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萎缩原因及其景观变迁赏析

合集下载

【优化方案】2012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精品课件 湘教版必修3

【优化方案】2012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精品课件 湘教版必修3

思考 1.有水的地方都是湿地吗? .有水的地方都是湿地吗? 提示】 【思考·提示】 思考 提示 不一定。 不一定。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
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湿地有水, 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湿地有水,但水较 浅,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是湿地, 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米的浅海区是湿地, 米的浅海区是湿地 但海和洋就不是湿地。 但海和洋就不是湿地。
思考 5.洞庭湖地区为什么从 围湖造田 到“退田还湖 ? 围湖造田”到 退田还湖 退田还湖”? .洞庭湖地区为什么从“围湖造田 思考·提示 提示】 洞庭湖地区20世纪 世纪50~ 年代 年代, 【思考 提示】 洞庭湖地区 世纪 ~80年代, 人口迅速增长,引发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 人口迅速增长,引发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围湖造 田虽一时得到了耕地,但因湖泊面积明显减少, 田虽一时得到了耕地,但因湖泊面积明显减少,湖 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 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导致长江发生洪水灾害的 频度增加,对湖区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隐患。因此, 频度增加,对湖区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隐患。因此, 洞庭湖地区实行“退田还湖 退田还湖”,恢复千顷洞庭的局面, 洞庭湖地区实行 退田还湖 ,恢复千顷洞庭的局面, 充分发挥湖泊湿地的生态作用,以减少洪灾的发生, 充分发挥湖泊湿地的生态作用,以减少洪灾的发生, 同时避免因湿地的丧失而造成气候的变化。 同时避免因湿地的丧失而造成气候的变化。
第 二 节 以 洞 庭 湖 区 为 例 湿 地 资 源 的 开 发 与 保 护 学业水平达标 —— —— —— —— 教材深化透析 知能层级突破 基础自主梳理
基础自主梳理 一、湿地概述 1.定义: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 或为 或为____覆盖的 .定义:指水位经常________或为 浅水 覆盖的 土地。 土地。 2.类型 . 天然湿地: 沼泽 、滩涂、____、湖泊、 天然湿地:____、滩涂、河流 、湖泊、低潮时水 深不超过__米的浅海区 米的浅海区。 深不超过 6 米的浅海区。 人工湿地:水库、 稻田 等 人工湿地:水库、____等。 3.特点:地表常年 或经常 有水,属于 有水, 陆地与水体 .特点:地表____或____有水 __________之间的过渡地带。 之间的过渡地带。 之间的过渡地带

关于洞庭湖的介绍

关于洞庭湖的介绍

关于洞庭湖的介绍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和江西省交界处,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洞庭湖面积约为271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约为33米,最深处约为4.5米。

洞庭湖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而著名于世,被誉为“江南水乡明珠”、“中国江南之肾”等称号。

洞庭湖的形成与长江河流的演变有关。

数千年来,长江不断改变其水流方向,形成了洞庭湖、鄱阳湖等大型湖泊。

洞庭湖主要由湖泊、河流和湿地组成,其中最著名的河流是湘江和四水河。

湖区地势平缓,水位易于波动,水流湍急,水质清澈。

洞庭湖水质富含矿物质和营养物质,为湖区生态系统提供了必要的养分。

洞庭湖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

湖区的湿地和河流是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包括鸭子、天鹅、鹤、鹭等多种水鸟。

洞庭湖的鱼类资源也十分丰富,包括鲤鱼、鳊鱼、鲢鱼、草鱼、鲫鱼、鳙鱼等多种淡水鱼,其中草鱼是当地特产。

此外,湖区还有多种水生植物和水生昆虫,包括睡莲、荷花等多种植物。

洞庭湖对于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湖区的渔业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每年的湖区渔业收益都非常可观。

此外,湖区还有多种农业和手工艺品产业,包括水稻、莲花种植和草编制品等。

湖区还有许多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迹,如岳阳楼、洞庭山庄等,这些遗迹代表了湖区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不断推进,洞庭湖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包括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保护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资源,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一直在积极采取措施,包括加强水资源管理、治理水污染、恢复湿地和河流生态系统等。

洞庭湖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湖泊,它不仅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文化遗产,还是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柱。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保护好洞庭湖这一独特的自然宝库,让它永远保持着清澈的湖水和丰富的生态系统。

了解中国最大的天然湖泊洞庭湖

了解中国最大的天然湖泊洞庭湖

了解中国最大的天然湖泊洞庭湖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湖泊的国家,其中洞庭湖作为中国最大的天然湖泊,被誉为南方的“水上明珠”。

洞庭湖位于中国中南部湖南省和湖北省交界处,占地面积约为6320平方千米,湖面面积约2580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大的淡水湖。

洞庭湖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湖泊文化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通过对洞庭湖的介绍,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美丽的湖泊。

一、地理位置洞庭湖位于中国的南部地区,北纬28°18′至29°50′,东经111°50′至113°45′之间,地理坐标为北纬28°53′至30°33′,东经112°51′至114°26′。

湖泊东临横水江,与长江相通,西横略阳江,南连沅江,北接湘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湖泊周围地势以平原为主,湖面较为平缓,湖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二、地质特征洞庭湖的地质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盆地特征,二是地质构造特征。

洞庭湖周围地势低洼,形成一个盆地,在地质学上被称为“洞庭湖西盆地”。

洞庭湖盆地的地壳运动以及物质的沉积,形成了湖面的形状和地质结构。

在地质构造特征方面,洞庭湖盆地由岩性杂砂质岩、碳酸盐岩、滦砾岩等多种地层构成,湖区地质较为复杂。

三、水文特征洞庭湖自然的水文特征是洞庭湖成为中国最大的天然湖泊的重要原因之一。

湖泊蓄水量大,湖泊面积辽阔,湖水也比较清澈。

洞庭湖水系丰富,湖泊内部有数条大小河流汇入湖水,湖泊出入口与长江相连,形成了稳定的水流系统。

湖区的降雨量较大,年平均降水量高达1100-1200毫米。

同时,洞庭湖水温适宜,氧气含量丰富,对于湖区的生态系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生物资源洞庭湖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被誉为“江南鱼米之乡”。

湖泊内生活着大量的鱼类,如江豚、湖草鱼、白鲢、鲤鱼等。

其中,洞庭湖最为著名的鱼类是洞庭鲫鱼,因其鲜美的肉质而备受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喜爱。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湿地的成因和保护措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湿地的成因和保护措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湿地的成因和保护措施一、典题示例典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

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

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

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

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解法指导]读:从材料中获取扎龙湿地的成因,明确图中扎龙湿地和乌裕尔河的位置关系。

提:(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扎龙湿地在乌裕尔河下游,是流域局部地区发育的湿地。

调:水量平衡原理的应用:水量平衡,是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的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从总体上说收支平衡;沼泽湿地的形成还有一个条件就是排水不畅。

答案:(1)地势平坦、开阔。

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无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思: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问题情境的设置和问题的视角比较新颖,突出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很高。

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式,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方法,又要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问题时,能够结合题目材料信息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

[考法指导]二、方法讲解1.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湿地(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水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洞庭湖记全文

洞庭湖记全文

洞庭湖记全文
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

它以其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生态系统而闻名于世。

第一节:湖泊的景色
洞庭湖周围山清水秀,风景如诗如画。

湖水宽阔明亮,碧波荡漾。

湖面上的小舟缓缓行驶,给人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感觉。

湖边的树木郁郁葱葱,花草繁盛,与湖水相映成趣。

第二节:湖区生态
洞庭湖拥有丰富的生态系统,吸引了许多珍稀的动植物。

湖中有各种鱼类和水生植物,包括莲花和荷花等。

湖岸边栖息着许多野生动物,如大雁和白鹭。

湖区的湿地还是许多候鸟迁徙的重要栖息地。

第三节:文化遗产
洞庭湖周围也富有文化遗产。

湖区有许多古老的寺庙和古建筑,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湖周围的村落保存着古老的俗和传统
生活方式,让人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

结论
洞庭湖是一个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地方。

无论是欣赏湖光山色
还是探索湖区的生态,洞庭湖都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

我们应该保护和珍惜洞庭湖这个宝贵的自然资源,让其永远绽
放光彩。

高二地理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试题

高二地理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试题

高二地理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试题1.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6.2平方千米,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率达95%以上。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拉鲁湿地位于高寒的青藏高原上,其成因不包括()A.气温低,蒸发弱B.降水丰富C.地势相对较低平,易积水D.高山冰雪融水是主要来源【答案】B【解析】拉鲁湿地位于高寒的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湿地区域地势相对较低平,易积水,形成面积广大的城市湿地,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洁净,杂质和水汽含量少,降水较少,故答案选B。

【2】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最不可取的是()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B.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的广阔市场,建立蔬菜、瓜果特色农产品基地【答案】D【解析】湿地系统开垦发展蔬菜、瓜果特色农产品种植业,将会对该湿地造成严重的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大大降低,不利于环境保护,是最不可取的发展方向,故答案选D,而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都有利于保护湿地。

【考点】本题考查湿地生态生态系统的保护。

2.读下面洞庭湖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的水域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20世纪90年代较50年代洞庭湖水域面积变化的直接人为原因是A.南水北调B.城市面积扩大C.围湖造田D.毁林开荒【答案】C【解析】从图中分析,20世纪90年代较50年代洞庭湖水域面积减小,是因农业用地占用水域。

故选C。

【考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3.在两个相同的长方形塑料盒子的一端用潮湿的土壤分别搭起一座相同坡度的“小山”,从盒子的另一端倒入等量的水,形成“湖泊”;不同的是在其中一个盆子内,将一块微湿的海绵压入“小山”底端的土壤里(见图2)。

高二地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图是广东省城市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省北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比南部低,其主要原因是()A.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B.矿产资源短缺,能源匮乏C.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低D.少数民族聚居,开发较早【答案】A【解析】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一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体现了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该省北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比南部低的原因就是影响工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结合中国区域地理的知识可知,广东北部属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是制约北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城市化水平比南部低的原因。

故选A。

【2】该省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是()A.以旅游业为主B.以重工业为主C.以出口加工工业为主D.以金融、服务业为主【答案】C【解析】该省经济发达地区就是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最早开放地区,主要是外向型经济,以出口加工工业为主,珠三角工业基地在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中是以轻工业为主,目前该省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还没升级到以金融、服务业为主。

故选C。

【3】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珠三角工业区由此受到的冲击较长三角工业区更大,主要原因为其()A.以外向型为主的工业结构B.位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C.邻近港澳台地区的特殊位置D.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答案】A【解析】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最早开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主要是外资推动,工业结构以外向型为主,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必然会冲击在华的外资企业,因为珠三角工业区比长三角工业区开放早,当时政策更优惠,所以吸引的外资更多,外向型为主的企业比重更大,受到的冲击也会更大。

故选A。

【考点】该题考查工业化与城市化。

2.不同地区民居特征可以反映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四合院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代表,保护四合院意义不仅仅是保护老房子,而是保护一种优秀文化传统。

回答小题。

【1】关于四合院的叙述,正确的是A.四合院的四面围墙,体现了身份地位B.坐北朝南的正房为主人居住的房间C.四合院的最大优点是冬暖夏凉D.四合院的形成与北方地区的气候无关【答案】B【解析】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清静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欢欣、天伦的乐趣,A错误;冬天四合院建筑夹墙内可以作暖墙,而且正房较高可以挡风,所以冬天不会太冷,但并不是不冷,C错误;四合院的形成与北方地区的气候有关,D错误;答案选B。

洞12庭湖研究专题08

洞12庭湖研究专题08

1.1 名 称
因湖泊有洞庭山(君山)而得名 《湘妃庙记略》称: 洞庭盖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为洞府 之庭,故曰洞庭。
史籍可考地名:
云梦(泽)
《汉阳志》说:“云在江之北,梦在江之南”。合起来统称云梦。 战国后期,由于泥沙的沉积,云梦泽分为南北两部,长江以北成
为沼泽地带,长江以南还保持一片浩瀚的大湖。自此不再叫云梦,而 将这片大湖称之为洞庭湖
对洞庭湖功能的影响
李景保等: 洞庭湖区大洪涝灾害特点与成因
董明辉等: 洞庭湖湿地资源功能与可持续利用
朱翔 蓝万炼:
洞庭湖区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
王耀中: 洞庭湖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胡武贤: 湖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换与升级
主要参考资料
(1)窦鸿身,姜加虎等.洞庭湖[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0 (2)袁正科.洞庭湖湿地资源与环境[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董明辉等.环洞庭湖社会发展研究[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4)董明辉等. 洞庭湖湿地资源开发利用[M]. 出版社,2000 (5)胡武贤.洞庭湖区经济发展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6)高吉喜.洪水易损性评价:洞庭湖地区案例研究 [M].中国环境科学 出版社,2004 (7)周震虹.中国农业产业化之路—洞庭湖区个案研究[M].人民出版 社,2006 (8)李姣.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价值评估[M].湖南师范出版社,2006
重湖(双湖之意,北洞庭——南青草)
沙洲,即赤沙湖湖滩在枯水季节显露,只认可两湖
1.2 类 型
1.2.1成因类型
构造湖 + 河成湖
距今1亿年前形成洞庭湖盆地,燕山运动的后期在中国东部地壳 强烈拉伸而形成的内陆型断陷盆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洞庭湖最为我国重要的吞吐调蓄性湖泊,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展灌溉、提供工业和饮用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沟通航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开发矿产等多种功能,但随着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等原因,造成湖泊面积缩小、可利用水量减少、生态与环境日趋恶化、灾害频发、经济损失剧增,其治理早已迫在眉睫。

本文将讲诉其萎缩的原因及其治理,同时对其产生的变迁的景观进行赏析。

关键字:洞庭湖;湖泊萎缩;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一、引言湖泊是人类地球家园的“璀璨明珠”,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宝库”。

自古以来,湖泊就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在径流调蓄、农业灌溉、航运交通、城乡供水、水产养殖以及维系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静谧的湖泊与奔腾的江河一道,共同构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在世界生命湖泊大会上,与会专家认为,近50年来,中国平均每年有近20个天然湖泊消亡。

2005年,联合国针对全球湖泊加速消失问题也发出过警告,卫星图像显示,与数十年前相比,目前一些湖泊与河流的长度与宽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乍得湖面积缩小近90%,而非洲最大的淡水湖维多利亚湖水位比上世纪90年代初降低了1米。

过去20年间,尼日尔损失了近80%的淡水湿地。

报告认为由于气候变化、污染、不良灌溉,使得全球各地的湖泊面积日益缩小、效能下降。

合理开发利用湖泊资源,加强湖泊管理和保护,维护湖泊生态健康和良性循环,让湖泊休养生息、恢复生机,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二、洞庭湖简介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介于北纬28°30′~30°20′,东经110°40′~113°10′。

是中国第四大湖,仅次于青海湖、兴凯湖和鄱阳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一说因湖面缩减,现次于鄱阳湖和太湖居于第三),面积2,820平方千米(1998年),原为古云梦大泽的一部分。

洞庭湖呈现一派水流沼泽、河网平原地貌景观,由东、西、南洞庭湖和大通湖四个较大的湖泊组成,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部敞口的马蹄形盆地,西北高,东南低;湖面海拔平均33.5米,其中西洞庭湖35~36米,南洞庭湖34~35米,东洞庭湖33~34米,平均水深6~7米,最图1 洞庭湖深处30.8米,总面积约2691平方公里,其中西洞庭湖345平方公里,南洞庭湖917平方公里,东洞庭湖1478平方公里,湖水蓄量178亿立方米;底质多泥或淤泥型。

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已封堵)“四口”吞纳长江洪水,南和西面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注入。

湖水经东面的城陵矶排入长江,为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

通常年分4口与4水入湖洪峰彼此错开。

因而有「容纳四水」、「吞吐长江」的调节作用,减轻了长江中游的洪水压力。

若出现「江湖并涨」,就易泛滥成灾。

由于4水和4口携带大量泥沙,每年约有1.28亿吨泥沙淤积湖底。

由于泥沙淤塞、围垦造田,洞庭湖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并退居第二。

洞庭湖为典型的吞吐调蓄性湖泊,同时还具有灌溉、航运、渔业生产、供水、纳水、调节气候和美化环境等多种功能。

湖区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淡水鱼、棉、麻生产基地。

三、洞庭湖的萎缩及原因自上个世纪以来,洞庭湖在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下,主要是累积淤积的逐年增加和湖区的围垦,洞庭湖面积及调蓄量呈下降的趋势,调蓄能力减弱。

1825年时湖水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1890年为5,400平方公里,1932年为4,700平方公里,1960年已减为3,141平方公里。

现在以湖面高程34.5公尺计,湖水面积为2,820平方公里。

昔日号称「八百里洞庭」,今已分割为许多大小湖泊。

水位变幅达13.6公尺,有「霜落洞庭乾」之称。

图2 各年代洞庭湖面积洞庭湖作为天然水库,除了拦蓄流域上游来水,减轻下游洪水的压力外,还可分蓄长江干流洪水,削减干流河段的洪峰流量,滞缓洪峰发生的时间,对长江中游防洪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八十年代末及九十年代以来,长江中游和洞庭湖区小流量高水位(小水大灾)的现象不断加剧,尤其是1996年和1998年大洪水,其最大洪峰流量均较1954年小,汉口水位也较1954年低,因此有许多学者从洞庭湖的调蓄量减小来解释这种现象,认为由于湖泊的大量淤积和湖区的围垦,洞庭湖的天然湖面面积和湖泊容积减小,导致洞庭湖的调蓄量变小,出湖流量加大,加重了近年来长江中游小水大灾现象。

而影响洞庭湖调蓄量的因素有这些:入湖流量,出口城陵矶的水位、流量,洞庭湖的淤积,人为因素(以围垦为主)。

在洞庭湖八十年代和六十年代调蓄量的比较中,考虑了上述各种因素的影响。

据1956~1995年的实测资料统计,洞庭湖平均每年入湖泥沙1.66×108t,其中79.5%来自荆江三口。

平均每年在洞庭湖沉积的泥沙为1.23×108t,约折合0.90×108m3,裁弯前1.69×108t,折合1.20×108m3,裁弯后为0.97×108t,折合0.69×108m3。

洞庭湖作为一个天然的巨大沉沙池,发挥着巨大的沉沙功能,虽然在下荆江裁弯后入湖泥沙减少近108t,但其累积淤积仍在不断增长,只是速率减慢而已。

由于人工围垦的影响,洞庭湖的水面面积由1949年的4350km2减少到1983年的2691km2(见表1).从表1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洞庭湖的人工围垦自1949年来的高峰期集中在五十年代并延续到六十年代初,从1954年到1958年的湖泊面积缩减高达154.8km2/a,容积缩减达8×108m3/a。

自六十年代开始,围垦得到逐步的控制,到八十年代,围垦的影响已经很小。

但是不论淤积还是围垦,都是使洞庭湖的容积或面积减小,从而使洞庭湖的调蓄量变小,调蓄能力减弱,但调蓄量的变化不仅和淤积、围垦有关,而且还与洞庭湖的入流、出流条件有关。

表1洞庭湖面积及容积变化四、洞庭湖自然景观变迁洞庭湖在地质史上虽与江汉平原的云梦泽同属于“江汉——洞庭凹陷”,但在历史时期,它是作为一个独自的水系而存在和发展的,并不属于古云梦泽的范围,当时湘、沅、澧诸水在洞庭山(今君山)附近与长江交汇,洞庭湖地区还只是一片河网交错的平原。

而到战国时期,才逐渐形成一块夹在沅、资二水之间很小的湖泊水体。

东晋、南朝之际,随着荆江内陆三角洲的扩展和云梦泽的日趋萎缩,以及荆江江陵河段金堤的兴筑,强盛的长江来水,向荆江南岸穿越沉降中的华容隆起的最大沉降地带,进入拗陷下沉中的洞庭沼泽平原,从而形成为一片烟波浩瀚的巨泽。

历史时期洞庭湖区一直处于缓慢的沉降之中,再加上古代荆江分水口多在北岸,南岸的洞庭湖区,很少受到长江泥沙淤积的影响。

唐宋时期,洞庭湖水面进一步向西扩展,号称“八百里洞庭”,可见其湖面的辽阔及气势的雄伟。

到明嘉靖、隆庆(1522—1572年)年间,张居正在荆江北岸筑起黄檀长堤,使北岸穴口基本堵塞,长江水沙多由荆南排入洞庭湖区,在湖底淤高而来水有增无减的情况下,洪水期湖面水域不断扩展,逐渐有西洞庭湖与南洞庭湖的形成。

这一洞庭湖向西南扩展的形势,一直延续到清道光年间(1821—1850 年)。

这是洞庭湖的全盛时期。

咸丰二年(1852 年)及同治十二年(1873 年),荆江南岸相继发生藕池及松滋决口,加上原有太平、调弦两口,形成四口分流局面,荆江泥沙大量输入洞庭湖。

这使湖区沉积量远远超过湖盆构造下沉量。

一百多年来,湖泊正经历着自然葑淤消亡的过程。

而由于泥沙的淤积和盲目的围垦使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北部)正向沼泽化演变。

而近几年较为干旱的气候使洞庭湖水位持续偏低,湖洲荒滩面积扩大,甚至在07年的夏天出现了严重的洞庭湖鼠灾。

也正因为湖洲荒滩面积扩大,使田鼠的生存空间相应增大,给繁殖能力极强的东方田鼠的繁殖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资源。

07年6月下旬长江上游水位上涨,洞庭湖水位抬升,约20%的湖洲被水淹没,东方田鼠因避水游迁至防洪大堤,进而形成大型鼠灾。

五、洞庭湖的治理湖南省省人大常委会于1982年颁布出台的《湖南省洞庭湖区水利管理条例》(1995年进行了修订),对保护洞庭湖区水利工程、提高防洪能力、保障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于201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湖南省洞庭湖区水利管理条例》则在新时期面对新问题,更好的为加强洞庭湖区水利管理、改善生态环境、发挥河湖功能提供了法律依据。

而最近,湖南又投180亿元治理洞庭湖区,以改善生态环境。

当然提到洞庭湖治理,不得不提“4350工程”。

2001年6月,朱镕基总理在视察湖南时明确指出:洞庭湖的发展要有一个长远规划,首先就是洞庭湖的水面要恢复到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350平方公里。

按照朱总理的指示,湖南省成立了“4350工程”规划办公室,其旨在通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至2015年,使洞庭湖恢复到1949年前435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面。

洞庭湖的治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条:1、恢复植被,搞好上中游的水土保持是根本措施。

从流域全局来看,中上游高地水土流失是洞庭湖萎缩的最根本的原因。

因此,必须通过重建山区植被与调整丘岗区土地利用结构,拦蓄暴雨径流与泥沙。

2、实施“破围放淤、退田还湖”是保证目前长江水沙有去处的唯一措施。

从实际出发,首先选择那些既临近江湖,地面高程又常年低于江湖水位的蓄洪垦殖堤垸,实行退田还湖。

六、总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洞庭湖作为中国重要的吞吐调蓄性淡水湖泊之一和著名的旅游胜地,承担着重大的蓄洪、航运任务,也吸引了众多游客,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饱经沧桑。

我们要齐心协力,治理好洞庭湖,保护好洞庭湖,让洞庭湖重现昔日的风采。

参考文献[1]“洞庭湖”,百度百科/view/5852.htm[2]陈雷在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上的讲话[3]李一平、谢坚:“全球湖泊加速死亡一半面临生态威胁”,《环球时报》,2006年11月27日[4]傅先武。

从1954年以来的水情变化看长江武汉河段的防洪形势[J]。

湖北水利,1996,(4):17-21.[5]葛守西,王俊,熊明。

1998年长江中游干流高水位成因分析[J]。

人民长江,1999,(2):29-31.[6]陈世俭,吴显欣。

长江中游地区的治水策略与可持续发展[J]。

自然灾害学报,1999,(3):7-12.[7]王运辉,赵英林。

洞庭湖洪水组成特性及调洪能力分析[R]。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科研报告,1994,2.[8]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三峡水库运用不同时段拦沙泄水对荆江三口分水分沙及荆江与洞庭湖防洪影响研究[R]。

洞庭湖冲淤变化分析,199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