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性观念之演变

中国人性观念之演变
中国人性观念之演变

中国人性观念之演变

江晓原

性观念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人们身心健康的大问题,不适当的性观念严重损害人们的心理健康——接下来当然也就损害生理健康。性观念又是一个继承性很强的问题,陈旧的性观念经常顽固地盘踞在现代人头脑中。

在本文的篇幅内详细讨论中国人性观念之演变这样的题目是极为困难的。本文只能谈一些大致的结论和线索,如果读者有兴趣进一步追根问底,可参阅最近出版的拙著《性张力下的中国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新版:《云雨:性张力下的中国人》,东方出版中心,2006)。

古代中国人曾有着非常坦荡的性观念

在许多当代读物中,古代中国人的性观念常常被描绘成阴暗的、不健康的,特别是充满禁欲主义色彩的。一句“封建主义社会”如何如何,就将众恶归于古人。这其间实有绝大的误解。从先秦时代到今天,中国人的性观念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很有点象完成了一个轮回----当然更稳妥的套话是“螺旋式的发展”。

在文明发展史上,性规范有一个逐渐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上古之时,先民刚从野蛮状态过渡而来,性规范方在若有若无之间,与此相对应的性观念自然也非常“开放”和无忌。但是在华夏文明进入成熟阶段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社会流行的性观念一直是非常开放和富有现代色彩的,这一点却是现代人通常不容易想象的。

古代中国人是重视人欲中的性欲的。“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些著名的先秦古训,正反映了这一点。如果我们肯耐心研读孔子、孟子的“原著”,就会发现儒家哲学本来绝不是禁欲主义的,相反却非常重视人欲的满足——后来的宋明理学家虽然无不自称孔孟之徒,其实却是孔孟的不肖之徒。

从先秦两汉直到隋唐盛世,中国上层社会中的性关系一直是非常开放的。《左传》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贵族们的“通”——打趣来说,即古代中国贵族版的“廊桥遗梦”也——至少十六次,几乎每一次都有声有色,有的还酿成国际风波。不妨拿卫灵公和他的夫人南子为例,以见一斑∶南子是那时有名的风流贵妇,连孔子去与她会晤了一次,都会引起弟子的不悦,孔子不得不指天划地自誓清白。卫灵公对于夫人的风流韵事却不仅不恼火,而且还玉成其事,他竟不惜亲自为夫人和她的情人——宋国的宋朝——安排欢会。不料卫太子出国执行外交使命路过宋国,受到宋国人的嘲笑,一怒之下回来要杀南子,卫灵公拉着夫人的手逃上高台,下令惩罚太子,太子只好逃亡到宋国去。

春秋时是如此,战国时也无不同。孟尝君可以在得知自己夫人与门客有恋情时坦然处之,秦宣太后可以就在自己的遗嘱中要不要让情人殉葬接受朝臣的意见。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唐代在两性关系方面更为开放,贞操观念淡薄。诸如未婚少女私结情好、有夫之妇另觅情人、离婚改嫁等事,在正史和笔记小说、传奇故事以及诗文中留下了大量事例。

宋明理学所鼓吹的妇女“从一而终”、“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节烈”(夫死不嫁曰节,殉夫而死或为抗拒婚外性关系而死曰烈)之类的观念,大抵在公元十世纪之前的中国社会,是根本没有市场的。相传宋人见到史书上记载汉、唐公主再嫁之事,大为惊奇,认为不可理解。其实中国古代女子夫死再嫁或离婚改嫁都是很常见的。随手就可以举出一大堆例子∶

汉景帝王皇后之母臧儿,先嫁王仲,生一子二女,再嫁田氏,又生二子。王皇后是她长女,本来已嫁金王孙,且已生一女,后来臧儿听了算命的话头,相信女儿要大贵,竟再将女儿从金家夺走,献

给当时的太子,即后来汉景帝。王皇后为汉景帝生下了大贵之子——赫赫有名的汉武帝。汉武帝即位之后,还亲自到长陵小市将自己那位同母异父的姐姐接

回宫中相认,丝毫不以自己母亲和外婆的婚史为耻。

千古风流的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也是在卓文君寡居之后才相恋成婚的。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妻子误以为他已死,也再嫁。骆俊被袁术杀害,其妻再嫁华歆。刘瑁死后,其妻再嫁刘备。袁熙之妻,即非常有名的大美人甄氏,在袁熙败亡后嫁给曹丕,曹植《洛神赋》的传说故事就是围绕着她而起的。孙权的徐夫人,原是陆尚之妻,陆尚死后嫁给孙权。孙权的两个女儿,丈夫死后都重新结婚。还有著名的蔡文姬,先为卫仲道妻,卫死后她被匈奴掳去,左贤王夫人,和左贤王生儿育女;后来曹操将她赎回,再嫁董祀为妻。

汉武帝时的平阳公主,夫死之后“与左右议长安中列侯可为夫者”,左右一致推荐当时“富贵振动天下”的大将军卫青,平阳公主虽有些顾虑,因为卫青未发达时曾是她的家奴,后来还是嫁给了卫青。

在上面这些事例中,娶了寡妇或再婚妇女的都是上层人士,其中有四位还是帝王,而他们根本不要求女子从一而终。

古代中国人性观念之坦荡开放,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表现∶由于将男女之间的性满足看成天经地义,看成是光明正大的、极其美好的事情,所以古代中国人对于性交一事的私秘性,完全不象现代人那样重视。例如,根据古代不少文艺作品中的描写,以及传世的古代春宫图中的描绘可知,古时中国人常常在有侍女、丫鬟、朋友等旁人在场的情形下交欢作爱。而且即使在禁欲主义的宋明理学盛行数百年之后,这一习俗也并无改变。这一点曾使不少西方汉学家感到难以置信,然而放在中国传统性观念的背景之下就不难理解。

从坦荡到阴暗

今人常说“程朱理学”,朱即朱熹,程即程颢、程颐兄弟,都是北宋时代的大儒。下面是一则对于理学家来说非常有象征意义的故事∶

二程一日赴某士大夫家宴会,座中有两位歌妓(大致相当于今日的三陪女郎)劝酒,程颐一见,立刻拂袖而去,程颢则仍与众宾客尽欢而散。次日二程见面,谈到昨日之事,程颐犹有怒色,程颢却笑道∶我昨日在那里,座中有妓,心中原本无妓;你今日在这里,斋中无妓,心中却还有妓。程颐不觉愧服。

在文学上,这个故事给后人留下了“大程心中无妓”的典故。但是这个故事的意义,并不在于说明那位首倡“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程颐之严于律己,或程颢之处世圆通,而在于开始以一种道学的眼光、一种禁欲主义的标准来看待男女关系和性。因为在唐宋时代,歌妓劝酒娱客、演唱助兴,在官员和士大夫中原是极为普遍之事,参加这样的宴会本来不会招致任何道德方面的非议。

在这方面朱熹也大有“贡献”。例如,他有一部《诗集传》,是通过为《诗经》作注的形式阐发他自己的道学观点的。可是《诗经》这部连朱熹自己也相信是经过孔子删定的儒家经典中,竟然有至少22篇——都是优美的爱情诗歌——被朱熹斥为“淫奔之辞”。对于《郑风》中那些反映女子追求男子的篇章,朱熹更是深恶痛绝,斥之为“女惑男”,是“几于荡然无复羞愧悔悟之萌”。汉唐时代坦荡开放的性观念,在道学家们看来是不可想象的,是难以容忍的,故有“脏唐臭汉”之说。

理学在宋代的兴起有着非常复杂的背景,宋儒鼓吹的理论也有多方面的内容,但是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要点之一,就是对“男女大防之礼教”的大力提倡。此后这些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封建集权统治者又动用行政手段来加以鼓励,比如明太祖下诏∶“民间寡妇,三十以前亡夫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这就不仅有精神鼓励,而且直接对家庭产生经济利益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学家逐渐成功地将这样一套观念强加给中国人,那就是∶女子必须从一而终,否则就是下贱而可耻的;男女之间的性爱是丑恶的,除了传宗接代不得已而行之,应该尽量压抑、回

避和谴责性爱。之所以说这套观念是被强加的,是因为大部分人并非由衷地接受这套观念----这套观念根本就是反人性的,要大部分人由衷接受是不可能的。人们只是迫于舆论的压力,不敢公开表示反对而已。

对于这套禁欲主义的道学观念,既不敢表示反对,又不愿意接受和实行,那么出路何在? 当然只剩下一条路,就是虚伪----表面上赞成、甚至大力鼓吹禁欲主义的道德标准,行动上则照样追求和享受性爱、欣赏乃至创作色情文艺作品、甚至嫖娼狎妓。好几百年以来,许许多多中国人就是这样生活的。正是这种禁欲主义的舆论和虚伪的传统,普遍造成了人们阴暗而病态的性观念。

二十世纪的震荡

随着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走向穷途末路,,中国人经历了欧风美雨的冲击,性观念开始发生剧烈变化。这种变化在都市人群中表现最为明显。

都市生活的展开,新式教育的兴起,使得男女之间必须发生频繁的交往,“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光景再难重现。许多男女抛弃了女子从一而终的旧道德观念。受过新式教育的青年为了逃避父母包办的婚姻而离家出走,是二十世纪初期经常发生的故事。这些青年通过自由恋爱寻找他们自己的爱人。

与上述现象相呼应的,是一部分文化人,在反封建的大旗之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自己的言行成为在性观念方面改革开放的先锋。例如鲁迅和郭沫若都有不止一次的婚姻,有的放到今天来看,也不无可议之处,甚至是不合法的。新旧交替之际,人们一时无所适从,有时也就容忍了某些过激之举。

这一时期还有更为过激的行动,足以考验今日中国人的想象力。例如,1927年,在武汉曾举行过裸体游行,口号是“打破羞耻”,另一说是为了欢呼北伐胜利。两次这样的游行被当时的某报诋为“为世界人类开中国从来未有之奇观”、“真不异百鬼昼行之世界”。周作人表示不太相信真有此事,又说即使真有,“也只是几个谬人的行为,没有多少意思,用不着怎么大惊小怪”。又如那时激进的青年人还搞“天体(即裸体)运动”和自由同居。这些行为自然遭到卫道之士的痛斥,也不可能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

随着西方现代性学知识的传入,为了让性学取得科学的“身份”,并且成为可以进行研究的学问,先行者曾作过代价惨重的尝试。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当推原北京大学教授、留法哲学博士张竞生。张竞生提倡节育、发表“爱情的四项定则(爱情有条件、爱情可比较、爱情可变迁、夫妻为朋友之一种)”时,社会尚能容忍;等到他编辑出版了《性史》一书,却立刻成为千夫所指,连最能容人的北大也容不得他了

。张竞生当时任北大“风俗调查委员会”主任委员,该委员会当时搜集民间淫秽歌谣并编辑出版以供研究,未曾招来什么物议;张竞生认为性风俗也在应该研究之例,故有《性史》之作,不料物议沸腾,几乎所有当时激进的、以反封建名世的新派学者都不能接受他的作法,更不用说保守派了。

《性史》初版仅印1000册,张竞生作序,书中收有“一轲女士”的《我的性经历》、“小江平”(金满成)的《初次的性交》等数篇文章。“一轲女士”即张竞生当时的夫人褚问鹃。《性史》问世之后,不法商人仿冒出版其所谓“续集”至十集之多。张竞生为此付出了身败名裂的代价。尽管他一再说明、辩解乃至忏悔,却长期不能得到世人的谅解。他所讲论的“第三种水”,原是指女性在性交过程中达到快感高潮时射出的爱液,本意在说明性爱技巧之重要,也长期蒙受“淫秽”恶名。

1949年之后,本来有着提倡更为健康、更为科学的性观念的极好契机,可惜因左的观念——反映在性的方面就是禁欲主义的观念——日渐盛行,局面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向封建道学家们的理想境界回归。改革开放之后,这才拨乱反正,性观念的发展重新走上正确轨道。不过几十年的折腾,后果极为严重,我们仍然不得不在极低的水平上重新起步,这只要看一看下面的一个例子就不难领会∶从90年代起,国内一些大城市的广播电台开始播出有关性知识的夜间成人节目,如“悄悄话”、“夜半私语”、“今夜不设防”之类。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这在中国是改革开放后的新产物,笔者起先

也是这样认为的。然而最近因偶然的机会,才发现原来早在30年代的上海,那时的电台广播中已经有了这样的节目,题为“夫妇之道”;而且还出版了与这一节目相配合的书,观其内容,实与今日的节目大同小异

但是近年来中国人在性观念、性心理方面的进步,毕竟是非常迅速的、是能够令人满意的。对此我们也举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例子来帮助理解∶

1988年,北京自然博物馆曾筹办“人之由来”展览,却因上级领导的意见而受阻,据当时《光明日报》的报道,领导的意见共三条,其中两条是∶ 一、一张两性拥抱的照片必须拿掉;二、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中,必须写上恩格思的“劳动创造了人”这句话。从中不难窥见八十年代某些领导对性的看法之一斑。而到了1994年底,同样是在北京举办的“1994全国性健康教育展览会”,情况却有了惊人的改观,

1994年11月20日的《科技日报》有如下报道∶

94全国性健康教育展览会在开展44天之后,于11月10日圆满闭幕。说其圆满,首先是展览会没有受到来自任何方面的道德指责,其次展览期间一起每出什么问题,顺顺利利。

这次展览会的举办是成功的。能够……将与性有关的400多幅照片、107块专版及30盘录像公开展出播放,能够让有“性交姿势与体位”、“如何正确对待手淫”、“女性性敏感区----G点”等内容的图文展版堂而皇之地挂在展厅,这本身就说明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展览期间,有7万人主动来接受健康的性教育,有1100多人勇敢地坐在咨询专家的对面,探寻自己平时绝难开口的性问题。

与六年前的事两相对比,反差何等明显----如今连性交姿势与体位、G点之类都可以介绍,连录像都可以播放,六年前却为了一幅两性拥抱的照片就不能开展。短短六年,“弹指一挥间”耳,中国人在性观念方面的进步是多么迅速。而且,这次展览是由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部、全国科协等九家单位联合举办的,是国内第一次由官方举办的性知识展览,其意义自然非同小可。

就总体而言,目前大陆中国人在性观念方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冲破禁区的问题,不是解放不够的问题,而是如何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和人性化的问题。对此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每一个公民都自觉地参与。

中国人的面子观

中国人的面子观 胡先晋 黄光国译 人类学家及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虽然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会渴求声誉,但附于其上的价值以及追求声誉的手段却大不相同。在分析强调重点与基本态度迥异于自身文化的另一种文化时,必须牢记在心的是:即使是对于人类生活中最普遍的那些层面,每个社会都会形成不同的观念。 这类观念上的差异经常反映在语汇之中。但是真要深入了解这些观念对其传承者的完整意义,就必须仔细研究形成这些观念的情境。中国人对于研究“面子”观念之所以饶具兴味,一则因为借此可以看出人们获取声誉以及稳固或提升地位的两组标准,同时又可以了解在同一个文化架构之内各种不同的态度如何互相妥协。 这两组标准可以用两个词来加以区分。就字面来看,两个词的意思都是指身体的“脸”部。其中之一是“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借由成功和夸耀而获得的名声,也是借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累积起来的声誉。要获得这种肯定,不论在任何时侯自我都必须依赖外在环境。另一个是“脸”的概念,美国人虽然略有所知,却未曾真正地了解它。这是团体对道德良好者所持有的尊敬:这种人无论遭遇任何困难,都会履行应尽的义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表现出自己是个正直的人。它代表社会对于自我德性之完整的信任,一旦失去它,则个人便很难继续在社群中正常运行。“脸”不但是维护道德标准的一种社会约束力,也是一种内化的自我制约力量。 由于以往未曾有人注意到这两组声誉标准的差异,因而本文将详细分析这两种观念,同时探讨它们在社交场合中的实际应用。 “脸”和“面”这两个字中,后者较前者远为古老,在古代文献中已经可以发现。早在公元前4世纪,“面”便有指涉自我与社会间之关系的象征性意义;“脸”则是比较现代的名词,《康熙字典》引用的最早典故出自元代(公元1227年至1367年)。这个字似乎起源自中国北部,而后在身体的意义上逐渐取代了“面”,而获得了某些象征性意义。同时,“面”加上无意义的虚字“子”,又发展出各种不同的意义。如今这两个字在中国北部和中部都通用,不过“脸”在长江中部各省的使用不如它在北方的范围广。然

简析中国传统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简析中国传统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作为研习中国书画的一名学生,也许对中国的传统美学体会更多更深刻一些,兴趣也更浓。可以说中国传统美学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而独特的土壤之中,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特有的领悟、体味、理解与展露。中国美学的实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它是从一个特殊的层面、特殊的角度来体现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努力,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下面从以下几点试析:人生哲学,独特性,人生美艺术美,其价值。 人生哲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在究天人之际,于天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之中,确立人的地位,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理想、人格的确立、人性的美善等一系列问题,而这种哲学观念又影响到中国传统美学,使其在对于人于天地间的地位、人的道德精神、人的心灵世界、人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的基础之上,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以“仁学”为核心的原始儒家哲学,构成儒家美学的哲学基础。儒家美学所体现出的特征乃是以人为本,具有朴素人本主义特征的美学思想。 基于美根源于人、人心、人的义理、道德,因而,受儒家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极为重视审美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人格因素。道家美学将“道”视为美的最高境界。一方面,在道家看来,“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道是超越时空的、绝对的、无限的;另一方面道又是“无所不在”,因而中国道家的思想,体道、观道、游道,以便使人的现实生命获得安顿,转化为艺术化的人生。而道,则不过是人的安身立命的最终依据的设定而已。 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体现在特别关注人生,重视生命,强调体验,它既是人生美学,又是生命美学,体验美学。这种美学思想是在体验、关注和思考人的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过程中生成并建构起来的,强调由审美对象的外部形式的,深入到内部实质的领悟,并最终沉潜于深层生命意蕴的感悟,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其认为审美体验活动是主体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是心与物、情与景、神与形、意与象、生命与活力的融合,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体验过程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把审美体验概括成“味”,并发展出诸如“体味”、“玩味”、“寻味”、“品味”、“研味”等一系列丰富的范畴、理论,它们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性质,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深度与广度,或表明审美体验的不同方式。审美体验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命体验,是生命体验的最高存在方式,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 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人生美与艺术美。如果说人生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孕育和形成中国传统美学的文化土壤,那么,人生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根与干,艺术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花与果。中国传统美学发展出追求人的审美极境的审美境界论。认为美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审美境界。人生境界反映着人在寻求自身安身立命之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状态,而审美活动,则通过澄心静虑,通过直观感悟,顿悟人生真谛,获得审美极境。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境界论与中国传统人学的人生境界论趋于合一。最高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是心灵的超越与升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无论是儒、道美学,还是佛教禅宗美学,都把人生的自由境界作为最高的审美理想与最高的审美境界。在道家美学中,老子把“同于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与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庄子美学更有着对“无所待”而“逍遥游”的理想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向往。佛教禅宗美学追求超越人世的烦恼,摆脱与功名利禄相干的利害计较,使心与真如合一,来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中国传统美学对于人生审美境界的追求,也

汉字起源演变过程及构字法

【知识链接】 1、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①古埃及圣书字;②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③中美洲的玛雅文;④印度的梵文;④汉字。 2、汉字知多少: 汉字在其最初的殷商甲骨文时期,就已约有4500个单字; 具有二千余年生命的希腊字母只有24个大写字母;具有1500年历史的玛雅文的符号约有270个;巴比伦楔形文字有640个基本字;埃及圣书字早期有700多个符号,而后增至2000多个。 汉字到了小篆时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共收篆文字9353字;隋代陆法言《切韵》收12158字;宋代陈彭年、邱雍等编《广韵》收26194字;宋代丁度等编《集韵》收53525字;清代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收47035字;近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收录53768字。《诗经》使用单字2939个;《论语》使用单字1512个;《左传》使用单字3906个;《孟子》使用单字1959个;《杜甫诗集》使用单字4372个;《红楼梦》使用单字4462个。【综合评价】 一、通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汉字起源有哪些假说? (1)结绳记事说 《周易正义》引《虞郑九家易》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2)八卦说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纬?乾?鑿度》认为:乾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離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兌卦,泽字的古文。 (3)刻契说(书契说) “契”是在木条上或竹条上刻有锯齿,用来记数。《释名》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郑玄注《系辞》说:“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各持其一,后以相考合。” 2 《周礼质人》注里说:“书契取予市物之券也。其券之象书两札,刻其侧。” 《列子说符篇》说:“宋人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所说的 “齿”,就是质契上所刻的齿痕。 (4)仓颉造字说 《吕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荀子.解蔽篇》中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淮南子?本经》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仓颉,传说他是黃帝的史官,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联盟共用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用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5)图画说 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2、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哪些? (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文字描摹实物的形状)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文字由指示性的符号构成) (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汇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一个新字) (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3、完成下列“汉字的演变过程”表格。 形成时代代表性文字主要载体商周甲骨文龟甲、兽骨春秋、战国 籀文(即大篆)青铜器、石 秦小篆石汉

艺术与审美答案。

1 【单选题】(2分) 下面哪一项关于人生境界的说法不正确? A. 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追求,从他的艺术爱好,一直到他的穿着打扮,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B. 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当然最能反映他的人生境界,最能反映他的胸襟和气象; C. 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只会反映在超功利的人生层面上。 D. 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细节,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界,反映他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位; 2 【单选题】(2分) 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一种说法不妥当? A. 不仅智育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美育亦是; B.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而要靠美育。

C. 美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创造性; D. 审美活动的核心就是创造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具有唯一性和一次性,而这正是“创造”的本质; 3 【单选题】(2分)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人所讲的人的精神境界的内在心理状态表现? A. 胸襟 B. 怀抱 C. 胸次 D. 格局 4 【单选题】(2分) “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带给我们众多启示,其中最核心的启示是? A. 商品必须有醒目的设计风格,否则难以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B.

最简洁的产品设计才是最好的产品设计。 C. 只有多学科教育背景的研究团队才能研发出畅销的产品; D. 最永久的发明创造都是艺术与科学的嫁接; 5 【单选题】(2分) 《艺术与错觉》一书的作者是()。 A. 阿瑟·丹托 B. 恩斯特·贡布里希 C. 汉斯-格奥尔格·伽德默尔 D. 克莱夫·贝尔 6 【单选题】(2分) 以下符合黄休复《益州名画记》原意的表述顺序是()。 A. 妙格、逸格、能格、神格 B.

中国人的面子观

Face Considerations in China and the US and its Influence for cross-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hina’s entry into the WTO, the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nd its economic cooperation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Sino-US business negotiation, as an indispensable activities for promoting economic exchanges to realize cooperation and mutual benefit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China and the US both have its unique and culture. Face considerations are an important aspect of cultu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their perspective of face, degrees of concern with face and ways of dealing with face issues often bring difficulties in understanding or even misunderstanding in Sino-US business negotiation, becoming obstacles to negation. How to conduct cross-culture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ter is a question that needs to be resolved for negotiators of China and the US. The thesis makes a relatively detailed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different face consideration in China and the US on business negotiators and give suggestions for Chinese and America negotiators in the last. Key words: face consideration; business negotiation; China and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利游戏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 黄光国 西方有关人际行为及交易法则的研究应当扩大其视野,不应单只假设每个社会的社会化都是要求个人依据自我的利益做出理性的决定。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社会与其他类似的社会所遵循的法则与西方迥然不同。这些社会十分重视“报”的规范,这些规范又因人们在差序性“关系网”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彼此间“义务”的性质、以及双方长期刻意操作面子、及其他观念所造成的义务不同而有所改变。这些特殊的文化象征以及有权力的领导者在历史上长期垄断有价值的资源,可能有助于解释这些行为型态的产生。有些外来的力量可能使它们发生变化;可是同时也有一些因素会使这些行为型态不因政治及经济环境的变迁而有所改变。 长久以来,强调社会和谐性及人际关系的合理安排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性之一(Abbott,1970)。许多社会科学家曾经注意到:在中国语文中有些本土性的概念常为人们用以定义人际关系之安排的合适性。他们曾经试图阐释诸如“人情”(金耀基,1980),“面子”(Ho,1974;Hu,1944;King and Myers,1977),“关系”(乔健,1982:Jacobs,1979),与“报”(文崇一,1982;Yang,1957)等本土性概念的意义及重要性,他们的努力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人的社会行为,的确有所贡献。不过,以往的研究大都偏重于理清其中一、二个概念,而未曾整合这四个概念。 本论文的目的,是以社会交易理论为基础,发展出一套理论架构来解释这些概念之间的动力关系。笔者认为:这个理论架构不仅描绘出中国社会中社会行为的原型,同时也可以作为解释大多数文化中社会互动过程的一般性模式,尤其适用于“集体主义”的文化中。许多研究“正义理论”(Justice theory)的学者主张:在群体里,人们经常根据三种法则来进行社会交易,或分配社会资源,它们是“公平法则”(equity rule)、“均等法则”(equality rule)以及“需求法则”(need rule)。 “公平法则”认为每个人都应当依其贡献比例的大小,获得相当的报酬。在“以经济生产力为主要目标的利益导向的情境中”(Deutsch,1975,P.143),在“接受者的主要责任是有效率地完成工作”(Leventhal, 1976 b,P.216),或者当“互动双方不把对方当做个人,而只要考虑彼此所扮演的角色关系”时(Lerner,1975,1977),此一法则最常为人所引用。 “均等法则”不管每个人客观贡献的大小,要求大家一律平均分摊利润及损失。它适用于重视分工合作、团结和谐的情境下,强调“促进或维系和乐之社会关系”的场所(Deutsch,1975,P.146),当“接受者之间的和谐及团结十分重要”的时候(Leventhal,1975a:P.218),或者当个人视对方为“人”,而不是某一社会地位之占有者的时候。 “需求法则”认为利润、成果或其他利益的分配应该满足接受者的合理需求,而不管他们个别的贡献大小。它适用于一个亲密的社会团体中,每个成员均热衷于“促进团体的福利与发展”的情境(Deutsch,1975),“成员间关系非常亲密的时候(Greenberg and Cohen,1982;Lerner,1975,1977;Leventhal,1976a)”,或者个人和他人间感情深厚而有亲密的“同一关系”(identity relation)时(Lerner,1975,1977)。 笔者虽然同意:这些行为的法则几乎是普遍而适用于任何文化的,然而笔者以为:它们仍然不足以解释我们在某些文化中观察到的令人着迷的行为现象。由于每个文化都是独特的结构情境,也各有一组特殊的文化分类体系,它们会使个体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人际关系,世界各地的人处理社会关系的方式也会有所差异。在面对高度工业化、都市化、教育普及和

中国文学的审美观

中国文学的审美观 1.审美观定义 审美观: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感、经验、观点和理想等。 文学审美观:中国传统的美是由作品、作者及客观环境构成的。 2.中国人主要思维方式 ⑴整体性受儒家、道家以及佛教影响,讲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因而中 国人思维方式为中庸,兼顾,联系,和谐和统一。 ⑵模糊性混沌状态,尤其是中国古代。与西方不同,西方认为非美即丑, 非丑即美。 ⑶直觉性注重经验,整体思考。讲究感觉、灵感、内省和内心体验。 ⑷求同性思想一元化,统一化。 3.中国文学的美学智慧 主要受儒家,道家和佛教影响 ⑴中国文学的一大特点——抒情。创造意境或者意象,其中意境分为物镜 和情境。 a.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主要以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并兼容了道家道 通为一,及佛教人与万物为一体的思想。因此,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密不可分。举例,北雁南飞,代表送别,好友分离;“举头望明月”,意味思乡,思念某人。 b.虚实相生以道家有无相生的思想为基础,并兼容了儒家言近旨远尤其佛 教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等思想。举例,唐代诗人张继。 当然,中国文学作品还是注重真实。文学作品反应作者的品格和志趣,“文如其人”。举例,王维,鲁迅。 c.韵味无穷显然以禅宗不立文字作为基础,并兼容了儒家、道家言不尽意 的思想。举例,晚唐诗人,李商隐,《锦瑟》。 ⑵君子人格重视仁义礼智,这些道德标准也影响到文学的评鉴。举例,诗 圣杜甫,心系朝廷,百姓疾苦;南宋诗人陆游,年迈还担心如何收复中原。 反例,元代诗人杨维桢,诗词写得不错,影响力较大,但论者对其评价却

抑多扬少,或许是因为他个人行为放浪。 4.唐诗的审美观 唐诗以实用为目的,以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为原则,追求自然的审美情趣和含蓄蕴籍的风格,这就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审美价值倾向。 ⑴揭露政治的黑暗和批判统治阶级腐败现象的诗歌。这类诗有《丽人行》、 《车行》等数篇。 ⑵忧国伤时之作。安史之乱时期,杜甫感念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流离漂泊, 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如名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⑶以诗言志,也是中国的传统,往往诗人作诗的目的并不在于玩赏词句,而 是借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言明志向。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 炬成灰泪始干”, 还有白居易的《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浅论当代中国审美观的形成

论文关键词:审美观;传统;中国论文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而在一百多年来这种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念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则出现了现代中国审美观。一、前言审美观,简单地来说就是人们对美的看法和观点。其实这个概念是从哲学体系中分出的一个美学概念,指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审美情感、认识和能力的总和。二、审美观的产生审美这一活动的产生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人类的审美是如何产生的,其二是个人的审美是如何产生的。从人类诞生之初,人们对审美这一活动就已经有了一些浅薄的意识。但是人类最早的审美活动并不是像现在这样主要体现在艺术活动中,而是体现在生产劳动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生产劳动是审美的母亲,最早的美与美感都孕育在生产劳动中。但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同样,人们的审美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与审美价值取向。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件事物的审美观点也是不同的,这就是审美观的时代性。三、审美观的形成那么中国普遍的审美观是怎样发展、形成的呢?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建立在很强的归纳性分析的基础之上。黑格尔在评价《周易》时说:“那些图形的意义是极抽象的范畴,是最纯粹的理智规定。”很显然“纯粹的抽象”正是大信息量的具体容纳,它抛弃了许多具体事物的形式外壳,而留其本质。我们祖先最早所认识的“象”,原本是“道”的物化形式,这个道,以依稀朦胧的物象为形式,可以说,自“象”诞生起就具有一种高度抽象从哲学层面上是要高于对事物的模仿的。或许在漫长的文明史中,这种高起点的哲学和美学的抽象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淀才形成的。但是,从我们现在可以了解到的情况看,可以认为中国传统美学自从发端就占据了一个较高的哲学立场。不同的思想理论,导致了不同的好恶标准,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根据整个世界的地域来区分的话,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种观点;而根据时代变迁则可分为传统和现代。在16世纪和19世纪,西方社会分别产生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而孕育出现代文明,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审美观。随着时代和国际形势的变迁,中西方文明的碰撞,最早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审美观”也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漫长的积累形成的过程中,道家美学“真”、“味”等带有强烈民族心理的审美命题同时也在稳定地影响着传统建筑的形式,道家美学,对于纯粹的艺术发展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道家师法于天地,抽象于自然的美学观确实为艺术审美明确了方法。”取物观象”的抽象方法需要对艺术表达方式反复推敲,这种对抽象的追寻,也是所有艺术向着更高层次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段。[!--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一个民族文化总是与这一民族的心理、民族性格以及风俗、思维方法和伦理观念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作为伦理性的文化体系,中国人把人视为主体,以物相辅助,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有四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智”,这表明中国文化系统中,重视人与物的关系,在对自然物的摄取和创造中,又找到社会意义,使造物的真、美与善统一起来。完美的民艺品都成为真、善、美的统一体。四、中华特色的审美观华夏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域、多种文化思想融合的一只大的文化体系,正是这个特点,决定了华夏文化的民族特色,也决定了我国传统审美意识的民族特色。它的多元结构,形成多样化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态,在这种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的审美趣味,自然也是多样的。而其特定的历史和民族的内容,在我国美学史上,表现出华夏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意识和美学内涵。这一切,只有深入到深层的文化背景中才能得到解释。我国数千年传统文化史上,儒、道、佛三家,既是各自独立门户,有不同的学说,但又不断互相融合,长期共存,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华夏文化,就其主要特征而言,可以说是人文主义的,或者说是人本主义的。当然我们这里借用人文主义、人本主义这些词语,是为了表述其以人为中心这一本质特征。至于其具体的内涵则与西方的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有很大差异。人是社会的人,他不同于一般的动物,孟子说:

论林语堂的审美观

论林语堂的审美观 摘要: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对中西文化的了解与自身的修养,阐释了中国文化与美学的重要问题。他的美学观重在对生活艺术的探讨,以及倡导感性至上的审美价值观,其中既有西方美学的影子,更有中国传统美学与文化的精髓,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越能体现其价值。 关键词:林语堂审美观审美人生 林语堂(1895-1976)是中国现代一位颇具个性的文人与学者,也是一位倍受争议的文化人物。他在沟通中西文化上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尤以《中国人》、《吾国吾民》、《京华烟云》等著作而闻名。林语堂最得意的一副对联便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以其深湛的文化素养与人生体验,以及他对于中西文化长短互相比较后的体会,对美学问题提出了他独特的观点。他的美学思想以人生观的构建为支点,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具有浓郁的文化品味,是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上值得关注的亮点之一。 一、林语堂审美观的形成 林语堂被誉为“幽默大师”,然而幽默不是一种创作手法,而是一种美学风格,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人生态度,是渊源学识的无意识体现,是人生智慧的重要载体,是超然心境的自然流露。林语堂提倡快乐人生,并不表明他缺乏生命意识。相反,林语堂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特别是死亡意识或者悲剧意识。他说:“人生真

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个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的旅客上船。”[1]这个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而又无法回避的哲学命题,被林语堂轻描淡写地阐述出来:用旅客的“上船”、“上岸”,来比喻人类从出生走向死亡的过程,是多么寓于诗意的人生哲学和思想境界。 林语堂认为“智慧的人绝不劳碌,过于劳碌的人绝不是智慧的,善于悠游岁月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2],这是因为享受悠闲生活需要的是享受者有一个恬静的心态,乐天旷达地尽情玩赏大自然的胸怀。消费悠闲并非是富有者和权势者的专利,它需要心灵丰富、爱好简朴、淡泊名利,而那些整天钻营、追名逐利的人与悠闲生活是不可能有缘的,悠闲对于快乐生活十分重要。林语堂认为,世间万物都在悠闲中过日子,只有人类为生活而工作着,这是因为人类生活“太过文明”,获取食物的工作太辛苦。为了生活而劳苦的工作,从青年到老年,从黑发到白发,这是人类为现代文明不得不付出的巨大代价。 林语堂旷达洒脱的快乐人生观正是大智慧的体现,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大智慧,他能够消解悲剧,反抗绝望,善处人生,诗化生活。林语堂的这种人生观无疑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幼年的家庭环境可以说是林语堂审美观得以形成的丰厚的营养基础。他的童年启蒙奠定了他的人生根基。“山地的孩子”和“牧师之子”是其中的两块基石,他在《自传》中宣称“如果我有些健全的观念和

名字 中国人姓名

名字中国人姓名.txt都是一个山的狐狸,你跟我讲什么聊斋,站在离你最近的地方,眺望你对别人的微笑,即使心是百般的疼痛只为把你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刺眼的白色,让我明白什么是纯粹的伤害。总共有1200多: 艾 :AI 爱新觉罗 :ai xin jue luo 安 :AN 敖 :AO 戴 :DAI 党 :DANG 道 :DAO 刀 :DAO 邓 :DENG 狄 :DI 第五 :DI WU 刁 :DIAO 丁 :DING 董 :DONG 东 :DONG 东方 :DONG FANG 东郭 :DONG GUO 东门 :DONG MEN 窦 :DOU 都 :DU 堵 :DU 杜 :DU 独孤 :DU GU 段 :DUAN 段干 :DUAN GAN 端木 :DUAN MU 多 :DUO -----------返回 盖 :GAI 干 :GAN 甘 :GAN 刚 :GANG 郜 :GAO 高 :GAO 戈 :GE

耿 :GENG 巩 :GONG 公 :GONG 龚 :GONG 弓 :GONG 宫 :GONG 贡 :GONG 公良 :GONG LIANG 公孙 :GONG SUN 公西 :GONG XI 公羊 :GONG YANG 公冶 :GONG YE 苟 :GOU 古 :GU 顾 :GU 谷 :GU 谷梁 :GU LIANG 管 :GUAN 官 :GUAN 冠 :GUAN 关 :GUAN 光 :GUANG 妫 :GUI 桂 :GUI 归 :GUI 国 :GUO 郭 :GUO 过 :GUO -----------返回 那 :NA 那拉 :NA LA 纳喇 :NA LA 南 :NAN 南宫:NAN GONG 讷殷富察 :NE YIN FU CHA 能 :NENG 倪 :NI 聂 :NIE 乜 :NIE 宁 :NING 钮 :NIU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旧石器考古热点探讨 人类起源研究的简要回顾 1856年在德国尼安德(Neander) 山谷发现了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是当时已知最早的人类,其年代不超过距今10 万年。1891年在印尼发现了爪哇猿人化石,但没有发现石器与之共存。由于当时人类学界普遍认为古猿只有进化到能够制造工具才算变成了人,因此爪哇猿人是否是人类的问题争论了近40 年。1929年在中国周口店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并在1931年确认了与之伴存的石器和用火的遗迹,基本解决了争论40年的爪哇猿人是人是猿的问题,把人类历史的记录提前到大约50万年前。1959年在坦桑尼亚的奥都威峡谷发现了175万年前的石器和“东非人包氏种”(Zinjanthropus boisei)头骨。1960年在同一峡谷大约19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能人头骨破片,于是一般认为那些175万年前的石器更可能是这种早期人类制造的。人类历史又得到延伸。60年代发现黑猩猩也能制造工具,说明制造工具不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因此这种能力不宜作为区分人和猿的界标。人类学界改而采用两腿直立行走作为人类最初的独有特征,这样南方古猿被纳入人类范围。70年代在埃塞俄比亚发现了南方古猿阿法种(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将人类的历史记录延长到300多万年。1994年报道了新发现的44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始祖种(Australopithecus ramidus)(次年改为地猿始祖种Ardipithecus ramidus)人类历史记录再次得到延长。2000年在肯尼亚Baringo地区的Turgen 山区又发现了一批距今6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其中一根股骨的形态显示能直立行走。这些被称为“千禧人”的古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原始人图根种(Orrorin tugenensis)”。至此,人类的最早化石记录达到600 万年前。 迄今在非洲已经发现了大量200-400 万前的人类化石,而在非洲以外还没有发现早于2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因此人类学界普遍认为人类发源于非洲。早先认为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大约在100万年前。90年代在格鲁吉亚发现170 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和爪哇Mojokerto 类化石地点测得的181 万年前的的新年代数据使人们认为早期人类在大约200万年前开始走出非洲。 目前国际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1)早期人类是否起源于非洲及早期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2)现代智人的起源。在这两个领域中国古人类研究都可能对之做出较大的贡献。尤其在现代人起源方面是我国最可能做出重大贡献所在。在时间上从这个热点向前追溯与人类何时走出非洲这个热点相衔接,就是早期人类走出非洲到达中国后的经历,也就是人类在东亚这个地区进化的过程,正是我国古人类学应该特别关注而且潜力最大的的领域。 主要问题: 1)研究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有何意义? 2)旧石器考古学在探讨早期人类起源和现代人类起源方面能够扮演什么角色? 3) 中国更新世古人类在行为模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4)旧石器考古学还能在学术领域取得哪些突破? 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的意义: 1)基础科学的一个主要领域:人类起源仍是科学界未被破解的重大谜团之一 2)现实意义:正确认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中国人爱面子

实际上很多民族都有这个习俗,一旦吃了共同的东西,就是兄弟了。法国大仲马的小说《基度山伯爵》,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基度山伯爵请他的仇人吃饭的时候自己是不吃的,一口都不吃。因为一旦吃了就是兄弟,这仇就报不了啦!反过来也一样。仇人一旦在一块儿吃了喝了,也就成了哥们,不打了。所以你到少数民族地区去,你要吃他们的东西,奶茶呀,手抓羊肉呀,没有这种能力的人不能学人类学,不能学民族学。新疆的哈萨克族有一个习惯,请客的时候要给最尊贵的客人一个待遇,由他们当中地位最高的人拿一把刀,把那个羊尾巴上的肥肉切一块下来,塞到你嘴巴里面。(笑声)你不能吐出来呀!吐出来你就是敌人。你得拧着脖子吞下去,吞下去之后,大家就是兄弟了。什么事情他都护着你,你有事他一定拔刀相助。 对人类来说,食物是生命之源。“人是铁,饭是钢”,你吃东西才能活下去,那么我给你东西吃,是给你生命啊!当年韩信不肯背叛刘邦,就因为“汉王推食食我,解衣衣我”。我吃了人家东西,那么我的生命就是人家的;我穿了人家的衣服,那么人家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梁山好汉为什么要在一块儿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因为就是兄弟嘛!“生死之交一碗酒,你有我有全都有,水里火里不回头。”惟其如此,中国人才那么爱请客吃饭。请客吃饭的事情全世界都有,但没有中国人这么爱。有个小品节目里,一个领导干部做检讨时说:“过去我们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现在我们说,革命不是请客,就是吃饭。”(笑声)不要说领导干部了,包括我们大学生,哪个不请客吃饭?过生日、得了奖学金,都吃成风啦!为什么要吃?因为我们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生命来源,我们才是兄弟。至少是你我素不相识,但自从我们在一块儿吃过饭、喝过酒以后,你就不是生人,是熟人啦!什么叫生人?就是没在厨房里煮过的人。什么是熟人?就是经过烹调吃过好几次的人。所以所有的熟人都是可以吃的,具有可食性。我们在一起吃饭,我们就是兄弟,我们就是熟人,这个时候我要是开口求你办点什么事,你好意思不答应吗?你又能够答应了以后不照办吗?不能!如果说你在酒桌上答应了兄弟们什么事,最后你又没有办,中国也有一句话,叫做“食言”。(笑声)“食言”是什么意思?就是把你说出去的话又吃回来啦!嘴巴里吐出去的东西能够再吃回来吗?你不能吃回来。所以你不能食言,只有答应。以至于遇到什么难办的事,我们只好不吃饭,坚决不吃。当然现在已经发展到不仅是吃饭了,还有别的招待,是不是?但吃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肯定要吃啊! 那么,吃饭有什么讲究呢?嘿呀,这讲究可大了。古人是席地而坐的,主人坐的那个席子就叫做“主席”,他是坐在当中的。旁边的两列席子叫“列席”。现在是圆桌了,但是也有主次。谁坐这儿,谁坐那儿,谁坐上菜的地方,这是有规矩的,不能乱坐。看什么呢?看面子。请客吃饭这个事情主要是由面子来操作的。比方说哪些人该再三敦请,哪些人顺口说说,取决于面子。哪些人来了以后坐上面,哪些人来了以后坐下面,这也取决于面子。被有面子的人请去吃饭是有面子,能把有面子的人请来吃饭也是有面子。很多人会回去吹嘘说我今天和谁谁一块儿吃饭啦,甚至不惜花巨款请头面人物吃饭。所以面子在中国是相当重要的,不可以没有的。我可以讲三个例子来证明面子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 西楚霸王项羽宁死不肯过乌江,叫做“无颜见江东父老”,这是为了面子自杀。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为了面子杀别人。春秋时期郑国的大臣子公上朝的时候,忽然手指头动了。他就跟大家说:“今天有好东西吃啦!”进去一看,果然有一只巨大的王八在鼎里面烹煮。可是到了吃鳖的时候,国君灵公却偏不准他吃。因为你说食指一动就有好东西吃,我偏不让你吃到。子公就没面子,于是非常愤怒地走到鼎面前,手指头蘸了一下。啊,这叫做“染指”。(笑声)“染指而出”,走了。这下子君臣两个就翻脸了。灵公就说:“妈的,我非宰了这小子不

谈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

谈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 内容摘要: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是从中国传统的“五色观”、文人画的水墨色彩以及民间色彩这三大色彩体系中得以体现的。这三大传统的色彩体系充分反映出古代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以及平民百姓的内在思想意识。在中国人传统的道德、思想、文化中,色彩成为社会规范的标识,成为人们内在意识外化的具体表现。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体现出整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识。了解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也就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传统色彩意识五色观水墨色彩民间色彩 中国人的色彩意识是注重事物固有属性在内心的感受。中国传统的“五色观”理论饱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五色系统是中国人内在意识的一种外在体现,它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的神话传说无不贯穿着它的影响。五色系统属于帝王的专利。五色概念已知最早的记录是在公元前22世纪由舜帝提出的。五色系统的构架是夏、商、周三代推行的五行思想。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古人认为它们是组成世界的五种元素。五行思想用“五”来简化整个世界。最直接的参照,一是人的五指,二是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三是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五座星宿。五行学家将其推而广之,用五行规定所有的天文、地理和人事,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的系统。五色系统是五行学说的外壳。虽然受到历史与文明进 程的局限,但也在局限中呈现出含蓄的智慧。 五色系统中的“色”字,在甲骨文中像刀砍跪着的人,意思同杀一样,都是砍头见血,血作为染料能直接染色。文献记载,舜帝最早用这个字。舜帝是东夷人,东夷流行杀头祭祀。“色”又同人体的颜色挂钩。中国人的面部由于喜、怒、忧、伤、哀等情绪,会呈现出发黄、发青、发赤、发白、发黑的色彩。“色”字的同义词是“彩”,古文写 为“采”,像手抓在树枝上摘果实。“彩”字大约出现在东周时期。按照汉字的造字原则,“色”同男人狩猎杀生有关,“彩”同女人采集、种植、纺织、生育有关。色彩最早的组合,不是“色彩”而是“采色”,表明负责采集的女人比负责猎杀的男人重要。

结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谈谈中国建筑美的取向

结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谈谈中国建筑美的取向 建筑美的原则——人们探索美,并努力地创造美,但是“美是难的”,有没有建筑的永恒之道来阐述美的原则呢?如果研究建筑美的形态,那么有造型美、空间美、环境美;如果研究美的机制,可以从美感心理、审美中介、理情寓合等因素来探讨;如果研究美的客观规律,甚至可以追溯到自然界最基本的存在法则。这些多方位的阐述无非是在寻求一种美的普遍规律。且看,为什么帕提农神庙、泰姬玛哈陵、天坛祈年殿等等这些不朽的建筑随着斗转星移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但仍然能够作为建筑史上的艺术瑰宝,被推崇为美的象征呢?这是因为它们在符合美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所处的地域环境,又创造出自身的艺术感染力。人类文明开始以来,人们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通过无数次的生产劳动,有意无意地总结出一些共同经验,这些共同经验演变成为群体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在人的内心深处沉淀成衡量美的原型标准,符合这种标准的建筑激发出读者隐藏的潜在心理本能,得到群体的共鸣,于是被公认为是真正美的建筑。 建筑美学是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建筑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建筑美学的出现却是20世纪的事情。英国美学家罗杰斯·思克拉顿运用美学理论,从审美的角度论述了建筑具有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总效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可看成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美国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提出了现代建筑技术美的10大法则,即: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布局中的序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性格、风格、色彩等,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此外,包豪斯的建筑美学理论与现代主义联系较多,美国建筑大师文丘里则从符号学的角度来探讨建筑的美和审美问题。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 筑美的规律主要体现在各种美学元素中,概括起来大致有:主题、重点、比例、尺度、韵律、和谐、对比、衬托、对称、均衡、隐喻、虚实、质感,等等。这些抽象的美学元素如果使用得当,就有可能创造出令人欣赏的优美建筑。 平衡对称不对称放射 所有没的事物之所以能感动人,必须先透过我们的视觉系统,对物体做一番打量,我们才能有下一个阶段心灵上的感受。因此这些美感的要素就是为了满足大部分人的视觉系统。这样的特性反映在建筑美感因素上就是视觉上的平衡。 追求平衡的形式,一直出现在建筑历史之中,不论从埃及,希腊,罗马以来的建筑发展,以及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传统建筑——故宫建筑群,这些建筑形式大都遵循对称的平衡,历代的建筑理论家经常以人体的对称性,来类比建筑物应具有的庄严而优雅的对称美。 追求视觉上的平衡,虽然大部分是以对称的形式而达成的,但有时候就像跷跷板一样,不同重量的两边,可以因距支点的距离不同而达到平衡的关系。我们可称这种关系为不对称均衡。例如柯布西耶在巴黎郊区的萨瓦耶别墅,惊鸿一瞥,具有左右对称的平衡,然而左上方几个

中国人姓名调查研究报告

现代汉语调查研究报告 题目:中国人姓名调查研究报告我通过网上搜索及其他途径,在较仓促的情况下收集了部分姓名(见附属的表格),包括64个先秦时期的人名、52个秦汉时期的人名、60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名、70个隋唐时期的人名、150个明清时期的人名、建国以来的65个人名,还抽样整理了200名飞院2011级新生的名字。现就这些人名做一下简单分析: 首先是古代人的名字: 第一先秦时期。先秦的人们风尚质朴,取名多按照人的身体特征、出生时状况、周围相关物体等,不求文雅,不避俗字俗事,没多少讲究。比如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出生时,头颅有些异样:头顶低洼而周围隆起,似山丘之状,故其父母为他取名为丘。还有晋成公,堂堂一国君主,名字却叫“黑臀”,皆因其出生时屁股上有好大一块乌青胎记而得名。再如郑庄公,名字“寤生”,意思是倒着生出来的,即脚先出来、头后出来的那种难产。还有鲁恒公的儿子,生日与父王同日,取名为“同”。 另外先秦时期,姓和氏都是分开的,姓分血统,氏明贵贱。那时候的名字是比较奇怪的。譬如鲁班究竟姓甚么?鲁班似乎还算比较正常的名字,人家其实叫公输般的,这个鲁,是地名。再者商鞅封在商地,卫国人,又氏名公孙,叫他商君、卫鞅、公孙鞅的都有,事实上公孙这都不算他的姓,只能说,他家的祖上跟某个公爵诸侯有血缘关系。至于狐毛、狐偃这对兄弟,这名字起得…狐的话,我主张还是个

氏名,毕竟古代最原始的姓其实很少的,传统的姓比如姚、妫、姬、凤甚么的,都是上古姓氏。还有比如柳下惠,此人姓展名禽,但现在估计都以为他姓柳的了,他是封地柳下,谥曰惠。 第二秦汉时期。这一时期,人们的文学意识日渐觉醒,取名开始讲究字眼,追求寓意,寄托人生的理想和抱负。如西汉名将赵充国,其父取名时,取义“充国之光”,希望他长大后能为扩大国家疆土做贡献。这一类名字的流行,强烈反映了汉初建功立业、治国安邦的志趣。 另外,由于道教盛行,西汉社会还普遍追求健康长寿乃至长生不老,史书记载中开始出现“延年、延寿、寿昌、去病”等字样。大家都熟悉的霍去病,就是西汉名将。霍去病的父亲是个衙役,母亲是大户人家的婢女,都是普通人,生下孩子,只祈“健康无病”,因此得名。 此外,因为汉代独尊儒术,所以儒家崇尚的“仁、义、忠、孝、礼、德、节”等字眼,也开始在名字中流行。尤其到了东汉,对人格、道德的追求更多,名字更讲究文雅含蓄。在《三国志》的人物中,“文、仁、德”等字频频出现在字号中,如刘备字玄德,张飞字翼德,曹操字孟德。这些枭雄的字号中不约而同地出现“德”字,并非偶然,因为按照儒家学说,德,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是基础。 第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时期,儒学势微,老庄玄学大行其道,“道、玄、元、真”等字眼,流行于人们的名或字之中。例如,东晋时著名的南、北二玄,北有谢玄,南有张玄,两个人都是文武兼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