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资料简介旅游胜地基本内容
洞庭湖资料简介

洞庭湖资料简介洞庭湖资料简介导语:夕阳西下,洞庭湖又披上了一件红袍,真令人感叹它丰富的衣橱。
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洞庭湖资料简介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江南,湘北,那片向北倾斜的凹形地貌上,一泊湖水以天下为怀,一座阁楼以天下为标。
北宋范仲淹用一篇散文将岳阳楼树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座地标,而湖区百姓以千百年来的劳作将洞庭湖建造成天下粮仓。
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湖中心有座葱翠常绿的小山,名叫洞庭山,洞庭湖便因此而得名。
湖区总面积约18000平方千米湖的南边是湖南省,北边是湖北省。
洪水期间的湖泊,汪洋似海,面积有3900平方千米,容积达一二百亿立方米。
其南有湘江、资水、沅水、澧水四水汇入,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与长江相通,湖水最后在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
它犹如一个天然的大水库,容纳四水,吞吐长江,调节洪水,控楚带吴。
洞庭湖区到底包括哪些地方呢?较为权威的划分是,范围包括岳阳、益阳、常德,长沙、湘潭、株洲和湖北荆州共七个市。
洞庭湖区又分“纯湖区”和“四水尾闾区”,其中,整个长沙城区,就属于四水尾闾区。
而我们此次《环行洞庭湖》报道的岳阳、益阳、常德三市中,还有汨罗、桃江、桃源、临澧不属于纯湖区,也在尾闾区之列,而岳阳的平江、益阳的安化、常德的石门,还并不属于洞庭湖区。
洞庭湖不但风光佳绝,而且素称鱼米之乡,滨湖盛产稻谷,湖中盛产鱼虾,自古为我国淡水鱼著名产地。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有《洞庭鱼》一诗:“洞庭鱼可拾,不假更垂罾。
闹若雨前蚊,多如秋后蝇”。
可见鱼之多。
湖南全省商品粮的`40%、商品棉的90%、商品油的50%,商品鱼的70%都来自洞庭湖畔。
洞庭湖湿地面积,占我国亚热带湿地的1/4。
洞庭湖区苎麻产量占到全国的1/3。
洞庭湖区从1969年开始发展淡水珍珠养殖,目前年产量占全国的80%,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被列入“国际濒危物种红皮书”的小白额雁,冬季主要在洞庭湖区一带越冬。
对于洞庭湖的美景,古人早有总结,清代《洞庭湖志》所载“潇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远浦归帆”、“平沙落雁”、“渔村夕照”、“江天幕雪”以及“日景”、“月影”、“云影”、“雪影”、“山影”、“塔影”、“帆影”、“渔影”、“鸥影”、“雁影”等洞庭湖“十影”,如今仍能观赏到。
最新的关于湖南洞庭湖导游词

最新的关于湖南洞庭湖导游词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湖南洞庭湖旅游区,在这里,我将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洞庭湖的畅游之旅。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中部,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重点湿地保护区。
洞庭湖周边风景秀丽,水域广阔,素有“江湖美人”之称,被誉为湖湘文化的摇篮。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洞庭湖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
首先,让我们回到5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洞庭湖流域是中原文明向南方辐射的重要通道,自古就是文化交融的地方。
湖南的先民们在湖滨落脚,创造出了独特的洞庭湖文化。
这里的古代文明是湘江文明和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南方的文明发源地之一。
在洞庭湖的周边地区,还保存着许多古代的文化遗址和古建筑。
比如岳阳楼,这座古建筑建于唐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楼”。
楼顶俯瞰洞庭湖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
另外,岳阳楼还是我国文学家杜甫的创作灵感之源,他在这里写下了《登岳阳楼》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除了岳阳楼,洞庭湖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化景点。
比如洞庭湖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展示了洞庭湖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
馆内陈列着大量的文物和相关展品,使游客们了解到洞庭湖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还有湖南湘绣博物馆,展示了湘绣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渊源,是了解湖南湘绣文化的绝佳去处。
洞庭湖的自然景观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洞庭湖水域广阔,碧波荡漾,湖面上倒映着白鹭飞翔的倒影,别有一种雅致之美。
湖中的岛屿更是各具特色,比如著名的岛屿洞庭山,岛上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壮丽的自然景观,是摄影爱好者们的天堂。
洞庭湖区域还有许多独特的湿地生态景观,是丰富的鱼类、鸟类等生物的栖息地,被誉为“东方的明珠”。
游客们可以乘船游览湖区,近距离欣赏洞庭湖的美景,也可以观赏到湖区丰富多样的生态景观。
如果运气好的话,还有可能遇见洞庭湖的特色动物——白鲢和鳖头鹳,它们是洞庭湖流域的两大珍稀物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洞庭湖的美景辐射着湖南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底蕴,也象征着湖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洞庭湖简介

洞庭湖简介洞庭湖简介(一):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四大湖,仅次于青海湖、兴凯湖和鄱阳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面积2,820平方千米(1998年),原为古云梦大泽的一部分,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透过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已封堵)“四口”吞纳长江洪水,湖水由东面的城陵矶附近注入长江,为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由于泥沙淤塞、围垦造田,洞庭湖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
洞庭湖简介(二):洞庭湖简介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跨湘鄂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湖”。
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见其风光之绮丽迷人。
洞庭湖浩瀚迂回,山峦突兀,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
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
古人描述的“潇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远浦归帆”、“平沙落雁”、“渔村夕照”、“江天暮雪”等,都是此刻东洞庭湖的写照。
历代文人墨客都对美丽的洞庭湖作过热情的吟咏。
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从岳阳楼的视角(居高临下)对洞庭湖变化多端的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至,脍炙人口。
洞庭湖的气势雄伟磅礴,洞庭湖的月色柔和瑰丽。
即使是在阴晦沉霞的天气,也给人别致、谲秘的感觉,激起人们的游兴。
碧波万顷的洞庭湖不愧为“天下第一水”。
泛舟湖间,心旷神怡,其乐无穷。
滨湖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杨么寨、铁经幢、屈子祠、跃龙塔、文庙、龙州书院等名胜古迹。
在西洞庭湖与长江的接界处——城陵矶,有一块名为三江口的地方。
从此处远眺洞庭,但见湘江滔滔北去,长江滚滚东逝,水鸟翱翔,百舸争流,水天一色,景色甚是雄伟壮观。
刘海戏金蟾、东方朔盗饮仙酒、舜帝二妃万里寻夫的民间传说正是源于此地……湖中最著名的是君山,君山风景秀丽。
洞庭湖

洞庭湖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四大湖,仅次于青海湖、兴凯湖和鄱阳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面积2,820平方千米(1998年),原为古云梦大泽的一部分,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通过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已封堵)“四口”吞纳长江洪水,湖水由东面的城陵矶附近注入长江,为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由于泥沙淤塞、围垦造田,洞庭湖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
基本信息中文名:洞庭湖国家:中国省:湖南省面积:2,820平方千米容积:178亿立方米地理位置:湖南北部,长江中游荆江河段以南最大深度:30.80米类型:构造湖外文名:Dongting lake 旅游景点:天然候鸟栖息地基本内容目录:1.概况2.历史演变3.历史沿革4.自然环境5.自然资源(1)生物资源6.水系组成7.流域简介8.旅游景区(1)君山(2)龙涎井(3)柳毅井9.旅游指南(1)洞庭特产10.行政区划11.水利工程(1)4350工程12.传说故事13.历史遗迹14.相关诗句15.相关信息概况洞庭湖水质比较清洁,富营养化不明显,主要污染物通过降水使大气中的有害物质随雨水人湖,是污染物质进入湖水的途径之一,随雨水进入洞庭湖的主要物质是SO、Co、NoX以及烟尘,有害有毒物质主要有汞、镉、六价铬、砷、铅、酚、氰化物、硫化物;洞庭湖是我国主要淡水商品鱼基地,现有鱼类113种,分属11目22科,其中102种是与长江上游共有的,其中鲤科鱼类65种,鮠科10种,鳅科9种,鳍科6种,银科3种,鲇科、鮡科各为2种,其他16种。
渔获量在15000-30500吨,主要经济鱼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鲫、赤眼鳟。
洞庭湖洞庭湖呈现一派水流沼泽、河网平原地貌景观,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部敞口的马蹄形盆地,西北高,东南低;湖面海拔平均33.5米,其中西洞庭湖35~36米,南洞庭湖34~35米,东洞庭湖33~34米,平均水深6~7米,最深处30.8米,总面积约2691平方公里,其中西洞庭湖345平方公里,南洞庭湖917平方公里,东洞庭湖1478平方公里,湖水蓄量178亿立方米;底质多泥或淤泥型;主要入湖河流有湘江、资江、沅江、澧江四水、长江三口、汨罗江、藕池东支、华容河。
精选湖南洞庭湖导游词

精选湖南洞庭湖导游词湖南洞庭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面积近4000平方公里,是全球著名的湖泊之一。
在湖南的旅游中,洞庭湖一直是备受游客喜爱的热门景点之一。
为了带领更多的游客了解洞庭湖,下面将为您介绍精选的湖南洞庭湖导游词。
一、洞庭湖简介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南部,面积达4111平方公里,湖水清澈,鱼类资源种类繁多,可以饱览湖光山色,是目前为止湖南省非常有特色的一片美丽湖泊。
二、历史古迹洞庭湖历经千年历史,自然景观的同时还留下了众多文化遗产。
洞庭湖边建有世界文化遗产岳阳楼、中国四大古代名楼之一的精礼楼、古代皇家陵寝的马王堆汉墓、拥有2400多年历史的湘春阁等等,这些历史古迹为丰富了我们对湖南文化的认识,也为我们的旅游增添了很多的乐趣。
三、自然景观洞庭湖在自然上非常的优秀,在他的湖面倒影中,每一天的日出、日落都是无以伦比的美景。
湖区也是非常的优美,这里不仅有多种树木的森林,还有红色的武陵山脉、绿色的洞庭湖平原,以及众多的花草植物,所以它也被称为山水画中的美丽江南。
四、美食文化湖南的美食历史悠久,因此这里的食物非常有特色,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
湖南各种美食琳琅满目,其中以烤鱼、麻辣小龙虾、湘菜、口味鸭等等食品广受游客们的欢迎。
五、精选景点1、岳阳楼:岳阳楼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位于洞庭湖畔,与洞庭湖的美景相得益彰,也是国家5A级的旅游景区,曾被唐朝诗人孟浩然赞誉“江南三大名楼”,是一个非常值得去游玩的地方。
2、苏仙岭:苏仙岭也称做武陵仙岩,为洞庭湖畔山脉之一。
此处景色优美,树木葱茏,山水卓然,适合旅游观光和休闲。
3、方特洞庭湖主题公园:方特洞庭湖主题公园面积达70万平方米,是国内首个湖景主题公园,将寻常的主题公园和洞庭湖的自然景色完美结合,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爆棚的刺激,更是一个非常好的家庭娱乐场所。
六、总结洞庭湖是一座非常优美的景区,不仅有湖光山色上美景,还有完美的文化遗产和美食文化。
介绍洞庭湖的文章

介绍洞庭湖的文章
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洞庭湖以其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资源而闻名于世。
洞庭湖湖面面积约为2,680平方公里,湖区共有湖泊、沼泽、草甸等多种湿地生态系统,是亚洲最大的内陆湿地之一。
这里是候鸟的天堂,每年有大量的候鸟从远方飞来,在这里繁衍生息,然后再返回故乡。
此外,洞庭湖还是渔业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有很多传统的渔民在这里从事着捕鱼的工作。
洞庭湖还被誉为“江南水乡的明珠”,因为这里有许多古老的水乡村落,如岳阳楼、洞庭山、湘阴古城等,这些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产,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
总之,洞庭湖是中国的一张名片,是一个美丽而充满活力的地方,如果你有机会到湖南旅游,一定要来这里看看,感受一下这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
- 1 -。
洞庭湖资料简介旅游胜地基本内容

洞庭湖资料简介旅游胜地基本内容洞庭湖是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湖区名胜繁多,洞庭湖是以岳阳楼为代表的历史胜迹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洞庭湖资料简介,供大家参阅!洞庭湖简介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汩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津市、安乡和南县等县市。
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小支流,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
洞庭湖古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
20世纪90年代末,据水利部门测算,有面积2579.2平方公里(一说2740平方公里 );但它还有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四口”1300多平方公里洪道面积(一说1.878万平方公里)。
两者合计,仍有3879.2平方公里。
湖盆周长为803.2公里,总容积220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湖泊容积178亿立方米,河道容积42亿立方米。
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
洞庭湖是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湖区名胜繁多,以岳阳楼为代表的历史胜迹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
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发祥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湖南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水产和养殖基地。
洞庭湖名称由来洞庭湖,历史上有云梦、云梦泽、九江、五渚、五湖、三湖、重湖、太湖之称。
洞庭湖的名称的历来,有许多的说法。
在《史记》、《周礼》、《尔雅》等古书上都有"云梦"的记载。
梦,是当时楚国方言"湖泽"的意思,与"漭"字相通。
"春秋昭元年,楚子与郑伯田于江南之梦"。
又云:"定四年楚子涉濉济江,入于云中。
"《汉阳志》说:"云在江之北,梦在江之南。
洞庭风火介绍50字

洞庭风火介绍50字
摘要:
1.洞庭湖简介
2.洞庭湖的地理位置
3.洞庭湖的自然资源
4.洞庭湖的气候特点
5.洞庭湖的旅游景点
6.洞庭湖的历史文化
7.洞庭湖的经济发展
8.洞庭湖的保护与治理
正文:
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湖泊面积广阔。
洞庭湖地理位置优越,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周边地区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湖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洞庭湖拥有众多美丽的旅游景点,如岳阳楼、君山、南湖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此外,洞庭湖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许多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
近年来,洞庭湖的经济发展迅速,湖区拥有丰富的水、土、生物等资源,为湖南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政府部门加大了对洞庭湖的保护与治理力度,以确保湖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洞庭湖资料简介旅游胜地基本内容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汩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津市、安乡和
南县等县市。
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
今君山)而得名。
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小支流,由岳阳市城
陵矶注入长江。
洞庭湖古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
20世纪90年代末,据水利
部门测算,有面积2579.2平方公里(一说2740平方公里);但它还有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四口”1300多平方公里洪道面积(一
说1.878万平方公里)。
两者合计,仍有3879.2平方公里。
湖盆周
长为803.2公里,总容积220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湖泊容积178亿
立方米,河道容积42亿立方米。
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
洞庭湖是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湖区名胜繁多,以岳阳楼为代表的历史胜迹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
也是
中国传统农业发祥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湖南省乃至全国最重
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水产和养殖基地。
洞庭湖,历史上有云梦、云梦泽、九江、五渚、五湖、三湖、重湖、太湖之称。
洞庭湖属扬子准地台江南地轴上的断陷盆地,形成于燕山运动,延续至喜马拉雅运动。
白垩纪为盆地发展扩大时期,第四纪以来,
洞庭湖拗陷盆地在新构造运动作用下,再次全面下沉,接受沉积,
成为湖南省第四纪分布最广、厚度最大、沉积层序最全的地区。
存
在4次以上凹陷成湖、凸起成陆的演化过程,相应拗陷盆地解体,
形成断拗盆地。
早更新世早期,在目平湖、澧县、沅江等凹陷成湖,
中期湖侵扩大到汉寿、鼎城、安乡、湘阴等地,出流由安乡经澧县
凹陷排入长江,末期凹陷转为缓慢上升,湖泊萎缩一部分成陆。
早
更新世晚期,目平湖与沅江两凹陷相连,湖盆扩大。
赤山凸起成为
两湖间的孤岛,湖水从南县、鲇市、藕池口排入长江,为第四纪湖
面最大的兴盛时期。
随着湖盆转为上升为主,湖水退却,出现洞庭
湖平原地貌景观。
中更新世,洞庭湖盆地发育为河网交织的湖沼盆地,澧县、目平湖和沅江至湘阴的沉积体系。
此时,湖水有两处出口,一处由岳阳君山经广兴洲入长江,另一处由安乡佘家台经澧县
进入江汉盆地。
晚更新世,目平湖凹陷和沅江至湘阴凹陷部分地区
再次活化沉降,并在赤山西部形成常德、安乡河湖盆地和东部临资口、黄茅洲和北大市河湖盆地,但其它范围已大为缩小,形状复杂,湖水由南向北流,并在团山附近有东、西水系汇合,在石首一带注
入长江。
发展到全新世后期,整个湖盆为河网交错的洞庭平原,当
时在君山西南侧有一方圆130平方公里的小湖。
宋代以后,荆江河床不断为泥沙淤积,洪水位持续抬升,使魏晋时原“湖高江低、湖水入江”的江湖关系逐渐演变为“江高湖低、
江水入湖”的格局,洞庭湖水浸日益严重。
元、明、清三朝,随着
荆江堤防的不断修筑和穴口的时决时塞,江患加剧,荆江溃堤、湖
区溃垸频繁。
江湖关系开始紧张起来,说明从宋代开始,江湖关系
开始发生历史性变化,人为因素成为江湖关系变异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明嘉靖之后,中央政府采取“舍南救北”的治水方针,荆江北岸穴口尽堵,南岸保留太平、调弦二口与洞庭湖勾通。
清代仍继续沿
袭明朝的消极治水方针,在长江来水有增无减的情况下,一遇洪水
则湖水泛滥四溢、向外扩展已成必然之势。
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就
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扩大起来的。
这一时期洞庭湖的范围,“每岁
夏秋之交,湖水泛滥,方圆八九百里,龙阳、沅江则西南之一隅。
”说明唐宋时期洞庭湖在西吞赤沙湖之后,向西南又有了迅速的发展。
迄至清代中期以前,洞庭湖仍继续呈扩涨之势,到道光年间,为洞
庭湖自先秦以来扩展至鼎盛时期。
道光《洞庭湖志》记载它的范围是:“东北属巴陵,西北跨华容、石首、安乡,西连武陵、龙阳、
沅江,南带益阳而环湘阴,凡四府一州,界分九邑,横亘八九百里,
日月若出没其中。
”可见洞庭湖自魏晋南北朝之后是逐步“回春”的。
由魏晋时期的五百余里到唐宋之际的七、八百里,继而又发展
到清中叶的八九百里,湖水波涛可直拍岳阳、华容、汉寿、沅江、
湘阴等县城,君山、艑山、层山、寄山、团山、磊石山、赤山、墨
山等均成为兀立湖中的岛屿。
洪水时节,洞庭湖水域面积超过6000
平方公里。
十九世纪中叶,洞庭湖开始由盛转衰,进入有史记载以来演变最为剧烈的阶段。
从6000平方公里的浩瀚大湖,萎缩到目前2691平
方公里的湖面,就是在这一百多年时间内发生的。
其主要原因就是
人为和政策的因素,导致咸丰、同治年间藕池、松滋相继溃口,荆
江四口分流入洞庭湖局面的正式形成。
咸丰二年,荆江藕池堤马林
工在小水年份溃决,清政府借口民力拮据未予堵筑,形成藕池口、
至咸丰十年长江大水,在原溃口冲刷成藕池口。
同治九年松滋溃口,因堵筑不坚固,同治十二年复溃,形成松滋河。
藕池口,松滋口形
成后,原由两口分流转变为四口分流,江湖关系巨变,成为洞庭湖
近一百多年来演变的重大转折点。
由于四口自北而南奔流,夺流改道,不仅使四水三角洲平原被淹,而且还迫使四水改变流向,彻底
打乱了原有水系格局。
沅水尾闾的主泓被迫遗弃故道,改由大围堤
西北方向入湖;资水尾闾的主泓也不再经由沅江县城侧,而是改由毛
角口经杨柳潭入湖。
四口和四水在湖内相互顶托干扰,造成局部地
区水位壅高。
更为严重的是大量泥沙倾积湖内,成为制约洞庭湖演
变的一个主要矛盾。
四口入湖泥沙淤积形成的河口三角洲自西北向
东南推进,加速了洞庭湖洲滩的发育。
随着三角洲在湖内不断充填
和南移东进,洞庭湖由此进入了迅速缩小的过程。
伴随着泥沙淤积
和洲滩的迅速扩展,湖区继之开展大量的围垦。
湖泊变成洲滩,洲
滩又成为垸土和湖田,洞庭湖人进水退的状况开始出现。
滨湖堤垸
如鳞,弥望无际,已有与水争地之势。
乾隆年开始到嘉庆年间,湖
南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地方官开始呼吁限制围湖造田,并要求刨毁
有碍行洪的私垸。
二是清末光绪年,在荆江来沙成倍增长、洲滩迅
速扩展的情况下,再次出现筑堤建垸的高潮,挽垸呈恶性膨胀,至
清末洞庭湖总计有堤垸1094座。
民国时期,围垦没有受到遏制,洞庭湖进一步萎缩。
高位洲滩因每年显露期长,相继挽成堤垸已成必然之势。
而中位和低位洲滩,因地势低下,每年淹没时间较长,修垸工程量大,且不适宜垦殖,这一类未经建垸的洲滩,当地俗称之为洲土。
据民国35年调查,已形成岳临、苍梧台、注滋口、大通湖、飘尾五大区块,总计在268万亩。
20世纪40年代中期洞庭湖已是洲滩广袤,湖体支离破碎,港汊交织,滩地发育系数达0.4左右。
洞庭湖滩地发育程度如此之高,表明洞庭湖已进入它的衰老阶段。
此后由于分流入湖的洪水夹带大量泥沙,湖盆不断淤积,1983年,这个长江水系重要调节湖泊的面积又缩小到2691平方公里,并被分隔为几个部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