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气象”的提出及其内涵

“盛唐气象”的提出及其内涵
“盛唐气象”的提出及其内涵

“盛唐气象”的提出及其内涵

华夏经纬网 2009-5-20 信息来源:拙风文化网发表评论查看评论在有关中国文学史的论著中,常常会碰到“盛唐气象”一说。然而,它是何人提出的?时间概念如何?所及范畴怎样?具有哪些审美特征?……却每每语焉不详或互相抵牾。依笔者考察,在现当代学者中,最早提出“盛唐气象”这一概念的,是林庚先生。他在《北京大学学报》1958年第2期上就以《盛唐气象》为题,来说明盛唐时期的诗歌审美特征。他写道:

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这时代性格是不能离开了那个时代而存在的。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是有了几百年来成熟了的封建社会中民主斗争的方式,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这就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这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解放的时代,它孕育了鲜明的性格,解放了诗人的个性,他的那些诗篇永远是生气勃勃的,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它丰富到只能用一片气象来说明。〔1〕

由此看来,所谓“盛唐气象”既是一种精神面貌,也是一种时代

特征,甚至也包含了作为一个时代诗人群体的个性特质。如果按此追溯起来,其实在林庚先生以前就人说到了“盛唐气象”,只是没有使用这一概念而已。早如胡适就曾于1928在《白话文学史》中写道,盛唐“是一个解放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人生观是一种放纵的,爱自由的,求自然的人生观”;“所以这个时代产生的文学也就多解放的,自然的文学”,“文学的风尚很明显地表现种种浪漫的倾向”。〔2〕

苏雪林先生则在1933年于《唐诗概论》一书里发展了胡适之论,指出盛唐时期的“作品里反射的只是青春的光热,生命的歌颂,自然的美丽,祖国的庄严,什么人生的悲哀,社会的痛苦,永远不会到他们心上。况且道教正在发展,做人最高的标准便是神仙。所以那时诗人的人生观都像胡适所说的是‘放纵的,爱自由的,求自然的’。这种人生观和富裕繁华、奢侈闲暇的环境结合,当然产生一种春花烂漫、虹彩缤纷的烂漫文学。”[3]

而郑振铎先生则在1932年完成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一书里,从艺术风格入手概括盛唐诗歌,认为盛唐时期“虽只有短短的四十三年(713年—755年),却展布了种种的诗坛的波澜壮阔的伟观,呈献了种种不同的独特的风格。这不单纯的变幻百出的风格,便代表了开、天的这个诗的黄金的时代。在这里,有着飘逸若仙的诗篇,有着风致澹远的韵文,又有着壮健悲凉的作风。有着醉人的谵语,有着壮士的浩歌,有着隐逸者的闲咏,也有着寒士的苦吟。有着田园的闲逸,

有着异国的情调,有着浓艳的闺情,也有着豪放的意绪。” 〔4〕上述三先生描述的盛唐诗歌,已经在着眼于对时代风格、时代精神、时代面貌的总体勾勒,并将它们与唐代其他时期的诗歌相比较,从而为以后“盛唐气象”的正式提出打下了基础。当然,如果还要往前追溯,实际也可发现,“盛唐气象”之说,早在南宋严羽那里就有了开端。他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他又说,“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他还说,学诗“当以盛唐为法”。在谈到诗法时,他指出:“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在这里,严羽将盛唐诗歌与其他时期的诗歌作了区别,并提出了“气象”一说,但未阐明它的内涵。不过,他在《答吴景仙书》中的一段话,似可对此进行注释。他写道:

坡、谷诸公之诗,如米元章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未事夫子时气象。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其不同如此。

据此可见,严羽是最早提出盛唐“气象”的学者,只是未具言“盛唐气象”而已。再者,他这时的“气象”之论,还很狭窄,仅限于诗歌的艺术风格;所指风格,又止于“浑厚”一条。因此与当代林庚先生所说“气象”,不可同时而语。然而,倘指“盛唐气象”论的滥

觞在严羽那里,却是讲得通的。

那么,“盛唐气象”在时间上是否仅限于历史学家所说的“盛唐”,即唐玄宗在位时的开元、天宝时期(713年—756年)呢?回答是否定的。作为文学史上的“盛唐”,当如明代沈骐在《诗体明辨·序》中所指出的:起自玄宗开元元年(713年),终于代宗永泰元年(765年),计53年。至于初唐,沈骐认为当从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开始至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止,计95年;而中唐则自代宗大历元年(766年)至文宗大和九年(835年),计70年;晚唐起于文宗开成元年(836年),终于哀帝天祐三年(906年),计71年。后来有不少学者又将文宗开成(共5年)与武宗会昌(共6年)凡11年也并入中唐,而将晚唐的起始年定在宣宗大中元年(847年)。这样,文学史上的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时期便各为95年、53年、81年、60年。杨柳先生认为:“这样分期似较沈骐的分法要自然而合理一些。”[5] 学者们之所以要将“安史之乱”时期(755年—763年)也并入

盛唐,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的诗歌仍呈盛大的繁荣景象,其艺术特征与时代精神、时代风貌也大体未变;而作为“盛唐气象”代表的一大批诗人,诸如李白、杜甫、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刘长卿、储光羲、綦毋潜等,都曾经历过“安史之乱”;他们诗歌的黄金时期,

大体与此同步,或者延续至这一时期。而“盛唐气象”之所以被人津津乐道,高山仰止,主要是因为“盛唐”时期有着一个代表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的诗人群体。其著名者,除上面提到的诗人外,还

有在“安史之乱”前就已去世的贺知章、张若虚、张说、张九龄、王之涣、孟浩然、李颀、王湾、王翰、常建、崔国辅、祖咏、刘眘虚、崔颢以及也亲历过“安史之乱”的孙逖、李华、萧颖士等,真是光彩熠熠,群星璀璨。其中李白、杜甫则无疑属于光芒万丈的巨星,堪称盛唐气象的“双子星座”。

那么,“盛唐气象”所包孕的时代精神、时代风貌的特征又是什么呢?李泽厚先生说:是“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像”,“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痛快淋漓,天才极至,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一切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却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 〔6〕林庚先生则说:“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

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 〔7〕。

其实,这还不够。在笔者看来,作为“盛唐气象”内核的东西,

应当是一种自尊自强、自由自在的人性自觉与人格独立,是一种青春、浪漫、飘逸、开朗、清丽、率真、雄阔、远大、浑厚、沉郁、慷慨、豪迈的美学境界,是一种舍小我为大我、兼济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是一种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是一种蔑视传统、挑战权威、不拘俗态、敢破敢立的创新精神和唯美的理想主义,是一种高昂的英雄主义(盛唐诗人特别任侠尚武、勇于牺牲,风行书剑从军、建功边关),是一种充盈着强大生命力的自信、高放、傲睨、倜傥之气。它们不仅是“盛唐气象”之魂,同时也是唐诗之魂、唐代文明之

魂,是一种与时共进、放飞青春的时代精神;是盛唐诗歌、盛唐诗人对当时社会所作出的一份最值得骄傲的贡献,也是留给后人的一笔

最为宝贵的财富。

注释:

〔1〕林庚:《唐诗综论》,26页、33页、36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胡适:《白话文学史》,163页,164页,165页,183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3〕苏雪林:《唐诗概论》,30页,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4〕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册,312页,北京出版社,1999。

〔5〕杨柳:《谈谈“盛唐气象”》,载《文史知识》,1984年第10期。

〔6〕李泽厚:《美的历程》;《美学三书》,128页、134页~135页,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7〕林庚:《唐诗综论》,3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

原载《文史杂志》2008年第03期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盛唐气象教案

第3课盛唐气象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 力 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归纳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表现;以文成公主入藏等 史实为例,理解唐代和睦的民族关系;从积极开放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了解唐朝开 放的社会风气;知道唐代诗歌和书画的代表人物,理解其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 法 通过思考和概括盛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 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通过 诗歌了解几位大诗人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这种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 归纳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朝诗歌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 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间疾苦,具有 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当德才兼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学难点:从艺术角度、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中国诗词大会》中关于唐诗的视频。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而这其中,唐诗作为中国古诗词的代表,被提及最多、引用最广。唐朝作为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将进酒》《望岳》《琵琶行》朗朗上口;诗人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李白、杜甫、白居易如雷贯耳。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盛唐造就了诗歌盛世,而迄今为止流传下来的近五万首唐诗,也足以带我们领略那气势恢宏的盛唐气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的繁荣 1.史料解读。 2.根据材料中的图片并结合教材,老师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1)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其中代表:越窑、邢窑、唐三彩。 (3)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目标导学二:唐蕃关系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赵昀李白的诗鲜明地表现了盛唐气象,同时又发展和丰富了盛唐气象。他像一阵惊雷,一股狂飙,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作者,影响后世。一、政治抱负诗——自信豁达昂扬,乃盛唐气象的最强音李白在诗中歌唱理想,赞美时代,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李白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他常以鲁仲连、范蠡、乐毅、谢安等人自许,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又不愿走科举入世之路或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扺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后归隐江湖。诗歌《出山》中“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一句表明了诗人的四方之志。在《驾去温泉宫赠杨山人》中诗人写道:“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唯有君。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诗人扬眉吐气,激昂青云。在《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中说“高谈百战术,郁作万夫侯”,充满了自信昂扬。 二、山水田园诗——万千磅礴气势,展现盛唐昂扬气概李白对祖国山川异乎寻常地热爱,他写了很多山水诗。在诗中,李白半是仙人、半是侠士的豪迈的性格借歌颂祖国壮丽山川极好地得到表现。那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与前代以及后来的山水诗相比,明显体现出他的个性特色和盛唐气象。在《望庐山瀑布》中他这样写庐山飞瀑:“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诗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奇壮丽、气象万千,可以看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热爱山河的壮丽以及自然界的一种无拘无束的境界。诗中蕴含的那种气势,是吟风弄月者们所不能比的,而这种心胸气势也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又如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再如《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诗中对壮丽山河的描绘,气势磅礴,又有一种昂扬的内在旋律,这正是盛唐诗歌的普遍特征。三、游仙寻道诗——飘逸洒脱,体现盛唐自由解放个性李白诗歌当中也有对神仙道教的膜拜,渴望融入自然,在其内心深处深藏着对于人生自由的向往。这也是盛唐精神的体现。在他的人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山水漫游,企慕神仙,终极目的是要达到一种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道教为李白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的表达提供了广阔的意象空间。如李白所写的那样:“仙人游碧霞,处处笙歌发”——道教世界里,仙人们腾云驾雾,上天入地,而且还一路仙乐嘹亮,真是令人飘飘欲仙、无限向往。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熏陶,必然会刺激李白的想象力,并为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表达提供了构筑“想象世界”的大量意象,如大鹏、巨螯、高山、急流、大江大河、仙境、梦境等。李白在《游泰山》一诗中就以神仙自诩:“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而诗中的许多意象如“王母池”、“天门阙”、“织女”等也都与道教离不开。无疑,道教鼓吹的神仙世界,投合了李白飘逸洒脱的个性。现实生活的黑暗龌龊使他更强烈地幻想和追求美好的神仙世界。道教给李白安上了神游四方的想象翅膀,使他的诗歌增加了恍惚飘逸、光怪陆离的神异浪漫色彩。四、个性风格——热烈追求大胆批判,强化盛唐气象布封说:“风格即人。”李白善于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使他的诗歌具有奔放飘逸的风格。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又善于调动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在《梦游天姆吟留别》中,他用梦幻的形式对超现实的幻想境界进行描摹:“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全篇感情的凝聚点,在诗的结构上是“卒章显其志”,所显的是诗人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 1954年,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认为,“李白的时代不但是唐代社会上升的最高峰,也是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健康发展的最高潮”,“这个当时全世界封建社会中最先进的民族,正走在她胜利的高峰上,她的无限的展望,带来了自由的丰富的想像,少年的解放的精神,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与礼赞,她需要尽情的歌唱,这乃是人民普遍的愿望,无数诗人都努力在满足人民这一个愿望,也就是在这高峰上,于是出现了李白”,“李白就是最优秀的完成了这个时代的使命的人。没有李白,我们今天对于盛唐高潮的认识就要减低,没有李白,盛唐的高潮就要为之减色,这就是李白诗歌的现实性”。 林庚此文先是在1954年6月下旬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举行的讨论会上发表的,有些与会学者对林文中所说的“太平盛世”的性质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学者并没有否认李白对盛唐的歌颂,如赵树理在同意林文对盛唐性质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李白的诗作既反映了盛唐好的一面,但他对现实还是不满的,因此也反映了盛唐坏的一面。 此文在报刊上正式发表以后,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关于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的讨论。有些学者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如胡国瑞在其《评〈诗人李白〉》中认为林文“对李白诗歌所表现的要求解放的精神力量的历史意义估价过高”,裴斐在《谈李白的诗歌》中认为,“李白诗歌贯穿着怀才不遇与人生若梦这样两个基本主题,其感情基调不是乐观、少年解放、青春奋发,而是忧郁和愤怒”,“当李白以一个卓越的诗人姿态出现时,面对的已经不是‘上升发展的现实’,而是唐帝国开始崩溃的时期了”。还有一些学者持调和的观点。如时萌在《谈研究李白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既不同意林庚的观点,也不同意裴斐的观点。他认为李白“既然经历过那个全盛阶段,那么他诗中的反映‘盛唐气象’,也真是反映了生活的真实”,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转变,李白的笔尖逐渐转向,笔上的彩色逐渐沾上了天宝以后的现实生活的灰黯色彩,诗篇里流露着忧愤的控诉”。 1958年,林庚又发表了《盛唐气象》一文,对其“盛唐气象”的观点进行补充和伸发。他在该文中认为,“盛唐气象”是指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

(完整版)第3课盛唐气象知识归纳

《盛唐气象》知识归纳 知识归纳: 知识点1 经济的繁荣 1.表现 知识点2 民族交往与交融 2.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 1 )背景:唐初,突厥控制了漠北和西域的广大地区,经常对唐朝进行骚扰。 ( 2 )措施: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唐朝还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3.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 4.民族交往与交融的表现 ( 1 )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 ( 2 )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 3 )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5.唐与吐蕃

( 1 )吐蕃概况: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 ( 2 )唐蕃和亲 史实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 意 义 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知识点3 开放的社会风气 6.特征: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7.表现 ( 1 )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 ( 2 )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知识点4 多彩的文学艺术 8.唐诗 ( 1 )概况: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文人士子,以唱和吟诵诗歌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 ( 2 )代表诗人

【部编七下 精品教案】第03课 盛唐气象

第3课盛唐气象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学难点:艺术性、从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下图为拉萨布达拉宫) 学生应该很熟悉《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这首歌唱出 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表现了各民族爱我中华的 强烈凝聚力,表达了人们团结一心、建设国家的雄 心壮志。 唐朝时候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繁荣开放的 唐代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关系如何呢?唐朝“和同为 1

一家” 的民族关系是怎样出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的繁荣 1.(多媒体展示以下历史图片)史料解读 2.(多媒体展示问题: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教材,要求分组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 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邢窑、唐三彩。 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目标导学二:唐蕃关系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张历史图片)史料解读 材料一:材料二: 材料三:在西藏地区,流传着一首赞美文成公主的诗歌: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选自乌廷玉编写《隋唐史话》(多媒体出示材料一地图,提出问题:吐蕃人生活在哪里,是哪个民族的祖先)教师讲述:吐蕃族的基西突厥 吐蕃 东突厥 南诏 回纥 靺 鞨 1

盛唐时期的盛唐气象

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盛唐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的黄金时代。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 《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 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 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诗人,往往是富有魅力的人物。例如王维,那个时代培育出来的全才,便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佛教造诣很深,而且能将禅意融会到诗里。他是书法家,又是音乐家和画家,被后人推崇为文人画的始祖。他的画迹,据《宣和画谱》著录,仅宋朝宫廷里就有一百二十六件。王维九岁就会作诗属文,他的政治感遇诗、山水诗、边塞诗、赠别诗,都是第一流的。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李白的魅力更是无人可以匹敌,他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读者。他不甘心走一般士人的科举之路,要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誉直取卿相。他常自比为大鹏,任意地遨游于天地之间。秘书监贺知章在长安初遇李白,诵其《蜀道难》,竟呼为“谪仙人”,解下身上的佩饰金龟换酒为乐。唐玄宗也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招待他。杜甫在赴长安应试的途中与离开长安东下漫游的李白相遇,竟然放弃考试,跟随李白漫游了许多地方,别后杜

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3课盛唐气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唐朝前期的经济繁荣情况,了解唐代的民族交往、民族交融情况和社会风气,以及多彩的文学艺术,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故事,以及对相关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的阅读、鉴赏,了解、感受盛唐气象,分析相关现象出现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盛唐气象,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在学习唐代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过程中,感受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了解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光辉篇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济繁荣、民族的交往与交融。 难点:民族的交往与交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内容共分四个子目,即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多彩的文学艺术,分别从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社会生活和文化四个方面展开,四者之间相互联系,从不同侧面共同展现了唐朝的盛世景象。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材料分析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过渡:展示图片,提出问题:从 图中你可以找出哪些民族? 唐朝前期实施开明友好的民族政策,国内各族和国外的商人、使者、艺人、学子、僧侣、工匠等云集长安。 展示《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提出问题:吐蕃位于我国什么地方?唐太宗时期,谁统一青藏高原各个部落? 赞普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后,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 展示《步辇图》,提出问题:《步辇图》反映什么历史事件?你能从这幅图中指出哪位是唐太宗?哪位是禄东赞吗? 展示《大昭寺内的文成公主入吐蕃壁画》,教师讲述: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 想一想: 展示材料和图片,提出问题:唐蕃友好关系有哪些新发展? 观察图片,回答 问题。 观察图片,回答 问题。 学生观察图片, 回答问题。 学生观察图片, 理解文成公主入藏的概 况。 学生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唐中宗时 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 和亲。 唐玄宗时唐蕃“和 同为一家”。 唐穆宗时唐蕃相 约盟誓,互不侵犯。 学生阅读材料, 引起学生的兴 趣,迅速地进入学 习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 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识 图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 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论从 史出的能力,培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盛唐气象》教学 设计 一、科学定位,优化教学效果 (一)依据课标,确定教学主题。 首先,本课的课程内容为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 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以文成公 主入藏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其次,本课主 要学习四部分内容,即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 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分别从经济发展、 民族关系、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四个方面展开,四者之 间相互联系,从不同侧面共同展现了唐朝的盛世景象, 这些内容均和本单元主题切合,由此,我认为本课的教 学主题可以确定为繁荣、开放。紧扣这一主题,确定本 课的教学目标为:知道唐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城市繁 荣的表现,知道唐太宗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及唐朝民族 交往交融的情况,了解当时的开放的社会习俗及多彩的 文学,知道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通过历史 图片及文献资料的阅读、鉴赏,学会发掘、概括历史信息,并分析相关现象出现的原因;感受盛唐气象,增强 文化认同感,树立民族平等友好的观念,认识到中华民 族的历史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 (二)立足课堂,培育历史素养。

历史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历史教育教学是实现 培养与发展学生历史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堂教学 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在本 课中,最突出的历史素养有: (1)史料实证素养,本课运用了大量古代的壁画、瓷器、雕塑、石碑、绘画、书法等实物史料,如展示出 土的秘色瓷、唐三彩骑驼乐舞俑,证明唐朝陶瓷业生产 水平很高,展示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吹排箫乐伎壁 画说明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展示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阎立本的《步辇图》、敦煌莫高窟的彩绘壁画和雕塑等说明唐朝书法、绘画方面 成就斐然。这些实物对于历史研究起到了证据作用,潜 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的学科精神。 (2)家国情怀素养,本课通过讲解唐朝经济的繁荣、民族的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感受到 盛唐的气象,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通过学 习唐朝与各民族交往,尤其是通过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实,感受到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树立民族平等的观念, 认识到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通过引 用并朗诵唐朝的诗歌,感受唐朝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三)贴近学生,凸显教学立意。 根据本课在本单元的地位和学生实际水平,确定本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盛唐气象》练习题及答案

第3课盛唐气象 知能演练提升 一、选择题 1.某同学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览。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土贵要予赋水轮》中写道:“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yì汲取,舀)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材料中的“物”是( ) A.耧车 B.筒车 C.水排 D.曲辕犁 3.“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句唐诗赞美的是( ) A.唐三彩 B.白瓷 C.青瓷 D.景德镇瓷器 4.假如你生活在唐朝,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 ①农民用曲辕犁耕地②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商业繁荣③家中摆着唐三彩④农民用筒车灌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下列图片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是 ( ) ★6.右图是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文成公主庙,它始建于1 300多年前,是当地人民为纪念 文成公主入藏而建。文成公主入藏时曾途经此地,向当地人民传播中原文化,造福当地。下列相关 表述,正确的是( ) ①派文成公主入藏的是唐玄宗②文成公主入藏的最终目的地是逻些③当时吐蕃的赞普是松赞 干布④文成公主入藏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唐《陇西行》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里的“胡”是指( ) A.西夏 B.辽 C.金 D.吐蕃 8.“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韩愈赞美唐朝时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两位诗人的一句诗。这两位诗人是( ) A.李白、杜甫 B.李白、杜牧 C.李春、杜甫 D.李春、杜牧 ★9.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怆、语言凝重。二人形成不同的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 ) A.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 B.所受的教育不同 C.仕途不同 D.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 10.下列内容,关联有错误 ..的是( ) A.吴道子——“画圣” B.杜甫——“诗圣” C.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 D.阎立本——《送子天王图》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材料二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带去大量物品,有锦帛珠宝、生活用品、医疗器械、生产工具、蔬菜种子,还有经史、诗文、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 材料三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他因此被尊奉为什么? (2)文成公主嫁给了谁? (3)材料三记载了8世纪初期发生的什么事件?“舅宿亲”是什么意思? (4)材料二、材料三说明文成、金城两位唐朝公主嫁给吐蕃赞普起到了什么作用?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新人教版

人教版2018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3课盛唐气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唐朝前期的经济繁荣情况,了解唐代的民族交往、民族交融情况和社会风气,以及多彩的文学艺术,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故事,以及对相关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的阅读、鉴赏,了解、感受盛唐气象,分析相关现象出现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盛唐气象,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在学习唐代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过程中,感受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了解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光辉篇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济繁荣、民族的交往与交融。 难点:民族的交往与交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内容共分四个子目,即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多彩的文学艺术,分别从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社会生活和文化四个方面展开,四者之间相互联系,从不同侧面共同展现了唐朝的盛世景象。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材料分析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展示唐人街的图片,提出问题:这 设置情景,调观察图片,回答 导入新课动学生学习的积 些地方的名字为什么叫“唐人街”? 1.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 展示《雨中耕作图》,提出问题:《雨中耕作图》是一幅反映唐朝农业发问题。 观察图片,回答 极性。 培养学生识图 的能力,培养学生 从材料中获取有效 展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你能从图中找出问题。 哪些与农业有关的信息? 信息的能力。 通过《雨中耕作图》的观察可知唐观察图片,了解唐帮助学生理解 朝使用农具有曲辕犁等,从而进一步引朝的农具的改进。出筒车等灌溉工具。(展示曲辕犁、筒 车示意图)唐朝农业的发展。 从现实入手, 展示文字和古坝的图片,介绍唐朝 的水利工程。 探究新知展示敦煌莫高窟《农耕图》图片,(授新课)提出问题:唐朝出现什么新的农耕 技术? 除了出现育秧移植栽培的技术外, 观察图片。 观察图片,回答 问题。 学生阅读材料,回 让学生了解唐朝水 利工程的修建、农 耕技术、蔬菜新品 种,培养学生的情 感态度价值观。 唐朝还引进哪些蔬菜新品种?(展示莴答问题。 笋、菠菜图片) 过渡:展示文字,提出问题。 有位阿拉伯商人来到广州,拜见一 位唐朝官员。他透过丝绸衣服看到官员阅读材料,回答调动学生的积 胸口上有粒黑痣,惊奇地问:“你胸前问题。的痣,怎么能透过两层衣服还看得见?” 官员哈哈大笑,请客人再靠近观 察,原来他身上穿了五件丝绸衣服。 问题:你觉得唐朝的丝织品美极性,培养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 1954年,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认为,“李白的时代不但是唐代社会上升的最高峰,也是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健康发展的最高潮”,“这个当时全世界封建社会中最先进的民族,正走在她胜利的高峰上,她的无限的展望,带来了自由的丰富的想像,少年的解放的精神,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与礼赞,她需要尽情的歌唱,这乃是人民普遍的愿望,无数诗人都努力在满足人民这一个愿望,也就是在这高峰上,于是出现了李白”,“李白就是最优秀的完成了这个时代的使命的人。没有李白,我们今天对于盛唐高潮的认识就要减低,没有李白,盛唐的高潮就要为之减色,这就是李白诗歌的现实性”。 林庚此文先是在1954年6月下旬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举行的讨论会上发表的,有些与会学者对林文中所说的“太平盛世”的性质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学者并没有否认李白对盛唐的歌颂,如赵树理在同意林文对盛唐性质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李白的诗作既反映了盛唐好的一面,但他对现实还是不满的,因此也反映了盛唐坏的一面。 此文在报刊上正式发表以后,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关于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的讨论。有些学者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如胡国瑞在其《评〈诗人李白〉》中认为林文“对李白诗歌所表现的要求解放的精神力量的历史意义估价过高”,裴斐在《谈李白的诗歌》中认为,“李白诗歌贯穿着怀才不遇与人生若梦这样两个基本主题,其感情基调不是乐观、少年解放、青春奋发,而是忧郁和愤怒”,“当李白以一个卓越的诗人姿态出现时,面对的已经不是‘上升发展的现实’,而是唐帝国开始崩溃的时期了”。还有一些学者持调和的观点。如时萌在《谈研究李白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既不同意林庚的观点,也不同意裴斐的观点。他认为李白“既然经历过那个全盛阶段,那么他诗中的反映‘盛唐气象’,也真是反映了生活的真实”,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转变,李白的笔尖逐渐转向,笔上的彩色逐渐沾上了天宝以后的现实生活的灰黯色彩,诗篇里流露着忧愤的控诉”。 1958年,林庚又发表了《盛唐气象》一文,对其“盛唐气象”的观点进行补

盛唐时期的盛唐气象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诗人,往往是富有魅力的人物。例如王维,那个时代培育出来的全才,便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佛教造诣很深,而且能将禅意融会到诗里。他是书法家,又是音乐家和画家,被后人推崇为文人画的始祖。他的画迹,据《宣和画谱》着录,仅宋朝宫廷里就有一百二十六件。王维九岁就会作诗属文,他的政治感遇诗、山水诗、边塞诗、赠别诗,都是第一流的。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李白的魅力更是无人可以匹敌,他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读者。他不甘心走一般士人的科举之路,要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誉直取卿相。他常自比为大鹏,任意地遨游于天地之间。秘书监贺知章在长安初遇李白,诵其《蜀道难》,竟呼为“谪仙人”,解下身上的佩饰金龟换酒为乐。唐玄宗也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招待他。杜甫在赴长安应试的途中与离开长安东下漫游的李白相遇,竟然放弃考试,跟随李白漫游了许多地方,别后杜甫对他仍念念不忘,写了许多诗怀念他,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还有一个叫魏万的人,为了一睹李白的风采,从嵩宋出发追踪李白几千里,终于在广陵见面,称赞李白的诗“鬼出神入”。盛唐诗人的魅力,既是属于他们个人的,又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只有辉煌的时代,才能为辉煌的人物提供形成魅力的条件。 盛唐气象作为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也呈现在书法、绘画、音乐等其它艺术门类之中。张旭的草书狂放不羁,李颀在《赠张旭》中形容他写字时的神态:“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盛唐气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框涉及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及后期的“安史之乱”三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开元盛世”的情景,从经济的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来诠释盛唐时期的社会风貌。感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魅力所在。 课程标准要求: 4-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出它(他)们在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5-1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6-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简要了解唐朝历史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武则天 的“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及后期的“安史之乱”的大致历史走向。说出 唐朝开元时期经济(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及社会生活的发展情况,尝试分析盛 唐气象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联系教材,通过自主阅读和对地图、图片、视频等史料的观察,思考和 探究中,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盛唐气象,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增强学生审美情趣和科技 意识;体会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传播异域,远扬海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盛世经济的繁荣”即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造: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达;长安商业的繁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 教学难点: 分析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曲辕犁、筒车的先进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 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直观教学相结合。 设计理念: 在学习本节内容中,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观察思考,讨论质疑,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把历史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实现学科的教育性质。 教学过程设计: 师: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观众们在中层展区坐轨道车寻访考察中国城市发展的轨迹。 展示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观众们在中层展区坐轨道车寻访考察的照片] 师:假如我门坐着时光穿梭机你最想回到哪个朝代,生活在哪个城市?为什么? 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中国封建时代是空前的,在当时世界上是少有的,因而受到各国尊重,享有很高的声望。从这个时期起,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人民开始把中国人称作唐人,这种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中沿用。 师:自公元618唐朝建立以来到907灭亡共经历了289个春秋和22位皇帝,你知道的著名皇帝有哪些? 生: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人教2016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盛唐气象 导学案(有答案)

第3课盛唐气象 课标要求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唐初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状况,归纳唐初经济发展的特点;掌握唐朝与吐蕃交往的史实,了解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知道唐朝开放、活力、向上的社会风气;了解唐朝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包括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雕刻等艺术。 过程与方法运用古诗整体感知唐朝繁荣的景象;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阅读课文,归纳唐朝经济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的表现、文学艺术的代表人物。通过思考和概括盛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通过诗歌了解极为大诗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盛唐经济的繁荣与进步,从而加深对我国古代人民聪明才智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初步认识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同今天我国良好的政治环境对经济快速发展的积极作用相联系,形成唯物史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这种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恶归纳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朝诗歌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间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当德才兼备。 重点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及表现 难点盛唐气象的精神风貌和丰富内涵 情景导入展示唐朝疆域地图,首先复习上节课所学的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的内容。接下来,展示唐诗: 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 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百花行》,描写的是长安城人们赏花的盛况。唐朝前期,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盛唐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是怎样的呢?当时的民族关系如何?唐朝在文学艺术方面又呈现出什么样的辉煌局面? 一.经济的繁荣 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上,阅读课文,找出唐朝盛世经济的繁荣的表现有哪些?——学生归纳回答。 1.农业在农业方面,逐渐扩大,农业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和。唐王朝非常重视,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唐朝耕地达6.6亿亩;兴修水利46处;育秧移植栽培得到推广za; 看课文曲辕犁和筒车的图片并讲解。 曲辕犁又叫江东犁,最早出现在唐朝的南方。直辕犁的犁臂是直的,而曲辕犁恰巧相反;曲辕犁进步在犁架轻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筒车的最大优点是不用人工昼,夜不停,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饮茶习俗在唐代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 2.手工业唐朝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水平最高,其中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陶瓷业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如冰如玉,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造型精美,色彩亮丽。此外,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若邢瓷类银,则越瓷类玉。”“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秘色越器》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3.商业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扬一益二)。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的大都会。 看《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想一想:长安城的布局有何特色呢?规划整齐,市坊分开 (1)宫殿、衙署、坊、市分开,且有皇帝“至高无上,南面称王”的意思;(2)全城南北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3)模盘式的街道宽畅笔直;(4)封密的坊(居民住宅区)和集中的市(繁华商业区)。 长安城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大都市。当时,国内各族和国外的商人、使者、艺人、学子、僧侣、工匠等云集长安。”“笑入胡姬酒肆中”。 海外贸易繁荣。广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天下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旧唐书·崔融传》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和《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请同学们从图上找出当时的主要少数民族及他们的地理位置,并尝试设计几个主要少数民族方位示意图。 1.民族交融(1)采取“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体现了民族的平等。 (2)表现:①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②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担任。③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联系。④对被打败的等给予适当安置,对战败民族的贵族还给予优厚待遇。⑤对周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怀柔册封。如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封首领为怀仁可汗,封首领为云南王。⑥加强对西域天山南北地区的管理。和武则天时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 (3)结果: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意即。 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 2.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1)吐蕃的统一吐蕃是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公元7世纪,吐蕃赞普(首领),他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今拉萨),并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2)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仰慕,为了与唐朝建立亲密的关系,多次派使者去唐朝(《步辇图》反映的情景)。唐太宗答应把宗室女嫁给松赞干布。年文成公主入藏。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随行的工匠在逻些修建了小昭寺,并参与修建大昭寺。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还请求唐朝给予,派遣掌握各种技能的的工匠。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和同为一家”局面的形成。8世纪初,唐中宗接受吐蕃赞普的请求,把金城公主嫁给他;唐玄宗时唐蕃“”;唐穆宗时唐蕃相约盟誓,互不侵犯,“”至今仍屹立大昭寺门前。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成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1、社会风气:比较、充满活力;昂扬进去、;兼容并蓄; 2、表现:(1)、妇女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妇女受到等教育(2)爱好运动,如、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乐舞则融合与创新(3)习俗受影响;胡食流入中原;胡帽,胡妆在唐朝盛行;(4)刚健豪迈的盛行 3、特点: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 1、A(文章第五段“从某种程度上讲,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选项犯了主次颠倒的错误。) 2、C(第五段“后人对此时期的唐诗有许多的评论”,关键是“此”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即是“开元、天宝盛世”,实际上选项是夸大了范围。) 3、C(第六段“如李白的《客中作》全诗写得豁达开朗、一泻无余”,选项张冠李戴。) 1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②时过境迁.如夸知音难觅,令人感慨;③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理解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分点答,6分,就要考虑三点。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案】(2分) 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固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每答出一点给l分。意思答对即可。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案】 (2分) 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每答出一点给l 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着重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是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末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筛选能力。?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3课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第3课《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史实。 2、掌握唐朝时期与西藏的往来历史。 3、掌握唐朝文学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教学重点 经济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文学艺术。 教学难点 曲辕犁,筒车,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 一、经济的繁荣 唐朝前期100多年中,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呈现繁荣景象,下面通过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等现象反映唐朝的经济繁荣局面。 1、农业 (1)垦田:大量荒地被 开垦,农业技术改进,期 中最具代表性的工具为曲 辕犁:设计巧妙,省力, 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 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2)水利:筒车:唐代 筒车不用人工,可以昼夜 不停歇的灌田,大大提高 了劳动效率。

2、手工业 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的水 平,分为两个方面。 (1)丝织:蜀锦。 特点:色彩艳丽纹饰精美 (2)陶瓷:青瓷、白瓷、唐三 彩。 特点:造型精美,彩色亮丽。 3、商业 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 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 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 商业繁荣。长安也是当时中 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 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 都会。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和亲 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 逻些(今拉萨),实行了一系列发 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他仰慕 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 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 他。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量 的中原先进技术和知识。促进了吐 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

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松赞干布为迎取文成公主修建了布达拉宫。 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入藏,尺带珠丹提出“和同为一家” 2、民族政策 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自古以来,统治者都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但是我待他们一视同仁。 唐太宗时期,因为国家 的强盛,对周边民族有征战 的,也有和亲的。之后采取 了开民的民族政策。北方和 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 太宗为“天可汗”,即各族 共同的君主。 三、民族交往与交融 问:通过图片,观察图中人物进行什么运动?结合课本,分析当时唐朝的社会风气。 答: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