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胜楠---再论严重创伤出血患者的凝血、输血、止血药

产科出血的大量输血策略(优质参考)

产科出血的大量输血策略 输血治疗在产科急性大量失血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诸多风险,产科医生应掌握大量输血的策略,合理、规范的进行输血治疗,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目前由于孕产妇住院分娩和输血的可行性,产妇的死亡率已显著下降。但产科出血仍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输血治疗在产科急性大量失血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诸多风险,产科医生应掌握大量输血的策略,合理、规范的进行输血治疗,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降低子宫切除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对此,陕西省人民医院王亚琴教授在西部产科高峰论坛暨围产医学新进展、危重症处理及医疗纠纷防范专题会议中为大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概述 1.大量输血定义:大量输血是指成人患者在24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18U(1U红细胞悬液为200ml全血制备,下同)或者24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0.3U/Kg。 2.大量输血背景:《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主要更新包括:对产后出血相关的定义做了更新,增加了凶险性前置胎盘的概念,再次强调了第三产程处理及宫缩剂的应用,并修订了产后出血流程及增加了产科大量输血治疗方

案。 二、产后出血相关的新定义 1. 产后出血定义:现与国外一致,即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ml、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1000ml;严重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1000ml;难产性产后出血是指经宫缩剂、持续性子宫按摩或按压等保守措施无法止血,需要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甚至切除子宫的严重产后出血。 2.增加凶险性前置胎盘的概念(PPP):是由Chattopadhyay 等于1993年首次提出的,指附着于既往子宫下段剖宫产瘢痕处的前置胎盘,伴或不伴胎盘植入,PPP是术中发生严重产后出血及子宫切除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处理棘手,需要高度重视。 对于凶险性前置胎盘,从手术处理方面提出了三个方案:(1)保守治疗措施:包括局部缝扎、血管结扎、压迫缝合、子宫动脉栓塞等;(2)子宫切除术:如果上述保守手术治疗无效,或胎盘完全植入甚至穿透侵入膀胱,术前评估保留子宫可能性小,就应当机立断,尽早行子宫切除术;(3)对于有条件的医院,术前也可采用预防性髂内动脉球囊阻断术,以减少术中出血。 三、关于积极处理第三产程

大量出血患者如何输血

大量输血方案(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s,MTP)是指在大出血时,按照预先制定的血液成分方案予以输血,需要妇产科医师、麻醉医师及输血科医师及血库共同努力完成输血协议。 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胎盘前置及植入的发生率增加,产后出血已成为围产期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则。 当下对于大出血的病理机制研究较多,鉴于早期蛋白C及纤溶途径的激活,目前止血复苏成为新的治疗途径,即早期使用血液制品及止血药物,而不是晶体液复苏。 最近,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的Luis教授等对大量输血方案在产科中的应用进行总结。研究者指出产科一旦出现大出血,应按照比例输注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而无需等待实验室检查结果,文章发表在AJOG 上。 既往经典的液体复苏为晶体液及浓缩红细胞,除非凝血检查提示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50000/mm3,纤维蛋白原<100-150mg/dl、凝血酶原时间(PT)或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延长1.5倍以上,才予以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和血小板等制品。 大出血予以输注晶体液复苏会增加血管内静水压同时冲刷血管内皮的新鲜凝血块,加重出血。 同时,大量的晶体液进入第三间隙,导致脑水肿、心衰及肺水肿。腹腔内压力增高导致肾脏灌流不足甚至引起腹腔间室综合征。 最近的研究表明,大出血所致的肾衰使用大量晶体液时,尤其是富含氯离子的液体复苏时易导致肾间质水肿、肾静脉闭塞从而不利于重建肾功能。 目前多主张使用平衡盐溶液如乳酸林格氏液。术前控制出血时收缩压控制在80-100mmHg是可行的,可避免持续失血。但是,因为需要维持宫内胎儿的灌注,产科的允许性低血压尚待评估。 新鲜冰冻血浆及血小板 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是以1:1:1的比例使用。一个单位的血小板可使血小板升高5000-10000/mm3,用量为1单位/10kg。 1L的新鲜冰冻血浆含有2g纤维蛋白原,一个单位的新鲜冰冻血浆可使血清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10mg/dl。使用浓缩红细胞的时间为出血18分钟内,1h内予以新鲜冰冻血浆。 重组人凝血活化因子VII 此药被批准用于血友病及体内存在凝血因子VIII及IX抗体者,但目前也用于旁路支架术后、创伤及产科出血,对于前面成分输血无效者,可予以此药。但此药有动脉血栓的风险,且半衰期较短,并不是出血治疗的一线用药。 用药前患者需满足以下条件:血小板计数>50000/mm3,纤维蛋白原>50-100mg/dl,温度>32°C,pH值>7.2,钙离子浓度正常。 产科的研究数据主要来自病例报告,无证据表明此药可以改善生存率,且此药价格昂贵,不推荐常规使用,可予以氨甲环酸、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复合物代替。 纤维蛋白原 大出血时纤维蛋白原最先被消耗,既往指南建议将血清纤维蛋白原浓度控制在100mg/dl以上,目前建议维持在150-200mg/d,孕妇的血清值水平常高达400-500mg/dl,因此孕期出现纤维蛋白原低值往往病情更严重。

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1、浓缩红细胞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 ?(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 ?(2)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 ?(3)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可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2、血小板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 ?(1)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2)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3)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4)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3、新鲜冰冻血浆(FFP)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1)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2)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的血容量)。 ?(3)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全血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 ?回输自体全血不受本指征限制,可根据患者血容量决定。 紧急用血及大量输血原则 ?(一)紧急用血原则为挽救病人的生命,临床医生在等待做完血交叉试验的时间内会危及病人的生命和向病人家属说明情况并征得同意的紧急情况下,可发放未进行交叉试验或完成部分交叉试验的血液,随后须立即完成血交叉试验。紧急发血必需遵循下列原则: ?1、给予未知血型病人O型红细胞,如未知病人是Rh血型时,则首选D阴性红细胞,特别是对有过妊娠经历的女性。 ?2、如有时间完成病人的ABO血型检测,可给ABO血型相合的血制品。 ?3、用显著的方式在血袋标签上表明交叉试验在发血时未完成。 ?4、尽快完成血交叉试验,如在试验的任何一步发现不相合,应迅速通知主管医生或输血科(血库)医生。 ?5、如病人由于医疗问题死亡,但不涉及输血,则没有必要完成血交叉试验,但应由主管输血的医生来决定。如有原因表明输血加重了原始病情或促进死亡,则应完成所有的试验。 ?(二)大量输血原则是指在24小时内输血量达到或超过病人的一个血容量。?1、经输血科(血库)医生同意,血交叉试验可适当简化。 ?2、必须按照紧急用血原则,尽早给予病人输血治疗。 质量控制管理 (一)室内质量控制

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红细胞】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急慢性贫血和失血病人 1、血红蛋白>100g/L 的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 2、以下情况需要输红细胞: (1)血红蛋白<70g/L ; (2)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Ⅲ ~Ⅳ 级,心脏病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 治疗无效者; (3)术前心肺功能不全和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血红蛋白>100g/L 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3、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4、所有先心病术前备红细胞悬液,作为术中体外循环灌注预充及手术失血补充。术中同时采用血液回吸收技术。先心病术后红细胞输注指征:有活动性出血,即每小时失血量>血容量的5%-10%,血球压积<30%(儿童)或35%(小婴儿),血色素< 90g/L ; 5、骨科的大型手术出血。如发育性髋脱位、脊柱侧弯、四肢近端骨折等手术,术中及术后需要维持血色素在80g/L 以上。术中尽可能使用自体血液回收。

注: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 红细胞补充量=(Hct 预计× 55×体重-Hct 实际测定值× 55×体重)/0.60。 【血小板】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异常渗血的患者。 1、血小板计数>100×109/L ,不需要输血小板; 2、术前血小板计数<50× 109/L ,应考虑输注血小板(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50× 109/L 而不一定输注血小板); 3、血小板计数在(50~100)× 109/L 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是否输血小板; 4、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的限制; 5、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 6、手术类型和范围、出血速率、控制出血的能力、出血所致的后果以及影响血小板功能的相关因素(如:复杂先心病手术,大动脉转位等体外循环时间长(大于120 分)、或者需要体外循环下血管吻合、以及凝血功能异常的患儿,因术中血小板破坏、体外循环术后、DIC 或者大量输血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体温、肾衰、严重肝病)等,都是决定是否输血小板的指征。 【新鲜冰冻血浆(FFP)】主要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使用FFP 的指征: 1、PT 或APTT >正常值的1.5 倍或INR>2.0 ,创面弥漫性渗

1.3严重创伤输血专家共识

1.3 严重创伤患者输血规范 一、严重创伤输血专家共识 创伤在世界范围内仍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出血是创伤致死的首要原因,创伤后早期(24 h内)死亡的患者中,30%~40%死于难以控制的出血。外科止血、液体复苏及输血是创伤患者的主要救治措施,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比较系统化的专门针对严重创伤患者的输血指南。笔者根据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有关各种严重创伤患者输血实践,参考《临床输血进展》、《输血治疗学》,结合2010年欧洲《严重创伤出血处理指南·新版》、美国血库协会(AABB)《临床输血规范与实践·第三版》、美国红十字会《输血实践指南·第二版》、英国皇家血液中心《临床输血手册·第四版》,以及中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版)和卫生部令第85号《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制定本指南。希望为广大医师对严重创伤患者大量失血后的紧急处理及复苏早期的输血治疗提供指导意见,以科学合理用血、规避风险、优化输血治疗、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根据“推荐等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工作小组推出的推荐意见标准和国际统一证据分级,本指南分为强、弱两级(Grade1和2),证据级别分为高、中、低三级(GradeA、B和C)。 (一)定义 1.大量失血(massive blood loss)指24 h内丢失一个自身血容量;或3 h内丢失50%自身血容量;或成人出血速度达到150 ml/min;或出血速度达到1.5 ml·Kg-1·min-1超过20 min。 2.大量输血(massive transfusion)指24 h内给成人输注超过20 U红细胞;或输注血液制品超过患者自身血容量的1~1.5倍;或 1 h内输注血液制品>50%自身血容量;或输血速度﹥1.5 ml·Kg-1·min-1 。临床上,患者急性失血量达自身血容量的30%~50%时,往往需要大量输血。 (二)推荐意见 1.实验室检查 ●推荐早期复苏的同时采集血液样本,并贴上患者的标识,派专人迅速送到实验室以进行输血前相 容性试验、输血前病原学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Fib)浓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血栓 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血常规、生化检测和动脉血气分析等,成分输血后选择性重复检测(1B)。 ●推荐以碱缺失值和血清乳酸浓度评估和监测失血及休克程度,并指导液体复苏(1B)。 ●不推荐以单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或血细胞压积(haematocrit,Hct)检查作为独立的 实验室指标来决定是否输血,应结合每个患者的失血速度、血容量、临床表现、贫血持续时间和程度以及心、肺功能而综合考虑(1B)。 ●不推荐单独以某个常规凝血指标来指导输血治疗(1C)。 2.输血治疗 ●红细胞:红细胞主要用于纠正贫血,提高携氧能力,保证组织氧供。(1)对于急性大量失血和血流动 力学不稳定和(或)组织氧供不足的创伤患者,需要输注红细胞(1A)。(2)对于复苏后的创伤患者,Hb<70g/L和(或)Hct<0.21时,推荐输注红细胞,使Hb维持在70~90 g/L, 或Hct维持在0.21~ 0.27(1C)。(3)对于复苏后的创伤患者,Hb在70~100 g/L和(或)Hct在0.21~0.30时,应根 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及年龄等因素决定是否输注红细胞(1B)。若无组织缺氧症状,暂不推荐输注红细胞(1C)。若合并组织缺氧症状: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红细胞】 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急慢性贫血和失血病人 1、血红蛋白>100g/L 的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 2、以下情况需要输红细胞: (1) 血红蛋白<70g/L; (2) 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Ⅲ~Ⅳ 级,心脏病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无效者; (3)术前心肺功能不全和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血红蛋白>100g/L 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3、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4、所有先心病术前备红细胞悬液,作为术中体外循环灌注预充及手术失血补充。术中同时采用血液回吸收技术。先心病术后红细胞输注指征:有活动性出血,即每小时失血量>血容量的5%-10%,血球压积<30%(儿童)或35%(小婴儿),血色素<90g/L; 5、骨科的大型手术出血。如发育性髋脱位、脊柱侧弯、四肢近端骨折等手术,术中及术后需要维持血色素在80g/L以上。术中尽可能使用自体血液回收。

注: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 红细胞补充量=(Hct 预计×55×体重-Hct实际测定值×55×体重)/0.60。 【血小板】 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异常渗血的患者。 1、血小板计数>100×109/L,不需要输血小板; 2、术前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血小板(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50×109/L 而不一定输注血小板); 3、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 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是否输血小板; 4、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的限制; 5、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 6、手术类型和范围、出血速率、控制出血的能力、出血所致的后果以及影响血小板功能的相关因素(如:复杂先心病手术,大动脉转位等体外循环时间长(大于120分)、或者需要体外循环下血管吻合、以及凝血功能异常的患儿,因术中血小板破坏、体外循环术后、DIC或者大量输血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体温、肾衰、严重肝病)等,都是决定是否输血小板的指征。 【新鲜冰冻血浆(FFP)】 主要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严重创伤出血和凝血病处理

创伤是重症医学科收治范围,处理好创伤中的止血问题是重症医学科治疗的主要任务,所以奉献这篇文章,供大家在工作中参考。 未控制的出血是严重创伤患者潜在可预防的首位死因?恰当的处理包括早期明确出血部位,采取积极的措施减少失血量,恢复组织灌注和稳定血流动力学?大约有1/3的创伤出血患者入院时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显著增加了病死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创伤出血高级处理特别工作小组(Task Force for Advanced Bleeding Carein Trauma)于2007年发布严重创伤出血处理的指南,2010年进行更新,2013年再次进行更新,并作为欧洲“止血运动(STOP the Bleeding Campaign)”的内容? 该指南根据GRADE分级标准确定推荐级别,包括1A(强烈推荐,高质量证据)?1B (强烈推荐,中等质量证据)?1C(强烈推荐,低或很低质量证据)?2A (弱推荐,高质量证据)?2B (弱推荐,中等质量证据)?2C (弱推荐,低或很低质量证据)?具体内容如下? 1 早期复苏和防止进一步出血 (1)对于需要紧急外科手术止血的患者,应尽量缩短受伤至手术的时间?(1A) (2)开放性四肢损伤存在威胁生命的大出血,在外科手术前推荐使用止血带?(1B) (3)对于没有脑疝征象的创伤患者,推荐开始机械通气时采用正常的通气量?(1C) 2 诊断和监测出血 (1)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生理指标?损伤的解剖类型?损伤机制以及患者对初始复苏的反应,综合评估患者出血的程度?(1C) (2)对于明确出血部位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如果初始的复苏无效,则应立即采取控制出血的措施?(1B) (3)对于未明确出血部位的失血性休克患者,推荐立即采取进一步的评估? (1B) (4)对于怀疑有躯干部损伤的患者,推荐早期进行影像学检查(FAST或CT) 以明确有无胸腹腔游离液体?(1B) (5)对于存在明显腹腔积液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应采取紧急的干预措施?(1A) (6)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推荐使用CT进行进一步的评估?(1B) (7)不推荐单独使用红细胞压积(Hct) 检测作为评估出血程度的独立实验室指标?(1B) (8)推荐检测血清乳酸或碱剩余作为评估?监测出血和休克程度的敏感指标?(1B) (9)推荐常规评估创伤后的凝血病,包括早期?重复和联合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1C) 推荐使用血栓弹力图帮助明确凝血病的特征和指导止血治疗?(1C) 3 组织氧合?输液和低体温 (1)对于没有脑损伤的患者,在严重出血控制之前应将收缩压维持在 80~90mmHg(1mmHg=0.133kPa)? (1C)对于合并严重颅脑损伤(GCS≤8) 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应该维持平均动脉压≥80mmHg?(1C) (2)对于低血压的创伤出血患者应该进行液体治疗?

输血适应症知识

输血适应症 ----根据《广西医疗机构临床科室合理用血节约用血考核标准(试行)》(桂卫医【2011】96号)。 一、手术、创伤患者及急性贫血的输血原则: 1、一般情况:手术及创伤患者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血。 2、急性贫血或休克患者,失血量≥血容量的20%,可考虑输血。并根据患者的出凝血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 3、手术、创伤患者,Hb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注意:血容量损失<20%,应使用晶体及胶体液,轻度失血<600ml、Hb>100g/L输血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除外),属无指征输血。 二、慢性贫血的输血、红细胞制品输注原则 总原则:用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急、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洗涤红细胞用于血浆蛋白过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患者。 1. 慢性贫血输血:Hb≤ 60g/L或红细胞压积低于0.20才考虑输血(地贫患儿除外)。 2、慢性贫血患者Hb在60-90g/L的病人,如果合并有甲状腺机能亢进、心功能不全等合并症时,可以考虑输血。 注意:慢性贫血输血:Hb>60g/L或红细胞压积>0.30输血的,属无指征输血。 三、冷沉淀输注适应症 1、外伤病人有第Ⅷ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第ⅩⅢ因子、纤维蛋白原及纤维结合蛋白缺乏时缺乏时可使用冷沉淀;可用于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vWD),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凝血因子Ⅷ缺乏症患者。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用Ⅷ因子浓缩剂;也可用于大量失血输入库血引起的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 注意:纤维蛋白原浓度>0.8g/L,凝血因子是正常的30%输注冷沉淀的,属目的不明确。 四、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适应症 1、手术、创伤输注:用于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及各种原因(先天性、后天获得性、输入大量陈旧库血等)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II、V、VII、IX、X、XI或抗凝血酶III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应输入10-15ml/kg体重新鲜冰冻血浆。 2、用于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作用(5-8ml/kg)。 3、用于肝肾功能衰竭及中毒患者的血浆置换、人工肝及大面积创伤、烧伤、纠正休克、DIC患者。 注意:1、新鲜冰冻血浆作扩容剂使用,手术及创伤患者使用新鲜冰冻血浆促进伤口愈合,均属不合理;2、无合理理由红细胞与血浆混用(换血疗法除外),属不合理;3、无合理理由用血浆替代白蛋白输注,属不合理。

大量出血患者如何输血

大量出血患者如何输血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大量输血方案(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s,MTP)是指在大出血时,按照预先制定的血液成分方案予以输血,需要妇产科医师、麻醉医师及输血科医师及血库共同努力完成输血协议。 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胎盘前置及植入的发生率增加,产后出血已成为围产期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则。 当下对于大出血的病理机制研究较多,鉴于早期蛋白C及纤溶途径的激活,目前止血复苏成为新的治疗途径,即早期使用血液制品及止血药物,而不是晶体液复苏。 最近,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的Luis教授等对大量输血方案在产科中的应用进行总结。研究者指出产科一旦出现大出血,应按照比例输注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而无需等待实验室检查结果,文章发表在AJOG上。 既往经典的液体复苏为晶体液及浓缩红细胞,除非凝血检查提示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50000/mm3,纤维蛋白原<100-150mg/dl、凝血酶原时间(PT)或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延长1.5倍以上,才予以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和血小板等制品。 大出血予以输注晶体液复苏会增加血管内静水压同时冲刷血管内皮的新鲜凝血块,加重出血。 同时,大量的晶体液进入第三间隙,导致脑水肿、心衰及肺水肿。腹腔内压力增高导致肾脏灌流不足甚至引起腹腔间室综合征。 最近的研究表明,大出血所致的肾衰使用大量晶体液时,尤其是富含氯离子的液体复苏时易导致肾间质水肿、肾静脉闭塞从而不利于重建肾功能。 目前多主张使用平衡盐溶液如乳酸林格氏液。术前控制出血时收缩压控制在80-100mmHg是可行的,可避免持续失血。但是,因为需要维持宫内胎儿的灌注,产科的允许性低血压尚待评估。 新鲜冰冻血浆及血小板 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是以1:1:1的比例使用。一个单位的血小板可使血小板升高 5000-10000/mm3,用量为1单位/10kg。 1L的新鲜冰冻血浆含有2g纤维蛋白原,一个单位的新鲜冰冻血浆可使血清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10mg/dl。使用浓缩红细胞的时间为出血18分钟内,1h 内予以新鲜冰冻血浆。 重组人凝血活化因子 VII 此药被批准用于血友病及体内存在凝血因子VIII及IX抗体者,但目前也用于旁路支架术后、创伤及产科出血,对于前面成分输血无效者,可予以此药。但此药有动脉血栓的风险,且半衰期较短,并不是出血治疗的一线用药。 用药前患者需满足以下条件:血小板计数>50000/mm3,纤维蛋白原 >50-100mg/dl,温度>32°C,pH值 >7.2,钙离子浓度正常。 产科的研究数据主要来自病例报告,无证据表明此药可以改善生存率,且此药价格昂贵,不推荐常规使用,可予以氨甲环酸、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复合物代替。

创伤性凝血病

创伤性凝血病 创伤性凝血病( Coagulopathy of trauma) 是在严重创伤的打击下,人的机体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创伤患者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发病率较高,并且与预后密切相关。以往认为创伤凝血病是在液体复苏后发生的,近年研究显示,在创伤早期,液体复苏之前,约有1/4~1/3的患者伴有凝血病,其病死率是未发生凝血病患者的4 ~6倍。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病是严重创伤患者“致死性三联征”。对创伤凝血病的早期诊断,即时采取低体温防治、处理酸中毒、允许性低血压复苏、损伤控制外科的实施、尽早使用新鲜冰冻血浆( Fresh frozen plasma,FFP) 和血小板等综合措施的实施,是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 1. 发病机制创伤性凝血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其发生取决于凝血、抗凝、纤溶机制的相互调控。与组织损伤、休克、血液稀释、低体温、酸中毒和炎症反应6 大因素相关,并且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关联,很难找到其发生发展的确切原因。一般认为,组织损伤是创伤性凝血病的启动因素;休克促进创伤性凝血病的发展;血液稀释、低体温、酸中毒和炎症反应加重凝血功能障碍。众多因素引起凝血因子、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大量丢失,血小板功能受损,血液严重稀释,纤溶亢进,从而导致血凝块不易形成或已形成的血凝块不牢固,即使初步止血,也容易发生再出血,临床上常表现为出血加重或难以控制的大出血。 ⑴组织损伤:血管内皮损伤后暴露内皮下的胶原蛋白III和组织因子,通过与von Willebrand因子、血小板以及活化的FVII(VII因子)结合启动凝血过程。内皮损伤后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溶功能。同时休克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功能受到抑制,从而促进了纤溶亢进。 ⑵休克:休克可能是早期凝血病最初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组织灌注不足的严重程度与入院时凝血功能障碍之间有明显的量效关系。没有休克的患者尽管受到较重的机械性创伤,但入院时一般没有凝血病。休克导致的酸中毒可以干扰凝血酶的功能,同时休克过程中,活化蛋白C增加血栓调节素的活性。血栓调节素与凝血酶结合后使凝血酶由促凝转为抗凝,导致纤溶亢进,这可能是由于活化蛋白C消耗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或因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活性降低所导致。 ⑶血液稀释:出血致凝血因子直接丢失能够迅速降低体内少量储备的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当大量使用不含凝血因子的晶体液复苏或胶体复苏时,可导致血液稀释,进一步加剧凝血病;同时,补充过多胶体还可以直接影响凝血块的形成和稳定性。大量输血是抢救严重创伤患者的重要措施,但大量输入浓缩红细胞的同时也可导致凝血因子的稀释,并且降低凝

内科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征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附件三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一、红细胞 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 1. 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 2. 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 3. 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二、血小板 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 1. 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2. 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3. 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就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4. 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三、新鲜冰冻血浆(FFP) 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1. 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2. 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3. 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 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5~8ml/kg)。 四、全血

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回输自体全血不受本指征限制,根据患者血容量决定。 注:①红细胞的主要功能就是携带氧到组织细胞。贫血及容量不足都会影响机体氧输送,但这两者的生理影响不一样的。失血达总血容量30%才会有明显的低血容量表现,年轻体健的患者补充足够液体(晶体液或胶体液)就可以完全纠正其失血造成的血容量不足。全血或血浆不宜用作扩容剂。血容量补足之后,输血目的就是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首选红细胞制品。晶体液或并用胶体液扩容,结合红细胞输注,也适用于大量输血。 ②无器官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只要血容量正常,红细胞压积达0、20(血红蛋白>60g/L)的贫血不影响组织氧合。急性贫血患者,动脉血氧含量的降低可以被心输出血的增加及氧离曲线右移而代偿;当然,心肺功能不全与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血红蛋白浓度>10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③手术患者在血小板>50×109/L时,一般不会发生出血增多。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手术类型与范围、出血速率、控制出血的能力、出血所致后果的大小以及影响血小板功能的相关因素(如体外循环、肾衰、严重肝病用药)等,都就是决定就是否输血小板的指征。分娩功能的相关因素(如体外循环、肾衰、严重肝病用药)等,都就是决定就是否输血小板的指征。分娩妇女血小板可能会低于 50×109/L(妊娠性血小板)而不一定输血小板,因输血小板后的峰值决定其效果,缓慢输入的效果较差,所以输血小板时应快速输注,并一次性足量使用。 ④只要纤维蛋白原浓度大于0、8g/l,即使凝血因子只有正常的30%,凝血功能仍可能维持正常。即患者血液置换量达全身血液总量,实际上还会有三分之一自体成分(包括凝血因子)保留在体内,仍然有足够的凝血功能。应当注意,休克没得到及时纠正,可导致消耗性凝血障碍。FFP的使用,必须达到10~15ml/kg,才能有效。禁止用FFP作

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

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 创伤性凝血病( Coagulopathy of trauma) 是在严重创伤的打击下,人的机体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一、发病机制 创伤性凝血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其发生取决于凝血、抗凝、纤溶机制的相互调控。与组织损伤、休克、血液稀释、低体温、酸中毒和炎症反应 6 大因素相关,并且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关联,很难找到其发生发展的确切原因。一般认为,组织损伤是创伤性凝血病的启动因素;休克促进创伤性凝血病的发展;血液稀释、低体温、酸中毒和炎症反应加重凝血功能障碍。众多因素引起凝血因子、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大量丢失,血小板功能受损,血液严重稀释,纤溶亢进,从而导致血凝块不易形成或已形成的血凝块不牢固,即使初步止血,也容易发生再出血,临床上常表现为出血加重或难以控制的大出血。 ⑴组织损伤:血管内皮损伤后暴露内皮下的胶原蛋白III和组织因子,通过与von Willebrand因子、血小板以及活化的FVII(VII因子)结合启动凝血过程。内皮损伤后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溶功能。同时休克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功能受到抑制,从而促进了纤溶亢进。 ⑵休克:休克可能是早期凝血病最初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组织灌注不足的严重程度与入院时凝血功能障碍之间有明显的量效关系。没有休克的患者尽管受到较重的机械性创伤,但入院时一般没有凝血病。休克导致的酸中毒可以干扰凝血酶的功能,同时休克过程中,活化蛋白C 增加血栓调节素的活性。血栓调节素与凝血酶结合后使凝血酶由促凝转为抗凝,导致纤溶亢进,这可能是由于活化蛋白C消耗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或因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活性降低所导致。 ⑶血液稀释:出血致凝血因子直接丢失能够迅速降低体内少量储备的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当大量使用不含凝血因子的晶体液复苏或胶体复苏时,可导致血液稀释,进一步加剧凝血病;同时,补充过多胶体还可以直接影响凝血块的形成和稳定性。大量输血是抢救严重创伤患者的重要措施,但大量输入浓缩红细胞的同时也可导致凝血因子的稀释,并且降低凝血功能。 ⑷低体温:低体温是指体表温度<35℃,在创伤时很多原因可以导致低体温发生。低体温主要是通过抑制von Willebrand因子与血小板糖蛋白结合来影响血小板活化和黏附作用,同时也可降低凝血因子酶类的代谢率。Johnston等发现在没有稀释的情况下,体温在35℃时所有凝血因子均降低。在此温度时FXI和FXII只有65%的功能,在32℃时它们的活性分别降低到17%和32%。

创伤性凝血病题目及答案

创伤性凝血病学习题(2017.09)姓名:科室:得分:一选择题: 1.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主要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 B A.微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受损 B.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腔内形成细网 C.血小板的损伤 D.小血管内血流淤滞 E.白细胞的破坏作用 2.细胞损伤后释放出的组织凝血活酶的作用是:E A.和凝血因子Ⅺ共同激活凝血因子Ⅸ B.和Ca2+、凝血因子Ⅴ、Ⅹα共同激活凝血酶 C.激活凝血因子Ⅹ D.激活凝血因子ⅩII E.和Ca2+、凝血因子Ⅶ共同激活凝血因子Ⅹ 3.活化的凝血因子Ⅻ可直接引起下列哪种效应? C A.使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 B.使血小板活性增强,促进其聚集 C.使激肽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肽释放酶 D.使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解酶 E.促使组织凝血活酶的释放 4.纤维蛋白被纤溶酶水解后生成: D A.PAF B.纤维蛋白单体 C.PF D.FDP E.MDF 5.能反映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最常用检查是E A.红细胞计数 B.网织红细胞计数 C.血红蛋白浓度测定 D.血浆胆红素测定 E.以上都不对 6.红细胞大量被破坏时释放出红细胞素,在DIC发病中的作用类似: E

A.凝血因子Ⅴ B.纤溶酶 C凝血酶 D.凝血因子Ⅹ E.血小板因子Ⅲ 7.DIC时血液凝固障碍准确的表述为: B A.血液凝固性增高 B. 先高凝后转为低凝 C.先低凝后转为高凝 D. 纤溶活性增高 E.血液凝固性降低 8.严重创伤引起DIC的主要原因是: B A.大量红细胞和血小板受损 B.凝血因子Ⅲ大量入血 C.凝血因子Ⅻ被激活 D.凝血因子X被激活 E.直接激活凝血酶 二简答题 1、创伤性休克凝血障碍的机制? 答:1、主要是由于消耗所致。血液中的凝血成分包括PLT、纤维蛋白原(Fib)及其他凝血因子伴随失血的丢失和凝血激活造成的消耗而减少 2、其次是稀释,即休克复苏过程中大量输入液体和浓缩红细胞(RBC)造成凝血因子稀释性减低 3、此外是体温降低、酸中毒、低钙、贫血等 4、纤溶亢进使已形成的纤维蛋白凝块溶解,不利于形成稳固的血块和止血 2、大量输血的定义? 答:1 大量输血的定义:输血10单位以上; 2 24小时内输血达病人的1个血容量; 3 3小时内输血超过50%血容量。

产科出血的大量输血策略

产科出血的大量输血策略 目前由于孕产妇住院分娩和输血的可行性,产妇的死亡率已显著下降。但产科出血仍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输血治疗在产科急性大量失血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诸多风险,产科医生应掌握大量输血的策略,合理、规范的进行输血治疗,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降低子宫切除率和孕产妇死亡率。 一.概述 1.大量输血定义:大量输血是指成人患者在24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18U(1U红细胞悬液为200ml全血制备,下同)或者24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0.3U/Kg。 2.大量输血背景:《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主要更新包括:对产后出血相关的定义做了更新,增加了凶险性前置胎盘的概念,再次强调了第三产程处理及宫缩剂的应用,并修订了产后出血流程及增加了产科大量输血治疗方案。 二. 产后出血相关的新定义 1. 产后出血定义:现与国外一致,即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m l、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1000ml;严重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1000ml;难产性产后出血是指经宫缩剂、持续性子宫按摩或按压等保守措施无法止血,需要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甚至切除子宫的严重产后出血。 2.增加凶险性前置胎盘的概念(PPP):是由Chattopadhyay等于1993年首次提出的,指附着于既往子宫下段剖宫产瘢痕处的前置胎盘,伴或不伴胎盘植入,PPP是术中发生严重产后出血及子宫切除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处理棘手,需要高度重视。 对于凶险性前置胎盘,从手术处理方面提出了三个方案:(1)保守治疗措施:包括局部缝扎、血管结扎、压迫缝合、子宫动脉栓塞等;(2)子宫切除术:如果上述保守手术治疗无效,或胎盘完全植入甚至穿透侵入膀胱,术前评估保留子宫可能性小,就应当机立断,尽早行子宫切除术;(3)对于有条件的医院,术前也可采用预防性髂内动脉球囊阻断术,以减少术中出血。 三. 关于积极处理第三产程 1. 坚持一个核心,预防性使用宫缩剂,首选10U宫缩素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剖宫产可考虑应用卡贝缩宫素,100ug单剂静脉使用; 2. 常规推荐延迟钳夹脐带和控制性牵拉脐带,胎儿娩出后1-3min钳夹脐带,怀疑胎儿窒息可立即钳夹并切断脐带; 3. 关于是否预防性子宫按摩:不推荐常规进行预防性子宫按摩来预防产后出血,但产后应触摸宫底,了解子宫收缩情况;

创伤后大出血与凝血病处理的欧洲指南【第四版】

创伤后大出血与凝血病处理的欧洲指南【第四版】 这是继2007、2010、2013年版后第四个创伤后大出血与凝血病处理的欧洲指南版本,由critical care杂志于2016年4月中旬发布,现将推荐意见整理如下: 1、早期复苏与防止进一步出血 缩短时间 推荐1:我们推荐严重创伤患者应直接送至合适的创伤中心进行救治(1B);我们推荐尽量缩短发生创伤至控制出血的时间(1A)。 止血带的使用 推荐2:开放性四肢损伤存在威胁生命的大出血,在外科手术前推荐使用止血带(1B)通气 推荐3:我们推荐避免创伤患者发生低氧血症(1A);我们推荐对创伤患者实施正常通气量(1B);如果存在即将发生脑疝的迹象,我们建议过度通气(2C) 2、诊断与出血监测 初次评估 推荐4:我们建议临床医生联合使用患者生理指标、损伤解剖类型、损伤机制以及患者对初始复苏的反应对患者出血程度进行综合评估(1C) 紧急干预 推荐5:对于明确出血部位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如果初始复苏无效则应立即采取控制出血的措施(1B) 进一步评估 推荐6:对于未明确出血部位的失血性休克患者,推荐立即采取进一步的评估(1B)影像学 推荐7:对于怀疑有躯干损伤的患者,推荐早期进行影像学检查(FAST或增强CT)以明确有无胸腹腔游离液体(1B) 干预 推荐8:我们推荐对于严重的胸腔、腹腔、腹膜后出血的患者并且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需要立即进行干预(1A) 二次评估 推荐9: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我们推荐进行CT评估(1B) 血红蛋白(Hb) 推荐10:我们推荐将低初始水平Hb作为严重出血相关凝血病的一个指标(1B);我们推荐重复测量Hb作为出血的化验标志物,因为初始在正常范围的Hb值可能会掩盖出血(1B) 血乳酸与碱缺失

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一、浓缩红细胞 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 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 2、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 3、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二、血小板 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 1、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2、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3、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4、如术中出现不可控制的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三、新鲜冰冻血浆(FFP) 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1、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2、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3、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5--8ml/kg) 四、全血 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血容量的30%。 回输自体全血不受本指征限制,根据患者血容量决定。 注: ①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到机体的组织细胞。贫血及血容量不足都会影响机体氧输送,但这两者的生理影响是不一样的。失血达总血容量30%才会有明显的低血容量表现。年轻体健的患者补充足够液体(晶体液或胶体液)就可以完全纠正其失血造成的血容量的不足。全血或血浆不宜作扩容剂。血容量补足之后,输血目的是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首选红细胞制品,晶体液或并用胶体液扩容,结合红细胞输注,也适用于大量输血。 ②无器官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只要血容量正常,红细胞压积达0.20(血红蛋白>60g/L)的贫血不会影响组织氧合。急性贫血患者,动脉血氧含量的降低可以被心输出量的增加及氧离曲线右移而代偿;当然,心肺功能不全和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血红蛋白浓度>100g/L 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③手术患者在血小板>50×109/L时,一般不会发生出血增多。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手术类型和范围、出血速率、控制出血的能力、出血所致后果的大小以及影响血小板功能的相关因素(如体外循环、肾衰、严

大量出血的输血与输液1

大量出血的输血与输液 南昌市第一医院麻醉科邓捩根 给大量出血下一个定义是很困难的,能在循环系统上引起变化的出血量在成人大约需要出血1000ml以上(20ml/kg)。手术中测定出血是可能的,但在上消化道大出血,外伤性大出血时,测知出血量多不可能。本文所谓大量出血乃指出血引起休克或有陷入休克之危险而言,并就其输血,输液问题加以论述。 一、出血休克疗法的变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以后的一些战争中以及交通事故中所发生的流血,出血性休克的研究有划时代的发展。1960年前的疗法将输血作为理想的补充疗法,并认为输血量应是出血量的1.2~1.5倍以上。然而,在1961年有关细胞外液量的概念和认识了乳酸林格液的疗效性后,才是真正的重大的发展因素。而90年代中期国内外发生了更的改变,有大量的代血浆产品的问世。此后有关出血性休克病理生理的研究,所以不仅限于循环出血,也包括末梢循环,细胞体液、组织代谢以及酸碱平衡。其间输血学的进步,不仅对血清肝炎,而是对免疫学、血液学也积累了一些新的知识,在60年后半期,有人认为:“出血就输血”的观念对机体并不一定有利,所谓白的血液即乳酸林格液及代血浆大量使用,特别是越南战争的经验等,进一步认识到维持胶体渗透压的重大性,也检讨了乳酸加林格氏液给过的害处,现在大量出血输液疗法的要点是: 1、补充循环血量; 2、改善末梢循环; 3、恢复有效的细胞外液量; 4、预防和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5、其它。 二、出血的病理生理 休克的成立机理如图1所示。即循环血量减少,动脉压下降,招致末梢血量减少。对机体保持体内环境恒定,在初期则使末梢血管收缩以减少血液的灌流量,维持血压,同时,经过血管壁直接将组织液送进静脉内,增加血浆量,尽量使功能性的循环血量维持得比较正常。然而出血量再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