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钧瓷行业概览
钧窑的历史文化知识(图)

钧窑的历史文化知识钧窑瓷器葵花尊钧窑瓷器双龙献寿钧窑创烧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后镇,因宋徽宗在夏朝建都的禹州“钧台”设立官窑而闻名天下。
“钧窑”所产之瓷曰“钧瓷”。
她始烧于唐代,鼎盛于北宋,金元时期影响北方诸窑,形成了庞大的钧窑系。
为我国五大名窑、八大窑系之一。
遗址遍布禹州西部山区及禹州城内,现已发现窑址150多处。
保留完好的为禹州市钧瓷研究所院内“北宋钧官窑遗址保护区”和神后镇瓷区。
主要游览观光的遗迹有“古钧台”、“禹王锁蛟井”、“钧台钧窑遗址博物馆”、“钧神庙”、“火龙庙”、“神后镇钧瓷文化区”等。
禹州制瓷业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陶器,商周有原始青瓷。
到了唐代,制瓷业更加繁荣,盛产一种以黑褐釉为主体,局部施以兰白色斑的“花瓷”,被识为钧瓷的前身,称之为“唐钧”。
到了北宋初年,政治稳定,手工业、商业发展迅速,文化艺术得到社会需求。
钧瓷也从技术上和艺术上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了独特风格,成功烧制出窑变兰色乳光釉和铜红釉,打破了瓷器单一颜色一统天下的历史,受到世人青睐。
到了北宋末年徽宗时期,钧窑受到宫廷重视,把“钧台钧窑”垄断为“官窑”。
集中能工巧匠按照宫廷设计,不计工本,精工制作。
其造型端庄古朴,胎质坚实,工艺严整;釉色五彩缤纷,莹光玉润,变化神奇自然;挑选严格,残次品一律砸碎深埋,禁止流入民间。
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对钧窑的制作工艺、烧制技术、艺术品位起到了升华作用,从而钧瓷由一般的日用瓷上升到纯粹的艺术瓷,钧窑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金元时期,由于钧窑的独特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加之宫廷垄断的解禁,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影响遍及河南、河北、山西、内蒙等地,在我国北方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钧窑体系。
明清时期,钧窑风格影响到南方,出现了各种仿钧的瓷种,如广东佛山的“广钧”、宜兴的“宜钧”、景德镇的“祭红”、“釉黑红”、“卢钧”等,以及受钧釉影响而创新出的各种高温颜色釉。
新中国成立以来,钧窑得到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关注,在其故乡河南禹州蓬勃发展,经过几代艺人、科技人员的不断继承和创新,钧窑发展达到了历史的颠峰,走到了民族文化艺术的前列。
禹州神垕——钧瓷之乡

欣赏钧瓷之美,易;梳理钧瓷的故乡神垕古镇的渊源流变,难。
一座因瓷而生由钧瓷而兴千年“活着”的古镇,历史上,它有百余处古窑址,它有明清七里长街的繁华。
当下,它的窑火千年不熄,有几十家成规模的民营作坊,佳作迭出,大师多多。
钧瓷,可在博鳌与各国政要相会,也能在普通百姓的博古架上,让一片片惊羡掠过。
神垕,千年窑火不灭。
从历史角度而言,它本身是个集民俗、文化传统和陶瓷工艺于一体的“大文物”,丰富而鲜活,纯粹又驳杂。
神垕千年发展史,由地方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共同促成。
陶瓷生产空间的演变,决定了古镇的发展演变。
哪儿有窑火熊熊,哪儿就是古镇的CBD。
跳出中国讲陶瓷,china,是最鲜明的中国符号。
跳出河南讲瓷业,神垕,作为“北方瓷都”,可与江西景德镇媲美。
跳出神垕讲古镇,不妨从古镇西南10余公里的下白峪讲起,那儿,是古镇第一炉窑火燃起的地方,是古镇的前世。
从下白峪到刘家门神垕古镇西南角大刘山下,坐落着大名鼎鼎的下白峪窑址。
大刘山北坡有白峪河,发源于伏牛山陡峭的山间,冲出山口后平缓地自东向西流淌,遇到一道低矮山梁,形成一个河曲转而北流,在河曲部形成一片较大的河滩地。
下白峪窑禹州神垕——钧瓷之乡址,坐落在白峪河北岸河滩地上,窑址东西长约130米,南北宽约100米,位于现在的于沟行政村区域内,黑色标牌上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神垕钧窑址”的字样,立牌日期是2006年5月。
窑址四周是一大片荒地,长满杂草野树。
荒地一侧山坡下,还是杂草野树,其间有些碎石瓦砾。
一位村民说:“坡上坡下全是文物工作队的发掘现场,发掘完东西都运走了,地面回填了。
”“下白峪窑址,是神垕古镇最早的具有考古学依据的窑址,学术界也称它神垕窑遗址。
新中国成立初期,禹州本地考古部门做过调查。
2001年,北京大学秦大树教授带队,对它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发掘。
”神垕镇旅游办主任艾林波说。
考古发掘出土了丰富遗物,发现一座窑炉和一处窑前作坊。
这里地层关系简单,叠压关系清楚,充分说明自中唐到晚唐很长一个时期内,下白峪窑场都在稳定持续地进行陶瓷生产。
禹州市钧瓷一厂的来世与今生

禹州市钧瓷一厂的来世与今生原标题:禹州市钧瓷一厂详细情况介绍禹州市钧瓷一厂(原禹县神垕镇第一瓷窑生产合作社),位于神垕镇中心,始建于1953年,建厂初期有职工不足百人,以生产粗瓷碗为主。
1959年神垕钧瓷厂老艺人合影第一排:卢广东、杨书信、丁庆祥、王喜娃(从左至右)第二排:高松禄、卢广文、郗杰(从左至右)如今的钧瓷一厂已经成为了神垕古玩城钧瓷,与1955年在该厂率先恢复烧制。
1956年以钧瓷老艺人卢广东为主研制成功了建国后我国第一批钧瓷,并远销海外。
40多年来,该厂生产的钧瓷产品从少到多,质量逐步提高,品种由原来的10多个,发展到目前的100多个。
在钧瓷的造型设计和釉色配方方面,该厂“仿古不泥古,继承中有发展”,无论是造型设计或是外观质量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1984年该厂的“宇宝”牌钧瓷荣获国家金杯奖,在钧瓷生产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该厂还于1983年首先实验成功钧瓷烧成新工艺,1984年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
钧瓷一厂院内车间破旧的楼房和烟囱1976年,禹州市钧瓷一厂根据国际陶瓷市场行情,上马炻瓷生产,首批炻瓷产品于1977年通过省外贸销往国外。
10多年来,由于该厂注重产品质量,一直同外贸单位和外商保持着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
1988年生产的彩釉炻瓷和钧瓷荣获轻工部颁发的出口创汇“金龙腾飞(铜牌)奖”,企业获“金龙腾飞银质奖”。
禹州钧瓷一厂破旧的原职工宿舍楼彩釉瓷是禹州市钧瓷一厂对我国陶瓷事业做出的又一重大贡献,早在1963年就着手研制彩色釉,经过10多年的奋斗,1978年各种颜色釉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目前该厂的彩釉瓷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翠玉釉、羽毛釉、乌金釉、荧光釉及其他各种花釉琳琅满目、种类繁多。
翠玉釉瓷器先后获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和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并获得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创作设计一等奖。
禹州市钧瓷一厂的大烟囱油滴天目釉瓷器,不但有实用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1987年该厂研制成功后,前往洽谈购买的客商络绎不绝,并且受到国内陶瓷界、考古界的一致好评。
禹州坪山钧窑

名瓷汇·名窑由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许昌市工艺美术大师刘中玄担任公司艺术总监的禹州市坪山钧窑,创建于1999年。
占地10余亩,现有员工40人。
2010年,组建禹州坪山钧窑有限公司,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开发区,注册资金2000万元,隶属于禹州坪山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该公司创建以来,一直坚持传承发扬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烧制技艺,坚持传统手拉坯技艺,不断挖掘钧瓷古韵,把钧瓷的古朴雅韵、含蓄柔美与现代艺术的灵动完美地结合起来,作品大胆创新,从形式、色彩上积极求新创异。
坪山钧窑致力于打造高端国礼系列,多件作品被选为国礼赠予外国元首。
2011年8月,钧瓷作品《玉蟾纳福》作为国礼赠予应邀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玻利维亚总统胡安·埃沃·莫拉莱斯。
2012年12月,钧瓷作品《盛世和鼎》被联合国华人友好协会作为高端传统礼品,赠予联合国总部及潘基文秘书长。
坪山钧窑独家推出专利产品——钧瓷首饰,打开了新的钧瓷创作艺术之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2013年2月,钧瓷项链被我国驻泰大使馆选为国礼,赠予应邀出席活动的泰国国会主席颂萨先生和诗琳通公主。
2014年2月,坪山钧窑作品《和平尊》《永和尊》《如意尊》和钧瓷首饰作品,被外交部选作高端国礼赠予时任韩国总统朴槿惠及其他政要。
2015年8月,坪山钧窑《蟠龙尊》等作品,被中央对外联络部选作高端外事礼品,用于国际党派交流活动。
2018年1月,钧瓷《广德尊》被“一带一路”中阿科技工场项目,作为高端礼品赠予阿联酋驻华大使阿里·扎希里。
2018年11月,坪山钧瓷《双系罐》被在参加国外交流活动的河南省许昌禹州坪山钧窑9293名瓷汇·名窑企业获得荣誉中国钧瓷名窑外交部驻外机构指定礼品合作机构中央对外联络部礼品合作机构品牌强国·中国梦践行企业全国自主创新百强企业河南省首批钧瓷文化旅游示范企业河南省许昌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南省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河南省许昌市钧瓷文化旅游体验制作基地河南省禹州市文明单位第八届中国·禹州钧瓷文化节突出贡献企业“好壶联盟企业联合集团”理事单位中国郑港国际徒步大会指定礼品2018全国体操冠军赛冠军奖杯礼品市委书记胡五岳作为外事礼品,赠送给捷克共和国政府协会主席托马斯·帕拉。
钧窑古瓷器市场行情分析及市场前景展望

钧窑古瓷器市场行情分析及市场前景展望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钧瓷著称于世,传世不多,评价甚高,民间历来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
它属北方青瓷系统,是在建窑和耀州窑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响,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特别是北宋官造钧瓷,不论文房用具或大型祭器都规整对称、一丝不苟。
钧窑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重要产品,以后历代都有仿造,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中的表现一直是供不应求,高价屡见不鲜。
1.钧窑瓷器市场的宏观环境分析在拍卖市场上,钧窑一直备受藏家厚爱,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
由于宋代真品非常难得,因此一批艺术价值较高的仿钧窑瓷也被市场看好,比如乾隆时期的仿宋代钧窑作品就很受市场欢迎。
在2011年的嘉德秋季拍卖会中,一件清乾隆仿钧窑变釉兽耳尊以494.5万元人民币成交,这还仅仅是乾隆时期的钧窑作品,宋代的钧窑瓷器在拍场上的表现更是令人惊叹。
2.钧窑瓷器拍卖市场规模分析钧窑瓷极其珍贵,宋徽宗赵佶赞钧瓷是“神钧宝瓷,绝妙精品”,其在民间亦有众多的说法,如“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等。
对于钧瓷的商业价值,当地民谚说:“进入西南山,七里长街现,七十七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由此可见其珍贵。
但是钧瓷在宋代为御用珍品,严禁民间使用,凡是烧坏的一律砸碎深埋,不可能流散于民间。
后又经战乱流离,故存世量极少。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数国人不识钧瓷的精、粗,大量价格低廉的钧瓷流落欧美市场。
伦敦大维德基金会、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哈佛赛克勒美术馆所藏钧瓷,大部分构建于20世纪早期。
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的收藏市场兴盛后,人们才发现这类老窑瓷大部分早已在欧美市场流通,然而国内却少见。
3.钧窑瓷器拍卖市场的价格走势分析从2008年至今的钧瓷TOP榜单可见,50万元以上拍品共计成交91件,占总成交量的14.9%,其中100万元以上的钧瓷成交54件,虽然难以与其他品类瓷器相比,但就钧瓷本身的存世量来讲,这已经是很难得的了;钧瓷在10万-50万元的价格区间中成交较多,为111件,340件钧窑瓷器成交价格在5万以内,尚处价值洼地,有待进一步发掘。
浅析禹州钧瓷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析禹州钧瓷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摘要许昌禹州市神垕镇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钧瓷的发源地,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在宋徽宗时曾是御用供瓷。
随着我国文化旅游的发展,禹州神垕镇依托钧瓷文化旅游资源发展钧瓷文化旅游,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成果。
但是由于对钧瓷文化的内涵认识不足、旅游产品形式过于单一、设施设备不足、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等一系列不利条件的存在,使得钧瓷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并不尽如人意。
因此应当对钧瓷文化深入发掘、开发多种旅游产品、积累管理和技术人才来实现钧瓷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
目录一、钧瓷文化旅游概念 (1)(一)文化旅游的概念 (1)(二)钧瓷文化旅游的概念 (1)二、禹州发展钧瓷文化旅游的优势 (2)(一)资源优势 (2)(二)财政的保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便利的交通 (4)三、禹州钧瓷文化旅游的制约因素 (4)(一)设施设备不足 (5)(二)精尖人才缺乏 (4)(三)保护意识不强 (5)(四)产品类型单一 (4)四、禹州钧瓷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5)(一)丰富产品 (5)(二)文化联动 (6)(三)加强人才培养 (8)(四)加强保护 (9)(五)完善设施设备 (10)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钧瓷史略

钧瓷史略(创烧时期)禹州市有发展陶瓷的天然资源。
远在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人已从事陶器生产。
境内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中,曾出土大量古陶器。
经过漫长的岁月和先人们的不断创造,在陶器的基础上,又采用瓷土作原料烧造出瓷器。
1988年禹州市文物管理所在郭连乡岗胡村西晋墓葬发掘中,出土了早期青瓷残器。
后又在三峰山南麓杨庄村西晋墓葬发掘中,出土两件完整的青瓷罐。
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改进与提高,禹州的陶瓷业到了唐代,发展更加迅速,不仅窑场增多,而且瓷器质量提高,釉色品种也显著增多,在河南乃至全国占重要地位。
目前已发现唐代古窑址4处,其中苌庄乡3处,神垕镇1处。
苌庄乡的3处古窑址分布在苌庄村、玩花台村和磨河村。
这里西接登封市,北连新密市,陶瓷原料丰富,交通比较发达,3处古窑址,相距不到4华里,是唐代禹州的一个陶瓷集中产区,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该窑址的文化堆积层中至今仍保留有大量的窑具、瓷器残片等遗物。
器物有碗、罐、壶、盆等。
釉色有黑、黄、褐、白四种。
器物造型丰满、平底。
在装饰艺主上,有白釉饰绿色彩斑,有黑、褐釉饰蓝斑或白斑。
磨河西岸的窑址内涵丰富,瓷片、窑具俯拾皆是,有黄釉阔腹平底钵,有平底淘澄器。
最引人注目的是有大量的黑釉蓝斑残片。
1984年5月经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陶瓷心家冯先铭等鉴一,确认系唐代烧制。
1977年冬,在神垕钧窑集中产区下白峪村的赵家发现1处唐代花瓷古窑遗址。
该窑场面积约3000平方米,窑区内有很多花瓷器残片、窑具、炉灰等。
窑炉上部已坍塌,只有半个窑底,是在平地上深挖的土质窑。
靠近窑炉旁泥池内的泥料为浅黄色,主要有拍鼓及各种罐、盘、碗、钵等,胎骨较厚。
碗、钵、罐均为平底。
釉色以黑、褐居多,也有少数黄色釉。
由于受窑温的影响,彩斑多不规则,有的稳定,有的从器物口部流淌到足部。
斑块有月白色、灰白色、蓝色,潇洒自然,有烟云变化之美感。
也有的蓝白相间,莹润典雅,耐人寻味。
禹州钧瓷发展史

物流管理14-01班 赵冀煜
关于钧瓷的美誉
入窑一色,出窑万
钧瓷的发展
东汉开始出现的瓷器,至唐代时 日趋成熟,并逐渐形成了“南青北 白”两大体系,并以“南越北邢”两 大窑口为代表。但无论是越窑青 瓷还是邢窑白瓷,它们的釉色都 是单一的,非青即白,无有例外。 钧瓷以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效果 在瓷林独树一帜、卓尔不群。
钧瓷的发展
北宋时期,禹州为北方重要 的制瓷业中心之一。。其中 钧台钧窑被后世认定为“宋 钧官窑”,钧窑也被后人称 之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 钧瓷历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 期。
钧瓷的发展
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一直到建国以 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被做为国礼,达 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钧瓷的发展
70年代,钧瓷制作工艺进一步 提高,人工加工原料被机械代 替,手搅轮制坯改为机轮制坯, 产品质量和检验也进一步规范。 各大厂相继建立了实验室,胎 釉配方及产品检验有了科学依 据。1972年至1974三年中钧瓷 产量达40万件。
钧瓷的发展
90年代,禹州市委、市 政府在宋钧官窑遗址保 护区内成立禹州市钧瓷 研究所和禹州钧官窑址 博物馆。组织最优秀的 钧瓷科技人才,聘请海 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该 所高级顾问,开展钧瓷 科研、生产、弘扬、保 护工作。
钧瓷种类及其特点
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雨类、 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 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 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
焰红等。其中,蓝色也不同于
一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一 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 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 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都具有莹 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
古钧窑鉴别
钧瓷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5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令,同年 故宫博物院专家陈万里到禹州进行钧瓷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禹州市钧陶瓷行业发展概览禹州陶瓷生产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成熟的彩陶生产。
禹境颍河两岸密集分布着龙池、下毋、连楼、冀寨、瓦店、董庄、吴湾、王山、崔庄、阎寨等包含有河南龙山文化至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存的十多处遗址,每处遗址的陶器遗存都比较丰富,出土的陶器主要有罐形鼎、大圈足盘、大口深腹罐、瓮、斝、钵、绳纹高足鼎、附加堆纹缸、澄滤器、敞口盆等。
这些陶器造型雅致美观,工艺精细考究,不少器皿为当时贵族使用,且不少器型为祭祀用品,其生产、制造的整体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经过漫长的岁月和不断创造,在陶器的基础上,禹州人又采用瓷土作原料烧造出瓷器。
1988年禹州市文物管理所在郭连乡岗胡村西晋墓葬中发掘出早期青瓷残器。
后又在三峰山南麓杨庄村西晋墓葬中发掘出两件完整的青瓷罐。
随着我国古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改进与提高,到了唐代,禹州的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不仅窑场增多,而且瓷器质量提高,釉色品种也显著增多,在河南乃至全国占重要地位。
禹境已发现唐代古窑址16处,其中苌庄乡13处,神垕镇2处,城区1处。
苌庄唐代瓷窑群的分布范围和密集程度,比河南省内已发现的同期瓷窑址都要大,为河南已发现最大的唐代瓷窑群。
尤其是13处窑址中11处都发现了唐花釉瓷。
据调查,苌庄瓷窑群13处古瓷遗址分布在南北长约7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近3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磨河、龙潭河两岸和两河中间的丘陵地带。
磨河两岸自南向北依次有上磨河、苌庄村、柏村、下王沟、玩花台窑址,中间丘陵地带自南向北有李沟、后庄、上王沟窑址,龙潭河两岸自南向北有孙河、西尹湾、缸瓷窑、上仙庙、老观岩窑址。
神垕下白峪唐代花瓷遗址是禹境发现最早且唯一经过科学发掘的窑址。
窑场面积约3000平方米,窑址出土大量花瓷器残片、窑具、炉灰等。
发掘报告认为:花釉瓷器是中晚唐时期出现的新的制瓷工艺,也是下白峪窑址最重要的特点,而且自始至终持续生产。
创烧时间大体在唐天宝年间,下限应在晚唐时期较早的阶段,最晚也不会晚到五代时期。
其生产的花釉瓷器是窑场中的精品器物,行销范围较广,在平顶山市、堰师等有一定距离的地点发现了花瓷,陕西西安还出土过花釉腰鼓。
下白峪窑产品的主要销售对象是广大的平民,像下白峪这样的窑场在晚唐时期的广泛出现,是瓷器手工业工艺、技术成熟,瓷器产品从主要而向上层贵族变为广大民众普遍使用的一种日用器具的重要体现。
花瓷之中有些器物,在黑釉、褐釉、茶叶末釉上,施以呈色不同的釉料,经高温烧制而泛现出灰蓝、乳白色的大块彩班,或蓝、白、绿、灰相间的流纹,形态各异为化万千,突破了单色釉的局面,发展为多样装饰,和宋代钧釉有相似之处,陶瓷史学界称之谓“唐钧”。
有学者认为,唐代花瓷的出现,为钧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钧瓷在北宋成为五大名窑之一是与唐钧的先导作用密不可分的。
五代后周时期,柴窑名冠天下。
《陶说》载:“后周柴窑,柴世宗时烧者,故曰柴窑。
”相传当时督瓷官吏请示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众多文献描述柴窑釉色与钧窑实际釉色相似,钧窑因而被认为与柴窑有渊源关系。
《陶雅》云:“宋钧之无紫而有异我发现者,盖仿柴天青之佳品也,何必玫瑰紫始为悦哉!今以月白俗名污之,谬亡甚矣。
盖世人俚语,不知世有柴窑者也。
”又云:“钧窑有紫、青两种,青者俗谓之月白,实渊源于柴周之雨过天青。
”《钦流斋说瓷》说:“钧窑之天青色者,肆人呼之为月白,盖仿柴之雨过天青也。
”《钧窑考证》更是直接论述道:“钧窑为宋初之民窑,殊无官窑之名望,然以地理及年代上考之,则与后周显德时在郑州所立之柴窑距离最近,迨赵宋灭周,柴窑工匠无所归,遂群趋钧州而经营钧窑,故仿柴之名制,所谓雨过天晴者,当以钧窑为独优。
”北宋时期,阳翟的陶瓷工匠在唐代花瓷工艺的基础上,经过潜心研究,利用当地原料,在青釉中加入少量铜质,在还原气氛下,成功地烧制成高温窑变铜红釉钧瓷。
据统计,禹境内现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40处,包括:刘庄(即神垕刘家门,下同)、上白峪、下白峪、于沟、张庄、苗家门、茶叶沟、槐树湾、里杜沟、红石桥、王家门、长春观、钧台、西寺、霍洞、邓禹寨、温家门、赵家洼、五洞口、五龙泉、花石、王桥、大涧、闵庄、吴庄、黄庄、神林店、接官亭、石峪、华沟,石圪节、铁炉沟、扒村、桃园、郭寨、方山、磨街、西柳树、鸿畅等。
这些窑址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山区,依山傍水建在蓝河上游,涌泉河、清龙河、潘家河、驺虞河之滨,以神垕镇的大刘山脚下最为集中。
这里陶瓷原料储量丰富,煤、柴都可就地取材,生产陶瓷有着优越的便利条件。
随着时代的推移,钧瓷生产由南向北逐步发展。
生产规模南大北小,生产品种南繁北简。
其中神垕刘庄窑、城区钧台窑经过官方发掘,而钧台窑被认为是宋钧官窑。
神垕刘庄窑是北宋时期兴起的一个以生产高档瓷器为主的窑场,创烧之初的覆烧工艺、满釉支烧工艺和厚釉工艺等三项工艺特征都具有重要的断代意义。
早期钧窑瓷器以不带任何装饰、水天一色的素面器物为多,表现出淡雅、悠远的色调。
器类主要有有碗、盘、洗、盒、盆、注壶、罐、瓶、香炉、器盖、枕等,选料严格、工艺精湛、产品精美。
钧窑生产的天青釉瓷器在古代一直不为人们所提及,很可能长期被当作汝瓷。
但是,钧窑在生产过程中发明了高温的铜红彩和铜红釉,是中国古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
另外,钧窑还有独特的青釉瓷,不同于临汝窑和耀州窑生产的青瓷器,而这些被称为“红若胭脂”,“青若葱翠”色的器物正是后世文献所津津乐道的。
现在所见珍品,多为过去皇家藏品。
钧台窑的发现与发掘,解决了长期困扰陶瓷史学界的官钧瓷器的窑口问题。
该窑遗址位于禹州市老城区北部,东西长达1100余米,南北宽约350米,总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
整个遗址分为官用和民用两大烧造区域,瓷器品种,以钧瓷为主,还有汝瓷、影青瓷、天目瓷和白地黑花瓷、宋三彩等。
从发掘出的标本看,宋徽宗在位25年间,是钧瓷生产的鼎盛时期。
钧官窑产品形制繁多,工艺规整,端庄浑厚,胎厚釉活,精美绝伦。
具有代表性的是尊、炉、鼎、洗、盆、奁、杯、盏、瓶、钵、盘、碗、盒、枕、座墩等十余种。
尤以花盆为多,如葵花式、莲花式、海棠式、主角式、方形和长方形等。
器底呈芝麻酱色,器表有片纹,莹润浑厚,绚丽夺目。
官钧瓷釉色极为丰富,大体分红、青两大类十余种窑变色彩,青者如月白、天青、天蓝、葱绿、米黄;红者如茄皮紫、海棠红、玫瑰紫、胭脂红、葡萄紫、鸡血红、丁香紫、火焰红等。
钧官窑在民窑天青釉和紫红斑釉的基础上,成功地创烧了蓝、红、紫、青诸色错综掩映的窑变釉,青蓝釉施于器内,红紫釉多施器外。
官钧青蓝釉也不再纯粹单一,而是在一个较深的蓝色背景上布满带月白汗珠状的流纹(泪痕纹),一些产品则遍布曲折的蚯蚓走泥纹,或在一个紫色背景上遍布蓝白色流纹,即文献所称“宋钧之紫汗漫全体,青葱紫倩蜡泪之成堆”。
从釉的艺术风格看,官钧追求的是模仿花玛瑙一般“花”的效果,或大自然中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观。
钧窑釉那种莹光般含蓄的乳光状态和绚丽多姿的窑变艺术效果臻于完美,构成钧瓷的独特风采和巧夺天工的精湛艺术效果,为世人所倾倒。
钧官窑在工艺上精益求精生产,在经济上不惜工本,官钧制品入选后,其残次品全部销毁,故钧台窑作品传世极少而声价也极高,为北方诸窑之冠。
金代禹州钧瓷产地更广、产量大增,但产品种类减少,尤其是仿金银器类型的精品器物减少,采用裹足支烧法和施满釉的器物大大减少,许多器物施釉不到底,制作质量明显降低,精美的葱翠青色和胭脂红色器物基本停烧,大片弥漫全器的红彩变成了有意点画的红斑。
只有天青釉钧瓷还保持了较雅致、匀净的釉色。
由于钧瓷烧制技术的推广,天青釉钧瓷在河南的许多窑场开始出现。
据调查,金代钧窑遗址在禹州境内甚多,汝州、郏县、登封、宝丰、鲁山、新安以及黄河以北的汤阴、鹤壁、林县、淇县、焦作、安阳等地也有不少发现。
河北、山西等地窑址也有发现。
钧瓷产品成为中国北方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瓷器品种。
元代禹州制瓷业在宋、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发展。
当时的钧州既有民窑户,还有军窑户进行陶瓷生产,其生产税赋事务由制国用使司申报朝廷,应是当时很重要的一个瓷器产区。
产地以神垕镇为中心,由南向北逐步发展,宋、金时期的窑场绝大多数恢复并且有了大的发展。
据调查,禹州市境内元代钧窑遗址多达160余处。
东自顺店乡的党寨村,西到鸠山乡的官寺村,南从神垕镇的上、下白峪村,北到花石乡的桃园村,近百平方公里的丛山峡谷中,有数以千计的窑炉进行钧瓷生产。
元代张克己《东张镇百灵公庙碑》载:“复业之家相继而至……其瓷之优,比之他所,实为拔萃。
远方之人竞来兴贩,车载驴驮,恒无虚日,散之四方者,不可胜计。
爰自破宋之后,浮于颍蔡,达于淮汉,诚百家必用之物,一日不可缺者也。
”这是对当时禹州瓷业兴盛的真实写照。
元代钧窑的产量大增,产品种类十分丰富,钧釉、青釉、白釉、黑釉瓷的产量都较多,还有红绿彩、三彩、绞胎等产品。
器物的种类有日用的碗盘类,也有不少大件的梅瓶、连座瓶、香炉等,从釉色和器类上无不显示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元代钧瓷制作不如宋金时期精审、相对粗糙,胎骨厚重,釉厚欠匀,色暗而多棕眼,釉汁流积,多为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经济实用的产品。
也有不少好的产品,如1960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出土的钧瓷双耳大香炉,正面刻有“己酉年(1309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字样,造型优美,釉色莹润,制作规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钧瓷珍品。
元代钧瓷生产在北方相当普及。
河南省内的禹州、郏县、宝丰、鲁山、内乡、汝州、登封、新安、安阳、鹤壁、修武、林州、淇县、浚县、焦作、许昌、新密、卫辉等地的钧窑场有所增加。
河北的磁县、邯郸、隆化,山西的交城、临汾、长治、怀仁、介休、浑源内蒙的呼和浩特和包头等地都有烧造。
钧瓷生产工艺和技术也向南方传播,影响到南方的瓷业生产,江南地区仿钧之风日趋兴盛。
如吉州窑在宋至元烧出了光彩夺目的窑变釉,景德镇也生产出了高质量的红釉瓷器。
宜兴的釉陶称宜钧,广窑的釉陶称广钧,景德镇瓷器上的低温装饰称为炉钧釉,可以认为这是钧瓷工艺的延续和扩大。
明朝初年,“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明太祖实录》)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六月,将山西3.5万户迁徙钧州等地。
(民国《禹县志》)钧州境内特别是神垕钧窑区,多数居民都不是当地老户,多从山西或外地迁入。
《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年间“题准光禄寺,每年所需酒缸、瓶、坛分派河南布政司,除钧、磁二州外,真定府曲阳县分派酒缸117个,十瓶坛4274个,七瓶坛6100个,五瓶6240个,酒瓶10314个,每年烧造解寺应用”。
明嘉靖三十二年,“题准曲阳缸、瓶共17765件,通行解部,如遇缸乏,止行磁州、真定烧造,免派钧州”。
说明钧州窑场,是以烧造酒缸、瓶坛为主的日用瓷窑场。
明代禹州的陶瓷业仍以神垕镇为集中区,其他窑场除个别烧制少量的缸、坛粗瓷外,其余已全部停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