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虫棉绿盲蝽的发生及防治
注意查治棉盲蝽

注意查治棉盲蝽
棉盲蝽是危害棉花的各种盲蝽象的总称,我市发生主要为绿盲蝽。
绿盲蝽在我市一年发生 5 代,以2-3代为棉田主害代,造成棉花破叶和花蕾脱落。
随着近几年棉农对棉铃虫、棉蚜防治力度加大,棉盲蝽在我市棉田的发生为害得到一定控制。
根据虫源基数、气候条件和棉花生长势等因素综合分析,今年我市棉盲蝽仍为中等至中等偏重程度发生趋势。
6月中下旬-7月下旬为危害盛期。
此时,正值棉盲蝽防治适期,请广大棉农注意做好棉盲蝽的防治工作。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合理施肥,切忌偏施氮肥,以防植株生长过旺。
及时做好受害棉株的整枝工作,尤其是多头棉,去掉细弱枝,保留1-2枝作为主干。
2、药剂防治。
(1)防治指标。
应掌握在果枝或顶尖叶片被害株率达5%或点片棉株受害时进行用药防治。
(2)防治用药。
选择具有内吸性的杀虫剂,以有机磷类农药为最好,如辛硫磷、马拉硫磷、久效磷等,每亩25-50ml稀释1000-1500倍,喷雾。
混配药剂中丰收菊酯每亩50~60g,菊马乳油每亩50ml,菊杀粉每亩50g,兑水1000倍,喷雾。
危害高峰期每5-7天一次,连续防治3-4次。
打药时间注意在上午9点以前或下午5点以后。
(3)注意事项。
由于成虫具有一定的迁飞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有条件的地区,防治时应统一时间统一行动,大面积联合防治,不给害虫留下躲避的场所。
在喷药方法上要以棉尖和果枝尖为重点,从外围向中心喷。
枣棉间作地块以及沟渠地块一定要对棉花、杂草以及树木普遍施药。
棉花盲蝽蟓的种类特征、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棉花盲蝽蟓的种类特征、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近年来,抗虫棉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而目前的抗虫棉不同于“无虫棉”,只对棉铃虫、红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具有一定抗性,棉田中的盲蝽蟓、红蜘蛛、棉蚜等仍需要及时防治。
目前,在沿江棉区,盲蝽蟓已经上升为主要害虫之一,造成较重危害,应注意加强防治。
1、棉花盲蝽蟓的种类和形态特征棉盲椿蟓包括绿盲蝽、中黑盲蝽等种类,常混合发生,为长圆形中小型昆虫,有卵、若虫与成虫三种虫态。
卵为长茄形,在棉花上卵生于叶片的主脉、大叶的边缘、叶柄和青铃表皮下。
我地发生以绿盲蝽为主,以成虫、若虫危害,活动性强。
绿盲蝽成虫:体长5mm左右,绿色,触角比身体短,前胸背板上有黑色小刻点,前翅绿色,膜质部暗灰色。
卵:长约1mm,长瓶状,卵盖奶黄色,中央凹陷,两端突起,无附属物。
若虫:初孵时全体绿色,复眼红色,5龄若虫体鲜绿色,眼灰色,身上有许多黑色细毛,翅尖端蓝色,达腹部第4节,腺囊口为一黑色横纹。
2、危害特点危害时间长,棉花幼苗到结铃长达6个月时间,以蕾花期危害最重,成虫、若虫刺吸棉株汁液,被危害的棉花嫩叶伸展后,出现许多破洞,叶片破烂俗称“破叶疯”,嫩尖危害可形成无头棉、多头棉、扫帚棉。
蕾花、棉铃被害后显出黑褐包斑点,造成蕾、铃大量脱落。
3、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1与大气湿度及降雨量有很大的相关性在阴雨天多、降雨量大的年份,有利于它的发生和发展。
越冬卵在空气相对湿度60%以上时大量孵化,如3~4月份天气干旱就会抑制越冬卵的乳化;6~8月份降雨偏多,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的累积时间比较长,且气温较低,即25~30℃时,有利其大量繁殖为害。
3.2与棉株含氮量的关系棉盲蝽的为害与杆株含氮量明显相关,嫩叶含氮量(干重)5%,盲蝽为害76%,老叶含氮3%不受害。
幼铃、幼蕾含氮分别是4.3%、4.1%,受害重,大铃含氮2%,不受害。
所以,棉花生长茂盛,蕾花较多时棉田发生较重。
3.3与棉田周围环境的关系一般靠近越冬寄主和早春系列寄主的棉田,盲蝽蟓发生早而重。
绿盲蝽的危害与防治对策

绿色植保绿盲蝽的危害与防治对策潘小刚,范婷,潘换来(陕西省凤翔县田家庄镇金山果业合作社陕西凤翔721400)绿盲蝽,属半翘目盲蝽科。
又名花叶虫、小臭虫、棉青盲蝽、青色盲蝽、破叶疯等。
近年来,陕西省渭北关中果区果园危害较重。
以成虫和若虫危害顶芽、嫩叶、花蕾及幼果。
主要危害苹果、梨、桃、枣、李、杏、山楂、葡萄等。
1形态特征成虫(图1)体长5~5.5毫米,宽约2.5毫米,全体绿色,头宽短,复眼黑褐色突出。
背胸背板深绿色,密布刻点,小盾片三角形,微突,黄绿色,具浅横皱,前翘革片为绿色,革片端部与楔片相接处略呈灰褐色,楔片绿色,膜区暗褐色。
若虫(图2)共5龄,体形与成虫相似,全体鲜绿色,三龄开始出现明显翘芽。
卵黄绿色,长口袋形,长约1毫米左右,卵盖黄白色,中央凹陷,两端稍微突起。
2危害症状绿盲蝽寄住植物种类繁多,不仅危害苹果、桃、梨、葡萄、核桃、枣、樱桃等多种果树(图3),还取食其他作物,如棉花、向日葵、玉米、苕子、胡萝卜、甜叶菊等作物。
在苹果园内主要以成虫和若虫刺吸危害幼嫩组织和新梢、嫩叶、幼果等,刺吸顶端嫩叶,造成坏死斑点,随着叶片的生长,出现不规则黑色斑和孔洞,严重时叶片扭曲皱缩、畸形,支离破碎。
刺吸幼果,果皮造成环死点,随着果实生长,被害处逐渐形成直径0.5~2.0毫米的凹陷斑,且刺吸口处成木栓化,严重时果实畸形,果实品质明显下降,失去商品价值。
3发生习性绿盲蝽每年发生4~5代,以卵在果树枝条上的芽鳞内或其他植物中越冬。
翌年4月中旬果树花序分离期开始孵化,4月下旬是顶芽越冬卵孵化盛期,初孵化若虫在花器、嫩芽及幼叶上危害。
5月上中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也是集中危害幼果的时期。
成虫寿命长,产卵期可持续1个月左右。
第一代发生整齐,后面世代重叠严重。
成虫、若虫均比较活泼,爬行迅速;白天多潜伏在树下草丛等隐蔽处,清晨和傍晚上树危害芽、嫩梢或幼果。
该虫主要危害幼嫩组织,主要危害苹果树春梢,尤其以展叶期至小幼果期危害最重,当嫩梢停止生长,叶片老化后则转移到周围其他寄主植物上危害。
苹果园绿盲蝽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策略

苹果园绿盲蝽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策略摘要:绿盲蝽作为苹果园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对苹果树的生长和果实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详细阐述了绿盲蝽的生物学特性、在苹果园中的发生规律。
并基于当前绿盲蝽防治现状,通过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一套综合防治策略。
旨在为苹果园绿盲蝽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苹果园;绿盲蝽;发生规律;综合防治;生物防治一、引言绿盲蝽,属半翅目盲蝽科,是苹果园中常见的害虫之一。
它主要以刺吸方式为害苹果树的幼嫩组织,包括叶片、嫩芽和果实,导致叶片坏死、果实畸形和品质下降,对苹果产量和品质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研究绿盲蝽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策略,对于保障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绿盲蝽的生物学特性绿盲蝽成虫体长约5mm,体色绿色,具有较强的飞行和迁移能力。
它以卵在寄主植物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孵化出若虫,经过多次蜕皮后发育为成虫。
绿盲蝽的繁殖能力强,一年可发生多代,且世代重叠严重。
三、绿盲蝽在苹果园中的发生规律1.越冬与孵化:绿盲蝽以卵在苹果树的芽鳞内或土壤中越冬。
翌年春季,当气温回升至一定水平时,越冬卵开始孵化,孵化出的若虫开始为害苹果树的幼嫩组织。
2.繁殖与为害:绿盲蝽在苹果园中一年可发生3-5代,以1、2代为害最重。
若虫和成虫均具有刺吸能力,可为害苹果树的叶片、嫩芽和果实。
受害叶片形成坏死斑,果实表面出现凹凸不平的刺吸孔,严重影响果实品质。
3.活动习性:绿盲蝽成虫和若虫白天多潜伏在叶背、树缝等隐蔽处,清晨和傍晚活动最盛。
它们善于飞行和迁移,可随气流或风雨传播至其它果园。
四、苹果园绿盲蝽的综合防治策略针对绿盲蝽的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提出以下综合防治策略:1.农业防治:加强果园管理,及时清除果园内的杂草、落叶和枯枝,减少绿盲蝽的隐蔽场所和食物来源。
合理施肥、灌溉,增强树势,提高苹果树的抗虫能力。
2.物理防治:利用粘虫板、杀虫灯等物理工具诱杀绿盲蝽成虫。
在果园内每隔一定距离悬挂粘虫板或杀虫灯,定期检查并更换粘虫板或清理杀虫灯内的死虫。
棉花盲蝽象的发生与防治

棉花盲蝽象的发生与防治摘要总结了棉花盲蝽象的活动规律,针对不同时间对盲蝽象的防治效果,提出盲蝽象防治技巧。
关键词棉花盲蝽象;发生;防治棉花盲蝽象属半翅目盲蝽科,棉田常见种类有绿盲蝽(Lygocoris lucorum)、三点盲蝽(Adelphocoris fasciaticollis)、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苜蓿盲蝽(Adelphocoris lineolatus)和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等17种。
近年来,由于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蔬菜、中药材、花卉、果树、绿肥以及经济作物面积的不断扩大,加上抗虫棉、杂交棉品种的推广,棉铃虫、红铃虫等主要害虫发生量下降,棉田用药次数的减少,对盲蝽象失去了控制,地边、地埂、沟边、河沿杂草丛生,草相复杂,有利于其越冬,使棉田盲蝽象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据2005~2006 2年间棉田调查,棉花幼苗期顶心受害形成公棉花株率达9.3%,嫩心嫩叶受害破烂率达43.7%,幼蕾受害脱落率(非自然脱落及棉铃虫危害铃)达27.9%,产量损失28.3%。
在盲蝽象的防治上,过去一直是棉田发现危害时才施药防治,效果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如下:一是盲蝽象在棉株上平常多分散活动,无固定部位;二是成虫活动敏捷,稍有触动即迁飞邻地或田外寄主上,药效过后再迁回危害;三是棉花种植水平提高,尤其是氮素使用量增加50%左右,生长旺盛;四是多数品种提倡简化整枝,有的干脆就叫“懒棉花”,不整枝打杈;五是抗虫棉、抗虫杂交棉种植面积扩大,棉田用药次数减少60%左右,靠兼治的盲蝽象,因用药次数减少而失去控制;六是现在实行的承包责任制,在病虫防治上各自为战,缺乏统一连片,给盲蝽象创造了逃遁定居条件;七是众多的盲蝽象防治技术中,只是在盲蝽象发生期喷药防治,缺乏关键性的防治技术措施。
1盲蝽象盛发期晴天、阴天、雨后的活动规律通过对22个晴天、28个阴天、30个雨日、16个雨后,每日内固定在6时、10时、14时、18时4个时段,田内调查10株,田外观察100株。
棉盲蝽的发生与防治

棉盲蝽的发生与防治
由于棉农对棉盲蝽及其危害缺乏认识,而且越是水肥条件好生长茂密的棉田发生越重,所以棉盲蝽已成为当前棉花生产中最危险的害虫。
一、为害症状棉盲蝽以成虫、若虫的刺吸式口器刺入棉株嫩头、嫩叶、花蕾、幼铃,吸收棉组织汁液,受害棉苗顶芽变黑干枯,主茎停止生长,形成丛生的不定芽及多头棉。
一般5月中下旬时,见到心叶带有黑点就能找到虫子,心叶继续生长,叶面皱缩,形成残缺畸形。
7月中旬至8月,阴雨天或浇水后,嫩茎、嫩尖最易受害。
幼蕾受害后,变弱干枯脱落,易形成空枝,叶枝丛生,利于害虫繁殖,造成大幅度减产。
二、防治方法
(1)合理施肥,合理密植,及时打顶,防止棉花徒长,除尽棉田及地边杂草以减轻其发生程度;
(2)早检查、勤检查,做到及时发现早防治,可结合防治蚜虫兼治棉盲蝽;
(3)由于成虫具有迁飞性,成方连片的棉田及棉花比较集中的
地方,应尽量在害虫发生初期集中喷药以确保防治效果;
(4)药剂防治可于6月中旬、7月中旬棉盲蝽发生盛期,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加10%吡虫啉1000倍液喷雾。
由于成虫善飞,每次喷药后都有残虫,应连续多次喷药,生长快密度大的棉田和雨水多的年份更要注意管理,加强防治,每5~7天用药1次,连续防治3~4次。
注意在清晨或傍晚用药,喷药时靠近地边杂草及灌木也要喷到。
如采用喷药与田间熏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效果更好。
抗虫棉田棉盲蝽发生程度加重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抗虫棉田棉盲蝽发生程度加重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摘要随着抗虫棉种种植面积的扩大,棉盲蝽近几年逐渐发展成为大丰市棉花上的主要害虫,并且其发生与为害呈逐年加重趋势。
分析了大丰市抗虫棉田盲蝽重发原因,提出了科学防治棉盲蝽的综合治理对策。
关键词抗虫棉;棉盲蝽;重发原因;对策2000年以来,随着我市种植抗虫棉面积的逐年扩大,棉田用药次数以及用药量的减少,致使棉田内有害生物种群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棉盲蝽近几年逐渐发展为棉花上的主要害虫,并且其发生与为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已成为我市棉花苗蕾期至花铃期主要防治对象之一。
2005年9月下旬调查,一般棉田百株成若虫30头左右,高的田块达200多头,造成后期蕾铃被害严重,铃害率最高达74%;2006年棉盲蝽在棉田内再次暴发,7月中旬调查,重发田块百株虫50头左右,蕾被害率高达90%以上,顶部嫩叶被害成碎布状,造成植株“疯长”,严重影响了蕾铃的形成,9月上旬调查,防治差的棉田百株混合虫量仍达30多头,铃害率近50%,造成棉花僵铃和影响棉花的产量与品质。
科学防治棉盲蝽已成为我市棉花病虫综合治理的重要环节。
1棉盲蝽重发原因分析1.1棉田内用药次数及用药量均显著减少,从而对棉盲蝽的兼治作用逐渐变弱20世纪90年代棉铃虫一直在棉田害虫中占据主导地位。
为了有效地控制其危害,对棉铃虫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尤其在大发生情况下,坚持以化学防治为主的控制措施,对棉铃虫主害代采取全程药控的手段。
棉田一般从6月下旬就开始用药,特别在3代、4代棉铃虫发生期间,间隔3~5d就用药防治1遍,而且每块田用药,扫荡式治虫,防治药剂大多数以对棉盲蝽均有较高的兼杀效果的有机磷及其复配剂为主,棉盲蝽在棉田内几乎无处藏身。
90年代末以来,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对鳞翅目害虫的抗虫性较为明显,棉铃虫的基数也大幅度下降,发生程度开始回落,棉田内化学农药施药次数和用药量明显减少。
据我站每年的棉田农药用量调查统计,2003~2005年,棉田内有机磷农药平均用量18.5L/hm2,相当于1994~1997年平均用量的60.3%;复配剂平均用量为5.3L/hm2,相当于棉铃虫重发年份1994~1997年平均用量的54.5%,说明化学农药对棉盲蝽的控制作用有所减弱,也就给棉盲蝽在棉田内危害、增殖、转移留下了空间。
棉花田盲蝽象的发生种类、危害特征、生活习性及防治技术

棉花田盲蝽象的发生种类、危害特征、生活习性及防治技术近年来,棉铃虫由主要害虫下降为次要害虫,而盲蝽象由次要害虫上升成为主要害虫,同时在棉区造成了较重的危害。
本文针对棉花田盲蝽象的发生种类、危害特征、生活习性,提出了盲蝽象防治新技术,供大家参考。
1、盲蝽象的形态识别1.1优势种类聊城市棉田盲蝽象以绿盲蝽与中黑盲蝽为优势种类。
苜蓿盲蝽与三点盲蝽也有发生[2]。
1.2成虫识别绿盲蝽:全体绿色。
中黑盲蝽:停歇时在背上有1条黑色纵带。
苜蓿盲蝽:黄褐色,前胸背板前方有2个明显的黑斑。
三点盲蝽:中胸小盾片与前翅2个楔片形成3个黄绿(或白)色三角形斑。
1.3若虫龄期识别棉田盲蝽象若虫分5龄,主要通过翅芽分龄。
2龄若虫翅芽极微小;3龄若虫翅芽生长,末端达到腹部第1节中部;4龄若虫翅芽为绿色,末端长至腹部第3节;5龄若虫中胸翅芽末端达到腹部第5节。
绿盲蝽若虫全体绿色,体型呈洋梨型,触角比体短。
中黑盲蝽若虫的触角较体长,基部2节为淡褐色,端2节为深红色,足部红色;腿节及胫节部位生黑色小疏点;跗节端节呈黑色。
苜蓿盲蝽若虫为深绿色,布黑色刚毛,着生于毛基片上,故为绿色而杂有黑点。
三点盲蝽若虫的触角为黑褐色,第2~4节基部均为黄白色。
2、危害部位及症状2.1顶尖若棉苗真叶初现时盲蝽象为害生长点基部,则受害部位全部变黑焦枯,只留2片肥厚子叶,被称为“公棉花”或“无头苗”;如为害真叶幼嫩部分,则致使主茎端部枯死,并于棉株基部出现不定芽,形成“破头疯”棉花。
2.2叶片在棉花整个生育期内,棉株嫩叶受害后,首先出现小黑点,随着叶片生长,被害部位的小孔变成不规则的孔洞,称为“破叶疯”。
2.3棉蕾盲蝽象在植株现蕾后大肆为害,导致幼蕾脱落、棉铃稀少,成为“扫帚苗”(整株形状类似扫帚菜)。
小棉蕾受害后,首先在被害处出现黑色小斑点,2~3d全蕾灰黑色,干枯脱落。
受害脱落的幼蕾基部向外突出而呈凹凸不平或小瘤状,为黑色、落痕很小;而自然脱落的落痕大、凹陷且色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文献综述 题 目: 《抗虫棉绿盲蝽的发生及防治》 姓 名: 学 院: 植 物 保 护 学 院 专 业: 植 物 保 护 班 级: 植 保 81 学 号:
2010 年 12 月 18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1
抗虫棉绿盲蝽的发生及防治 摘要: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的大面积种植,棉铃虫已经降级为次要害虫,而以
前危害较轻的盲蝽象则危害逐渐加重,很多棉区已经上升为主要害虫,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应该注意加强综合治理。本文通过对棉盲蝽中的优势种群绿盲蝽进行研究,以其发生规律和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为防治绿盲蝽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抗虫棉 绿盲蝽 发生 防治
Cotton lucorum and control the occurrence of Lygocoris lucorμm Abstract:Recent years, with a large area of transgenic Bt cotton cultivation, cotton bollworm have been downgraded to a secondary pest, and the previous bugs against the lighter gradually increased as the hazards, many of the major cotton pests has increased, causing serious harm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trengthening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of cotton plant bugs in the study population lucorum, the law and its analysis of the status, aims to combat lucorum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Key words: Cotton lucorum Lygocoris lucorμm occur control 1·绿盲蝽概述 绿盲蝽(Lygocoris lucorμm Meyer一Dur.),属半翅目,盲蝽科。成虫体长5~5.5mm,全体绿色,卵长口袋形,若虫5龄[1]。
绿盲蝽棉花的主要害虫,同时也危害枣、葡萄、梨、苹果、槭树、玉米等植物。危害棉花时它以成、若虫刺吸棉株顶芽、嫩叶、花蕾及幼铃上汁液,幼芽受害形成仅剩两片肥 2
厚子叶的“公”棉花。叶片受害形成具大量破孔、皱缩不平的“破叶疯”。腋芽、生长点受害造成腋芽丛生,破叶累累似扫帚苗。幼尖被害可形成无头棉、多头棉、破头,幼蕾受害变黑脱落[2]。棉铃受害后,造成黑心僵瓣[3]。
此外绿盲蝽还为害枣幼果和果柄,使枣果萎缩、僵硬、坏死、畸形,最后脱落;有的向内凹陷成“亚腰”形,有的向外隆起形成小疱,裂开,直至枣果成熟,严重影响了枣果的产量和质量。 绿盲蝽为害葡萄幼果,受害果初期表面呈现不明显的黄褐色小斑点,随着幼果生长,小斑点逐渐扩大呈黑色,受害皮下组织发育受阻,渐趋凹陷。 绿盲蝽为害梨幼果,使受害部初期表面呈现不明显的小黑点,随后小黑点隆起,渐呈星状放射开裂,灰褐色,后期呈现不规则形,黑色,集中于果实萼端,故俗称“黑屁股”,影响果实品质。 2·绿盲蝽发生规律
目前,绿盲蝽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危害猖獗,在威县棉田,绿盲蝽危害达95%以上,绿盲蝽每年发生3~5 代,在江浙一带一年发生5代,以卵在棉花枯枝、铃壳内或苜蓿上越冬,翌年3至4 月份卵孵化,4 月中旬至5 月上旬成虫开始出现,6月中旬棉花现蕾后迁入棉田,7 月达到高峰,8 月下旬棉田花蕾减少,便迁至蔬菜或果树上进行危害[4]。6月中旬至7月上旬虫口密度最大,主要以2、3代集中危害棉花。 绿盲蝽有转移迁飞习性,成虫可全天活动,有趋光性,喜欢阴湿环境,早晚多在棉株顶部活动,中午多在棉株中部及叶背面活动。7、8 月份天气多雨,棉田阴湿,有利于绿盲蝽发生。绿盲蝽喜欢取食植株肥嫩、含氮量高的棉花嫩头。 3·绿盲蝽危害现状
上世纪90年代,绿盲蝽发生较轻,主要寄主为棉花和苜蓿。自大面积推广种植抗虫棉以来,再加上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绿盲蝽由次要害虫迅速成为棉花上的主要害虫。 目前常年6 ~ 7月份棉株生长点顶尖被害率达到90%以上。某些省份绿盲蝽还具多次危害性。如在德州市绿盲蝽一年发生5代,对农业产生严重影响。在邓州市,据2004年调查,抗虫棉田绿盲蝽的发生就有两个高峰期。6月30日为第一个发生高峰,百株有虫3头,破叶株率为4.4%,8月16日为第二个发生高峰百株平均有虫4头,平均被害株率为5%,幼蕾被害率为0.6%;2005年7月21日,第一个发生高峰调查平均百株有虫4头,8月17日第二个发生高峰百株有虫5头,被害株率为7%,幼蕾被害率为1.3%;2006年7月l1日第 3
一个发生高峰百株平均有虫5头,8月14日第二个发生高峰平均百株有虫6头,被害株率为8%,百株平均虫量和平均被害株率分别是1 987 2002年发生较重年份的2倍和2~2.4倍。绿盲蝽成为棉田主要害虫[2]。 绿盲蝽除了危害棉田,也使桃、李、山楂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危害,对果树生产影响极大[5]。且研究发现,由于转基因棉田棉花品种不同,棉田绿盲蝽成虫有4个高峰期[6]。分别在6月下旬、7月中旬、8月中旬和9月上中旬。
4·绿盲蝽危害严重的原因
第一,主要是抗虫棉的大量种植,增加了棉盲蝽的发生。种植抗虫棉有效地控制了棉铃虫等鳞翅目主要害虫,减少了化学杀虫剂的使用[7],但是,转基因棉田间棉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棉蚜(Aphis gossypi—i)、棉蓟马(Thrips tabaci)、棉粉虱(Bemisia tabaci)、棉盲蝽等刺吸性害虫的发生为害加重。其中以棉盲蝽的表现明显,绿盲蝽(Lygocoris lucorμm Meyer一Dur.)、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 Jackson)、苜蓿盲蝽(Ad elphocoris lineo latus Goeze)和三点盲蝽(Adelphocoris taeniphorus R euter)的种群数量都相应增加,其中绿盲蝽作为棉盲蝽的优势种群,成为主要害虫。由于所推广种植的抗虫棉仅对棉铃虫、棉红铃虫等鳞翅目害虫有较好的抗性,而对棉盲蝽等叶面害虫抗性较差甚至没有抗性,不能控制这些害虫的为害。同时,杂交棉前期长势强,常早发,易吸引棉盲蝽较早地向棉田内转移为害,中后期植株高大,为棉盲蝽在棉田内加重发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些都是其加重发生原因的根本所在[8]。其次,绿盲蝽取食豆类和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发育历期均短于常规棉品种,转基因抗虫棉更有利于绿盲蝽的生长发育和繁殖[9]。且棉田种植密度大,田间荫蔽造成了绿盲蝽严重发生,杂交棉一般要求1500株/667m 左右,但是近年来棉农种植密度都过大,种植2000~2500株/667m以上,大株型的杂交棉加上高密度种植,使田间造成荫蔽,给该虫提供了严重发生的条件。此外,由于抗虫棉的推广,以棉铃虫、棉红铃虫等为主的钻蛀性害虫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棉田内的用药次数减少,特别是在前期较抗虫棉种植前减少得更为明显,这对棉田内前期发生的棉盲蝽失去了控制,有利于该虫种群在田间的及早建立,为后期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虫源,为绿盲蝽的发生繁衍提供了有利场所。另外,转基因棉杂交品种植株高大、生长旺盛, 而且棉盲蝽低龄若虫个体小、体色与棉花相近, 聚集隐蔽、行为敏捷、迁移扩散能力强, 田间调查的若虫数量指标难以准确、工作量大,绿盲蝽的成虫飞行能力强,并且危害时间长,给棉农防治带来很大困难[10]。 第二,4月份的温度3~lO℃,湿度70%以上,对于绿盲蝽来说温湿事宜,有利于其于 4
越冬卵孵化和若虫发育。 第三,果农缺乏对绿盲蝽的认识和防治意识,盲目用药,致使近两年绿盲蝽发生严重。 第四,棉田周围的种植结构发生变化,如棉花与玉米、大豆等插花种植,使绿盲蝽转移寄住,助长了绿盲蝽的发生。 5·绿盲蝽综合防治
近年来,转基因抗虫棉的品种培育与应用进展迅速[11]。实际中, 应结合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结合其它有效防治策略, 并考虑到所制定的防治指标既简捷实用、又便于群众掌握等,提出合理的综合治理措施。已有研究表明,绿盲蝽1~3代的孵化时间集中,成虫高峰期明显,2代成虫迁移转主时间集中。为此,在防治上应针对其薄弱环节,抓住防治关键时期,将该虫消灭在孵化期和成虫羽化及转主之前。以绿盲蝽2、3龄若虫高峰期作为防治适期,进行综合防治。根据田间调查和防治效果分析,棉花盲蝽象的防治指标为:真叶期绿盲蝽象5 头/百株,或棉株新被害率达3%;蕾期13 头/百株,或被害株率5%~10%达到指标的应立即防治。 5.1农业防治 加强棉田管理,提高棉株的自身抗虫能力。 根据棉盲蝽喜欢产卵于杂草内的特征,秋季彻底清除棉田周边杂草和枯枝落叶,并集中销毁,优化生态环境、清理越冬场所,可压低虫源基数。即在秋冬季节清理果园附近及棉田中的棉杆、棉叶等,并于果树落叶前树干绑草把诱集成虫产卵;早春清除树下及田埂、沟边、路旁的杂草,3月上中旬解除草把、刮树皮。结合修剪剪除枯枝、病残枝集中烧毁或沤制土杂肥,减少、切断绿盲蝽越冬虫源和早春寄主上的虫源;果树生长期间及时清除果园内外杂草,及时夏剪和摘心,消灭潜伏其中的若虫和卵,可以减少绿盲蝽的发生。根 据棉盲蝽的趋嫩性强,营养过剩的棉田适合绿盲蝽的发生,因此在棉田管理上应根据棉花生物学特性,做到合理密植,适时采取整枝、少量多次喷施缩节胺、平衡施肥等措施适当抑制其营养生长,使棉花植株生长健壮,增强其抗虫能力,达到减轻虫害的目的。在实际生产中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肥的合理搭配,做到有机肥与复合肥相结合,增施钾肥及微肥,切忌偏施氮肥,以防棉花生长过旺;及时做好受害棉株的整枝工作,去掉多头苗、丛生枝。 根据棉盲蝽的转移寄住危害的习性,棉田周围不种植盲蝽蟓喜食作物, 早期加强对苜蓿、胡萝卜等留种田内盲蝽蟓的防治,减少迁飞虫源。 5.2化学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