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西方文化比较

第二章  中西方文化比较
第二章  中西方文化比较

第二章中西方文化比较

第一节西方文化史简述

西方文明进程,大体经历了6个时期,即神话时代,古典时代,宗教时代,过渡时代,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

一、神话时代

西方神话时代的早期文化主要围绕着图腾崇拜和巫术活动而展开。而自然神崇拜是其基本特征。

神话时代人们所崇拜的神都是感性的、直观的、自然的,而不是像后来高级宗教中的高度抽象的精神。神话时代的神一般来说都是自然力量的化身。如古埃及人崇拜的太阳神阿蒙神。

神话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就围绕着自然神崇拜展开。

在经济方面,原始城市一般都围绕神庙建立起来。神庙主宰城市的经济生活,神庙和神庙的掌权者拥有很多奴隶,奴役奴隶去从事农业、畜牧业、渔业、手工业,商业基本上也由神庙控制着。

在政治活动中,与神沟通联络的祭司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社会中的特权阶层。在多数情况下,神职和社会公职合体,国王即祭司,法老往往集祭司与国王于一身。

在文化生活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宗教建筑物:为祭祀神祇或供亡灵栖息而建立了宏伟的庙宇和陵墓。如苏美尔的台基庙塔、埃及的金字塔,代表了神话时代建筑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另外,神话时代的天文学、几何学、医学成就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宗教活动。如占星术的盛行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和天文知识的普及。

二、古典时代

西方文化的古典时代是指自古希腊时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一历史阶段(约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476年)。

古典时代正处于西方文化发展史上的“轴心时代”,是需要巨人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这一时代奠定了西方制度文化的基础,创造了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教之源头。

在政治方面,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堪称典范,西方近代政治法律学说都源于此。而罗马帝国完善的法律体系对此后西方法治传统影响至深。

在思想领域,古希腊哲学被尊为西方哲学的源头。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先哲大师的学说至今仍被奉为圭臬。

在宗教生活中,古罗马时期形成的系统完整的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巨大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三、宗教时代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古典时代结束,西方进入了中世纪的宗教时代(公元476年至约公元14世纪)。

在宗教时代,基督教控制了精神文化,基督教神学成为中世纪绝对主流的意识形态,基督教信仰成为人人普遍的信仰。而哲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律学、文学艺术乃至自然科学都成了神学的奴仆。

基督教不但控制着思想文化领域,而且还延伸到世俗领域,对王权形成了强有力的制衡。一方面,西欧的教会本身就是大地主,拥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遍布各地的修道院都经营着大宗的产业;另一方面,教会实际上也控制着相当力量的武装力量。

四、过渡时代

所谓过渡时代,指向工业时代过渡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个过渡时期(公元15至18世纪)。

文艺复兴高举复兴古典主义文化的旗帜,实质上,却是大兴资产阶级新文化。文艺复兴的核心价值观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肯定人的价值、力量和尊严。在这面大旗下,文艺复兴时期诞生了许多文化巨匠:莎士比亚、塞万提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哥白尼、伽利略。他们的成就震铄古今。

宗教改革。日益腐朽的教会越来越失去人们的信任,宗教改革势在必行。基督教新教经改革后形成三大流派:德国路德信义宗、法国加尔文归正宗和英国安立甘宗。三大流派都反对天主教的陈旧形式,强调信仰作用,推崇《圣经》权威,主张个人与上帝直接交流。

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高举理性和科学的大旗。其代表人物又是一群思想大师:伏尔泰、狄德罗、孟德斯鸠、卢梭、休谟、亚当.斯密、康德。他们的主要观念是:宣扬理性精神、科学方法和民主制度。在启蒙主义运动中完成了近代西方社会的宗教----伦理价值系统的变革,一方面敲响了宗教时代的丧钟,另一方面宣告了工业时代的来临。

五、工业时代

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这150年,被称作工业时代。

工业时代最突出的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所以又被称作科技时代。其特征是科学思想和科技文化。能量守恒定律、生物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科学发现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

在思想领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突破了牛顿经典物理学体系,带来一场思想革命。思想文化沿着科学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大方向蓬勃发展。

在文艺领域,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等艺术思潮纷至沓来,硕果累累,艺术大师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莫扎特、塞尚、凡高等如过江之鲫,光照千秋。

六、后工业时代

西方一些学者将20世纪下半叶称作后工业时代,其文化上的特征是反传统。

在思想领域:以萨特和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反映了西方现代人对存在的困惑。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也影响巨大,它否定整体性、确定性和目的性,主张无限制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相对性。

在文学领域,其流派有荒诞派戏剧、意识流小说、新小说、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其作品具有广泛的反精英文化、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倾向。

在艺术领域,波普艺术、欧普艺术、ABC艺术、行为艺术等新艺术形式从根本上悖于传统艺术,把对传统艺术的突破推向了极至。

第二节中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

一、天人合一与天人对立

中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是表现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上。

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重视征服和战胜自然。

㈠中国文化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上,古代思想家大多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统一、相互协调。如以老庄为代表的服从自然说,以《周易》为代表的天人协调说。

《周易.易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天人合一的观点可分四方面:

⒈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不可或缺的因素。

⒉大自然有规律,人应服从大自然的规律。

⒊人性即天道,伦理和大自然规律合一。

⒋人生理想就是天人协调。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学说并不否认人对大自然的改造、控制和调节。认为人应服从自然、顺应自然,达到天人协调。即使改造、调节自然,也应不使自然被破坏。应使人与自然共生共长。

㈡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重视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其思想源头可追溯至《圣经》。

《圣经》说:上帝创造了亚当、夏娃,本与大自然相安无事。但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上帝惩罚他们,让蛇世世代代与人为仇,让大地长出荆棘,使人终年劳苦流汗,才能吃上饭。

这种说法深入人心,以至于后来的西方思想家都不屑于论证为什么要强调改造、征服自然,而只是千方百计地论证怎样去改造、征服自然。其最著名的思想家有英国的培根、法国的笛卡尔和德国的歌德。其最著名的口号是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培根认为,追求科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在争辩中克制对方,而是为了在行动中支配自然。但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因此要研究自然、探索自然的规律。

其实,《圣经》也好,培根也罢,其说法无非是西方人民生存的反映。文化本身即生存的反映。什么样的文化即反映出什么样的人的生存状况。

在人类生存诸条件中,最本质的条件是生存的自然条件。

欧洲文化也称作海详文化。其最本质的原因为地中海地区土地狭小贫瘠,不适宜农耕。因此跨海征洋,对外商贸就成了生存必然。人性中的冒险性、征服性就得以伸展舒张。这就是西方文化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文化特性的根源。

中国文化也叫大陆文化。其最本质的原因为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辽阔、雨量充沛,适宜农耕。这使得中国人可以长久安居一地,男耕女织,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人性中的求和愿稳怕变性质得以伸展舒张。这就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文化特性的根源。

二、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

中西方文化的第二个显著差异表现在家庭和个人关系上。

中国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西方文化是以个人为本位的。

中国的家庭本位就是把家庭、家族看得比个人更为重要。其主要表现是重视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唱妇随。特别强调家庭、家族各成员的应负责任、应担义务和绝对的单向服从关系(小辈服从长辈、

女性服从男性)。

西方的个人本位就是把个人的自由、权利和独立性看得比家庭、家族更为重要,而不强调个人对家庭、家族的责任和义务。

以传统家庭、家族的房屋建筑物为例。

中国传统家庭、家族的房屋建筑物结构为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从外部看来,有高高的围墙将家庭或家族密密围护,壁垒森严,与世隔绝。从外部进入,很不容易,陌生人定遭盘查或询问。即便进了大门,也要绕过影壁,穿过走廊,踏上台阶,走进内院、旁院、后院。无数内墙、甬道和门廊如同迷宫。在皇家,称皇宫大内(可参见北京紫禁城);在百姓,叫深宅大院(可参见山西乔家大院)。但是,对家长或族长来说,这些都不是限制。中国传统社会的家长可以任意进入这“深宅大院”内部的任何人的任何房间或私室,不论何时何地。传统家庭成员对家长只有责任和义务,没有秘密。

西方近代家庭建筑物结构已走向对外开放、对内封闭的格局。西方近代家庭,绝少几代同堂式的聚居,而是独家小户。一家一座房子,对外没有围墙,只有半公共的草坪,邻家人、外人可任意嬉戏其上。房子内部,分割成无数房间,家庭成员每个人均有自己的私秘空间,其他人(包括家长、监护人)未经该房间主人允许不得进入。我们可见到这样的片段:父母忽略了敲门,擅入子女(才是十岁孩童)屋内,要口称“对不起”,退出,重新敲门再进。家庭成员的权利、自由、私秘重于责任和义务。

三、有神文化与世俗生活

西方人信仰的宗教是基督教。基督教各教派都以《圣经》为经典。《圣经》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构成。

基督教是指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所有教派,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以及其他中小教派。各教派的核心信仰一致:信奉上帝。相信上帝是唯一真神。上帝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这三位本质相同、本体相通、神性相通。世界万物都由上帝缔造和主宰。相信人类的始祖犯了罪,这“原罪”世代相传,人类仅靠自身力量无法自拔。耶稣是上帝之爱子,受上帝派遣降世为人,代人受过,最终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行为救赎人类,人们因信仰基督而获得赦免,并获永生。

基督教认为耶稣降世意味着上帝与人重新立约。凡信仰上帝的人在末日审判时将升入天国。耶稣通过自己的死已替人类赎了罪。

1000多年来,基督教在西方早已深入人心。在西方,上帝被看作是所有关系的起点和终点,是一切富有意义的关系的源泉。一切意义和价值都是上帝存在的具体化。人类与自然通过上帝的创造而获得宇宙中的地位和价值,上帝是人类达到超越的唯一启蒙者和推动者。没有上帝的启蒙和关照,人不可能做出任何有意义的事情来。在西方,不仅平民百姓信奉上帝,就是专家学者中信仰上帝的人也大量存在,连大科学家牛顿都信仰上帝。上帝的彼岸世界,是西方人神往的精神家园。

在中国,虽也有原始宗教,虽也有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虽也有源自天竺(古印度)传入中国并逐渐中国本土化了的佛教,虽也有郊祭、封禅、告祭等祭天仪式,但是,中国民众真正信仰宗教的人并不占大多数,中国民众真正想求得的,是内心世界中的一方圣洁之地。

在中国,确有天神论的学说,但更确有唯物论的传统。孔子、老子、庄子、

扬雄、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古代大哲学家、大学者,都不同程度地主张无神论。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王充说:“天道自然。”

中国民众中也有信仰道教的人:但不迷恋死后升上神界,而贪图得道成仙。所谓仙境,不外乎就是一方快活享乐的人间天堂。

中国民众中也有信仰佛教的人:然而拜佛的本意是许愿灵验,求佛保佑,着眼点全然是世俗生存,满足自己或亲人的物质的、肉体的生活需要。

中国人也信神佛,但更重视现世生活。“中国人热爱生活,热爱这个尘世,不情愿为一渺茫的天堂而抛弃它,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这个痛苦而却美好的生活。”(林语堂《吾国吾民》)

以婚礼和餐事为例。

西方婚礼,神圣而肃穆,庄严且高雅。婚礼一律在教堂进行。唱诗班、管风琴唱奏出空灵飘渺的回声交响。神甫高诵《圣经》,让上帝给新人作证。亲友团整齐徐缓步出步进,脸上洋着出幸福、安慰的神情。

中国传统婚礼,热闹而祥和,欢声笑语,锣鼓喧天。新人着火红色婚服,迈火盆(意为今后夫妻日子红红火火),碎瓷器(意为岁岁平安)。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洞房被褥里放入枣、栗子(意为早立子)。亲友团则热热闹闹劝酒布菜,大吃大喝。

中国人吃饭,必定是团团围坐,热气腾腾,筷勺齐搅,吆吆喝喝。

中国的婚礼和餐事,充满了世俗人间气息,而了无天仙神佛的庄严高雅氛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