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
洞庭湖作文600字(精选4篇)

洞庭湖作文600字(一)在那宽阔无边的中国地图上,最东边是两颗晶莹的水珠。
靠东的一滴是江西的鄱阳湖,靠西的是那美丽富饶的洞庭湖。
洞庭湖,安静地停留在湖南省北部,它是湖南省成为“鱼米之乡”的母亲湖。
它用甘甜的湖水哺育着湖南儿女。
它为湖里的水生动物提供了极好的生态环境,为长江中下游发洪水起到很好的调蓄作用。
洞庭湖湖面有时总闪过一个活泼可爱的身影,它是洞庭湖的三宝之一──江豚,生活在宽阔美丽的洞庭湖里。
可由于洞庭湖边境的人们活动频繁,一些运沙的轮船、客轮、打渔船,这些船只给江豚的生存环境制造了很多不好的因素,使江豚的数量日益减少。
据42岁的渔民陈大明所说,洞庭湖里的江豚到目前为止以不足150头,你看人们的破坏是多么厉害。
陈大明认为,保护江豚应从根本做起,从它的生活环境做起,把它的生活环境保护好了,在加上人们少捕捉捕杀,江豚的种类和数量就得到了一个保障。
于是,陈大明就组织了一个江豚保护协会。
他每天和几位老渔民在湖上巡逻。
如果有人非法捕捉捕杀江豚,他们就上前进行劝阻,但还是有人肆意要破坏,无法阻止。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渔民保护江豚的决心没有了往日那么强烈,甚至还有不少渔民决定退会,因为他们觉得他们的力量太小了,无法保护江豚的生活环境和禁止有人捕捉或捕杀,只有陈大明一个人还在坚守着这个使命。
著名画家黄铁山先生非常喜欢洞庭湖,喜欢欣赏和描绘洞庭湖的水、洞庭湖的独有的美景了。
他说:“我在洞庭湖画了十多年了。
十年前,洞庭湖自然的美丽风光让我陶醉不已,而十年后,我很难再找到一块充满着和谐气息、自然之美的地方了。
我觉得如果洞庭湖还有那么一块生息之地,我们都应该好好保留。
”是的,洞庭湖像一颗晶莹剔透的泪珠滴在中国版图上,我们就有理由珍惜和保护它,请那些肆意破坏洞庭湖环境的人手下留情,给大自然的美留一席之位吧!洞庭湖作文600字(二)我的家乡有一个浩瀚的洞庭湖,人们称它为“八百里洞庭”。
洞庭湖位于湖南与湖北交界的地方。
形容洞庭湖的词语

形容洞庭湖的词语
洞庭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和江苏省交界处,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洞庭湖的美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下面是我对洞庭湖的形容词汇总。
1. 广袤无垠:洞庭湖面积达到了2717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湖面辽阔,一望无际。
2. 碧波荡漾:洞庭湖的湖水清澈透明,碧波荡漾,湖面上的波纹随风起舞,美不胜收。
3. 美不胜收:洞庭湖周围的景色非常美丽,湖畔的芦苇丛、荷花池、湖中的小岛等等,都是美不胜收的景色。
4. 神秘莫测:洞庭湖的湖底深不可测,湖中有许多神秘的传说和故事,让人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5. 独具特色:洞庭湖的湖水和周围的景色都独具特色,是中国南方独有的自然风光。
6. 风光旖旎:洞庭湖的四周山峦起伏,湖水清澈,景色旖旎,让人心旷神怡。
7. 美丽壮观:洞庭湖的景色美丽壮观,湖中的小岛、湖畔的芦苇丛、荷花池等等,都是美不胜收的景色。
8. 神奇绝伦:洞庭湖的湖水和周围的景色都非常神奇绝伦,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
9. 神清气爽:洞庭湖的湖水清澈透明,空气清新,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清新和气爽。
10. 美轮美奂:洞庭湖的景色美轮美奂,湖水清澈,周围的山峦和芦苇丛都是美不胜收的景色。
古人描写洞庭湖的100个诗句

古人描写洞庭湖的100个诗句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3.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4.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杜甫《登岳阳楼》5.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6.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作》7.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张谓《同王徵君湘中有怀》8.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9.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马戴《楚江怀古》10.列宿分穷野,空流注大荒。
看山候明月,聊自整云装。
——马戴《楚江怀古》11.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12.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13.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二》14.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二》15.苍茫洞庭岸,与子维双舟。
——韩愈《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时自阳山徙掾江陵》16.五落洞庭叶,三江游未还。
——李白《寄从弟宣州长史昭》17.日晚湘水绿,孤舟无端倪。
明湖涨秋月,独泛巴陵西。
——李白《夜泛洞庭寻裴侍御清酌》18.地尽天水合,朝及洞庭湖。
初日当中涌,莫辨东西隅。
——宋之问《洞庭湖》19.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
——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20.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21.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李贺《秦王饮酒》22.魂飞灞陵岸,泪尽洞庭流。
——骆宾王《晚泊江镇》23.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24.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描写洞庭湖的唐诗

描写洞庭湖的唐诗描写洞庭湖的唐诗如下:1.唐代李白的《游洞庭湖》: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2.唐代宋之问的《洞庭湖》:地尽天水合,朝及洞庭湖。
初日当中涌,莫辨东西隅。
晶耀目何在,滢荧心欲无。
灵光晏海若,游气耿天吴。
张乐轩皇至,征苗夏禹徂。
楚臣悲落叶,尧女泣苍梧。
野积九江润,山通五岳图。
风恬鱼自跃,云夕雁相呼。
独此临泛漾,浩将人代殊。
永言洗氛浊,卒岁为清娱。
要使功成退,徒劳越大夫。
3.唐代元稹的《洞庭湖》: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
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
虞巡竟安在,轩乐讵曾过。
唯有君山下,狂风万古多。
4.唐代曹松的《洞庭湖》:东西南北各连空,波上唯留小朵峰。
长与岳阳翻鼓角,不离云梦转鱼龙。
吸回日月过千顷,铺尽星河剩一重。
直到劫馀还作陆,是时应有羽人逢。
5.唐代张说的《游洞庭湖》:平湖晓望分,仙峤气氛氲。
鼓枻乘清渚,寻峰弄白云。
江寒天一色,日静水重纹。
树坐参猿啸,沙行入鹭群。
缘源斑筱密,罥径绿萝纷。
洞穴传虚应,枫林觉自熏。
双童有灵药,愿取献明君。
6.唐代裴说的《游洞庭湖》:楚云团翠八百里,澧兰吹香堕春水。
白头渔子摇苍烟,鸂鶒眠沙晓惊起。
沙头龙叟夜叹忧,铁笛未响春风羞。
露寒紫藟结新愁,城角泣断关河秋。
谪仙欲识雷斧手,刬却古今愁共丑。
鲸游碧落杳无踪,作诗三叹君知否。
瀛洲一棹何时还,满江宫锦看湖山。
7.唐代裴说的《过洞庭湖》:浪高风力大,挂席亦言迟。
及到堪忧处,争如未济时。
鱼龙侵莫测,雷雨动须疑。
此际情无赖,何门寄所思。
8.唐代许棠的《过洞庭湖》:惊波常不定,半日鬓堪斑。
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鸟高恒畏坠,帆远却如闲。
渔父闲相引,时歌浩渺间。
关于洞庭湖的介绍

关于洞庭湖的介绍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和江西省交界处,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洞庭湖面积约为271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约为33米,最深处约为4.5米。
洞庭湖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而著名于世,被誉为“江南水乡明珠”、“中国江南之肾”等称号。
洞庭湖的形成与长江河流的演变有关。
数千年来,长江不断改变其水流方向,形成了洞庭湖、鄱阳湖等大型湖泊。
洞庭湖主要由湖泊、河流和湿地组成,其中最著名的河流是湘江和四水河。
湖区地势平缓,水位易于波动,水流湍急,水质清澈。
洞庭湖水质富含矿物质和营养物质,为湖区生态系统提供了必要的养分。
洞庭湖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
湖区的湿地和河流是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包括鸭子、天鹅、鹤、鹭等多种水鸟。
洞庭湖的鱼类资源也十分丰富,包括鲤鱼、鳊鱼、鲢鱼、草鱼、鲫鱼、鳙鱼等多种淡水鱼,其中草鱼是当地特产。
此外,湖区还有多种水生植物和水生昆虫,包括睡莲、荷花等多种植物。
洞庭湖对于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湖区的渔业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每年的湖区渔业收益都非常可观。
此外,湖区还有多种农业和手工艺品产业,包括水稻、莲花种植和草编制品等。
湖区还有许多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迹,如岳阳楼、洞庭山庄等,这些遗迹代表了湖区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不断推进,洞庭湖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包括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保护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资源,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一直在积极采取措施,包括加强水资源管理、治理水污染、恢复湿地和河流生态系统等。
洞庭湖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湖泊,它不仅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文化遗产,还是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柱。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保护好洞庭湖这一独特的自然宝库,让它永远保持着清澈的湖水和丰富的生态系统。
洞庭湖简介

洞庭湖简介洞庭湖简介(一):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四大湖,仅次于青海湖、兴凯湖和鄱阳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面积2,820平方千米(1998年),原为古云梦大泽的一部分,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透过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已封堵)“四口”吞纳长江洪水,湖水由东面的城陵矶附近注入长江,为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由于泥沙淤塞、围垦造田,洞庭湖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
洞庭湖简介(二):洞庭湖简介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跨湘鄂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湖”。
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见其风光之绮丽迷人。
洞庭湖浩瀚迂回,山峦突兀,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
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
古人描述的“潇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远浦归帆”、“平沙落雁”、“渔村夕照”、“江天暮雪”等,都是此刻东洞庭湖的写照。
历代文人墨客都对美丽的洞庭湖作过热情的吟咏。
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从岳阳楼的视角(居高临下)对洞庭湖变化多端的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至,脍炙人口。
洞庭湖的气势雄伟磅礴,洞庭湖的月色柔和瑰丽。
即使是在阴晦沉霞的天气,也给人别致、谲秘的感觉,激起人们的游兴。
碧波万顷的洞庭湖不愧为“天下第一水”。
泛舟湖间,心旷神怡,其乐无穷。
滨湖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杨么寨、铁经幢、屈子祠、跃龙塔、文庙、龙州书院等名胜古迹。
在西洞庭湖与长江的接界处——城陵矶,有一块名为三江口的地方。
从此处远眺洞庭,但见湘江滔滔北去,长江滚滚东逝,水鸟翱翔,百舸争流,水天一色,景色甚是雄伟壮观。
刘海戏金蟾、东方朔盗饮仙酒、舜帝二妃万里寻夫的民间传说正是源于此地……湖中最著名的是君山,君山风景秀丽。
洞庭湖水的形成原理

洞庭湖水的形成原理
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北、湖南两省之间,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其形成
与长江、洞庭江及湖北的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首先,洞庭湖的形成与长江的冲蚀作用有关。
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流,其中游段流经湖南、湖北两省地区,长江入洞庭湖的主要河道是洞庭江。
由于长江水流湍急,冲刷力较大,长期以来通过洞庭江向洞庭湖输送了大
量的泥沙和碎石。
这些泥沙和碎石在洞庭湖的河道内堆积,形成了河床和
河岸。
其次,洞庭湖的形成与湖北的地形地貌有关。
湖北是洞庭湖的主体地区,该地区地势低平,盆地地貌发育。
洞庭湖位于湖北的中部,被周围的
丘陵、山地和平原所包围。
这种地形地貌条件使得洞庭湖区收集并蓄积了
大量的降水,形成了湖泊,同时也促进了水流的流动和泥沙的输送。
最后,洞庭湖的形成与气候条件有关。
洞庭湖所处的湖北、湖南地区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多,气温适宜。
夏季多雨,湖水蓄水
量相对较高;而冬季降水量较少,湖水水位下降。
这种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使得洞庭湖在不同的季节里经历了水位上升和下降的过程,形成了湿季和
旱季的明显特征。
综上所述,洞庭湖的形成主要受到长江的冲蚀作用、地形地貌、水文
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促使洞庭湖成为中国最
大的淡水湖之一、同时,洞庭湖水的形成也与长期植被覆盖、沉积物的淤积、水生生物的繁衍等因素密切相关,展现了湖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丰
富性。
洞庭湖作文(精选15篇)

洞庭湖作文(精选15篇)洞庭湖作文1今年暑假,我有幸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洞庭湖玩赏,我非常地兴奋。
我来到了洞庭湖,看到了美丽的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北部,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群湖之中。
在山庄往下眺望,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让人想起刘禹锡的《望洞湖》这首诗,真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古诗好似就是在描写这美丽的洞庭湖。
洞庭湖的水真美啊!假如在阳光的照耀下,湖水波光粼粼,周围的青山绿树倒映在水里,湖水显得更加美了。
再加上天空中的蓝天、白云,色彩更加鲜艳、明丽了。
假如拍下来的话,绝对是数一数二,堪称风景画的佳作。
洞庭湖的水不但美丽,而且非常的清凉。
有许多的地区的纯洁水,都取之于洞庭湖。
洞庭湖的湖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假如能喝到洞庭湖的水,仔细品味,还能感觉到一点甜味呢。
洞庭湖水质特别好,所以能养肥各种鱼虾,比方说虾、鱼,螺蛳。
假如把它们从湖里打捞上来的话,吃起来味道非常鲜美。
假如能吃到这些的话,那可真是三生有幸。
如今的洞庭湖不但是度假的好去处,更是旅游休闲的好场所。
有游泳池、狩猎场、烧烤区……山上还有一座香山寺,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美丽的洞庭湖愧是湖南的风景名胜。
假如不去那里玩赏,可真是遗憾万年啊!洞庭湖作文2一个秋天的夜晚,我们全家人坐车去了我盼望已久的洞庭湖,欣赏那美丽的风光。
举头仰望,皓月当空,在月亮的身边,陪伴着许多亮堂的星星,正一闪一闪的向我们眨眼睛呢!波光粼粼的潭面上,明月的清光,照在清澈见底的湖面上,朦朦胧胧的,非常好看,如同一面未曾打磨的铜镜。
这时,我们划着一叶小舟,来到了宏伟壮丽的君山。
放眼望去,这可真是人间仙境啊!只见一排排整齐的松树,就如同手持坚强的解放军一样挺拔的站立在哪里,又好似一个个少女梳着自己的头发,真美啊!站在山顶上,真是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所有事物都非常渺小,真像故事中说到的小人国一样!皎洁的月光映在了君山上,我似乎感觉到自己站在了非常美丽的大舞台上,正在抒情的歌唱着洞庭湖这迷人的风光!站在湖岸,远远地眺望着,清澈透明的湖水,就如同是一个白色的银盘,清脆的君山,就好似是白银盘里一个青色的田螺!月亮以致中天,我们全家人携手要去旅馆休息,在路上,我突然想起了一首诗‘‘人在青螺上,螺在水中游!’’假如大家有时机的哈,最好就去这里玩一玩吧,最好是晚上哦!洞庭湖作文3我的家乡在浩瀚的洞庭湖,人们称它为“八百里洞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洞庭湖 - 演变历史
• 纵观江湖关系历史演变的全过程,可以概括为七个阶段: • 一、公元1000年以前,长江穿云梦泽而下,完全由云梦泽调洪。 • 二、公元1000-1524年,云梦泽淤成星罗棋布的小湖群,有九穴 十三口分流,荆江水位抬升,洪水倒灌洞庭湖,洞庭湖由小变大。 • 三、公元1524-1860年,九穴十三口尽堵,荆江大堤形成。洞庭 湖扩大到全盛期6270平方公里。 • 四、公元1860-1956年,形成四口分流,洞庭湖调洪与洪湖沔阳 倒灌云梦泽调洪并存。 • 五、公元1956-1967年,洪湖沔阳黄盖湖等通江湖泊尽堵,长江 干流洲滩民垸围垦,再抬高荆江水位,四口(1959年后为三口)向洞庭 湖分洪,中游通江湖泊只留下洞庭湖单独调洪。泥沙淤积使洞庭湖由 大变小。 • 六、公元1967年以后,下荆江裁弯扩大了荆江泄洪量,降低了石 首沙市水位,使入湖水沙量减少,螺山河道淤塞、泄流量减少,加上 围堵通江湖泊的双重影响,抬高了城陵矶水位,城陵矶地区分蓄洪量 扩大,洞庭湖口出游受顶托。 • 七、公元2002年以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江湖关系进入一 个新阶段。
距今2亿多年开始的中生代,印支运动使海水退出中国南方地区。
2 在1.4亿年前的侏罗纪,燕山构造运动开始,洞庭湖断陷盆地轮廓形成。 在距今6000万年左右的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强烈,青藏高 原产生。 3 距今200万年左右的第四纪,洞庭湖盆周围隆起抬升,而湖区继续凹陷。
湘资沅澧水系形成当前大致格局。
• 洞庭湖是燕山运动(距今1.4亿年前的侏罗纪)断陷所形 成。“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 是湖南省境内自中生代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为强烈的一 次构造运动,它奠定了湖南地貌的基本格局。燕山运动形
成的洞庭湖断陷盆地的轮廓,大致以今湖南的岳阳、望城、
桃源以及湖北的公安为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顶点, 近似一个四边相等的菱形。洞庭湖就是在这个基本上形成 和演变的。
洞庭湖形成的地质史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关于地质时代
1 距今2亿3000万年至5亿多年前,是地球的古生代,此时海藻类和蕨类植物 繁盛。 大约在3亿年前左右的晚古生代,当今的中国大陆属于古地中海(即古特 提斯洋),地势西低东高,长江、黄河、珠江等尚未形成。 此时,横贯湘鄂赣的江南古陆,是古地中海上的岛屿。
• 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220年,即商周秦汉时期,我们今天
所称的洞庭湖,只是位居岳阳君山西南的一个平浅型小湖 ,史称“方圆二百六十里”,约合1800平方千米。
洞庭湖—演变历史
公元450-524年,荆江太平、调弦两口溃决,长江水 进入洞庭湖平原,开始干扰洞庭湖水系,迫使洞庭湖与 青草湖相连,湖泊扩大到五百里。唐宋时期,随着荆江 北岸“云梦泽”的消亡,洞庭湖继续扩大,南连青草湖 后,又西吞赤沙湖(今南县附近),到了明清时期,横
提;“四口”形成、“北水”南流是洞庭湖由极度扩展走
向急剧萎缩、洪患日趋严重的关键因素。
洞庭湖—演变历史
1852年起,随着藕池、松滋两口的出现,荆江四口分流局面
形成。约占荆江45%的泥沙,经由四口排入洞庭湖,加速了洞 庭湖的淤积。洲土发育快,人工围垦日盛,湖盆开始逐渐萎缩。 经过100年时间的演变,洞庭湖由全盛时期的6000平方公里缩 至今日的2625平方公里。
华容隆起与其中的垭口 华容隆起,今洞庭湖北面、长江南岸的相对较高的山丘 台地。分别有 调弦口、藕池口、太平口、松滋口。以前,湖高于江。 松滋口:今湖北枝城上游。 清同治九年(1870年),长江特大洪水,南岸现松滋 口附近溃决,堵住不坚,于同治十二年再溃,冲成松滋河水 系。 太平口: 今湖北枝城至荆州市之间。 太平口虎渡河形成时间无确论。南宋大致已经存在, 后经过1788年、1860年、1870年长江大水,冲开成现在的 虎渡河。 藕池口:今湖北石首市上游 清咸丰二年(1852年),小水年溃决,为阻太平军, 不堵口。1860年大水,冲成藕池河。 调弦口:今湖北石首与监利间。 调弦口古以有之,但过去是华容溪水入长江,后长江 南侵,水入洞庭,今建闸堵闭。
洞庭湖 - 演变历史
12世纪前洞庭湖面积变化情况
前2世纪前后
5世纪前后
12世纪前后
洞庭湖 - 演变历史
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洞庭湖面积变化情况
1852年
1914年
1934年
洞庭湖 - 演变历史
20世纪后期-21世纪初洞庭湖面积变化情况
长江入湖四口的形成 —————————————
•
•
•
•
•
洞
庭
湖
目
• • • • • • • • • 洞庭风光 洞庭湖-地理位置 洞庭湖-水系流域 洞庭湖-地质地貌 洞庭湖-形成过程 洞庭湖-演变历史 洞庭湖-水文条件 洞庭湖-面临问题 洞庭湖-人文景观
录
洞庭风光
洞庭风光
洞庭风光
洞庭风光
洞庭风光
洞庭风光
洞庭风光
洞庭风光
洞庭风光
洞庭湖,一个珍藏在历史文化中的名字
距今1万年前的全新世,气候变暖,温暖湿润,雨水增多,湖面扩大。 4 而今,洞庭湖继续在以每年大约10毫米的速度沉降。沉降中心在东洞庭 与南洞庭。
洞庭湖区的喜与忧—利患双存
• 利: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鱼米之乡”;“湖广熟,天 下足” • 患:水患
理性与希望的呼唤:洞庭湖不能消亡
• 请思考、请回答:洞庭湖会不会消亡? • 三种观点: • 1、若淤积大于沉降,“洞庭湖的消亡只是时间问题”; • 2、若沉降大于淤积,洞庭湖不会消亡; • 3、若沉降与淤积总体平衡,洞庭湖能保持现状。
洞庭洪患:既是天灾又是人祸 • 5.水之患与人之过
土地利用不当→水土流失→流域中容纳水量的环
境恶化→蓄滞洪区调控能力降低
洞庭湖 - 水文条件
洞庭湖位于中国中亚热带的北缘,介于北纬28°30′~ 30°20′,东经110°40′~113°10 。湖水年均水温 16.4~17.0℃,透明度0.5~1.2m,pH值8.1,矿化度 189.09mg/L,属重碳酸盐类钙组Ⅱ型淡水湖。
• 98年大洪水的气候原因
• 青藏高原与大气环流 • 亚洲季风:长江流域耕云播雨的主帅 • 三大因果联系
洞庭洪患:既是天灾又是人祸 • 3.洞庭天下水
• 洞庭湖水系 洞庭湖水系由面 积2691km2的洞 庭湖和入湖的湘江、 资水、沅江、澧水 4条河流和直接入 湖的汩罗江、新墙 河等中小河流组成。 水系,来水经湖南 省城陵矶注入长江。
理性与希望的呼唤:洞庭湖不能消亡
• 为什么不能让洞庭湖消亡?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难在洞庭
洞庭湖消亡意味着什么?
洞庭洪患:既是天灾又是人祸 • 1.洞庭洪患的先天性主因:特有的地形地貌
• 飞流直下五千米
• 西控巴渝收万壑 • 楚地阔无边 • 南北诸水汇洞庭
洞庭洪患:既是天灾又是人祸 • 2.季风与气候异常
“洞庭”一词,始见于《楚辞》。屈原在他的诗篇中多次提到“ 洞庭”。如:《九歌· 湘君》中有“驾飞龙兮北征,吾道兮洞庭”,《 九歌· 湘夫人》中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在洞庭湖 畔度过了近二十年的流放生活,“愁苦而穷终”。从《九歌》推测, “洞庭”之名始于二千三百多年前。 在历史上,对“洞庭”名称的由来,仁智各见,众说纷纭。《山海 经· 中山经》称:“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 居之……”有学者称,《山海经》所提“洞庭之山”即今洞庭湖中的 君山;“帝之二女”即屈原诗中所称“湘君”“湘夫人”。《巴陵志 》也记载:“洞庭山即君山。”但《山海经》只提及“洞庭”或“洞 庭山”,并未提到“洞庭湖”。直到唐代,李思密在《湘君庙纪略》 中写到:“洞庭盖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洞府之庭,故曰洞庭。后世 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无所而称,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 庭湖’。亦犹彭蠡湖中有鄱阳山,后人遂以彭蠡为鄱阳湖也。”才将 “洞庭”与湖联系起来。
洞庭洪患:既是天灾又是人祸 • 洞庭湖洪水遭遇组合
一是“四水”洪水很大,同期长江洪水不大; 二是长江洪水很大,同期“四水”洪水不大; 三是长江,“四水”洪水同期都在而遭遇。
洞庭洪患:既是天灾又是人祸 • 4.泥沙与水患
• 泥沙淤江湖,沧海化为空 • 长江,流动的不只是水还有泥沙 • 长沙泥沙占据两湖盆地的历史轨迹 • 兴也水沙,败也水沙 • 泥沙淤积不止:任何形式的稳定都是暂时的
• 气候
湖区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温润气候,雨量 充沛,年雨量为1400~1500毫米。据沿湖17个气象站 的多年资料统计,年均气温16.6~17.0℃,1月平均气温 4.1~4.5℃,极端最低气温-14.7℃,7月平均气温 28.7~29.2℃,极端最高气温43.6℃。
洞庭洪患:既是天灾又是人祸
• 洞庭湖来水特征
1、洞庭湖集雨面积大。接纳湘、资、沅、澧四水,吞吐长江,“浩 浩荡荡、横无际涯”,水系众多,水源流广而长。自古以来有“天下 水”之称。 2、年径流量大。洞庭湖多年平均入湖径流总量为3000亿m3。相当 于鄱阳湖的3倍,黄河的5倍,太湖的10倍。在世界143条大河流中, 排17位。长江来水入湖年径流量为1020亿m3,占入湖总径流量的 34%;四水入湖年径流量为1685亿m3,占入湖总径流量的56.1%; 区间入湖年径流量为296亿m3,占入湖总径流量的9.9。最大入湖水 量发生在1954年,达到5268亿m3。 3、长江螺山站以上最大入江入湖洪峰流量达10-11万m/s,比长江出 口洪峰流量大,为国内最大洪峰流量,在世界143条大河中仅次于亚 马逊河和刚果河。 4、年输沙量大。洞庭湖每年输沙量1.52亿t,在世界143条大河中排 第15位。每年沉淀泥沙1亿m3,从1949年至今已累计沉淤泥沙 60多亿m3,为当今世界泥沙淤积最严重之一。
洞庭湖 - 地理位置
• 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 部岳阳市,长江荆江河段 以南,介于北纬28°30′~ 30°20′,东经110°40′~ 113°10 ,是中国第三大 湖,仅次于青海湖、鄱阳 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 湖(另说因湖面缩减,现 次于鄱阳湖和太湖居于第 三),面积2,625k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