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沿线各国贸易便利化问题分析 (3)

合集下载

一带战略的核心内容【一带一路核心内容解读】

一带战略的核心内容【一带一路核心内容解读】

一带战略的核心内容【一带一路核心内容解读】“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战略不是一个新的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陆续推出基建、交通的互联互通及贸易投资的便利化等措施。

依赖“丝绸之路”经济、人文、商贸的千年传承,并赋予其新的合作意义。

(1)“一带一路”的由来。

2100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

同样,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代起,连接我国与欧亚国家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步兴起。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与欧亚国家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道,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和人民友好交往。

在新的历史时期,沿着陆上和海上“古丝绸之路”构建经济大走廊,将给中国以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共同的发展机会,拓展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

在当前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加强区域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且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积极响应。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

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和地区形势深刻变化,以及中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沿线各国加强合作、共克时艰、共谋发展提出的战略构想,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3)“一带一路”建设中将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开放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

二是坚持和谐包容。

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

一带一路详细介绍(背景、线路、难点风险等)【精品文档】

一带一路详细介绍(背景、线路、难点风险等)【精品文档】

主要文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根据搜集的一些资料整理成了四部分内容一、一带一路是什么二、中国为什么要搞一带一路三、如何实现一带一路四、可能碰到的难点与风险一、一带一路是什么:(一)“一带”与“一路”1、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陆上主要以陆上大通道(亚洲公路网、泛亚铁路网)为走廊,加强沿线各国联系。

2、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主要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建设海上运输大通道(二)“两头五线”1、“两头”:主要是指的“一带一路”连接了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与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并且沿线的广大腹地国家有着丰富的资源,是世界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同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2、“五线”:指的是“一带一路”所规划的五条线路(1)北线A(东北亚一条线):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北太平洋——日本、韩国——日本海——海参崴(扎鲁比诺港,斯拉夫扬卡等)——珲春——延吉——吉林——长春(即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蒙古国——俄罗斯——欧洲(北欧,中欧,东欧,西欧,南欧)(2)北线B:北京——俄罗斯——德国——北欧(3)中线:北京——郑州——西安——乌鲁木齐——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巴黎(4)南线(海上丝绸之路):泉州——福州——广州——海口——北海——河内——吉隆坡——雅加达——科伦坡——加尔各答——内罗毕——雅典——威尼斯(5)中心线: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新疆——中亚——欧洲3、沿线经过的国家:基本上现在路上丝绸之路主要以中亚五国为合作对象,而海上丝绸之路以东盟十国为合作对象,沿线公包含65个国家,需要不断深入与各国的联系。

主要包括以下国家:中国、蒙古、俄罗斯东南亚11国(东盟):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菲律宾、缅甸、柬埔寨、老挝、文莱、东帝汶;南亚8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阿富汗、尼泊尔、马尔代夫、不丹;西亚北非16国(石油重要产出地):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阿曼、伊朗、土耳其、以色列、埃及、科威特、伊拉克、卡塔尔、约旦、黎巴嫩、巴林、也门共和国、叙利亚、巴勒斯坦;中东欧16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马其顿、波黑、黑山;中亚5国(上合组织):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独联体其他6国:乌克兰、白俄罗斯、克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摩尔多瓦;(三)国内各省市与“一带一路”1、丝绸之路经济带圈定: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云南、西藏、重庆13省市2、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圈定:上海、福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广东、浙江、海南5省市具体规划为:(1)新亚欧陆桥经济带(西北方向):通过新的亚欧大陆桥向西通过新疆连接哈萨克及其中亚、西亚、中东欧等国家,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一带一路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带你感受中国的力量

一带一路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带你感受中国的力量

一带一路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带你感受中国的力量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

那么一带一路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一带一路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欢迎阅读!一带一路的意思“一带一路”是我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这样一个国际化的战略,自然需要严谨、贴切的英文翻译。

9月24日国家发改委会同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共同发布了“一带一路”英文译法的官方规范。

一、在对外公文中,统一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英文全称译为“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一带一路”简称译为“the Belt and Road”,英文缩写用“B&;;;R”。

二、“倡议”一词译为“initiative”,且使用单数。

不使用“strategy”、“project”、“program”、“agenda”等措辞。

三、考虑到“一带一路”倡议一词出现频率较高,在非正式场合,除首次出现时使用英文全称译文外,其简称译法可视情况灵活处理,除可使用“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外,也可视情使用“the land and maritime Silk Road initiativ e”。

其他译法不建议使用。

一带一路的内容一带一路的主要内容应该说目前还处在探讨或研究的阶段,一个具有广泛基础的共识是一带一路应优先发展互联互通。

具体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逐步实现五通,一是政策沟通,通过领导人部门、地方等各层次进行政策对话。

高中地理第4单元区域协调发展第3节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__以“一带一路”为例教案鲁教版2

高中地理第4单元区域协调发展第3节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__以“一带一路”为例教案鲁教版2

第三节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以“一带一路”为例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1.结合地图,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含义及六大经济走廊的分布和特点。

(区域认知)2.结合实例,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和意义。

(综合思维)一、“一带一路”1.“一带一路”:即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经济带"三大走向(1)从中国西北、东北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

(2)从中国西北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3)从中国西南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

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走向(1)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2)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向南太平洋延伸。

二、“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1.地缘上的联系性(1)“一带一路”国家地缘的临近性和联系性增强了沿线国家及地区间的联系,促进了人口、资源、资金、信息的流通,有效推动了国家间的协作发展。

(2)途经地区地形、气候类型多样,自然地理环境差别较大,经济发展、文化、宗教等也存在空间分异,对国家及地区间的协作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2.资源禀赋的互补性各国资源条件差异产生的供需矛盾,促使各国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3.交通通信的联通性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中俄和中缅石油管线的建成、昆曼公路和泛亚铁路国内段的通车,以及正在规划或建设中的中俄高铁、中俄天然气管道、中巴铁路、中缅印铁路、北斗卫星的全球覆盖等,有力地推动了“一带一路"建设。

4.经济发展的互助性(1)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共性问题。

(2)沿线国家在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异性,有利于国际经济合作。

5.“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1)中蒙俄经济走廊。

(2)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

(3)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

(4)中巴经济走廊。

(5)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一带一路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好处

一带一路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好处

一带一路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好处1、“一带一路”的提出背景“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这两条“丝绸之路”古已有之。

自从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就有了一条以长安(今西安)和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

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

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

1877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

从此,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世界的承认,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它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世界三种主要文化交流的桥梁。

海上丝绸之路的雏形在汉代便已存在,目前已知有关中外海路交流的最早记载来自《汉书·地理志》,当时中国与南海诸国就已有接触,而有遗迹实物出土表明中外海路交流或更早于汉代。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最早开辟于秦汉时期。

从广州、泉州、福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抵达南洋和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

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仍是丝绸,所以后世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

到了宋元时期,瓷器出口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又称作“海上陶瓷之路”。

同时由于输入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被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约定俗成的统称,到明朝实行海禁之后,海上丝绸之路开始衰落。

这两条丝绸之路一直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陆上、海上交通贸易要道、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征。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

流“一带一路”——看社会热点变身地理考点“一带一路”构想最早由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并写入三中全会《决定》,上升为国家战略,到刚刚结束的201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一带一路"是2015年区域发展的首要战略。

关注时事热点,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点。

这个社会热点一经提出,就成为地理考试中的“新宠”。

下面,让我们透过这些试题来看看什么是“一带一路”,透过这些试题来把握下这个避不开的考点吧!一、2015年上海市静安区高考地理一模试题习近平主席在最近APIC的讲话中指出,“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

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

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综合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资源、交通、工业、农业、商贸、文化等的影响资源:和沿线国家形成资源互补,沿着“一带一路”进行资源的全球配置;增加中国的资源能源安全。

交通:将东北亚与东南亚通过中国大陆高铁网便捷的沟通在一起,真正形成亚洲地区南北向的交通大通道。

“一带”主要是从通路着手,通路所推进的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提升空间更大,其对接的是西部广阔的腹地,将在交通设施建设和油气管道建设上发力。

或“一路”在国内,特别是一旦上海自贸区试验成功后,就可以以上海(含宁波舟山)和泉州湄洲湾港的超级深水港为依托建设国际中转港,真正带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首先着手的必将是通路、通航工业:在中国国内近年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形势下,中国和中亚乃至向西更多国家的工业合作也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中国的发展经验和成果,可以为中亚等各国借鉴。

公路、铁路、油气管道、网络通信设施等不断修建,中国过剩的工业产能能得到有效利用。

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为双方企业创造更多合作机会。

“一带一路”形势下我国如何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一带一路”形势下我国如何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一带一路”形势下我国如何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作者:刘娜娜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7年第08期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延伸,更是为了适应国际经济新格局的变化,这一构想的提出和实施给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开拓和提供了更加广泛的舞台,扩大了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与其他国家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运、责任共同体,并营造出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成为了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出发,分析了在这一形式下我国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形式,以及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策略。

关键词:“一带一路” 贸易摩擦主要形式应对策略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越来越频繁,与此同时,全球经济贸易和投资格局正在酝酿着深刻的调整,亚欧各国都处在经济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时期,它们的发展活力和合作潜力需要进一步激发和挖掘。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发展,它既是我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需要,也是我国加强与其他国家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需要,可以说,“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对于推进我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一带一路”构想的实施过程中,我国会面临着不同形式的国际贸易摩擦,因此,如何积极应对,减少贸易摩擦,扩大与沿线各国的贸易合作,成为了我们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战略构想是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和10月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各国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

构建新发展格局面试题目(3篇)

构建新发展格局面试题目(3篇)

第1篇一、背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得各国经济面临严重压力。

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提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目标,旨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是“双循环”,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这一战略目标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二、面试题目1. 请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谈谈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解。

2. 分析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3. 请从政策、产业、企业等层面,探讨如何推动国内大循环发展。

4. 请结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5. 请以一个具体行业为例,阐述如何推动该行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积极作用。

6. 请结合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探讨如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7. 请从教育、人才、创新等角度,分析如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8. 请谈谈如何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外部环境。

9. 请结合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探讨如何推动国际合作,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10. 请从长远视角,分析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期影响。

三、参考答案1.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全球经济发展挑战、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是“双循环”,旨在通过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2. 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创新能力不足等。

对策包括:加强国际合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优化区域发展布局等。

3. 政策层面: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

产业层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推进,标志着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国际贸易与对外合作即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发展。在国际大环境中,在政府支持引导下,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作用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亦将走向一个更高平台。本文在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意义、贸易便利化的现状和“一带一路”对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的影响及对策分析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与沿线各个国家进行对外贸易所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后得出符合我国与沿线国家现实情况的结论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国际贸易、贸易便利化 1.相关理论概述 作为国际经济学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1]。包括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在内的传统贸易理论主要解释的是产业间贸易,而新贸易理论及后续的发展则侧重于对产业内贸易的解释,其中可以作为国际商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的理论基础的主要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等,现将其概述如下: 1.1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对国际贸易原因进行的解释,其认为两国间的贸易源于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随着贸易的发展,该理论的局限性逐步凸显,它并不能解释现实中所有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的基础,即无法解释在所有部门的生产成本上均占据绝对优势的国家与均不存在绝对优势的国家间的贸易[2]。 基于此,大卫·李嘉图将该理论进行了升华,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其对技术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存在的贸易现象进行了合理解释[3]。他认为,各国间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异导致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进而产生国家间的比较优势,并依据“两权相利取其重,两权相害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也就是说,即使一国在所有的产品上都不占据绝对优势,但只有其在某些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其就可以参与国际贸易,且每个国家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从中获得“比较利益”,该学说也被称为“比较利益”理论[4]。李嘉图认为比较优势源于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异,对于一国比较优势的判定可以通过产品的相对成本或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其公式如下:产品A对产品B的相对生产成本=产品A的单位成本产品B的单位成本产品A对于产品B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产品A的人均产量产品B的人均产量[5]。 若一国某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低于或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则该国在这一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反之占据比较劣势[6]。尽管与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相比,比较优势理论具有更一般的意义,但其仍存在不足之处,一方面,其对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进行了解释,但并没有揭示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来源;另一方面,各国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的结论与现实有较大的冲突,现实中,各国均会生产这些与进口商品相替代的产品,并未遵从完全的专业化生产[7]。 1.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或称为国际竞争力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一一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提出的“国家钻石”(National Diamond)理论,其在著名的“竞争三部曲”一一《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中依次从微观、中观和宏观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此外,波特揭示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其间的关键区别在于前者认为一国的竞争力来自劳动力、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物质享赋的差异,而后者则认为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当今,这些投入要素的重要性日趋减小,取而代之的是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支持性制度,以确保要素投入的升级换代和高效率;其间的联系在于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前提,但占据比较优势的国家并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总的来说,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的更好发展,是国际竞争力理论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对比较分析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性与互补性提供了极为有效的工具[8]。 1. 3产业内贸易理论 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指的是产业间国际贸易,其主要是指发生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但是20世纪60年代后,国际贸易领域中产生了一种异于传统贸易中不同产品间贸易的模式,即对于同一类产品,一国既存在出口也存在进口,这种主要发生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之间的现代国际贸易的新形式被称之为产业内贸易,而对这一现象的解释称之为产业内贸易理论[9]。对该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快速发展于70年代,8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依照研究对象的不同,对其的研究可以分为传统理论和理论扩展两个阶段,前者主要研究最终产品产业内贸易,并从供需两方面着手,从生产者供给角度看,可以分为基于规模经济、产品多样化与消费者偏好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基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比较优势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分别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从消费者需求角度看,主要是从消费者偏好和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且存在重叠的消费层次结构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后者是基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全球价值链的控制而对产品生产阶段或生产工序的可分割性的中间产品的研究,其形成基础是要素禁赋差异,主要包括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跨国公司内产业内贸易模型等理论[10]。 2.中国与“一带一路”主要国家的贸易现状 2.1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近年来贸易发展情况 据相关部门对于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近几年国家贸易的调查数据结果可知,在与中贸易中马来西亚、俄罗斯、新加坡、印度、泰国居于前五位,年均贸易量超过500亿美元,且除个别年份外,其间的贸易额大体上均呈现出递增的走势。中新、中印、中泰贸易额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势头,其间的贸易依赖程度不断增加:这说明在“一带一路”战略所涵盖的10个地区中,东南亚、南亚和北亚仍是中国的主要贸易地区,这与其相邻的地理区位、相似的商品需求和较大的经济差距直接相关;其次是与西亚的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的贸易,11年的贸易均值分别为463.4亿美元和313亿美元[11]。中国与西亚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的双边贸易排在第六、

第七位,前者在2012年达到最高峰732.8亿美元,该年之前总体上呈现出递增走势,而此后逐年下降;后者则显示出稳定的逐年递增走向,年均贸易量达313.8亿美元,这意味着西亚地区对中国外贸的影响越来越大[12]。中哈贸易显示出稳中有升的趋势,年均贸易达179.1亿美元,但最后两年有所回落,这受制于世界石油价格的下降和原材料开采量的大幅度萎缩。中国与其余国家的贸易量相对较小,除波兰外,年均贸易额了低于百亿美元,但其间双边贸易额逐年递增,这意味着中国与各国间均保持着越来越重要的相互贸易关系[13]。图1为2013年至2016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三个主要国家贸易额的具体情况。 图1中国与三个典型“一带一路”国家双边贸易额(亿美元) 2.2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贸易发展形势 马来西亚、印度、沙特阿拉伯与中国贸易额在中国外贸总额中的比重大体上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但其波动程度不同,马来西亚的占比以2008和2010年为界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呈缓慢上升期、占比小于2.00%,中期的三年内迅速从2008年的2.07%增长至2010年的2.49% ,后期则显示出缓慢的下降走势,这反映出该国在中国贸易中的占比最高且较为稳定,两国贸易保持着稳定的发展趋势,这与马来西亚是中国在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的现实相吻合;印度和沙特阿拉伯与中国的贸易占比均呈现出较大的波动,但总体上显示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印度占比的最大值为2010年的2.07%,最低值为2005年的1.21%,沙特阿拉伯的最值分别为2012年的1.78%和2005年的1.04%[14]。北亚俄罗斯与中国贸易的比重在波动中保持稳定,2005-2015年的历年占比均围绕在2.00%左右,该地区在中国外贸中常年处于稳定的地位[15]。泰国和阿联酋的占比波动较小,且整体上呈现出增加趋

势,这反映出两国在中国外贸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而新加坡与中国的贸易量却大体上显现出下降走向,尤其是在2009-2011年间,占比从2.17%直降至1.66%,这与金融危机的后期影响密不可分,此后虽有所上升,但始终围绕在1.70%左右。11年间,哈萨克斯坦在中国外贸伙伴中的地位显示出先升后降的走势,2010年之前以增加为主,而该年之后多出现下降趋势,尤其是近两年,占比降至0.50%以下,这一方面与原材料国际价格下滑尤其是世界石油价格下降导致其对中出口的矿产品和金属贸易额计算值下降密不可分,另一方面,赖以出口的石油开采下降以及冶金行业的停滞将严重影响原材料出口国的外贸指标。图2显示了2013年至2016年我国与三个主要一带一路国家国家贸易比重的变化情况。 图2中国与三个典型“一带一路”外贸比重(%) 3.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3.1贸易形势分析 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区域战略”已在国际贸易领域积极发展,并积极参与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良好合作项目。原始商品之间的交换被转化为不同的交易形式,最大的变化是加工贸易和加工贸易,贸易形式的发展得到深化。在贸易规模,”沿线诸国推动合作一带一路,建立更密切的贸易关系,由一般的对外经贸进一步得到发展,贸易的迅速增长。特别是,全球经济增长在过去是2013-2016年年缓慢,年均增长率为4.7%,高于全球2.4%的平均水平,占世界经济的41.2%。从商品的角度来看,原始商品之间的交换被转化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