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中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视角及其阐释
潘诺夫斯基

1
1. 引言
2
2. 《图像研究学》的研究内容
3
3. 潘诺夫斯基的贡献
4
4. 《图像研究学》在读书课作业中的应用
5
5. 结论
PART.1
1. 引言
潘诺夫斯基的《图像研 究学》是一部经典的著 作,它对图像研究领域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图像研究 学》对该领域的推动作 用,并讨论它在读书课 作业中的应用
潘诺夫斯基的研究成果对图像研究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 的理论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等领域,为 这些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PART.4
4. 《图像研究学》在读书课作业中的应用
此外,学生还可以选择书中的某个具体研究方向 深入探究,撰写相关的作业报告。他们可以就该 领域的研究现状、问题和挑战进行分析,提出自 己的观点和思考,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讨论。通 过这样的作业,学生能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培养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
贡献
潘诺夫斯基的《图像研究学》 对图像研究领域起到了重要
的推动作用
在读书课作业中,该书不仅 可以用于学生的实践练习, 也可以用于学生的研究探究
-
20XX
THANK YOU
ace PowerPoint Template
《图像研究学》的研究内容丰富多样,可以应用 于读书课作业中。学生可以利用书中介绍的图像 处理方法进行实验,探究不同算法对图像处理效 果的影响。通过实践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
和掌握图像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PART.5
5. 结论
他的研究成果为图像处理和 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发展带
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学习和应用《图像研究 学》的知识,学生可以提高 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 为图像研究领域的发展做出
以图像学方法试分析绘画作品

以图像学方法试分析绘画作品摘要:图像学不仅适用于研究西方绘画,而且也同样适用于中国绘画的研究。
在此,从图像学角度出发,结合潘诺夫斯基的研究试从前图像志分析、图像志分析、图像学分析三个阶段分析绘画作品李嵩的《货郎图》,大致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解释:第一,解释绘画作品的自然表现;第二,解释该绘画作品的传统意义;第三,解释绘画作品的深刻内涵。
《货郎图》这幅现实主义绘画是一种以神写形的典型传达,作者用熟练的表现手法去表现生活画面,给人们呈现出典型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是一件优秀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品,具有深刻的艺术研究价值。
关键词:图像学;李嵩;《货郎图》图像学是图像志的发展,我们知道,图像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在分析某些艺术作品时对其作品的内容进行描述和解释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当下人们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当我们将图像学与图像志相对比时会发现,图像学更理性化一些,它主要表现在对图像的分析上更有思想性和认识性。
《图像学研究》是德国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通过分析他的研究成果,我们大致可以将图像学研究划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关于前图像志的分析,第二个阶段就是关于图像志的分析,第三个阶段就是关于图像学的分析。
具体如何理解呢?即,在第一阶段时研究者通常只是重点顾及表面物象,仅仅是形式上的分析,更加针对作品本身去讨论所要研究图像的视觉性。
而在第二个阶段,研究者通常会将图像判断为一个已知的故事或角色,进入故事角色进行分析解读。
到了第三个阶段,在分析艺术作品的时候会更加深层次地去解释图像内部的隐藏含义,比如有很多图像中隐含的信息没有直接表达,而是靠一些图像反映折射的信息。
图像学的研究方法除了研究西方的艺术绘画,同时也可用来研究中国的艺术绘画。
在此,我们便从图像学角度出发,分成三个阶段试分析李嵩的绘画作品《货郎图》,大致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释解读:第一,解释绘画作品的自然表现;第二,解释该绘画作品的传统意义;第三,解释绘画作品的深刻内涵。
运用潘诺夫斯基提出的关于解读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的方法分析一幅

运用潘诺夫斯基提出的关于解读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的方法分析一幅潘诺夫斯基将瓦尔堡学派的图像阐释方法归纳为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于艺术作品的三层意义。
第一层次是“前图像学描述”(Pre-iconographicalDescription),主要探讨图像所再现的、模仿的“自然意义",一般是由可识别的物象或事件构成。
因此可称为图像本体阐释学。
第二层次是严格意义上的图像学分析,主要是探讨图像所暗含的“常规意义”。
“常规意义”源自某种普遍的因果记忆或逻辑推理,比如画面中的晚餐往往被理解为“最后的晚餐",画面中的战役也往往被识别为滑铁卢战役,可称为图像寓意阐释学。
第三层次是图像研究的解释,它所关注的是图像生产的文化密码,即彼得·伯克(Peter Burke)在《图像证史》中所说的“揭示决定一个民族、时代、阶级、宗教或哲学倾向基本态度的那些根本原则”。
比如,潘诺夫斯基在《哥特式建筑和经院哲学》一书中重点分析了图像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哲学内涵: 12—13世纪的建筑学体系和哲学体系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异体同形的关系,建筑图景只不过从另一个维度对天主教教义进行论证,那些醒目的视觉符号只不过指向了神灵、天使和天国中的事物。
因此,第三层次的意义生产可称为图像文化阐释学。
随着视觉技术和传播技术的进步,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以图像(lmage)为中心的时代。
相应地,视觉性(Visuality)在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甚至直接成为文化的主因,我们用以表征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图像化/视觉化的形式、经验和趋势。
海德格尔索性将当前的时代称为“世界图像时代",认为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马丁·杰进一步将这一文化现象称为“视界政体”( Scopic Regime)的形成与扩张,即当代社会正在经历一场由“文字中心主义"向“视觉中心主义"转变的文化变革,整个社会逐渐演变成以视觉性为基础的实践系统和生产系统。
欧文·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起源:《论造型艺术的描述与阐释问题》

艺术 探 索
ARTS EXPL0RAⅡ0N
July.2018 V01.32 No.4
欧 文 ·潘诺 夫斯基 的图像学 起源 《论造型艺术 的描述 与阐释问题
李 骁 (上海大学 上海美术学 院 ,上海 200444)
【摘要】美术 史家欧文 ·潘诺 夫斯基 (ErwinPano ̄ky)在 1939年 的著作《图像 学研 究}(StudiesinIconology) 书的导论 中详尽 论述 了图像 学分析的三个层 次,这篇文章也成为之后 学术界研 究艺术作 品意义最为重要 的参考文献。但早在
在 他 第 十 一 封 “收 藏 家 的 信 件 ”(Antiquarian Letters)中 ,戈特 霍 尔德 ·伊 弗 雷姆 ·莱辛 (Gotthold Ephraim Lessing)讨 论 过卢 齐 安 (Lucian)描 述 宙克 西 斯名 为 《半人 马 家族 》(A ̄mily ofCentaurs)的段 落 : “画面 的顶端 ,一 头半 人 马斜 躺在 那 里 ,就好 像 是从 一 个 观 察 的角度 微 笑 着 。 ”ano de tes eikonos hoion apo tinos skopes Hippokentauros tis… )“莱辛 指 出这里 的 ‘好 像是从 一个观察 的角度 ’明显 地暗示 了卢 齐安 自己并不清楚 这个形 象是被 安置在 远景还 是位 于方 看着前 景 中的形象 ,并 不是 因为它们 真实 的位置 就是 如此 ,而是 因为它 们这 么呈现 的含 义好像 是站在 了画面 中的后 面 。”⑨
国时期最 为主要 的方法论 声 明,而非哲学化 的思想表 述 ,考虑到美国当时艺术史的研究状况 ,及潘诺夫斯基 这些移民学者的地位 ,③当时 的美 国读 者不会 去深究 这篇导论源 自何等 复杂 晦涩的哲学思想 ,更不 会为 了 深入研究这篇文章而去学 习德语 。
运用潘诺夫斯基提出的关于解读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的方法分析一幅

运用潘诺夫斯基提出的关于解读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的方法分析一幅潘诺夫斯基提出了一种解读艺术作品的方法,他认为每幅艺术作品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感性层次、形式层次和内涵层次。
感性层次是指作品的表面现象,形式层次是指作品的形式结构和技巧运用,内涵层次是指作品的深层思想和寓意。
在这篇分析中,我将应用潘诺夫斯基的方法,对一幅艺术作品进行三个层次的分析。
首先,我选择的是梵高的名画《星夜》。
在感性层次上,这幅画展现了一个夜晚的景象。
可以看到一座小城镇,星星在天空中闪烁,月亮在云层中若隐若现。
画面中夜空中的星星用明亮的颜色描绘出来,给人一种明亮繁星的感觉。
城镇的建筑物由深褐色和黑色构成,与夜空形成鲜明的对比。
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平静、宁静的感受,引起观者对夜晚的向往和思考。
在形式层次上,《星夜》运用了梵高独特的绘画技巧和用色方式。
首先,梵高将画面分成了两部分,上半部分是星空和月亮,下半部分是城镇和田野。
这种垂直分割的构图方式增强了画面的稳定感,并且使得夜空与城镇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次,梵高采用了明亮的色彩,特别是在星空中,运用了大量的蓝色和黄色。
这种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和引人注目。
此外,梵高用粗糙的笔触和强烈的线条勾勒出建筑物和植物的轮廓,给整幅画带来一种独特的质感和动感。
最后,在内涵层次上,《星夜》传递了梵高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通过将夜空绘制得如此明亮和繁星点点,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宇宙的敬畏。
同时,画中的城镇和田野给人一种温暖和平静的感觉,体现了梵高对和谐社会生活的向往。
此外,画中一颗明亮的星星在画面中央突出,可能代表着梵高对于自己艺术追求的坚持和渴望。
整幅画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结合,传递出了梵高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总结起来,通过潘诺夫斯基的方法,我对梵高的名画《星夜》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分析。
在感性层次上,这幅画呈现出夜晚的景象,给人带来思考与向往。
在形式层次上,梵高通过绘画技巧和用色方式创作出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论文图像证史论文

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论文图像证史论文图像学由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开创,其理论源流受到卡西尔(Ernst Cassirer)符号学理论以及弗洛伊德(Freud)心理分析理论的启发。
瓦尔堡的新方法关注的是艺术研究过程里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他的目的是引导学者们吸收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使艺术史得以纳入文化史的整体当中。
【1】二十世纪涌现出一大批富有才华的图像学研究者,以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为首,用大量勤奋而实际的研究工作为图像学的性质做了系统的设定:即对艺术品母题的象征意义进行全面的、文化的和科学的解释。
一、图像学理论图像学由图像志发展而来。
图像志一词来自希腊语εικωυ(图像),在古希腊曾专指对图像的精鉴,20世纪发展为关于视觉艺术的主题的全面描述研究。
与图像志比较,图像学更强调对图像的理性分“Iconology”的词尾“logy”有思想和理性的意思,它研究绘画主题的传统、意义及与其他文化发展的联系。
图像学对美术作品的解释须分三个层次:①解释图像的自然意义。
②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传统意义。
③解释作品的内在意义或内容。
潘诺夫斯基认为,对作品的解释落实在三个层次上。
潘诺夫斯基认为,对作品的解释落实在三个层次上。
在第一层,解释的对象是自然的题材,这一解释称为前图像志描述。
为了得出这个层次上的正确解释,解释者必须有实际经验,即要了解对象和事件,这种经验至少在某个文化圈子里是人所共有的。
不过,他的观察必须受控于对风格史的正确了解,即对不同历史条件下使用各种形式去表现对象和事件的方法有正确的了解。
第二个层次上的解释,称为图像志分析,其对象是约定俗成的题材,这些题材组成了图像、故事和寓意的世界,解释者的必备知识则是文献,这种知识使他熟悉特定的主题和概念,解释者的观察得受下述因素,即把握不同历史条件下运用对象和事件来表现特定主题和概念的方法的因素的控制。
浅谈图像语言——读潘洛夫斯基图像学

义的研究。6 1世纪以来图像学不断被用于解释图像的象征 过 的食品, 而在观众对他进行 解读 的时候 , 罐头象征着波
象征 着 “ 0 2 世纪 6 年代” 象征着 “ 0 , 消费文化 ” 和 意义 。 图像学 的意 图在于关注 图像本 身, 图像像文本一 普艺 术 , 把 样进行解读 , 出 图像传达 出的表层和 内在情 感。 读 潘洛夫 “ 工厂”等 内涵。
像学研究的缺陷 , 在后来 的符号 学理论 中得到完善 。 信息技术的发展 , 使得 图像泛滥 , 人们依赖于 图像 ,
图像 传 达 信 息就 如语 言 , 印刷 技 术 和 科 技 的 发展 ,0 动漫文化 , 而 2世 游戏文化 , 电视 电影 , 人们的文字 功能甚至在
纪 以来 , 图像 无处不在。 和语 言一样 , 图像也在不断地产 衰退 , 图像渐 肩负起传达 信息的重任。 图像 也具 有了更 而
.
称其为 “ ”时 , 云 天空的 白色物体与称呼 “ 云”产生 了联 [ 】 1 陈平 著 , 西方 美术 史学 史》 中 国美 术 学院 出版 社 . 《 ,
2 安迪沃 霍尔著 ,安迪沃 霍 尔的哲 学》 广西师范 大学出版社 . 《 , 系, 此后 “ 云”就成 了天空上 白色物体的称谓 。 两者之 间 [ ] 5理 《 , 广 的关 系的偶然 的, 并非约定俗成 的。 而他的象征意义也是 [ ] 查德 .豪厄 尔斯 , 视 觉 文化》 葛 红兵 等译 , 西师 范
— —
作品—— 观众” 的过程来完成的 “ 由此 , 艺术作品是
是观者 的经验 、 观者 的主观反应的积极生产者 。图 ” 人们的着装 , 披头 士文化等。 且不说照片 中的元素 , 这张 动因 ,
照片无疑成 了2 世纪6 年代的一种象征 。 0 0 我试着把 图像作为一种语言来看2 世纪 的图像意义。 0
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视角解读凡·高《自画像》系列作品

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视角解读凡•高《自画像》系列作品□张雨成蒋晖摘要:文森特•凡•高是19世纪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后印象主义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中夸张的表现力、偏执而奔放的色彩运用,给观者留下了充满激情而又震撼的感觉,使观者获得强烈的视觉冲击与享受。
大部分第一次观赏凡•高作品的观众或许会对作品表达的情感和具有夸张表现力的形象感到不解,难以深入理解作品的含义。
因此,该文以凡•高著名的《自画像》系列作品为例,运用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原理分析凡•高画作蕴含的图像意义,探索凡•高通过艺术创作想要表达的情感和生活状态。
关键词:潘诺夫斯基图像学色彩凡•高自画像一、潘诺夫斯基图像学概述19世纪欧洲的艺术史研究方法论大概有两种:第一种是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方法,第二种为沃尔夫林的形式主义研究方法。
潘诺夫斯基注重分析艺术作品在其形式之外的内在含义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后者则从形式上剖析艺术作品。
对于《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这幅作品,之前的美术史学家大多忽视了存在于作品中的细小的铭文,认为这幅画仅仅是一幅纯粹的自然主义画作,并没有研究它的其他价值。
潘诺夫斯基指出这幅作品有着证明婚姻行为的作用,而不仅仅刻画了这场婚礼的场面。
这幅作品画面中包含的每一个因素都有其内在含义,而不仅仅是进行叙事性的描绘。
潘诺夫斯基分析画作中隐藏的符号象征了婚姻的纯洁与神圣。
在《图像学研究》中,潘诺夫斯基阐述了图像学的最初定义,并提出了运用由表及里三个层次的方法分析作品。
第一层次,“所见即所得”对于欣赏者来说,在不需要具备文艺理论知识的情况下从画面中获得的信息就是其心中所想的,并且其可以确定画作所要描绘的事物,这是所有身处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都可以做到的。
这一阶段被称为“前图像志描述”]第二层次,图像志分析阶段,即在艺术主题与客观世界之间建立起关系,只有充分理解事件与对象合并成的现实社会,熟悉传统和文化组成的超越实际的社会,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联系。
女P,在日本,人们多用鞠躬表达对别人的感谢、尊敬与问候,因此鞠躬在日本代表着礼貌与问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7JXSHKX艺术史研究中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视角及其阐释■楚小庆在艺术史的研究态度上,潘诺夫斯基所秉承的是一种人文主义的态度。
他将关于图像意义研究的核心阐释分为三个意义层次,实际上表示的是同一对象(即整个艺术品)的几个侧面。
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几种处理方法要彼此融合为一种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过程。
从学术发展的逻辑进程来看,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的出现并非无所依托,它依然建立在对前辈学者思想的批判、吸纳和继承基础上。
同时,由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中所赋予艺术史家寻求图像内在意义的责任,也引发了后来者对其理论的质疑。
[关键词]艺术学;潘诺夫斯基;图像学[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 (2011)04-0187-06楚小庆(1975—),男,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助理研究员,江苏省文化厅《艺术百家》杂志社执行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学、文艺学。
(江苏南京210005)本文为国家“211工程”三期“艺术学理论创新与应用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对艺术学概念的思考和艺术史研究方法论的建构,深刻地影响了后继的艺术学研究者。
这一时期的研究思路主要有两条:一是以知觉心理学为基础展开的对艺术的形式美感的研究,代表人物主要有里格尔、沃尔夫林和阿恩海姆;另一为图像学研究体系,对图像内容及其意义转变进行探究。
后一体系是瓦尔堡建立的,后来由贡布里希和潘诺夫斯基继续发扬,将这一理论系统引向了纵深。
其中,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方法把对艺术图像的解读从意义的认知层面推向意义的重建层面,为图像解释和图像诠释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潘诺夫斯基艺术史研究的人文主义视角在艺术史的研究态度上,潘诺夫斯基秉承的是一种人文主义态度。
他认为无论是科学还是人文,研究过程都是从观察开始的。
科学讲究观察、记录和实证,并寻找自然现象的一般规律。
在潘氏眼中,人文的研究也应该如此。
在对两种研究的特点进行类比后,潘诺夫斯基发现,不管是科学研究还是人文研究,都应该遵从一个预先选择的原则:“对科学家来说,这个原则就是指导性的理论;对人文主义者来说,这就是一般的历史概念。
”[1](P8)在把资料组成自然或文化体系上,两者也是相通的。
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类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一种理论或一般历史概念预先决定的:“因为为了建立一个‘合理’的体系所采取的每一步骤不仅是以前面的东西为先决条件的,而且也要以后面的步骤为先决条件。
……一位科学家观察一种现象,要应JIANGXI 江西社会科学江西社会科学2011.4用各种仪器,这些仪器本身就要服从他要对其进行探讨的一些自然法则。
人文主义者研究历史记载时,要应用各种文献,而这些文献本身就是在一个他要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1](P10)潘氏假设了一个案例,在莱茵兰德的小镇找到一张1471年的附有付款记录的契约,其中写到某画家受雇用为本镇教堂绘制祭坛屏风。
如果我们能够幸运地在这个教堂直接找到这一屏风,当然是最便捷省事的,这比到当时的一些间接的资料,如书信、编年史记载、传记、日记或诗歌中去寻找佐证要强得多。
然而,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麻烦事很多。
首先我们要确定这个契约是不是原本,若是抄本,就会有出错的可能,即使是原本,日期或许也会存在错误。
至于屏风或许就是契约中所言及之屏风,也可能早被破坏圣像活动所破坏,后来又重修了一个,而绘制者则是另外一位画家。
不言而喻,上述涉及到信息准确性的因素都是值得考证的。
要得到准确的信息,必须对手头的资料进行“核对”,而核对要依赖资料的一定特征或标准,如手稿的形式、契约的技术术语或是祭坛屏风的形式和肖像特点等。
即使如此,研究者还面临着另外的一种风险,那就是我们用来进行核对、比较的参照性材料未见得比我们手头上的原有资料更为可靠。
所以,这种核对很可能使我们陷入一种无望的恶性循环的处境,即无法真正还原这一事件的真实状况。
最终如潘诺夫斯基所说:“新发现的每一个未知的历史事实,对已知历史事实的每一个新解释,都会造成两种可能,即:或是‘符合’普遍流行的一般概念,因而使之得到证实和丰富,或是为普遍流行的一般概念带来一种微妙的,但是带有根本性的变化,因而使以前所知的一切都呈现出新的风貌。
”[1](P12)这种艺术史家的研究,在我们看来无异于侦探对犯罪事实的追查和还原。
要么是正确地弄清了事件的原委,要么由于信息错误导致推断的正确率发生偏移而无果。
不管研究得出的结果怎样,艺术史家应该拥有广博的知识,要涉及到自己专业范围之外的一些领域,这就决定了艺术史家不但应该具备历史学的素养和技能,还要真正成为一个人文主义者。
艺术史家对艺术作品的把握或观照,不同于普通民众对艺术品的“天真”地欣赏,他知道自己的文化素养与外国人或古代人的素养有差异,要达到相对客观、准确地评价和分析一件艺术作品,就必须努力学习,尽可能地掌握他的研究对象所产生的环境,以缩小这种差异。
艺术史家对环绕艺术作品的背景资料的收集和掌握包括:收集和验证一切可利用的事实性资料,如媒介、条件、年代、作者、地点等;研究对象和同类作品的比较;阅读有关神学和神话学的古籍以确定作品的主题、历史地区;研究文学渊源造成的影响与独立的再现条件所产生的效果之间的相互作用;尽最大努力熟悉古代和外国的社会、宗教和哲学观点等等。
[1](P20)这种学问态度和修养,只有真正的人文主义学者才能具备。
对待艺术史研究的态度,潘诺夫斯基否认权威主义、决定论和群体主义,诸如以神权、物质左右人类或以阶级、国家、种族等奉为至高无上的概念。
同时也反对唯美主义者、直观论者和英雄崇拜,因为他们与人文主义思想极有出入,认为人文主义是怯懦的中产阶级。
广泛的人文主义艺术史研究方法,由于潘诺夫斯基对象征手法的研究(研究作品主题)而更丰富。
他为之下定义说:“象征手法是艺术史上的这样一个分支,强调艺术作品的主题或意义而不是形式。
”[2](P88)这是首次向纯形式分析发起的一次了不起的挑战,对具有历史意义的艺术品(而不是当代的艺术品)的研究有着特别的影响。
[2](P88)由此看来,潘诺夫斯基的艺术史理论研究的基石就是人文主义。
他所提出的图像学理论阐释———图像的三个意义层次也印证了这一点。
二、潘诺夫斯基关于图像意义层次的阐释图像学研究始自亚比·瓦尔堡,他通过对188JXSHKX189JXSHKX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研究,阐释图像所具有的象征意味或寓意,除对图像进行研究外,还对使图像成立的文化环境进行探究。
后来瓦尔堡研究院成立,作为其中的一名成员,潘诺夫斯基继续了图像学研究。
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的论著主要有两部:一是1939年出版的《图像学研究》,一是《视觉艺术的含义》。
艺术史家温尼·海德·米奈认为,潘氏为《图像学研究》一书所作的引言对读者的影响可能最大,超过了其他文章。
此书是一部论文集,它给一代代的艺术史家既带来灵感,也带来烦恼。
[3](P212)事实也是如此,许多艺术史研究者正是在阅读此文后才对图像学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并得入其门径。
在《图像研究与图像学———文艺复兴艺术研究导引》这篇文章中,潘诺夫斯基将关于图像意义研究的核心阐释分为三个意义层次,潘氏为此绘制了一幅更为明确的表格(如下)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最初的或是自然的主题,其下又分为事实的和表现性的两部分我们借着确认单纯的形式来作理解:意即某些线条和色彩,或是某些铜器和石头的特殊型块,它们呈现自然之物,譬如人类、动物、植物、房舍、工具等等。
我们可以拿它们相互的关系,确认事件,也可以由一个姿势、一个表情,看到哀伤式表情或由一个内室感受家庭般的和谐气氛,借此理解其表现的特质。
因此,单纯形式的世界,被认可是最初、自然含义的传达者,它同时也可以被视为是艺术性主题的世界。
细数这些主题,可以说是艺术作品进入图像学前的描述工作。
(二)第二的或是传统的主题一位男性手持一把刀子,意谓其代表圣·巴塞罗缪;一位女性手托桃子,意谓她是真理的化身;一群人就某种安排,以某种姿势围坐在晚餐桌上,代表那是基督与门徒们的最后的晚餐;还有,两个人以某种特定的方式,揪斗在一起,代表的是善恶之争。
人们通过知识,方能理解这些。
这类意象、故事和寓言的确认,通常正是属于所谓“图像学”研究的范围。
(三)内在的含义或内容了解内在含义,就是通过弄清楚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一个阶段、一门宗教或哲学信仰其根本态度的潜在原则。
诸种原则可集于一身,且浓缩表现于一件艺术品。
[4](P35)这一层次是图像学的阐释层面,即对艺术作品的深层意义的探究阶段。
潘诺夫斯基以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例来解释,在经过了前图像学的描述和图像的分析之后,接下来就是研究这一绘画作品如何揭示出“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一个阶段、一门宗教或哲学信仰其根本态度的潜在原则”。
要从最深的层次或者是内在的意义层面来理解艺术,就需要理解象征的形式。
关于象征的形式,在潘诺夫斯基之前,恩斯特·卡西尔曾经做过相关的阐释,他提出:人类概念的形成是以某种固有的方式,有内在的特点,我们从象征的价值和形式来感知世界。
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很可能借鉴了卡西尔的象征主义哲学用于对图像的解读。
仍然以《最后的晚餐》为例,温尼·海德·米奈认为通过从图像学解释角度分析此画的象征形式,可以推断艺术史研究中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视角及其阐释江西社会科学2011.4出关于莱奥纳多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一些情况。
他提醒我们注意餐桌边上的人是如何被分成了三组并保持了一种和谐的状态;基督又是如何被安置在视觉系统的中心位置;在基督的头部,一条水平线持续不断,又如何使我们能直接清楚地观看作品;基督的身体又是如何保持一种金字塔的形态,并因此加强了画面的稳定感;基督又如何占据了中间或者说是三个窗户中的第二扇窗(基督是神圣三位一体中的第二个);以及建筑上方的三角楣如何起到一部分光环的作用,因此暗示出基督的神性。
图像学对《最后的晚餐》阐释将会关注直线、中心、焦点、平衡、和谐、数字关系、统一性、几何学种种因素的价值,以及从这些价值中推断或者说是投射出潘诺夫斯基以及其他德国艺术史家所指的世界观。
归根结底,这幅画集中展现了15世纪和16世纪意大利的主要城市流行的学术和艺术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大背景。
[3](P214)三种不同层次的意义解读,取决于研究者的图像学修养,这种修养建立在广博的人文知识积累上。
潘氏的三个图像解读意义层次看上去似乎是相互独立的含义和范围,仅仅出于说明的条理性。
为此,他叮嘱读者:这三个层次分明的范畴,实际上表示的是同一对象(即整个艺术品)的几个侧面。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几种处理方法就要彼此融合为一种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