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与中医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斋志异》与中医基本文化

从文学发展的角度而言,每一种文体的发展都有自身的规律。诗歌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其发展的趋势正如叶燮在《原诗》中所提及的一样,“但就一时而论,有盛必有衰;综千古而论,则盛而必至于衰,又必自衰而复盛……”小说,虽然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中,长期居于末流,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则把小说列为末等,但是小说的发展演变依然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也有着自身的规律。

在小说的整个发展演变史中,直到元明清时期,小说才逐渐为文人们所重视,并积极地投入小说的创作中。从古至今,文言文体在各种体裁中都占有绝对优势,但是小说则不然,由于小说繁盛期较晚,并且产生了白话小说系统和文言文小说系统,而白话小说系统是占有明显优势的,如《金瓶梅》、《红楼梦》等作品的诞生,直接把当时小说的创作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虽然此时文言文小说系统的发展成果不如白话小说系统,但是就是在人们注重白话小说系统的发展时,文言文小说系统所产生的阶段性成果——《聊斋志异》,还是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况且,自古以来,文言文创作在整个文学中是居于主流的。《聊斋志异》诞生的意义及其产生的影响是不亚于任何一部小说的。在《聊斋志异》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的琐事、当时的社会风貌、科举考试等各方面的事情,因而称《聊斋志异》为“社会百科全书”,我想这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在社会生活中,生老病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说不尽道不完,并且带有一种沉痛感。早在《古诗十九首》中,就有人发出了“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人生感慨。而与生老病死联系最为紧密的领域恐怕得数医药知识,作为“社会百科全书”的《聊斋志异》,医药知识则是书中所描写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聊斋志异》中,除去目录、前言和自序,共有89篇文章提及到“药”,而“药”这一字的出现次数为156次,“病”字出现的次数高达333次。在现代社会,关于中国古代的医药文化知识被统称为中医文化。本文着重在于讨论《聊斋志异》与中医文化这一话题,而对于这一话题的讨论,则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地去了解《聊斋志异》,和更加全面地去把握这部“社会百科全书”。

一、“望、闻、问、切”及整体治疗

中医文化所包括的知识是非常广泛的,而其理论体系的两个基本特点则是辨证论治和整体治疗,这也体现了中医文化的精髓。所谓辨证论治,就是指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而辩证论治中的“证”,其实就是生命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而这些关系的体现,可以统称为生命体疾病时所反映出来的现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又是本质的反映,因而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而在辩证论治时,其最基础的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望、闻、问、切,这四步法。“望、闻、问、切”作为最基本的中医文化知识,在关于中医的古代小说中,或多或少的会出现相关的描写。这样的描写在《聊斋志异》中也不少见,如在《莲香》一文中写道:次夜莲香果至,笑语甚洽。及寝,大骇曰:“殆矣!十日不见,何益惫损?保无有他遇否?”生询其故。曰:“妾以神气验之,脉拆拆如乱丝,鬼症也。”莲香先是望见桑生,惊叹其“何益惫损”,接着便是以神气验之,并且为桑生诊脉,从而才断定其“鬼症也”。另外,在《董生》一文中也写

道:董喜,解衣共寝,意殊自得。月余渐羸瘦,家人怪问,辄言不自知。久之,面目益支离,乃惧,复造善脉者诊之。医曰:“此妖脉也。前日之死征验矣,疾不可为也。”董生先是“面目益支离”,便怀着忐忑的心情去看医师,而医师为其诊脉后,才断定“此妖脉也”。通过对《莲香》和《董生》的分析,我们亦可以知道“望、闻、问、切”在中医治病中的作用了。“望、闻、问”就是收集病人的资料、症状和体征,然后再通过“切”,进一步来分析、综合,从而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为概括、判断生命体患有何种疾病提供前提条件。通过“望、闻、问、切”把握了病情之后,才根据病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手段,这就是“论治”阶段。正如《莲香》中所提及到莲香知道桑生的病情后,想好了治疗的措施。“莲曰:‘固知君不忘情,然不忍视君死。明日当携药饵,为君以除阴毒。幸病蒂尤浅,十日恙当已。请同榻以视痊可。’次夜果出刀圭药啖生。顷刻,洞下三两行,觉脏腑清虚,精神顿爽。”从莲香为桑生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她的治疗方法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在知道对方的病情之后,采取适当的治疗方式,并且注重生命体各个组织之间的联系,莲香打算“明日当携药饵,为君以除阴毒”,但是她却“出刀圭药啖生。顷刻,洞下三两行,觉脏腑清虚,精神顿爽。”不仅仅治疗病患处,而且注重脏腑的治疗。这种治疗方式在中医理论中就称为“整体治疗”。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并且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生命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组成的。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都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生命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也就决定了生命体内部的统一性。而对于这统一性的体现,在中医中恐怕要数针灸的运用,主要指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从而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哪一类型,并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针灸在于针法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生命体的组织,注重各个生命体组织的有机联系,打通经脉,调节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灸之术,在《聊斋志异》中也屡屡提及,如《二班》中刻画到:又闻榻上呻吟,细审,则一老妪僵卧,似有所苦。问:“何恙?”牙曰:“以此故,敬求先生。”乃束火照榻,请客逼视。见鼻下口角有两赘瘤,皆大如碗,且云:“痛不可触,妨碍饮食。”殷曰:“易耳。”出艾团之,为灸数十壮,曰:“隔夜愈矣。”再如《董生》中“董大哭不去,医不得已,为之针手灸脐,而赠以药。”可见在当时,针灸之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得到较广泛的运用。

二、“思病”

上述中医基本理论知识,支撑着整个中医理论体系。运用其基本知识,医师能够对很多病理说出个所以然来,并且应对不同的病状,实施不同的治疗手段。但是有一种病,很多医师虽然能够详细的描述病因及其病状,并且能够说出治疗的方法,可是每当真正遇到这病的时候,医师们往往束手无策,因为这种病是无法用医师的药物达到治理病情的效果。在《聊斋志异》一书中,就有很多地方提及到了这一病情,如《阿宝》一篇,孙子楚清明出游时,看见阿宝在树下休息片刻走后,“及众他适,回视生犹痴立故所,呼之不应。群曳之曰:‘魂随阿宝去耶?’亦不答。众以其素讷,故不为怪,或推之,或挽之以归。至家直上床卧,终日不起,冥如醉,唤之不醒。家人疑其失魂,招于旷野,莫能效。强拍问之,则朦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