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老建筑
宜春万寿宫总

三、樟树市临江万寿宫实地调研
三、樟树市临江万寿宫实地调研
三、樟树市临江万寿宫实地调研
3 平面
第五进主殿供奉玉帝,他是中国道教中天界的最高统治 者,诸神两边侍立。在左殿中,上供地藏王,为佛教中的地 狱最高统治者,专司教化超度恶鬼之职;下有财神殿,财神 右持金棍,左持元宝,正月初六常有抬财神出游的习俗,求 者众多。右殿上供观音菩萨,人们经常到观音面前求平安, 求伴侣,也有求学业有成的等等;中间供奉着如来的警卫 “韦驮”。往下就是药王殿,供奉的是药王,保佑人们无病 无痛,身体健康。 第四进主殿供奉的是佛祖如来,左为广目天王、多闻天 王,右为增广天王、持国天王,掌管人间风调雨顺。 第三进主殿供奉东岳大帝,左阎王、右判官侍立, 以判人生死、好坏;左右两侧各塑地狱诸鬼,是人们对死后 世界的一种想象。
宜春地区
万寿宫调研报告
周煜峰 宋红根 孔庆旸
目 录
一、宜春地区万寿宫分布情况
二、丰城市剑邑万寿宫实地调研
三、樟树市临江万寿宫实地调研
四、万载县万寿宫实地调研
五、关于宜春地区万寿宫的思考
一、宜春地区万寿宫分布情况
宜春地区万寿宫遗址分布图
一、宜春地区万寿宫分布情况
宜春地区现存万寿宫一览表
地区 名称 现地址
一、宜春地区万寿宫分布情况
宜春地区现存万寿宫分布图
二、丰城市剑邑万寿宫实地调研
原址概况
地址:丰城市东方红大街西路大井头。 始建时间:公元1733年 建筑面积:780平方米 建筑结构:砖木结构 现状:原丰城市博物馆,市重点保护文物
二、丰城市剑邑万寿宫实地调研
历史变迁
清康熙初年始建,共一殿二院,正殿八架八十四楹。祭奉晋代 “斩蛟治水害,造福于万民”的许逊真人(世人称许仙),历来香 火鼎盛,原丰城城区由工、商、士、农各界人士组成的六大(永保、 永佑、永长、永仁、永恒、永丰)盔袍会,会众达数万人之多。 ---《丰城县志》 “万寿宫,治西大井头,祀晋真人许逊,雍正十年知县刘象贤 即蔡公讲堂改建”而成。又“书院”云:“蔡公讲学,在治西大街, 为知县蔡毓华建,今改为万寿宫”。 ---清同治《丰城县志·寺 观》 民国29年(1940),日军飞机炸毁正殿和后殿一部分。不久重 新修复。“文化大革命”中,部分建筑遭受损坏。1983年按原貌复 修前庭和正殿两部分。 是丰城现存完好的较大木质结构殿宇建筑之一,布局严谨有致, 造形绮丽,具有民族宫殿式建筑风格。1984年列为县重点文物古建 单位。现丰城市博物馆设此,陈列和保存大批珍贵文物。
祖国风光(4180)宜春高安贾氏宗祠

祖国风光(4180)宜春高安贾氏宗祠
祖国风光(4180)宜春高安贾氏宗祠
宜春高安景贤贾氏宗祠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新街镇景贤村。
距高安华林造纸作坊遗址南70.6公里。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安景贤贾氏宗祠为明代早期砖木结构的旧进式穿堂建筑,贾氏宗族于清嘉庆年间出巨资重修。
贾氏宗祠是一座四进式穿堂建筑的祠堂,占地面积达到1872多平方米,分昼锦堂、拜亭、寝宫、观音堂四部分。
高安景贤贾氏宗祠雨亭、拜亭、寝宫、观音堂都位于南北中轴线上,廊道、庭院和厢房沿中轴线对称布局。
遵照了皇宫建筑中的对称原则,这在江南一带的祠堂中极为罕见。
祠堂建筑中的皇家风格还不止于此。
祠堂建有大型雨亭藻井,呈八卦造型,分为三层,此天井被赋予了采天地之灵气、聚肥水财气于一家的传统理念。
二进院为拜亭,拜亭前为斧刃砖地面,镶成八卦形图案。
三进院为寝宫,是供奉祖先牌位,而这还要求具备一定成就者的牌位,才能被放进其中。
四进院为观音堂。
关于宜春市袁州文化古城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于宜春市袁州文化古城建设的几点建议干这行这么久,今天分享点关于宜春市袁州文化古城建设的经验。
我觉得啊,这袁州文化古城建设,首先得重视文化的挖掘。
咱不能光建一些看上去古色古香的房子就行了,得有内涵。
我之前看到有的地方搞古城建设,房子是有那个样子,可一点文化底蕴都没有,就像个空壳子。
袁州可是有很多独特的文化元素的,像袁州谯楼,那可是个了不起的古迹。
我感觉就应该把这一类的文化标志重点打造,围绕它们来讲述袁州的历史故事。
比如说,可以在谯楼周围设置一些展板,详细介绍它的建筑特色、历史意义。
哦对了还有,在古城建设中,人的因素很关键。
我有一次去一个古城旅游,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没什么服务意识,问个路爱答不理的。
咱们可不能这样。
咱们得培训当地居民和工作人员,让他们亲切热情,同时又能准确地给游客讲述关于古城的故事文化。
交通这一块得考虑好。
我觉得现在很多古城,进去就堵得一塌糊涂。
在袁州文化古城建设的时候,可以规划一些专用的停车场。
拿丽江古城来说吧,一到旅游旺季,车到处乱停,特别影响游客体验。
咱可以提前预估客流量,然后建设合适大小的停车场,并且要有清晰的交通标识。
另外,商业化不能过度。
有些古城最后完全变成了商业街,全是卖各种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真正关乎本地文化的东西很少。
我感觉袁州文化古城里的店铺啊,应该有一定比例主打本地传统文化相关的商品,像袁州的脱胎漆器,就可以在古城里设置一些专门的工作室或者店铺,这样既能保护传统工艺,也能给古城增加文化氛围。
不过呢,我这些建议也有局限性。
可能实际操作起来还会遇到很多新问题,比如资金的问题啊,政策方面的调整啊。
要是资金有限,也许可以分阶段进行建设,先重点打造几个文化景点作为突破口。
参考资料的话,像一些已经建设得比较好的古城的规划报告,还有关于袁州当地文化研究的书籍论文是很值得一看的。
我觉得美食也是古城文化的一部分。
袁州那有好多特色美食,像宜春扎粉。
可不能让这些美食只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宜春千古情景区概况简介

宜春千古情景区概况简介
景区的建筑风格充满古朴典雅的特色,主要包括宜春城墙、宜春城楼、宜春古街、宜春古
井等景点。
其中,宜春城墙是景区的核心景点,全长3000米,高12米,厚6米,保留
了明清时期的城墙风貌,沿着城墙可以俯瞰整个景区的美景。
宜春城楼是景区的标志性建筑,高25米,是一座仿古建筑,内部展示了宜春城的历史变迁和城市规划。
另外,宜春古街是景区的商业中心,街道两旁建有仿古建筑,街道上还有传统手工艺品的
店铺,游客可以购买到各种当地特色的纪念品和工艺品。
而宜春古井则是景区的文化景点,古井建于明代,为古代宜春城的主要水源,如今已成为景区的风景名胜之一。
除了传统的建筑景点外,景区还拥有一系列现代化的旅游设施和娱乐项目,如游乐园、水
上乐园、SPA中心等。
其中,游乐园设施齐全,适合各个年龄段的游客,有过山车、碰碰车、旋转木马等项目,保证游客玩得开心。
水上乐园则是夏季的热门项目,游客可以在这
里尽情享受水上运动的乐趣。
而SPA中心则是景区的休闲项目,游客可以在这里享受按摩、泡温泉等服务,舒缓身心,放松心情。
宜春千古情景区还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庙会,如传统的花灯节、庙会等,吸引了大量
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此外,景区还开设了各种文化展览和艺术表演,展示了宜春的历史文
化和艺术风采,让游客了解更多关于宜春的故事和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宜春千古情景区是一处集古代建筑、历史文化、现代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是一处难得的旅游胜地。
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古代宜春城的风貌,感受宜春的历史文化,
同时也可以享受现代化的旅游设施和娱乐项目,尽情放松身心,感受宜春的千年风情。
宜春禅博园景点详细介绍

宜春禅博园景点详细介绍
宜春禅博园位于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新春南路,是宜春禅博
园在新世纪建设的一座大型的文化主题公园,占地面积1000亩,于2005年9月18日正式开园。
宜春禅博园内有五大主题园区:
禅意小镇、禅修天地、佛缘小镇、禅茶雅集、禅境森林,各园区
各具特色。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宜春禅博园景点介绍吧。
禅意小镇
禅意小镇是以禅宗文化为主题的一座新型旅游休闲度假地。
项目位于宜春袁州区新春南路,总用地面积约为555亩,总建筑
面积约为19万平方米。
园区以“禅”文化为主题,将中国禅宗
文化的“禅”文化与现代的“商”文化相结合,建设集禅修、体验、度假于一体的新型旅游休闲度假地。
禅修天地
禅修天地项目由香港利辉国际投资集团投资兴建,项目用地
面积约为673亩,总建筑面积约为27万平方米。
项目以“禅”
文化为主题,将中国禅宗文化与现代休闲度假相结合,将禅修养生、文化体验、健康疗养、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等功能融为一体,建设成以禅修为核心的多元化综合型旅游休闲度假区。
—— 1 —1 —。
宜春鼓楼简介和历史

宜春鼓楼简介和历史
宜春鼓楼,位于江西省宜春市,是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宜春鼓楼,座落在宜春市区中心,高7米,宽6米。
每层四
周的拱形木构屋檐上都雕刻有各种图案,雕工精细。
檐柱顶端为圆形斗拱,斗拱之间有浮雕花纹。
底层屋檐上的木雕有鱼、牡丹、石榴等图案;二层檐柱上雕刻有龙、凤、狮子等图案;三层檐柱上雕刻着祥云图案;四层檐柱上雕刻着蝙蝠、祥云、花草等图案。
从每一层的拱形木构屋檐下都刻有一条龙和一只凤,共计24条
龙和24只凤。
据《宜春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知县陈汝锡(1481~1568)修城,始作鼓楼”。
每层屋檐下的“斗拱”之间都
雕刻有各种图案。
现在宜春鼓楼共有5层。
其中第四层是明朝万历年间知县陈汝锡修建的,因此它又被称为“陈公楼”。
据《宜春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宜春知县陈汝锡重修了宜春城。
现在宜春鼓楼的第五层是清代重建的,它与四层的建筑风格是一致的,只是每层檐下雕刻的图案不同。
—— 1 —1 —。
古郡宜春尽朝晖——历史文明展

古郡宜春尽朝晖——历史文明展(二楼南长廊厅1200平方米)前言(待补)第一部分历史足迹第一单元江南曙光首现地第一组:远古隧影——旧石器文化遗存锦江流域的上高莲花洞——百万年化石遗存潦河流域的靖安旧石器时代遗址组图:原始人生态环境晚更新世的地层晚更新世动物化石群十万年前的打制石器江西最早的居民点之一场景:古人类洞穴生活场景(狩猎、采集经济)第二组:丰富多彩的新石器文化组图:筑卫城遗址下层文化——华南独特原始文化樊城堆遗址下层文化——三苗文化缩影靖安郑家坳氏族墓——原始公共墓地靖安老虎墩祭祀文化——华南原始祭祀第一台场景:原始聚落(稻作农业)原始祭祀第三组:开启江南城垣文明先河——青铜文化遗存(一)江南都邑——吴城商代遗址殷商文化过长江的报春花(中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评语)人类跨入早期文明社会的四大标志1城垣2宫殿建筑和大型祭祀场3文字使用4青铜器制造和使用组图:吴城城垣吴城大型祭祀场吴城象形陶文吴城青铜器和兵器壁雕:吴城商代都邑(二)防御体系完备的春秋城址组图:樟树筑卫城靖安与奉新交界处的九里岗城丰城拖船埠丽城壁雕:春秋战兵戎相见场景(三)靖安李洲坳东周大墓国家级专家评语:奇特的一坑多棺大墓葬,场面极其震撼通栏:南方地区东周青铜文明的重要发现组图:国之瑰宝列棺阵阵宝剑通灵天下第一剑中华第一扇漆器生辉竹编精巧玉觹凝幽丝蝉飘逸脑晶慧光组图:李洲坳古城徐国王器徐王铭文铜炉盘徐王义楚铭文铜盥盘古冢沉香翠岗幽幽草森森,膏泥深处聚群魂。
巨圹棺椁奇观现,脑髓晶体迷团生。
漆绘竹编夸灵巧,金箔玉璜猜身份。
世事纷杂细辨析,吴越徐楚问谁人?场景:李洲坳大墓影像:东周大墓千古之迷(中央台摄)(四)高安战国楚人贵族墓江西地属“吴头楚尾”的见证物文字: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高安城内郭家山发现,该墓是江西首次发现的大型战国时代木椁墓,结构为二椁一棺。
出土文物精美,有嵌银雕花青铜剑、铜带钩、带柄铜戈、铜镜以及陶礼器、漆器、竹编器、丝织物等。
宜春鼓楼游玩作文

宜春鼓楼游玩作文《宜春鼓楼之旅》一到宜春,就听当地人说,宜春鼓楼那是必须得去游玩一趟的好地方。
我这心里也像是有只小猫在挠,迫不及待就向着鼓楼奔去。
刚到鼓楼脚下,就被它那古香古色的气息给包围住了。
鼓楼像个严肃又慈祥的老爷爷,稳稳地站在那儿,见证着城市的变迁。
那建筑风格,有点神秘又有点霸气,斑驳的墙壁就像老爷爷脸上的皱纹,每一道都有着说不尽的故事。
我买了票走进鼓楼里面,里面就像个小型的历史博物馆。
各种陈列摆放得错落有致,我好奇地东瞅西看,就像个刚进城的小乡巴佬。
这摸摸那看看,有一些古老的乐器展示在那儿,我就琢磨着,以前的人用这个都能演奏出啥样的美妙音乐呢?说到这鼓楼里最有意思的,还得是那个打更表演。
我正逛着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
顺着声音找过去,只见一个穿着古装的大爷,一边敲锣一边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那神态、那架势,就像从古代穿越过来的一样。
周围围着一群像我这样的游客,都看得津津有味。
我眼睛都不敢眨,就怕错过了啥精彩的小细节。
大爷那嗓门啊,喊得整个鼓楼似乎都震了震。
而且他走的步伐,不紧不慢的,感觉每一步都有讲究。
有个小朋友好奇地问他妈妈:“妈妈,这个爷爷在干嘛呀?”那模样可爱极了。
我继续在鼓楼里的各个角落探索着,在一个小角落里发现了一个古代计时的工具。
看半天没看明白,旁边一个年轻人也是一头雾水,大家就开始猜这个是怎么计算时间的,叽叽喳喳地像一群小鸟讨论个不停,最后谁也没个确定的答案。
不知不觉太阳就快下山了,我这才慢悠悠地从鼓楼里走出来。
回头一看,鼓楼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更加庄严肃穆了。
这次宜春鼓楼之行,真是充满了惊喜又长了见识,下次有机会还得再来光顾这个古老又有趣的地方。
《再探宜春鼓楼》说来也怪,从宜春回去之后,老是心心念念着鼓楼呢,这不,又找机会来了一趟。
刚进鼓楼的院子,就瞅见那棵老樟树还是那么郁郁葱葱的,像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鼓楼。
我心里想,这老樟树肯定知道不少鼓楼的小秘密。
这次来我可不像上次一样没头没脑地乱逛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城墙位于市区内。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始筑建,唐武德四年(621年)尽易以砖。
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6年)、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
一再扩大城池,所费不赀。
至清康熙年间先后大小曾修建过37次之多。
分东西南北四门。
“崇墉深壕,最称艰险”,素有铁赣(州)铜袁(州)之称。
从小北门到大北门长300米、高6.1米滨临秀将一段城墙,未被拆毁,保持了原貌。
北大门(又名袁山门)城楼,座向北偏东16度,长方形,单卷拱,用楔形长方形花岗石砌成,分前后两室,前室比后是低1米。
前室长2.1米,宽4.6米。
卷拱内高4.2米,上砌连墙高1.9米的雉堞;小北门(又名锦春门)城楼,坐向北偏东60度,形制与大北门相同,前后室呈“<”形。
前室东墙长2米,西墙长22米,宽3.3米,卷拱内高3.8米,上砌连墙高2.3米高的雉堞。
两个城楼后室均长13.1米,宽5.4米。
城门均毁,仅存青石门斗。
1984年5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省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点之一。
楼阁轩台难禅阁位于市区重桂路南侧口。
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年),袁州司理官(管理狱讼之官)李仲元建造,为参禅修道之所。
诗人黄庭坚为其署名。
是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建筑。
阁楼呈正方形,边长14.2米,檐高11米,总面积400平方米。
庑殿式,四坡顶,重檐,琉璃瓦。
中轴线左右对齐,对称布局。
抬梁式木结构架,4个柱子围成1间,面阔3间,进深3间。
雀替、斗拱、驼峰、穿插枋、天花板、藻井等较齐备,还装点花、鸟、麒麟等花饰,颇为讲究。
1984年5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位于鼓楼路中段。
为旧府衙观测天象、候筹报时的所在。
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袁州知府腾强恕创建。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知府徐贞、万历间(1573~1620年)知府邓淳典重修。
匾曰:迎曦楼。
清康熙六年(1667年)知府李芳春、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府陈廷枚重修过楼西,新额曰:余辉。
清同治七年(1868年)最后一次重修。
建国后1983至1984年,省文化厅拨款整修如旧。
其现状为:跨街卷拱筑台为楼,东西向,庑殿式,四坡顶,重檐,琉璃瓦,素面瓦当;高7.1米,进深11.9米宽23.8米,占地面积约780平方米。
抬梁式木构架,4柱围1间,面阔5间,进深3间;跨街卷拱洞宽4.3米,内高5.6米,东西卷拱洞上阴刻楷书“鼓楼”二字、西刻“余晖”二字。
楼南北两端有长19.5米,宽7.6米的观天台。
1984年5月,鼓楼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省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风景名胜景点之一。
旗庙位于位于鼓楼路更新巷内。
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其不同于一般神庙,是明代袁州卫指挥使司的驻地。
平时存放军旗,兴师则在此举行祭旗典礼。
庙呈长方形,近深63.4米,横列3间,宽18米,分前、中、后3栋、栋间以天井。
歇山顶,单檐,泥瓦,砖木结构,两边砌以风火垛子墙。
抬梁式木架结构,无斗拱,有雀替。
前面是戏台,台前是站亭,两侧是酒楼、包厢。
戏台已毁,酒楼今改为民居。
规模宏大,现状完好,是城内仅存的一座庙宇。
1984年5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子庙位于城区王子巷内。
建于明代。
为纪念西汉长沙定王之子宜春侯刘成而建。
硬山顶,单檐,泥瓦,砖木结构,外为风火垛子墙。
抬梁式木架结构,无斗拱,有雀替。
分上下两栋,宽8.5米,高7.5米。
前栋长4.8米,后栋长7.2米。
中有天井,无厢房。
现状完好,今为居民住房。
天主堂位于沙子巷中,市第五小学校内。
建于清末民国初,是天主教礼拜场所。
西洋罗马式建筑,占地面积668.8平方米。
进入大门,为一横列3间的4层钟楼、深3.5米、宽14.2 米,高16米。
砖木结构,木楼板。
楼顶砌为伞形体“刹”,“刹”尖端上竖了个泥塑十字架,顶被拆除。
再后是一个长39.5米宽13.8 米、高7.5 米的礼拜堂。
两侧墙各砌砖柱9根,柱距4.4 米。
门架、窗户下方上尖,砌为尖形卷拱,罗马式样。
礼堂后面是讲台和休息室。
现状完好。
1984年5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民宅李家祠位于城区沙子巷内。
唐中和年间(881~884 年),为崇敬袁州刺史李游而建。
后被太平军拆毁。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 重建。
祠呈长方形,砖木结构,面阔24米,总进深48米,占地面积1150余平方米。
分前、中、后三进。
前后二进悬山顶,单檐,泥瓦,抬梁式木构架。
中进四坡顶,顶有八楞藻井,素面无饰。
后进为寝堂。
斗拱、雀替简易,亦无花饰。
柱础花岗石,扁鼓形,素面。
前后有2个天井。
门口有一飞檐扮爪牌坊。
两侧砌为风火垛子墙。
完整无损。
1984年5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古渠昌黎书院旧址位于宜春台东侧,今第四中学处。
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郡守祖无择在今鼓楼路天符巷口对面立韩文公祠。
元末被毁。
明正统间(14 36~1449 年) 巡抚韩雍、知府姚文选在宜春台西北麓、沙子巷内(今址) 重建。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 知府刘廷诰、知县徐拭,题匾日“昌黎书院”。
祠在西,书院在东。
清嘉庆十五年(1810 年),作最后一次修建。
该建筑为书院式布局,砖本结构,悬山顶,单檐,泥瓦,两侧砌为风火垛子墙,抬梁式木构架。
面阔5 间,通面宽18.53 米,通进深24.0米。
分上下二栋,有斗拱,较简易。
内檐雀替短小扁平,简易、素面。
金柱较小,直径仅70 厘米。
柱础花岗石,方脚扁鼓形。
内无墙,福扇门构筑,无花饰。
栋与栋之间架有走廊,长7.57 米、宽4.73 米,走廊两边有天井。
西侧为韩文公祠,面阔3间,通面宽12.15 米、通进深9.87 米。
结构和书院相同。
1984 年5 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 年12月,省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点之一。
县学旧址原在东门外,宋淳熙间(1174~1189 年) 迁于秀江北岸卢肇旧宅。
创元成殿,立讲堂斋舍。
殿前有东西两庑。
东庑有儒学、仪门、明伦堂、文昌阁、忠义祠、教谕公署等,名宦祠、状元祠分列东庑前后; 西庑有乡贤祠、训导公署等。
东西北三面,围以高墙,高10米。
东端大门,额署“德配天地”;西端大门,额署“道冠古今”南面正中为泮池。
儒学前有唐代的一对石狮(现移至春台公园门前) 停守大门。
狮左侧有魁星阁,卢石(现移至春台公园内) 耸立。
围墙以内统称为学宫,东西宽约200米,南北长约250米。
占地面积约75 亩。
大成殿,是供奉孔子的。
曾在未淳熙间、明洪武七年正德七年、清康熙六年、顺治十年、乾隆十一年、三十二年嘉庆二十年间修缮,改建或重建过多次,现仍保持原貌。
东庑一带的公署。
即县学主持人办公处,现仍保存。
儒学旧宅,依稀可辨。
魁星阁只剩下金刚宝座部分。
西庑的公署,即次长办公处,现仍保存。
殿东墙嵌的石碑上刻楷书:“嘉庆二十年州同知袁嵩重建大成殿”,是最后一次重建大成殿的历史佐证。
殿面阔和进深均为5间,通面宽25.9米,通进深20米,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
庑殿式,四坡顶、重檐,土红筒瓦,素面瓦当。
檐高11米。
抬梁式木构架,4金柱围一间,14对金柱全为圆形木质,柱础石质,底座八楞形,上为偏鼓形。
斗拱非跳,外檐斗拱为一斗三升式,内檐斗拱(两跳)为五晒(踩)斗拱。
雀替是镂空动物花饰。
殿顶有一藻井,八楞。
花饰不清。
四周原为板门,槅扇门构成,后墙现易以砖,土红粉刷。
1950年由房产部门接管发租给胶木厂辟为篾工车间。
1984年5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渠唐元和四年(809年),袁州刺史李将顺深感宜春城里多火灾,饮涤无水,城区附近田土常遭于早,影响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故借导开凿宜春城廓一条河,即李渠。
李渠全长1965丈(清道光三年程国光《李渠志》)。
在城西南6公里湖出乡坪田村的鲤鱼山拦住请沥江水作一石陂——龙王官陂,傍河东岸修一渠道引水,经龙王庙,紧贴狮子山、凤凰山山麓,运迤曲折,过沙陂柝路,朝东北方向循官圳舷上、黄颇路,直到城西门(萍实门),入城到摇篮井巷口,拆北流经文昌宫(市政府内),入灵泉,返回崇儒巷,再经鼓楼路到东风大街,又向东北折到人民银行北端,弯入箭道里,出春台公园卷口,插向中山路,笔直到市一中门口。
又折而向东南方向临铁路下,合南池清流(珠泉河),赖家潭水,过湛郎桥(赤板桥),经电杆厂东侧,落入两河口,汇入秀江坐石潭。
渠宽3米余,“可使通舟”。
渠水可灌溉城郊田土。
后人因感其德,名之日“李渠”。
并建祠、镌碑纪念。
碑上阴刻楷书“古李渠”三字。
碑刻有二处: 一嵌于市政府院内墙上,一嵌在崇儒巷内墙上。
惜皆丢失,仅存照片。
李渠修建至令1000余年,先后疏浚了16次之多,最后一次是在清光绪八华(1882年)。
其中有4次工程大、用费多。
这4次的主修人是: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州守王懿,当时有歌谣日“李渠塞,王君开,四境惠,绝火灾”;天禧三年(1019年)通判袁延度;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州守曹叔远和清道光四年(1824年)县令程国观。
现今城内渠道几乎全部淤塞,雌从崇儒巷口至鼓楼路、东风大街,入箭道里,出中山路一大段保存完好,均改作水道,在城西风凰山到官陂一线,渠流畅通,犹可灌田500余亩。
清道光三年县令程国观撰写的《李渠志》在国内享有一定的影响和研究价值。
省水利厅称它为地下运河。
日本教授斯波义信的《论江西宜春的李渠》在《日本读者》上刊登。
1984年5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笔峰位于城东水口山麓,地区化工实验厂西侧山顶上。
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
清初顺治年间(1644~1661年),有戍卒纠众摧毁,赖邑举人潘师质“犯难力争,获令修复”。
砖木结构。
高30米,直径10米。
圆锥形,尖顶,内分7层,列级盘旋而上,造型独特。
省人民委员会于1959年11月30日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9年被拆毁,在原基础上建为水塔。
湛郎桥位于市区东2公里湛郎街道办事处的曹家岭西麓,横跨珠泉河。
旧名赤板桥。
唐代就有此桥,具体年代无考。
唐贞元十二年(796年)湛贲登第,其连襟彭伉正好过桥,听到消息,失声堕驴因又名落驴桥。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邑庠生胡安荣捐修,并甃官道自桥达城东门约3公里。
20世纪70年代,复加修理,在其西南侧加宽3米,以通车辆。
花岗石半圆形单孔,采用拱圈石纵联砌置法。
长12米,高3米,宽4.1米,跨径4.65米。
无桥栏,块石欠整齐,现尚完好,1984年5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碑刻“庆丰堂记”碑原竖立在袁州府署仪门侧,后沉没于泥土中。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邑绅陈敏、郡守陈廷枚,复砌石竖立。
民国年间府署撤销,乃移至春台公园内。
圆首,无穿,青石质,长方形。
高190厘米、宽89厘米、厚15厘米。
碑头篆额阳刻:“庆丰堂记”。
碑面四周无饰边,正文楷书阴刻,全文302字。
宋皇祐五年(1053年)十月二十日竖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