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钧瓷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合集下载

禹州钧瓷

禹州钧瓷

禹州钧瓷一、钧瓷业发展概况禹州陶瓷生产历史十分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即有较为成熟的彩陶生产。

到唐代中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

苌庄窑的黑釉瓷、黄釉瓷、白釉瓷生产规模庞大,特别是苌庄窑、神垕窑以及钧台窑生产的花釉瓷,独具特色。

其中有一种黑釉带乳白色或白色中呈现针状蓝色斑点的花瓷,其胎釉产地、元素构成与装饰釉特征与钧瓷有诸多共同之处,是钧瓷的“先导”,被后世学者称之为“唐钧”。

北宋时期,禹州为北方重要的制瓷业中心之一。

各种瓷窑遍布境内各地,窑址达一百多处,瓷器种类众多。

钧瓷在城区、神垕、磨街、鸠山、鸿畅、苌庄、浅井等地均有烧造。

其中钧台钧窑被后世认定为“宋钧官窑”,钧窑也被后人称之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钧瓷历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金元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地陶瓷技术的交流及社会变革引起的陶瓷工匠流动,以禹州为中心形成一个庞大的钧窑系。

由于窑场扩大,日常生活用品增多,以盘、碗、罐、瓶之类为主,与北宋末年钧台窑烧造的盆、奁、尊、洗等物相比稍显逊色。

延至明、清两代,钧窑烧制时断时续,几乎停烧。

清末至民国时期,禹县陶瓷工匠在仿钧基础上经反复试验,终将窑变钧瓷烧制成功,但生产规模较小。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5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令,同年故宫博物院专家陈万里到禹州进行钧瓷调查。

1952年至1954年,地方国营豫兴瓷厂(地方国营禹县瓷厂前身)、禹县神垕第一瓷窑工业生产合作社(禹县钧瓷一厂前身)、禹县神垕第二瓷窑工业生产合作社(禹县钧瓷二厂前身)相继成立,开始研究恢复钧瓷生产。

1955年,周恩来曾指示轻工业部抓紧恢复河南禹县钧瓷生产。

9月,禹县人民政府、神垕瓷窑一社把老艺人卢广东、卢广文从陕西请回禹县,成立钧瓷生产小组。

在禹县技术人员和老艺人的共同努力下,1956年3月烧出第一窑钧瓷,并在广东出口商品展览会上得到好评。

60年代,河南省成立恢复古钧瓷委员会,省、地、县三级联合研究恢复钧瓷。

映得芙蓉不是花——任凯歌:传承钧瓷技艺新辉煌

映得芙蓉不是花——任凯歌:传承钧瓷技艺新辉煌

中国陶瓷史上最灿烂的杰作,离不开河南禹州的钧瓷,它以不可替代的角色令世人瞩目。

千年的风雨路、千年的工匠情,都在钧瓷五彩的釉色里诉说,在乐曲一样的开片中见证。

而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位钧瓷界的新秀。

他的钟情与热爱、他的继承与发展、他的与时与创新、他的执着与奉献,都凝结在那上千件流光溢彩的钧瓷作品中。

他,就是河南省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星航钧窑的艺术总监任凯歌。

一一捧泥土变成艺术,需要大地赋予的品性、需要艺术孕育的精魂、需要火焰铸造的坚定。

任凯歌,出生于钧瓷世家,他的上10代祖先任希业,在乾隆二十六年从山西榆次迁到禹州神垕镇时,就与钧瓷打起了交道,并在瓷界有着很高的声誉。

其先祖任志修还完成了首部钧瓷专著《陶瓷十五论》,他的爷爷任坚是解放后恢复钧瓷生产的第一任厂长,他的父亲任星航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所以任凯歌从小就是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文化底蕴和钧瓷文化艺术很浓的家庭熏陶下成长的。

耳濡目染使他对钧瓷产生了热爱,勤奋好学让他掌握了完成钧瓷制作的各个工序,而在继承中,创新又让他创作的钧瓷具有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深得艺术圈内行家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认识任凯歌虽然很早,早在10多年前就和他熟悉,但和他说话的机会却不多,更不了解他的钧瓷之路。

初识任凯歌,小伙子个子高高的,面清目秀,话语不多,慢条斯理,温文尔雅。

一副近视眼镜,更显得他的文静与文气。

而就在他爷爷任坚99岁诞辰的追思会上,他即兴讲了对爷爷怀念的一段话,让笔者对他刮目相看。

一向不怎么表达的他,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且语言流畅,语法通顺,语句映得芙蓉不是花——任凯歌:传承钧瓷技艺新辉煌禹州市委宣传部 李俊杰 (河南许昌)河南省陶瓷工艺美术大师 任凯歌一环扣一环,逻辑性极强。

因这次他的与前不同,我才关注了他,并很快了解了他的钧艺之路。

任凯歌是个勤奋好学,有着上进心并且执着追求梦想的青年人。

他大学毕业,1996年就在钧瓷研究所里参加工作。

并在其父任星航的指导下,很快就能娴熟地操作钧瓷的各个工序,因其工作业绩突出,1999年他就在父母创办的星航钧窑里担任了材料实验室的主任。

现代科学技术环境下禹州钧瓷的发展现状简述

现代科学技术环境下禹州钧瓷的发展现状简述

INDUSTRY·MARKET行业·市场文 马辰雨现代科学技术环境下禹州钧瓷的发展现状简述钧瓷作为我国著名的瓷种,在北方地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和价值。

其造型端庄大气、窑变精美绝伦、工艺繁杂细致、釉色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得钧瓷在陶瓷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名声享誉全国。

禹州,雄踞河南腹地,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是我国钧瓷的发源地。

历史上,禹州的窑口与汝窑、官窑相毗邻,各种瓷艺在此地交汇交流,使得钧窑在吸收其他瓷窑精华的同时能够进行自我的创作。

禹州的神垕镇被誉为“中国陶瓷之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禹州市拥有“中国陶瓷文化之乡”“中国陶瓷文化名城”“中国中原瓷都”等美誉。

一、禹州钧瓷的发展历程钧瓷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完善,构成窑系,落寞,复苏,重获生命力,巅峰的艰辛环节。

晚唐时期的匠人们,创新性地将金属元素引入到釉料之中,在民窑天青釉和紫红斑釉的基础上成功地创烧出唐花瓷,其对钧瓷的红、青、蓝、紫的诸多丰富交错的窑变釉,同时构成了钧瓷釉色青共同的大致风格,使钧瓷工艺达到历史巅峰。

金元时期由于宋朝常常受到辽、金、蒙的侵略,导致大量的能工巧匠逃离流亡,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钧瓷的传播范围,使钧瓷不再局限于中原一带,而是发展成为遍布全国的窑系。

明清时期,由于连年的战争禹州钧瓷逐渐走向断烧,陷入到发展的低谷时期,禹州甚至是沦为生产日用品粗瓷的地步。

到了清末民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军阀或者大资本家中掀起了收藏古董的热潮,寥若星辰的禹州钧瓷也受到大量藏者的热捧,虽然出现了大量的仿制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钧瓷实现复苏。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帮助与扶持下,通过学者、艺术家以及专家学者的大力合作,钧瓷工艺再次获得生命。

二、禹州钧瓷当前发展的现实要求近年来,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全球文化日渐趋同,导致地域特色文化缺失等问题的出现。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及社会需求的刺激下,禹州钧瓷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禹州经济增长支柱产业之一。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

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

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

清朝晚期,钧瓷复苏。

到光绪三十年( 1904 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 10 余家。

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

至民国三十一年( 1942 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

在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被做为国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起源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 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 之传说。

据实践,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

特点形式特点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

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烧出窑变铜红釉,并衍生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鸡血红等多种窑变色彩,宛如蔚蓝色的天空出现一片彩霞,五彩渗化,相映交辉。

釉中的流纹更是形如流云,变化莫测,意境无穷。

钧窑瓷器釉色丰富多彩,彻底改变了以往青釉类瓷器的单调格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天然效果,恰似“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这种丰富多彩的特点,为后来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尤其是钧红釉的烧制成功为元代的釉里红,明清时期著名的宝石红、祭红、郎窑红以及美人醉等新品种的烧成,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钧瓷以釉色美妙而著称,而它的完美造型更为钧瓷增光添彩,端庄浑厚的造型,简洁明朗的线条,更适于釉子的溢彩流动,经过高温还原气氛,使厚釉出现拉丝、沉积、结晶等变化,呈现出类似兔毛的色线或蚯蚓走泥的痕迹,还有立体感的色点或针尖状的星点,纵横流淌的釉色组成各种奇异的画面,鬼斧神工又自然天成,随着人们丰富的想象而成为各种绝妙的自然景观,如高山云雾、峡谷飞瀑、星辰满天、翠竹生烟、节日礼花、浪激飞舟,令人叹为观止,拍案称奇,堪称国宝。

宋代钧窑历史及宋钧窑瓷器艺术特征,

宋代钧窑历史及宋钧窑瓷器艺术特征,

宋代钧窑历史及宋钧窑瓷器艺术特征,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今禹州市),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位于今河南禹州,因古属钧州,故名。

钧窑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

以钧窑出产的钧瓷则是宋代大五大名瓷之一,以“雨过天晴云破处,夕阳紫翠忽成岚”的窑变效果,一改自汉至唐以来“南青北白”的单色釉发展脉络,自此中国瓷器开始进入出五彩斑斓的时代。

源于唐代的钧瓷艺术,于宋代成就了第一个瓷器烧造的艺术高峰。

宋代钧官窑瓷器雅致、温润的艺术效果,成为了钧瓷审美的最高标准。

【宋钧瓷的历史传承】钧瓷是中国陶瓷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但是它很特别、很另类,在中国陶瓷史上也有着与众不同地位。

东汉开始出现的瓷器,至唐代时日趋成熟,并逐渐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体系,并以“南越北邢”两大窑口为代表。

但无论是越窑青瓷还是邢窑白瓷,它们的釉色都是单一的,非青即白,无有例外。

钧瓷则不同,它以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效果在瓷林独树一帜、卓尔不群。

钧瓷的釉色窑变艺术效果不是人为的,而是在窑内炉火的高温下自然形成的。

钧瓷入窑的时候,是没有任何色彩的,是一体素净。

那七彩辉映、让人心旌动摇的绚丽色彩和自然逼真的画面都是在烧制过程中在窑内形成的,这就是窑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窑变原理就是釉料矿物在炉火高温下转化呈色的物理化学现象。

好的窑变效果的形成所需要的因素非常复杂,它需要性能良好的窑炉、器物在窑中的最佳位置以及科学的烧成制度等因素的巧妙组合才能实现。

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就是在人们对窑变现象有了相当认识和了解的今天,人们对窑变效果也不能完全掌握,往往是招之不来、不期而至,这也更增添了钧瓷艺术震撼人心的魅力。

钧瓷始于唐代。

在神垕瓷区上白峪、下白峪村的唐窑遗址,出土了灰烬、匣钵片、瓷器残片等制陶瓷遗存。

唐窑残片与众不同、自成风格。

形成了以罐、盘、碗、钵之类俱多,釉色则以褐为主,上有不规则彩斑,有月白、乳白、天蓝等色,挥洒自然、有烟云变化之美盛,莹润典雅,耐人寻味。

钧窑的历史文化知识(图)

钧窑的历史文化知识(图)

钧窑的历史文化知识钧窑瓷器葵花尊钧窑瓷器双龙献寿钧窑创烧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后镇,因宋徽宗在夏朝建都的禹州“钧台”设立官窑而闻名天下。

“钧窑”所产之瓷曰“钧瓷”。

她始烧于唐代,鼎盛于北宋,金元时期影响北方诸窑,形成了庞大的钧窑系。

为我国五大名窑、八大窑系之一。

遗址遍布禹州西部山区及禹州城内,现已发现窑址150多处。

保留完好的为禹州市钧瓷研究所院内“北宋钧官窑遗址保护区”和神后镇瓷区。

主要游览观光的遗迹有“古钧台”、“禹王锁蛟井”、“钧台钧窑遗址博物馆”、“钧神庙”、“火龙庙”、“神后镇钧瓷文化区”等。

禹州制瓷业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陶器,商周有原始青瓷。

到了唐代,制瓷业更加繁荣,盛产一种以黑褐釉为主体,局部施以兰白色斑的“花瓷”,被识为钧瓷的前身,称之为“唐钧”。

到了北宋初年,政治稳定,手工业、商业发展迅速,文化艺术得到社会需求。

钧瓷也从技术上和艺术上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了独特风格,成功烧制出窑变兰色乳光釉和铜红釉,打破了瓷器单一颜色一统天下的历史,受到世人青睐。

到了北宋末年徽宗时期,钧窑受到宫廷重视,把“钧台钧窑”垄断为“官窑”。

集中能工巧匠按照宫廷设计,不计工本,精工制作。

其造型端庄古朴,胎质坚实,工艺严整;釉色五彩缤纷,莹光玉润,变化神奇自然;挑选严格,残次品一律砸碎深埋,禁止流入民间。

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对钧窑的制作工艺、烧制技术、艺术品位起到了升华作用,从而钧瓷由一般的日用瓷上升到纯粹的艺术瓷,钧窑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金元时期,由于钧窑的独特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加之宫廷垄断的解禁,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影响遍及河南、河北、山西、内蒙等地,在我国北方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钧窑体系。

明清时期,钧窑风格影响到南方,出现了各种仿钧的瓷种,如广东佛山的“广钧”、宜兴的“宜钧”、景德镇的“祭红”、“釉黑红”、“卢钧”等,以及受钧釉影响而创新出的各种高温颜色釉。

新中国成立以来,钧窑得到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关注,在其故乡河南禹州蓬勃发展,经过几代艺人、科技人员的不断继承和创新,钧窑发展达到了历史的颠峰,走到了民族文化艺术的前列。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以禹州钧瓷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以禹州钧瓷为例

摘要:禹州钧瓷是我国五大名瓷之一,与汝、官、哥、定瓷齐名。

烧制钧瓷是一种复杂且高难的技艺,其中不可控的窑变因素更是出神入化,因此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说法。

在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钧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如何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制瓷技艺已成为时代的重要课题,文章以在禹州当地实践研究的结果为基础,为钧瓷技艺在保护与传承的方面提出几点借鉴方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禹州钧瓷技艺;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珍贵,它是一种历史的沉淀与见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人类社会文明载体。

随着国际化趋向和现代化历程的持续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遭到不断挑战,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些依附于口授和行为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正逐步湮灭乃至失传;具有珍贵历史意义价值的文献,或被遗弃,或被国外盗取;过度消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钧瓷创烧于唐朝,拥有悠久的历史进程,文化底蕴十分丰富,钧瓷的烧制技艺是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结晶,其中意义重大。

禹州是中国瓷器的重要发祥地,其烧制钧瓷的历史多达1700多年,其中原产于禹州的钧瓷,创烧在唐朝繁盛于宋朝,是我国北宋以来的一类重要瓷器品种。

北宋期间设立了钧瓷“官窑”,钧窑因此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金元时期,钧窑瓷器在中国北方区域成为主要产品,形成了宏大的钧窑系,是我国六大钧窑体系之一。

近年来,钧窑的钧瓷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钧瓷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新的阶段。

一、钧瓷传承现状及对策(一)钧瓷商业化对艺人传承的影响1.商业化指的是权利人以自由、平等的交换为手段,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行为。

钧陶瓷的出现影响钧瓷的发展。

由于时代的不断转变和不同需求,钧瓷也开始步入商业化。

但是钧瓷不同于其他瓷器,它更偏向于艺术是属于观赏性很强的瓷器,实用性较差。

所以禹州神垕镇大部分都以实用性较高的钧陶瓷为主,这种拥有钧瓷元素的陶瓷就既具有观赏性又拥有实用性。

但是这种钧陶瓷是没有灵魂的,所以钧陶瓷的出现对钧瓷和钧瓷艺人是有一定影响的。

禹州神垕——钧瓷之乡

禹州神垕——钧瓷之乡

欣赏钧瓷之美,易;梳理钧瓷的故乡神垕古镇的渊源流变,难。

一座因瓷而生由钧瓷而兴千年“活着”的古镇,历史上,它有百余处古窑址,它有明清七里长街的繁华。

当下,它的窑火千年不熄,有几十家成规模的民营作坊,佳作迭出,大师多多。

钧瓷,可在博鳌与各国政要相会,也能在普通百姓的博古架上,让一片片惊羡掠过。

神垕,千年窑火不灭。

从历史角度而言,它本身是个集民俗、文化传统和陶瓷工艺于一体的“大文物”,丰富而鲜活,纯粹又驳杂。

神垕千年发展史,由地方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共同促成。

陶瓷生产空间的演变,决定了古镇的发展演变。

哪儿有窑火熊熊,哪儿就是古镇的CBD。

跳出中国讲陶瓷,china,是最鲜明的中国符号。

跳出河南讲瓷业,神垕,作为“北方瓷都”,可与江西景德镇媲美。

跳出神垕讲古镇,不妨从古镇西南10余公里的下白峪讲起,那儿,是古镇第一炉窑火燃起的地方,是古镇的前世。

从下白峪到刘家门神垕古镇西南角大刘山下,坐落着大名鼎鼎的下白峪窑址。

大刘山北坡有白峪河,发源于伏牛山陡峭的山间,冲出山口后平缓地自东向西流淌,遇到一道低矮山梁,形成一个河曲转而北流,在河曲部形成一片较大的河滩地。

下白峪窑禹州神垕——钧瓷之乡址,坐落在白峪河北岸河滩地上,窑址东西长约130米,南北宽约100米,位于现在的于沟行政村区域内,黑色标牌上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神垕钧窑址”的字样,立牌日期是2006年5月。

窑址四周是一大片荒地,长满杂草野树。

荒地一侧山坡下,还是杂草野树,其间有些碎石瓦砾。

一位村民说:“坡上坡下全是文物工作队的发掘现场,发掘完东西都运走了,地面回填了。

”“下白峪窑址,是神垕古镇最早的具有考古学依据的窑址,学术界也称它神垕窑遗址。

新中国成立初期,禹州本地考古部门做过调查。

2001年,北京大学秦大树教授带队,对它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发掘。

”神垕镇旅游办主任艾林波说。

考古发掘出土了丰富遗物,发现一座窑炉和一处窑前作坊。

这里地层关系简单,叠压关系清楚,充分说明自中唐到晚唐很长一个时期内,下白峪窑场都在稳定持续地进行陶瓷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丰富多彩的钧瓷图2 唐双系罐 河南禹州钧瓷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内容摘要:本文从河南禹州钧瓷造型语言的特点入手,对河南禹州钧瓷的的造型、色彩、肌理等方面进行比照研究,把河南禹州钧瓷的历史地位、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制作工艺、时代特征、发展方向等同其它瓷种进行对比,进而对河南禹州钧瓷造型语言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总结。

对于河南禹州钧瓷造型语言的丰富和地方造型艺术设计及审美的提高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钧瓷 造型语言 窑变 肌理 色彩一、河南禹州钧瓷的历史渊源与时代特征在我国上百座较为知名的古镇中,有哪一座古镇能够盛产“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国宝钧瓷?是神垕;有哪一座古镇能够牵动四代皇帝,受四次皇封?是神垕;有哪一座古镇能够基本原生态地保存着千百年的街巷、建筑,并一直保持瓷都的地位?是神垕。

神垕镇历史悠久。

早在夏、商时期这里就有人类居住,从事农耕和冶陶。

自唐代出现钧瓷以来,神垕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陶瓷中心之一。

宋时称神垕店,明代开始称神垕镇,属鸿畅都,清时属文风里。

明清时期流行一首民谣:“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由此可见当时的繁华。

神垕是钧瓷的主产地,因煤、瓷土、釉土资源蕴藏丰富而名闻中原。

神垕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物质条件,促进了神垕陶瓷生产与商贸经济的发展,加之钧釉开陶瓷铜红釉的先河,更有窑变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特色,所以有“家有万贯,不抵钧瓷一片”的珍贵价值。

河南禹州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从产生到现在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它产生于唐朝末年,而到了宋朝达到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它产生于河南省禹州市,据考证因夏朝的时候夏朝国王启在禹州建立钧台举行开国大典而得名。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宋代以后,其文化内涵日益丰富,精神指向也渐渐明确,再加上造型和烧制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改进,禹州钧瓷成为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禹州钧瓷以铁的氧化物作呈色的釉料配方彻底改变了过去单纯的青瓷釉色的局面,把铜、铁、磷、锡等多种元素,分别配釉,一层一层的挂釉,使钧瓷的釉层结构更加复杂。

使釉层在光的作用下变得丰富多彩,好像从水中捞出宝石一般颜色浓重凝练。

再加上人们在图3 鼓钉洗 欣赏的过程中对釉层里光线的自动调节作用,釉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灿若星云,这无疑使钧瓷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加强。

河南禹州钧瓷无论从造型还是从釉色变化;无论是肌理图案还是开片纹路都是其它瓷种无可比拟的,它不愧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经历几百年的发展和变化,历经沧桑,经过了无数人的努力和付出是她得以延续至今,今天,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的关怀和支持下它又被重新挖掘出来,重新以崭新的姿态走到人们面前,禹州钧瓷发展到今天无论是钧瓷造型设计,还是烧成工艺,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和变化,无论是艺术风格,还是品种釉色,钧瓷生产都日臻完美。

河南禹州钧瓷造型粗犷豪放、图画意趣天成、色彩古朴典雅,是北方文化的代表,同我国南方的瓷器相比,在审美上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恢弘美、简约美、景幻美、个性美和委婉美。

整体来说,河南禹州钧瓷唐代的主要特征是黑底、花釉和彩斑;造型丰润庄重,以日常生活用品中为主要产品,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向审美需要过度,禹州唐代钧瓷以“厚润庄重”的审美风仪称雄于世,为河南禹州以后的钧瓷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河南禹州钧瓷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人文气息,河南禹州钧瓷不乖巧、不造作、自然天成、不哗众取宠。

但是仔细品味钧瓷那“白看百变的诡秘釉色”,其色淡而不俗、浓而不艳。

它的器物造型庄重典雅,投射出自然天成的风韵,因此宋代钧瓷常常被钧瓷美学家推崇为“典雅”的代表。

元代是河南禹州钧瓷进一步发展壮大历史的时期,与宋、金时期的钧瓷相比,河南禹州元代钧瓷器物以大件产品为主,钧瓷器型笨重。

其具体特点有以下特征:釉质较粗,不够细腻,工艺粗糙,釉厚而不匀,釉厚的“垂若蜡泪”,景象刻板不够自然,与宋代禹州钧瓷相比不如宋代美妙自如。

明代钧瓷因战争和灾难,传世很少,从仅存的传世明钧来看,当以洪武、永乐、宣德年间为盛,此后因政局动荡,渐渐败落,至嘉靖年间,虽经世宗(朱厚熜)的大力扶持,终不得其果。

这一时期钧瓷造型追求秀巧,釉色推崇艳丽,质感向往玉润,工艺趋于规整,故后人多评价明朝的风格为“艳丽”。

清代河南禹州钧瓷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致力于釉色的突破,在南北方文化的撞击中。

北方粗犷豪放的造型进一步得到了补充和完善、朴素典雅的釉色透射出飘逸之神韵。

河南禹州钧瓷生产经50年的恢复期,60年代的启蒙期,70年代的发展期,80年代已经达到了成熟期,1983年10月,神垕钧瓷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汇报展出新,标志着新中国钧瓷走向完美和成熟。

二、河南禹州钧瓷造型语言之“形”的特征图4钧瓷的釉变 “形为本、釉为魂”是对河南禹州钧瓷艺术的高度概括,钧瓷造型端庄大方、整体浑厚,着重大的体面塑造和“颈、身、足”部分的上下呼应、左右对称;异型品以单体面自然变化或多体面有机组合,求大体兼细节,整体统一。

根据钧瓷造型的时代特点的不同,可把钧瓷分为传统钧瓷和现代钧瓷。

传统钧瓷造型以满足高贵的皇族生活需求为价值取向,造型简洁大方,追求品位和格调,以端庄、浑厚造型之本;古朴、文雅为艺术特色。

器皿棱角分明,线条优美,曲直对比恰当和谐,又多以对称型居多,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审美意向;文饰简练,雕塑别致,以丰富的窑变釉色追求细节的体验和肌理的视觉满足。

人物类种类繁多,是钧瓷艺人根据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或者给钧瓷有关的故事人物等来进行构思创作,这类题材以神仙造型居多;动物类以以自然界中的动物为创作对象,根据不同的动物特点,进行夸张和变形,以虎、猪、狗、兔子、羊、牛、驼、鸡、猴等造型居多,其它类钧瓷是陶艺家、美术学院的教授和艺术学院的学生来神垕镇实践时,根据他们的观念和认识而创作的充满时代气息和个性风格的作品。

这些作品打破传统的观念和手法,“利用当代的审美观念加之充满豪情的艺术风格而创造出来的打破传统观念的作品”,著名的有韩美林、周国祯等人的作品。

钧瓷造型的设计不仅仅是外形审美的直接体现,它同时对钧瓷的成型和釉色的窑变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钧瓷是造型美与釉色美的巧妙融合。

传统类钧瓷多以圆形为基本造型,大多遵守“甲、由、申”的造型法则,和人体比例关系相一致,呈现出和谐的黄金比。

钧瓷造型讲究左右对称关系着重大的体面塑造和“颈、身、足”部分的上下呼应,体现出古老传统的东方审美否则;异型产多追求自然变化体面变化或多体面有机组合,追求整体的独特性并兼顾细节的完整和统一,体现出对称、均衡、动静结合的形式美感。

三、河南禹州钧瓷造型语言之“色彩”特征河南禹州的钧瓷,被称为“国宝”五大名窑之一,它的主要贡献在于烧制成艳丽绝伦的红釉钧瓷,从而开创了铜红釉之先河,改变了以前中国高温颜色釉只有黑釉和青釉的局面,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钧瓷是因宋徽宗时期曾在近禹州市内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专门烧制御用瓷而得名。

它是靠自然窑变呈色的,呈色对所需的各种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烧成难度大,品相俱佳的作品非常难得。

窑变是钧瓷的精华,钧瓷窑变釉色万紫千红,多姿多彩,往往青中寓红,红中带紫,紫中见绿,绿中泛白,相互交融,绚丽生辉。

经釉汁流动;山水秀丽、花草飘香、鸟兽灵动、人物逼真......,将世上万事万物尽情呈现。

河南禹州钧瓷属北方青瓷窑系,在中国的所有瓷器中,钧瓷是唯一的流动釉,钧釉色泽浑厚呈半乳浊状。

釉质细腻质密、玉润含蓄、窑变纹路丰富,瓷器釉画鬼斧神工,惟妙惟肖,与整体简洁的造型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肃穆宏大、含蓄内敛、端庄典雅的千古不磨的艺术魅力。

钧瓷釉色、色斑、纹路的偶然无意组合,构成了一幅幅最为抽象含蓄的意向画,有无、是非、虚实相映成趣,因情得景,由景生情,使人欣赏作品时情景交融,浮想联翩,把人带入了朦胧抽象的表象艺术的氛围之中,体现出含蓄的意蕴之美的崇高境界。

河南禹州钧瓷无论造型风格还是釉色变化,钧瓷都呈现着一种“自然天成”的道家风范。

它不乖巧、不矫饰、不哗众取宠,在看似“平淡”的肌理、纹路中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丰厚的人文底蕴,百看百变、浓而不艳、淡而不俗。

但是细品那变化诡秘的釉色,投射出朴实天成的风韵,它那庄重大方的造型,极具典雅之魅力,因此现代钧瓷美学家常把宋代钧瓷奉为“典雅”的典范,四、河南禹州钧瓷造型语言之“肌理”特征河南禹州钧瓷艺术“把中国古老的哲理融入其中,讲究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把缺陷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审美对象。

如蚯蚓走泥纹、袈裟衣、孔雀衣、火狐衣等”,这和南方瓷竭力避免这种现象,尽量把审美过程单纯化的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钧瓷肌理要素主要包括两方面要素:钧瓷釉面纹路和钧瓷釉面肌理画。

河南禹州钧瓷以出现景观为绝,窑变釉色、纹路、色斑等穿插组合、融汇交映往往会构成一副副栩栩如生的意境“画面”,如有名的:“暮霭霞飞、紫翠生烟、寒鸦归林、星辰满天、仙山琼阁、烟雨江南”等,“手法”大胆洒脱,意在笔先,或洋洋洒洒、挥毫泼墨;或寥寥几笔,惜墨如金。

仁见仁智见智,画面体现的意境正是传统文人画所追求的境界,体现出表象意蕴之美。

结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人们渐渐认识到了发展和振兴文化产业是经济持久发展的基石,继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优秀的传统工艺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本课题基于钧瓷造型理论,结合艺术的现代审美理论和方法对传统钧瓷造型语言和钧瓷文化进行了深入调研,并进行了系统、科学的分析,尤其是分析了钧瓷的造型语言、钧瓷的色彩形成规律,探讨了钧瓷的色彩肌理、窑变釉色的成因及其规律,规范了钧瓷造型、色彩、肌理的分类、总结出了影响钧瓷的造型、色彩、肌理的材料要素、工艺要素和审美要素。

通过对传统钧瓷文化产业产品从不同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此提升和增强传统手工艺钧瓷文化产业的内力,为钧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1.陈进海.世界陶瓷艺术史[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5.2.陈万里.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第2版)[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7.3.傅振伦.中国古陶瓷论丛[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4.曹建文.国宝春秋(陶瓷篇)[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5.朱顺龙.李建军.陶瓷与中国文化[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6.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中国的瓷器(修订版)[M).北京:轻工业部出版社,1983.7. 晋佩章.中国钧瓷艺术[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8. 李争鸣.追根求源话均瓷 [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