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知识点整理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1.人类学:人类学就是研究人及与人之相近得灵长类得一门学问,或者说就是多种相关学问得集合。

2.文化: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得民族学意义来讲,就是一个复合得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

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得人所习得得其她一切能力与习惯。

3.自然选择:简单地说就就是保持适用环境较好得特征,抛弃不太适用得特征得过程。两个重要得基本

点:1、所谓特征不就是个别得而就是群体得有利特征;2、特征并不就是天生得“优越”,自然选择完全依赖环境,环境改变,那些有利得适用特征也随之改变。

4.主位观点:将焦点放在当地人得解释方式以及重要意义得判断标准。

5.客位观点:强调研究者得解释方式、概念范畴以及判断重要性得标准。

6.主位研究:就就是要研究者从事件参与者本人得角度去观察,要研究者摆脱既有得范式得束缚,抛弃文化

本位得偏见,去探讨人类社会得现象。

7.客位研究:即使从旁观者得角度观察人得行为与事物。人类学家就是通过科学得方法来分析与归纳所获

得资料。客位研究经常把当地人认为无意义得、或不适宜得活动、事件来进行比较与评价。

8.文化相对观:就是直接涉及文化价值判断得方法与理论,就是人类学得核心。她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

己得特征与个性。在过去、现在与将来,任何文化在价值上都就是平等得。但这种“平等”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而赞成或接受某一群体得所思所为,而就是将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得历史、环境与社会中加以对待。我们不能用普遍、共同、绝对得标准去衡量一种文化得价值。人类学家用文化相对观来反对种族主义、欧洲中心主义,以及民族中心主义。

9.文化得整合性:文化得所有方面在功能上相互关联得趋向称为整合。

10.族群:就是某种群体由于体质类型、文化得相似,或者由于迁移中得共同记忆,而对她们共同得世系抱有

一种主观得信念,此种信念对于非亲属社区关系得延续相当重要,这个群体就被称为族群。

11.原生论:也称为根基论,该理论认为族群认同主要来自天赋或根基性得情感联系。

12.情境论:民族认同就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中为了群体利益得实践活动得产物。

13.民族:人们在历史上形成得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得共同心

理素质得稳定得共同体。

14.种族:传统得观点认为,种族又称人种,就是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得人群。

15.种族主义:就是一种认为基于遗传得体质特征与人类各种族得个性、智力与道德发展能力之间存在必然

得因果关系,机种族差异决定了人类群体得社会历史与文化发展不同得思想。表现:种族隔离、种族灭绝、种族歧视。

16.集约农业(精耕):同一土地面积投入更多生产资料与劳动,以提高单位得产量,从而增加产量。

17.核心家庭:由一个男性、一个女性及其子女组成得家庭形式,家庭中以夫妻关系为组织核心。

18.复合家庭:以一个共同得配偶,父亲或者就是母亲为主线把数个核心家庭连接起来得家庭集合体。

19.扩大就是家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得血缘关系为纽带,居住在一起得核心家庭得集合组成。

20.亲属关系:就是指人们通过婚姻与家庭而结成得相互关系。

21.继嗣:从文化意义上讲就是指一个人为社会承认得,与其祖先之间得联系。

22.继嗣规则:强调亲属之间得一部分联系而忽视另一部分联系,使每一个人只与一部分划分清楚得亲属发

生关系,这种规则即为继嗣规则。

23.单系继嗣:人们形成世系群,这就是一个成员彼此有亲属关系得集团,大家根据明确得谱系追溯到一个共

同得祖先。

24.氏族:相信共有同一祖先,但缺乏明确谱系,无法理清血缘关系得亲属集体。

25.胞族:几个氏族因某种联系可组成更大得亲属集团,但每个集团仍承认原始共同祖先。

26.半族:一个社会裂变成两个对称组织,称为半族。

27.双系(两可)继嗣:一个人得血统计算既可依父系,又可依母系。

28.双边继嗣:指个人同时从父母双方追溯其血统,而不问其性别。

29.社会性别:不同文化赋予男女不同得社会角色、行为准则、表现形式及象征意义等。

30.婚姻:就是社会认可得一个或多个男人(男性或女性)与一个或多个女人(男性或女性)在性与经济上得结

合。并使其产生得后代合法化。同时,丈夫与妻子间赋予一种相互得权利与义务。

31.乱伦禁忌:就是指禁止在某些有亲属关系得人们之间发生婚配行为。禁止亲属之间发生性关系得文化准

则。

32.交表:指父或母得异性同胞子女与己身互为交表。

33.平表:指父或母得同性同胞子女与己身互为平表。

34.宗教:就是指人类对超自然存在得信仰得仪式行为。

35.生命仪式:就是指与个人得生活周期阶段相对应得过渡仪式,主要包括:诞生仪式、青春期仪式(成年、婚

姻)与死亡仪式

36.强化仪式:就是指强化共同体既已存在得秩序与价值观等,主要就是指群体生命或生活危机时刻举行得

仪式。

37.萨满:就是获得魔力得个人,本质上就是一种宗教得中介人,受人委托而行事。文化不同,称谓不同。

38.祭司:主要角色就是执行仪式,解释宗教经典与维持宗教传统,同时为神像着装、风险事物,为信众布道与

主持各种宗教活动。

39.政治:就是一个团体得成员为实现公共目得而使用权力得行为过程。三要素:权力、决策、公共目得。

40.对群:占据某一特定区域,有亲缘关系得核心家庭构成得30-150各成员得集团。

41.部落:超越游群以血缘或村社纽带为媒介而构成得持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与占据一小块专门地区得一

组对群或社会组织。

42.国家:伴随都市、文字与大规模水利事业而出现得政治组织。

43.社会控制:政治组织得主要功能,就是社会存在得条件。政治组织通过这种控制维护社会秩序,减少社会

动乱;另一方面,集权政治不仅没有达到社会控制得功能,反而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秩序。

44.内在控制:个体受到社会文化濡化影响而建立起来得控制。

45.外在控制:依靠外在于社会个体得力量而建立起来得如制裁、赏罚,来促进社会正常与一致。既有正式得

(法律),也有非正式得(闲话、习俗、)

46.再分配:货物从生产者那里敛集到某个中心或人物处,然后根据某种目得重新分配到全社会。

47.文化相对主义: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得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价值,每个文化得独特

之处都不会相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得尊严与价值观,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一切评价标准都就是相对得。

48.残存:在早期进化阶段得某些最初得习俗(仪式、习俗、观点等)仍然靠习惯得努力一代代得流传下来,但

这时它又部分或全部地失去了它原来得意义与功能。

49.文化变迁:指文化内容与文化结构得变化。

50.变异(进化):变异就是指较长时间里发生得社会文化得缓慢变迁。指固有得思想与行为模式经过长时间

微弱变化得逐渐积累,最终成为本质上全新得东西。

51.发明与发现:发明就是指某一团体或某个人发现某种新得事物、新得工具与新原理,逐渐为人们接受,而

为社会所共享;发现,就是就是某些已经存在但过去不被人了解得事物变得为人所知得行动。

52.传播与借用:文化传播,指得就是某种文化因素或文化结构从一个社会向另一个社会或多个社会得转移

与互动。文化传播包括有意得与无意得。有意得文化传播既指一个民族或国家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输出文化,也只可能模仿、引进与吸收其她国家与民族得文化,这种情况也可以称为“文化借用”。53.文化丧失:因接受新事物而导致旧事物得丧失,但这种取代并不定就是文明得特征。某些文化虽然丧失,

但并没有被取代,这也与接受一种新事物一样构成文化得变迁。

54.涵化:意指由不同文化之个人组成得群体,因持久地相互集中得接触,两者相互适应、借用,结果造成一方

或双方原有得文化模式发生了大规模得变迁。

55.濡化:表示在特定文化中个体与群体继承与延续传统得过程。

简答题

1.人类学得范式包括五个要素:田野调查、文化相对论、主位与客位、文化整体观、文化比较观

2.文化比较观中比较研究得三种形式:共时性比较、历时性比较、跨文化比较研究

3.什么就是人类学,有哪些分支学科?

体质人类学、考古学、人类语言学、文化人类学

4.田野调查得五个步骤:选题、调查设计、调查前得准备工作、做调查、资料分析与写作

5.文化得三个层面:物质得、社会得(或制度得)、精神得(或意识形态得)

6.文化得特征:1、文化就是一系列为一个群体内人们所共享得观念、价值与行为准则;2、文化就是习得得

(语境中自行习得;社会中仿效习得);3、文化就是基于象征得,文化以象征符号为基础;4、文化就是整合得

7.族群得界定:1、族群就是人群得一种分类;2、族群得区别特征在不同时代与场合体现得内容与侧重点有

所不同;3、族群成员在心理、感情与价值观念上通过感知她者得特征而产生认同;4、族群在自我认同得基础上维护群体得边界,同时排斥异己群体。

8.族群认同得要素:共同得文化渊源、共同得历程记忆与遭遇以及语言、宗教、地域、习俗等文化特征。

9.种族诧异得依据:1、认为种族间存在行为上得差别;2、种族存在着智力上得差异

10.种族冲突得根源:1、偏见与歧视;2、殖民主义;3、文化殖民主义

11.畜牧与游牧得特征:1、多为父系制与从夫居,妇女地位很低下;2、游动就是核心特点

12.农耕文化得特征及后果:1、游耕技术与低能量支出;2、社会组织得变化。后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导致

社会分工;出现官僚统治集团;阶层分化;城乡对立;城市与国家出现

13.工业发展:1、原始手工业;2、较发达得手工业;3、现代工业

14.家庭得功能:1、儿童得养育功能;2、经济得合作功能;3、控制性关系得功能

15.家庭种类:核心家庭、复合家庭、扩大式家庭

16.亲属关系研究:一般就是以特定得个人为起点。从自我得观念上,追寻自我与其她人得关系。1、确定一

个人得辈分关系;2、明确亲属网络中人们得性别以及直系亲属与旁系亲属;3、区分亲属中得血亲与姻亲17.亲属分类八原则:辈分原则、年龄原则、直系旁系有别得原则、性别原则、称呼者本身性别得原则、中

介亲属性别差异得原则、婚姻得原则、亲属关系人得存亡。

18.摩尔根亲属称谓制度分类:类分式:用同一名称概括某一代亲戚;叙述式(描述式):从生物学角度瞧有较近

血缘关系得亲属,如父母。其余有血缘关系得远亲,不必有专门名称,但可将基本名称组合使用。

19.默多克六型式分类:1、夏威夷式:所用称呼最少。只用辈分与性别来区分亲戚,对核心家庭内外得都用同

样得称谓;2、爱斯基摩式:直系型亲属称谓制度。为核心家庭成员提供了不同得称谓,但舍弃了家庭中父母双方亲属得任何差别;3、苏丹式:父亲与母亲得亲属都有各不相同得亲属称谓;4、奥马哈式;5、克洛式:与母系继嗣得社会相联系。父系只分性别不分辈分;6、易洛魁式:仅次于夏威夷式称谓制度。把父亲得姐妹与母亲得姐妹区分开。

20.继嗣规则有哪些:单系继嗣、父系继嗣(双系继嗣、双边继嗣)

21.单系继嗣群功能: 1、确

认每一个人得亲属身份;2、社会功能:调整婚姻关系;3、经济功能:表现在土地使用与管理上;4、政治:阻止战争;5、宗教:共同得崇拜对象就是维系继嗣群得重要特征。

22.婚姻得功能:1、控制性关系(性得稳定);2、为繁衍后代提供适宜得条件;3、经济互助;4、保持社会群体

得稳定;5、增进不同群体间得联合

23.配偶得选择:1、大多数社会得婚姻都就是联系夫妻双方亲属群体得重要纽带,因而就是群体而不就是个

体对婚姻表现出得兴趣;2、结婚双方得选择更多趋向于关注群体利益得维护

24.婚姻发展形式:乱婚制、群婚制、一妻多夫制、一夫多妻制

25.婚姻缔结形式:掠夺婚、媒妁婚、买卖婚、劳务婚、交换婚、收继婚、童婚、自主婚、试婚、同性婚姻、

网络婚姻

26.人类得特征:1、发达得脑;2、两足直立行走;3、有利于散热得皮肤;4、灵巧得手;5、独特得脸部;6、缩

小得颌部与牙齿;7、适应于说话得咽喉;8、式微得两性异型;9、幼体成熟延迟

27.物种形成得四种因素:突变、基因重组、迁徙、选择

28.宗教得类型:1、泛灵信仰:就是对超自然物(神灵)最广泛得信仰之一,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就是有灵

得;2、泛生信仰(前万物有灵论):马雷特认为在泰勒得泛灵信仰之前有一个以非人格化得超自然力为主得阶段,信仰非人得超自然力量;3、图腾崇拜:概念图腾制(与人得生命发生有关)、祖先图腾制(将人体得与历史得或神话过去连接在一起,与宇宙初创史前得存在者之活动有关);4、祖灵信仰:认为人由躯体与灵魂两部分组成,在祖灵信仰存在得地方,人们常常认为灵魂有活动得兴趣,甚至仍就是社会中得一员。同活着得人一样,祖灵可以行善作恶,但没人清楚祖灵会做什么,也不清楚祖灵会对当下得行为作何反应。

29.强化仪式得意义:1、强化秩序与价值观;2、强化认同;3、强化信仰

30.宗教得功能:1、给人生赋予意义;2、心理上得支持;3、强化与维持文化得价值体系;4、减少冲突,增强社

会控制;5、维护社会集团内部团结,增强集团成员内部得认同感;6、保存文化知识;7、促进社会变迁;8、调节人类与生态环境得关系

31.权利与威望:1、权力:就是命令她人做某些事情与获得她人服从得能力;2、威望:源于个人得年龄、性别、

族系、成员身份、人格力量以及成功竞争,就是一种认可得地位或职位;3、区别:权力就是个人以一定得法令制裁为后盾得具有强制性得支配力与影响力,威望就是因个人有声望而经公开承认得非强行得支配力与影响力。

32.队群与部落得特点:1、互相独立,并不互属,仅存得整合及与亲属或婚姻关系;2、政治生活知识社会生活

组成部分;3、内部相当民主,没有专门政治角色或领袖。

33.酋邦与队群及部落得比较:1、更正式与稳定;2、首领就是集权与恒定得职位;3、社会内部冲突最小化

34.酋邦与国家得关键区别:1、就是否存在官僚政府机构;2、就是否拥有合法得武力;3、社会凝聚机制得血

缘关系,关系就是否被地缘关系所取代。

35.互酬(互惠性交换):1、动机不就是盈利,而就是为了社会责任,在此过程中赢得声誉;2、就是指以血缘及

伙伴关系结成得共同体中作为义务发生得一种“赠与”关系(不计算所给东西得价值,也不指明报偿时间得交换);3、形式:概化互惠、平衡互惠、负性互惠

36.人类学理论分类:古典进化论学派、传播论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功能学派、结构功能学派、法国社

会学学派、文化与人格学派

37.古典进化论学派主张:与各种动物一样,人类文化经历过较长时间后也会产生变化,较“原始得”文化阶

段往往会被较“进步得”文化阶段取代。

38.泰勒习得与残存理论:习得:指出了人类生物遗传得特征与我们通过学习而获得得文化间得差别。

39.泰勒得学术缺陷:把文化现象得发展,仅仅归结为文化现象内部因素由简至繁得演进,数量得减少与增加,

它不仅没有瞧到文化现象发现过程中得质变,而且也极少关心文化现象内部诸多因素间得有机得联系与彼此制约。

40.古典进化论学派得贡献与局限:1、贡献:摆脱神学教义束缚,以系统地方法来研究人类得特性;可以正确地

区分哪些就是人类生物遗传得因素,哪些通过学习得来得社会特征;2、局限:不能不受当时欧洲中心论思想得影响,无法以正确得态度来对待各种非西方得文化;19世纪末,进化理论收到了其她学派与学者们得批评。

41.传播论学派要点:1、相信传播就是文化发展得主要因素;2、认定文化采借多余发明;3、认为不同文化间

得相同性就是许多文化圈相交得结果,由此,文化彼此相同得方面越多,说明发生过得历史关联得几乎就越多;4、认为进化论忽略传播迁徙,并从传播角度重构人类文化史

42.传播论得局限与优势:局限:1、错误得假设;人类创新能力有限;种族主义假设;非西方人固有得低劣,不能

充分开创自己得文化;2、方法局限:假设地理毗邻会造成传播,而人类学家发现传播不就是一个不可避免得过程,社会可以不进行文化特质得交流而毗邻优势:对理解社会得发展具有某些有效性

43.历史特殊论博厄斯观点:1、文化相对主义:调查每一种文化独特得历史,而不就是试图发现文化变化得普

遍法则,只有具体得东西才就是历史得与可靠得;2、文化区理论:文化区域得研究,关注文化与自然环境间关系;3、资料搜集:记录分布、分类

44.历史特殊论学派得贡献与局限:1、贡献:对归纳法得重视,重视田野调查及其科学性;2局限:对于她们所收

集得各种物件得相互关系较少注意,对文化得认识往往存在许多片面之处,后来常因沉湎于资料搜集而缺少理论建构,以致没有一个明晰得理论框架来整合大量资料而使其研究呈现出支离破碎得状况。45.米德得文化人格理论:1、一个人得成年人格得形成,深受其所处得文化得影响;2、不同文化或社会得儿

童养育方式,对人得个性形成有着关键性得影响

46.文化人格论得局限:1、把文化物质得生态条件瞧得太轻,好像文化就是不受自然与外界影响得;2、用典

型文化概括所有成员得人格,而文化却在社会上分布不均,所以也有失准之处

47.功能学派主张:长期得田野工作,把文化视为一个整合系统进行研究

48.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有满足人类得需要得功能,强调文化最终应该满足个体得需要,社会风俗不应该

解释为远古得遗存,而应根据其现存得功能来阐释。需要与功能就是马氏思想核心,人类得任何社会现象、文化现象都就是为满足某种现实需要而存在得。

49.人基本上得两类需要:基本需要(生物需要)、衍生需要(文化需要)

50.文化功能论属于经验直觉性,认为事实就就是真实实体,功能就就是文化真谛,把握真谛只需直接观察事

实得各个方面得功能。

51.文化功能论得评说:1、强调研究共时性得问题;2、强调文化就是一个整体,反对将文化进行因素拆分;3、

就是人类学真正成为一门现代社会科学。缺陷:1、对共时问题得关注无法解释冲突与变迁;2、无法解释文化差异;3、共功能论得个人性无法解释整个社会。----忽视了特定社会文化力量对个人得影响。

52.结构功能论要点:功能就是整体内得部分活动对于整体活动所做得贡献。

53.拉德克利夫—布朗得主要理论观点:将社会瞧做就是由各个部分在功能上整合得有机整体,结构功能理

论着重于分析社会结构得各个部分(如社会得主要群体及组织)与这些部分在维持社会秩序及平衡方面得功能。

54.结构功能论得贡献与局限:贡献:建立了关于文化整合得概念,并且十分强调在具体社会环境中人得需求,

而对这种需求得认识就是我们了解社会不同习俗与社会组织起源得关键之所在。局限:1、往往仅仅着眼于地域性得小群体,而在对这些群体得分析,瞧不出有任何历史联系;2、忽视了自然环境与生物环境对于人类文化得作用;3、忽视了文化得变迁。

55.文化得两个特性:稳定性与变异性。

56.文化变迁得机制或过程就是:变异、发明与发现、传播与借用、文化制约、文化丧失、涵化、濡化与社

会化

57.发明得种类与要素:种类:1、诸如文字、语言、制度等非物质文化得发明;2、诸如工具、机器、良种等

物质文化得发明。要素:文化环境、社会需要与人才,这三者得互动作用才能导致发明得产生。

58.文化制约因素:1、选择性得文化借用;2、强势得文化倾泻;3、目标人群得选择;4、传播得时间性。

59.涵化得情形:代换、附加、综摄、退化、创作、抗拒

60.涵化与濡化:濡化有别于涵化,就是发生在同一文化内部得,纵向传播得过程,就是人及人得文化习得与传

承机制,本质意义就是人得学习与教育。

代表人物与作品

古典进化论学派:泰勒《原始文化》

摩尔根美国人类学奠基人《印第安日志》《古代社会》

传播论学派:代表学派:德奥得文化圈理论、英国得埃及中心论

拉策尔传播论之父《民族学》

历史特殊论学派:博厄斯《原始人得心智》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克鲁伯文化形貌理论

威斯勒:文化区理论

萨丕尔:文化与语言得研究

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菊与刀》

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来自南海》三部曲

功能学派: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航海者》《巫术·科学与宗教》

C、de·戈比诺《论人类种族得不平等》

默多克《社会结构》

结构功能学派:拉德克利夫-布朗《安达曼群岛岛民》《原始社会得结构与功能》《社会人类学方法》法国社会学学派:圣西门、孔多赛、孔德;迪尔凯姆;莫斯;列维·布昌布·赫尔兹

教育人类学讲义整理

《教育人类学引论》 第一节课 一、人类学对教育学有什么贡献? 1.对研究方法的忽视:叙事研究的方法对你的论文有什么独特的贡献: ①方法和你的选题有什么对接?②你的选题有该法(理论)与不用又有什么不同? ③你的论题最适合用何种方法、何种理论? 2.人类学对教育学的贡献: (1)打破我族中心主义,获得一种宽阔的文化视野和人类意识,进而强化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自我意识; 可以有民族情怀,但是不能有民族中心主义;视野和眼光的全球性——从西方看中国、从周边看中国;中国无哲学,但是有思想,中国的语言文字不适合表达哲学,在这方面印度就好于中国,表达哲学的文字需要严谨、逻辑、严密;孟子:见幼童落井而起恻隐之心,但是有人便反驳:见幼童落井,汝之子,汝友之子,汝仇家之子,救孰?冯友兰,中国哲学浑然天成。 (2)打破坐在摇椅上玄想人类的历史; 人种志研究、民族志研究、田野研究、将先前的由业余学者或其他人的研究进行实证化。 (3)引发问题意识,提供对问题的解答; 人的本质与教育的关系(陆有铨说没有什么本质,反对本质主义,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人类进化与教育的关系;人的体质与教育的关系;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4)改变提问方式,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成尚荣:尊重与倾听;①从旁观者转为具有主体色彩的我②将教育问题由“人的教育”转为“人的认识”问题,只有在充分认识人的本质的情况下,教育才能真正展开和充分实现,会读人、能读人;③教育问题存在的理论基础,使教育人生活的表层进入到人的存在深层,使教育和人类存在、世界存在、宇宙存在联系起来。 (5)提供了表达思想的语言方式,重心下移,开放、互动生成,学生立场;习惯用一种学科、一个人物、一个理论来阐述你的问题。 《孩子的宇宙、最后20年、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实验时代》

文化人类学复习要点

题型: 名词解释5个,每题4分,共20分。 简答题5个,每题6分,共30分。 论述题3个,共50分。 第一章导论 1、为什么要学习文化人类学? 2、田野工作的特征。 3、人类学的领域。 4、人类学与社会学的比较。 5、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 6、文化人类学的调查方法。 7、什么是田野工作?什么是主位法,客位法。 第二章文化和文化变迁 1、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变迁?文化变迁的原因,文化变迁的途径或表现,文化变迁的类型。 2、什么是涵化。 第三章种族、民族与族群 1、种族的概念 2、种族主义及其表现 3、种族产生的原因。 4、种族的社会建构。 3、民族的特征 4、族群的要素有哪些。 第六章生态人类学 1、生态人类学的定义,意义。 2、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经济人类学 1、什么是经济人类学。 2、经济人类学的问题意识。 3、经济类型与交换类型。 4、经济人类学的形式论与实质论。 5、夸富宴。“夸富宴”(potlatch)的词义是“散尽”(give-away)的意思。慷慨的馈赠是获取尊敬的动机。一个人举办一次夸富宴很显然会带给他一定的声望,这种声望是与慷慨的程度成正比的。“千金散尽”的夸富宴行为是一种“妄想自大狂人格”的结果。在一个缺乏统治阶级的社会中,夸富宴的制度确保了物品的生产和分配的持续。 “夸富宴”由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Franz Boas)最初给以细致的描述,后来经由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再度解释的夸克特人的夸富宴仪式,一般都被后来的人类学家看成是一种再分配的经济制度。 夸求图印第安人(Kuakiutl Indians)的夸富宴(potlatch)。夸求图印第安人居住于英

简明英语语言学知识点汇总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知识点汇总1 Introduction 1.1 What is linguistics?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Characteristics: ①language is system,elements of language are combined according to the rules;

②language is arbitrary in the sense that there is no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a linguistic symbol and what it stands for,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well; ③language is vocal because the primary medium for all language is sound; Language is a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two structures. At the lower level there is a structure of sounds,which are meaningless by themselves.But the sounds can grouped or regrouped together into a larger numbers of units of meaning such as morpheme or words,which are found at the higher level of system(carp & park).Then the higher level can be arranged and rearranged into an infinite numbers of sentences;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

教育让人更完美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 南京市江宁区陶吴小学刘庆录 《教育人类学》是德国教育学家博尔诺夫所写。这本书是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德国文化教育学派是关注精神科学的价值与独特性,倡导教育关注文化,关注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教育学学派。这一教育学派在20世纪分别经历了狄尔泰的开创,斯普朗格的文化教育学,李特的陶冶教育学,福利特纳的解释学、教育学和博尔诺夫的人类教育学阶段。 在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中,他所提出的许多观点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究。其中的观点就有人的可教育性,教育与人的关系,非连续性教育等。 通过学习,我对博尔诺夫提出的人的可教育性观点感受颇深。博尔诺夫认为,“我们需要把人作为一种可以教育并需要教育的生物来理解”,从这儿我们不难看出,人是一种生物,但我们这种生物与别的生物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主要表现在人是“可以教育”的生物和人是“需要教育”的生物。人可以教育,人需要教育,很明确地指出了我们人与别的生物的不同之处,别的生物不可以教育,而人是可以教育的。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对牛弹琴”,在这儿我们可以套用一下,我们对牛进行弹琴(教育),牛又能听懂些什么?而对人进行弹琴(教育),人就会理解弹琴的人所表达的情感,感受琴声所表达的意蕴,并且还能仿而学之,自己去弹琴,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从博尔诺夫的“人需要教育”我们还可以理解到,我们人只有在不断的教育中才会不断地得以发展,才会通过教育来弥补我们自身的不足之处。正如博尔诺夫认为,“正是由于要通过较高的能力来弥补现存的缺陷这种必要性,人成了‘不断求新的生物’,成了虽不完美,但因此而能不断使自己完美起来的生物。”博尔诺夫在书中说:人天生是“有缺陷的生物”,但我们需要看到这正是缺陷和完美在人身上的体现。人正因为有缺陷,才需要去教育,才需要去发展,去克服人身上所涉及的不足,人才会完美起来。 人怎样才能发展的更好更完美呢?博尔诺夫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必要性”:“人原则上是并且始终是需要教育的,因此人在整个一生中始终在向更新的阶段发展,始终在产生新的学习任务。”从这儿联系我们的工作来看,我们的身份是教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想教好书,育好人,绝不能满足于自己以前所学的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 . Aronson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两种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1908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无独有偶,同年,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 边缘性学科: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是其母科学; 2. 理论性强的应用性学科。 第二章 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整个社会心理学的历程可分为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社会分析学三阶段,而后两个阶段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历程,与这三阶段相对应的分别是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 孕育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哲学思辨,核心内容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主要有两条线索: 1、苏格拉底、柏拉图:人性由社会决定,“善”由教育而成。 被18世纪康德、卢梭等人所继承: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人性。 2、亚里斯多德:人性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决定。 被17世纪霍布斯等人所继承:人生来就是邪恶的,所以必须施以法律的强制。 形成时期:本阶段的特点是经验描述。本阶段最有意义的事件,是1908年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同时出版了两本书: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理论上有五大直接来源: 1、德国民族心理学:冯特10卷本的《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德关于模仿和暗示的研究;迪尔凯姆对群体的强调; 3、英国本能心理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独孤的本能论。 4、经典精神分析学派:(1)本能与社会:本能—潜意识—伊底、自我与超我;(2)集体心理学:集体的原始特性—爱的关系是集体心理的本质—自居作用对集体心理形成的影响;(3)社会和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起源—宗教的作用—本能与文明的冲突; 5、社会行为主义学派: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强化律;桑代克联结主义;华生行为主义。确立阶段的特点: 由描述转向实验 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研究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一)价值中立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性原则 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的定义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被观察者中间成为他们的一员,在团体中建立各种关系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非参与观察法:此时观察者完全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不参与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 这种观察法可以使观察者做到客观冷静,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对观察环境和被观察者造成较大的干扰,从而导致观察结果的失真。

旅游人类学

旅游前沿问题第六讲报告 ——旅游人类学 主讲人:孙九霞教授一、文献综述——旅游人类学理论 旅游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孙九霞老师从人类学与旅游的关系切入,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在时代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普遍行为,引起的学者的注意。非西方世界旅游人类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相对较晚,在我国,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注意到旅游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却迟至20世纪90年代末才出现。虽然在目前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当中,涌现出较多的应用性研究,但在作者来看,应用性研究其实只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不应该也不可能看作是全部内容。 迄今为止的旅游人类学的众多研究中,虽然研究的题材、范围、和对象极为广泛,但就其理论的渊源关系而论,则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及由根纳普、特纳等人创立的人类学仪式理论以及马康耐的“舞台真实”理论。 二、讲座内容回顾 1.关于人类学 1)概述 孙九霞在讲座的开始先概况的介绍了人类学这一门学科,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人类的本质的学科。人类学(anthropology )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 人类学是以人作为直接研究对象,并以其为基础和综合理解为目的的学科。如果把人作为动物的人和文化人来区分的话,那就不可能全面地去理解人。人类学是以综合研究人体和文化(生活状态),阐明人体和文化的关联为目的的。综上所述人类学大致可区分为:主要研究形态、遗传、生理等人体的人体人类学,亦称自然人类学;以风俗、文化史、语言等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化人类学,以及专门研究史前时期的人体和文化的史前人类学。 2)内部分野 如上所述,人类学是一个很广泛的学科,广义的人类学由四个组成部分:体质人类学(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以及文化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生物人类学):在考古学家与体质人类学家合作下展开对灵长

教育人类学的学科领域

教育人类学的学科领域 学科的研究领域是限定和表现学科目的的重要标志。教育人类学产生于教育与人类学这两个有广泛渗透性学科的联姻,这就注定了它有着一个面对教育所有领域的复杂广泛的学科领域。这就使许多研究者常常无法招架,很难真正把握,也推迟了学科成熟的时间。目前,教育人类学仍属发展性的,各种派别、团体、个人把握其研究都有限,又由于学术观点不同,因此不同领域各有千秋,纷繁多样。有人对美国几本权威的教育人类学文献目录和杂志作随机抽样调查,其研究所涉及领域不下十来个方面,这里归纳为十个方面。 1.教育与人的生成 通过人的本质这一根本问题来考察教育如何使人变成人,成为不同于一般动物的社会人,考察教育与人的存在、与人性的关系,与人的特性以及人的自我定义的关系,阐述教育与人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性、人类的可塑性、可受教育性及对教育的需要性和意向性等教育的本质功能。 2.教育与人类演进 在探讨文化进化论等人类学流派基础上,从宏观上研究教育与人类的关系,研究教育与人类起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考察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人类、对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的特点和演变,以及在不同社会制度中,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中的差异,从而形成一种历史的整

体教育观点,重新定义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揭示教育影响人发展的根本机制,提出现代教育的模式和未来教育的合理设想。 3.教育与文化变迁 一方面研究文化变迁与教育的相互关系,教育对文化整合的作用;另一方面研究教育的文化功能,揭示教育与文化是如何在相互作用中影响人的发展的。(1)教育人类学把教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赋予文化以生命的高级文化体,文化与教育是互为条件的。(2)研究不同民族文化对教育的作用,以及这种不同文化功能对人的影响,考察其功能及原理,比较其差异,提供各民族、各地区最佳的教育选择和设计行之有效的普及科学的教育战略目标。(3)同时,教育人类学还应研究教育文化功能的演变,教育与个人发展中的文化不连续性问题,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中个性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4.儿童学习人类学研究 (1)研究人与动物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区别,研究儿童的体质和智力发展在何种程度上复演了生物的进化史,研究儿童各种才能发展的关键期及其教育策略。(2)研究学习差异,即不同民族儿童的学习,个体与群体的学习,广义与狭义的学习,多子女与独生子女的学习,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学习,性别学习等差异。(3)研究儿童的生物性能力、认识模式、心理倾向、大脑学习机制以及一切潜在的遗传程式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

米利都泰勒斯:水本原 伊奥尼亚学派学派阿曼克西曼德:无定 (本原问题)阿纳克西美尼:气本原 赫拉克利特:火本原,流变说,逻各斯,辩证法(一切皆流无 物常驻) 早期毕达哥拉斯:数本原、美德在于和谐、灵魂轮回说 古希腊南意大利哲学 自然哲(由本原追溯到存在问题先驱:克赛诺芬尼(对神、万物、真理的认识) 并首次使用逻辑论证)爱利亚学派创立者、主要代表:巴门尼德(真理之路意见之路) 辩护者:芝诺(二分法、阿基里追龟、飞矢不动、运动场) 论证者:麦里梭(正面论证“存在”性质、修改巴门尼德) 多元论哲学恩培多克勒:四

根、爱恨、同类相知、流射 (①深入事物内部结构,用结合与分离来说明事物生灭变化阿克萨格拉:种子、努斯、异类相知 ②放弃单一本原传统从事物寻找运动根源之外,重视认识论)留基波:德谟克利特老师,来自米利都 受巴门尼德与芝诺影响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影象论、灵魂思想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理论都有对立的说法、社会生成论 智者派高尔吉亚:三个命题(无物存在、有物也不能认识、认识也说不出来) (恩培多克勒学生) 古 希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德性即知识、“是什么”问题、助产术 腊(师从按阿克萨格拉学生

罗阿尔克劳) 哲 学古麦加拉派:欧克里德与欧布里德——善即存在 (阐述苏格拉底时,深受爱利亚学派影响 典并且对晚期希腊怀疑主义影响甚大) 小苏格拉底学派昔兰尼派:阿里斯底波——善即快乐 时(被晚期希腊伊壁鸠鲁幸福主义所继承) 犬儒派:安提塞斯尼与第欧根尼——善即节欲 期(受希腊晚期斯多亚学派的发挥) 柏拉图:前期理念论、分有说和摹仿说、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床喻、日喻 和洞喻)、知识论、回忆说、知识等级说(四线段说) 亚里士多德:知识的区分、《范畴篇》个别事物实体论、《形而上学》中实体 学说和四因说、灵魂说 伊壁鸠鲁:准则学和物理学是手段,伦理学是目的(原子论、

语言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语言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Language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a given culture. It is an indispensable carrier of culture. It is regarded as a mirror of society. In primitive culture, the meaning of a word greatly depended on its occurrence in a given context. Firth-Context of Situation -illustrate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use and its co-occurrence factors. 1.The relevant features of the participants, persons, and personalities The verbal action of the participants; the non-verbal action of the participant 2.The relevant objects 3.The effects of the verbal action Speech Community It refers to a group of people share the same rules of speaking and one linguistic variety as well. Sapir-Whorf Hypothesis Our language helps mould our way of thinking. Different languages may probably express speakers' unique ways of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https://www.360docs.net/doc/c210761470.html,nguage may determine our thinking patterns

教育人类学练习及答案

作业 1.第1题 哲学教育人类学关注() A.人的存在 B.人性是什么 C.文化的发展 D.文化的意义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2.第2题 人的未特定化使人具有人的()与可教育性。 A.群体性 B.可塑性 C.民族性 D.求生性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3.第3题 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是文化之间的() A.相互歧视 B.相互排斥 C.相互承认和尊重 D.相互对抗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4.第4题

文化教育人类学关注() A.人性是什么 B.人是什么 C.文化对人形成的作用 D.人的社会责任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5.第5题 以下哪种不属于教育人种志的世界观特征?() A.注重本地人作用 B.重视教育机构的文化联系 C.强调个人主观意见 D.重视学校文化功能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6.第6题 ()是濡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A.社会 B.经济 C.教育 D.政治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7.第7题 多元文化课程与教学的策略首先应考虑的是() A.学生的学习策略 B.学校的发展远景 C.家长支持策略 D.社会协调计划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8.第8题 以下属于民族基本要素的有() A.语言 B.土地 C.房屋 D.体质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9.第14题 教育是人的()。 A.人生观 B.自我定义 C.世界观 D.价值观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0.第15题 哲学教育人类学主要以()的学者为代表。 A.欧美 B.太平洋地区 C.德语系等欧洲国家 D.东亚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1.第16题 ()是文化构成要素的核心。 A.事物 B.法律 C.语言 D.学校

应用人类学 知识点整理

《应用人类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应用人类学的名称 应用人类学(applied anthropology)丹尼尔布林顿(美国人类学家)1896 拉德克里夫布朗(英国功能主义)1930 实用人类学(p r a c t i c a l a n t h r o p o l o g y)马林诺夫斯基1929“科学的人类学应是一门实用的科学。它的任务不在于阐明这些和那些制度的起源史,而在于指出这些制度在某一社会中的作用。不是为了更确切的描述,而在于教会与这些民族有关的殖民当局和企业主,为了更适当地达成自己的目的,应该如何去对待这些民族。” 行动中的人类学(a n t h r o p o l o g y i n a c t i o n) 戈顿 布朗 行动人类学(a c t i o n a n t h r o p o l o g y)索尔塔克斯(美国)、1940末50末“建立为人民使用的人类学家”直接去研究人民在社会文化变迁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妥善解决。呼吁人类学家站在人民的一边。 发展人类学(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t h r o p o l o g y)霍姆伯格 因为他主要从事社区发展研究 人类工程学(a n t h r o p o l o g o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埃利奥特 查普尔 主要是对社会现状进行改革核对将来社会进行规划。 辩护人类学(a d v o c a c y a n t h r o p o l o g y)决策人类学(p o l i c y a n t h r o p o l o g y)过去应用人类学多为社会中没有权利的族群或人们辩护 近年来多从事政策研究有关 2、概念 在承认人类社会不断向进步的方向发展的前提下,把人类学家对人类文化、社会的知识和理论,应用于改善和改进人类社会不尽满意的地方,以促进人类社会想进步方向发展的学科。同时也从事与此相关的理论研究。(石奕龙课本说法) 是人类学研究领域,也被认为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的责认为是人类学的应用研究。应用人类学是一门在承认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前提下,把人类学家对人类、文化、社会的认识和知识,应用于改善社会现状和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 3、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 (1)理论研究(基础研究、纯理论研究、基本研究、基础理论研究) 通过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认识各种现象,探索其本质和规律,阐明其根本原理,沉声新的理论知识的研究。 在广泛意义上认识有关的客观对象。成果以理论形式出现。有较大普遍性。目的是认识本质和发展规律。总而言之,是一种知识的获得。“不带价值观念”“价值中立态度” (2)应用研究针对某一具体的实际的应用目标而进行的科学实验和技术研究。为认识和进一步改造克尔观世界,产生新知识提供新的科学方法和途径。 介于基础研究和开发活动之间的中间环节。 目标在于,当以基本假定、理论构成的政策态度转变为行动时,帮助吧基础研究的成果

语言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版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一、定义 1.语言学Linguistics Linguistics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2.普通语言学General 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language as a whole is often called General linguistics. 3.语言language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任意性的有声符号体系。 4.识别特征Design Features It refers to the defining poperties of human language that distinguish it from any animal system of communication. 语言识别特征是指人类语言区别与其他任何动物的交际体系的限定性特征。 Arbitrariness任意性 Productivity多产性 Duality双重性 Displacement移位性 Cultural transmission文化传递 ⑴arbitrariness There is no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meanings and sounds. P.S the arbitrary nature of language is a sign of sophistication and it makes it possible for language to have an unlimited source of expressions ⑵Productivity Animals are quite limited in the messages they are able to send. ⑶Duality Language is a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two sets of structures ,or two levels. ⑷Displacement Language can be used to refer to contexts removed from the immediate situations of the speaker. ⑸Cultural transmission Human capacity for language has a genetic basis, but we have to be taught and learned the details of any language system. this showed that language is culturally transmitted. not by instinct. animals are born with the capacity to produce the set of calls peculiar to their species. 5.语言能力Competence Competence is the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 6.语言运用performance Performance is the actual realization of this knowledge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语言运用是所掌握的规则在语言交际中的体现。 7.历时语言学Diachronic 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language change through time. a diachronic study of language is a historical study, which studi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over a period

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

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 夸美纽斯说:“人不受教育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人。”康德说:“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生物。”兰格维尔特说:“人是可以教育的动物,是能教育而且需要教育的生物。”以下是关于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博尔诺夫:德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他思想的闪光点,在于他把他的哲学思想和他的教育学思想交织在一起。博尔诺夫自称是狄尔泰学派的一员,及精神科学学派的一员,但却是一名该学派的坏学生,因为他兼容其他学派的观点。他吸收了不少存在主义哲学、现象学和生命哲学的观点,从这些哲学出发阐述了教育学问题,提出了他的教育主张,但他的基本立足点还是在精神科学教育学中,他的方法也是精神科学的方法论。 非连续性教育 博尔诺夫指出,以往的各种的教育学派有一种共同的认识,认为教育是一种连续性的活动,儿童通过这种教育循序渐进,不断趋向完善。而这一过程通常称为塑造过程。实现这一过程的前提是人的可塑性。博尔诺夫认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他基本上揭示了教育过程的本质,但这不全面,还需要修正。他写道:“因为这一观点把阻碍和干扰教育导致

教育失误或完全失败仅仅归结为偶然的、来自外部的干扰,而这本来是应当避免的,而且原则上也是可以避免的,这种干扰无论如何无关教育的大局。只有存在主义敏锐地看到这种干扰不只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偶然事件,而是深深地埋藏于人类存在的本质中,从这些事件中表现出一种新的,迄今尚被忽视的人类存在的基本方面,它使连续性发展的观念趋于破灭或者至少表明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博尔诺夫做了上述说明之后,他得出了如下结论:“在人类生命过程中非连续性成分具有根本性意义,同时由此必然产生与此相应的教育——非连续性教育” 博尔诺夫指出,在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的各种困难和干扰常常给教育带来障碍,使教育结果深受其害,而人们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往往把这种现象归咎于教育工作者或者教育环境,认为教育工作者教育不得法,环境糟糕所致。而如今用非连续性教育的观点来剖析这一现象,就能正确处理这种现象,应付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干扰和困难,使教育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他把危机、唤醒、号召、告诫和遭遇等等视为非连续性教育形式。这就是说,这些既是造成人生非连续性或者教育非连续性的原因,又是教育的一种途径。他认为教育过程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形式的统一。 非连续性的教育形式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应用呢? 1、危机

法医人类学知识点【赣医】

法医人类学概念:是以医学为基础,应用体质人类学的理论及方法,解决司法审判工作中与骨骼有关的个体识别问题,为案件的侦破提供线索,为案件的审判提供证据的应用学科。工作对象:骨骼及骨骼残片。工作中心:对骨骼及骨骼残片进行个体识别(种属,种族,年龄性别身高的鉴定,容貌特征的识别,面貌识别)。研究方法:形态学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DNA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扫描电镜技术)。 法医人类学研究任务:1.确定骨骼入土实际,从而推断死亡年月2.确定骨骼种属3.根据骨骼鉴定年龄、性别身高等4.对毁容尸体进行个体识别5.颅骨面貌复原,供亲属好友辨认6.颅相重合,确认失踪人员7.进行亲权鉴定8.确定某活体年龄,必要时鉴定性别9.根据不同时期的照片,确定是否为同一个人10.根据现场遗留毛发、查找犯罪前科和嫌疑人 骨骼实验室处理:除去软组织,骨骼的脱脂与漂白,骨骼残片的修复。检验的内容:骨骼的种属、性别、年龄鉴定,身高推断,死亡时间推断,死亡原因推断,骨骼身源的推断。 白骨化:尸体软组织经腐败过程逐渐软化、液化,直至完全溶解消失,毛发和指(趾)甲脱落,最后仅剩下骨骼,称为白骨化。分级:轻度,动物骨骼表面骨质完好,或基本完好,骨骼表面扔富有光泽感,暴露时间一般不超1年,非常完好的骨骼基本不超半年。中度,动物骨骼表面骨质有破损,骨骼表面缺乏光泽感,暴露时间应在一年以上,两年以内。重度,动物骨骼表面骨质已经完全消失,而且在骨骼表面出现凹凸不平,变粗糙,有些可在表面看到腐蚀现象,暴露时间往往在两年以上。 法兰克福平面:将颅骨左、右侧外耳门上缘点和左侧眶下点三点确定的平面,如颅骨左眶下缘点损坏,则采用右侧眶下点替代。 人种的划分:蒙古人种,分布于东亚,东南亚,中亚细亚,西伯利亚和美洲等地(北亚,南亚,东亚,东北亚,美洲)。欧罗巴人种,分布于欧洲,西亚北非和南亚次大陆的北部地区,在美洲和大洋洲也有很大比例(大西洋-波罗的海,印度地中海,中欧,白海-波罗的海,巴尔干-高加索)。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分布于旧大陆回归线以南(澳大利亚,维达,美拉尼西亚,尼格利陀,尼格罗,尼格利罗,布须曼)。过渡人种。 颅最大长:眉间点至颅后点在正中矢状面的最大直线距离。颅最大宽:通过眉间点和颅后点绕颅骨一周的水平长度。颅宽:两侧颅侧点之间的距离。颅高:前囟点至颅底点的距离。颅顶点:将颅骨位于眼耳平面时,在正中矢状面上的最高点。面宽:两个颧点之间的直线距离颅底长:鼻根点至枕骨大孔前缘点之间的距离颅周长:通过眉间点和颅后点绕颅一周的水平长度。用软尺测量。 性别鉴定中,哪些人体骨骼较有价值:骨盆>单块髋骨>颅骨>下颌骨>胸骨>股骨。

语言学重点总结

Chapter 6 Cognition is the mental process or faculty of knowing, including aspects such as awareness, perception, reasoning, and judgment. There exist three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cognition: the formal approach, the psychological approach and the conceptual approach. The Formal approach basically addresses the structural patterns exhibited by the overt aspect of linguistic forms, largely abstracted away from or regarded as autonomous from any associated meaning. The Psychological approach looks at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atively general cognitive systems ranging from perception, memory, and attention to reasoning. The conceptual approach is concerned with the patterns in which and the processes by which conceptual content is organized in language. Structure will be used to refer both to patterns and to process, the conceptual approach can more simply be said to address how language structures conceptual content. Psycholinguistics is the study of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language; it usually studies the psychological states and mental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language. Six aspects of research within psycholinguistics: ①Acquisition ②Comprehension ③Production ④Disorders ⑤Language and thought ⑥Neurocognition Language acquisition: ①Holophrastic stage ②Two-word stage ③Stage of three-word utterances ④Fluent grammatical conversation stage Connectionism in psycholinguistics claims that readers use the same system of links between spelling units and sound units to generate pronunciations of written words like tove and to access the pronunciations

文化人类学讲义第二部分

第十章亲族、继嗣制度 第一节什么叫亲族 一、亲族的本质 亲族,在一定意义上又称亲属,是由血缘关系发展成的血亲(血族)及其配偶和由姻缘关系发展成的姻亲(姻族)及其配偶的总和。 亲族的本质是生物性和社会性结合的产物。生物性是亲族关系建立的起点,如父子、母子、兄弟姐妹等。 亲族还受社会因素的制约,比如亲族也包括通过收养和过继等形成的亲族关系。亲族还包括“干亲”、“把亲”。 案例:六亲 二、区分亲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区分七组关系的八个原则或者是范畴。 1.行辈原则 2.同辈长幼(年龄)原则 3.直系旁系有别原则 4.被称亲属性别原则 5.称谓人性别原则 6.中介亲属性别原则 7.血亲姻亲区别原则 8.亲属存殁原则 第二节亲族类型和亲等 一、亲属的类型 (一)血亲 1.直系血亲(包括自然直系血亲、拟制直系血亲) 2.旁系血亲(包括自然旁系血亲、拟制旁系血亲) (二)姻亲 姻亲是因婚姻而形成的亲属。其下分为直系姻亲和旁系姻亲两类。 (三)配偶 配偶是一种特殊的亲族类型。配偶基于婚姻而形成,也基于婚姻而存在。 二、亲等 衡量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尺度被称为亲等。一般而言,亲等多则关系疏远。从世界范围看,亲等制主要分为两类,即等级亲等制和世代亲等制。 等级亲等制是一种按照世代的远近,参考地位尊卑、男女性别、恩情薄厚等来确定亲等等级的制度。如我国古代的丧服制。 世代亲等制是一种以一世代为一亲等的计算制度。分为罗马法与寺院法。 第三节亲属称谓 一、什么是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用来标明亲属关系的一套称呼术语或名称。 亲属称谓的作用和价值:

1.亲属称谓是一种完全确定的、反映亲属间权利和义务的称呼,通过称呼可以确定和确定和维护整个社会的秩序。 2.亲属称谓可以加强非亲属群体间的的团结与合作; 3.亲属关系的使用还可以将不具亲属关系的成员整合进亲属关系的网络之中; 4.亲属称谓能帮助人们理解婚姻家庭形态的演化。 二、亲属称谓制度的分类 亲属称谓制度,又称亲属名称制度,简称亲属制度。它是反映人们的亲属关系以及代表这些亲属关系称谓的一种社会规范。 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 (一)夏威夷式 (二)爱斯基摩式 (三)易洛魁式 (四)克罗式 (五)奥马哈式 (六)苏丹式 第四节我国的宗族制度 一、宗族的含义和特征 宗族是一种通常聚居一地,身份关系明确且具有一定经济联系的父系血缘亲属组织。宗族是宗和族的合称,实际上,宗和族具有不同的含义。 族一般指有血缘联系的一群人的集合,这里专指男系同姓同祖成员的集合,由众多的同姓同祖家庭组成,族人包括各个家庭的家长、妻子和子女等。而宗是指族人的主干和统帅,《白虎通·通论》说:“宗,尊也,为先祖主也,为族人尊也。”宗比族的范围要小得多。 在我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商周宗法制度下,宗在族中的地位很高。宗的首脑称宗子,由嫡长子继承,拥有主持祭祀、统管宗内财产、教导族人、掌管婚丧大事、会聚族人等权力,称为宗子权。宗又分大小,小宗尊大宗为宗。如周代,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正宗、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天子的其他儿子有的被分封为诸侯,他们对于天子来说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有的被分封为卿大夫。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在本家又为大宗,其爵位也由他的嫡长子继承。大夫的其他儿子封为士,土对大夫来说是小宗,但在本家是大宗,其爵位仍由其嫡长子继承。这样,天子、诸侯、大夫、士共同组成了井然有序的政治体系。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组织的衰落,宗在族内的地位日益下降。族虽仍由众多家庭构成,但已不像宗法制度下那么严密,逐渐成为一个较松散的族人自治联合体。实际上,我国的宗族制度在整个封建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演变。这种演变同各地特殊的经济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相联系,并由此造成宗族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特征。 一般来说,我国的宗族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聚族而居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基于儒家“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的训条,为了增强宗族的协作,维护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秩序,多数宗族都采取聚族而居的形式。以族的单位聚居在一起的人称“族人”或“乡党”。 (二)身份关系明确 同一宗族的成员间身份关系通过许多方式划分后,泾渭分明。 其一,是宗族成员有族长和族人之别。宗子是宗族的领袖,有时又称族正、宗长、宗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

读《教育人类学》有感 ————关于人的论述 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的产生于二战时期的德国,那时候德国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中,传统的安乐园使他们失望,消沉,因而人们开始进一步探索人的本质。因而,博尔若夫的这本书通篇便围绕人展开,其吸收了许多哲学及存在主义的思想,对教育事业有着不可多得的启发作用。 一、人与教育的关系 人是可教育的,且是需要教育的。这并不是什么新颖的观点。早在博尔诺夫之前夸美纽斯①就说过:实际上,人不受教育就不能成为一个人。确实,人类学研究表示,人不同于动物,一出生便有成熟的本能系统,人是有缺陷的。为了弥补这种缺陷,人必须要接受教育,且是终身的(也就是终身教育)。同时,人不同于动物之处还在于他的不定型,所以他在后天的教育学习中便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而人是可教育的。 博尔若夫对以上观点可以说是赞叹的,但他吸收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又进一步提出了“非连续性教育”,传统教育观认为,人的教育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人只要不断向前,最后必会趋于完善。即使出现了偏差,那也只是老师与环境的问题。这种说法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与教育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博尔诺夫认为,人的受教育过程其实是非连续的。他重点提出了造成非连续的两个因素。 1、危机 危机是与生存同在的,人存活于这个世界上便必不可免的会遇到危机,如:社会危机,疾病危机等等。博尔诺夫认为,过去人们常常把危机看作是破坏性的,实则是相当片面的。他认为危机实际上有其积极意义。博尔诺夫的这个观点即使从今天来看也是相当新颖的,常听人说的危机便是转机便也是这个道理。然而,值得令教育者思考的便是如何使危机变成转机。这便要求教育者对学生进行告诫,使学生不在危机中消沉下去。当然,教育者也不能夸大危机,使学生在丧失将危机变为转机的信心。 2、遭遇 遭遇是一种突发事故,如丧亲,地震等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遭遇的杀伤力要比危机大得多,他将人逼至一个极端,因而看清最本质的自己。比如,某个人总是被夸奖舍己为人,当地震来临的时候却率先逃离了县城。当然,这种行为本生我们并不能说是错的,但 ①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