田,由于复杂的地表条件和油藏条件以及经济因素,难以实现真正的时移地震.针对我国东部老油田目前地震二次采集乃至三次采集常态化的局面,首次提出了非一致性时延地震技术.通过高斯束照明技术,明确了 偏移距和方位角是影响非一致地震的最主要因素 ,建立了 观测重建+道插值 的观测系统优化匹配技术,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观测不一致的影响,解决了制约非一致时延地震应用的基础问题;针对采集条件(激发㊁接收㊁环境噪声等)不同带来的不一致问题,通过约束叠前互均化处理,消除地震数据中非一致性采集因素带来的差异;针对水驱条件下时移特征微小的特点,将叠前属性引入到时延地震敏感属性分析中,发展了叠前㊁叠后差异属性联合优化技术,提高剩余油的预测精度[31].在单56稠油区1991年采集了三维地震数据,2010年又重新采集了三维地震资料,基于时延地震研究,准确描述了蒸汽吞吐后剩余油气的展布(图6),发现剩余油富集区块2个,预测石油地质储量367ˑ104t.2.7㊀微地震压裂实时监测技术随着致密油藏㊁页岩油藏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微地震监测技术成为描述裂缝展布情况㊁计算压裂改造体积㊁评估压裂效果㊁指导压裂方案优化的重要手段.研发了微地震采集处理解释配套技术系列.针对地面监测信号能量弱㊁噪声干扰严重的难题,通过微地震分步静校正㊁多域去噪,数据信噪比提6石㊀油㊀物㊀探第63卷升3倍,提升微地震时间识别和定位精度45%.研发了压裂改造有效体积(E S R V )计算方法,剔除裂缝通道之间未有效改造体积,储层改造体积计算准确度提升35%.研发了微地震海量数据实时传输㊁实时处理㊁实时解释技术,具备了微地震压裂实时监测技术服务能力.在济阳陆相页岩油国家示范区,实现了樊页平1试验井组8口水平井3层楼(图7)和牛页1试验井组20口水平5层楼立体压裂的实时监测,为压裂动态分析㊁压裂参数优化和压裂效果综合评价提供了依据.图6㊀单56区块馆下段时延差异属性图7㊀樊页平1页岩油试验井组8口井压裂效果2.8㊀非常规油藏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低渗致密油藏㊁页岩油藏等非常规油气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接替领域.地质工程一体化是实现非常规油气藏经济有效开发的必由之路.以地震为核心的一体化共享模型建立是地质工程一体化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关键[32].围绕 选好区㊁定好井㊁钻好井㊁压好井相关环节,通过充分挖掘地球物理信息,开展裂缝㊁物性㊁地应力等关键甜点参数预测,建立非常规油藏地震地质工程应用一体化共享模型,实现地质甜点和工程甜点的三维空间量化表征和动态综合评价,支撑井网井型部署和井轨迹优化㊁高效钻井和高效压裂.义184为低渗致密油藏,埋深3500~4300m ,单层厚度薄(最薄1~3m )㊁储层物性差(渗透率为2~5m D ,1m D ʈ0.987ˑ10-3μm 2),效益建产难度大.7第1期李㊀阳等.中国石化油藏地球物理二十年发展与思考充分利用叠前㊁叠后地震资料,通过新井资料加入及地质认识持续提升,建立适应不同阶段需求的全井段地质工程三维可视化模型(图8),储层预测精度从60%提升到90%.综合分析平面储层厚度变化和地震裂缝预测结果,划分为Ⅰ㊁Ⅱ㊁Ⅲ㊁Ⅳ类甜点,本着 先易后难㊁先好后差㊁有序推进 原则,分不同期次开展产能建设,在储量品位下降的形势下,实现了二期㊁三期建产效益持续提升,平均单井产能由5.5t /d 提高到6.7t /d ,百万吨投资平均下降2.8%,基准平衡油价平均下降2.6%.图8㊀义184区块地质工程全井段三维可视化模型3㊀油藏地球物理技术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随着东部老油田勘探开发的进一步深入和以油藏经营为核心的高质量勘探开发一体化理念的进一步推进,勘探开发形势面临新的转变.油藏目标上,由常规油藏向非常规油藏转移,地质层系由中浅层向中深层㊁深层㊁超深层转移,油藏目标和剩余油分布更趋复杂,对油藏表征和动态监测精度提出更高要求.发展模式上,勘探开发一体化㊁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新范式㊁降本增效成为油田发展的主旋律.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更好破解油田高效勘探㊁效益开发难题.面对 两深一非一老 勘探开发目标和需求,中石化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在关键技术装备㊁软件平台建设㊁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主要面临以下挑战:①工作理念上的挑战,要从服务勘探㊁开发为主向服务油藏全生命周期㊁全过程,要从常规油藏到页岩油非常规油藏的转变,从模型驱动的地震描述到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地震预测;②基础建设的挑战,要从跨频段超声㊁测井㊁地震等不同频段数据耦合关系的分析,到进一步从数字岩心㊁物理模拟角度构建地球物理信息与油藏信息一体化融合的理论方法;③研究内容的挑战,从以储层描述为主的研究到剩余油分布的转变,要从以地震为主的静态描述到井震动一体化更深度融合动态描述,要从常规三维地震到光纤分布式声波传感(D A S )井中与地面地震联合采集处理解释和监测;④技术集成及推广应用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油藏地球物理一体化集成平台,加大在不同油藏类型应用的力度和深度.4㊀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未来发展的思考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需要以油田勘探开发需求为导向,瞄准油藏地球物理一体化㊁智能化㊁绿色化发展方向,解决地球物理领域的 卡脖子 技术难题,构8石㊀油㊀物㊀探第63卷建高水平的油藏勘探开发解决方案.研究方向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4.1㊀油藏地球物理理论基础研究油气地球物理探测的地质对象㊁观测数据㊁物理规律等具有较强的跨尺度科学属性,使得油藏参数和地球物理信息的融合机理还不完善.因此需要研发更高精度的仪器设备,通过跨尺度岩石物理研究㊁多维度地震物理模拟㊁数字岩心一体化分析,明确不同尺度㊁不同频带㊁不同观测方式情况下的地震响应与油藏参数的耦合机制.4.2㊀井中高精度地球物理新技术在东部成熟探区,对地震资料的高保真㊁高分辨率需求与越来越严峻的地表采集条件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近年来,随着D A S地震[33]㊁广域电磁等井中监测手段的成熟,通过联合采集井中地震数据,实时收集油气藏储层参数与油气井动态生产数据,为油气藏评价㊁油气田开发与油气藏生产阶段的剩余油发现㊁提高采收率等提供新的技术方案.4.3㊀跨尺度油藏模型构建实现油藏全生命周期油藏经营新理念的基础是建立满足勘探开发全过程的油藏模型,以模型为中心开展勘探开发一体化部署决策.当前面向开发单元的开发建模和面向区带的勘探建模在模型规模㊁研究目的和分析流程上存在较大的区别,因此需要通过区带级油藏建模㊁跨尺度模型融合㊁模型动态更新等关键技术的攻关,实现不同阶段㊁不同位置的油藏模型的集成㊁融合和应用.4.4㊀人工智能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面对油田老区海量的多尺度地震数据㊁井资料以及开发动静态信息,迫切需要在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基础上,融入人工智能技术,攻关地层的智能划分和对比㊁构造的智能解释㊁储层的智能描述㊁剩余油的智能预测等技术,实现油藏地球物理智能化发展.4.5㊀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面对页岩油等非常规油藏高效勘探㊁效益开发的压力,需要深度挖掘地震信息,攻关地震岩相预测㊁多尺度裂缝预测㊁岩石力学和地应力模拟等地质工程甜点量化表征技术,持续完善模型驱动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系列,不断满足井网井型优选㊁优快钻井㊁高效压裂等地质工程需求.4.6㊀油藏地球物理一体化软件平台研发软件是技术推广应用的载体.随着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智能化㊁一体化的发展,着眼于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需要在软件架构㊁数据管理㊁交互界面等方面持续优化,着力打造系统化㊁集成化㊁标准化㊁可视化的油藏地球物理软件2.0版本,解决油气勘探开发领域软件 卡脖子 难题.5㊀结束语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已经成为认识油藏㊁改造油藏㊁开发油藏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面对我国油气田 两深一非一老 形势和油气藏类型多样㊁地质条件复杂㊁开发难度大的现实,需要坚持问题导向㊁实践推动㊁紧跟前沿㊁迭代升级,强化与国际国内知名大学的交流,跨单位联合㊁跨学科创新,持续攻关油藏地球物理新理论㊁新技术,共同推动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进步,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更好服务于油藏全生命周期建设的需求.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刘华军,石印,郭立祥,等.新时代的中国能源革命:历程㊁成就与展望[J].管理世界,2022,38(7):6G24L I U HJ,S H IY,G U OLX,e t a l.C h i n a's e n e r g y r e f o r mi n t h en e we r a:P r o c e s s,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n d p r o s p e c t s[J].J o u r n a lo fM a n a g e m e n tW o r l d,2022,38(7):6G24[2]㊀贾承造.含油气盆地深层 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科学技术问题[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7(5):1G12J I ACZ.K e y s c i e n t i f i c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p r o b l e m s o f p e t r o l e u me x p l o r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d e e p a n du l t r aGd e e pf o r m a t i o n[J].J o u r n a l o f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e t r o l e u m(E d i t i o no fN a t uGr a l S c i e n c e),2023,47(5):1G12[3]㊀关晓东,郭磊.深层 超深层油气成藏研究新进展及展望[J].石油实验地质,2023,45(2):203G209G U A N XD,G U OL.N e w p r o g r e s s a n d p r o s p e c t o f o i l a n d g a sa c c u m u l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i nd e e p t ou l t r aGd e e p s t r a t a[J].P e t r o l eGu m G e o l o g y&E x p e r i m e n t,2023,45(2):203G209[4]㊀李阳.中国石化致密油藏开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石油钻探技术,2015,43(5):1G6L IY.O p p o r t u n i t i e s a n d c h a l l e n g e s f o rS i n o p e c t od e v e l o p t i g h to i l r e s e a r v o i r s[J].P e t r o l e u m D r i l l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s,2015,43(5):1G6[5]㊀李阳,赵清民,吕琦,等.中国陆相页岩油开发评价技术与实践[J].石油勘探与开发,2022,49(5):955G964L IY,Z H A O Q M,L V Q,e t a l.E v a l u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p r a cGt i c e o f c o n t i n e n t a l s h a l e o i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C h i n a[J].P e t r o l e u mE x p l o r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2022,49(5):955G964[6]㊀谢玉洪,袁全社.中国近海深水深层油气地球物理勘探实践与展望[J].石油物探,2023,62(2):183G1939第1期李㊀阳等.中国石化油藏地球物理二十年发展与思考。

干热岩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干热岩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干热岩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李瑞霞;黄劲;张英;冯建赟;周号博【摘要】干热岩中赋存的地热能规模巨大,是极具开发前景的战略性接替能源,有望成为全球新能源增长点.本文在介绍国际干热岩勘探开发现状及进展与国内干热岩资源勘察及研究进展基础上,分析了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对干热岩开发利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增大干热岩产业资金和人员投入、加强科技攻关、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给予相关新能源配套支持政策等发展建议.【期刊名称】《当代石油石化》【年(卷),期】2019(027)003【总页数】6页(P47-52)【关键词】地热资源;干热岩;增强型地热系统;地热发电【作者】李瑞霞;黄劲;张英;冯建赟;周号博【作者单位】中石化新星(北京)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83;中石化新星(北京)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100101【正文语种】中文地热资源是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稳定(不受季节和昼夜变化的影响)、利用率高(地热发电利用效率可超过73%,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的5.2倍、风力发电的3.5倍)、安全、运行成本低、可综合利用(发电、取暖、洗浴、养殖、融雪、城市热水供应)等优越性[1]。

按其成因和产出条件分为浅层地温能型、水热型和干热岩型地热资源[2]。

干热岩英文名称为“HotDryRock”,简称“HDR”。

常规水热型地热系统由热、水和渗透性储层共同构成,三者缺一不可。

而干热岩地热资源的构成核心是热,温度达到150℃以上的岩石,缺乏水或缺乏渗透性储层,就成为干热岩。

干热岩地热资源常与水热型地热资源相伴而生,相对而言埋深范围更广,分布领域更大。

目前干热岩资源开发一般认为需要通过增强型地热系统(enhancedgeothermalsystem,EGS)实现。

mwd+发展

mwd+发展

无线随钻测量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摘要】近年来,无线随钻测量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并且随钻测量的参数不断增多,大力发展无线随钻测量技术是当前石油工程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关注方向。

本文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各种无线随钻测量技术的主要进展和应用现状,指出了各类仪器的应用特点,并分析了无线随钻测量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随钻测量MWD 石油工程应用现状发展趋势1 概述近年来,随钻测量及其相关技术发展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总体趋势是从有线随钻逐渐过渡到无线随钻测量,并且随钻测量的参数不断增多,大力发展无线随钻测量技术是当前石油工程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关注方向。

在新型MWD仪器方面,国外各大公司厂家近几年也推出了更具特色、能满足更高要求的仪器,如:美国NL Sperry-Sun 公司、Scientific Drilling 公司和法国Geoservice等公司为了满足欠平衡钻井施工的需要,各自开发出了电磁波无线随钻测量系统,可以加挂自然伽马测井仪器进行简单地层评价。

Sperry-Sun公司的Solar175TM高温测量系统,能在175℃的高温环境下可靠地测量定向参数和伽马值,耐温能力高达200℃,耐压能力高达22000psi。

Anadrill公司推出了具有创历史意义的新型无线随钻测量仪器PowerPulserTM。

采用全新的综合设计方案,简化了维修程序,现场操作简单,可以实现平均无故障时间1000h的目标;采用连续波方式传送脉冲信号,压缩编码技术使数据传输的速度提高了近10倍。

国内多家公司及研究院所正在致力于无线随钻测量技术的研究,开发出了有限的几种无线随钻测量仪器,并投入到商业化运营,从石油工程的市场需求来看,无线随钻测量技术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全面介绍了国内外无线随钻测量技术的主要进展和应用现状,并指出了各类仪器的应用特点,针对各类仪器的使用情况,提出了无线随钻测量技术的发展思路,对提高国内无线随钻测量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京城区地热田某地热井开发与利用方案探析

北京城区地热田某地热井开发与利用方案探析

北京城区地热田某地热井开发与利用方案探析鞠凤萍;赵肖冰;郭密文;林叶【摘要】Geothermal resources,which have features such as clean and efficiency,are increasingly widely exploited and utilized. Through analyzing the survey and development of geothermal resources in Beijing area,the paper discussed on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as well as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 of a geothermal well in Beijing city geothermal field. On the basis of calculating water supply volume and economic evaluation,which also conside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thermal resources exploi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it put forward reasonable and orderly use of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program of the geothermal well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geothermal resources in Beijing area.%地热资源因具有清洁、高效等特性而被日益广泛开发利用.通过分析北京地区地热资源概况及发展现状,对北京城区地热田某地热井开发利用与供需情况进行探讨,计算项目用水量并进行经济评价,同时考虑地热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科学合理、有序利用的地热井开发与利用方案,以确保北京地区地热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期刊名称】《中国矿业》【年(卷),期】2016(025)0z1【总页数】7页(P259-264,267)【关键词】地热田;地热井;开发与利用方案【作者】鞠凤萍;赵肖冰;郭密文;林叶【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83;北京航天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70;北京航天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70;北京航天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70;北京航天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529地热是来自地球深部的一种能量资源。

青海共和盆地恰卜恰地区DR9地热井施工技术

青海共和盆地恰卜恰地区DR9地热井施工技术
展趋势[J].石油钻探技术,2006(5):4-9.
张进双,赵小祥,刘修善.ZTS 电磁波随钻测量系统及其现场
试验[J].钻采工艺,2005(3):25-27.
王荣景,鄢泰宁,等.ZTS-172M 电磁波随钻测量系统及其在
胜利油田的应用[J].地质科技情报,2005(S1):33-35.
曹来勇,王振生,等.随钻测量与井筒油气评价技术[M].石油
校正天车中心、转盘中心及井口中心三者处于一铅垂
比),并进行 3 次以上水量对比,最后两次单位涌水量相
线上,
最大允许偏差不超过 10mm。
差小于 10%。
(2)采取轻压吊打,控制井斜,防止偏磨。尤其是
4.8
开孔阶段,采用 30kN 以下的钻压,每钻进 3~5m 用水
抽水试验
针对第四系下更新统热储层进行 2 个落程抽水试
出版社,2005.
赵金洲,张桂林.钻井工程技术手册[M].2 版.北京:中国石化
出版社,2010.

(上接第 61 页)
(1)电磁波测量无线传输仪器,整套仪器承压、密
封和绝缘的可靠性得到了充分验证,工作安全可靠。
人工水位计同时观测水位,用超声流量计和三角堰箱
(5)用管钻扩孔,管体直径 480mm,长度 6m。
同时观测流量,用煤油温度计观测水温和气温。
下管
5
结语
DR9 井采用的一套施工方法保证了地热井质量,
二开下管是 DR9 井的难点之一,直径 426mm 井管
第一次未下到位,重新圆孔后才得以顺利下到位。下
抽水试验显示新近系热储层出水温度 101℃,为已有 8
了 DR9 井施工技术,对本地区或同类型地热井施工有
储。主井钻进至 450m 时甲方将设计变更为一井分层

CCUS腐蚀控制技术对策

CCUS腐蚀控制技术对策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Petroleum Geology & Oilfield Development in Daqing2024 年 2 月第 43 卷 第 1 期Feb. ,2024Vol. 43 No. 1DOI :10.19597/J.ISSN.1000-3754.202307013CCUS 腐蚀控制技术对策曹功泽 刘宁 刘凯丽 淳于朝君 张冰岩 杨景辉 张素梅 穆蒙(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山东 东营 257000)摘要: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 )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推进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利用CCUS 技术将储存的CO 2注入油气井提高了油田原油采收率,但是CO 2溶于水后形成的碳酸会加剧金属管道的腐蚀,对设备的安全运行造成重大威胁。

首先介绍了CO 2腐蚀机理,详细描述了造成油气生产系统中CO 2腐蚀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对合金防护、涂覆防护层防护、缓蚀剂防护等常见的腐蚀控制方法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讨论;最后结合CCUS 腐蚀控制研究现状,总结了在不同介质环境下CO 2腐蚀控制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研究成果为CO 2腐蚀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CCUS ;CO 2腐蚀;腐蚀防护;缓蚀剂中图分类号:TE35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754(2024)01-0112-07Technical solutions for CCUS corrosion controlCAO Gongze ,LIU Ning ,LIU Kaili ,CHUNYU Zhaojun ,ZHANG Bingyan ,YANG Jinghui ,ZHANG Sumei ,MU Meng(Petroleum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opec Shengli OilfieldCompany ,Dongying 257000,China )Abstract :Carbon capture ,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 ) technolog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mitigating globalclimate change and promoting low -carbon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oil production , using CCUS technology to inject stored CO 2 into oil and gas production wells increases oil recovery. However , carbonic acid formed after CO 2is dissolved in water may aggravate the corrosion of metal pipes and cause serious threat to safe operation of equip⁃ment. Firstly , the mechanism of CO 2 corrosion is introduced , and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causing CO 2 corro⁃sion in oil and gas production system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Then , common corrosion control methods of alloy pro⁃tection , coating protection and inhibitor protection and their research progres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inally ,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status of CCUS corrosion control , specific solutions for CO 2 corrosion control in differ⁃ent media environments are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vides reference and basis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CO 2 corrosion control technology.Key words :CCUS ; CO 2 corrosion ; corrosion protection ; corrosion inhibitor引用:曹功泽,刘宁,刘凯丽,等. CCUS 腐蚀控制技术对策[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24,43(1):112-118.CAO Gongze ,LIU Ning ,LIU Kaili ,et al. Technical solutions for CCUS corrosion control [J ].Petroleum Geology & Oil⁃field Development in Daqing ,2024,43(1):112-118.收稿日期:2023-07-07 改回日期:2023-10-13第一作者:曹功泽,男,1978年生,硕士,正高级工程师,从事油田腐蚀与防护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 热 能 
中国石化在地热井回灌技术研发l==的进展 
冯伟强。 
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所 

地热尾水回灌的经济性和有效性确保了地热 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回灌问题,中石化 正在开发一种新的技术。针对砂岩和碳酸盐岩热 储,在分析不同热储层回灌的可能性时,应用了 热储的综合分析和评估技术以及相关的测试技 术,从而确定了经济有效的回灌热储层。通过评 价热储层的改造技术,优化不同增产技术的参数 来评估不同的技术的适用性,开发出热储层的增 
产技术、减少压力和更有效的提高注入率的技 
术。同时,对防垢及相关技术和回灌试验进行了 
测试。回灌技术的研究和试验,在实践中得到了 
验证,并在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上起到了积 
极的作用。 

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储层及地球物理反应 
增昭发,赵学玉,李静,等 
吉林大学 

共和 同德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这里 
分布有许多温泉和地热井。从钻:fLN试结果看, 温度梯度可达到4~5"C/100m。同时热流值达到 70 90mW/m 。这些结果表明,共和盆地是一个 潜在的地热异常区。 之前提出的共和盆地干热岩储层的地热物理 模型,包括四部分,第一和第二层是第四纪新生 代热储层,第三层是新第三纪系统地热储层,第 四层是花岗岩,即干热岩。它们广泛分布,深度 大约为l800m。至于更深的储层,目前并不清 楚。建立地热模型需要更多的数据资料。 在摘要中,试图用这些区域的不同地球物理 响应,包括自然地震数据,地震的震中分布深 度、大地电磁深度,重力数据和航磁数据来分析 干热岩储层和地热模型。地震和大地电磁的转置 结果表明深地壳的断裂可能是产热的通道。稳定 结构有可能存在,因为研究区域中地震震中分布 的深度,来自重力数据的莫霍深度和航空航测数 
据的居里深度都相对较低,区域热源的分布是复 
杂的。首先,从热生成的速率来看,西藏北部的 
热生成量平均速率为2.6 ̄1.6 1aW/m ,相当于世 
界平均速率的中等速率。其次,上地幔的物质可 
能来自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含有大量的热量,岩 
石层的底部可能因为薄而被融化。从这些地球物 
理反应可以得到地热概念模型,该模型由五部分 
组成,包括地幔区、稳定结构区、低电阻率区 
(可能与岩浆有关),以及花岗岩和裂隙。热量 
主要来自较深的区域,并通过裂隙传输。同时, 
花岗岩也在其中起到相关的作用。这将对以后区 
域性的干热岩探索和相关的地热一地球物理工作有 
定的帮助。 

岩石断裂层中超临界压力下 
二氧化碳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 
姜培学,胥蕊娜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技术创造了裂隙热 储,可以更经济性从低渗透率或者多孔隙的地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