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实践报告
实践报告-目的

目的
反应现状,警醒责任相关主体
洞庭湖周边生态系统现状的好坏,不仅关系着当地居民的生存,更关系着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关系到政府环保、保护生态的公信力的树立,甚至是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对洞庭湖周边生态环境现状的调研,客观系统的反应当地居民对于洞庭湖现状的意见,以及造成及生态系统破损的种种因素,为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可靠有效的行动依据。
洞察机理,探索核心制约因素
通过对洞庭湖水质的实地勘探、对相关职能部门的深度访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对洞庭湖周边生态破坏过程抽丝剥茧,梳理出洞庭湖环保相关的职能部门在其中作用机理,进一步明晰问题的根源,对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实证和探讨。
建言献策,寻求环境保护途径
洞庭湖周边生态环境的恢复,需要企业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需要政府发挥好监管作用,需要社会各方的联动参与。
根据得到的调研结论,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理,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积极寻求洞庭湖生态系统恢复问题的破解之道,并为我国湖泊生态系统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洞庭湖水污染情况调研报告

洞庭湖水污染情况调研报告洞庭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也是湖南省的重要天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区。
然而,近年来洞庭湖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威胁着湖区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
为了了解洞庭湖水污染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
我们首先对洞庭湖周边的一些村庄和城市进行了走访,了解当地居民对水质的感受和了解。
通过与一些村民的交流,我们了解到洞庭湖水质的变化非常明显,以前清澈见底的湖水现在变得浑浊,水质差别日益加大。
一些村民表示,他们以前可以直接从湖中取水饮用和洗漱,但现在不得不购买矿泉水,甚至不敢再进入湖中游玩。
其次,我们通过采样和实验,对洞庭湖水质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湖水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氮磷等污染物的浓度较高,超过了国家和地方的环境标准。
其中,重金属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尤为严重,不仅会对湖中的鱼类和水生植物造成直接的伤害,还会通过食物链的方式传递给人类,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进一步调查发现,洞庭湖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周边城市和农村的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
一些工厂的废水直接排入湖中,未经任何处理。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田的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活动,这些农业化学品往往随降雨水冲刷到湖中。
针对洞庭湖水污染问题,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水资源管理。
加大对洞庭湖水环境的监测和治理力度,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和解决水质问题。
2.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湖泊的影响。
3.加强工业废水处理。
对周边工业企业进行严格管理,要求企业建立合理的废水处理设施,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监督。
4.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加大对水污染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对违法排污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惩罚。
5.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引导大家保护洞庭湖水资源,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总之,洞庭湖水污染问题的存在严重威胁着湖区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
洞庭湖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洞庭湖暑假社会实践报告洞庭湖位于湖南省东部,素有“中国江南第一湖”之称。
它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我国4个纯热带湖泊之一。
一直以来,洞庭湖都作为众多生物的栖息地,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为了更好地了解洞庭湖的生态状况,我参加了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下面是我的报告。
活动开始前,我们参观了洞庭湖的自然风光。
湖水宽阔,碧波荡漾,湖面上不时有小船划过,给湖畔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我们乘船游览湖区,欣赏了湖的美景,同时也看到了湖面上有人在捕鱼。
导游告诉我们,洞庭湖是一个重要的渔业资源区,这里的水域富含丰富的鱼类资源,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丰厚的物质收入。
在参观了洞庭湖的景区后,我们开始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
我们来到湖边,清理湖岸上的垃圾。
由于湖水的波浪冲刷,湖岸上常常有很多漂浮的垃圾,给湖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我们带来了垃圾袋、抹布等工具,认真地清理湖岸。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我们深深地意识到,保护洞庭湖的生态环境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
除了清理垃圾,我们还参与了湖岸植树活动。
湖岸边的植被在保护湖的生态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减缓湖水流速,减少洪水的发生,同时也可以保护湖岸不被侵蚀。
我们用铁锹挖坑,种下了许多树苗,并为树苗浇水施肥。
希望这些小树苗能够茁壮成长,为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还参观了当地的农田。
这里的农田以丰收而闻名,农作物的品质也非常好。
导游告诉我们,这里的农作物都是用洞庭湖的水灌溉的,所以品质非常好。
我们看到农民们正在田间劳作,其中有些农民还利用湖水养鱼。
这种农渔结合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同时也更好地保护了洞庭湖的生态环境。
通过这次洞庭湖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我深入了解了洞庭湖的生态状况,并亲身参与了湖的保护工作。
我意识到,保护洞庭湖的生态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而不只是政府或专业人士的事情。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主动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做到垃圾分类、减少用水、节约能源等。
洞庭湖研究报告

洞庭湖研究报告
洞庭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面积约为2万多平方公里,位于湖南省和江苏省交界处。
我校生态学研究小组进行了洞庭湖的调查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洞庭湖的水体质量整体较好。
我们对湖水进行了采样和检测,发现湖水中的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和氮磷含量等指标均在国家水质标准的允许范围内。
这说明洞庭湖的水体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
其次,洞庭湖的生态系统丰富多样。
我们在湖区进行了生物多样性调查,发现湖区生活着大量的水生植物和动物。
其中,湖区的浮游生物种类较为丰富,包括浮游藻类、浮游动物等。
鱼类的数量也比较多,有不同种类的鱼类在湖中生活和繁殖。
这些生物的存在表明洞庭湖的生态系统相对健全,能够提供多样性的生态服务。
然而,洞庭湖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水污染的问题。
虽然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湖水质量整体较好,但是还存在一些污染物超标的情况,需要进一步的管理和控制。
其次是湿地退化的问题。
湿地是洞庭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等原因,湿地的面积和质量出现了下降。
最后是物种濒危的问题。
洞庭湖的物种多样性很高,但是也有一些物种濒危,需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综上所述,洞庭湖的研究报告表明湖泊的整体水质较好,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水污染、湿地退化和
物种濒危等。
为了保护洞庭湖的生态环境,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控制措施,促进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洞庭湖暑期社会发展实践报告

洞庭湖暑期社会发展实践报告到洞庭湖飞翔青春与梦想,没有哪些神密的重任,只因为热爱这一漂亮的星体,喜爱人们不可或缺的自然环境;在这个淡水资源欠缺的国家,关心湿地公园发展趋势趋势;调查湿地保护现况;宣传策划湿地公园的维护实际意义;提升全员的湿地保护观念具备关键的实际意义。
而做为承担责任感的青年一代应当积极摆脱象牙之塔,凭借青春年少的热情与坚定的信念,满怀对自然界的景仰与崇敬,以年青人独有的执着与支撑力,积极开展到湿地保护的行動中,为搭建“构建和谐社会。
和睦当然”奉献大家甚少的一份能量。
因而,在开场之即,大家号召:小伙伴们!快来!为自己一次机会,使我们年青的性命背着背囊,怀着实践活动的希望与激情一起出发!——华侨大学绿之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宣)如今想起来,把大伙儿机构到一起的全过程的确非常值得令人回味无穷。
时至今日,大家或许还仅仅华园中擦身而过的生命中的过客;或许是早晨秋中湖旁朗朗读书声那一个和我隔岸相伴的生疏的你;或许华园的某某某自修室里都曾留有大家一同的影子;仅仅大家都未曾相遇,直至有一天,当一张张邀请信集齐校园内的每一个显眼的角落里的情况下,大家逐渐走到一起,不因来源于不一样的学校和不一样的班级,纵然大家心存一同的理想与期待;不因大伙儿全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里的一只“小白”,纵然大家很年青很有热情;就是这样,绿之队在华园中“问世”了。
做为此次实践活动的策划者,对全部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我体会甚多,感觉获益匪浅,尽管实践活动道上时有荊棘和草莽,但在大家坚强不屈的恒心和坚定的信念眼前,她们全是“纸老虎”。
你是否还记得初到湖南省的情况下,队中的大部分同学们由于不习惯吃辣椒而经常出现队友闹腹泻;但是最终大家都英勇的挺过来了,更另人喜悦的是,之后许多队友对朝天椒不会再那麼“发烧感冒”了。
简直福祸相依耶!也有,在洞庭湖实践活动的这些天,队中几个队友由于气候问题的缘故犯上了发烧感冒,可是她们每日或是坚持不懈参与团体的主题活动,努力完成队中分派的每一项每日任务,义无反顾;坦白说,有时候做为大队长的我确实于心何忍,常劝她们留到宾馆歇息,可大伙儿却很执着的坚持不懈着,那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仅有此时,大队长的权威性才越来越化为乌有。
洞庭湖水利调研报告

洞庭湖水利调研报告
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位于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的交界处。
为了深入了解洞庭湖的水利状况,我们进行了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我们了解到洞庭湖的水利状况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长期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湖泊的水位和水质出现了下降,部分湖区出现了干涸的现象。
其次,洞庭湖周边的水利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有效保护洞庭湖的水资源。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洞庭湖的水质和水位得到保护和恢复。
同时,加大水资源保护宣传力度,增强公众对于水资源保护的意识,减少人为活动对湖泊的影响。
其次,完善水利设施建设。
应加大对洞庭湖周边水利设施的投入,修建更多的堤坝和水渠,以确保湖泊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此外,需要加大对于农田灌溉设施的改造和更新,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最后,加强跨区域合作。
由于洞庭湖跨越多个省份,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共同合作,建立起统一的管理机制,制定一揽子的水利发展规划。
通过跨区域合作,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共同解决洞庭湖的水利问题。
总之,洞庭湖的水利状况面临一些挑战,但是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完善水利设施建设,以及加强跨区域合作,我们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期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保护好洞庭湖的水资源,促进洞庭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洞庭湖实践报告

关于洞庭湖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摘要: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对洞庭湖做了一次了解,本文将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周围经济,防洪蓄洪的能力和洞庭湖的水利建设,还会从洞庭湖面积的减少展开讨论,分析原因。
洞庭湖也是我国最大的调蓄湖泊,担负着调蓄长江、湘、资、沅、澧四水洪水的调蓄任务,为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保安特别是对武汉和两湖平原的防洪保安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洞庭湖防洪蓄洪水利工程面积减少(一)洞庭湖背景介绍洞庭湖南近湘阴、益阳,北抵华容、安乡、南县,东滨岳阳、汨罗,西至澧县。
在北纬27°39′~29°51′;东经111°19′~113°34′之间。
湖体呈近似“U”字形,城陵矶水位31.50m时(56黄海基面),湖长143.00km,最大湖宽30.00km,平均湖宽17.01km,湖泊面积2625km2;最大水深18.67m,平均水深6.39m,相应蓄水量167×108m3。
洞庭湖北面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封堵)四口分泄长江水,西面和南面有湘、资、沅、澧四水汇入,东面有汨罗江和新墙河入湖,经过洞庭湖调蓄后由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
洞庭湖水系汇水面积26.3万平方公里(其中湖南境内20.48万平方公里),1995年天然湖泊面积2625平方公里,与天然湖泊相通的洪道面积1418平方公里。
(二)洞庭湖社周围的经济1.洞庭湖的社会经济洞庭湖区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
包括荆江河段以南,湘、资、沅、澧四水控制站以下的广大平原、湖泊水网区。
湖南省辖常德、益阳、岳阳、长沙、湘潭、株洲等六市的37个县(市、区)。
湖北省辖荆州地区松滋市部分、公安县、江陵县和石首市。
我省洞庭湖湖区总面积15200平方公里,其中受堤防保护面积11094平方公里,现有千亩以上堤垸215个,保护固定资产2000多亿元。
洞庭湖湖区人口密集,区内总人口1008万,人口密度为全省的2.1倍。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古月湖小学寒假社会实践报告实践目的:1、通过湿地考活动,让学生对湿地的认识更加感性化,更加深刻,让学生意识到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严峻形势,湿地保护势在必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2、通过湿地考活动,让学生明白做学问并不仅仅是在学校里、书斋中,更要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这样的研究成果才有现实意义,才深刻;同时也让学生真切体验野外科考的艰辛以及合作研究的重要性,体会团队的力量。
3、通过湿地考活动,还可以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学会访问,学会与人打交道,学会组织,学会合作,从而培养组织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自己的修养。
当然野外科考活动也能锻炼老师自己在野外组织教学的能力,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一种创新和探索。
活动方式:采用亲身体验、实地调研的方式,具体采用了面对面的访谈了解和侧面行为观察的方式。
出动全组成员合理分工,每人负责不同侧面的内容,协同合作,调查后集体讨论分析,并总结出实践报告活动时间:2017年1月8日活动地点:岳阳市君山区洞庭湖湿地保护区活动步骤:一、前期准备工作:1.各小组长牵头分配工作,确定调查对象。
2.通过上网查询,初步了解关于洞庭湖湿地保护区的有关情况。
二、实地调查情况:2017年1月8日8点,我们古月湖小学的全体师生,进行了寒假湿地保护社会实践活动。
早晨的天气很好,我们带着激动的心情和坚定的意志踏上了我们的征程,向岳阳市君山区洞庭湖湿地保护区进发。
前方的路很长,但我们并不畏惧,向着目标,前进!一路走来,我们有点累了,但我们仍然能笑对艰辛,用我们不屈的意志徒步前往目的地。
我们终于到达洞庭湖湿地保护区,虽然过程很艰辛,但是正如古人云:“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中下游荆江江段南侧,地处湖南省东北部岳阳市境内,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2°43′-113°14′,北纬29°00′-29°38′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洞庭湖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摘要: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对洞庭湖做了一次了解,本文将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周围经济,防洪蓄洪的能力和洞庭湖的水利建设,还会从洞庭湖面积的减少展开讨论,分析原因。
洞庭湖也是我国最大的调蓄湖泊,担负着调蓄长江、湘、资、沅、澧四水洪水的调蓄任务,为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保安特别是对武汉和两湖平原的防洪保安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洞庭湖防洪蓄洪水利工程面积减少(一)洞庭湖背景介绍洞庭湖南近湘阴、益阳,北抵华容、安乡、南县,东滨岳阳、汨罗,西至澧县。
在北纬27°39′~29°51′;东经111°19′~113°34′之间。
湖体呈近似“U”字形,城陵矶水位31.50m时(56黄海基面),湖长143.00km,最大湖宽30.00km,平均湖宽17.01km,湖泊面积2625km2;最大水深18.67m,平均水深6.39m,相应蓄水量167×108m3。
洞庭湖北面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封堵)四口分泄长江水,西面和南面有湘、资、沅、澧四水汇入,东面有汨罗江和新墙河入湖,经过洞庭湖调蓄后由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
洞庭湖水系汇水面积26.3万平方公里(其中湖南境内20.48万平方公里),1995年天然湖泊面积2625平方公里,与天然湖泊相通的洪道面积1418平方公里。
(二)洞庭湖社周围的经济1.洞庭湖的社会经济洞庭湖区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
包括荆江河段以南,湘、资、沅、澧四水控制站以下的广大平原、湖泊水网区。
湖南省辖常德、益阳、岳阳、长沙、湘潭、株洲等六市的37个县(市、区)。
湖北省辖荆州地区松滋市部分、公安县、江陵县和石首市。
我省洞庭湖湖区总面积15200平方公里,其中受堤防保护面积11094平方公里,现有千亩以上堤垸215个,保护固定资产2000多亿元。
洞庭湖湖区人口密集,区内总人口1008万,人口密度为全省的2.1倍。
洞庭湖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是我国有名的鱼米之乡,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唐宋以来,洞庭湖区就成为农业商品基地,明清两代粮食生产地位日益突出。
建国以后,洞庭湖区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也是湖南省粮棉经济作物的重要商品生产基地。
2005年统计,粮、棉、油、麻、甘蔗、蚕茧、水产产量(未包括湖北省)分别占湖南省的37.1%、83.9%、40.9%、90.7%、75%、78%、55.8%,与农业有关的加工业,如纺织、食品、造纸分别占全省的45%、52%、55%。
洞庭湖区(行政区划统计)2005年GDP达3055.2亿元,占湖南省的47.2%,在湖南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洞庭湖经济区位长江中游地带地处我国南方中部地区,京九、京广、枝柳三大铁路干线纵贯全境,其间又横穿有长江黄金水道,并联结诸多支流湖泊,交通运输十分便利,战略地位相当突出,对于国家生产力总体布局自东向西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洞庭湖区地处长江中游的枢纽位置;东有工业实力雄厚的华东经济区,西有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大西南,东西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梯度差;南有外向型加工业发达、经济迅速成长的华南沿海开放地带,北有重化工业完整、煤炭资源极为丰富的华北经济区,南北之间表现出巨大的经济部门结构差。
洞庭湖区北枕长江一级开发轴线,两侧纵京广、枝柳两大铁路动脉,东则通江达海,西则上溯川滇。
随着我国生产力由沿海向内地的逐步推移,洞庭湖区的经济区位将逐渐改善,发展地位日益突出,既可作为国内第一流特大型商品农业基地,又将成为承东启西、北靠南联的枢纽地带,经济区位非常优越。
(三)洞庭湖防洪重要地位1.洞庭湖水资源,是世界重要湿地之一洞庭湖水资源总量虽然十分丰富,但由于洞庭湖水系和长江上游降水的年际年内分配很不均匀,故入湖径流量和流量亦都相应地表现出年际之间和年内季节分配上的明显差异。
入湖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5~10月),占全年入湖总水量的76.8%,其中长江入湖水量占长江年入湖总量的92%。
洞庭湖在调节气候,调节生态环境,净化污水,沉积泥砂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洞庭湖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湿地之一,有水生植物160多种,鸟类258种,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发地,是长江生物基因库,具有独特的水文功能,对调节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具有无法替代的多种功能和价值。
2.洞庭湖的洪涝灾害洞庭湖区水网密布,江湖关系复杂,防洪堤线漫长,是闻名全国的治水难点,“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难在洞庭”。
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脆弱的防洪治涝体系,决定了洞庭湖区是一个洪涝灾害多发区,建国以来洞庭湖区就有38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平均1.5年发生一次洪涝灾害。
从大的洪涝灾害情况看,发生频率明显呈上升恶化的趋势,上世纪50~70年代平均每5年发生一次大水灾,80年代3~4年发生一次大水,90年代以来洪水发生更为频繁,尤其是1995~1999年5年中城陵矶莲花塘连续发生了4次超长江防洪控制水位的洪水。
由于洞庭湖区综合抗灾能力不强,一遇大洪水,洪灾损失巨大,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洪灾损失也越来越大,1996、1998年洪灾损失分别高达303亿元、197亿元。
虽然1996年后开始实施了洞庭湖二期治理,但洞庭湖区防洪治涝标准依然很低,目前洞庭湖区蓄洪垸、一般垸堤防防洪标准仅3~5年一遇,洞庭湖区治涝标准仅6~8年一遇,防洪减灾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江河来水进入洞庭湖后,经过湖泊调节,由城陵矶北注长江,大大减轻了长江中游荆江河段的防洪压力。
在高洪水位期间,洞庭湖区蓄洪堤垸还可破垸分洪,削峰效益更为显著。
特别是长江干堤得到了全面加高加固后,遇长江大洪水时,沿江分蓄洪区可能难以按确定的度汛方案分蓄洪水,分蓄洪压力绝大部分将转移到洞庭湖,洞庭湖对长江中游洪水的调蓄作用将变得更为重要洞庭湖是长江中下游的一个宝湖,也是一个保国安民的湖,在长江防洪和调节生态环境的过程中起到了“胃”和“肾”的作用。
洞庭湖是一个洪道型的过水湖泊。
它吞吐长江,接纳四水。
1951~2005年平均年径流量2916亿立方米(相当鄱阳湖的3倍、黄河的5倍、太湖的10倍,比三者总水量还多一半)。
其中来自长江的为951亿立方米,占入湖总水量的32.6%,这些入湖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5~10月)。
多年平均汛期入湖水量达2240亿立方米,占全年入湖总水量的76.8%,其中汛期长江为920亿立方米,占长江年入湖总量的92%。
洞庭湖多年平均承纳长江枝城以上径流量的22.3%、汛期洪水的30~40%,使长江无数次洪患化险为夷,为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保安,特别是对武汉和江汉平原的防洪保安作出了重大贡献。
洞庭湖区人民也因此承受了十分严重的水患,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四)洞庭湖区水利工程建设1.堵支并垸、排涝建设、撇洪河、园田化从1949年至1985年,主要进行堵支并垸、排涝建设、撇洪河配套等初期建设,洞庭湖区堤垸数由解放初期的933个减少到226个(千亩以上堤垸215个),一线堤防长度由6400公里减少到3471公里,完成了烂泥湖、南湖、冲柳湖、野湖等撇洪河为主的撇洪工程,撇走山洪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同时完成园田化建设500多万亩,基本形成了目前的防洪治涝格局。
2.堤防除险加固、蓄洪垸紧急救生转移、安全建设从1986年到1996年,实施洞庭湖一期治理,共完成土方2.32亿立方米,石方316.81万立方米,砼103.53万立方米。
主要是对重点堤垸进行堤防除险加固,对蓄洪安全建设、洪道整治进行试验性建设,改善了防汛通讯报警设施。
通过工程的实施,湖区11个重点垸1191公里防洪大堤普遍比80年代以前加高了1~2米,加宽了2~3米,可以基本保证在1954年洪水位情况下不漫堤,24个蓄洪垸紧急救生转移、安全建设得到加强,较大地提高了湖区堤防的抗洪能力,在洞庭湖区抗御1995、1996、1998、1999年几次特大洪水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3.从1996年至今,实施洞庭湖综合治理,共完成国家投资81.01亿元,主要进行了以下工程:(1)二期治理三个单项工程。
重点是针对洞庭湖区松澧垸等11个重点垸堤防加固和南洞庭湖、藕池河洪道进行整治等三个单项工程进行建设。
总投资规模46.58亿元。
工程自1996年开始组织实施,到2005年底三个单项工程重点垸加固共完成大堤培修210.9公里,护坡290公里,护脚193公里,涵闸整修接长467处,基础处理315.4公里,大堤灌浆624公里,堤顶防汛公路943公里。
(2)长江干堤(湖南段)加固工程。
长江干堤(湖南段)上起华容县五马口,下至黄盖湖铁山咀,堤防总长142.055公里。
1998年汛后组织对长江干堤进行加高加固和护岸保脚工程建设,主要建设内容为加固培修大堤136.44公里,新建5.65公里,护坡140.56公里,护脚45.01公里,填塘压浸120.27公里,涵闸整险接长65处,大堤灌浆133.72公里,基础防渗帷幕4.83公里,防汛路面硬化140.66公里,总投资18.07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4.15亿元。
(3)蓄洪安全建设应急工程。
1998年国家开始启动应急安全建设,到2005年底共投入资金5.3亿元,主要在城西、民主、安澧、大通湖东、共双茶及钱粮湖等垸修建大型安全台41处,面积328万平方米;安全区4处,面积32.87平方公里;转移道路38条195.6公里;转移桥24座;转移船只2艘。
(4)河湖疏浚工程。
1999年国家开始投入资金进行洞庭湖区河湖疏浚建设,到2005年底共安排国债专项资金4.08亿元,结合堤防加固,洞庭湖区共完成河湖疏挖土方4628万立方米,拆迁房屋42.91万平方米。
(5)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工程。
1998年起,我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组织实施洞庭湖区“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到2005年底基本完成15.8万户、55万多人的搬迁任务,完成移民迁建资金26.5亿元。
同时,为充分发挥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工程的效益,巩固建成成果,1999以来我省先后完成了澧南、围堤湖2处大型进洪闸建设和112处双退堤垸的阻洪堤坝的平废,建设了5处单退堤垸的进退洪设施,目前正进行西官垸分洪闸的建设,到2005年底共完成巩固工程投资2.4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76亿元。
(6)以工代赈电排更新改造工程。
根据国家以工代赈计划安排,1998年以来,我省共完成新建、扩建和改造电排1500多处,更新改造总装机9.5万千瓦,完成国家以工代赈资金6.4亿元。
(五)洞庭湖面积变化及其原因洞庭湖面积变化年份 1896 1949 1954 1958 1971 1977 1983 1998 2003面积(平方千米)5400 4350 3915 3141 2820 2740 2691 2625 3968洞庭湖面积变化(以1825年以前为100%)年代 |面积(平方公里)|变化百分比1644-1825年| 6,200 | 100%1826-1915年|约5,600 | 90%1916-1949年|约4,200 | 67%1950-1978年|约2,700 | 44%1978-1998年|约2,600 | 42%1999-2004年|约3,900 | 64%1.气候因素气候专家认为,洞庭湖水域面积减少的主因是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