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哪杯水多》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哪杯水多》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哪杯水多》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哪杯水多》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与设计思路分析:

《科学》教学的本质在于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努力创设“生活化、情境化”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探究中,大胆假设,自主探究,自悟自得,体验成功。《哪杯水多》一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通过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之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并能用科学的眼光来发现问题,思考和分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学会正确使用量筒的方法,知道使用量筒测量比目测更准确,培养学生估算液体多少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和亲自实验,给学生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在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动手探究的自信心,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

2.学会正确使用量筒,知道使用量筒测量比目测更准确,并初步学会估算液体的多少。

3.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培养自信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会正确使用量筒,知道使用量筒测量比目测更准确。

课前准备:

1.每组三个大小不同的杯子,装的水不一样多,一把尺子,一支水彩笔、一个抹布。

2.实验用品: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小酒杯、量筒、烧杯、带梁的小桶、弹簧秤、6杯事先测量好的水。

3. 实验报告,教学课件。

教学活动设计:

课前游戏:

教师出示三支笔,以不同的展示方法让学生猜哪支笔最长,哪支笔最短?引起学生争论。引出不论我们不管做什么比较都要有一个标准,而且要在统一的标准下才能进行比较。

(一)生活化的导入,激发探究

师:能问大家一个问题吗?

生:能。(齐声)

师:你们在家都做家务活吗?

生:做。(齐声)

师:都做哪些家务活?

生:帮妈妈刷碗,扫地。

师:噢!真勤快。

生:帮爸爸擦皮鞋,擦地板。

师:噢!真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生:……

师:还有这么多同学举手呀?是不是你们都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干家务活呀?生:是。(齐声)

师:看来大家都是爱劳动、孝顺父母的好孩子。老师邻居家有一个和大家一样大的孩子,叫小明,他也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他每天早晨都早早地起床为爸爸、妈妈和自己冲杯奶。这天早晨,他冲了这样的三杯奶。

(出示课件:三杯牛奶,三个杯子相同,而其中的奶量不同。)

师:大家猜猜看小明会把哪杯奶给爸爸,哪杯奶给妈妈,哪杯奶给自己呢?生:我猜小明会把3号奶给妈妈,2号给小明,1号给爸爸。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因为妈妈整天上班工作,回家还要做家务,很辛苦,所以要喝最多的,就是3号杯里的奶;爸爸虽然也工作,但是回家不做家务,所以要喝比妈妈少一点的1号杯里的奶;小明还小,喝最少的2号杯里的奶。

师:噢,这是你的观点。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我认为应该把1号杯分给爸爸,2号给妈妈,3号给小明。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我认为小明正在长身体,最需要加强营养,所以要喝3号杯里的奶,爸爸在外边干活很累,也需要补充营养,所以应该喝1号杯里的奶,妈妈不喜欢喝奶,可以喝最少的。

师:噢!这是你的想法。看来呀!大家都同意把最多的奶给最需要的人,大家能一下就能猜出来哪杯奶多,哪杯奶少,那我这里有三杯水,(出示课件:三杯水,三个杯子相同,而其中的水量不同)你能一下就猜出来哪杯水多,哪杯水少吗?

生:能!

师: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哪杯水多,哪杯水少”的问题。

(板书课题:《哪杯水多?》)

(二)情境化的课堂,自主探究

探究活动1:

师:好,你来猜?

生:3号最多,2号最少。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生:因为3号杯水高。

师:这里我们把水在杯子里的高度叫做“水位”,大家说一遍“水位”。

生:齐声说:水位。

师:除了水位高,还有别的条件吗?

生:杯子是一样的。

师:加上这个条件,我们来看,在杯子是相同的条件下,是不是水位高的水多。大家同意这个看法吗?(同意)看来大家的看法非常一致,在杯子相同的条件下,水位高的水就多。

(板书:杯子相同,看水位高低)

探究活动2:

师:我这里还有三杯水,你还能猜出哪杯水多,哪杯水少吗?

(出示课件:三杯水,杯子的粗细不同,水位相同)

生:1号杯子水最多,2号杯子水最少。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生:因为1号杯子宽。

师:对于杯子,我们还是用粗细来描述比较好,也就是说杯子粗的水多。还有别的条件么?

师:好,你来补充。

生:水位是一样的。

师:加上这个条件,我们来看,在水位相同的条件下,杯子粗的水就多。大家同意吗?(同意)我们能不能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好)

师: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当杯子大小相同时,我们一看水位高低就知道水的多少,现在我们拿三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再把屏幕上的三杯水请到这里来,大家看是不是?(教师拿出与课件上基本相同的三杯水让学生看,学生看后明白是课件中展示的)现在我们分别把他们倒在这三个大小相同杯子里,请大家观察一下哪杯水多,哪杯水少?

生:1号杯子水最多,2号杯子水最少。

师:还真是和大家先前说的一样!这样看来,当杯子里的水位相同时,杯子粗的水就多。

(板书:水位相同,看杯子粗细)

探究活动3:

师:看来,任何一个科学的结论都要通过实验验证,才能判断他是否正确。这次,我给每个小组的桌上都准备了三杯水。大家赶紧观察一下,再猜猜看哪杯水多,哪杯水少?

生:1号多,3号少。

生:3号多,1号少。

生:2号多,3号少。

生:3号和1号一样多。

……

师:有的说1号杯子里的水最多,有的说2号杯子里的水最多,有的说2号杯子和3号杯子的水一样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这次大家的意见怎么不统一了呢?问题出在哪里?

生:杯子的大小不一样了。(板书:杯子不同)

生:水位的高低也不一样了。(板书:水位不同)

师:出现了这些情况,我们用眼睛无法准确地判断了,那么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师:刚才我看见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一定有好办法了,谁能说说?

生:我们小组想用一个杯子、一把尺子来判断,把这三个容器里的水,一个一个倒入这个杯子里,量一下水位的高度就知道了。

师:噢!你们小组的这个方法不错!待会儿你们就用这个方法来实验,看看行不行,好吗?

生:我们组想用大小相同的三个杯子来判断,就是把三个不同容器里的水分别倒入三个相同的杯子里,一看就知道哪杯水多,哪杯水少了。

师:嗯,这个方法就是我们一开始用的方法,杯子相同,看水位的高度,刚学的方法就用上了,不错,学以致用。待会儿你们就用这个方法试一试。师:噢!你们还有?你来说说。

生:我们组想用称重量的方法,哪杯水最重,就最多。

师:这个方法很特别,你们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我爸爸在市场上买酒,我看见他每次都用称称,重的酒就多,轻的酒就少,所以……

师:看来你很注意观察生活,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你们就用这个方法实验好吗?

师:看来大家的办法还真不少,其实这些方法都是测量的方法。(板书:测量)下面各个小组可以用你们自己想出的方法进行实验,也可以用其他组的想出的方法试一试,在实验时,如果你又发现了新方法,也可以试一试?我这里给大家准备了实验时你们可能用到的器材,如果哪个小组需要的话,小组长可以过来拿。

师:不过,大家看桌上的器材都是什么做的?噢!玻璃,那么在实验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生:应该小心,注意安全,不要把仪器弄坏了,划破手指。

生:要轻拿轻放。

生:不要把杯子里的水洒出来,这样得出的结论就不准确了。

师:连这个你都想到了,非常好!请坐。

师:老师也想给大家提个建议,在实验时,小组同学要注意团结合作,特别是要注意,不要把三杯水弄混了,那样你就无法进行比较了。老师说明白了吗?下面开始实验吧!

小组实验开始,教师巡回指导。

镜头一:各个小组长都上“实验器材超市”拿了量筒进行实验(但是不知道量筒叫什么),有的组拿了三个量筒,一比就知道了哪杯水多,哪杯水少。有的组只拿了一个量筒,分别把三杯水倒进量筒里,并且有人记数,最后确定数大的水最多。并大声说:老师我们知道了,3号杯水最多,2号杯水最少……

镜头二:有的组用量筒测量完了以后,就听见有同学说:再用其他方法试一试,组长再上去拿小酒杯量一量。还有的组说:拿那个小桶和称来试一试。噢!老师还是3号杯水最多,2号杯水最少……

镜头三:老师我们用了3种方法,结果都一样。老师我们用了4种方法……,我们用了5种……

师:请大家坐好,刚才我看到大家各个都像小科学家一样在研究,真的是很投入,那么你们研究的结果是什么?哪个小组能来交流一下?

生:我们小组通过实验得出3号杯水最多,2号杯水最少。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吗?

生:介绍本组的做法,他们用了3个方法。

师:哪个小组还用了和他们不一样的方法?来,交流一下。

生:我们小组还用了称称的方法……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们还用做记号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用了这么多方法来实验,你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吗?

生:一样!(齐声)

师:看来要判断哪杯水多哪杯水少,可以用很多方法,不过,要想准确的知道一杯水到底有多少,就要进行准确的测量。刚才看到有的小组用了这

个特别的仪器(师顺手拿起学生用过的量筒),大家知道它叫什么?

生:不知道。

师:我来告诉大家,它叫量筒,是用来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现在每个小组的小组长上来拿一个回去。

师:现在每个组都有一个量筒,请大家仔细观察,看量筒上有什么?

生:有横杠。

生:有横线。

师:还有什么?

生:有数字。

师:除了这两样,还有什么?

生:字母ml。

师:ml表示毫升,毫升是表示液体体积的单位;也就是当水位在20这条长线上时,我们就说水的体积是20毫升。同学们再观察一下,量筒上每两个数字之间相差多少?有几个小格?算一算一个小格是多少毫升?

生:相差20毫升,一个小格是2毫升。

师:这个量筒最大的数是多少?

生:250毫升。

师:说明这个量筒最多能量250毫升的水,多于250毫升就要选择再大一点的量筒。

师:最小的数是多少?

生:20毫升。

师:说明这个量筒所量的液体最少不能低于20毫升,如果少于20毫升就要选择小一点的量筒。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量筒,那么你知道量筒倒上水是什么样子吗?请看屏幕。(出示课件)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水面是凹下去的。

师:那我们在读数的时候应该看凹面的上部还是底部?

生:看底部。

生:不对,读上部。

师:到底怎么读呢?我们了来看正确的读法。(出示课件,课件上展示正确的读数方法)大家看,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的最低处相平,这样读出的数才是最准确的,在今后的实验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师:那么,量筒怎么用呢?谁能说说?

生:把水倒在量筒里就行了。

生:还要看刻度。

师:量筒到底怎么用呢?我们来看一看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

课件展示如下:

1)拿到量筒后首先要看一下量筒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测量液体时,首先要把量筒放在一个平面上,放平稳;然后再把杯子里的水口对口地倒进量筒里,不要把水洒在外面,如果洒了测的数就不准了;当量筒里的水面静止后开始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最低处相平,这样读出的数才是准确的。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量筒的使用方法,下面我们来测量一下这杯水有多少毫升?请小组长马上上来拿一杯回去测一测,看看有多少?

生:汇报结果。

生:41毫升。

生:40毫升。

生:40毫升。

39毫升……

师:我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其实我给大家的都是40毫升的水。请量的不是40毫升的小组找找原因。

生:我们在读数时视线没有和水面的最低处相平。

生:我们在往量筒里倒水的时洒出来一些。

师:能找出失败的原因,这点很好。下次实验时只要注意了,就一定能成功。

(三)自悟自得,拓展延伸,体验成功

拓展:1

师:经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了40毫升的水是这么多,那么根据这40毫升的水,大家先估计桌上几杯的水有多少?(发实验报告)并把估计的数字填在实验报告上,再用量筒进行测量,看一看你估算的是否准确?

镜头一:学生有的估计是120毫升,有的估计是110毫升,有的估计是105毫升……经过量筒测量后,有的组发现自己估算的和测量的差距很大。

镜头二:对第二杯水的估算,各小组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显得比较谨慎,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并通过协商确定估算结果,估算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相比差距较小,也比较准确了。

师:刚才我们用量筒准确地测量出每杯水的体积是多少,实际上在实验室里还有许多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大家知道吗?噢!不知道。不知道没关系,我来告诉大家。这个叫量杯……(教师边出示实物边介绍)拓展2

师:那么,除了这些实验室里用的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外,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

生:家里的水表。

师:通过水表你能知道什么?

生:家里每月用水的多少。

生:打针的针管上面有刻度,可以知道打多少药。

生:奶瓶上有刻度。

师:为什么要有刻度?

生:有了刻度可以知道小孩喝了多少奶。

生:有的药瓶上有刻度,就像我们喝的止咳糖浆……

生:汽车上的油表和水表……

(四)课后延伸:

师:大家知道的真不少。同学们善于观察生活,这可是个好习惯。只要我们认真观察思考了,你就会发现许多科学知识。既然测量液体的体积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得这么广泛,大家想不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测量工具?生:想。(齐声)

师:那么大家看看,这是老师自己做的量筒,如果大家也想做一个,请同

学们课后研究研究,自己也做一个,可以用它来测一测自己买的饮料够不够数?自己喝的一杯水到底有多少?好不好?(好)下课!

设计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我考虑到在实际生活中,用眼睛看是判断哪杯水多,哪杯水少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因此在本课的一开始我就着重从平常的生活场景入手,用眼睛观察的方法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储备,并让学生自己从平时的生活现象中总结出:杯子相同,看水位高低就知道“哪杯水多”;水位相同,看杯子粗细就知道“哪杯水少”的科学道理。紧接着我又故意设计了一个环节,抛出“杯子不同,水位不同,哪杯水多?”的问题,使学生自己形成问题矛盾,点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重点:当用眼睛无法判断出哪杯水多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通过这个环节,让孩子们自然而然的碰到用眼睛不能解决的难题,这样再引入用其他的方法来判断“哪杯水多”的问题就水到渠成了,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展开教学时我着重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在材料的提供上。无论是图片还是实物,首先要提供给学生的都是杯子,而且都是生活中用的,并且是透明的或半透明的杯子,这样在教学中才能避免杯、瓶等词语混沌不清的现象,第一组三个杯子是图片:在杯子相同的情况下,哪杯水多?这组图片上的杯子最好是都带有几朵小花的杯子,让学生一看就知道杯子是一样的,以免出现意想不到的猜测,偏离了课堂主题。再比如第三组:杯子不同,水位不同判断哪杯水多?这组是要引导学生做分组实验,每组有三个杯子,而杯子要求是生活中的杯子,并且是:杯子的高矮不同,粗细不同,杯壁厚度不同,材质不同,颜色不同,杯底的厚度也不同。让学生根本就无法用眼睛准确的判断出哪杯水多,哪杯水少。这样才能引出其他判断哪杯水多的方法,因此在定向探究实验中,实验材料的选择是至关重要。

其次是注重“猜想”。猜想的提出,是通向科学理论道路的重要环节。有许多科学猜想,比如苹果为什么落地,“哥德巴赫猜想”,这种猜想过程,对于科学发现、科学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当提出一个问题后,让孩子们预测其结果可能是什么样的,这是极具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学生无法用眼睛判断出哪杯水多时,我就顺势一转:“那谁能想想办法呢?”在学生动手做之前先“想一想”方法,调动起他们猜想的积极性,并借助于生活中的判断和推理,使孩子们的脑子

里产生许多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他们机会表达,解释,不管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身的对错,只要他们支脑筋去想了,有机会去说了就是有意义的,对他们的思维的发展就会有促进,这就是刘默耕老师所说的“诗从胡说起”的阶段。目的在于调动个体的积极主动性,使之产生用实践、用证据来支持自己观点的需要,促使学生动手去做,动手去发现,结果会让你出乎意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