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1年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进展与不足
英汉国内外翻译现状

国内关于翻译标准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人物、观点、差异、优点和不足
• 古代翻译 •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 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 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优点是它可以引入外来语中新鲜的表达 法,丰富汉语言文学。
• 第二阶段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翻 译由私译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 了翻经馆。 • 鸠摩罗什(天竺,公元344-413)开始提倡 意译; • 不足,这类翻译标准完全是为了适合读者 的口味而让译文“归化”,有时甚至曲解 原作,添油加醋。 • 优点,所译英语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语 或表达法时就可以用到它。
翻译的定义及本质
• 翻译的定义
•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 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 (范存忠,1985年)的活动,是“从语 义到文体两个方面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 的自然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Nida & Taber, 1969)的活动
• 翻译的本质
• 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即他的 本质是交换,是精神和信息的转换,是 信息和信息的转换
• 在20世纪里,出现了诸如费道罗夫、雅可布逊、 卡特福德、奈达、纽马克、穆南、威尔斯、斯坦 纳、图里等一大批杰出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 50年代我国建国初期,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 要》一书传入中国,这部著作从语言学角度对翻 译理论进行了分析研究,其核心内容就是“等值 论”。“有两项原则,对于一切翻译工作者来说 都是共同的:①翻译的目的是尽量确切地使不懂 原文的读者(或听者)了解原作或讲话的内容; ②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 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用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 完全地表达出来。
• 我国译学的不足之处:
我国对外传播中的不足及策略分析

我国对外传播中的不足及策略分析作者:李雪,方明豪来源:《今传媒》2011年第06期摘要:“地球村”下的信息时代,有效的对外传播可以打造利于本国的舆论氛围,从而提升国家在世界舞台的认同度。
本文阐述了目前我国对外传播中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对策,试图为树立良好國家形象提供策略依据。
关键词: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策略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6-0060-02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形象成为世界舞台受人关注的话题,各个国家力图利用媒体通过对外传播营造一个有力的舆论氛围,从而树立本国的良好形象。
在这方面,我国努力的步伐未曾停滞,并已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然而我国目前的对外传播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宏观地看我国对外传播机制,以英语为主的对外传播占据主要份额,其他语种的对外传播却十分贫乏。
对于小语种国家,在获取来自中国的相关消息时,英文信息就会变得软弱无力;由于语言的差异,迫使这些小语种国家民众获取信息的来源只能是本国媒体,而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等因素,外国媒体则会出现扭曲的中国形象,最终导致对外传播中对非英语国家的传播堵塞,乃至影响整个对外传播效果。
其次,报道题材和报道角度呈局限性。
长期以来我们惯用于正面报道的对外报道方式以展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反而这些过分祥和的中国图卷给国外媒体带来的却是质疑声不断,给外媒产生一种“做好”的假象,这样一来,我们宣传正面形象的目的不仅没有达到,反而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再有,报道手法呈现“宣传式”。
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社会制度背景、宗教信仰的差异,直接会影响到国外受众对新闻解读角度的不同,而我们在对外报道中,往往容易忽略这种“不同”,习惯于用我们本土的报道手法来进行对外报道,宣传痕迹较重。
这种中国式思维的对外报道,很难让外国媒体和受众从中找出认同点。
此外,突发事件报道应对不成熟也为国外媒体歪曲中国形象提供了空间。
俄汉全译之增译研究

the Condemn to Bureaucracy
I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经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历史上,秦岭以南的东南、西南、华南各省,都是华南虎的分布区,面积几乎占到全国国土面积的1/3。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尚存华南虎4000多只,但随后兴起的全民“打虎”运动使华南虎遭受灭顶之灾,华南虎大量遭到人为捕杀,1973年中国政府颁布法律明令禁止捕猎老虎,但此时国内的华南虎已经所剩无几。1986年11月6日,在湖北某林场发现一只华南虎幼虎,这是我国最后一次发现野生华南虎,距今已有21年。据估计,目前全球野生华南虎仅有20余只,数量极度稀少,因此华南虎被列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在联合国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1996年发布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中,华南虎被列为“世界十大优先保护动物”的第一号,其珍贵程度不亚于中国国宝大熊猫2。
In order to deceive the public, the local government has to blank off all the information.
But now the monopolization of information is challenged by the public, the media. They are the limiting factors of faking but also the accelerating factors, which is self-contradictory.
新闻英汉翻译与策略研究

新闻英汉翻译与策略研究摘要:在新闻行业中,英汉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
新闻报道具有独有的翻译特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语言使用者可以通过翻译,将原语言翻译为目标语言,以此来满足一定的社会目的。
在对新闻报道的相关概念进行介绍和概括的基础上,新闻报道的词汇特点、语言风格及政治因素具有较大差异,但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都需牢牢把握感情色彩,避免因为用词不当影响到报社整体效益,为报社声誉带来不良影响。
关键词:新闻报道翻译特点语言词汇引言随着信息流动速度的加快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变得更快速、全面、丰富,跨语言传播的需求日益增长。
新闻翻译在此背景下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适应多样化的呈现方式,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满足快速传播时效性的要求。
1新闻翻译国内新闻翻译研究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70年前为萌芽阶段,1970年—1999年为发展阶段,2000至今为繁荣阶段。
学者们对新闻翻译的研究主要包括新闻翻译的理论及原则研究、翻译批评、新闻写作的特点和翻译策略。
大多数研究者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陈明瑶建议在新闻翻译中运用不同的策略,实现信息对等。
吴自选建议通过删减、补充、替换等方式对原新闻进行改写,以克服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随着国内新闻业的繁荣与国际交流的深入,更多资深记者加入新闻翻译的研究中,2006年由刘洪潮主编的《怎么做新闻翻译》一书,介绍了32位新闻翻译领域专家的心得体会以及如何避免新闻翻译中常见的错误。
2009年,刘其中在《英汉新闻翻译》书中强调了翻译方法论研究的重要性,指出翻译理论、翻译技巧对翻译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国外对新闻翻译的研究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了。
全球化与本地化并存,并提出新闻翻译不仅仅是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而是翻译、编辑、改写等相结合。
从近年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目前学者们对新闻翻译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新闻本身,而是将翻译视为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工作经验不足的总结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工作经验不足的总结翻译工作经验总结篇一从业以来,仅就笔译而言,做得还算进退自如。
当初兴趣使然,毅然决然半路出家做了翻译,现在想来,有些冲动和冒险,但应该说这是一次正确的选择。
走到今天,除了机遇外,应该还有其必然性。
我拟从一个非语言专业译者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翻译工作的理解和认识。
一、选准方向,打好基础有些人认为,只有外语专业的才能做好翻译,翻译就是翻译文学作品。
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全面的。
从翻译需求来看,主要还是实用类翻译,如科技、财经、法律等。
具体到某一翻译类别,如果没有深厚的经验积累或者相应的专业知识,想胜任愉快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我建议翻译新手在从业伊始就应该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专业背景等,选择一个翻译主攻方向。
经营某类翻译久了,不仅质量有保障,速度也能上得去,从成本效益角度来看,是相当划算的。
以我相对熟悉的法律翻译为例,我中英文法律文本的阅读量至少达到百万字的数量级。
阅读可以帮助我了解法律概念、原理,不同法律文本的风格,甚至对法律推理也有所了解。
有了阅读积累,应对实际工作的时候,就能比较轻松自如。
对我来说,翻译工作最难的部分不在实际做翻译,而在做知识储备。
一方面,我想加强对某一法律领域(如仲裁/诉讼)的了解,做到翻译时心中有数,不会稀里糊涂;另一方面,我要根据公司业务的发展,阅读相关材料。
这种准备工作量之大,有时令人心生畏惧。
我心目中最理想的翻译人才模式是专业知识+语言能力,我甚至觉得现在的翻译硕士教育也应该有一定的针对性。
比如说,如果培养方向以财经为主,则可以考虑开设基本的财经、金融双语课程。
二、学会研究,体现专业我们阅读中文文本时,如果遇到不太理解的词语、概念,可以跳过去,甚至整段整段地跳,或者知道个大概就可以了。
但是,要将中文译成英文,遇到这种情况,就算想跳也不能跳,否则还要翻译做什么?翻译的价值从何体现?这时翻译就要做研究。
不是简单地查一查字典、搜一搜网络,而是要准确理解相关词语的确切内涵,必要时甚至要阅读相关的英语语篇,了解它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汉语时政新词英译的原则和难点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A blind man on a blind horse—rushing head long to disaster 盲人瞎马;You can’t make your horse work without feeding her. 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Present Buddha with flower given by another—make a gift of something given by another 借花献佛;Climb a tree to catch fish—a fruitless approach缘木求鱼。
对一些习语采用增词加注法,可以使读者了解原文习语所蕴涵的文化。
如“东效施颦”如果只是译为:Dongshi imitates Xishi,就会使西方读者无法了解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东施是谁?西施又是什么样子?因此译为Dongshi an ugly woman, knitting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就使读者一目了然。
又如中国的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可译为:One monk, two buckets; two monks, one bucket; three monks , no bucket, no water—more hands, less work.采用这种方法,有利于读者了解原文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四、结论习语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它集各种修辞手法为一体,更是浓缩的“文化”。
对英语习语翻译时,对中西文化特色进行比较,尽可能做到既能保留原作的风采,又能符合中国读者的口味。
要做到这一点,在翻译过程中,要求我们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基础,要多读有关中西方的历史,风俗习惯,地理等方面的书籍。
同时,在翻译英语习语时,不但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能准确理解英语习语的意思,还应在阅读中积累知识,以更好的功底进行翻译。
我国希望新闻学研究综述

我国希望新闻学研究综述作者:韩晓芳来源:《编辑之友》2011年第10期希望新闻学最早是由《今日美国》的创办人、世界传媒大鳄艾伦·纽哈斯于1983年正式提出并倡导的,具体含义是:“精确而不悲观,详细而不消极地报道所有的新闻”,“积极处理新闻”等,为《今日美国》的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美国影响很大。
传播到中国以来,由于其浓厚的人文关怀、《今日美国》在其编辑方针指导下的成功,以及纽哈斯那本惊世骇俗的自传《一个狗娘养的自白》,使得“希望新闻学”广为人知。
不过,相比起它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国内学者对“希望新闻学”的研究相对冷门。
笔者分别用“希望新闻学”“艾伦·纽哈斯”及“今日美国”三个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精确搜索,一共查到论文34篇,其中直接论述“希望新闻学”的论文仅有20篇,涉及的时间段为1998年到2010年,主要集中在2005年、2006年。
发表的期刊主要有《新闻记者》《国际新闻界》《传媒观察》《青年记者》《新闻传播》《新闻前哨》等新闻传播类专业期刊。
以下结合检索到的相关论文,对我国希望新闻学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以期有一些新的见解。
一我国“希望新闻学”研究脉络从论文分布看,从1998年到2010年,对“希望新闻学”的研究论文数量经历了由少到多再到少的过程,研究内容也由边缘分析转向全面、集中分析,再回归边缘分析。
2005年、2006年是研究的高潮时期,从2007年开始,论文数量有所下降,学界的研究逐渐减弱,开始重复2005年之前的研究状态,即仅在提到国内新闻报道误区时有所引述。
(一)1998年-2004年:希望新闻学的引进介绍时期国内研究者一开始对“希望新闻学”并未给予太多的注意,大都集中在研究已取得成功的《今日美国》上。
1999年周莉对纽哈斯创办的《今日美国》的版面编排、图片革新等作出分析的同时,较多地提到了该报奉行的“希望新闻学”的哲学内涵,这也是国内学者第一次对该理论进行详细的介绍。
国际新闻传播中的语言与翻译问题

国际新闻传播中的语言与翻译问题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国际新闻传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了解与合作,也能够推动世界各地的文化多样性交流。
然而,由于语言差异的存在,国际新闻传播中经常会面临着语言与翻译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语言障碍语言障碍是国际新闻传播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不同国家的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这就给新闻传播带来了困难。
例如,一篇中文新闻报道想要传播到英语国家,就需要进行翻译。
然而,语言之间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上,还包括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
因此,简单的翻译可能无法准确地传递信息,甚至会带来误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新闻传播者可以借助专业的语言翻译人员,他们具有深入了解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特点。
他们能够将原文中的含义准确地转化为目标语言,避免语义的歧义。
此外,新闻传播者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机器翻译,来辅助翻译工作。
然而,机器翻译目前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新闻内容时,因此需要人工的修正和校对。
二、文化差异除了语言障碍外,文化差异也是国际新闻传播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这导致了新闻报道的理解和接受度存在差异。
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新闻传播者需要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并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或冲突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新闻传播者可以采取多样化的策略。
首先,他们可以进行深入的文化调研,了解目标受众的文化特点和心理需求。
其次,新闻传播者可以与当地的专业人士合作,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新闻报道进行评审和修订,确保其与目标受众的文化相契合。
此外,新闻传播者还可以利用跨文化交流项目和活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互动。
三、媒体失真在国际新闻传播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新闻报道往往面临着失真的问题。
新闻传播者可能会因为多种原因,在报道过程中添油加醋,夸大事实或者省略重要信息,以适应目标受众的需求或者迎合当地政治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5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5 2012年5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y.20122007-2011年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进展与不足杨凤军(成都体育学院 外语系,四川 成都 610041)摘 要:论文对2007-2011年间我国新闻翻译论文进行收集、归类和总结,指出我国新闻翻译研究在近5年中取得的进展与不足,以期对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闻翻译研究;进展;不足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5-0193-04引言新闻翻译是国际新闻传播的重要环节。
随着我国媒体的国际新闻传播活动日益活跃,新闻翻译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黄勤(2007)对1979-2006年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成果进行归类分析,指出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不但成果数量逐渐递增,而且研究范围呈现出“宽泛多元”趋势。
尽管如此,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1.缺乏系统性的理论研究,理论层次研究亟待加强;2.研究的媒介形式和语种转换形式单一;3.缺乏方法论指导,研究方法多为经验式、散点式的评论;(4)缺乏独立学科意识。
在过去的2007-2011期间,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进展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本文通过对5年间发表在中国期刊网上的相关论文进行归类分析,试图对此作出回答。
一对五年间我国新闻翻译研究的收集和归类笔者于2011年7月至2012年1月间以“新闻翻译”为主题对5年间的新闻翻译研究成果进行检索,得到论文984篇。
为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全面,笔者对检索到论文逐一阅读,剔除会讯、启事、通告和图书推介等71篇及与新闻翻译研究无关的论文326篇后,得到论文587篇。
所得论文分布情况见表1。
与黄勤(2007)相比,5年间新闻翻译研究呈现出以下特征:1.论文数量增长明显,年均递增近16%。
2.发文期刊及研究人员分布更加广泛。
1979-2006年外语类期刊刊文比例较高,而新闻类期刊只有4篇。
2007年以后,新闻类期刊的刊文比逐年上升。
同时,其他期刊种类和刊文量也增加明显。
从作者来源看,有新闻媒体从业人员、高校师生,也有政府外宣部门和专业出版机构编辑,甚至外文局翻译(译审)等。
3.小语种的新闻翻译研究在数量、范围上都有增长。
1979-2006年间只有5篇关于小语种新闻翻译的文章(4篇日-汉和1篇汉-藏翻译)。
近5年中达到13篇,除日语3和藏语2外,还有蒙古语2,壮语2,俄语1,德语1,哈萨克语1和波斯语1。
表1.2007-2011年我国新闻翻译研究论文主要分布期刊、发表年份和数量统计期刊类别发表年份累计(篇)百分比20082009201020112007外语类期刊12 11 7 14 16 60 10.2%新闻类期刊 5 10 15 26 36 92 15.7%其他期刊70 71 106 88 100 435 74.1%累计(篇)87 92 128 128 152 587 100% 此外,研究的主题也更加广泛。
除新闻翻译理论、新闻翻译原则、新闻翻译批评、新闻文体特点及翻译方法和书刊评介(黄勤,2007:24)外,笔者在反复比对内容的基础上又新增7个主题,见表2。
收稿日期:2012-03-19作者简介:杨凤军(1971-),男,成都体育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
193194 表2.2007-2011年我国新闻翻译研究主题统计一览表新闻文体特点及研究方法 研 究 主 题 翻译理论翻译原则翻译批评标 题 翻 译导 语 翻 译词汇、句式、修辞、标点、语篇翻译译者主体性口译研究手语翻译翻译研究综述翻译史料考证翻译语料库翻译质量评估 书刊评介累计(篇)120 14 240累计(篇)122 24 36361 108 3 2 2 114 587 20.4%2.4%40.9 %百分比20.8%4.1%6.1%63.7%1.7%1.4%0.5%0.3%0.3%0.2%.2 %.7%100%需要说明的是,在归类时我们发现一些论文的界限不如我们想象的清晰,因此这样的归类并非绝对,只是便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我国新闻翻译研究的发展态势。
二 五年来我国新闻翻译研究综述(一)新闻翻译理论2007年以前应用的理论主要有功能翻译理论、关联理论、语域理论、语境理论、文化学派翻译理论、主述位理论和互文性理论等(出处同上)。
五年中除以上理论外,新增的理论主要有顺应论、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传播学理论、生态翻译学理论、后殖民理论和模因论等。
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实质上是一种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选择发生在语言的每一个层次上。
这一观点适用于新闻翻译,因为在新闻翻译的整个过程,无论是从原语文本的选择到采用何种翻译策略,从原语文本意义的理解和传达到目的语文本中字、词、句意的确定,都需要译者不断地做出选择和顺应(尚亚宁、寇歌,2011:104-105)。
黄勤(2008:54-58)尝试将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运用到新闻报道中的转述话语分析中,指出“转述话语是报道者进行意识形态操控的重要方面。
报道者通过有目的、有选择地援引不同利益集团的典型话语,向读者再现或强化自己需要的声音,同时湮没那些‘无关紧要’的声音,并进一步选择为自己需要的转述方式。
翻译时,译者有必要对转述话语的方式、内容等进行必要的取舍和调整,以适应于目的语主流意识形态。
唐佳梅(2007:114-116)将传播学的“5W 模式”应用到新闻翻译中,提出对新闻翻译的原语传播和目的语传播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在目标语言环境中获得最有效的传播效果。
生态翻译理论最基本的一个观点是翻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张锦,2011:107)。
翻译新闻英语时,译者会受到其所处的生态翻译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文进行添加、删减或改写(郭英珍,2011:36-38)。
魏涛(2008:95-98)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编译自外电的国际新闻作为分析样本,从后殖民理论权力差异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媒体在选择新闻文本和进行报道时被迫失衡的现象,指出这种国际新闻的单向流动不仅仅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也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新殖民现象。
因此译者首先应按照平衡的原则选择翻译素材,其次,翻译时忠于事实比忠于原文更为重要。
陈晓莉和文军(2011:51-55)讨论了新闻标题翻译中的模因现象,指出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尽力让目标文化中的读者把翻译成果当作强势模因来欣赏的过程。
译者需要创作出强势的译语模因,使原语模因在变换了生存环境的时候仍然能通过语言环境的各种选择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
以上研究成果表明经过5年发展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在理论层次上有了明显提高,已经超越翻译和新闻的二元视域,正朝着跨学科多元化方向迈进。
(二)新闻翻译原则“信达雅”、“功能对等”和“等值标准”等是2007年以前研究者关注的主要翻译原则(黄勤,2007)。
5年中新闻翻译原则研究不断有新的观点出现。
王瑞玲(2007:49-51)认为‘信达雅’标准完全适合新闻标题翻译。
“信”即准确理解英语新闻标题,尤其要透过字面理解其深层含义,务使译文不背离原文;“达”即用汉语充分、通顺地表达英语新闻标题的全部涵义;“雅”即使用规范化汉语,契合受众心理和文化,使译文能为受众理解接受,同时巧用各种文字技巧或修辞手段,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文军和宋佳(2007:69-70)提出英语新闻评论的编译原则包括:编译新闻时要根据新闻政策、报道内容、国家利益删减、挑选、概括相关新闻材料,补充背景知识。
对政治性言辞的翻译树立内外有别的政治立场,视情况,予以必要的修正、删减和补充等,使读者不至被误导;确定新闻的主题,编译中始终围绕该主题;重新安排文章脉络,使叙述井然有序;注意“新闻性”和“时效性”。
文有仁(2008:68-71)分析了新闻报道中外国专名翻译中的乱译、误译现象,提出外国专名的翻译应遵守“名从主人”的原则;归口权威机构;遵循传统译名;少用缩略语和慎用音译词等办法。
徐燕(2008:61-62)对林克难的“看、译、写”原则中的“看”在汉英新闻翻译中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指出译者不可一味以“看”平行文本为导向,应先在宏观上明确翻译目的,微观上分析目的语读者接受性后才可借鉴平行文本。
(三)新闻翻译批评2007年以前新闻翻译批评是一个薄弱环节,除了研究成果较少外,研究的范围主要探讨的是新闻翻译中的误译现象(黄勤,2007:25)。
5年中这一主题受到更多关注,涵盖的范围也有拓展。
张健(2007:28-32)概括了造成我国报刊英语新闻误译的原因,包括:曲解原意,擅改定译;欧式中文,僵硬费解;忽略原文,滥用想象;避实就虚,令人误解;移花接木,为求“爽快”。
为避免以上情况出现,记者译者既要遵守新闻报道原则,又要遵循新闻翻译规律,既要克服由于能力有限产生的误译,又要防止为了行文方便而有意误导。
王平兴(2007:61-64)指出新闻中译英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话语,比较理想的结果是“近似对应”,但要警惕“伪对应”,即那些形式上似乎完全一致而实际内涵根本不同的词语,它会引起读者的错觉,甚至可能导致与传播者主观意愿完全相反的结果。
方瑞(2009:31-35)考察了汉语新闻英译中数据引证上的问题,指出数据引证的翻译问题不能小视,因为它实实在在地影响译文的质量。
贾卉(2008:27-31)分析了意识形态对美国《新闻周刊》涉华词语的翻译的影响,指出意识形态不仅影响译者的取材和翻译策略,而且也影响着译者对原文语言及文化上的解读。
为迎合译入语读者的主流意识和审美习惯,译者采用异化、对原文操控和误译等策略。
(四)新闻文体特点及研究方法黄勤曾指出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更多体现的是实践层次,而非理论层面(黄勤,2007:25)。
5年中,这一主题的研究范围和理论层次都有突破。
除标题、句式、语篇等继续受到关注外,新闻导语和网络新闻翻译是最突出的两个方面。
在统计的结果中,篇名包含“新闻导语翻译”字样的文章就达到14篇。
王银泉(2007:58-62)指出中英文新闻导语的一个最大不同就在于导语的撰写方式。
汉语导语中事件是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导语往往按照新闻事实的重要性递增来呈献给读者或观众的;而英语新闻则恰恰相反,导语是按照新闻事实重要性递减方式出现。
他提出翻译外宣电视新闻导语时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调整句式顺序;(2)大量运用解释性翻译;(3)重组和改写句式结构。
谭玮(2008:14-16)也比较了中英新闻导语,指出(1)英文导语信息较为简洁,中文导语的内容相对详细;(2)英文导语强调who/what要素,而中文导语多强调when 和where要素;(3)英语导语中的新闻来源通常放在末尾,中文中通常置于句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