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诺夫斯基图像阐释方法三个层次

合集下载

艺术史中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视角及其阐释

艺术史中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视角及其阐释

187JXSHKX艺术史研究中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视角及其阐释■楚小庆在艺术史的研究态度上,潘诺夫斯基所秉承的是一种人文主义的态度。

他将关于图像意义研究的核心阐释分为三个意义层次,实际上表示的是同一对象(即整个艺术品)的几个侧面。

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几种处理方法要彼此融合为一种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过程。

从学术发展的逻辑进程来看,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的出现并非无所依托,它依然建立在对前辈学者思想的批判、吸纳和继承基础上。

同时,由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中所赋予艺术史家寻求图像内在意义的责任,也引发了后来者对其理论的质疑。

[关键词]艺术学;潘诺夫斯基;图像学[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 (2011)04-0187-06楚小庆(1975—),男,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助理研究员,江苏省文化厅《艺术百家》杂志社执行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学、文艺学。

(江苏南京210005)本文为国家“211工程”三期“艺术学理论创新与应用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对艺术学概念的思考和艺术史研究方法论的建构,深刻地影响了后继的艺术学研究者。

这一时期的研究思路主要有两条:一是以知觉心理学为基础展开的对艺术的形式美感的研究,代表人物主要有里格尔、沃尔夫林和阿恩海姆;另一为图像学研究体系,对图像内容及其意义转变进行探究。

后一体系是瓦尔堡建立的,后来由贡布里希和潘诺夫斯基继续发扬,将这一理论系统引向了纵深。

其中,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方法把对艺术图像的解读从意义的认知层面推向意义的重建层面,为图像解释和图像诠释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潘诺夫斯基艺术史研究的人文主义视角在艺术史的研究态度上,潘诺夫斯基秉承的是一种人文主义态度。

他认为无论是科学还是人文,研究过程都是从观察开始的。

科学讲究观察、记录和实证,并寻找自然现象的一般规律。

在潘氏眼中,人文的研究也应该如此。

在对两种研究的特点进行类比后,潘诺夫斯基发现,不管是科学研究还是人文研究,都应该遵从一个预先选择的原则:“对科学家来说,这个原则就是指导性的理论;对人文主义者来说,这就是一般的历史概念。

试以图像学研究方法分析《捣练图》

试以图像学研究方法分析《捣练图》

试以图像学研究方法分析《捣练图》□刘林林摘要:随着图像学理论传入中国,中国学者逐渐开始研究潘诺夫斯基及其之后的图像学理论,并建立自己的图像学研究体系。

有关《捣练图》的学术论文多从其设色、服饰等方面加以解读。

该文根据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从三个层面分析《捣练图》,通过不同层面的分析阐述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捣练图图像学一、图像学研究方法“图像学”第一次被提出是在瓦尔堡的论文《费拉拉的斯基法诺亚宫中的意大利艺术与国际星相学》中。

潘诺夫斯基深受瓦尔堡的影响。

1939年,潘诺夫斯基在著作《图像学研究》中系统阐述了图像学,这标志着图像学在艺术史中逐渐发展成熟。

潘诺夫斯基在著作《视觉艺术的含义》一书中,将图像学分为三 个层次:一是解释图像的自然意义,即识别作品中的人、动物、植物等自然物象的线条;二是发现和解释图像的传统意义,即象征意义;三是解释图像的内在意义或内容,即本质意义,这也是图像学的最终目标叫潘诺夫斯基认为图像学的第一个层次是,人们所理解的和来自另一个文化背景的人理解的一样多,所见即所得,这些都发生在“前图像学”层面。

也就是说,人们在画面中所见到的就是人们心中所得到的叫从以上描述中,人们可以了解到,图像学第一层次应从看到画面中最直观的部分着手,分析画面中表现的基本内容。

图像学第二层次是分析图像,人们可以运用相关文学和相关学科知识分析图像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图像学第三层也就是图像学的终极目标,人们要探索作品的内在意义和内容、创作者对当时社会持有的态度、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二、运用图像学研究方法分析《捣练图》1描述张萱,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画家,以画仕女、婴儿、鞍马著称,在美术史中经常与周昉相提并论,他也是周昉画仕女画的先导。

张萱的作品大多表现贵族豪门或皇室的公子、妇女悠闲赏雪、游春、乞巧等具有生活气息的主题。

他所画的仕女体态丰美、雍容华贵,他尤喜用朱色晕染妇女耳根;所画婴儿童稚形貌、生动活泼。

以图像学方法试分析绘画作品

以图像学方法试分析绘画作品

以图像学方法试分析绘画作品摘要:图像学不仅适用于研究西方绘画,而且也同样适用于中国绘画的研究。

在此,从图像学角度出发,结合潘诺夫斯基的研究试从前图像志分析、图像志分析、图像学分析三个阶段分析绘画作品李嵩的《货郎图》,大致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解释:第一,解释绘画作品的自然表现;第二,解释该绘画作品的传统意义;第三,解释绘画作品的深刻内涵。

《货郎图》这幅现实主义绘画是一种以神写形的典型传达,作者用熟练的表现手法去表现生活画面,给人们呈现出典型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是一件优秀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品,具有深刻的艺术研究价值。

关键词:图像学;李嵩;《货郎图》图像学是图像志的发展,我们知道,图像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在分析某些艺术作品时对其作品的内容进行描述和解释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当下人们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当我们将图像学与图像志相对比时会发现,图像学更理性化一些,它主要表现在对图像的分析上更有思想性和认识性。

《图像学研究》是德国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通过分析他的研究成果,我们大致可以将图像学研究划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关于前图像志的分析,第二个阶段就是关于图像志的分析,第三个阶段就是关于图像学的分析。

具体如何理解呢?即,在第一阶段时研究者通常只是重点顾及表面物象,仅仅是形式上的分析,更加针对作品本身去讨论所要研究图像的视觉性。

而在第二个阶段,研究者通常会将图像判断为一个已知的故事或角色,进入故事角色进行分析解读。

到了第三个阶段,在分析艺术作品的时候会更加深层次地去解释图像内部的隐藏含义,比如有很多图像中隐含的信息没有直接表达,而是靠一些图像反映折射的信息。

图像学的研究方法除了研究西方的艺术绘画,同时也可用来研究中国的艺术绘画。

在此,我们便从图像学角度出发,分成三个阶段试分析李嵩的绘画作品《货郎图》,大致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释解读:第一,解释绘画作品的自然表现;第二,解释该绘画作品的传统意义;第三,解释绘画作品的深刻内涵。

花山岩画图像三个意义层面探讨

花山岩画图像三个意义层面探讨

在观看花山岩画图像的时候,人们首 岩画图像就不再仅仅是一个个单个的图 像是正身人形图像,在他们之间有一个架
先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图像。人们会思 像,而是有系统、有完整意义的图像群。从 子,上面挂着四个钟铃。在第一个意义层
考这些图像的所指是什么?在第一个意义 这些图像群中可以推测当时广泛的社会 面上,即所见即所得,人们举手投足的形
等多个角度来解读花山岩画内容,在第二 个意义层面的理解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意义层面的解读。在此,通过详细介绍三 要是指传统的意义,需要传统的文化知识 对于一个个体来说,这些知识内容需要不
个意义层面的图像学研究方法,使人们了 才能够解读艺术作品中隐藏的象征。在这 断地学习、考察研究才能掌握,在此基础
解视觉图像研究的方法也可以用于花山 一层面人们需要将现有的文学、艺术和文 上才能够解读花山岩画的主题。第三个层
艺术论坛
花山岩画图像三个意义层面探讨广西民Biblioteka 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 梁穆穆 陈 锋
摘 要:从欧文·潘诺夫斯基三个意义层面的的图像学方法来解读花山岩画图像,对于深入理解花山 岩画图像的主题内容和进一步确认个别不确定的图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三个意义层面的图像学 方法来解读视觉图像也可以提高人们的视觉修养。三个意义层面的图像学方法可以用来解读花山岩 画图像中隐藏的信息,从中推断出当时这一地区的社会政治生活、文化艺术、宗教信仰、时间观念等。 关键词:花山岩画图像 三个意义层面 视觉图像 视觉修养
些图像,而不是一种主动的分析,详细的 图腾等文化之间的密切关联。在具有了相 发看起来好像被盘起来了,第四个人形图
审视。这导致人们看不到视觉图像所隐藏 关的壮族历史文化知识、美术学、文艺学、 像的头发是一个长长的辫子,在将近结尾

《洛神赋图》的图像学分析

《洛神赋图》的图像学分析

2018-04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洛神赋图》的图像学分析莫亚男(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00)摘要:本文使用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从图像学角度出发,尝试从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图像学阐释三个层面来解析东晋《洛神赋图》,在对图像学含义的研究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作品的内在意义和作者创作时的心态和意图。

关键词:《洛神赋图》;图像学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1-0190-01《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依据曹植的《洛神赋》而作的,是一篇带有虚幻色彩人神相识、相恋、相爱的神话作品。

本文是从图像学的角度出发,了解作品的内在意义和作者创作时的心态和意图。

图像学研究有三个目的:一是发现艺术作品的的象征意义,二是找到各文化体系中艺术图像的变化,三是解释图像想表达的内在思想。

潘诺夫斯基在《视觉艺术的意义》一书中,系统的阐述了图像志和图像学。

他认为,图像学应该分三个层次来解释美术作品:第一层,关于图像自然意义的解释,也就是说作品中线条与色彩、形状与形态的识别;第二层,关于艺术图像传统意义的发现和解释,即作品所表现的故事、寓言等传统意义;第三层,对作品内在意义的解释,即艺术家把一个国家或一个时期的文化、历史等凝聚在其作品中,我们要解释它的本质含义和内容,也就是潘诺夫斯基所谓的象征意义。

①一、解释《洛神赋图》图像的自然意义《洛神赋图》的画面主要用线造型,整幅作品描绘了若干场景和人物、树石和鸟兽的形象。

洛神的形象气韵生动,栩栩如生,绿水、青山、鸿雁、秋菊等更是错落有致,丰富多变。

②与曹植的《洛神赋》相对应,画卷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的是洛神和曹植的相遇,曹植率领随从在凝神怅望。

画中的三匹马通过画家的刻画,呈现出不同的特性。

其中一匹马卸下装备暂时歇息,猛的开始在地上打滚,马夫很吃惊,慌忙的侧身躲避。

另外两匹马一个回望,一个正在低着头吃草。

欧文·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起源:《论造型艺术的描述与阐释问题》

欧文·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起源:《论造型艺术的描述与阐释问题》
2018年 7月 第 32卷 第 4期
艺术 探 索
ARTS EXPL0RAⅡ0N
July.2018 V01.32 No.4
欧 文 ·潘诺 夫斯基 的图像学 起源 《论造型艺术 的描述 与阐释问题
李 骁 (上海大学 上海美术学 院 ,上海 200444)
【摘要】美术 史家欧文 ·潘诺 夫斯基 (ErwinPano ̄ky)在 1939年 的著作《图像 学研 究}(StudiesinIconology) 书的导论 中详尽 论述 了图像 学分析的三个层 次,这篇文章也成为之后 学术界研 究艺术作 品意义最为重要 的参考文献。但早在
在 他 第 十 一 封 “收 藏 家 的 信 件 ”(Antiquarian Letters)中 ,戈特 霍 尔德 ·伊 弗 雷姆 ·莱辛 (Gotthold Ephraim Lessing)讨 论 过卢 齐 安 (Lucian)描 述 宙克 西 斯名 为 《半人 马 家族 》(A ̄mily ofCentaurs)的段 落 : “画面 的顶端 ,一 头半 人 马斜 躺在 那 里 ,就好 像 是从 一 个 观 察 的角度 微 笑 着 。 ”ano de tes eikonos hoion apo tinos skopes Hippokentauros tis… )“莱辛 指 出这里 的 ‘好 像是从 一个观察 的角度 ’明显 地暗示 了卢 齐安 自己并不清楚 这个形 象是被 安置在 远景还 是位 于方 看着前 景 中的形象 ,并 不是 因为它们 真实 的位置 就是 如此 ,而是 因为它 们这 么呈现 的含 义好像 是站在 了画面 中的后 面 。”⑨
国时期最 为主要 的方法论 声 明,而非哲学化 的思想表 述 ,考虑到美国当时艺术史的研究状况 ,及潘诺夫斯基 这些移民学者的地位 ,③当时 的美 国读 者不会 去深究 这篇导论源 自何等 复杂 晦涩的哲学思想 ,更不 会为 了 深入研究这篇文章而去学 习德语 。

以图像学研究分析《杨贵妃上马图》

以图像学研究分析《杨贵妃上马图》

128《名家名作》·探索[摘 要] 图像学是20世纪西方主要的艺术研究方法之一,随着图像学理论传入中国,中国学者逐渐开始研究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并对中国历史故事题材绘画作品做了阐释。

有关《杨贵妃上马图》的学术论文较贫乏,根据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杨贵妃上马图》,即第一层前图像志描述;第二层图像志分析;第三层图像志阐释。

通过这三个层面透视出盛唐时期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生活面貌,揭示图像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与美学价值。

[关 键 词] 潘诺夫斯基;图像学;图像志;《杨贵妃上马图》以图像学研究分析《杨贵妃上马图》刘静静《杨贵妃上马图》是元代绘画复古之风的代表之作。

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出游打猎的场景。

这幅长卷人物刻画细微,用线设色富有灵活性,画作极具观赏性。

本文通过运用图像学研究,对该作品进行梳理和阐释。

一、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1912年,瓦尔堡在罗马国际艺术史会议上做演讲时,首次提出具有现代意义的图像学。

在此之后多名学者在图像学研究的道路上共同努力,图像学已在现代艺术史中成为重要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潘诺夫斯基更加系统地描述图像学相关理论并于1939年出版《图像学研究》,这一成果标志着图像学脱离辅助地位成为艺术史研究必不可少的学科的转折点。

后来人们由此进入图像学的钻研时期,与之前的研究相比较,其风格鲜明,极具特色。

潘诺夫斯基认为,应至少用三个层次来阐释与理解作品。

第一层叙述的便是题材,被称为前图像志描述,这一层是个人初步品鉴图像中最直观、最基本的内容;第二层是图像学分析,分析其图像画面中的意义;第三层为图像志分析,是为深刻挖掘、理解、描述画面中深层次的意义[1]。

剖析画作在某时代背景下创作的意义及该作品的影响。

二、运用图像学研究方法分析《杨贵妃上马图》《杨贵妃上马图》是元代画家钱选创作的一幅纸本设色画,现收藏于美国佛利尔美术馆。

该作品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准备出游的情景,作品展现了作者精湛细致的绘画技艺,且有着丰厚的图像学内涵。

潘诺夫斯基图像学方法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应用

潘诺夫斯基图像学方法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应用
W o l f f l i n ) 的形 式 分 析 法 和 “ 风 格 问题 ” , 提 出“ 一 个 时代 以一 种 线性方 式来 ‘ 看’ , 另一个时代 以图绘的方式来 ‘ 看’ , 这 个 事 实 只 是 一 种 风 格 的现 象 , 并 不 是 风 格 的基 础 , 也不是风格的成 因;
形成 自身 的审美 判断和人 文情怀。高 中美术鉴 赏课 中涉及 大
量 美术史Leabharlann 础知 识 : 美 术家 、 美术作 品 、 美 术流派等 , 其 中大部 分 可通过潘 诺夫 斯基 的 图像 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和 阐述 。如, 人教版 外国美术鉴赏第二十三讲《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中《 阿 尔诺芬尼夫妇像》 ( 图1 ) 就适用 此方法。按照 图像 学分 析法第
是如何构 成创作其 中的文化 的一部分。 因西方美术 文献 中主
要的题材来源于古希腊 罗马神话 、 圣经故事 、 历史故事( 民间故
事) , 所 以图像 学方法也 主要集 中在对这 些主题 的 图像 作 品的
阐释 上 。
图像 学方 法要 求研 究者运用感 知 、 生活经验对美术作 品进
知、 体验 、 分析 、 判 断 的综 合 能 力 的运 用 。
口 t

要: 发展 性教 学评价 与传 统的教 学评价
木 有质的区别。笔者在多元智能理论、 建构主义理
向天 堂的光 明; 画面左 下角放置 一双木鞋表 示结婚 , 女子脚 下
的小狗表 示忠诚 , 头戴 的白色头 巾表 示贞洁 、 处女 , 身着绿色代 表 生育 , 床上 的红色象征性和谐 , 墙 上的念珠代表虔诚 , 刷帚喻 示纯洁 , 窗 台上 的苹果 当时只 能从 美洲进 口获得 , 所 以不仅 代 表 平安也 暗示家庭 富裕 。阿尔诺芬 尼是 意大利卢 卡人 , 1 4 1 2 年 定居布鲁 日, 后 任勃 艮第公 爵顾 问, 诺 曼底 财政 总督 。其妻 叫娜 ・ 德・ 切纳米 , 她父 亲也是卢 卡人 , 从1 5 世纪起定 居 巴黎 。 作 画者为扬・ 凡・ 艾克 , 采用 新型速 干油于木板上绘制。西班牙 贵族格 瓦拉得到这幅画 , 把 它献给尼德兰总督—— 奥地利 的玛 格 丽特 , 后 来 给他 的继 任—— 匈 牙利 的 玛 丽女 皇 , 玛 丽女 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潘诺夫斯基将瓦尔堡学派的图像阐释方法归纳为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于艺术作品的三层意义。

第一层次是“前图像学描述”(Pre-iconographical Description),主要探讨图像所再现的、模仿的“自然意义”,一般是由可识别的物象或事件构成。

因此可称为图像本体阐释学。

第二层次是严格意义上的图像学分析,主要是探讨图像所暗含的“常规意义”。

“常规意义”源自某种普遍的因果记忆或逻辑推理,比如画面中的晚餐往往被理解为“最后的晚餐”,画面中的战役也往往被识别为滑铁卢战役,可称为图像寓意阐释学。

第三层次是图像研究的解释,它所关注的是图像生产的文化密码,即彼得·伯克(Peter Burke)在《图像证史》中所说的“揭示决定一个民族、时代、阶级、宗教或哲学倾向基本态度的那些根本原则”。

比如,潘诺夫斯基在《哥特式建筑和经院哲学》一书中重点分析了图像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哲学内涵:12—13世纪的建筑学体系和哲学体系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异体同形的关系,建筑图景只不过从另一个维度对天主教教义进行论证,那些醒目的视觉符号只不过指向了神灵、天使和天国中的事物。

因此,第三层次的意义生产可称为图像文化阐释学。

例如:
图像阐释的符号神话
随着视觉技术和传播技术的进步,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以图像(Image)为中心的时代。

相应地,视觉性(Visuality)在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甚至直接成为文化的主因,我们用以
表征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图像化/视觉化的形式、经验和趋势。

海德格尔索性将当前的时代称为“世界图像时代”,认为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马丁·杰进一步将这一文化现象称为“视界政体”(Scopic Regime)的形成与扩张,即当代社会正在经历一场由“文字中心主义”向“视觉中心主义”转变的文化变革,整个社会逐渐演变成以视觉性为基础的实践系统和生产系统。

在“视界政体”系统中,逐渐建立了一套以视觉性为标准的认知制度甚至价值秩序,一套用以建构从主体认知到社会控制的一系列文化规则和运作准则。

接踵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在这一特别的“视界政体”系统中,图像的意义如何生成并发挥作用?这是传统阐释学在视觉文化时代所必须回应的命题。

从再现自然到阐释文化
谈及图像阐释学,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研究学派是以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弗里茨·萨克斯尔(Fritz Saxl)、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和埃德加·温德(Edgar Wind)为代表的瓦尔堡学派。

潘诺夫斯基将瓦尔堡学派的图像阐释方法归纳为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于艺术作品的三层意义。

第一层次是“前图像学描述”(Pre-iconographical Description),主要探讨图像所再现的、模仿的“自然意义”,一般是由可识别的物象或事件构成。

因此可称为图像本体阐释学。

第二层次是严格意义上的图像学分析,主要是探讨图像所暗含的“常规意义”。

“常
规意义”源自某种普遍的因果记忆或逻辑推理,比如画面中的晚餐往往被理解为“最后的晚餐”,画面中的战役也往往被识别为滑铁卢战役,可称为图像寓意阐释学。

第三层次是图像研究的解释,它所关注的是图像生产的文化密码,即彼得·伯克(Peter Burke)在《图像证史》中所说的“揭示决定一个民族、时代、阶级、宗教或哲学倾向基本态度的那些根本原则”。

比如,潘诺夫斯基在《哥特式建筑和经院哲学》一书中重点分析了图像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哲学内涵:12—13世纪的建筑学体系和哲学体系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异体同形的关系,建筑图景只不过从另一个维度对天主教教义进行论证,那些醒目的视觉符号只不过指向了神灵、天使和天国中的事物。

因此,第三层次的意义生产可称为图像文化阐释学。

不可否认,潘诺夫斯基提出的图像阐释的三个层次(图像本体阐释层次、图像寓意阐释层次、图像文化阐释层次)与德国古典阐释学先驱弗里德里希·阿斯特(Friedrich Ast)所提出的文字阐释层次相对应。

阿斯特同样将文字阐释划分为三个层次:文字或句法的层次、历史的层次(意义的层次)和文化的层次(文本所处时代的精神Geist)。

显然,瓦尔堡学派的图像阐释理念一定意义上来自于对德国古典阐释学传统的继承。

如果进一步考察图像阐释与符号语义之间的关系,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提出的讯息层次理论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揭示图像阐释的结构与层次。

在巴特的结构主义符号学体系中,视
觉修辞存在于含蓄意指所对应的二级符号系统中(巴特将意指过程划分为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两种符号学系统)。

在含蓄意指层面,“神话”以一种“伪装”的方式进入图像,图像形式的写实性被掏空,“新的意义”得以自然而然地填充到原本空洞的、孤立的、贫乏的、作为形式的符号能指中。

这里所谓的“神话”,并不是古典意义上的神话文本,而是一个社会构造出来用以维护自身话语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系统,这一系统充满了各种隐秘的意象。

因此,视觉修辞便体现为符号的神话化过程,体现为某种象征意识形态的神话性被植入图像符号的意指实践中。

由此可见,含蓄意指层面的意义建构过程实际上对应于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层次理论的后两个层次——图像寓意阐释层次和图像文化阐释层次。

神话与符号的“神话化”
罗兰·巴特对视觉修辞的研究,首先源于一系列有关符号意义生产的设问:意义如何进入到形象中?它终结于何处?如果意义终结了,那在它之外还有什么?为了有效地揭示视觉修辞的意指原理,巴特从具体的广告图像入手,以期揭示广告图像是如何建构某种预设性的、意向性的所指信息。

通过分析Panzani、Amieux 等广告图像的意指方式,巴特认为,图像一般包含有三个层次的讯息:语言学的讯息、被编码的图像讯息和非编码的图像讯息,其中被编码的图像讯息对应于直接意指形象,而非编码的图像讯息对应于含蓄意指形象。

具体来说,语言学的讯息主要强调图像中的文字内容或具体符号,其根本的功能是通过语言文字或具体符号的引导与对位,创设一个话语性的叙述场域(Narrative Field),并且在与图像讯息的互文关系中获得阐释导向的功能,因而具备了审查形象的权力,即压制形象阐释的随意性和自由性,将形象阐释的不确定性拉回到一个预先设定好的话语空间中,以便遥控观看者沿着某一特定的阐释渠道接受特定的所指意义,而避免别的所指意义。

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主要强调意指实践中能指和所指在关系模式构建上的两个不同层次。

一方面,借助非连续性的联想和转换规则来形成的图像符号“字面上”的直接意义,这一过程被称为第一级符号系统层面的直接意指。

另一方面,当能指符号与所指意义之间建立起相对固定的指涉关系时,符号意义的生产并非到此为止,能指“蜕化”为一个固定形式,于是自我掏空,变得赤贫,倘若要使耗尽了意义的形式重新具有被操控、被阐释的可能性,就必须启动新一轮的意指作用来重新填入意义:第一级符号系统上的整个符号形式连同其最初的意义一起被打包为一个概念并置于远处(新一轮意指过程的能指位置),以便为接纳新的意义做准备,进而成为另一所指的能指。

巴特将能指和所指所构成的第二个层次(第二级符号系统)上的意指作用称为含蓄意指。

巴特通过分析那张著名《巴黎—竞赛》的封面照片(一个穿着法国军服的年轻人在敬礼)来揭示神话是如何被植入历史与想象之中的。

在一级符号学系统层面,作为意义的能指,“敬礼形象”
是可以通过眼睛真实把握的——他的名字叫查理·约翰逊,从他严肃而虔诚的表情中,我们甚至可以读出更为合理的意义——他忠诚地效忠于法兰西帝国;在二级符号学系统层面,“敬礼形象”被置于远处,几乎变得透明了,在意义与形式之间不间断的“捉迷藏游戏”中,神话由此诞生,新的意义被重新填入“敬礼形象”
这一意象之中,这就是法兰西的帝国性,一旦帝国性进入图像,我们便读到了一种经由神话改造和填充的、存在于意识形态范畴的意义:法国是一个伟大的帝国,她的所有子民,没有肤色歧视,忠实地为她服务,对所谓殖民主义的诽谤者来说,没有什么比这个黑人效忠所谓的压迫者时展示的狂热有更好的回答了。

可见,帝国性一旦进入照片,便抛弃了照片的写实性,进而使得照片神话化了,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黑人士兵查理·约翰逊,而是已经被符号化的一类人——法国少数族群,查理·约翰逊这一符号和法兰西的帝国性这一概念建立起对应关系。

由此可见,当意指作用以一种过度正当化的言语开始言说新一轮的意义时,能指和所指之间不断推进的意指过程便表现为一种神话化的“言说状态”,即按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习俗和现实的需要而被言说的意指状态。

至此,神话的消费者把意指过程当做一种事实系统,当神话被当做一种自然化的事实系统来阅读时,它便得以借由符号学系统进入意识形态范畴,进而以一种悄无声息的力量建构某种自然而然的交流与认知,意指作用实际上就变成了神话本身。

换言之,第二级符号系统的意义生
产过程实际上就是借助言说的“神话化”过程而实现的,当意义被赋予在一个已经存在的形式上时,新的意指作用并不完全剥夺原有的意义,神话的功能只是扭曲或扩张原有的意义,即神话既未隐藏什么也未夸张什么,它只是扭曲;神话既非谎言亦非告解,它只是一种改变。

显然,第二级符号系统(神话系统)的建立,不是因为符号的意图被隐藏起来了,而是因为这种意图被自然化了,意指过程得以自然而然地召唤出符号概念的底层文化意义。

这便是瓦尔堡学派有关图像意义阐释(图像寓意阐释层次和图像文化阐释层次)的符号学运作机制。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与技术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