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孟浩然

扶沟县曹里乡第一初级中学

王新雨

教学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体会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

解把握。

教学设想

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诗言志,歌咏情”,诗歌以凝练的笔墨,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给我们以美的熏陶。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只要谈起祖国的诗歌,总会有一种止不住的豪情涌上心头。今天呀,老师邀请同学们去遨游我国古代诗歌的海洋。首先请大家欣赏、回顾我们在小学四年级学过的古诗《寻隐者不遇》。

一、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推荐,于是写了这首诗

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一首干谒诗,诗的前半部分写的是“望洞庭湖”,后半部分写的“赠张丞相”,“赠”为“望”而起,为感兴之作。

二、词语释义

?湖水平:八月长江水涨,湖水漫溢,与岸齐平。

?平:此指秋天湖水上涨,水面与岸齐平。

?涵:包涵,包容。

?虚:虚空,即天空。

?太清:道家称天为太清。

?气蒸:水气蒸腾。

?云梦泽:此指洞庭湖。

?撼:撼动。此为拍击之意。

?欲济:想渡过(洞庭湖)。济:渡。

?楫:船桨。

?端居:指隐居,因为上有圣明之君而不去报国,感觉有愧,故曰“耻”。

?垂钓者:钓鱼的人。

?圣明:指升平时代。古人皆认为皇帝圣明则天下太平。

?羡鱼情:比喻自己有出仕的愿望。这意思是希望得到张九龄的援引。

《淮南子·说林训》:“临渊羡鱼,不若归家织网。”又《汉书·董仲舒

传》;“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三、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思考问题:

<一>、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首联: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满满的,水面与湖岸相平,[近看]远

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清了。

[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

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

颔联: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

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

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虚空何以包含在

水中?因为水面蒸发出来的水气,将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湖水丰厚的蕴积,

使周围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滋养哺育,才显得郁郁葱葱,草木繁茂。而

摇撼动荡的湖水极富气势,澎湃动荡,波涛汹涌,撼天动地,震撼着岳阳城

[在洞庭湖东北岸,是观赏洞庭湖的胜地],使这座湖滨城市瑟缩在自己的

脚下,是何等的豪迈!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波浩淼,云气缭绕,而且充满活力,

涛声震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前四句是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

<二>、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委婉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

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大之列却没人接引,

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

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

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

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

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四、译诗、诗意

八月的洞庭湖水涨得平平满满,浩瀚的湖面与天浑然一体。蒸腾的水气笼罩着广阔的云梦二泽,湖中的波涛拍击着坚固的岳阳古城,我想出仕无人援引,犹如想渡湖却没有舟楫一样,在这圣明之世置闲真使我惭愧不已。坐在岸边望着垂钓之人,我心中不禁油然而生羡慕之情。

五、通读品味

?一、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

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在

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二、这首诗内容上是怎样前后贯穿起来的?

(内容的关联,修辞的使用)

六、拓展延伸

比较《岳阳楼记》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一、这两篇课文都描写了洞庭湖。两篇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有哪些是一样的?

?二、两篇文章都是用写景为后面揭示中心做铺垫,两篇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有何不同?

七、作业

?一、说说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二、背诵诗歌。

八、小结

(1)多媒体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配乐朗诵和歌唱。

(2)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除了要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语

言美,还要把古人的精神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孟浩然“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在今天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里已不再那么合适。我们需要的是“毛遂自荐”的精神。同学们,请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吧,要相信,只有随时随地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勇敢地展示你的才华,你才能抓住机遇,高奏成功的凯歌。

最后,真诚地祝愿同学们前程似锦,赢得每一次的成功!谢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附译文及板书)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附译文及板书) 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内容2. 熟读成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3.学会赏析重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难点: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教学过程:1、出示作者名片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诗人。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和王维齐名,并称“王孟”。代表作有《过故人庄》《春晓》等。古今对译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秋水大涨,几乎与岸平,涵虚混太清。水天含混迷茫,水与天空浑然一体。气蒸云梦泽,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茫茫,波撼岳阳城。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欲济无舟楫,我想渡湖却没有船只,端居耻圣明。闲居在家,却又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坐观垂钓者,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徒有羡鱼情。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张丞相:指张九龄(678—740),唐玄宗时为相。涵虚:指水映天空。虚:天空。混太清:与天空浑然一体。太清:天空。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撼:撼动。济:渡。端居:闲居、平常家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坐观:坐视,旁观。主旨归纳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希望张九龄给予援引之意,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赏析作为投赠之作,诗人却没有直说。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景物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诗歌后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触景兴怀,就近设喻。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满怀壮志,却无人知赏,不禁悲从中来。“端居耻圣明”,意谓在这个伟大光明的太平盛世,自己却是闲居无聊。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志,说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却找不到门路。最后两句,诗人借了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创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钓鱼者”暗指当政掌权的人物,其实是专指张丞相而言。板书设计:临渊羡鱼渴望援引作业:背诵并默写

唐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 ①选自《孟襄阳集》(《孟浩然集》)一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张丞相(673-7400,即张九龄,时任丞相,同时也是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张丞相:即张九龄,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担任丞相职务。 ②涵虚混太清:谁映天空,与天混同,形容湖水与天空混然一体。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太清,天空。 ③云梦泽:云梦,古泽名。在湖北省长江南北两侧,江南为梦,江北为云,后世大部分淤成陆地。今属江汉平原及周边一带。 ④岳阳城:今湖南岳阳市,在洞庭湖东岸。 ⑤济:渡河。⑥端居:平常居处,闲居。 ⑦端居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端居:安居,喻指闲居不仕。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⑧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眼睁睁的看着别的钓鱼的人,自己心里也想得到鱼,却又苦于没有渔具,空存想望。这里比喻想做官而

没有途径。坐观:坐视,旁观。徒:白白地。羡鱼情:想得到鱼的愿望。出自《淮南子·说林训》:“临河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意思是说有理想,就要采取实际行动。 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赏析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全国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五册古诗词背诵篇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六年级第一学期第八单元“山水之间”古诗词背诵篇目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词“徒”,理解诗歌大意,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庭湖景象”。 2.反复诵读,感受律诗整齐的节奏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 【教学设想】 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3、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

概括: 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 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 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 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 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 (1)有两种意见,分别给自己的观点找出支持的理由。(2)一般情况下两派意见争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 (2)此时教师给出“孟浩然”的作者简介,提示学生思考方向。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于吴越。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 (3)得出结论: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题(附答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B ) 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 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4、品味颔联中“蒸”和“撼”字。 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描写了洞庭湖雄浑壮阔和气势博大的特点 5.赏析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运用典故,这里隐喻自己想做官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是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6、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前半首写洞庭湖,既是为了扣题,写洞庭湖的壮丽,也是为了起兴,为表现求荐出仕的主题做铺垫。后半首主要用比,以舟楫喻引荐,喻出仕的途径;以垂钓者隐指官吏;以羡鱼喻对仕途的向往;又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弦外之音,隐含求仕之意。 7.本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诗人借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明了自己的心愿.衬托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 中考赏析(一)(3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8.(1)诗歌颔联着一“蒸”字,从视觉角度写出洞庭湖水汽弥漫的样子;着一“撼”字,。(1分)(2)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请结合诗句予以简析。(2分) 答案:8.(1)示例:从听觉或触觉角度写出洞庭湖波浪汹涌(汹涌澎湃、博大、雄浑壮阔等)的气势。(1分)(未答出角度,只答出“波浪汹涌的气势”可得全分,意近即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简答及解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简答题及答案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原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主题思想】 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同时也勉励朋友乐观进取、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简答题: 1、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中的“辅”字和“望”字。 2、赏析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试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的原因。 4、请任选角度,赏析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参考答案】

1、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中的“辅”字和“望”字。 答:一个辅字是辅佐、护卫的意思,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宏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一个“望”字,将相隔万里的长安与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赏析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答:尾联承接上联意绪,以劝慰友人作结,希望朋友摆脱离愁,满怀信心地踏上新旅程,点出“送”的主题。流露了作者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3、试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的原因。 答:1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2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和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3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4一改送别诗离愁别恨、伤感低沉的传统情调,写得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故成为千古名句。 4、请任选角度,赏析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答:尾联永接上联,以劝慰友人作结,希望朋友摆脱离愁,满怀信心地踏上新旅程,点出“送”的主题,表达了真挚的情意和旷达的胸怀。 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原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看着那些垂钓的人钓得鱼儿上钩,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借观洞庭湖而脱意的干谒诗.诗中描写洞庭湖的浩荡气势,寄托着希望张丞相援引的心情,表现出作者积极用世的思想。 简答题: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常用文言词“徒”,理解诗歌大意,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庭湖景象”。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感受律诗整齐的节奏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情感态度与方法: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 教学过程: (一)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分组比赛交流]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孟浩然 扶沟县曹里乡第一初级中学

王新雨 教学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体会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 解把握。 教学设想 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诗言志,歌咏情”,诗歌以凝练的笔墨,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给我们以美的熏陶。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只要谈起祖国的诗歌,总会有一种止不住的豪情涌上心头。今天呀,老师邀请同学们去遨游我国古代诗歌的海洋。首先请大家欣赏、回顾我们在小学四年级学过的古诗《寻隐者不遇》。 一、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推荐,于是写了这首诗

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一首干谒诗,诗的前半部分写的是“望洞庭湖”,后半部分写的“赠张丞相”,“赠”为“望”而起,为感兴之作。 二、词语释义 ?湖水平:八月长江水涨,湖水漫溢,与岸齐平。 ?平:此指秋天湖水上涨,水面与岸齐平。 ?涵:包涵,包容。 ?虚:虚空,即天空。 ?太清:道家称天为太清。 ?气蒸:水气蒸腾。 ?云梦泽:此指洞庭湖。 ?撼:撼动。此为拍击之意。 ?欲济:想渡过(洞庭湖)。济:渡。 ?楫:船桨。 ?端居:指隐居,因为上有圣明之君而不去报国,感觉有愧,故曰“耻”。 ?垂钓者:钓鱼的人。 ?圣明:指升平时代。古人皆认为皇帝圣明则天下太平。 ?羡鱼情:比喻自己有出仕的愿望。这意思是希望得到张九龄的援引。 《淮南子·说林训》:“临渊羡鱼,不若归家织网。”又《汉书·董仲舒 传》;“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三、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思考问题: <一>、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首联: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满满的,水面与湖岸相平,[近看]远 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清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习题及答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班级:姓名: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原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看着那些垂钓的人钓得鱼儿上钩,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习题】 1、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分析:A、不是湖水平静,而是水涨与岸齐平。B、是气势磅礴。C、希望引荐自己,施展政治抱负。 2、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颔联“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B. 这是一首干谒诗,目的是为了得到对方的赏识和录用,但其写景有独到之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C.“欲济无舟楫”写诗人想渡湖水投靠张丞相却没有渡湖的车辆和船只。 D. 尾联两句是比喻诗人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分析:C、想让张丞相为自己引荐,让自己做官。 3、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B ) A、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分析:B缺少渡水的舟船。 4、下列诗句中描写洞庭湖景象的是:(C) A.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B.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生日向西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尝试用"唱诗"的新方法进行诗歌的背诵训练。 2.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学会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 3.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2、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思导引 介绍赏析写景抒情诗歌的基本方法: 朗读(初步感知诗情)--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品味(诗歌的语言)--想象(身临诗中之境)--联想(体会诗人之情) 欣赏:多媒体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配乐朗诵和歌唱。清新自然的导语,色彩和谐的背景画面,曲调优美的音乐,使美的空气弥漫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启动了学生美的情感体验,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二、自主探究 1、尝试用"唱诗"的新方法背诵诗歌; 2、学会用赏析写景抒情诗歌的基本方法自主学习诗歌; 3、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而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 三、分层释疑 1、你对诗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最为欣赏,为什么?朗诵--背诵--默写名句。 2、望着滚滚的洞庭湖水,一生怀才不遇的诗人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明确:洞庭湖波澜起伏、动荡广阔,激发了诗人的信心和豪情,诗人会想:我自己空有满腹经纶,空有满腔抱负,而进身无路,求官无门,多么地希望张丞相能助我一臂之力,给我一个机会,好让我报效朝廷,报效国家......) 3、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请大家以"我选我,我能行......"作为开头,勇敢地亮出你自己的优势,勇敢地展示你自己的才华,夸一夸自己,哪怕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 四、精练整固 诵读诗歌,默写诗歌。 五、自评提升 朗诵孟浩然的其他诗作,体会作者的情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翻译、背景、主题思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部编版八下】 资料:【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原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作者】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ji?ng)州龙门人。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时诸王好斗鸡,他为沛王写了向英王鸡挑战的檄(xí)文,触怒唐高宗。后任虢(guó)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年仅27岁。有《王子安集》二十卷。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除本文外,《滕王阁序》亦脍炙人口。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一起倡导文学革新,其中王勃成就最大。 【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乾封元年至总章元年(666-668),此时作者正在京城长安沛王府任修撰之职,豪气满怀、积极向上、努力求仕是王勃此时的思想核心。 杜少府是王勃的好友,姓名不详。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此时,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蜀州去上任,王勃设宴为他送行,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两人一起走出了长安城,来到分手的地点,心中有话,但却相对无言,只好观看四周的景致,以克制自己的离情别绪。【主题思想】 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同时也勉励朋友乐观进取、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宽阔的胸怀

七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词“徒”,理解诗歌大意,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庭湖景象”。 2.反复诵读,感受律诗整齐的节奏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 【教学设想】 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3、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 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 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 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 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 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 (1)有两种意见,分别给自己的观点找出支持的理由。(2)一般情况下两派意见争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 (2)此时教师给出“孟浩然”的作者简介,提示学生思考方向。 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于吴越。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 ),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 (3)得出结论: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 5、反复朗读、尝试背诵。 作业: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敢于“自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习题及答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 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精品习题及答案】 【原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看着那些垂钓的人钓得鱼儿上钩,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作者】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陈称“王孟”。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少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历与于吴越。 【背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借观洞庭湖而脱意的干谒诗.诗中描写洞庭湖的浩荡气势,寄托着希望张丞相援引的心情,表现出作者积极用世的思想。 【赏析】 诗人选取洞庭湖为切入点,首联描写洞庭湖全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八月秋高气爽,浩阔无垠的湖水轻盈荡漾,烟波飘渺。远眺碧水蓝天,上下浑然。一个“混”字写尽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雄浑壮观,表现了一种汪洋恣肆、海纳百川的意境。 颔联描写湖水声势。“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云梦泽水汽蒸腾,岳阳城受到洞庭湖波涛的摇撼。句式对仗工整,意境灵动飞扬,表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一个“蒸”字写出了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如同巨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然而,“岳阳城”又被壮阔的湖水所拥抱。这使读者比物联类:一座古城与浩淼的湖水相比尚且如此渺小,更何况是一个人的力量。如果没有湖的涵养、滋润,就不会有百草丰茂、万树花开的美景。这里妙笔生花,一语惊人,是千古名句。 颈联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两句采用了类比的手法,先说诗人自己本想渡过洞庭湖,却缺少舟和桨,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后一句中一个“耻”字,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羞愧的心情,言下之意还是说明诗人自己非常希望被荐举出仕。“欲济”而“无舟楫”,比喻恰当,婉曲传旨。 尾联化用典故,“卒章显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化用《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而结网。”喻指诗人空有出仕从政之心,却无从实现这一愿望,这是对“颈联”的进一步深化。“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恳请他荐拔;“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希望对方能竭力引荐,使诗人的愿望得以实现,活灵活现地表达了诗人既慕清高又想求仕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共一学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孟浩然生平。 2、品味欣赏诗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时难点 提升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四、教学活动 (一)导入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提问:诗中送别的故人是谁? 回答:孟浩然 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孟浩然的一首五言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二)练习朗读,读准字音与停顿。 强调“混”和“楫”的读音。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三)翻译诗句,疏通大意。 1.涵虚混太清。 2.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3.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四)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风清淡自然,以五言见长。 提问:根据字数及格律等特点,可以判断这首诗的体裁是—— 回答:五言诗。 (五)感受诗意 1、望洞庭湖 (1)朗读首联和颔联,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诗人“望洞庭湖”所见景象。 (2)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前两联中你喜欢的词句。 2、赠张丞相 (1)朗读颈联和尾联,用简洁的语言谈谈诗人以此诗赠张丞相的意图。 (2)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后两联中你喜欢的词句。 (六)写作背景

孟浩然在应举落第后,主要过着隐居和漫游的生活,但他并非无意仕进。后孟浩然赠诗丞相张九龄,希望得到他的援引而一登仕途。 提问:根据内容及主旨等方面,可以判断这首诗的体裁是—— 回答:干谒诗、酬赠诗。 (七)体裁简介 干谒诗: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 酬赠诗: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或者赠给亲友同仁的诗歌。 (八)走近诗人 引入另一首酬赠诗—— 赠孟浩然唐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写作背景及意图:李白专程去襄阳拜访孟浩然,不巧孟浩然外出远游,李白写下这首诗,表达敬仰和遗憾之情。这首诗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饱含对孟浩然风雅潇洒的钦慕。 提问:孟浩然是真正的“隐士”吗?请结合他的诗作及人生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补充: 1、人生经历 孟浩然早年隐居家乡读书,四十岁赴长安应举落第,归乡后漫游吴、越等地。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襄州刺史韩朝宗想向朝廷推荐他,并约他同至京师,孟浩然因与朋友饮酒而负约。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辟其为从事,此时孟浩然已四十八岁,不久辞归。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孟浩然与之畅饮欢甚,食鲜疾动而卒。 2、代表作 《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旧游》尝读高士传,最慕陶征君。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岁暮归南山》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洗然弟竹亭》俱怀鸿鹄志,昔有鶺鴒心。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总结:孟浩然:豁达潇洒、任性自由,盛唐诗风的开端诗人。 五、齐声朗读,感知经典 六、作业 尝试创作一首酬赠诗,向友人倾诉你的人生志向。 七、板书 望洞庭湖——夸张、拟人——浩瀚雄伟——强烈 赠张丞相——比喻、用典——渴望引荐——委婉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体裁的特点,运用小组互助学习的模式,促进学生提升赏析诗歌的能力。另外,补充有关诗人的背景资料和代表诗作,引领学生加深对本诗主题的理解,并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古典诗歌艺术魅力和古代文人内心的兴趣。但是,本节课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和训练较少,在今后的古诗文教学中还需重视熟读成诵。

诗词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诗词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这是一首“干谒”诗,所谓“干谒”诗,即向达官贵人呈献的以求引荐录用的诗歌。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笔力千钧,千古传诵,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尝试用“唱诗”的新方法进行诗歌的背诵训练。 2.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学会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 3.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2、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设想】 1、自主学习: 赏析写景抒情诗歌的基本方法: 朗读(初步感知诗情)——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品味(诗歌的语言)——想象(身临诗中之境)——联想(体会诗人之情)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诗言志,歌咏情”,诗歌以凝练的笔墨,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给我们以美的熏陶。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只要谈起祖国的诗歌,总会有一种止不住的豪情涌上心头。今天呀,老师邀请同学们去遨游我国古代诗歌的海洋。首先请大家欣赏、回顾我们在小学四年级学过的古诗《寻隐者不遇》。 (2)多媒体播放古诗《寻隐者不遇》的配乐朗诵。 (3)师:请你们谈一谈什么是“隐者”? (4)生自由谈对“隐者”的认识。 (5)师: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赏析一位古代隐者的诗歌。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 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在我国湖南省东南部,有一座美丽的湖泊------洞庭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它的美丽景色。 播放洞庭湖视频(师解说) 唐代,洞庭湖不仅面积达到最广阔,号称“八百里洞庭”,而且诗歌也达到最繁荣。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交通十字架”的枢纽地位共同促进了唐代洞庭诗歌的繁荣。唐代洞庭诗人、诗歌数量的历史性突破提高了洞庭湖的地位。唐代洞庭诗歌体现了洞庭湖独特的地域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洞庭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刘禹锡的《望洞庭》 二、学习新内容 (一)释题 1、师书写课题(先写一个望字,再写洞庭),学生边看,边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写 2、生说一说学生边看,边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写 3、师画出作者望洞庭湖所处的位置。 二)、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 2、指名读古诗 (三)、平长仄短读古诗 1、介绍古诗的“平长仄短” 平长仄短读古诗这种方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只是最近这一百年没有人再去使用它。我们现在说的声调中的一声和二声在古代叫平声,三声和四声在古代叫仄声。读古诗的时候,平声读的长,仄声读得短,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平长仄短。(学生齐读平长仄短)。用这种方法读古诗时,我们是两个两个字一短,每两个字看它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就读得长,是仄声就读得短。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译文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原文: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太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孟浩然的文学常识;诵读古诗,领悟其意。 2、品味诗歌的语言,结合意境,理解全诗的内容及思想含义。 3、领略洞庭湖的雄伟壮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结合意境,理解全诗的内容及思想含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意思是作者把望见洞庭湖的景象写成一首诗赠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题目表明写作的内容和目的 (2)请欣赏:多媒体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配乐朗诵 二、多媒体出示:1.学习目标。2.作者简介。 三、诵读古诗,积累字词。 (1)字词积累 (2)多媒体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学生活动,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4)自由练习背诗歌。

(5)检查背诵。活动:小组接力背诵——全班齐背。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学生全身心沉浸在美的情感体验中,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 四、自主学习: (1)学法指导:[多媒体出示] (学生齐读)赏析写景抒情诗歌的基本方法: 朗读(初步感知诗情)——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品味(诗歌的语言)——想象(身临诗中之境)——联想(体会诗人之情)(2)根据方法学生赏析诗歌: 第一步、学生进行多种形式地朗读(初步感知诗情): 第二步、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诗歌的前言介绍,对照课文的注释疏通诗意,将捕捉的重点信息和不懂的地方分别作好记号。 第三步、小组合作学习,质疑问难,小组进行交流,解决疑问,感受小集体的力量。 [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五、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多媒体出示] (学生默读) 1.说一说: 你对诗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最为欣赏,为什么? 六、作业: 1、背诵默写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 (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快速读背的兴趣,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一般能较快背出。) (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解说:教师作出读背的表率,既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又营造一种读背诗词的氛围,师生共学,融为一体。让学生注意教师是否背错,是为了使学生听得更认真。)(3)补充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阅读答案附 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 评和分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 湖水平:八月长江水涨,湖水漫溢,与岸齐平。 平:此指秋天湖水上涨,水面与岸齐平。 涵:包涵,包容。 虚:虚空,即天空。 太清:道家称天为太清。 气蒸:水气蒸腾。 云梦泽:即古代云、梦二泽。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大都 淤成了陆地。此指洞庭湖。 撼:撼动。此为拍击之意。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B)

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 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4、品味“蒸”与“撼”。 “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和的特点。(2 分) 6.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7.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