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黑星病菌
黄瓜黑星病的症状有哪些?发生条件是什么?该如何预防和防治?

黄瓜黑星病的症状有哪些?发生条件是什么?该如何预防和防治?早春季节,北方天气气温较低,多地反应温室黄瓜黑星病发生严重,导致叶片穿孔或黄瓜瓜条畸形,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黄瓜黑星病,属于真菌性病害,是大棚的毁灭性病害之一。
发生黄瓜黑星病的棚室一般损失可达10%~20%,严重的话整棚毁灭性发生,甚至绝产绝收。
该病除危害黄瓜外,还侵染南瓜、西葫芦、甜瓜、冬瓜等葫芦科蔬菜,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天就给黄瓜、西葫芦、甜瓜等瓜类种植户详细分析一下黄瓜黑星病的症状、发病条件以及防治措施,让种植户完全熟知黑星病,做到提前预防,辨认病害,及时防治。
一、黄瓜黑星病发病症状黄瓜黑星病主要危害生长点、嫩叶、嫩茎和幼瓜、幼苗。
1.生长点发病:出现烂头,其下丛生侧芽,心叶枯萎,形成秃桩。
2.幼苗染病:子叶上产生黄白色圆形斑点,子叶腐烂,严重时幼苗整株腐烂。
稍大幼苗刚露出的真叶烂掉,形成双头苗、多头苗。
3.嫩叶染病:起初在叶面呈现近圆形褪绿小斑点,进而扩大为2~5毫米淡黄色病斑,边缘呈星纹状,干枯后呈黄白色,后期形成边缘有黄晕的星星状孔洞。
4.嫩茎发病:初为水状暗绿色菱形形斑,后变暗色,凹陷龟裂,湿度大时病斑长出灰黑色霉层。
5.幼瓜发病:起初为圆形或椭圆形褪绿小斑,病斑处溢出透明的黄褐色胶状物(俗称“冒油”),凝结成块。
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凹陷,胶状物增多,堆积在病斑附近,最后脱落。
湿度大时,病部密生黑色霉层。
幼瓜受害,病斑处组织生长受抑制,引起瓜条弯曲、畸形。
二、黄瓜黑性别病菌传播条件1.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内于田间或土壤中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源。
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皮表面,也可在棚室架材(立柱,墙体,等)上越冬。
2.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病菌主要从叶片果实静脉的表皮直接穿透。
3.主要靠雨水、浇水、水滴飞溅、气流、农事操作等方式传播。
4.病菌从叶片、果实、茎表皮直接侵入,或从气孔和伤口侵入,在棚室内的潜育期一般3~10天,在露地为9~10天。
怎样防治和治疗黄瓜的黑星病

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氟硅唑、丙环唑等,注意
交替使用,减少抗药性产生。
实施效果
有效控制病害
通过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 控制黄瓜黑星病的蔓延和危害
。
提高产量和质量
防治黄瓜黑星病可以提高黄瓜 的产量和品质,减少经济损失 。
保障食品安全
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可以 减少农药残留,保障食品安全 。
播种前对黄瓜种子进行消 毒处理,如使用温汤浸种 等方法,以消灭种子携带 的病原菌。
喷洒药剂
在黑星病发病初期及时喷 洒杀菌剂,如多菌灵、百 菌清等,每隔7-10天喷洒 一次,连续喷洒2-3次。
生物治疗
使用生物农药
采用生物农药如农用抗生素等,对黑星病进行防 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增加有机肥
施用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中的有 益微生物,提高黄瓜的抗病能力。
THANK YOU
合理搭配氮、磷、钾肥
保证植株营养均衡,提高抗病能力。
避免过量施肥
过量施肥容易导致植株徒长,降低抗病能力。
药剂预防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药剂,如多菌灵、百菌清等,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 洒2-3次。
在药剂选择上,应选择低毒、高效、低残留的药剂,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 影响。
03
黑星病的治疗方法
总结词
预防黄瓜黑星病的有效措施包括实行轮 作、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 时清除病残体等。
VS
详细描述
实行轮作可以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 降低发病几率。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可以 减少病害的发生。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 肥、浇水,及时清除杂草和病残体,可以 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此外,还可以使用 药剂防治,如喷洒百菌清、多菌灵等杀菌 剂,定期喷洒预防。
黄瓜黑星病的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研究:开展生物防治研究, 寻找能够抑制黄瓜黑星病菌的生物制 剂或天敌,为防治工作提供新的选择 。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和不断完善,相 信未来黄瓜黑星病的防治工作将取得 更加显著的成效,保障黄瓜产业的健 康发展。
黄瓜黑星病的症状识别
01
02
03
叶片症状
叶片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 形的黑色斑点,周围有黄 色晕圈,严重时叶片枯黄 。
茎部症状
茎上出现黑色条斑,病斑 逐渐扩大,严重时导致茎 部腐烂。
果实症状
果实表面出现黑色斑点, 病斑凹陷,果肉变褐,影 响食用价值。
黄瓜黑星病的发病规律
• 病原菌:由真菌引起,病原菌在病残体和种子中越冬,成为初侵染源。 • 传播途径:病原菌通过气流、雨水和农事操作传播,从伤口或自然孔口
CHAPTER 02
黄瓜黑星病的预防
选用抗病品种
抗病性强的品种
选择经过育种手段培育出的抗病性强 的黄瓜品种,能有效降低黑星病的发 生风险。
多样性种植
在农田中种植多个抗病性强的品种, 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病害蔓延的可 能性。
种子处理
种子消毒
使用专业的种子消毒剂对种子进行处理,杀死种子表面携带的病原菌,降低病 害的初侵染源。
黑星病的发生与传播。
CHAPTER 05
案例分析与实践
黄瓜黑星病防治成功案例分享
案例一
早期发现与隔离。在黄瓜种植园中,一旦发现有黄瓜黑星病的疑似病例,立即对该区域进行隔离,防 止病菌扩散。同时,对病患植株进行处理,如摘除病叶、病果,并使用专用的杀菌剂进行喷洒。在连 续数周的防治后,成功阻止了病菌的进一步扩散。
黄瓜黑星病防治和治疗办法

化学治疗
02
使用针对性的杀菌剂进行喷洒和治疗,控制病情发展。
轮作和休耕
03
对于发病严重的地块,应进行轮作或休耕,以减少病原菌的积
累和传播。
06
案例分析
成功防治案例介绍
案例一
在山东潍坊,某黄瓜种植基地在2019年遭受了严重的黄瓜黑星病侵害。但通过采用及时的农业措施(如定期 清理病残体、加强通风和排水等)和化学药剂防治(如使用氟硅唑和苯醚甲环唑等),成功控制了病情的发展 ,并保证了黄瓜的产量和质量。
案例二
在吉林长春,某黄瓜种植基地在2019年由于忽视了农业措施的重要性,过度依赖化学药剂防治,导致 病情反复发作,难以根除。
对未来防治的启示
必须重视农业措施的应用,如定期 清理病残体、加强通风和排水等, 建立严格的田间管理制度。
加强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应用,如使 用芽孢杆菌、木霉菌等生物农药进 行防治。
科学用药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化学农药 ,如苯醚甲环唑、氟硅唑等, 注意交替使用不同药剂,避免
产生抗药性。
安全间隔
确保农药使用后的安全间隔期 ,避免农产品中残留农药对人
体健康的影响。
04
治疗办法
物理治疗
温汤浸种
用55℃温水浸泡种子15分钟,可杀灭种子表面 的病菌。
晒种
播种前将种子晾晒1-2天,利用阳光紫外线杀灭 种子表面的病菌。
对黄瓜病对叶片的影响最为显著。 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小斑点 ,随后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 斑边缘呈黄绿色,中间为灰白色至淡 褐色,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点,严 重时引起叶片穿孔。这不仅影响了叶 片的光合作用和植物的生长发育,还 会降低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黄瓜黑星病对茎部也有一定的影响。 被害后,病斑呈椭圆形或梭形,稍凹 陷,并可纵裂成溃疡状。这种病害会 导致茎部的机械强度降低,容易折断 或倒伏,进一步影响植株的生长和发 育。
黄瓜黑星病应怎样防治和治疗

THANKS
感谢观看
案例三
发病情况:该地区的黄瓜在生长过程 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黑星病,病株率 和病情指数均较高。由于该地区长期 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导致病原菌 产生了抗药性,同时也对环境和人体 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生物防治措施:该地区引进了抗病性 较强的品种,并配合使用生物农药进 行防治。同时,还加强了田间管理, 改善了通风透光条件,并进行了土壤 消毒处理。在生物农药方面,选用了 几种不同的生物农药进行交替使用, 并注意了使用浓度和喷洒时间等方面 的要求。
实验室检测
进行病原菌分离和鉴定,以确定病原菌种类和病情严重程度。
诊断注意事项
注意与其他病害的区别
黄瓜黑星病症状与其他病害相似,应注意区分。
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黄瓜黑星病病情严重时会影响产量和质量,应注意及时诊断和采取防治措施。
02
黄瓜黑星病的病因和传播 途径
病因分析
Hale Waihona Puke 病原菌黄瓜黑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 其病原菌是Cladosporium cucumerinum。
05
黄瓜黑星病的防治策略和 建议
综合防治策略
1 2
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使用无病种子,对种子进 行消毒处理。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的抗病能 力。
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农药,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有效 防治黄瓜黑星病。
3
化学防治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化学药剂,如多菌灵、甲基 托布津等,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 次。
方种植黄瓜。
清洁田园
清除田园内的残枝落叶和杂草, 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能力强、适应性广的黄 瓜品种进行种植。
怎样防治黄瓜黑星病

怎样防治黄瓜黑星病一、病原及症状黄瓜黑星病的病原为真菌半知菌亚门瓜疮痂枝孢霉。
它的病状特征是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叶、茎、瓜均可受害。
幼苗发病时,子叶出现黄白色近圆形斑点,扩展后子叶烂掉,幼苗停止生长,严重时心叶枯萎,全株死亡。
稍大幼苗发病时,露出的真叶烂掉,形成双头苗、多头苗。
叶片发病时,叶片上产生近圆形退绿色小斑点,扩展后成直径2~3毫米黄白色圆形病斑,后期病斑边缘部产生裂纹,形成穿孔,病斑穿孔边缘呈星角状,并留有黄白色圈。
龙头发病时,整个生长点萎蔫,变褐腐烂,几天内龙头烂掉呈“秃桩”。
叶柄、瓜蔓及瓜柄发病时,出现淡黄褐色大小不等的长梭形病斑,中间开裂下陷,病部可见到白色分泌物,后变成琥珀色胶状物,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
瓜条发病时。
起初产生暗绿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并有胶状物溢出,后变成琥珀色,俗称“冒油”,病斑直径2~4毫米,空气干燥时凹陷、龟裂呈疮痂状,病部组织停止生长,致使瓜条畸形,湿度大时可见天灰色霉层,瓜条一般不烂。
幼瓜、成瓜均可发病,幼瓜最易发病。
二、综合防治措施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①加强检疫,严防病害传播蔓延。
②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子,并进行种子处理。
抗病品种:如青杂1号、2号。
②加强栽培管理措施。
在单位面积种植数不变的情况下,增大两支架之间的行距,缩小株距,这样能改善植株间通风透光,降低温度。
④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选用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或用45%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250克烟熏。
喷药要均匀周到,幼嫩部分及生长点要喷到,每5~7天喷药1次,连续防治3~4次。
黄瓜黑星病的无公害防治和治疗技术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黄瓜黑星病概述 • 无公害防治策略 • 治疗技术 • 预防与控制措施 • 总结与展望
01
黄瓜黑星病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黄瓜黑星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真菌瓜疮痂枝孢霉引起。
症状
主要危害黄瓜的叶片、茎蔓和果实。叶片受害后,初期出现湿润状褪绿小斑,以后扩大成褐色或黑色斑点,并穿 孔。茎蔓受害后,初期呈暗绿色、长椭圆形、水渍状斑,以后病斑逐渐凹陷,并长出黑色霉层。果实受害后,病 斑呈暗绿色、凹陷,并长出黑色霉层。
力。
种子处理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 处理,如采用温汤浸种 等方法,以减少病原菌
的传播。
轮作倒茬
合理安排茬口,避免连 作,减少病原菌的积累
和繁殖。
清洁田园
及时清除田园中的病残 体,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途径。
生物防治技术
保护天敌
保护和利用天敌,如捕食性螨类、瓢 虫等,以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生物农药
选用对人和动物安全、对作物无害的 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 等,进行喷雾防治。
选择在病害发生初期或病害高峰期前 用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扩散和蔓延 。
药物浓度
根据病情和药物种类,确定合适的药 物浓度和使用方法,避免对植物造成 药害。
物理治疗技术应用
温湿度控制
通过调节温室内的温湿度,创造 不利于病原菌生长的环境条件,
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光照调节
合理利用光照资源,增强植物的光 合作用,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排水防涝
在雨季要及时排水防涝,避免土壤湿度过大导致病害的发生和蔓 延。
05
总结与展望
黄瓜黑星病是什么病?黄瓜黑星病应该如何防治?

黄瓜黑星病是什么病?黄瓜黑星病应该如何防治?黄瓜,蔓生草本植物,也称胡瓜、青瓜,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蔬菜。
黄瓜果实呈长圆形,对于土壤的适应性非常强,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黄瓜黑星病是多发于黄瓜身上的一种常见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如果不及时防止,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那么大家知道黄瓜黑星病是什么病吗?黄瓜黑星病应该如何防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
黄瓜黑星病是什么病?黄瓜黑星病,属于真菌性病害,是我国的检疫病害,是大棚的毁灭性病害之一。
相对湿度在90%左右,温度在9-30℃都可发生。
病菌从作物的表皮、气孔、伤口侵入。
棚膜及棚内作物叶片有水珠存在,是该病害发生的重要条件。
棚内湿度大、光照弱、浇水后遇上连阴天的气候条件下发病重。
病菌以菌丝体在大棚中存在,成为最初的传染源。
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使种子带菌,种子带菌可侵染幼苗,带菌的苗子定植后会很快发病。
黄瓜黑星病应该如何防治?1、选用抗病品种。
2、用55~60℃的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0分钟,用清水冲净后再催芽。
3、加强管理,在保证温度的情况下,尽量放风排湿,减少叶面结露,抑制病菌萌发和侵入。
冬天要小水勤浇,不能大水漫灌,经常擦拭棚膜,增加透光率。
4、用45%百菌清烟剂300g/亩晚上熏棚8小时左右。
5、发病初期可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40%氟硅唑70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1500倍液、62.25腈菌唑·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叶面喷雾进行防治,视病情隔5-7次。
以上就是黄瓜黑星病是什么病以及该病应该如何防治的相关解答,希望给大家一些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菌类
1.检疫对象:黄瓜黑星病菌
图片:
拉丁学名: Cladosporium cucumerinum Ellis et Arthur
英文名称:
国内外分类:进境检疫对象
检疫分类: 病害
分类地位:属半知菌亚门、枝孢属真菌。
寄主名称:除黄瓜外,还侵染笋瓜、葫芦、南瓜、冬瓜、甜瓜、节瓜、佛手瓜和其它葫芦科植物。
辽宁植保所研究, 人工接种可侵染茄科的番茄和茄子,豆科的芸豆。
分布地区:
危害症状:整生育期发病,危害嫩叶、嫩茎及幼瓜。
嫩茎:初水渍状暗绿色梭形斑,后变暗色,凹陷开裂,湿度大时生灰黑色霉层。
成株期叶片:生近圆形黄白色小斑,易穿孔,孔边缘不齐,略皱,具黄晕
叶柄、瓜蔓:病部中间凹陷,形成疮痂状病斑,表面生灰黑色霉层;卷须、生长点腐烂。
瓜条:生暗绿色到褐色疮痂状凹陷斑,形成畸形瓜。
病斑初流半透明胶状物,以后变成琥珀色。
生灰黑色霉层
传播途径:近距离传播:气流、雨水、灌溉水或农事操作(移栽等)传播。
远距离传播:种子调运。
生物学特征:对pH要求不严(2.5~11.0),碱性条件孢子发芽受抑制,最适pH为6.0。
生长发育和孢子萌发适温为20~22℃。
52℃处理45min可使孢子及菌丝死亡。
孢子萌发对湿度敏感,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率较高,81%以下则较低,66%以下不萌发。
鉴别特征:菌丝白色至灰色,具分隔。
分生孢子梗细长,丛生,褐色或淡褐色,
顶部、中部稍有分枝或单枝。
分生孢子圆柱状、近梭形至长梭形,
形成分枝的长链,单生或串生,
单孢、双胞、少数3胞,褐色或橄榄绿色,
光滑或具微刺。
除害处理: 1. 加强检疫严禁在病区繁种或从病区调种。
做到从无病地留种。
2.种子除害处理种子用70℃干热处理3d,可完全控制黄瓜黑星病。
3.药剂处理
①浸种或拌种: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20~30min后,冲净再催芽,或用冰醋酸100倍液浸种30min。
直播时可用种子重量0.3%~0.4%的50%多菌灵或50%克菌丹拌种。
②熏蒸消毒:温室、塑料棚定植前10天,每100立方米空间用硫磺0.25千克、锯末0.5千克混合后分几堆点燃熏蒸1夜。
③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瓜,立即喷药防治。
用粉尘法或烟雾法于发病初期开始用喷粉器喷撒10%多百粉尘剂,每亩用1kg;或施用45%百菌清烟剂,每亩250克,连喷3~4次。
④棚室或露地发病初期可喷洒40%福星(氟硅唑)10000倍液,喷施1~2次就可控制病情的发展。
4.选用抗病品种
5.加强栽培管理
检疫方法: 1.症状观察产地检疫,主要依据症状特点和病原镜检结果,诊断和鉴定。
2.保湿培养检验种子可用吸水纸法、冰冻滤纸法检验。
用四分法使种子量减到400~500粒,将种子均匀摆在铺有吸满无菌水滤纸的10个培养皿内,放在20℃温箱中24小时,移入-10~-15℃的冰箱内24小时,再在20℃条件下5-7天,在20-50倍解剖镜下检查.
3.分离培养:PDA培养基或琼脂培养基培养法
0.1%升汞表面消毒2min, 无菌水冲洗3次,25—27℃恒温箱中培养,7d后镜检观察
4.洗涤检验检查种子是否带有病菌的孢子。
5g种子+10ml水,50ml三角瓶加塞振荡30min,1000r/min离心5min品:
应施检疫产
调查方法:
其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