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领会诗歌的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变化入手,欣赏古典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敬重和思念之情。

(3)启发学生关注自然,珍惜友情,培养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

(2)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分析。

(3)诗歌的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化。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的解析和意境的领会。

(2)诗人情感变化的把握和哲理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语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洞庭湖、湖光、秋月等。

(2)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如欣喜、敬重、思念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诗歌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全班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分析。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 选取一首古典诗歌,按照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下周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洞庭湖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歌描绘的景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等奖公开课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等奖公开课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等奖公开课《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孟浩然的文学常识;诵读古诗,领悟其意。

2、品味诗歌的语言,结合意境,理解全诗的内容及思想含义。

3、领略洞庭湖的雄伟壮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结合意境,理解全诗的内容及思想含义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意思是作者把望见洞庭湖的景象写成一首诗赠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题目表明写作的内容和目的(2)请欣赏:多媒体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配乐朗诵二、多媒体出示:1.学习目标。

2.作者简介。

三、诵读古诗,积累字词。

(1)字词积累(2)多媒体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3)学生活动,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4)自由练习背诗歌。

(5)检查背诵。

活动:小组接力背诵——全班齐背。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生全身心沉浸在美的情感体验中,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

]四、自主学习:(1)学法指导:[多媒体出示] (学生齐读)赏析写景抒情诗歌的基本方法:朗读(初步感知诗情)——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品味(诗歌的语言)——想象(身临诗中之境)——联想(体会诗人之情)(2)根据方法学生赏析诗歌:第一步、学生进行多种形式地朗读(初步感知诗情):第二步、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诗歌的前言介绍,对照课文的注释疏通诗意,将捕捉的重点信息和不懂的地方分别作好记号。

第三步、小组合作学习,质疑问难,小组进行交流,解决疑问,感受小集体的力量。

[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五、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多媒体出示] (学生默读)1.说一说:你对诗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最为欣赏,为什么?六、作业:1、背诵默写七、小结。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唐代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

(2)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中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的意境和主题的把握能力。

4. 学生对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5. 学生对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注释。

2. 学生用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注释。

3. 多媒体课件:包括诗的全文、作者简介、洞庭湖图片等。

4. 网络资源:关于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的意象和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家园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掌握。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注释、图片等。

2. 学生预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提问:你们对洞庭湖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感受,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精华。

7. 作业布置(1)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写一篇关于洞庭湖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以及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七、评价与反馈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诗歌朗诵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积极的反馈,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有一首诗,前人是这样评价的:此诗,人知其雄大,不知其温厚。

前半何等气势,后半何其卑弱!洞庭天下壮观,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终未若此诗颔联一语气象。

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二、文学常识1.关于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唐代诗人。

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

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与王维合称为“王孟”。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代表作品有《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

2.写作背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

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求取,谋取,希望得以引荐或重用。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1.欣赏情境课文,读准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读懂诗歌重点词解释:涵虚:指水映天空。

虚:天空。

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

端居:闲居、平常家居。

圣明:太平盛世济:渡。

秋水大涨,几乎与岸平。

水天含混迷茫,水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湖却没有船只,闲居在家,却又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这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第1篇目标:一、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理解诗句的内容。

二、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教学设想:一、安排一个教时。

(十三分钟)二、这首诗语言比较浅显,在讲解过程中由教师先作示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问题。

三、在诗句分析过程中,主要以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同学间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归纳的方式展开。

四、在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全诗。

朗读要求语音准确,语调合适,读出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

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

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

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

有《王子安集》传世。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三、讲析诗歌:(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学生回答。

明确:五言律诗。

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学生回答。

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第2篇一、《送别》引入一曲长亭外古道边,将古道送别唱得悠扬婉转,催人泪下,那离别之伤已然铭刻在心间。

(此曲有学生会唱,一定强调只可轻声跟唱,重在用心体会送别之情)二、由曲到诗说道唐人的送别诗,我们首先要说的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所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齐读此诗。

2.解读此诗。

诗的第一句:写送别地点诗的第二句:写朋友将要去的蜀州就在那风烟迷茫之中。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唐代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角度分析诗歌。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理解诗人以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相关背景资料。

3. 课堂讨论话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唐代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2)阐述本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析诗人以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7. 课后作业:(1)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在下一节课中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及其代表作,掌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歌背景与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欣赏唐诗的艺术魅力,探究唐代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3.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写诗体验”,促进学生锻炼自己的情感表达与文字组织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艺术评价和诗歌主旨,出能够合理解读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2.掌握读诗的技巧和方法,发掘唐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请学生反思一下,你们对诗的看法是什么?你们喜欢诗吗?为什么?2.讲授请同学们听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并请学生先自读再集体朗读。

然后,老师给学生讲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歌背景及主题,重点讲解以下内容:(1)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诗中的洞庭湖,建安城和丞相张说;(3)诗中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和其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内涵;(4)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典故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和情感。

3.学生阅读请学生们根据自己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理解,将其分成以下4个部分,分别为“洞庭湖的景色”,“建安城的遗址”,“丞相的史事”和“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并在各自的阅读笔记中进行记录。

4.学生互动请学生们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共同探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意境和情感,交换意见和体验,并给出自己的解释和理解。

5.口头表达练习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以“望洞庭湖”的体验为基础,试着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说出一个自己的小诗歌,或者是一个小故事(150-250字)。

6.课堂讨论请同学们就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交流分享自己的诗歌或故事,以及创作的过程中的感悟和所获得的启示。

四、作业请同学参考教材或其他课外读物,找出另外两首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比较相似或相反的唐诗,并结合古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内容,写一篇比较文章,说明其异同、端倪和特点通过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了解了古人对自然景色和历史文化的深刻感悟与表达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

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

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

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

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

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

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

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

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

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

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

(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快速读背的兴趣,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一般能较快背出。


(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解说:教师作出读背的表率,既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又营造一种读背诗词的氛围,师生共学,融为一体。

让学生注意教师是否背错,是为了使学生听得更认真。

)(3)补充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4)让学生再结合这两首词的有关注释进行诵读、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

(5)打出课件D、E,让学生的理解与认识跟课件展示的画面相对照,看看在理解上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认识。

2.课文研讨
(1)孟诗的三、四两句是写什么?
明确: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

“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

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2)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

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夫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

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

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

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

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3)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

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

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板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