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区的历史演变 四
江湖什么关系?----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前后

江湖什么关系?----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前后江湖关系,是荆江与洞庭湖关系的简称,也称“荆湖关系”,亦含有荆南、荆北两湖关系的含义,它是湘鄂两省水利关系历史上一项重要内容。
江湖关系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历史时期和复杂过程,这一过程是与两湖地区垸田兴筑、农业经济繁荣进程相一致的,也是荆江与洞庭湖之间水沙运动的结果。
江湖关系,实质是水沙分配关系,即如何处理荆江超额洪水问题。
水沙分配是江湖关系的制约因素,也是江湖关系矛盾症结所在,调整水沙分配格局,则是处理江湖关系的出发点和归宿,从防洪意义上讲,有四口分流及城陵矶出流才有江湖关系。
洞庭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调蓄的重要场所之一,从形成至今与长江的关系复杂多变。
历史上,它因荆江北岸穴口封堵、江水位升高而扩大;近代,又因荆江四口分流入湖、泥沙淤积而萎缩。
因此,洞庭湖的兴衰演变史,可以说是长江干流演变造成洞庭湖急剧变化的历史。
长江对洞庭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荆江四口(现为三口)向南分流分沙增加对洞庭湖的防洪压力和泥沙淤积。
同时,城陵矶以下城汉河段泥沙淤积,泄流能力下降,加剧对洞庭湖出流的顶托,使洞庭湖防洪形势日趋不利。
洞庭湖对长江的影响,主要是因泥沙淤积、湖面萎缩,造成调蓄长江洪水的功能下降。
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江湖关系又有新的变化。
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前的江湖关系三峡工程运行前,江湖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长江上游洪水来量大,中游泄洪能力严重不足。
长江宜昌以上流域面积有100.5万km2,相当于洞庭湖水系流域面积26万km2的4倍。
长江自宜昌以下进入中下游平原后,坡降平缓,沿江除洞庭湖与鄱阳湖有较大调洪区域外,均以堤防束水于河槽,河段之间安全下泄流量极不连续。
上荆江安全泄量不到6万m3/s,下荆江安全泄量不到5万m3/s,而宜昌站近100年来实测洪峰流量超过6万m3/s的有26次。
据历史洪痕调查资料,自1153年以来的800多年中,宜昌洪峰流量大于8万m3/s的有8次,大于9万m3/s的有5次,最大的达10.5万m3/s。
比较洞庭湖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泥沙淤积围湖造田

3洞庭湖区成为“渔米之乡”的有利条
C河湖众多,灌溉便利
D土层深厚,土地肥沃
4下列哪些综合治理措施使洞庭湖“变大”了( )
A 封山育林 B 退田还湖 C 加固大堤 D 跨流域调水
世界湿地日(2月2日)主题
1997年:湿地的价值与人类对湿地的利用 1998年:湿地之水,水之湿地 1999年:人与湿地,息息相关 2000年:珍惜我们共有的国际重要湿地 2001年:湿地世界,有待探索的世界 2002年:湿地,水,生命和文化 2003年:没有湿地就没有水 2004年:从高山到大海,湿地在为人类服务 2005年:湿地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 2006年:湿地与减贫 2007年: 为了渔业的明天―湿地支撑着渔业的健康发展
三垟湿地水域面积占29.1%,内部水网密布,由160多个 岛屿组成。位于温州大都市带的中心位置,有城市“绿心” 之称。
4问题探究,根据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1保护湿地的措施
⑴退田还湖、退耕还林 ⑵保护天然林 ⑶建立湿地保护区
2各举1、2个我国保护湿地的实例 ⑴洞庭湖、鄱阳湖、北大仓变北大荒等—转产、移民发展 农产品加工、第三产业、旅游业等。 ⑵沿海防护林、广西红树林的保护等 ⑶30处国际湿地保护区(见下图)。
1生态效益:
①调节气候 ②维持生物多样性。
③调蓄洪水。
④降解污染物。 2经济效益 ①提供丰富的农产品。 ②提供矿物资源。 ③能源和航运。 3社会效益 ①旅游观光。 ②教育与科研价值。
3阅读50年代和90年代的洞庭湖区图探究: 1、比较洞庭湖的变化以及变化 的原因 湖泊面积减少。 泥沙淤积、围湖造田。
湿地保护问题刻不容缓,我们 该如何保护我们的湿地资源?
⑴退田还湖、退耕还林 ⑵保护天然林 ⑶建立湿地保护区
洞庭湖的变迁

2、泥沙淤积,湖面减小;围湖造田,湖面减少。
3、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 4、洪涝灾害频发; 航运断航; 生态环境恶化。
20世纪末,你生活在洞庭湖区,洪水来临 时,你会怎么做?为应对来年的洪水,你 又会怎么做?
人堤之战
湖南省湘阴县青潭乡所在的青潭垸位于南洞庭湖的东北,建于1972年, 这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地方,乡党委书记冯正良介绍说:“青潭垸面积8平方公 里,平均海拔35.5米左右,当时修垸,每个公社、每个村都出劳力,筑起了 11000米堤坝。”堤面高度36米,而此时湖面的位置在30米上下,堤面大概 有三四米宽。冯正良今年41岁,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修堤、护堤是他记忆 最深刻的事情,“每年说不清有多少时间在堤上,每段堤防都有干部负责, 级别越高负责的堤防越重要,也更长。”即便是这样,在1996年,他任乡长 期间,最最高高3366..44米米的的水水位位还还是是汹汹涌涌地地淹淹过过了了整整个个青青潭潭垸垸。。
整治后的洞庭湖的有利影响:洪水威胁大大减小。
练习
1. 造成洞庭湖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C )
①泥沙淤积 ②蒸发加强 ③围湖造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④降水减少
2.治理洞庭湖萎缩的主要措施有(A )
①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封山育林 ②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平垸行洪 ③洞庭湖区开挖湖泊,加大湖盆 ④长江下游修筑堤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洞庭湖的变迁
洞庭湖简介:
洞庭湖为我国第二 大淡水湖(曾是我 国第一大淡水湖), 位于湖南省北部, 与湖北交界的地方, 是湖南省地势最低 洼的地方,其南有 湘、资、沅、澧四 水汇入,北与长江 相通。
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

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
张修桂
【期刊名称】《历史地理》
【年(卷),期】1981(000)001
【摘要】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中游下荆江的南岸,面积2,740平方公里,容积178亿立方米,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
它接纳湖南的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分流(调弦口已于1958年冬堵塞),由岳阳城陵矶泄入长江.
【总页数】18页(P99-116)
【作者】张修桂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8
【相关文献】
1.洞庭湖的历史演变与防洪功能评价 [J], 周魁一
2.洞庭湖与荆江的历史渊源及其沧桑演变 [J], 刘璨
3.洞庭湖区农业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历史演变 [J], 董力三;熊鹰
4.荆江和洞庭湖的演变与防洪规划的历史研究 [J], 周魁一
5.历史时期洞庭湖地区城镇职能的演变 [J], 董力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洞庭湖

龙源期刊网
洞庭湖
作者:
来源:《作文评点报·小学五、六年级》2018年第28期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面积达2500多平方千米,仅次于鄱阳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著名的景区。
洞庭湖经历了一个由大变小的过程。
先秦时代,洞庭湖被称为云梦泽,面积比现在大得多。
汉晋以来,长江流域的人口逐渐增长,开垦土地的强度越来越大,自然植被受到破坏,长江的含沙量开始增高。
于是云梦泽北部逐渐淤塞,再加上河道的变化和地质运动的影响,湖泊的主要水域开始南移。
宋代以后,荆江的河床不断被泥沙淤积,水位持续抬升,使魏晋时“湖高江低,湖水入江”的情况逐渐变为“江高湖低,江水入湖”。
到了明清時期,随着荆江堤防的不断修筑和穴口的时决时塞,洞庭湖的面积越来越小,江和湖的关系开始紧张起来,原本滋养了无数沿岸居民的洞庭湖成为祸患,人为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在湖周围修筑了很多水利工程,洞庭湖畔又成了迷人的“鱼米之乡”。
【知识小贴士】
青海湖鸟岛
鸟岛地处青海湖西北部,面积约0.8平方千米,因岛上栖息了数以万计的候鸟而得名。
随着湖水下降,其面积还在逐渐扩大,现在已经基本成为半岛。
每年四月,来自我国南方和东南亚等地的斑头雁等十多种候鸟在这里繁衍生息;秋天,它们又携儿带女飞回南方。
洞庭湖经济史话

洞庭湖经济史话1. 引言洞庭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于湖南省和湖北省之间。
自古以来,洞庭湖一直是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具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本文将介绍洞庭湖的经济史,探讨洞庭湖经济的发展和变迁。
2.古代洞庭湖经济在古代,洞庭湖是一个繁荣的经济区域。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自秦汉时期起,洞庭湖地区就有了相当规模的农业和渔业发展。
洞庭湖周边的平原地带土壤肥沃,适合种植大米和其他粮食作物。
同时,湖泊中丰富的鱼类资源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3. 农业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洞庭湖地区的农业发展日益繁荣。
古代农民利用湖泊的水源灌溉农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水稻成为该地区主要的经济作物,种植水稻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食物,也成为了重要的贸易商品。
同时,洞庭湖地区的农民还发展了养殖业。
鱼类养殖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为当地经济增加了丰富的利润来源。
而同时期繁荣的农业经济也带动了周边城市的发展,形成了以洞庭湖为核心的农业城市群。
4. 渔业资源洞庭湖的渔业资源丰富,自古就是重要的渔业中心。
湖泊中的鱼类品种繁多,包括鲤鱼、鲢鱼、鳙鱼、鳢鱼等。
渔民们利用湖泊的资源开展捕鱼活动,不仅为自己提供食物来源,还出售给周边地区的居民,成为了重要的贸易商品。
在汉代以后,洞庭湖渔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了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
为了保护渔业资源,当地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渔业管理政策,包括禁渔期等。
同时,渔民们还发展了渔具制造业,例如木兰船等,为渔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水运交通洞庭湖地区的经济发展得益于水运交通的便利。
湖泊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为周边地区提供了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
古代,湖泊的水路通行,成为货物贸易和人员流动的重要通道。
随着经济的发展,湖泊地区的水运交通也日益繁荣。
港口城市如岳阳、湘潭等迅速兴起,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
通过水运交通,当地的农产品和其他商品可以迅速运往周边地区,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贸易的发展。
6.现代洞庭湖经济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洞庭湖地区的经济也发生了巨大变革。
洞庭湖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长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
湖区位于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介于北纬28□30′~30□20′,东经110□40′~113□10′。
湖区面积1.878 万平方公里,天然湖面2740平方公里,另有内湖1200平方公里。
中国第二大淡水湖。
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
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4口(1958年堵塞调弦口)引江水来汇,南和西面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注入。
湖水经城陵矶排入长江。
通常年分4口与4水入湖洪峰彼此错开。
因而有「容纳四水」、「吞吐长江」的调节作用,减轻了长江中游的洪水压力。
若出现「江湖并涨」,就易泛滥成灾。
由于4水和4口携带大量泥沙,每年约有1.28亿吨泥沙淤积湖底,又因湖滨土质肥沃,人们不断围垦,近百年来湖盆已显著收缩。
洞庭湖原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现已退居第二。
1825年时湖水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1890年为5,400平方公里,1932年为4,700平方公里,1960年已减为3,141平方公里。
现在以湖面高程34.5公尺计,湖水面积为2,820平方公里。
昔日号称「八百里洞庭」,今已分割为许多大小湖泊。
水位变幅达13.6公尺,有「霜落洞庭乾」之称。
1952年兴建荆江分洪工程和蓄洪垦殖区,使部分洪水泄入分洪区,并整修了湖区堤垸水道,减轻了洪水对洞庭湖区的威胁。
洞庭湖湖滨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盛产稻米、棉花。
湖内水产丰富,航运便利。
所在地区:湖南面积:2789.00平方公里深度:最大深度30.80米容积:178.0亿立方米成因类型:构造湖生态特征:洞庭湖水质比较清洁,富营养化不明显,主要污染物通过降水使大气中的有害物质随雨水人湖,是污染物质进入湖水的途径之一,随雨水进入洞庭湖的主要物质是SO、Co、NoX以及烟尘,有害有毒物质主要有汞、镉、六价铬、砷、铅、酚、氰化物、硫化物;洞庭湖是我国主要淡水商品鱼基地,现有鱼类113种,分属11目22科,其中102种是与长江上游共有的,其中鲤科鱼类65种,鮠科10种,鳅科9种,鳍科6种,银科3种,鲇科、鮡科各为2种,其他16种。
洞庭湖资料简介旅游胜地基本内容

洞庭湖资料简介旅游胜地基本内容推荐文章关于列宁的个人资料简介介绍热度:冯玉祥简介资料介绍热度:优秀陈晓资料简介热度:邓丽君个人资料简介热度:邓颖超个人资料简介热度:洞庭湖是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湖区名胜繁多,洞庭湖是以岳阳楼为代表的历史胜迹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洞庭湖资料简介,供大家参阅!洞庭湖简介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汩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津市、安乡和南县等县市。
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小支流,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
洞庭湖古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
20世纪90年代末,据水利部门测算,有面积2579.2平方公里(一说2740平方公里 );但它还有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四口”1300多平方公里洪道面积(一说1.878万平方公里)。
两者合计,仍有3879.2平方公里。
湖盆周长为803.2公里,总容积220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湖泊容积178亿立方米,河道容积42亿立方米。
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
洞庭湖是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湖区名胜繁多,以岳阳楼为代表的历史胜迹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
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发祥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湖南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水产和养殖基地。
洞庭湖名称由来洞庭湖,历史上有云梦、云梦泽、九江、五渚、五湖、三湖、重湖、太湖之称。
洞庭湖的名称的历来,有许多的说法。
在《史记》、《周礼》、《尔雅》等古书上都有"云梦"的记载。
梦,是当时楚国方言"湖泽"的意思,与"漭"字相通。
"春秋昭元年,楚子与郑伯田于江南之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洞庭湖区的历史演变四 洞庭湖区的历史演变 作者:郭辉东 一、先秦两汉时期洞庭湖的演变 先秦两汉时期,洞庭湖又称“九江”,为一汇合湘、资。沅、滇四水及荆江分洪水流,向北流入长江的巨大湖泽。-(禹贡·荆州记载“九江’在荆州境内,而且水势十分浩渺。(山海经·中山经)记载:“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法沅之风,交滞湘之渊,‘九江’之间。”(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湘水出舜葬东南瞰,酉环之,入洞庭下,一日东南‘酉泽”’;“沅水出象郡谭成西,东注江,入下隽酉,合洞庭中”。 古时洞庭素有九江之汇的称呼,沅、渐、抚、辰、淑。酉、澄、资、湘合为九江。“九江”究竟指什么地方?历来存在争论,汉魏以来至宋代以前的学者有各种解释。宋代以来的大多数学者,论证了(禹贡》中的“九江”即今日的洞庭湖,从而成为定论。湖北黄梅及江西九江等古代并不属于荆州范围,而在扬州境内。(水经》称“九江地在长沙下隽西北”,今人考证下隽县在今湖南泪罗、岳阳之间的新墙河口,证明九江即洞庭湖无疑。 先秦两汉时期大江的上荆江段南通洞庭湖的情况,可以从当时许多文献中得到证明。建国后在安徽寿县出土的(鄂君启节),为战国楚怀王六年所作,其舟节铭文记载鄂君船队西南航线为:“上江,入湘,„„入资、阮、渣、油,上江、庚木关,庚鄂”。表明当时水上航行能沿洞庭湖水道上溯,经过资水、院水、渣水和油水各入湖水口,西北可通今沙市附近的庚木关及楚都部城。这也证明今松滋、公安县境内的右油木(上游为诡水)也是南流入湖的。战国屈原的《九歌·湘君》中说:“沛吾乘兮桂舟”,“吾道兮洞庭”,“望洋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表明由洞庭湖中舟行,一由港水下游经荆江南岸的“法阳”(今湖北沙市与公安问),可以进入长江。(楚辞·哀盼中说“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这是记段都王室百姓“方仲春东迁”,“去故乡而就远”的逃亡路线,其舟行方向与(鄂君启节)和(九歌·湘君)中记述的相反,都一致表明当时荆江在江陵以下确有一支分流南入洞庭的水道。做国策)、(史记)和(水经)等文献记载表明,先秦两汉时期洞庭湖接纳四水及荆江分洪的水系格局,与目前相似,而且在江陵以下确有一支分流南入洞庭的水道。(战国策》和(史记)记载,战国末年,秦国准备进攻楚国的黔中郡,派“汉中之甲”,乘船经巴水、西汉水(嘉陵江),沿长江出峡,“四日而至五清’。(史记·秦本纪 )记载:公元前277年,秦派 22蜀郡太守张若起兵攻楚,即按上述路线,略取楚国的“江南”之地,设立属秦的黔中郡。(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 219年秋秦始皇南巡欲往衡山,因在洞庭湖遇风浪“几不得渡”,只好半途而返。(淮南子·人间训》记载,“江水之始于服山也,可寨衣而越也;及至乎下洞庭,„„起波涛,舟航一日,不能济也’。记述全国水道的(水经)一书,对湘、院法水均直接称“入江”,仅资水载明为“东与沉水合于湖中,东北人江’。但都道元的(水经注)则称:“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并称“湖水广圆五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先秦两汉时期洞庭湖的水面和具体湖周界线,目前从文献记载中难以精确考证。依据湖区考古发掘资料可知,湖区腹地绝大多数新石器时期文化层至龙山期中断,表明从距今4000 年前,洞庭湖的水面扩大,直到秦汉时期,湖区腹地很少留下什么文化遗址或墓葬。秦汉时期已在湖区边缘地带广泛设县,而湖区腹地平原水网区当时都没有设置一县。至于人工围湖垦殖的情况更为少见,仅东汉初年樊重曾在西洞庭湖区兴筑过“樊破”,其位置在今常德市北89里,据说“有肥田数千顷,岁收谷千万科”《元和郡县志》。 根据先秦两汉时期文献记载,结合对商、周、秦、汉时期湖区边缘地区文化遗址分布情况分析,卞鸿翔、龚循礼等人编著的(洞庭湖的变迁)一书,概述洞庭盆地形成与演变之后,根据概略勾绘的先秦两汉时期洞庭湖形势图估算,当时的湖泊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以上。 距今3000年左右,湖南的气温比现今为高,苍郁的森林和密茂的花木遍布各地。变幻莫测的风云,滔滔的洪水,凶猛的野兽,又常常给人类带来各种灾难。湖南先民正是在这种生态环境中世代相继,不断战胜自然,开发和利用自然,求得生存和发展,为湖南历史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石。我国以某种历史事实原型与湖南有关的传说,或许从某个角度反映了洞庭湖区历史的影子。比如:量尤被黄帝杀害后一部分族人南流成为“苗量”先民,炎帝南迁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帝舜南巡崩葬于九疑,二妃哭之陨于湘江遂为湘水之神,大禹治水南抵九疑并在衡山留下(禹碑),周昭王三次南征“荆蛮”而葬于昭潭,周穆王起六师至于九江伐楚。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2000多年前就在洞庭湖畔写下了离骚、九歌(内含湘君、湘夫人)、天问等煌煌大篇,(楚辞)的地理图示表明,洞庭湖区正是屈原当年主要活动的范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
,至今仍然激励着人们。 春秋战国时期,因湖区比较接近楚国的国都部(今湖北江陵西北),是楚国向南方发展的必经之地,所以楚人进入湖区比较多,特别在西北部人口分布比较稠密。春秋战国后期,湖南进入楚、秦版图。湖南虽属内陆,但以长江、洞庭湖和湘资沉渣四大水系为枝干形成的交通网络,使湖南自古以来就成为中原地区南通两广、南海,西上云贵川的中介地和走廊。同时,从赣、皖、苏、浙西上,从甘、陕、巴蜀南下和东进,洞庭湖亦属途经之地。 楚国势力分东西两路进入湖南,西路自鄂都一带越江南下进入洞庭湖西部的遭水流域和沅水下游地区;东路自鄂地一带沿洞庭湖东岸和湘江下游南进,在岳阳、泪罗一带建立重要军事据点,再南湖湘江而上,扩展到湘中、湘南地区。楚灵王时,楚在洞庭湖西北岸统治已经稳固。约公元前385年,吴起相楚以后,对南方湘、粤、桂等地越族土著民族发动了全面征服战争。至此楚国基本上完成了对湖南的全部征服,史称“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克服五岭的障碍,保证军粮的顺利运输,命令史禄凿渠运粮深入越地,利用湘桂谷地凿出一条古老的运河灵渠,沟通湘漓二水,联结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其年代之久远,工程之艰巨,设计之灵巧,可与都江堰、郑国渠媲美。 两汉时代,湖区经济还很不发达,“民食鱼稻”,以捕鱼、打猎为业,仍属地广人稀的地区。据(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记载,从公元2年至公元140年,湖南省人口由 71.74万发展到 281.33万,增长2.92倍,而武陵、长沙H 郡人口从42.16万发展到131.03万,增长2.1倍。该数据虽不能完全反映湖区的实际情况,但揭示出当时区域人口增长速度的趋势。此后一段时间,武陵郡、长沙郡等湘江流域地区人口增加较多,武陵、长沙二郡的湖区部分人口增加较少。
二、魏晋时期洞庭湖的演变 东汉末年,北方战乱频繁,湖南境内,特别是洞庭湖区和湘江流域人口剧增,垦殖的发展使天然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西洞庭湖因长期缓慢淤积,加之人工围垦使湖面缩小,湖泊水位也因之被雍高而高于荆江,致使原先的湖区西北向南流的油水及荆江分洪的虎渡等河均逐渐淤塞。三国时期成书的(水经)首次记载:油水下游改从居陵县以北,“东北入于江”。(水经注)也明文记载当时油水在公安县酉,“北流注入大江”。油水由“南流”变为“北流入江”的事实,表明汉末至魏晋发生过一次“江湖关系”的根本转变,荆江汛期
不再分洪入湖。魏晋时期水道变迁的一个重要事件,就是杜预运河的出现。据(晋书卷三十四·杜预》记载:“旧水道,唯污汉达江陵,千数百里,北无通路,又巴丘湖,be湘之合,表里山)11实为险固,荆蛮之所恃地。预乃开扬口,起夏水,达巴陵,千余里,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嘈。”扬口即扬口垒,在今湖北天门县东南,夏水为从江陵以东荆江分洪入汉水的水道。杜预在平定东吴之后,镇守的治所在荆州,为了接运港粮和镇守荆蛮的需要,开了扬口巴陵的千里运河,“内泻长江之险”,可以理解为向荆江北岸分泄长江汛期洪水。“达巴陵”的南段,据同治(巴陵县志·山水)考证,相当于今岳阳君山北面的壕沟河,在今君山农场五分场以南,经穆湖铺至君山芦苇场一段仍有故迹可寻,其余多已湮塞。 魏晋南北朝时期,洞庭湖区的围垦活动已初具规模。三国吴时,丹阳太守李衡在龙阳(今汉寿)已记洲上“作宅”,“种桔千株’‘,“岁得绢数千匹,家道富足”。酉晋末年,巴蜀流民数万人流入荆湘,遍布于洞庭湖区边缘各地。东晋初年,原在河南平氏县境的义阳郡流民又大量涌入洞庭湖西岸,穆帝(345—315年)时侨置义阳郡流民于今渲县新洲一带,刘宋元徽二年(474年),又.割罗县、益阳、湘西三县的滨湖土地,于黄陵庙南置湘阴县以安顿巴蜀流民。由此可见,在东晋、南朝之际,洞庭湖区的围垦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根据沿湖置县的历史可以推断,当时的围垦活动已由湖区边缘逐渐向湖区中心步步推进。湖区西北部,自东汉分层陵县(故址在今湖北公安县西南)设置作唐县(故址在今浚县东)之后,三国吴县又在作唐县东设置安南县(故址在今安乡县北),萧梁时还以安南县为安南湘郡。南洞庭湖区自刘宋时置湘阴县后,萧梁时又在今流江市东及南洞庭湖中置药山县、重华县,并置药山郡。迄止南朝萧梁时,今日湖区除南县外的所有县级政区均已设置,相应地湖泊水面积则由先秦两汉时期的浩渺大湖开始分割和缩小。 魏晋南北朝时期洞庭湖南有“周回二百里”的青草湖,面积60O平方公里左右;渣水下游还有“赤沙湖”,湘江、流水下游还有许多“大湖”,据有关专家匡算,当时的洞庭湖,包括青草、赤沙及其他边缘湖群的全部水面接近于6000平方公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洞庭湖形势,根据《水经注·江水注)的有关记载,大致情况为:大江在江陵县以下分为二支,一支分流经江汉平原入汉水,称为“中夏水”;一支“南派屈西,极水曲之势”,称为“中郎浦”,至公安县北与自西南
流来的油水汇合,这就是今由沙市东南流至石首以上的上荆江干流。油水口以东有景口、沦口与渲水下游的赤沙湖等淤塞湖汉相通;其余还有清水口、生江口,均为分洪水入江的水口。荆江北岸有一系列水口与江汉平原相通,每至汛期江水涨时,主要由江陵以东的豫章口、华容(今监利西北)县西的“中夏日”,华容县南的子夏口等,向北泄人夏水。见图2—1。 图2—且魏晋南北朝时期洞庭湖形势
三、唐宋时期洞庭湖的演变 自隋到唐,荆江与洞庭湖仍保持着南北朝时期“湖高江低,江不入湖”的格局。唐末五代时,荆江两岸堤防逐渐完善而洪水位也随之抬高,使魏晋以来的“江湖关系”逐渐发生转变。荆江筑堤始自东晋永和年间,当时荆江刺史桓温令陈道在江陵以上的荆江北岸构筑金堤,以后累有加修。五代时,高季兴割据荆南,将荆江南、北岸大堤联成整体,北岸自当阳至拖茅埠,南岸自松滋至城陵矾,长各六、七百里,但南岸堤身较为单薄。石首县自宋初常出现“江水为患”,“堤不可御”的险情,神宗时谢域为石首县令,才砌石护堤,“自是人得安堵”《宋史·谢城传》;公安县固堤防经常冲毁,连年增修,弄得地旷民寡,宋初全县竟“不及二千户”(陆游(入蜀记》。荆江大堤南岸经常决堤溃口,使洞庭湖又接受荆江汛期分水分沙,过去一些分湖水入江的河道,这时也转变成泄江水入湖的水道。原为泄湖水北入长江的藕池河(即(水经注)中提到过的“清水口”)宋代却由“北通于江”转变为“南通于湖”;虎渡河又恢复南流,成为连通江湖的河道;自西向东流的油水被虎渡河堤分隔为二:上游在松滋县境内直接入江,下游为虎渡河所属油河口也成为荆江南通洞庭湖的分流穴之一。宋代洞庭湖因受荆江分洪水流的影响,湖泊水情和泥沙淤积发生了三个显著变化。 一是汛期荆江洪水位对东洞庭湖的影响,由水位顶托逐渐演变为倒灌入湖。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首先提到汛期洞庭湖因长江与湘江来水相互顶托而使湖面扩大:“湘江北流至岳阳达蜀江(即长江,因其上游之水主要来自巴蜀而名),夏潦后,蜀涨势高,遏住湘波,让而退溢为洞庭湖,凡阔数百里,而君山宛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