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翻译及原文注释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翻译及原文注释《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翻译:秋水盛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看着那些垂钓的人钓得鱼儿上钩,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注释: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
涵:包容。
虚:虚空,空间。
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
太清,指天空。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
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
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撼,一作“动”。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
济,渡。
楫,划船用具,船桨。
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
端居,闲居。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坐观:一作“徒怜”。
徒:只能。
一作“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诗及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诗及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诗及赏析【诗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出处】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意思】我无人引荐,如想要渡水而无舟楫;我在圣明的朝代闲居安卧,深感惭愧。
今日得见张丞相,我十分钦佩;但我结网无丝,只能临渊羡鱼,顿增慨叹。
【全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题解】洞庭湖在湖南北部,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澧四水,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烟波浩淼,港汊纵横,渚青沙白,芳草如茵。
湖中有风景秀丽的君山,湖畔有岳阳楼等名胜古迹。
孟浩然曾多次游洞庭,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秋。
作者一生落寞,显宦中惟张九龄最为知己,此诗确如清纪昀所说,实以咏洞庭湖起兴,希望得到张的援引。
故此诗的前半部分写洞庭湖的浩瀚,后半部分以“欲济无舟楫”喻无人援引的.苦闷。
托意而不露干谒之相。
诗题中的“张丞相”即张九龄。
此诗虽另有寓意,然描写洞庭湖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之句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注释】①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境内,为湖南众水之汇,周围八九百里,有东、西两道与长江相通。
张丞相:指张九龄,唐代政治家、诗人。
累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②涵:涵蓄。
虚:太虚,指天。
孙绰《游天台山赋》:“太虚辽阔而无阂。
”李善注:“太虚,谓天也。
”太清:指天。
左思《吴都赋》:“鲁阳挥戈而高麾,回曜灵于太清。
”刘渊林注:“太清,谓天也。
” ③云梦译:古泽薮名。
《周礼·夏官·职方》:“荆州,其泽薮曰云梦。
”本在今湖北省境内,分跨长江南北。
东北为云,江南为梦,面积广八九百里。
后世淤积成陆地,遂并称之曰云梦。
岳阳城,今湖南省岳阳市,在洞庭湖东北。
④端居:平居。
此处指隐居。
圣明:旧时对皇帝的颂辞。
此处指因皇帝圣明而出现的清平盛世。
⑤坐观垂钓者:典出《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及赏析

【导语】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仕,⼜称之为孟⼭⼈,是唐代的⼭⽔⽥园派诗⼈。
孟浩然⽣当盛唐,早年有志⽤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
孟诗绝⼤部分为五⾔短篇,多写⼭⽔⽥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役的⼼情。
其中虽不⽆愤世嫉俗之词,⽽更多属于诗⼈的⾃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把孟浩然与盛唐另⼀⼭⽔诗⼈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代:孟浩然⼋⽉湖⽔平,涵虚混太清。
⽓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秋⽔胜涨,⼏乎与岸平,⽔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体。
云梦⼤泽⽔⽓蒸腾⽩⽩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勤临河垂钓,只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注释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宗时宰相,后贬为荆州长史。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中。
涵:包容。
虚:虚空,空间。
混太清:与天混成⼀体。
清:指天空。
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代低洼地区。
洞庭湖是它南部的⼀⾓。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济:渡。
端居:安居。
耻(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徒:只能。
楫:(jí)划船⽤具,船桨。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公元733年(唐⽞宗开元⼆⼗⼀年)。
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副知院⼠,⼆⼈及王维为忘年之交。
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诗赠给张九龄,⽬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学赏析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的诗⼈,官⾄中书令,为⼈正直。
孟浩然想进⼊政界,实现⾃⼰的理想,希望有⼈能给予引荐。
他在⼊京应试之前写这⾸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全文解释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全文解释宋朝文学家苏轼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表面上说的是张丞相不被皇帝重用,但其实也反映了苏轼对张丞相的政治改革措施持怀疑态度,心中充满矛盾和不安,觉得张丞相是那样贤德却又孤高自许。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自己有志难伸的感慨。
全诗为: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人开头就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壮丽景象,诗人在万顷碧波荡漾、茫茫水天一色的洞庭湖面上泛舟湖上。
看着洞庭湖的浩淼气势,仿佛湖水吞没了云梦泽。
看着浩瀚无垠的湖水涌向广阔的南国洞庭。
想要渡过洞庭湖却没有船只。
正当作者感到深深的忧虑时,却听到有人正在湖边垂钓。
作者的希望破灭了。
于是只好在湖边搭起帐篷独居在此,心中徒然生出无限羡慕之情。
前两句,诗人先用一个“平”字点明初秋湖水与洞庭湖的关系,接下来用一个“混”字形容水色澄澈的特征。
可见,诗人将湖水写成水色一片浑绿,是因为它是混合了云梦泽湖水的缘故。
这是把洞庭湖比作镜子。
作者观察很仔细,眼界开阔,因此才能把洞庭湖水气蒸腾白茫茫的景象表现出来。
这两句诗突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气势,同时也含蓄地显示出湖面景物的丰富多彩,像云梦泽那样迷茫,又像岳阳城那样壮观,体现出作者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三四句写景,转而进入抒情。
本来无奈地准备“居”下去,做一个闲官,也胜过那些争名夺利、钻营的心机之徒,然而他又受到了内心良知的谴责。
因此他索性就“坐观垂钓者”,暗中观察那些忙碌的人们。
他感到不解和羞愧。
因为他自认为自己本应站出来挽救时局,而如今却只能“坐观垂钓者”。
这里的“垂钓者”,实际是指那些追名逐利、阿谀奉承的官场中人。
作者借此指责了那些钻营沽名、忘掉了治国救民的人。
诗人开头就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壮丽景象,诗人在万顷碧波荡漾、茫茫水天一色的洞庭湖面上泛舟湖上。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译文赏析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译文|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这首诗是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唐代: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及注释译文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注释①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宰相,后贬为荆州长史。
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涵:包容。
虚:虚空,空间。
③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
清:指天空。
④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
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⑤济:渡。
⑥端居:安居。
⑦耻(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⑧ 徒:只能。
⑨楫:(jí)划船用具,船桨赏析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北部。
张丞相指张九龄。
这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希望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予以援引,但是,诗人却没有直说,而是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出来,已具浓郁的诗意,同时,对于在此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在诗人的笔下却得到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
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
洞庭本来就号称八百里,加上这样的浩大水势,其水岸相接、广阔无垠的情状更增浩瀚气势。
此时,诗人面对洞庭,极目远望,则不仅水岸相平,而且呈现出水天相接的景象,仰观俯瞰,天空映照湖中,似乎是湖水包孕了天宇,“涵虚”,足见其大,“混太清”,足见其阔。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意思及赏析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意思及赏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意思及赏析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1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2,波撼岳一陽一城3。
欲济4无舟楫,端居5耻圣明。
坐6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涵虚:水汽浩茫。
2云梦泽:古大泽名。
3岳一陽一城:在洞庭湖东面。
4济:渡过。
5端居:闲居。
6坐:因为。
八月的湖水涨平了洞庭的堤岸,这时,浩渺的湖水与蓝天相接,难辨水天。
云梦泽的上空蒸腾着像烟雾一样的水汽,湖中波涛澎湃动荡,几乎要摇撼岳一陽一城。
我想要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和桨,身处繁华盛世,却闲居在家,真是感到羞愧啊!因为看到垂钓的人,想到自己只是空有对鱼的羡慕之情。
【浩渺之美】孟浩然在这首诗中,极力描写了洞庭湖的壮阔浩渺,美丽的八月,秋水涨潮后的洞庭湖碧波连天、水天一色,就连天空也仿佛被装在湖中了,水天相接是那样的无边无际。
湖中的水雾蒸腾,浩浩荡荡地笼罩着云梦泽,湖边的草木也是郁郁葱葱的。
这时,汹涌浩渺的湖水开始澎湃,它摇晃的气势,仿佛可以撼天动城了。
【赏析】孟浩然的这首诗,之所以写得烟波浩渺,气势磅礴,是因为作者巧妙地使用了夸张的手法,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表达了个人炽烈的情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这一点在诗的前四句已经体现出来了,诗人为我们展现出了洞庭无比壮阔的景象,气势浩大,震撼人心,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是我们写作中值得借鉴的地方。
【启示】孟浩然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他生于盛唐,年轻时就立下大志,虽然一路坎坷,但能洁身自好,不趋承逢迎有权势的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再次来到长安,并赠给当时宰相张九龄一首诗。
诗人借描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色,抒发自己想得到录用施展政治抱负,希望有人引见的心情。
表明了诗人不甘心闲居无事,想做一番大事业。
诗人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一精一神状态,以对人生目标和理想的无限追求。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阅读和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阅读和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阅读和赏析【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出处】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意思】云梦泽:古大泽名,范围很广,包括今湖北省南部、湖南省北部一带低洼之地,洞庭湖也在其内。
岳阳城:即今湖南岳阳市,在洞庭湖东岸。
句意:洞庭湖的水气充满了云梦泽,波涛震撼了岳阳城。
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提示】云梦泽,古代水泽名,在洞庭湖北岸。
两句是说:湖上水气蒸腾,弥漫于云梦泽;湖中波涛汹涌,摇撼着岳阳城。
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
诗句写得气势磅礴,格调雄浑,前人誉为咏洞庭的“高唱” 。
【赏析】写洞庭湖雄浑壮阔的景象。
水势浩渺,与天混一,雾气蒸腾,笼罩云梦;波涛汹涌,震撼岳城。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四评曰:“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
”【鉴赏】洞庭湖水气迷蒙,熏蒸着整个云梦泽; 湖水波涛汹涌,摇撼着整座岳阳城。
云梦:古代云梦有二泽,横跨今日的湖北省长江南北一带,江北叫“云”,江南叫“梦”。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这两句诗和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诗一样,都是描绘洞庭湖的名句,形容湖水的壮阔秀丽。
【全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平:平阔。
涵虚:包容天地,这里指湖水澄清空明。
混:混合。
太清:指天空。
气:水汽。
蒸:蒸腾。
云梦泽:水泽名,一在长江之南,为梦泽,一在长江之北,为云泽,后淤积为陆地。
波:波涛,波浪。
撼:摇动。
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为古岳阳城西门城楼,濒临洞庭湖。
济:渡。
舟楫(jí):泛指船只。
楫,船桨。
端居:安居,闲居。
耻:惭愧。
圣明:圣明的朝代。
垂钓者:钓鱼的人。
喻指张丞相。
徒有:空有。
羡鱼情:想要做官的愿望。
《淮南子·说林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原文及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原文及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原文及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②。
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③。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④。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⑤。
【题解】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此诗赠给当时身居相位的张九龄,为的是博得赏识和录用。
为了保持面子,极力委婉而掩起干谒诗的痕迹。
【注释】①张丞相:即张九龄。
②“八月”两句:平,指水与岸平。
虚,指元气。
太清,指天空。
③“气蒸”两句:云、梦本为二泽,在今湖北省安陆县、云梦县以南,湖南省华容县、岳阳县以北地区,方圆九百里。
后来大部分淤成陆地,便合称云梦泽。
宋人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孟浩然洞庭诗有‘波撼岳阳城’,盖城据湖东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
” ④“欲济”句:想渡洞庭,却无舟楫。
暗示欲出仕济世,却无人援引。
端居:独处、闲居。
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⑤“坐观”两句:垂钓者,比执政者,指张丞相。
徒有,空有。
羡鱼情,比喻希望出仕的心情。
【原诗今译】洞庭的湖水,在八月格外平静,茫茫一片,水光天色难以分清。
云梦水气蒸腾,迷离如烟似雾,汹涌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古城。
我无人引荐,有渡水无楫之苦,耻在圣明时代安闲,自愧前途。
我对坐矶垂钓的渔翁十分艳羡,但因结网无丝,只好触景生情。
【鉴赏提示】此诗写洞庭湖的壮丽景象,并表达出作者渴望出仕的心情。
题一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张丞相,即张九龄。
“丞相”是指其所任的尚书右丞相之职,而并非宰相之职。
张九龄于开元二十一年(733)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明年迁中书令。
这时他所任的是宰辅之职。
开元二十四年 (736)十一月迁尚书省右丞相,并罢知政事,这才是孟诗中所提的“丞相”之职。
“宰相”与“丞相”两职在隋唐区别甚大,细检唐人诗文和史料可以找到许多例证。
后人不察,误以为两者实即一职,所以多将此诗系于开元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九龄任宰辅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孟浩然
扶沟县曹里乡第一初级中学
王新雨
教学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体会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
解把握。
教学设想
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
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诗言志,歌咏情”,诗歌以凝练的笔墨,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给我们以美的熏陶。
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只要谈起祖国的诗歌,总会有一种止不住的豪情涌上心头。
今天呀,老师邀请同学们去遨游我国古代诗歌的海洋。
首先请大家欣赏、回顾我们在小学四年级学过的古诗《寻隐者不遇》。
一、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
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
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推荐,于是写了这首诗
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因而这一首干谒诗,诗的前半部分写的是“望洞庭湖”,后半部分写的“赠张丞相”,“赠”为“望”而起,为感兴之作。
二、词语释义
•湖水平:八月长江水涨,湖水漫溢,与岸齐平。
•平:此指秋天湖水上涨,水面与岸齐平。
•涵:包涵,包容。
•虚:虚空,即天空。
•太清:道家称天为太清。
•气蒸:水气蒸腾。
•云梦泽:此指洞庭湖。
•撼:撼动。
此为拍击之意。
•欲济:想渡过(洞庭湖)。
济:渡。
•楫:船桨。
•端居:指隐居,因为上有圣明之君而不去报国,感觉有愧,故曰“耻”。
•垂钓者:钓鱼的人。
•圣明:指升平时代。
古人皆认为皇帝圣明则天下太平。
•羡鱼情:比喻自己有出仕的愿望。
这意思是希望得到张九龄的援引。
《淮南子·说林训》:“临渊羡鱼,不若归家织网。
”又《汉书·董仲舒
传》;“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
三、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思考问题:
<一>、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首联: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满满的,水面与湖岸相平,[近看]远
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清了。
[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
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
颔联: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云梦泽”是古代
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
“波撼”衬托湖的澎湃
动荡,力量巨大。
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虚空何以包含在
水中?因为水面蒸发出来的水气,将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湖水丰厚的蕴积,
使周围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滋养哺育,才显得郁郁葱葱,草木繁茂。
而
摇撼动荡的湖水极富气势,澎湃动荡,波涛汹涌,撼天动地,震撼着岳阳城
[在洞庭湖东北岸,是观赏洞庭湖的胜地],使这座湖滨城市瑟缩在自己的
脚下,是何等的豪迈!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波浩淼,云气缭绕,而且充满活力,
涛声震天。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前四句是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
<二>、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委婉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
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
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大之列却没人接引,
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
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
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
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
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
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
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
最后两句隐
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四、译诗、诗意
八月的洞庭湖水涨得平平满满,浩瀚的湖面与天浑然一体。
蒸腾的水气笼罩着广阔的云梦二泽,湖中的波涛拍击着坚固的岳阳古城,我想出仕无人援引,犹如想渡湖却没有舟楫一样,在这圣明之世置闲真使我惭愧不已。
坐在岸边望着垂钓之人,我心中不禁油然而生羡慕之情。
五、通读品味
•一、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
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
在
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二、这首诗内容上是怎样前后贯穿起来的?
(内容的关联,修辞的使用)
六、拓展延伸
比较《岳阳楼记》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一、这两篇课文都描写了洞庭湖。
两篇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有哪些是一样的?
•二、两篇文章都是用写景为后面揭示中心做铺垫,两篇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有何不同?
七、作业
•一、说说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二、背诵诗歌。
八、小结
(1)多媒体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配乐朗诵和歌唱。
(2)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除了要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语
言美,还要把古人的精神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孟浩然“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在今天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里已不再那么合适。
我们需要的是“毛遂自荐”的精神。
同学们,请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吧,要相信,只有随时随地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勇敢地展示你的才华,你才能抓住机遇,高奏成功的凯歌。
最后,真诚地祝愿同学们前程似锦,赢得每一次的成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