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发展

【提要】本文站在宏观的视角主要介绍了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发展历程。根据笔者自己理解进一步细分为五个阶段,概括来说就是“两起两落”,并从事实出发阐发了对修辞学发展的反思。

【关键词】汉语;修辞学;陈望道;辞格

修辞学作为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已经拥有了二千多年的历史,而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本文将从二十世纪开始阐述修辞学的现代发展史以及存在的困境。

一、修辞学发轫到创立期(二十世纪初到二十年代)

中国现代修辞学在西学东渐的思潮影响下逐渐出现,迄今为止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但是他的发展经历了几多坎坷和波折。作为引进外国文化窗口的上海,在中西文化“撞击”下,终于形成了我们最早的一批现代汉语修辞学成果。这个时期完全是拿来主义,中国学者看到中西方修辞学的众多差异,于是抱着激动急切的心情不假思索的将欧美和日本的修辞学照搬照抄,这也出现了早期汉语修辞学严重不符合汉语实际的弊病。最早的修辞学著作应是1905年,汤振常《修词学教科书》和龙伯纯《文字发凡·修辞卷》。汤振常《修词学教科书》原为南洋中学国文讲义,是我国修辞学史上最早修辞学教材,但是基本上是从日本修辞学中借鉴移植过来的,模拟的痕迹过重。英美修辞学代表人物唐越,他的《修辞学》(1923年)参考了英国讷斯菲《高级英文写作学》成就,以“修辞格”为对象,

论述了五类二十七格。特点是建立了较科学,完整的修辞格体系,又有辞格理论作指导,因而被陈望道先生称为“科学的修辞论的先声”。

二、第一次小繁荣到停滞期(三、四十年代)

繁荣期(1930-1937)主要有两点表现:一,开拓了修辞学的领域。陈望道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是是中国现代修辞学诞生的标志,同时也为现代修辞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第一,他以“修辞格”为中心,详细论述了四类三十八格,其中对修辞格的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分析的尤为详细周密,从而建立了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第二,概括了一系列理论。第三,提出了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野说。第四,运用了新的研究方法.第五,标志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登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是,这一时期模仿的痕迹太重,最终引起了新旧修辞派在上海交锋激辩,当时积极引进外国修辞学的一派称为“新派”,“新派”人数多,声势大,成果也多,崇尚古代的“旧派”与之抗衡,旧派的特点是排列中国修辞古说和古汉语修辞现象,却缺乏综合分析的功夫,强调继承民族传统,但片面的认为只有文言文才有修辞,白话文不能修辞。最终“新派”以锐不可当的势头,冲击着旧体制,冲破了旧模式。二,群星璀璨,百花齐放。《修辞学发凡》出版后,相继有27本著作出世。停滞期(1938-1949):基本无突破。

三、普及到深入期(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

解放初受文化普及的需要,在白话文运动的推动下,出版的修辞书多为通俗读物,以适应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在这期间的前七年,短短时间,各地出版的修辞读物将近40多种,基本与前50年出版的读物数量持平。白话文在宣传修辞知识和通俗性方面做出了贡献,真正做到了修辞学的普及。《语法修辞讲话》和《修辞概要》的问世标志着白话修辞学的正式建立。后一段时间除开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修辞学受国外修辞学影响,在修辞学理论和语体风格上有一定的深入。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树立了又一座里程碑,虽然拓宽了修辞学的领域,特别是加强了“寻常词语艺术化”和“语体”的研究,但是辞式(即修辞格)仍是该书的重点。这本书把修辞格分成三类二十四格(式),着重讨论了修辞格的语言特色,并且对他们进行了细致的比较。

四、恢复和全面繁荣期(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

这段时间发展突飞猛进,成绩骄人。70年代末,修辞学从讨论修辞学对象与范围入手,进入新时期。修辞学在语言学疆场上跃动人马,开拓前进。理论建设、体系构拟、队伍组建、社会普及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个令语言学其他分支学科刮目相看的学科整体大跃动。到1982年为止,各地出版修辞学读物多达80多种。大陆与港澳台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频繁并受外国修辞学的影响,修辞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新作辈出。有不少学者探索新思路,改革了修辞学的传统内容,或加强了消极修辞,或加强了语体风格,或加强了篇

章。我国最早的两本修辞学辞典,一本是王德春的《修辞学辞典》,一本是由胡裕树,张斌,林祥楣等主编的《汉语语法修辞辞典》,在外国修辞学的引进方面,有王德春的《外国现代修辞学概论》。修辞格研究专著也异常璀璨夺目。著名的有濮侃的《辞格比较》,袁晖的《比喻》,郑远汉的《辞格辩异》,吴士文的《修辞格论异》等等。这个时期与前50年不同特点是:一是,理论的觉醒。二是,“辞格中心论”被摒弃。三,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五、瓶颈期(八十年代后期到至今)

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中国修辞学开始陷入困境。虽然有较分量的著作出现,但是无论是从研究的力度,发展的态势,课题方向的选择,人员投入,受重视程度等方面来讲都退步了不少。就语用价值来讲,修辞学应该胜于语法,可是语法的自身建设远远强于修辞学,因此现在语法学的研究水平远远高于修辞学。

简约的总结一下停滞的表现就是:一,不能保持与前一阶段相同的发展态势,很难保持连贯性。二,不能明确研究主攻方向,不能找到新课题。三,大批学者放弃修辞学转向语法学。优秀人才的学术转向直接导致研究人员不够,尤其是有声望学者的放弃对后生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以上是我总结的五个阶段,大致的讲就是两起两落,两个繁荣期两个低谷期。目前来讲修辞学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修辞学的研究触角应该伸向言语交际的领域,适应改革开放与实践结合的

要求。重视书面语修辞学研究而忽视口语修辞学研究,是中国修辞学的一大缺憾。二,发展动力需要加强,修辞学忽视理论建设,坐失良机,以至连对象、范围这些学科建设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在80年代才来讨论的。现在,修辞研究学术品位低下、理论层次不高、理论意识不浓致使学科发展后劲不足、影响不力已然是学科面临的关键问题。三,必须加强修辞学多边学科性质的认识。修辞学是一本研究语言运用规律和艺术的学科,同时又是边缘性很强的学科。研究它必须有坚实的语言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哲学,逻辑学等一系列科学知识修养。四,学科不应追求形式化,不应停留在结构主义上。“辞格中心论”就应很早被抛弃,及时吸取其他学科的养分,充实和开拓自己学科。五,学术界应自省,不该遇难题就退缩,中途异辄。

笔者基于资料的分析将中国现代汉语修辞学发展史划为五个阶段,异于许多学界大家的区分法,若有纰漏之处,欢迎老师同学批评指出。

【参考文献】

①宗廷虎,论上海修辞学发展80年[j].曲靖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

②濮侃,汉语修辞格的发展和我们的新认识[j].修辞学习,2001(4).

③吴礼权,二十世纪中国修辞学发展的省思[j].社会科学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